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现状
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内蒙古014400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产生量迅速增加。
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无机污染物,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到环境中容易污染环境,如形成黑臭水、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以及生态失衡等,对城乡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河道作为城乡水系的重要载体,也是水环境治理的核心。
目前,国内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理修复,如单独曝气机械调节以及底部淤泥控制等方面。
如何改善水文条件,进行污染物调控成为目前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核心。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问题;措施引言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和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的逐步完善,水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相应的需求。
水环境一旦受到污染,就会对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造成人们无法使用水环境中的水源,影响当地的生产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水环境的污染控制,并采用相应的、合理的方式进行控制。
但是在目前对于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存在治理技术不够成熟、水环境治理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影响治理工作有效开展,因此对于问题要进行详细分析,然后采用针对性治理方式,改善流域水环境现状。
1.水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农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农村发展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在快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量的秸秆、农药和化肥堆积在农村,如果不合理处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必须保证粮食安全。
然而,农业污染不仅会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还会影响粮食安全,这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如果留在土壤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水环境是指江河湖海及其流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江河、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
水环境污染防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施绿色发展战略需要解决好的问题,近年来,国家积极部署治理水污染工作,各地方也都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求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质量。
汤逊湖水环境现状和治理措施

汤逊湖水环境现状和治理措施汤逊湖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是一座重要的淡水湖泊,也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水源。
然而,近年来汤逊湖水环境出现了一些问题,亟需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从汤逊湖水环境的现状入手,探讨可行的治理措施。
首先,汤逊湖水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水质恶化。
据调查发现,汤逊湖水体中存在大量的废水排放,其中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这些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对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由于湖水质量下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其次,汤逊湖水域生态系统也面临一定的破坏。
频繁的疏浚、填湖和过度捕捞等行为,破坏了湖泊的生态平衡,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降低,湖泊功能逐渐丧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有力的治理措施。
首先,应加强废水排放管控,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对工业和农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降低对湖泊水质的污染。
其次,应建立湖泊保护区,加强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禁止疏浚、填湖等破坏行为,恢复湖泊生态平衡。
另外,应推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湖泊水环境治理工作,增强治理的整体效果。
通过多方合作,形成合力,实现对汤逊湖水环境的长效治理。
综上所述,汤逊湖水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但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可以逐步改善湖泊水质,恢复湖泊生态系统,保护汤逊湖这一重
要水资源。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汤逊湖水环境一定能够迎来新的曙光。
富营养化_中国湖泊面临的治理难题[1]
![富营养化_中国湖泊面临的治理难题[1]](https://img.taocdn.com/s3/m/dd7090adb0717fd5360cdc9e.png)
湖泊被喻为“地球晶莹的眼”,然而,人类正在使她黯淡甚至失明!每年夏季,气温并不算高的昆明城畔,滇池都会出现大面积的蓝藻爆发。
池水不仅气味难闻,且观感极差,绿如油漆的状况让人难以置信:这还是水吗?滇池、太湖以及很多湖泊类似状况的出现,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典型写照。
湖泊的哀鸣湖泊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它不仅具有淡水资源储备、洪涝调蓄、生物多样性繁衍、水产养殖、景观旅游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特殊功能。
逐水而居是千百年来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个难以更改的习惯,然而,就是这一习惯导致了湖泊的另一种命运的出现——富营养化。
纵观当今全球湖泊,保持水质清澈稳定的“净水”已经越来越少。
我国是一个湖泊较多的国家,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2 305个,湖泊总面积为71 787平方千米,总蓄水量7 088亿立方米,其中淡水贮水量为2 261亿立方米。
全国有50%的饮用水来自于湖泊和水库。
最近,有关环保机构对我国67个主要湖泊水质和富营养化现状进行了科学调查,结果显示约20%的湖泊水质较好(Ⅱ—Ⅲ类),约80%的湖泊受到污染(Ⅳ—劣Ⅴ类),表明当前我国湖泊水质污染的问题很严峻。
从对67个主要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结果看出,贫营养湖泊数量为零;中营养的湖泊为18个,占调查湖泊总数的26.9%,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37.6%;属富营养型的湖泊为49个,占调查湖泊数量的73.1%,占调查湖泊总面积的62.4%。
也就是说,从湖泊数量上来看,有近四分之三的湖泊已达富营养程度,所占的面积也接近总面积的2/3,表明当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对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迫在眉睫。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2.4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是上海、无锡等沿湖9个城市的重要饮水源,承担3 000万人口的饮用水供给。
2007年6月15日中国国家气象局卫星遥感图发现,太湖水域中西部及北部出现了约800平方公里面积的蓝藻。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环境现状

杞麓湖景观
(七)异龙湖
位于石屏县城以东两公里处,是云南省八 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异龙湖及湖畔,风 景名胜极多。岛上遍植花木,环境清幽,, 湖四周良田绵延,荷池飘香。大水城上的 海潮寺,小水城上的后乐亭以及来鹤亭、 白浪水月寺、龙港广胤寺、五爪山罗色庙, 湖北边的乾阳山等都是佳景,其中以来鹤 亭为最。一年四季,异龙湖上游人不绝, 全凭小船飞渡。这里有"第二西湖"之称,为 滇南的游览胜地之一。
龙河、捞渔河、梁王河...
滇池景观
(二)洱海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中部,湖体主要 在大理市,古称叶榆泽,又名昆明池,白语称 “耳稿”,意为下边的海子,因湖形似人洱海耳, 汉语遂称为洱海。海拔1966米,湖身北起洱源江 尾村,南到下关团山,古城大理如一只巨型蝴蝶 匍匐在海边至山脚的平坝上。湖水面积250多平 方公里,为云南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洱海虽没有 滇池大,但洱海平均水深11米,最大深度达21米, 蓄水量约30亿立方,相当于滇池的两倍,且湖水 透明度约4米,湖水呈绿色,也胜于遭受污染之苦 的滇池。
成了133公顷的沼泽地。
被称为“公共厕所”的滇池
一阵西南风扑来,几 百米以外就能闻到 臭味。滇池水呈墨 绿色,水面散发着 一股恶臭。大量暴 发的蓝藻随着湖水 翻滚着,水葫芦在 阳光下随湖水上下 跳荡,绿油油的一 大片——这就是现 在的滇池——一个 举世闻名却又被称 作“公共厕所”的 高原湖泊。
在一家省级印刷单位工作的孙师傅,1964年参加工作。 他告诉记者说,那时的滇池水非常清澈,可以直接饮用,当 时在通往滇池的大观河上有许多打鱼的渔民,煮饭时就用水 桶直接取水用。孙师傅那时酷爱到滇池钓鱼,他常用铝制饭 盒带上一盒冷饭,饿了就着滇池水吃饭,也不会闹肚子。对 滇池有着深厚感情的孙师傅说:“我们这代人可能看不到滇
水资源保护工作总结6篇

水资源保护工作总结6篇第1篇示例: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基础资源,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过度开发,水资源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总结水资源保护工作,本文将对我国水资源保护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近年来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1. 制定了一系列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先后颁布了《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我国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 建立了水资源监测网络我国建立了覆盖全国各地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对水质、水量等进行了持续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了一些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3. 推动了水资源保护技术的创新近年来,我国对水资源保护技术进行了大力推广和应用,包括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 水资源污染严重我国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水体中的化学物质、重金属等超标现象严重,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2. 水资源过度开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的水资源遭受了过度开发的压力,致使水资源的供应出现了短缺的情况,给人们的生活和产业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 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我国在水资源的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一些地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缺乏系统的思考和规划,导致水资源的混乱开发和污染现象。
三、改进建议1. 加强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力度完善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类水污染的防治标准,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更加严格的法律保障。
2. 推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鼓励各地区进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压力。
4. 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工作,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各个方面,形成社会共识,共同推动水资源保护工作。
河流湖泊污染现状及整治技术

体污染 物含量减少 , 则底泥 中的污染 物将向水体 中释放 , 导致 水体中污染物含量进一步增加。 因此底泥疏浚是治理 污染河流 及湖泊 污染源的必要措施。 底泥疏浚 的主要 目的是去 除底泥所
放场 、 底泥 密度 、 送距离 、 输 底泥 的综合利用等。滇 池近年来共
20 06年我 国环境状况公 报显示 , 七大水系( 辽河 、 海河 、 淮
河、 黄河 、 花江 、 江 、 江 ) 松 珠 长 国控 网监 测 的 17条 河 流 4 8 9 0个
挖 底泥 4 0万吨 , 资 2 0 耗 . 5亿元 , 折合为每吨 6 . 元 ;2 疏浚 25 ( )
2河 道 曝 气技 术 .
二 、 泊富 营养化成 因 湖
光合作用下 , 水体中藻类 原生质 的生成有赖 于碳 、 、 的 氮 磷 存在 , 、 、 碳 氮 磷是生成 藻类 的决定性 因素 , 也是 构成湖泊水体 富营养 化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藻类可利用 的氮远 比可利用 的磷 多, 因此 , 磷常被作为 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 。 湖泊富营养化可分 为天然 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l 1 。人为富营养 化是 当代湖泊 富营养化 的主要 因素 。人类出于经济生产的需要 , 忽视 自然规 律, 一方面以点 、 面源形式通过河渠 、 径流等水文过程 向水体排 放生活、 工业和农业废水 ; 另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 破坏水生 植被( 如水产养殖 )缩小湖体 自净容 量 、 、 在沿岸带进 行各种工 农业生产活动( 如围星、 筑堤 )从而加剧 了湖泊富营养化进程 。 ,
底栖生物群落的恢 复相对 比较快 。因此采取疏浚方法时 , 必须 加强实验研究和科学决策 , 慎重考虑投入 , 效益 比;3 城市河 () 道清淤疏浚工作不 同于湖泊 , 湖泊水面开阔 , 方便 疏浚船进行
形势与政策论文_中国水资源现状

论文题目: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摘要水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还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多种功能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包括生命支持功能,生产支持功能,环境维护功能,此外,发电、航运、景观和自然美等。
虽然水是可更新的资源,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本文就从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间与空间的分布特点和利用与保护这几方面来分析中国水资源现状。
关键词:水污染、节约、开发、利用、可持续目录引言 (4)一、中国的水资源数量 (5)二、中国的水资源质量 (6)(一)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6)(二)我国水环境污染的特点 (6)(三)造成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7)(四)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 (7)(五)如何加强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8)三、中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 (8)四、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10)五、中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 (11)案例分析:解读“东北水资源”重大咨询项目 (11)保护水资源措施 (17)结语 (19)引言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
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
这些特点造成了我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本文就从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间与空间的分布特点和利用与保护这几方面来分析中国水资源现状。
一、中国的水资源数量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m3,地下水8288亿m3(见表3-1-4),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见表3-1-6)。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现状、问题、原因

上游:湖泊萎缩 草场退化
黄河 中游:水土流失 暴雨灾害 下游: 泥沙淤积 河道断流
由于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非常严重, 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后果。过量开采地 下水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下水 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面 塌陷、地裂缝、土地沙化等。北京市是一 个缺水的城市,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是 以地下水的严重开采为代价的,出现了严 重的地下水空库,值得关注。
发源于河南的淮河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 流经河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苏5省, 全长约1000公里。宋代以前,淮河流域因 富庶繁华而闻名,而公元十二世纪发生的 “黄河夺淮”留下淮河中游梗阻、洪泽湖 阻水、入海通道不畅三大恶果,淮河因此 成为中国灾害最频繁及最难治理的河流。 最近200年里,淮河流域共发生100多次较 大水灾,受灾人口数千万。近年来,随着 沿淮经济的发展,污染问题也上升为淮河 治理的重要内容。
水质下降和水环境恶化
酸雨危害
强酸雨区占国土30%以上,世界 第三大,土壤严重酸化和污染, 危及水质及森林植被稳定性。木 材损失44亿元/年
旱涝灾害频繁
98‘特大洪灾
直接经济损 失2642亿元
水土流失严重
频繁的沙尘暴
荒漠化面积 27.3%年 增2460Km2 直接损失540亿元/年
事实一
根据1993~1995年水利部组织 的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在评价的 700余条河流中,水质良好的只占评 价河长的32.2% ;受污染的河已占 评价河长的46.5%。在全部评价河 长中,有2. 5万km的河段水质不符 合渔业水质标准,90%以上城市水 域污染严重。 1993年全国污水 排放总量达356亿m3,其中80%以 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是我 国目前主要的水污染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现状 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或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水中原有的生态系统,影响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通常称为水体污染。这里既包含了水本身的污染,也包括了水生生物和底质的污染。水体污染使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环境质量、资源质量、社会福利和人类健康的损失。 根据污染物的污染途径,可将水环境污染可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三类。 1. 点源污染及其控制工程 1.1 点源污染的特点 点源污染具有确定的空间位置,废污水集中排入水体,主要是指大、中企业和大、中居民点在小范围内的大量水污染的集中排放。 我国水体点源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为3年。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淮河为例,按规划,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总投资60.8亿元,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2万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只有3座,污水处理能力仅为44万l/d。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的原因,除了资金短缺外,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陷于困境。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 1.2点源污染的控制 根据点源污染的特点,目前控制点源污染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周边企业的排污管理,集中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将流域内的工业污染源负荷削减至总量控制分配的允许范围内,同时加强工业布局的调整,对重点排污单位要求限期整改,对部分企业采取关、停、迁、改、转措施。可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预测生活污水负荷量,健全城市排水系统,沿湖铺设污水管道,把沿湖生活污水引入城市总排污管网,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控制和处理,避免沿湖居民生活污水和第三产业的综合废水直接排入湖中。 将工业污水截污后在厂内进行处理,循环再利用,减少工业污染源;对于餐饮服务业和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要清浊分流在高浓度污水的排放点建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渣作为农作物有机肥。 2 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工程 2.1 面源污染的特点 面源污染是指在降雨和径流冲刷作用下,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域进入受纳水体而引起的污染。 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①土壤侵蚀,②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农村家畜粪便与垃圾,③农田污水灌溉,④城镇、矿区、建筑工地和林区地表径流污染,⑤水体人工养殖,⑥大气干湿沉降,⑦底泥二次污染等。其主要特征为:发生区域的随即性、排放途径及排放污染物的不确定性以及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目前,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治理难度。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为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而且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全国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4倍。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时,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据1991年和1997年两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化学耗氧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2 面源污染的控制 根据河湖所处环境的不同, 其外源性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有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 (1)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对于湖泊水体,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危害范围最大、程度最重,已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据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指出,农田肥料污染的负荷平均为47%。如,农业面源污染物中的总磷、总氮分别占滇池水污染物总负荷的46%和53%,占太湖水污染物总负荷的37%和13%。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途径包括建设生态农业工程, 推进农业新技术研究和应用, 改进施肥方式、灌溉制度, 及合理种植、推广新型复合肥料等措施。我国是农业大国, 化肥施用量已达1亿吨, 而肥料利用率仅为30%-50%的水平, 大量氮磷成分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水体。有研究表明,通过保土耕作、作物轮作、节水灌溉、控制施肥等手段,可以减少农田径流带走的氮和磷达60%以上,可大大缓解水体氮磷污染。近年开发的膜控制释放肥料-控释肥,可大大降低营养流失,对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2)城市面源污染 采用源头分散控制和在汇流口实施集中控制的双重方法来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源头分散控制,即在各个污染源的发生地采取措施将污染物质截留下来,避免污染物在降雨径流输送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同时降低水流的流动速度,延长水流的流动时间,减轻后续处理系统的污染处理负荷和负荷波动。 源头控制措施初步处理后的降雨径流,汇流后经固定排放口排入河湖中,少量未经处理的径流漫流至湖中。要彻底控制该地区的面源污染,必须在排放口处实施集中控制,进一步减少进入湖中的污染物量。在各个排放口处,可以根据周边的环境,利用空闲的土地构建人工湿地、植种草坪或其他生态处理措施。采用在人工湿地前,构建一些简单的预处理装置,如滞留池、前置库和小型人工水塘,并采用多种形式优化组合而成的人工湿地,增强其净化能力。沿湖设置一定范围的绿化带,对进入湖中的径流作最后的过滤净化处理并有利于保护湖岸。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措施除了强化工业污染源的控制, 推行清洁生产, 削减或消除污染物排放, 还需根据城市面源污染特点采取控制措施。 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对水环境污染负荷具有很大影响, 推广使用不含磷洗涤剂将会大大减少含磷营养盐的污染。完善城市垃圾处理工程, 减少污染来源 和渠道也是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同时, 配合城市管网建设对不同水质的城市径流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处理, 既保证现有的集中式污水处理的设备运 行, 也根据条件建设分散式高效污水处理工程, 从而达到降低运行成本, 实现就地治理的目标。 科学施肥、蓄类集中饲养等手段减少污染源外,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是一种控制面源的有效手段。外源污染物的控制对减少浅水湖泊浊度,恢复水生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源污染的控制主要还是加强地面径流雨水的入湖控制,建立河湖两岸的截污工程,把以往直接排入河道的雨水绝大部分截入污水管道,市区污水管道铺设到拦河闸以下的市郊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到下游的河流中。还可结合湖泊的美化、亮化工程在湖边路面修筑较低的保护墙,把路面的雨水和污染物拒之于湖外。 建造湖岸生态防护堤工程,通过恢复河岸植被,恢复河流湿地,种植芦苇、浮萍、睡莲、水草等湿地水生植物,提高水域净化能力。种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并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草(美人蕉、杜鹃等)。就地拦蓄部分降水、涵养水源,减缓径流,截流部分地表污水。 3 底泥污染及其控制工程 3.1底泥污染与特点 底泥是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源和汇,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等方式进入湖泊,大部分沉积于底泥中,富集成为水体内源污染物,其中积累的主要污染物有机物、氮磷化合物、重金属等,其含量比背景值高出几个数量级,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河湖富营养化是指河湖水体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营养盐输入河湖水体,出现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过度繁殖,水呈绿色或混浊呈褐色,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质恶化等污染现象。底泥中氮和磷向上覆水的大量释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退化。底泥中难降解的有机物除腐殖质和纤维素外,大多是毒性比较大的有机物,沉积于底泥后容易积累,导致长期的毒理效应。难降解有机物中的多环芳烃PAH、多氯有机物、有机氯农药、有机染料等化合物的处理,目前仍然是国际上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这些污染物毒性大,难以生物降解,在自然界中存在时间长,易在生物体内富集滞留,导致人类和动物癌变、畸变、突变及雌性化。有效降低并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毒性,成为生物修复研究的关键。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的重金属很容易被水体悬浮物或沉积物所吸附、络合或共沉淀,从而在水底的沉积物中富集,重金属的富集对水生态系统威胁很大。 当外部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后,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作用就突显出来,成为潜在的污染源。国内外实例证明,外源得到控制后,内源的影响仍然会使水体的污染状况持续下去。 3.2.底泥污染控制工程 底泥污染相应的控制方法主要有底泥疏浚、底泥覆盖和营养盐固定等。 (1)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指对整条或局部沉积严重的河段、湖泊进行疏浚、清淤,恢复河流和湖泊的正常功能。底泥覆盖是指将清洁物质放置于污染的底泥上面以有效地控制底泥对上覆水体影响的技术。 底泥疏浚可以快速去除积累在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而且不增加外来物质, 是湖泊水库治理的一项常用技术。疏挖方式一般有种排水挖泥和带水作业。前者因要将水抽干, 底部脱水后才可机械化作业, 因此多用于小型水库。带水作业方式在湖泊修复中应用较多, 已开发了多种技术, 主要有机械式疏挖和水力式疏挖, 还可根据情况采取特殊措施。疏挖成本则受许多因素影响, 包括设备类型、项目大小、堆放场、底泥密度、输送距离和底泥的综合利用等。美国64个湖泊的底泥疏挖工程统计表明, 机械疏挖成本为0.24~14美元/m3, 水力疏挖成本为1.25~1.75美元/m3。如果底泥含有需要额外处理的有毒有害物质, 疏挖及处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