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之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1964年,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
杰里米·夏皮罗法兰克福学派是一群以发展批判理论和通过质疑社会矛盾来普及辩证学习方法而闻名的学者。
它与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Erich Fromm 和Herbert Marcuse的工作密切相关。
它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学派,而是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学者有关的思想流派。
1923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卡尔·格林伯格(Carl Grünberg)创立了该研究所,最初由另一位学者费利克斯·韦尔(Felix Weil)资助。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以其以文化为中心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闻名-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重新思考更新到他们的社会历史时期。
这在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马克斯-霍克海默接受前校长拉杰夫斯基教授的职务链。
霍克海默博士在第三帝国初期离开了德国,当时他的社会研究所陷入了纳粹的禁令。
➢法兰克福学派的起源1930年,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成为该研究所的主任,并招募了许多后来被统称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
在马克思对革命的预言失败之后,这些人对正统政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独裁形式的兴起感到沮丧。
他们把注意力转向通过意识形态进行统治的问题,或者在文化领域进行的统治。
他们认为,通信方面的技术进步和思想的复制使这种形式的统治成为可能。
他们的想法与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重叠。
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早期成员包括弗里德里希·波洛克、奥托·基希海默、利奥·洛文塔尔和弗朗茨·利奥波德·诺依曼。
沃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在20世纪中叶的鼎盛时期也与它有关。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批判性

摘
要: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对大众文化进行 了长达半个世 纪的批 判 , 体现 了理 论的锋芒和 力量 , 其咄咄
逼人 的批判性有 着深刻的哲 学、 文化和 美学渊源。 社会哲学是批 判的哲学基础 , 精荚主义的文化观是批判的思想立场,
自律与否定 的艺术功能观是批判的 实践武器。批判精神是 法兰克福 学派为人文 学科和知识分子留下的 宝贵财富。
一
、
一
收 稿 日期 :0 2 0 — 6 21—62
作者简介 : 谷宇 (9 4 )女 , 1 6 一 , 河南商丘人 , 商丘师范学 院文学 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19 4
( )社会哲学是一种具有彻底批判精神 的社会 二 这种思想观点在 马尔库塞的真假需求论 中体现 理 论 得 尤其 明显 。在马 尔库 塞看 来 , 么是 真正 的需 要 什 什 批判 理论 表 明 , 物 并不 是它 们 看上 去 的那 个样 么是 虚假 的需 要 , 须 由个 人 自己来 回答 , 事 必 而且 是 自 子, 也不必永远是它们 目 的样子 , 前 所以批判理论具 由地作 出回答 , 然而在发达工业社会那样 的“ 单面社 有 锐 利 的社会 颠覆 的锋 芒 , 即便 是 最 纯粹 最抽 象 的批 会 ” , 中 人恰 恰是 不 自由的 , 以个人 并 不必 定就 是 他 所 判理论 。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们本身所 真正需要的东西的决定者 , 因为他们的人性 当中所蕴涵的社会批判精神 , 创立 了自己的社会批判 已经被重塑 , 变得顺从了 , 除了“ 有批判思维” 的少数 理论 , 如何 面 对 社 会 现实 、 露 当代 人 的生 存 困境 人 ( 将 揭 即最 少 依 赖 于资 本 主 义 社会 物 质 关 系 、 少受 资 最 作 为 自己研究 的 主题和 宗 旨。 本 主义 社会 各 阶级影 响 的脑 力 劳 动 者 ) 外 , 之 多数 人 所 以法 兰 克福 学 派 的“ 会 批 判 理 论 ” 一 种 与 由于不能 知道 、 能感 觉 , 就是说 不能讲 出他 们 的真 社 是 不 也 传 统 理论 根本 不 同 的 、 破 坏一 切既 定东 西 ” 宗 旨 正需 要 , 须 由有 “ 判 思维 ” 以“ 为 必 批 的少数 人 为 多数人 讲 出 的理论 , 强调要彻底否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 “ 把 否定 他们的真正需要 , 必须由这些能动的少数人去教育、 去 的辩证法” 作为“ 社会批判理论 ” 的方法论 , 认为凡是 拯救必然是消极的大多数人。正如霍克海默所指出的 资本 主义社会的东西 , 都属于扫荡之列 。这就是马尔 那样 , 在晚期资本主义条件下 , 由于工人阶级的软弱无 库 塞所 称 的 “ 拒 绝 ”其 哲 学基 础 就是 阿多 诺 的否 定 能 ,真理 只好到少 数令人 敬 仰的人 中去 寻求庇 护 …… 大 , “ 辩证法。阿多诺曾用 了一个简单的命题 :否定辩证 对反对现状的 、 “ 被放逐 的、 却镇定 自 的人们来说 , 若 几 法 = 溃 性 的破 坏 ” 一 种 和“ 溃 ” 系在 一 起 的 “ 崩 , 崩 联 特 乎 是 默默无 闻的这 少数 的几 个人 , 由于 其深 刻 的洞 察 殊革 命 ” ,足见其 对 资本 主义 社会 所 持 的否定 立 场有 力 , 在决 定性 的时刻可 能会 成为 领导 者 ” 嗍 。 … 多么彻底 , 目的就是要努力使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成 其 这种精英主义的群众观显然同正统 的马克思 主 为更 加正 义 、 加 人道 的社会 。 更 义群 众 观 ( 民群众 是 历 史 的 创造 者 和推 动 者 ) 人 是格 在 这种 哲学 思 想 的推动 下 , 当社 会研 究 所 的成 员 格不 入 的 , 受 到马 克思 和 恩格斯 的严厉 批 判 , 是 , 也 但 们从德国迁到美国的时候 , 正处于蓬勃发展的 、 代表 在客观的社会状况 以未能“ 实现哲学 ” 来驱逐“ 真理” 垄 断 资 本 主 义文 化 的美 国 大众 文 化 自然 而 然就 落 入 的年代 里 ,这 种观念 是 作 为真理 的避难 所 出现 的 , 作 其批判视野 中, 成为其进一步发展并实践其社会批判 为西方马克思 的精神传统 , 并一直延承 了下来 , 滋养 理论 的领域 之一 , 分 体现 了批 判理 论 在把 理论 的 明 着 法 兰克福 学 派的理 论建 设和 文化 批判 实践 。 充 晰性转变成现行社会斗争 的能力上优 于传统理论的 ( 源 自欧洲人文主义传统的精英主义文化观 二) 特点。 法兰克福学派 的批判精神也是欧洲知识分子精 英 主义 传统 的体 现 。在 文化 的精 英 分子 看来 , 文化 关
法兰克福学派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判发展的启示

Ju a o hnqn n e i fSi c n eh o g ( c lSi csE i n N . (2 or l fC ogigU i rt o c neadT cnl yS i c ne di ) n v sy e o oa e t o o9 2 1 }
论 家继 续对 大 众文 化 展 开批 判 . 阿 多诺 的 《 如 电视 和 大众 文 化模 式 》 诸 星落 地 :洛 杉 矶 时报 ) “ 《 ( 的 占星 术
判理 论作 为一 个不 断发 展 的理论体 系 . 其优 缺都 已经
被 众多 学者 所看 到
一
栏 ” 《 乐 社会 学 导论 》 电影 的透 明性 》 论 闲 暇》 》音 《 《 等
业 : 为 大众欺 骗 的启蒙 》 章 中 , 文化工 业 的非 文 作 一 对
化性 和非 大众性 都 进行 了详 细 的批 判 5 0年代 开始 出现 “ 兰克 福学 派 ” 法 的名 称 6 0年
代法 兰克 福学 派逐 渐在学 术界 获 得重 视 . 享 有世 界 并
声 誉 。在 繁荣 昌盛 的五六 十 年代 , 兰克福 学 派 的理 法
一中 . 众 文化 大
占据 了西 方 文化界 和文论 界 的 中心位 置 股 思潮也 这 深深 影 响了我 国 的理论 界 .发生在 9 0年代 的人 文精 神讨 论 、 众 文化 讨 论 、 化研 究 讨 论就 是 我 国理 论 大 文 界对 这 股逐 渐 蔓延 于 全 世 界 的文 化批 判 与 文 化研 究 热潮 的 自觉 回应 大众 文化 研究是 整个 文化 研究 与文 化批 判 的重要课 题 。纵 观 当代 西方 世界 . 其研 究 领域 已经 扩大 到 了包括 电视 、 电影 、 广播 、 流行 歌 曲 、 饰 、 服 时 尚设计 、 异现 象等一 切非 精英 文化 乃至 亚 文化领 怪 域之 中 ,其 中 ,大 众文 化是文 化研 究 的主要 对象 : 同 样 . 兰 克福学 派 的大众 文化 ̄ ? 理 论是 当代 大 众文 法 tU - 化批 判 的理论 源头 及重 要理 论基础 这两 点在 我 国的
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几点思考

对 法 兰克 福学派大 众 文化 批判 理论 f i b -【 摘 要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 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语境 ,对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不仅具有历史意义 ,而且具有当代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大 众 文化批判理论 的理论特色、理论 的局限性、及其 当代意义。法兰克福学派 的大众文化批判为我们全面理解2 0 世纪的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理论提供 了最好的范 例。针对现代人这种文化困境 ,法兰克福学派超越传统阶级分析和政治革命的视野 ,开始从文化层面切入现代人的生存境遇 ,对现代性的困境进行 了 深 刻的揭露 和批判。 【 关键词 】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危机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大 众 文 化 批 判 理 论 产 生 于 特 定 的历 史 社 会 语 境 , 法兰 克福 学 派 的 大 众 文 化理 论 是 在 特 殊 的 历 史条 件 下 、 以特 殊 的 经验 为 基 础 的 。众 所周 知 ,法 兰 克 福 理 论在 其 初 期 的形 成 过 程 中 是 以纳 粹 德 国的 法 西 斯主 义 为 主 要 经 验 资源 的 ,作 为 欧 洲 法 西斯 的受 害 者 ,法 兰 克福 学 派 见 证 了德 国 纳粹 如何 使 用 大 众 文 化 工 具来 奴 化 人 民接 受其 法 西斯 文 化 和 社会 的统 治 。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大众 文 化 批 评 理 论对 西 方文 化 价 值 危 机进 行 了深 刻 的反 思 ,对 晚期 资 本 主 义 现 实 进 行 了 意识 形 态 和 文 化 的批 判 实 践 , 体 现 了 一 种 对 晚 期 资 本 主 义 文 明 的 强烈 批 判 精 神 。 从 总体 上 说 ,他 们对 大众 文 化 持 有 否 定 的 、 消极 的批 判 态 度 。法 兰 克福 学 派 对 大 众 文 化批 评 是 非 常 深 刻 的 , 但 并 不 全 面 , 它 的 片面 性 在 于 忽 视 了 大众 文 化 的复 杂 性 和 多 面 性 。法 兰 克 福 学 派把 文 化 简 单 地 分 为 高 雅和 粗 俗 的二 分 标 准值 得再 商 讨 ,法 兰 克 福 学 派对 大 众 文 化 的批 评 ,认 为 批 评 、 颠 覆和 解 放 特 征 仅 局 限在 高雅 文化 的 “ 特 权 ”产 品 中 ,认 为 所 有 的 大众 文 化 都 具 有 高 度 意 识形 态 化 和 同 一 性 的特 征 ,产 生 欺 骗 被 动 的大 众 消 费者 的 效 果 ,这 也 同样 会 遭 到 文 化发 展 的事 实 的 否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时代,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信息产品的生产主体——传媒必定要按 照市场原则和经济规律进行经营,以工 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 大众传播时代,文化信息产品的生产者 和传播者即传媒组织成为文化工业生产 的主体,而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成为消 费对象,传递信息的文化产品成为客体。
大众文化“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统一力量, 就是说不用公开镇压,大众文化即把广 大居民的意识和政治状况的命令连接起 来”。即使某些“工业化的文化可以像 民族文化一样,对资本主义制度发泄愤 怒”,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威胁资本主义 制度。
约翰约翰费斯克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唱对台戏的构建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与“文化 工业”(culture industry)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在1947年出版的《 启蒙的辩证法》一 书中最早提出“文 化工业”一词。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是德 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在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 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 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 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 研究批判。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把传媒视为统治阶级的工 具,以及资本家获取更多利润、获得最大利益的手段。 当代最著名的意识形态理论家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路易斯· 阿尔都塞。 上层建筑(即社会组织)创造了意识形态,后者又影 响到了个人对现实的认识。他认为,这种上层建筑是 由压制性的国家机器及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组成,前 者如军队和警察,后者如教育、宗教和大众传媒。当 统治阶级受到反叛行为的威胁时,它会调动压制性的 机制来把自身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大众。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通常它被简称为批判理论。
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
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传播占据了这一理论流派的中心位置,因此,它对大众传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法兰克福学派是指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有关的一群德国知识分子。
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
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
虽然这些人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但他们的理论最初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提出的。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学术性的,这些学者前后移民美国。
他们的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大众传播,把媒体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一种压制性结构。
一“文化工业”理论“文化工业”或者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这一名词是由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辨证法》(1947年出版)中首次提出的,是用来取代“大众文化”的专门概念。
其实,就“文化工业”的根本特征而言,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这一理论开了文化工业批判的先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把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并明确指出,在异化范围内,“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
“这就第一次把人的“文化”同“工业”活动联系起来,第一次把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统一起来。
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某些特征:非生产劳动是艺术家“天性的能动表现”,生产劳动则是被资本家雇佣,为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
否定的美学——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

办 的刊物《 社会研 究杂志》 中指 出 :批判 “ 理 沧的 目的 是试图 ‘ 按照 每一种 町能 的 理 解 水平 来把 摧 社会 生活 的 进程 ’ ” I3 9 7年 , 霍克海默发表 一篇题 为“ r 传统 理 论与 ̄ C 理论 ” kJ - l 的纲领性 论文 , 存这篇
T…
。
农 ,
否定 的美学—— 大 众文化 的批判 理论
罗 旭
( 鸡 文理 学 院 . 西 宝呜 7 1 6) 宝 殃 2 0l
摘
要 : 兰克 福 学 派 是 现 代 西 方 人 本 主 义 的 重要 流 派, 社 会 哲 学 的核 心 内容 是 “ 判 理 论 ” 而 大 众 文化 批 判 理 论 既是 “ 判 法 其 批 , 批
等很多方面 . 法兰 克福学派的“ 大众 文化
理 沧 ” 般 被 称 为 “ 众 文 化批 判 理 沦 ” 一 大 ,
义统治 j下是批判 肯定的文化 和大众文 化就 成 _法 兰克 儡学 派 在 4 r O年 代 的另
一
把 大众文化置 于“ 批判 理论” 的总体思维
桩 架 .能更好地 对大众 文化本 身做 l准 叶 』
关 键 词 : 兰克 福 学 派 ; 法 大众 文化 ; 判 理 论 批
一
、
法 兰 克 福 学 派 及 其 批
凭借恐怖 与高压 的f段 ,而 是通 过存 文
化 领 域 建 强 制 遵 从 的 思 想 与 行 为 模 式 , 操 纵 与 控 制 民 众 , 之 矧 从 独 裁 主 来 使
然 以 马 克 思 主 义与 自由阿多诺 发表 的 关于流行音乐的文章和马尔库 罐在 13 97 年 发表 的文 章 《 沦文化 的 肯定性质》 成 ,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2.鲍德里亚对大众文化的辩护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法国哲学 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
代表作:《消费社会》
大众文化与其说将艺术降格 为商品世界的符号的再生产, 不如说它是一个转折点。
我们得到了什么? 我们失去了什么……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 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头, 也是愚昧的年头;
观点一小结
文化产品能否被生产
内容的商业价值
法兰克福学派 的主要观点
2.技术的程序化
文化工业以完善的技术为
后盾,走向程序化,造就无个性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产品
技术的程序化导致内容的相似性
《 非 诚 勿 扰 》
《为爱向前冲》
你可曾怀念那些日子……
观点二小结
技术造就内容的相似性
技术:标准化、统一性 艺术:多样化、丰富性
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历程
四、鼎盛时期(1950--1960末):法兰克福学 派发展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进一步强调辩 证的否定性和革命性,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 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
五、衰落时期(1970--):主要代表人物的相 继去世以及第二代代表人物之间的分歧,导致 了法兰克福学派走向了衰落。
法兰克福学派 的代表人物
法兰克福学派与文化批判理论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 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代表学派,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过全面而 深刻的理论批判,内容涉及多方面内容,在西 方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具有深远的理论 意义。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批判理论 中最富特色的主题之一。
这是希望的春天, 也是失望的冬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 法兰克福学派之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析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主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并成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大众文化、肯定文化和文化工业 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曾先后使用过三个概念: 肯定的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1936 年霍克海默在《利己主义与自由运动》中首次提出了“肯定的文化”。马尔库塞则于 1937 年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一文对这一概念作了专门的论述; “大众文化”是 1942 年在霍克海默与卢旺塔尔的通信中提出的; 1944 年,霍克海默又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 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 ( 一) 肯定的文化 20 世纪 30 年代,法兰克福学派主要致力于批判法西斯主义为代表的极权主义,其中以分析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起源和社会心理基础为主要工作。“肯定的文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马尔库塞说: “肯定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时代„„所产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本特性就是认可普遍性的义务,认可必须无条件肯定的永恒美好和更有价值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在不改变任何实际情形的条件 下通过每个个体的“内心”得到实现”。可以看出,这种资产阶级时代产生的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世界,它可以第2页
凭借人的内心而无需改造社会就可以实现,从而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以平息人们的反叛意识。他还指出: “在新社会„„它们是革命的; 但它们在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稳定后,就愈发效力于压抑不满的大众,愈发效力于纯为自我安慰式的满足,它们隐藏着对个性身心的残害”。就是说,如果肯定文化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有其积极一面的话,那么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则退化为一种使人丧失批判和否定能力的单面文化。 ( 二) 大众文化 20 世纪 40 年代初,社会研究所转移到美国,法兰克福学派开始认识到,美国是另一种极权主义的典型,只不过是采取了一种更为缓和的、更具欺骗性的统治方式,是通过在文化领域建立强制统一的行为的思想控制模式来实现的。日渐发达的美国大众文化便成了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对象。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于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它“是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由现代大众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塑造并加以支撑的文化生产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并因此能够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和利用的文化消费形式,是基于文化成为大众普遍的消费品而赖以确立起来的文化形态”。在这里,大众传媒成了意识形态的工具,它意图操纵和控制大众的思想和生活,通过欺骗的手段,使得大众失去最基本的价值判断,产生种种幻想,对现实的感知变得迟钝,从而培植大众支持统治和现状的顺从意识。 第3页
( 三) 文化工业 根据阿多诺的回忆,用文化工业取代大众文化,主要是为了消除人们对大众文化是从大众出发,为大众服务的误会。这种概念上的变化是对大众文化“大众性”的一种否认也揭示了大众文化成为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体系的一部分的事实。文化工业是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这一工业体系以大众传媒为工具和载体,以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为内容,以操纵大众的意识为目的。文化的这种技术化使得文化形态愈加依赖于工业生产、资本的运动以及消费的需求,从而丧失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维度。我们可以看出,“肯定的文化”与“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肯定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作为异化力量的意识形态,它是一种通过美化和肯定现存秩序而为现存世界辩护的独立的精神生产领域。而“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所表达的内涵更为接近。但是在使用“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时更侧重于对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的批判,而使用“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则是对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的批判。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大众文化使文化产品商品化。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文化产品已经失去了其艺术的本质。它们已经和商品、市场以及价值规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再关心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批第4页
判职能。正如商品的物化一样,文化产品也已经异化为人的对立面,具有了商品拜物教的特性。在《论音乐中的拜物教性质和听力的衰退》一文中,阿多诺指出,在商品社会里,大众文化产品首先是作为商品供人消费的,它们具备了商品的一切特征。作为可以自由交易的商品,大众文化已经彻底退化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第二,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消弭了艺术创作本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扼杀了艺术欣赏的自主性和想象力。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得文化产品的生产出现了如其它工业产品一样的标准化生产方式,从而可以被大规模的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也因此失去了其应有的个性和创造性,主体在创作中的自主性也因此被剥夺。在《论流行音乐》中阿多诺指出: “音乐表演的消费者自身就是决定流行音乐生产的同样一些作用过程的客体„„它们需要标准化的商品和伪个性化”。就是说,熟悉的东西成了消费者乐于接受的,正如孩子喜欢吃自己爱吃的食物一样,大众希望重复他以前听到过的东西,这种特征滋长了对标准化产品消费的需求。 第三,大众文化的欺骗性麻木了大众的心灵,成了强制推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工具。在大众文化构建的这个虚拟世界中大众可以方便的满足自身的需求,尽管自身的真实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大众文化掩盖了现实的矛盾和痛苦,使得大众陷入了虚假的“主观的幸福”之中,大众的反抗性及否定意志就这样被剥夺了。大众文化通过提供无限的娱乐消遣,消解了人们对现存社会的否认和不满,使得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人们失去了思想的独立性和独第5页
立的判断,只会对现存社会产生认同和顺从,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得以强制推行。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形成后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也遭到了许多质疑和批判。质疑和批判本无可厚非,因为任何理论都有其盲点。但要客观地评价一个理论应该用历史的眼光,而不应该站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进行错位的批判。 三、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意义、缺陷及其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和批判,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对西方文化危机的深刻思考,对当代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意义在于: 第一,该理论与科学技术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一起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容,是对科学技术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化和扩展。它指出了科学技术在大众文化“去大众化”过程中的消极作用,也揭露了大众文化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 第二,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资本主义文化商品化的趋势和局限性,揭露了资产阶级运用现代科技把大众文化变成为现实和统治辩护的工具的本质; 第三,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与单向度社会之间的联系,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四,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绝对否定和批判,忽视了大众文化的历史作用。大众文化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法兰克福学派对这一点认识不足。第二,严重落后于实际。该理论夸大了人与现实的对立和人的异化,第6页
过分强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以及人与文化艺术的对立,认为人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和个性的自由,失去了批判的精神和批判的能力。这一观点忽视了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使得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落后于社会实际。第三,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在大众文化面前,人完全成了受控制的对象,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人完全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丧失了审美的自主性和想象力,成了意识形态的俘虏。这种观点夸大了大众文化的控制能力,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了人由于个体的差异会对文化产品产生不同的反应。第四,忽视了文化的社会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产品应有自身的目的和价值追求,不能屈从社会的需要。历史表明,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其内在的目的,同时还有其外在的目的。内在目的是文化自身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它以美为追求的目标,具有超功利的性质。外在目的则是文化的发展还要受社会的制约,并非是完全独立的。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首先,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对 20 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有其产生具体的历史条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该理论来认识和评价中国的大众文化,而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做出我们的分析和判断。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化、全球化的浪潮,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金钱和利润作衡量文化产品的唯一尺度。再次,对国内大众文化的发展要加强引导,避免大众文化“大众性”、“文化性”的丧失,使大众文化能够真正为大众服务,真正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第四,对西方文化产品,我们要第7页
有批判和反思的精神。我们要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认识到西方文化工业的局限性和缺陷,从而指导我们思考我国现实的文化问题,对我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孙长军:《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解读 》[J] .《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刊)第 22 卷,2002 年 3 月 第 2 期。 [2] 萧俊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与文化解读 》[J] .《国外社会科学》,2000 年地 6 期。 [3]马尔库塞.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 [C].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89. [4]衣俊卿. 20 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5]阿多诺. 论流行音乐———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 第 9 卷 [M]. 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