《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合理应用》

合集下载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急性心肌梗塞的应用价值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急性心肌梗塞的应用价值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急性心肌梗塞的应用价值1. 引言1.1 急性心肌梗塞的定义和危害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塞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功能异常导致病变,引起血流减少或完全阻断,使得心肌缺氧缺血而受损。

一旦心肌出现缺血缺氧,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坏死,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状包括剧烈的胸痛、气促、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1.2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机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来起到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作用。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能够阻止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而阿司匹林则是一种非类固醇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这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协同作用,增强抗血小板和抗血栓效果,有效地改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都是肠溶片制剂,能够在胃酸的影响下更好地释放药物有效成分,提高药效,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作用机制十分重要,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1.3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应用背景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该疾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病情严重,死亡率高,还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组合,具有协同作用,可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ADP受体,阻止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栓作用;而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血小板活化,也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防治作用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防治作用
2.4阿司匹林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脑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严重残疾的首要原因,也是中国第一大致残原因、第二大死亡原因。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是血液凝固形成血块,堵塞了脑的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又称为脑梗死。血液凝固的过程中血小板起着关键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发挥防止血液凝固,预防脑梗死的作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患者应使用阿司匹林,剂量推荐为50~325mg/ d(I级推荐,A级证据)[7]。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 H A/ASA)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二级预防指南指出:阿司匹林是目前证据最充分的预防卒中再发的抗血小板药物,单用阿司匹林(50~325 m g)证据级别I类,推荐等级A级;阿司匹林25 m g联用缓释双嘧达莫200 mg每日两次证据级别I类,推荐等级B级。
2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具体作用
2.1阿司匹林在心绞痛中的作用
在心肌缺血引发稳定型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中,其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性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继发病变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的形成。局部血栓形成是由于动脉管腔小、血流速度快、剪切应力高、血小板易聚集。阿司匹林作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口服小剂量后导致血栓素A2(TX A2)合成减少,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进而在冠心病心绞痛的防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应给予咀嚼或普通肠溶阿司匹林,每天75~325mg [2]。Cairns JA等的一项随机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脏死亡率下降50%[3]。2006年的新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绞痛指南大大修改了推荐的药物,强调了抗血小板治疗特别是阿司匹林的重要性。但对于变异型心绞痛,由于阿司匹林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所以避免使用[4]。

浅谈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预防作用

浅谈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预防作用

浅谈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预防作用发表时间:2012-10-31T16:30:19.1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1期供稿作者:胥小东江海峰(通讯作者) [导读] 少数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或哮喘。

胥小东江海峰(通讯作者)(泰安市第四人民医院 271000)【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作用【中图分类号】R9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1-0279-01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药,亦为环氧化酶抑制剂。

作为环氧化酶的抑制剂,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司匹林作为环氧化酶抑制剂,从其作用机制来看,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后,阿司匹林在体内分解产生水杨酸,后者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产生不可逆性的抑制,导致TX 2 A合成减少,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对阿司匹林特别敏感,小剂量即可抑制血小板内血栓素A 2 (TXA 2)的形成。

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新的环氧化酶,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能够明显地减少周围动脉内阻塞性血栓的形成,所以阿司匹林可作为抗血小板聚集的一线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二级预防。

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1/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1/3,血管性死亡减少1/6[1]。

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

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是已经患了心血管疾病的人,除了采取健康生活方式,还需要恰当的药物治疗。

国际上公认的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疗效的有四大类药物,这就是降低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降低血脂和控制血糖的药物。

人们所熟悉的阿司匹林就是一种既便宜又很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

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的制备专业班级:13级制药二班姓名:王广建课程名称: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摘要: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非甾体抗炎药,近几年来更是成为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的首选药物。

阿司匹林通过使环氧化酶乙酰化失活来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减少血管堵塞的发生率,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

但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易造成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溃疡,胃肠穿孔甚至胃出血。

现需要改变其剂型进而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延长药物半衰期,缓慢释药,使其血药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改善药效,更好的提高生物利用度。

本文对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血栓;抗血栓的药物;制备工艺1.绪论1.1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概况血栓栓塞性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老年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时发病人群也向年轻化方向发展。

据统计,自2001年至今,由血栓引发的脑梗死、心肌梗死、冠心病的致死率一直位居前4位,以心血管疾病为例,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高达82人/10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为46人/10万,并且以5%的速度逐年递增。

血栓是指人体血液在血管或心脏内形成的血液凝块,栓塞是指已形成的血栓部分脱落,随血液流向血管远端,堵塞血管腔。

由血栓栓塞导致的常见病有:冠状动脉血管栓塞导致的心肌梗塞(AMI)及心绞痛;脑血管栓塞导致的脑血栓中风;肺动脉栓塞导致的肺梗塞、肺源性心脏病;肢体动脉栓塞导致的肢端疼痛或坏死,肢体静脉栓塞导致的局部水肿和疼痛,全身毛细血管内弥漫性栓塞引发的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血栓栓塞性疾病因发病率逐年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因此对抗栓药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血栓的形成机制血栓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简单来说,人体血液中存在着抗凝血系统和凝血系统。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规范使用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规范使用

L…
~ … 一
Jun l fC iaPecit nDrg21. ()『 o ra hn rsr i u 02 02 o po 1
益 ,规范合 理使用 小剂量 阿司 匹林非常 关键 。 现 将 阿 司 匹 林 在 临床 心 脑 血 管 疾 病 中 的 规 范 应
用分析如下。
上 ;② 具 有 靶 器 官 损 害 , 包 括 血 浆 肌 酐 中度 增
高 ;③ 糖 尿病 。 () 有 2 糖 尿 病 , 0 a 2患 型 4 以上 , 同 时有 心 血 管
栓作 用。
主 要 时段 , 因此 睡前 服 用 阿 司 匹林 疗 效最 佳 。此 外 ,对 于 高质 量 的肠 溶 剂 型 阿 司 匹林 ,空腹 服 用 也 有利 于 提 高药 物 的 生物 利用 度 。
4 注意选择 “ 理想”的剂 型
阿 司 匹林 有 普 通 片和 肠 溶 片2 剂 型 。普 通 种 片在 胃 内 即溶解 ,而 肠 溶 片只 在 碱 性肠 液 中缓慢 释放 并吸 收 。因此 选 择 高质 量 的肠 溶剂 型可 确保 药 物 在 胃 内 完 全 不 溶 解 , 在 肠 内 精 确 、 缓 慢 释 放 ,提 高 耐 受性 ,从 而保 护 胃黏 膜 ,最 大 限度 降
刊 上 的 这 项 研 究 称 , 该 研 究 结 果 是 通 过 1 年 0
的 重 要 I 床 试 验 , 以 及 对 1 个 国 家 的 2 3 名 l 盘 1 5 O 病 患进 行 跟 踪 研 究 后 得 出的 。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服 用 华 法 林 的 患 者 每 年 死亡 、卒 中和 脑 内 出血 的综 合 风 险 为 7 4 % . , 7 而服 用 阿 司 匹林 的 患者 则 为 7 9 % . ,这 两 个数 3

阿司匹林临床使用药学解读继续教育

阿司匹林临床使用药学解读继续教育

阿司匹林临床使用药学解读继续教育摘要:I.引言- 阿司匹林的背景和临床使用情况II.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点- 作用机制- 药效学特点- 药动学特点III.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常见适应症- 联合用药-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IV.阿司匹林的药物相互作用- 主要相互作用- 典型病例分析V.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处理方法- 常见副作用- 副作用的预防与处理VI.阿司匹林的临床使用药学解读- 药物选用- 用药监护- 患者教育VII.结论-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正文: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非处方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它的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

本文将围绕阿司匹林的临床使用药学进行解读,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该药物的特点和应用方法。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

同时,它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的药效学特点表现为解热、镇痛作用强而持久,抗炎作用较弱。

在药动学方面,阿司匹林口服后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高达90%,分布广泛,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少量经肝脏代谢,约95% 以原型药物经肾脏排泄。

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牙痛等;抗炎、抗风湿,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以及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联合用药方面,阿司匹林常与抗炎药、抗生素、抗凝药等联用,以增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对某些人群具有禁忌,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哮喘患者、过敏体质等。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避免过敏等副作用的发生。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亦值得关注。

例如,与抗凝药联用可能增强抗凝效果,增加出血风险;与利尿药联用可能导致水杨酸盐潴留,加重肾脏负担。

在实际临床中,医务人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合理选用药物。

阿司匹林:“老司机”跨界抗癌

阿司匹林:“老司机”跨界抗癌

龙源期刊网 阿司匹林:“老司机”跨界抗癌作者:欧阳学农来源:《家庭医学》2017年第01期蔡先生今年61岁,因患有心血管疾病一直服用阿司匹林,平时饮食生活也比较注意。

日前,黄先生在做无痛肠镜时查出患有肠道癌前病变。

听说阿司匹林对癌症有防治作用,这让他多了一个希望。

说起阿司匹林,许多人都不会陌生,那可是医药史上最经典的“老司机”之一。

国外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乳腺癌、胃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都有降低风险作用。

那么,它跨界转战抗癌界是否依然呼风唤雨呢?跨界“厮杀”癌症领域的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现多用于預防血栓等疾病。

阿司匹林能否应用于临床抗癌治疗,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

与肿瘤化疗药物相比,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较小。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布的指南中,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和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药物。

研究认为每日服用日常剂量阿司匹林,此后10年罹患或死于胃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的可能性将降低40%,死于其他癌症的可能性将降低12%。

总体而言,死于各种癌症的风险降低了16%。

指南推荐10年心血管风险≥10%且无出血风险增加的50~69岁人群,应考虑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病和结/直肠癌。

临床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仔率,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浸润;可降低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可能有助部分结/直肠癌患者改善生仔预期。

科学家还从生化途径角度解释了阿司匹林的防癌机制,认为与其可大幅减少血液及结/直肠癌细胞系中2-羟戊二酸(癌症的驱动因子)的含量有关。

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研究纳入的患者同时接受了传统的癌症治疗,阿司匹林不能代替这些治疗。

阿司匹林本身是一种抗凝血药物,能改善人体血液循环,有助于清除体内有毒物质,增强人体内氧化物的耐受性,从这一点上来说,对降低某些癌症的发生率有一些作用。

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也可能对胃黏膜、食管等组织形成损伤,增加部分肿瘤的发生率。

药理学复方阿司匹林片优秀文档

药理学复方阿司匹林片优秀文档

药理学复方阿司匹林片优秀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药理学教材第四章《非甾体抗炎药》,重点讲解复方阿司匹林片(ACETYL SALICYLATE TABLETS)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复方阿司匹林片的药理作用及机制;2. 掌握复方阿司匹林片的药代动力学特点;3. 学会正确运用复方阿司匹林片进行临床治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复方阿司匹林片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药代动力学特点;2. 教学重点:复方阿司匹林片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2. 学具:药理学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则病例介绍复方阿司匹林片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兴趣;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复方阿司匹林片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复方阿司匹林片在实际治疗中的运用;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复方阿司匹林片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分享心得体会;六、板书设计1. 复方阿司匹林片的药理作用;2. 复方阿司匹林片的药代动力学特点;3. 复方阿司匹林片的临床应用;4. 复方阿司匹林片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复方阿司匹林片的药理作用及机制;2. 作业题目:请阐述复方阿司匹林片的药代动力学特点;3. 作业题目:请列举复方阿司匹林片的临床应用场景;4. 作业题目:请分析复方阿司匹林片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查阅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复方阿司匹林片的研究进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药理学教材第四章《非甾体抗炎药》,重点讲解复方阿司匹林片(ACETYL SALICYLATE TABLETS)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临床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作者:史旭波 胡大一 2008-7-14 由于在损伤的血管内皮具有黏附与聚集的能力,血小板是生理性止血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核心参与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突然破裂所引发的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及凝血系统的激活,是机体维护脉管系统结构完整性的一种生理性防护反应,但过度的反应所产生的闭塞性血栓可以导致组织一过性缺血甚至坏死。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从不同的环节干扰了血小板的活化或聚集,从而显著减少临床血栓事件。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被充分评估,抗栓试验协作组对超过100个随机临床试验所做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可以使血管性死亡减少15%、非致命性血管事件减少30%。

1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细胞中的花生四烯酸以磷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多种刺激因素可激活磷脂酶A,使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中释放出来。游离的花生四烯酸在(COX)的作用下转变成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在体内有两种同工酶:COX-1与COX-2,两者都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产生相同的代谢产物PGG2和PGH2。COX-1是结构酶,正常生理情况下即存在,主要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类物质形成。COX-2是诱导酶,在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大量生成,主要存在于炎症部位,促使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可引起炎症反应、发热和疼痛。血小板内有血栓素A2(TXA2)合成酶,可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TXA2,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含有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能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PGI2,它是至今发现的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胶原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血小板产生TXA2的与内皮细胞产生PGI2的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调控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阿司匹林可使COX丝氨酸位点乙酰化从而阻断催化位点与底物的结合,导致COX永久失活,血小板生成TXA2受到抑制。血小板没有细胞核不能重新合成酶,血小板的COX一旦失活就不能重新生成,因此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是永久性的,直到血小板重新生成。血小板的寿命约7~10天,每天约有10%的血小板重新生成,每天1次的阿司匹林足以维持对血小板TXA2生成的抑制。内皮细胞是有核细胞,失去活性的可在数小时内重新合成。总体来说阿司匹林可充分抑制血小板具有促栓活性的TXA2的合成,而对内皮细胞具有抗栓活性的PGI2影响不大。因此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发挥的是抗栓作用。 2 阿司匹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非肠溶阿司匹林在胃和小肠上段快速吸收,吸收后30~40分钟达血浆峰浓度,1小时后对血小板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反,肠溶阿司匹林在给药3~4小时后血浆浓度达峰。如果是肠溶片剂,又需快速起作用时药片须嚼服。阿司匹林的血浆半衰期是15~20分钟。虽然阿司匹林从循环中快速清除,但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持续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

3 阿司匹林最佳剂量 适当的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极小剂量的阿司匹林20~40 mg/d,就能抑制78%以上TXA2的生成。许多临床试验对不同的阿司匹林剂量,从30mg/d到3 900mg/d进行了比较,除一个试验证明3 900 mg/d大剂量的治疗效果优于975 mg/d,其他试验均未能证明血栓发生率在不同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7项研究直接对比了大剂量(500~1 500 mg)与小剂量(50~325 mg)阿司匹林的效应,结果发现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联合终点比值在大剂量组为14.1%,小剂量组为14.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剂量<325 mg/d的不良反应较少,尤其是胃肠道出血少。5个小剂量阿司匹林随机试验表明,75~160 mg/d的效果类似于160~325 mg/d的效果。总之,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生化研究结果及评价阿司匹林抗栓作用的临床研究均发现阿司匹林缺乏明显的剂-效关系,而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剂量增加有关,这些均支持选择较低剂量的阿司匹林 (75~325 mg/d),因为在该剂量组已达到对血小板COX的最大抑制,再增加剂量和增加服药次数对血小板以外有核细胞COX抑制增强,表现为为抗炎作用增强,但不良反应也增加,而抗栓作用没有明显增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首次可嚼服160~325 mg阿司匹林,长期维持剂量为75~100 mg。

4 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抵抗这个词汇被用来描述许多不同的现象,包括阿司匹林不能保护个体免受血栓并发症;不能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不能减少TXA2产生;在体外血小板功能检测中不能达到预期的作用。从治疗学的角度来看,确定阿司匹林抵抗是否能被增加剂量所克服是非常重要的。但遗憾的是,没有多少直接针对此问题的研究数据。事实上有些患者虽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但反复发作血管事件应称为治疗失败而不是阿司匹林抵抗。治疗失败是所有药物治疗中常见的现象(如:降脂药物或抗高血压药物)。动脉血栓的形成有多重影响因素并且血小板血栓并非引起所有血管事件的全部原因,因而一种单一的预防措施仅能够预防所有血管事件的一部分(常为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及相关临床问题,象以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来定义阿司匹林抵抗一样,目前都尚未确定。没有一种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可以作为全面反映阿司匹林在个体中抗血小板效果的指标。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对阿司匹林反应性差的患者血栓事件增加,但仅仅依靠单次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就判断是否为阿司匹林抵抗并改变抗栓策略,不仅缺乏循征医学证据且带有一定风险。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机制及临床处理对策均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5 阿司匹林的抗栓作用 5.1动脉粥样硬化血栓 从表面健康的低危患者到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高危患者,阿司匹林已经在所有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中实验过,服用的时间从短至几周,长至十几年。虽然这些实验中显示阿司匹林预防致命性和或非致命性血管事件有效,但风险和效益比在不同的临床背景下尚有一些不同。阿司匹林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风险越高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净获益就越大。随着血栓事件风险的降低,服用阿司匹林的净获益逐渐降低。但血栓事件风险低至何种水平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不再受益却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200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推荐,具有心脑血管事件的中、高度风险患者(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6%~10%),推荐长期使用阿司匹林75~160 mg/d,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临床判断患者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6%~10%的简易方法为:男性,40岁以上伴2项危险因素,50岁以上伴1项危险因素;女性,50岁以上伴2项危险因素,60岁以上伴1项危险因素。 5.2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单一心房颤动危险因素可使卒中发生率增高3~4倍。大量试验证实抗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卒中的发生,其中华法林钠的治疗效果明显比阿司匹林有效,华法林钠可使卒中发生率降低约60%,阿司匹林使卒中发生率降低约22%。而且,在高危的心房颤动动患者中调整剂量的华法林钠治疗(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比小剂量华法林钠(调整INR在1.2~1.5)联用阿司匹林治疗(325 mg/ d)更加有效。但使用华法林钠需定期检测抗凝强度(INR),一些患者实施起来有困难,对于一些卒中风险较低的患者可用阿司匹林替代华法林钠。 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推荐,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既往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史为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5种危险因素。如果没有上述任何危险因素,心房颤动患者年卒中的发生率低于1%,可单用阿司匹林(75~150 mg/d)抗栓治疗;如果有前4个危险因素中的一个,年卒中的发生率约1.5%,可选择阿司匹林或者华法林钠(INR2~3)抗栓治疗;如果有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史或任何两个以上危险因素,年卒中的发生率>2.5%,均应选择华法林钠(INR2~3)抗栓治疗。 5.3 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预防试验(The Pulmonary Embolism Prevention tria)明确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阿司匹林可减少肺栓塞(PE)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但随后许多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华法林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可更有效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血小板在破损内皮黏附和聚集所形成的磷脂表面为凝血因子相互作用提供了平台,由于动脉系统的血流速度非常快,血栓的形成高度依赖血小板黏附聚集所形成的反应平台,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动脉系统血栓防治非常重要。而静脉系统由于血流速度非常缓慢,血栓形成对血小板的依赖程度很低,静脉系统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以抗凝治疗为主而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较小,大量临床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目前阿司匹林并不推荐用于静脉系统血栓的预防和治疗。 6.0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出血并发症,胃肠道刺激症状,腹泻及皮疹等。阿司匹林引起的出血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出血,与安慰剂相比其发生率绝对值增加0.12%/年(每900人服用1年阿司匹林增加1例消化道出血)。对服用阿司匹林时出现胃肠道出血的患者,出血控制后抗血小板治疗可用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因为氯吡格雷胃黏膜损伤不良反应较少。但近期的两个小规模研究的结果有可能改变临床实践,对既往服用阿司匹林时出现胃肠道出血的患者,与换用氯吡格雷相比,阿司匹林加用艾美拉唑可非常显著减少胃肠道再出血的风险。阿司匹林导致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增加的绝对值更低,仅为0.03%/年,因此迄今为止单一的临床试验均未能证实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颅内出血增加,如2万人参加的HOT研究以及对4万人观察10年的女性健康研究均未发现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导致颅内出血增加,只有更大规模的荟萃分析才可以证实其中细微的差别。 阿司匹林的抗栓作用在较宽的剂量范围内(30~1,300mg/d)没有剂效关系,这与阿司匹林在低剂量时血小板COX抑制已经饱和相符合。相反阿司匹林的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显示存在剂效关系,这与上消化道黏膜为有核细胞其COX活性抑制存在剂量依赖和给药间期依赖相符合。减少阿司匹林剂量不能消除风险,但可以减少风险,75 mg与150 mg相比胃肠道出血可减少30%,与300mg比可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