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现状
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总结7篇

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总结7篇第1篇示例:湖泊是自然界珍贵的水域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源、改善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很多湖泊正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湖泊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的湖泊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缺乏对湖泊保护工作的重视,湖泊管理资源和投入不足,导致湖泊环境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进展缓慢。
一些企业和个人对湖泊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湖泊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极大地威胁了湖泊的生存和健康。
一些地方存在管理责任上的分散和工作上的重复,导致湖泊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
二、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是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
湖泊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
湖泊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必需资源,对于保护湖泊资源,改善水质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净化水质、改善环境,还可以促进当地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 湖泊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湖泊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湖泊水质、生态系统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 湖泊生态修复与保护:通过湿地建设、水生态修复等手段,恢复和保护湖泊的生态系统,保护湖泊的生态平衡。
3. 湖泊水质治理与净化: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手段,对湖泊的水质进行治理,净化湖泊水体,改善水质环境。
4. 湖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在保护湖泊资源的基础上,推动湖泊旅游、渔业等产业的发展,实现湖泊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5. 湖泊管理与保护政策研究:完善湖泊管理与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湖泊管理制度,加强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法制化建设。
1. 加大湖泊管理资源投入:各地政府应加大对湖泊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提高湖泊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3. 强化湖泊管理与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对湖泊管理与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关注湖泊保护,参与湖泊保护。
我国水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

我国水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摘要:全面研究了我国水污染的现状及产生原因,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防治水污染的对策,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键词:水资源;水环境;水体污染;治理对策;可持续发展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地球生态环境已被人类活动严重破坏,尤其是水污染的严重性尤为突出,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1我国水资源现状1.1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且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m³,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水资源8800m³,是世界水平的1/4,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
全国有10个省区人均水资源不足1000m³。
(人均水资源不足1000m³为贫水国家,不足500m³为绝对贫水国家)。
1.2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极度不合理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目前,有很多城市因为对水资源进行过渡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和左右两岸相互不兼顾。
无法统筹考虑整个流域的用水秩序。
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在水资源丰富的流域,居民浪费水的现象及其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
而在水资源匮乏的流域却经常断流,干涸,从而造成了居民无水可用的窘境,严重影响到了生活生产,也使生态环境和树木植被无法得到保障。
1.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原因造成降雨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均匀性,南方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甚至常年发生洪涝灾害;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稀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mm。
这种降雨的不均匀性造成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并最终导致了南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径流分布的不均匀也间接导致了国内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
2023年湖泊水域污染治理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湖泊水域污染治理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不断扩张,湖泊水域污染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长时间的人为污染和过度开发,使得许多湖泊水域质量已经严重下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湖泊水域治理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湖泊水域治理行业开始蓬勃发展。
国内湖泊水域治理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2017年,中国湖泊水域治理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元,未来还将继续增长。
从技术手段上来看,湖泊水域治理行业包括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例如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等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这些技术手段越来越有效,湖泊水域质量嗯呢以得到较好的改善。
在湖泊水域治理中采用自然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湖泊水域污染治理行业的市场前景
湖泊水域治理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湖泊水域治理产业也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随着技术不断创新,治理方式越来越高效,湖泊水域治理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固体废弃物处理行业,湖泊水域治理行业作为固体废弃物处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同时,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政府资金和项目对湖泊水域治理行业进行扶持。
总体来说,湖泊水域污染治理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将成为未来环保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湖泊水域质量将逐步得到提升,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水污染现状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

水污染现状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版权申明 :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申明水污染现状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一、水污染现状1、世界水污染现状世界每日有 200 万吨垃圾被倒进江河湖泊,每1L 废水正在污染着8L 淡水,目前几乎全部流经城市的亚洲河流都已被污染,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业已有 40%的淡水资源所在地被污染( 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等) 。
欧洲55 条大河中这剩下5 条河水目前还没有被污染。
在水资源紧缺的同时,人类却在加剧水体的污染,人类每日约有200 万吨排泄物,此中只有少许(5%)经过办理,其余绝大多数直接排到城市邻近的河流或沿海,全世界每年工业用水超出600 立方千米,而浇灌农田用水高达3000~4000 立方千米,它们受各样有毒化学物质,化肥和杀虫剂污染后,被派入了邻近的水域或土壤里。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 亿吨污水排入自然水域,使 5500 亿吨水体遭污染,占全世界径流总量的14%以上。
2、中国水污染现状中国正在经历亘古未有的水污染转型,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祸四大水问题互相作用,相互叠加,形成影响将来中国发展和安全的多重水危机,此中水污染的威迫尤其突出。
据《 2000 年中国的环境》、《现代中国经济大事典》等供给的资料分析,水资源紧缺将成为我国突出的重要环境问题。
据报导,2004 年我国 600多个城市中,有400 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在沿海城市,因为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废水排放和水资源过度开发,将对大海环境和淡水资源的供给构成威迫。
因为缺水和水污染给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全国预计每年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负约 300 亿元。
二、造成水污染的原由造成水污染的原由有自然的和人为的双方面要素,我们一般所说的水污染是指人为污染。
它包含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排水未经办理而大批排入水体所造成的污染。
1、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是水体主要污染源,它面广、量大、含污染物质多、构成复杂,有的毒性大,办理困难。
《2024年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范文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篇一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水污染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
二、我国水污染现状1. 水污染的严重性我国水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黑臭水体、地下水污染等。
这些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饮用水安全、渔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2. 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
其中,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等,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体等,也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农业污水则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使用。
三、治理对策分析1. 加强水污染源的管控为了减少水污染,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应加强对工业、生活和农业等领域的废水排放管控,严格实施排放标准,加大对违法排放的处罚力度。
同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减少废水排放量。
2. 强化水环境治理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应加强江河湖泊的生态修复,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同时,加强黑臭水体的治理,采取综合措施,如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改善水体的环境质量。
此外,还应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减少地下水污染。
3. 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是缓解水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
应加强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废水的产生。
同时,推广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减少城市内涝和雨水资源的浪费。
4.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了更好地治理水污染问题,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同时,应加强监督执法力度,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四、结论水污染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本文从加强水污染源的管控、强化水环境治理、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治理对策。
精华资料中国江河湖泊水环境

中国江河湖泊水环境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
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
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1.我国江河水环境问题根据我国 2004年环境状况公告,2004年七大水系(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珠江)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I~Ⅲ类、Ⅳ~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 30.3%和27.9%,七大水系的总体水质与2003年基本持平,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等。
2. 我国湖泊水环境问题根据我国2001水资源质量年报,全国的206个湖泊水库当中,湖泊的水污染状况要重于水库。
2001年评价的24个湖泊中,水质达到Ⅲ类以上的湖泊有10个,2个湖泊部分水体受到污染,12个湖泊水污染严重,具体水质情况见表1.1。
从2001年全国182座主要水库水质的评价结果来看,云南松华坝等5座水库水质为I类,北京密云等140座水库水质为Ⅱ、Ⅲ类,水质良好。
水污染极为严重的劣于V类水质水库有7座,分别是河北庙宫水库、河南宿鸭湖水库、宁夏沈家河、长城源、三里店、夏寨水库以及新疆柳沟水库;此外,北京官厅水库、青海东大滩等5座水库水质为V类,江苏石梁河、山东产芝、新疆猛进等25座水库水质为Ⅳ类。
表1.2 我国部分湖泊的水质污染情况(2001年)序号湖泊所属行政区I类Ⅱ类Ⅲ类Ⅳ类V类劣V类1 昆明湖北京√2 千倾洼河北√3 淀山湖上海√4 太湖江苏、浙江√√√5 西湖浙江√6 鉴湖浙江√7 巢湖安徽√√8 甘棠湖江西√9 鄱阳湖江西√√10 大明湖山东√11 南四湖山东√√√12 邓海四川√13 滇池云南√14 程海云南√15 沪沽湖云南√16 阳宗海云南√√17 抚仙湖云南√√18 星云湖云南√19 祀麓湖云南√√20 异龙湖云南√21 洱海云南√√22 沙湖宁夏√23 乌伦古湖新疆√24 博斯腾湖新疆√√目前全国湖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包括总磷、总氮和有机物,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十分严重。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湖泊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质紫外透明度逐渐降低,蓝藻、水华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
2.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和动物受到影响,如湖泊中的鱼类数量减少,底栖生物数量也不断减少。
3.湖泊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如湖泊划分过密的农田导致化肥、农药等污染物流入湖泊,进一步加剧湖泊的富营养化。
对策: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污染源控制。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从源头上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
2.加强水体治理。
通过引进高效、低成本的水处理技术,对湖泊水体进行治理,
减少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同时,加大对蓝藻、水华等有害藻类的控制力度,改善湖泊的水质。
3.保护湖泊周围的生态环境。
推广生态农业,控制湖泊周围的农业用地,逐步恢复湖泊周围的湿地和绿地生态系统,减少化肥、农药等对湖泊的污染。
4.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措施,健全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形成多部门合作的治理体系。
《2024年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范文

《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篇一一、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态环境的基石。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水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1. 水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受工业排放、农业污染、城市污水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许多江河湖泊的水质普遍下降。
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赤潮等水华现象,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地下水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农业活动的深入发展,地下水资源也遭受了严重污染。
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超标,严重威胁了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3. 水环境治理压力大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差异,我国水环境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部分地区工业园区和企业的污染排放问题依然突出,加之部分地区环境执法力度不够,导致水环境治理压力大。
三、水环境污染处理措施1. 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环境执法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2. 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建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系统,对园区内企业排放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3. 农业污染防治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模式,降低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此外,加强对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减少畜禽粪便对水环境的污染。
4. 城市污水治理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水平。
同时,加强对城市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建设,减少城市面源污染。
5. 生态修复与保护对已经遭受污染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
此外,加强湿地、湖泊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提高水环境的自净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现状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或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水中原有的生态系统,影响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通常称为水体污染。
这里既包含了水本身的污染,也包括了水生生物和底质的污染。
水体污染使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环境质量、资源质量、社会福利和人类健康的损失。
根据污染物的污染途径,可将水环境污染可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三类。
1. 点源污染及其控制工程1.1 点源污染的特点点源污染具有确定的空间位置,废污水集中排入水体,主要是指大、中企业和大、中居民点在小范围内的大量水污染的集中排放。
我国水体点源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
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
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
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
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为3年。
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以淮河为例,按规划,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总投资60.8亿元,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2万l/d。
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只有3座,污水处理能力仅为44万l/d。
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的原因,除了资金短缺外,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陷于困境。
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
1.2点源污染的控制根据点源污染的特点,目前控制点源污染的措施主要是加强周边企业的排污管理,集中处理城市生活污水。
将流域内的工业污染源负荷削减至总量控制分配的允许范围内,同时加强工业布局的调整,对重点排污单位要求限期整改,对部分企业采取关、停、迁、改、转措施。
可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预测生活污水负荷量,健全城市排水系统,沿湖铺设污水管道,把沿湖生活污水引入城市总排污管网,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控制和处理,避免沿湖居民生活污水和第三产业的综合废水直接排入湖中。
将工业污水截污后在厂内进行处理,循环再利用,减少工业污染源;对于餐饮服务业和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要清浊分流在高浓度污水的排放点建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渣作为农作物有机肥。
2 面源污染及其控制工程2.1 面源污染的特点面源污染是指在降雨和径流冲刷作用下,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域进入受纳水体而引起的污染。
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①土壤侵蚀,②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农村家畜粪便与垃圾,③农田污水灌溉,④城镇、矿区、建筑工地和林区地表径流污染,⑤水体人工养殖,⑥大气干湿沉降,⑦底泥二次污染等。
其主要特征为:发生区域的随即性、排放途径及排放污染物的不确定性以及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目前,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治理难度。
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为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国家。
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
而且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
全国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
1995年是1978年的4倍。
目前,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
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同时,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
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
1998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4倍。
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
同时,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
据1991年和1997年两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化学耗氧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22.6%、56.5%、246.6%和552%;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2 面源污染的控制根据河湖所处环境的不同, 其外源性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有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
(1)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于湖泊水体,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危害范围最大、程度最重,已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据中科院南京地理所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指出,农田肥料污染的负荷平均为47%。
如,农业面源污染物中的总磷、总氮分别占滇池水污染物总负荷的46%和53%,占太湖水污染物总负荷的37%和13%。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途径包括建设生态农业工程, 推进农业新技术研究和应用, 改进施肥方式、灌溉制度, 及合理种植、推广新型复合肥料等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 化肥施用量已达1亿吨, 而肥料利用率仅为30%-50%的水平, 大量氮磷成分通过各种途径排入水体。
有研究表明,通过保土耕作、作物轮作、节水灌溉、控制施肥等手段,可以减少农田径流带走的氮和磷达60%以上,可大大缓解水体氮磷污染。
近年开发的膜控制释放肥料—控释肥,可大大降低营养流失,对源头建造湖岸生态防护堤工程,通过恢复河岸植被,恢复河流湿地,种植芦苇、浮萍、睡莲、水草等湿地水生植物,提高水域净化能力。
种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并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草(美人蕉、杜鹃等)。
就地拦蓄部分降水、涵养水源,减缓径流,截流部分地表污水。
3 底泥污染及其控制工程3.1底泥污染与特点底泥是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源和汇,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等方式进入湖泊,大部分沉积于底泥中,富集成为水体内源污染物,其中积累的主要污染物有机物、氮磷化合物、重金属等,其含量比背景值高出几个数量级,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河湖富营养化是指河湖水体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营养盐输入河湖水体,出现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过度繁殖,水呈绿色或混浊呈褐色,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质恶化等污染现象。
底泥中氮和磷向上覆水的大量释放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退化。
底泥中难降解的有机物除腐殖质和纤维素外,大多是毒性比较大的有机物,沉积于底泥后容易积累,导致长期的毒理效应。
难降解有机物中的多环芳烃PAH、多氯有机物、有机氯农药、有机染料等化合物的处理,目前仍然是国际上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这些污染物毒性大,难以生物降解,在自然界中存在时间长,易在生物体内富集滞留,导致人类和动物癌变、畸变、突变及雌性化。
有效降低并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毒性,成为生物修复研究的关键。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的重金属很容易被水体悬浮物或沉积物所吸附、络合或共沉淀,从而在水底的沉积物中富集,重金属的富集对水生态系统威胁很大。
当外部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后,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作用就突显出来,成为潜在的污染源。
国内外实例证明,外源得到控制后,内源的影响仍然会使水体的污染状况持续下去。
3.2.底泥污染控制工程底泥污染相应的控制方法主要有底泥疏浚、底泥覆盖和营养盐固定等。
(1)底泥疏浚底泥疏浚指对整条或局部沉积严重的河段、湖泊进行疏浚、清淤,恢复河流和湖泊的正常功能。
底泥覆盖是指将清洁物质放置于污染的底泥上面以有效地控制底泥对上覆水体影响的技术。
底泥疏浚可以快速去除积累在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而且不增加外来物质, 是湖泊水库治理的一项常用技术。
疏挖方式一般有种排水挖泥和带水作业。
前者因要将水抽干, 底部脱水后才可机械化作业, 因此多用于小型水库。
带水作业方式在湖泊修复中应用较多, 已开发了多种技术, 主要有机械式疏挖和水力式疏挖, 还可根据情况采取特殊措施。
疏挖成本则受许多因素影响, 包括设备类型、项目大小、堆放场、底泥密度、输送距离和底泥的综合利用等。
美国64个湖泊的底泥疏挖工程统计表明, 机械疏挖成本为0.24~14美元/m3, 水力疏挖成本为1.25~1.75美元/m3。
如果底泥含有需要额外处理的有毒有害物质, 疏挖及处理成本将更高。
底泥疏浚工程中需要注意防止底泥泛起而导致有害物质进入水体还需注意底泥的合理处置, 防止二次污染。
此外, 疏挖深度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营养盐在沉积物中的沉积规律, 一定深度下的沉积物中可溶性磷和氨氮可能高于表层, 疏挖后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反而增加的现象, 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水环境修复目的。
因此疏挖前需调查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 并合理设计工程量。
(2)引水稀释引水稀释就是通过工程调水对污染水体进行稀释。
使水体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该方法能激活水流,增加流速,使水体中DO增加,水生微生物、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也相应增加,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3)底泥覆盖常见的底泥覆盖系统所采用的材料包括清洁的沉积物、沙子、、卵石和粘土等,底泥覆盖的目的主要包括: (1)物理性地分开污染底泥和底栖环境: (2)使污染底泥固定,阻止底泥的再悬浮和迁移: (3)降低进入上覆水体的溶解性底泥污染物的释放通量。
德国人用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泥灰和少量水混合喷洒到湖中, 以共沉淀磷和藻类, 同时降低营养盐丰富的底泥中磷释放。
高聚物材料也可用于覆盖底泥以控制底泥营养盐的释放, 这些材料包括高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稀、聚丙烯和尼龙等。
这种措施虽有一定效果, 但成本较高, 且安装困难, 易被刺破, 耐久性不够。
(4)营养盐固定营养盐固定技术是通过投加化学试剂,固定水体和底泥中的营养盐(主要是磷),并使底泥表面上部形成覆盖层,阻止底泥中磷再次进入水体。
因此通过投加药剂可控制水环境中的营养盐迁移,常用药剂包括硝酸钙、氯化铁、石灰和铝盐等。
硝酸钙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反硝化作用降解底泥有机物,并且还可以阻止了Fe3+和 S042-的减少,另外还可以促使Fe3+的生成,进而达到控制底泥磷释放的目的。
氯化铁用来与硫化氢反应,以及形成更多的氢氧化铁,提高对磷的钝化作用。
氢氧化钙常用来调节pH值,使其维持在适宜微生物脱氮的水平。
第一个较为完善的原位化学修复记录是Ripl所作的,Ripl 将铁或硝酸盐注入底泥中,有效地降低了磷的活性,从而降低了底泥中磷再次进入水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