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鳞癌组织中MMP(一)
MMP9、CD44v6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中表达的对比研究

MMP9、CD44v6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中表达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细胞粘附因子CD44v6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和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中表达的意义及相关性。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82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和统计分析。
结果:①MMP9在皮肤SCC中阳性率(88.1%)显著高于皮肤BCC组(48%)和正常皮肤组(13.3%),CD44v6在正常皮肤中的阳性率(100%)显著高于皮肤SCC组(66.7%)和皮肤BCC组(20%);②MMP9的高表达率与皮肤SCC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CD44v6的高表达率与皮肤SCC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③MMP9和CD44v6在皮肤SCC和BCC中表达无明显相关。
结论:CD44v6和MMP9与皮肤BCC和SCC的发生、分化密切相关,可作为研究和判断皮肤SCC和BCC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独立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 MMP9; CD44v6;免疫组织化学MMP9是蛋白水解酶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参与细胞外基质和细胞膜的降解,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1]。
CD44是一类分布广泛的跨膜糖蛋白,参与机体各种生理功能,其外显子按表达和拼接方式的不同分为CD44s和CD44v[2],其中CD44v6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关系最为密切。
皮肤SCC和BCC均是皮肤角朊细胞来源的肿瘤,其中SCC是皮肤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40%以上。
CD44v6或MMP9在皮肤肿瘤中报道极少,而CD44v6和MMP9在皮肤BCC和SCC中对比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P9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皮肤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的关系及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标本采取和临床资料 82例病理研究标本取自同济医学大学附属襄樊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000~2007年病理存档的石蜡标本,均经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
核因子-κB及MMP-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核因子-κB及MMP-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马泽粦;李常兴;樊翌明【期刊名称】《中国热带医学》【年(卷),期】2008(8)8【摘要】目的为了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技术观察50例皮肤鳞癌(高分化鳞癌34例,低分化鳞癌16例,其中14例淋巴结转移)。
结果NF-κB与MMP-2表达于瘤细胞和癌旁间质细胞、内皮细胞质中。
NF-κB表达阳性率为80%,在低分化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者(P=0.007),且表达越高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04)。
MMP-2表达阳性率为76%,在低分化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者(P=0.021),且表达越高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03)。
结论皮肤鳞癌中NF-κB和MMP-2表达与其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总页数】2页(P1293-1294)【关键词】皮肤鳞状细胞癌;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2【作者】马泽粦;李常兴;樊翌明【作者单位】东莞市慢性病防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相关文献】1.CD147、MMP-2和TIMP-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J], 陈曼静;武海龙2.核因子-κB p65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王伟;翟晓梅;刘林嶓3.p63、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J], 王建力;陈莉;王桂兰;曹晓蕾4.E-钙黏蛋白和MMP-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J], 魏志平;李艳;刘彦群5.CD147、核转录因子κ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熊莉娜;熊枝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
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
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内幕胞癌者为高。
开展较快,破坏也较大。
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简介英文缩写(Acronym):SqCa英文全称(English):squamous carcinoma[1]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
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
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内幕胞癌者为高。
开展较快,破坏也较大。
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
发病率约为眼睑恶性肿瘤的8%。
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
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
开始呈结节状,与基内幕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开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
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溃疡型:溃疡底部坚硬、充血、溃疡较深,上下不平,边缘高起,甚至外翻,有时呈火山口状。
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瘤向外表开展,可以很大,外表呈菜花状或乳头状,外表有破溃感染则有腥臭味。
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基内幕胞癌大,生长快,破坏范围广,可以破坏眼睑、眼球、眼眶、鼻窦及面部等。
一般易沿淋巴组织转移到附近组织,如耳前及颌下淋巴结甚至全身。
这是它与基内幕胞癌的不同点。
2病症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常见于面部、头皮、下唇、手背、前臂、阴部等处。
鳞状细胞癌尤其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更易发生。
初起为暗红色坚硬的疣样小结节,外表毛细血管扩张,中央有角质物附着,不易剥离,用力剥后可出血。
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坚硬的红色斑块,外表有少许鳞屑,边境清楚,向周围浸润,触之较硬,迅速扩大形成溃疡,溃疡向周围及深部侵犯,可深达肌肉与骨骼,损害相互粘连形成坚硬的肿块,不易移动,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有坏死组织,有脓液、臭味,易出血。
专栏肿瘤转移的“钻头”——MMPs

专栏肿瘤转移的“钻头”——MMPs作者:解螺旋.流氓兔解螺旋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解螺旋,医生科研助手在肿瘤君从原发瘤进入循环系统,从循环系统进入继发器官过程中,粘附分子是肿瘤转移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助力,那肿瘤转移过程还牵扯到其他哪些坏家伙呢?今天兔子就介绍另一组重要的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它起着溶解剂的作用,帮助肿瘤冲破各种束缚从一个地方“钻出来”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再“钻进去”。
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降解与破坏是肿瘤转移多阶段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可分为胶原、层黏连蛋白和纤维结合素等,肿瘤君想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就是要把这些东西都干掉,于是肿瘤君的溶解部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粉墨登场。
MMPs与癌症的关系MMPs由一系列锌离子依赖的蛋白溶解酶家族组成且高度保守的一类酶,广泛分布于植物、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中。
1962年由Gross在蛙尾实验中首次发现,目前已知的人源MMPs有26种。
正常生理状态下,MMP与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ssue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共同调控ECM的更新,维持细胞的稳定性。
MMP失调能破坏肿瘤君侵袭的组织屏障,通过促进基质的降解从而促进肿瘤君突破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侵袭至周围组织和转移至远处,或间接通过释放与基质相关的生长因子来促进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通过检测肿瘤君周围MMPs的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侵袭性。
因此,MMP已成为肿瘤研究和开发抗肿瘤药物的有吸引力的靶点。
同时MMPs可调节肿瘤君与基质的粘附,影响粘附因子的效力。
MMPs大小各异,作用底物不尽相同,但在结构上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大致含有前肽结构域、催化结构域、信号结构域和血色素样结构域等。
根据结构和作用底物的不同,基质金属蛋白酶可大致分为五类:类型代表作用底物1)胶原酶MMP-1、8、13 底物主要为间质胶原,即I、II、III和VII、X型胶原,不能降解明胶和IV型胶原2)明胶酶MMP-2、9 IV型胶原和明胶,还可降解VII、IX、X型胶原和层黏连蛋白3)基质溶解酶MMP-3、10、11基质中的蛋白多糖和糖蛋白,如纤维黏连蛋白、层黏连蛋白等。
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33ING1蛋白的表达

5 . 1 8 ,P < O . 0 5 。结 论 p 3 3 蛋 白在 皮肤 鳞状 细 胞癌 组 织 中 的表达 下降 ,提 示
p 3 3 蛋 白在 皮肤鳞 状 细胞 癌 的发生 、进展 有 重要 意 义 ,并 有可 能成 为肿 瘤检 测蛋 白之 一 。
s a mp l e s o fn o r ma l nd a c nc a e r t i s s u e s f r o m 9 5 p a t i e n t s we r e d e t e c t e d f o r he t i r p r o t e i n e x p r e s s i o n l e v e l s o f p3 3 G 1 wi h t t h e S P i mmun o h i s t o c h e mi c a l s t a i n i n g
.
.
Re s u l t s Th e po s i t i ve r a t e o f p 3 3 n  ̄ G i n c u t ne a o us s q u a mo us c e l l c  ̄c i n o ma wa s 4 29 % ,s i ni g ic f nt a l y l o we r ha t n ha t t o f n o r ma l s k i n t i s s u e 8 2 . 9 %, P< 0. 0 5.
【 Ke y wo r d s l Ge n e ; S q u mo a u s c e l l c rc a i n o ma ; S k i n ; I mmu n o h i s t o c h e mi s t r y
MMP-7和MMP-14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开题报告

MMP-7和MMP-14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开题报
告
背景与意义
宫颈鳞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
目前研究
表明,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在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MMPs是一类可以降解体内各种基质的酶,可以破坏细胞外基质,导致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
特别是MMP-7和MMP-14在宫颈癌细胞中表达量增高,预示着这两种MMPs在宫颈鳞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目
前对于MMP-7和MMP-14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不充分,有待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
本研究计划通过组织学和细胞学方法,探讨MMP-7和MMP-14在宫颈鳞癌细胞中的表达状况及功能。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分析不同程度宫颈鳞癌患者中MMP-7和MMP-14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宫颈鳞癌发展的关系。
2. 在宫颈鳞癌细胞株中过表达或沉默MMP-7和MMP-14基因,研究二者在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等方面的作用。
3.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MP-7和MMP-14在宫颈癌患者的组织中的表达状况,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预期结果
预计本研究可以在分子水平探究MMP-7和MMP-14在宫颈鳞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阐明二者在宫颈癌细胞中的作用、为宫颈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
信息。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化人们对MMPs在癌症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为更
好地预防和治疗宫颈鳞癌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皮肤鳞癌间质反应对癌病理分级的影响

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皮肤鳞癌间质反应对癌病理分级的影响冯新;王建力;鄂群;王桂兰;钱铮;秦婧;陈莉【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0(030)002【摘要】目的:在我国皮肤鳞状细胞癌(sk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是皮肤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本文运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技术研究癌间质对癌分级的影响.方法:将91例SSCC制备成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癌间质中免疫活性细胞,包括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M(φ))、IL-2R/CD25α阳性的淋巴细胞(LC)、CD117阳性的肥大细胞(MC),细胞外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inectin,F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ienases,MMPs)MMP-9、MMP-2及CD34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研究其与SSCC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在SSCC癌巢周围间质中均有免疫活性细胞反应,各种免疫活性细胞量均与癌分级呈负相关(P<0.01);SSCC中FN表达有3种形式,其中细胞FN和基膜FN的减少在癌不同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间质FN表达在不同分化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P-2、MMP-9在癌细胞与间质细胞中均有分布,并在癌细胞浸润前缘及癌细胞与间质细胞接触处明显增多,在癌终末分化的角化珠中未见分布.癌中MMP-2、MMP-9表达增强与SSCC分级呈正相关(P<0.01).MVD与癌分级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SSCC中癌间质构成了癌生长的环境,显著影响与癌分化相关的病理分级.【总页数】5页(P89-93)【作者】冯新;王建力;鄂群;王桂兰;钱铮;秦婧;陈莉【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皮肤病医院,海门,226100;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南通大学医学院;南通大学医学院;海门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南通大学医学院;南通大学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相关文献】1.chan皮肤鳞癌组织芯片中P53与VEGF表达的关系 [J], 周英芹;於如军;赵海鸥2.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与皮肤鳞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 [J], 匡玉珍;肖新华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与皮肤鳞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 [J], 匡玉珍;肖新华4.PACE4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比较 [J], 林云恩; 龙惠东; 韩秀晶; 秦积龙; 谭小军5.免疫组化检测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期及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J], 朱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MP-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MMP-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廖明媚;赵劲风;王宁;陈伟;潘一峰;张阳德【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22)1【摘要】目的明确MMP-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P-1在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评估MMP-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对预后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MMP-1在正常肝组织呈低表达,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肝细胞癌复发、TNM分期以及门静脉浸润显著相关(P<0.01).在多元回归分析中,MMP-1表达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结论 MMP-1可作为预测肝细胞癌患者复发和转移的新指标,也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总页数】3页(P34-36)【作者】廖明媚;赵劲风;王宁;陈伟;潘一峰;张阳德【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FASCIN-1和MMP-1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王瑞;王斌全;高伟;张春明2.食管鳞癌组织中MMP-1和TIMP-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刘勇;刘季春3.Syndecan-1、MMP-1在肾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杜岳峰;邢毅飞;曾甫清;陆鹏;王美玉;刘先艮4.Rabex-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J], 杨富兰5.Syndecan-1和MM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孙可望;邹寿椿;赵仲生;徐文娟;孟群;张成武;郑树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鳞癌组织中MMP(一)
【关键词】皮肤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明胶酶B;抗原CD34;微血管密度ExpressionofMMP9inskinsquamouscellcarcinomaanditssignificanceinmicroangiogenesis 【Abstract】AIM:TodetecttheroleandthesignificanceofMMP9inmicroangiogenesisinskinsquamouscellcarcinom a(SCC)andtoobservetherelationbetweentheexpressionofMMP9andmicrovesseldensity(MVD)inSC C.METHODS:ImmunohistochemicalSPstainingwasusedtoexamineMMP9expressionandthechangeofMVDunderli ghtmicroscopein45casesofSCC,19casesofBowendisease,and10casesofnormalskin.RESULTS:TheexpressionofMMP9inSCC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Bowendiseasegroup
(P0.05),whilethelatterwasalso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normalskingroup(P=0.028,P0.05).ThelevelofMVDinSCC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Bowendiseasegroup (P0.05),andthelatter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normalskingroup(P0.05).CONCLUSION:MMP9ishighlyexpressedinSCC,andmaybeoneofimportantfactorsinangiogenesisofSCC. 【Keywords】skinneoplasms;carcinoma,squamouscellimmunohistochemistry;gelatinaseB;antigens,CD34;micro vesseldensity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发生发展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微血管生成的意义.方法:SCC45例,Bowen病19例、正常皮肤10例进行CD34,MMP9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MP9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分析MMP9的表达与MVD之间,及它们与S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SCC组中MMP9表达高于Bowen病组(P0.05),Bowen病组中MMP9表达高于正常皮肤组(P=0.028,P0.05).在SCC组中MVD值高于Bowen病组(P0.05),Bowen病组中MVD值高于正常皮肤组(P0.05).结论:MMP9可能是SCC促进微血管生成因子之一,与SCC的侵袭性相关.【关键词】皮肤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明胶酶B;抗原CD34;微血管密度
0引言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与其诱导产生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基底膜(BM)的能力密切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组蛋白酶,研究表明〔1-2〕,MMP 对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起重要的作用.Guttman等〔1〕研究表明MMPs在肿瘤血管生成中也有重要作用.明胶酶是MMPs的一个亚类,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近年MMP9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逐渐被重视.MMP9不仅是降解基底膜和ECM 的关键酶,而且在肿瘤间质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在皮肤鳞癌中,有关MMP9的研究报道很少,其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owen病(BD),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组织中MMP9和CD34的表达,并对MMP9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做定量分析,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Bowen病、基底细胞癌组织中MMP9对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石蜡包埋组织标本选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99901/200605病理确诊手术患者.SCC45例,年龄45~95(平均68.8)岁,男27例,女18例.Bowen病19例,年龄45~87(平均65.2)岁,男12例,女7例.正常人皮肤10例对照,年龄46~78(平均6
2.5)岁,男5例,女5例作鼠抗人MMP9mAb(MAB0245)和CD34mAb((MAB0034),免疫组化SP试剂盒(KIT9710)及DAB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2方法所有组织均经40g/L甲醛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连续切片5张,厚约4μm.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程序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阳性对照采用自身对照,用PBS代替一抗和二抗进行阴性对照.MMP9和CD34均采用
高温高压抗原修复.MMP9结果判定:在不知任何背景资料的情形下,采用双盲法进行判定,以肿瘤细胞膜和/或细胞质出现淡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并按着色强弱分级:无色为0,浅黄色为1,深黄色为2,棕黄色为3;着色范围以在10×40高倍镜下随机选区5个视野(每个视野记数100个细胞)计数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数均值:<25%为1,25%~49%为2,50%为3.上述两项相加为MMP9的表达强度积分:<2为阴性,<3为弱阳性(+),3~4为阳性(),>4为强阳性().MVD计数参照文献〔3-4〕方法进行微血管计数,先在低倍镜(×100)下观察确定血管密度最高处,在(×200)视野下选择3个高血管密度区,计算单位视野(×200)平均血管数.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均作为一个血管计数,而直径大于约8个红细胞的血管,有较厚肌层的血管以及硬化区的血管不在计数范围内.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根据资料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MP9MMP9阳性改变为细胞质或细胞膜呈棕黄色,偶尔可见细胞核着色,阳性颗粒多呈团块状.正常人皮肤组织中MMP9呈弱阳性表达,主要表达于颗粒层和棘细胞层,真皮层中纤维样细胞、单一核细胞等见阳性染色.BD组织中表皮全层均有MMP9均匀弥漫表达.SCC中MMP9在癌巢组织弥漫分布,以肿瘤周边表达强烈(图1)MMP9表达在正常皮肤组、Bowen 病组、SCC组依次增高(表1).MMP9在SCC组中高于Bowen病组织(χ2=6.667,P0.05),Bowen 病组中MMP9高于正常皮肤组(P=0.028,P0.05).在SCC组中MMP9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的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