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文本细读分析
解读《我与地坛》

解读《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一篇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生动深邃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所思。
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表现了一个有着独特生活经历的人对生命的深邃独到的思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首深沉、凝重的生命之歌。
整篇作品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与地坛的那种难以割舍的独特关系,也可以说是人与景观。
第二条线索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一些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考。
在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这条线索中,地坛对他来说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进入了作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作者也走进了地坛,把他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地坛在作家笔下,突出的是这种物我交融的隐秘的精神默契。
因此作家没有对地坛的历史、面貌等做细致的描绘和刻画,而是地坛在表面上的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外,蕴含着深沉凝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在第二条线索中,作者以镜头摄取式的视角,勾勒了一些十五年来伴随着他、伴随着地坛的沧桑变化而的人物。
首先是他的母亲,大部分是用细节刻画来描写的,也通过大量的反思表现了他的交织着痛苦、理解、懊悔和慰藉的复杂心理。
然后是一对夫妻,他们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都要到园子里来散步,相依相偎。
接下来是一位唱歌的小伙子,与作家曾互致问好。
再之后是一位坚强的长跑者,不管命运如何不公,始终坚持不懈,他们互相勉励,也是整个地坛中与作家走的最近的一个人。
还有一对兄妹,他们从小就在园子里玩,美丽的少女竟然天生弱智。
此外作者还十分简洁地勾勒出了饮酒老人、捕鸟汉子和朴素幽雅的女工程师。
这些人物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十五年来作家在公园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精心选取的角色。
对这些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考,正对应着作者对母爱、对命运、对生命乃至对生与死的深沉的思考和阐述。
在文中他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而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悲欢、乃至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却感觉得很近、很真实,因为在他们身上作者寄予了太多的关注与沉思。
对《我与地坛》文本层次分析(★)

对《我与地坛》文本层次分析(★)第一篇:对《我与地坛》文本层次分析对《我与地坛》文本层次分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该文具有鲜明的内在审美结构层次,即文本体现了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这三个层次。
一、文学言语层面本篇散文除了具有一般性的散文格式与散文语言外,还有作者创造出的特殊言语系统。
除了它本身具有的鲜明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等特点之外,还具有文学言语的内指性、心理蕴含性和阻拒性三个特点。
1.文学言语的內指性《我与地坛》的言语具有內指性,是作者理想的艺术世界。
第三节中“春天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
……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等话语表面上不太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它们都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的真挚情感与感悟,是作者在地坛经历的“四季”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所指其中“四季”特定的情境,隐含着对生命的不同况味的理解与咀嚼。
“唢呐声,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亦是如此,指向特定的情境下,体现的是作者内心世界感受体验:在这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史铁生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
皆是将平常琐事与所思所想艺术化的真实演绎。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草木泥土的气味”等平常的字眼,在该文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与想象,浸泡着作者那种希望、坚定、神往的情绪,即因古园虽经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表现对于生命永恒的感叹与对于生活的信心。
死是迟早要经历的,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顽强的活着是一种幸福,而“我”应该尽其所能,活出“我”的价值,表达了作者身残志不残的意志。
可以说是一种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感,令人心神驰往。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文中第三节中用作品以乐器,以声响,以园中的景物,以心绪,以艺术形式,以梦来对应四季,比喻和象征四季,读者会对文本之中一些具有“阻拒性”的言语产生疑惑:春天为什么是小号?小路既然苍白为什么又说黑润?冬天怎么会是烟斗呢?这些“陌生化”的言语其实正是作者对古园四季生活现象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是“我”、古园与大自然相处与共的体现。
《我与地坛》文本多元解读

《我与地坛》文本多元解读目录一、《我与地坛》背景介绍 (2)1. 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3)2. 《我与地坛》创作历程 (4)二、文本多元解读角度 (5)1. 历史文化角度 (7)1.1 地坛历史文化背景 (8)1.2 文本中的历史元素分析 (9)2. 文学手法角度 (10)2.1 叙事手法分析 (12)2.2 象征与隐喻的运用 (13)3. 人生哲学角度 (14)3.1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15)3.2 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16)三、文本主要内容和解读 (18)1. 作者与地坛的关系 (20)1.1 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21)1.2 作者对地坛的感悟与寄托 (23)2. 文本中的自然景观描写 (24)2.1 景物描绘的技巧 (25)2.2 景物与情感的融合 (26)3. 文本中的历史遗迹与文化内涵 (26)3.1 历史遗迹的叙述 (28)3.2 文化内涵的挖掘 (29)四、多元解读的价值与意义 (30)五、《我与地坛》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31)一、《我与地坛》背景介绍《我与地坛》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其背景涵盖了作者史铁生的个人经历、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地坛公园的文化象征意义。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史铁生独特的人生视角,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同时地坛公园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记忆。
史铁生的个人经历是作品的重要背景,史铁生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得地坛成为他思考人生、审视命运的重要场所。
作品中的情感深度与哲学思考,与史铁生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人生图景。
社会历史背景对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史铁生所处的时代,社会变革剧烈,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也随之产生巨大波动。
这种时代背景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主题,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地坛公园在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作为北京的一座古老公园,地坛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记忆。
《我与地坛》 文章解读

《我与地坛》文章解读本文将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以展示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全文逐步揭示作者通过与地坛的交流与思考,从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首先,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与地坛的相识之路。
地坛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古迹,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处处洋溢着一种与尘世相隔的宁静气息。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坛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每一次来到地坛,作者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仿佛世俗的喧嚣都被抛在了身后。
其次,作者将地坛与大自然相联系,强调了地坛所代表的宇宙之美。
在地坛的庄严而庄重的建筑中,作者感受到了宇宙的无限广阔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
在这里,作者仿佛与天地相连,与大自然相融,拥有了一种超越尘俗的感受。
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绘,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却也在这种渺小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宽容。
然后,作者借助地坛的意象,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地坛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仙境。
但是,当我们走出这个活动的场所,踏入现实的世界,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逃避。
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述,告诉我们人生同样如此,我们可以暂时逃避尘世的喧嚣,但终究要回归现实,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挑战。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地坛的深深依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地坛是作者寻求心灵慰藉的重要场所,它是作者与世界连接的纽带,同时也是作者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地坛在作者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景点,更是一片精神的田园。
作者的这种深深的依恋和热爱是对地坛独特魅力的真实反映。
通过对地坛的解读,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与地坛的情感,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通过对《我与地坛》的解读,我们深入了解了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地坛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景点,更是一个触动内心的场所。
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思考人生的意义。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总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坛,一座废弃的园子,在史铁生的生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残疾之后,正如其本人所说,与地坛是缘分使然,地坛在他出生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他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他的祖母年轻时带着他父亲来到北京,它就一直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的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待史铁生,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史铁生对于地坛的情感是深刻的。
一个频临绝望的年轻人与一个荒芜冷落的院子相遇了,一个在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失去了双腿与一个曾经玻璃珠瓦、玉砌雕栏、如今却朱红剥落、断壁残桓横陈,有过同样喧嚣的过去有着同样失落失意的现在,弥漫在我与地坛之间的是同样同病相怜,同样生生相惜的现在。
不同的是,虽然有着同样的遭遇,但是有着同样不同内蕴的气质,一个烦躁,一个沉静,一个逃避,一个从容。
由此注定这是一次最为倾心的相遇。
如同步履艰辛、艰难疲惫的浪子,邂逅了优雅大度铅华殆尽的女性,心仪与欣赏紧跟着相遇的脚步不动声色的融入心中,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来到园中作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我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候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泽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且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此以轮椅为伴,与一个废弃的院子相依相伴。
地坛让他思考生命、思考命运,思考人生,回忆母亲,回忆母亲的情感,思考四季,思考上帝,一座废弃的古园,长年在此写作,思考,与史铁生就有了生生相息的情感,古园也似乎有了生命,一片落叶,一声鸟鸣,都是大自然中生命的召唤,如果说,作者的写的真实,写的感人,写的生动,如果说他的散文的写作秘诀则是因为地坛,这座废弃的古园给作者带来灵感和情感是深刻而又真实的。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我不禁惊异于它的美丽。
一、浑融的结构与深邃的主题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两部分内容看似不相关,其实贯穿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
②为什么出生。
③怎样活。
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坛则是为了感受亲情,追念母亲,因为这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
在这里“我”也思考了两个问题:①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②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两部分于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对照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对照母亲苦难坚强的一生,作者明白了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
不仅如此,作者在结尾处还用这样的语句将文章两部分结构融成一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因而这篇文章尽管篇幅长、容量大,行文奔放洒脱,却不失严谨,充分显示了作者结构行文的功力。
二、细节化的景物与传神的虚写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
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我与地坛》解析

《我与地坛》解析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全书充满了哲思和人性化的探索。
史铁生在作品中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在地坛公园的所见所感,让他对生活、爱情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地坛公园在史铁生的笔下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但同时又有着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痕迹。
他在公园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人生轨迹。
这些观察和思考让史铁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开始意识到生活的无常和脆弱,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还深入地探讨了关于亲情的主题。
他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她曾经带着他来到地坛公园,告诉他关于生命和未来的道理。
这些回忆让史铁生深刻地反思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让他更加珍惜和感恩与母亲相处的时光。
他意识到,亲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情感纽带,它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让我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
除了对生活和亲情的思考,《我与地坛》还展现了史铁生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
他的语言质朴而深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刻画,将读者带入了地坛公
园这个充满故事的世界。
他的写作技巧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哲思和人性的长篇小说,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爱情、亲情等主题,展现了史铁生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
这部作品让读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简析史铁生《我与地坛》

简析史铁生《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他在北京地坛寺的一次游览体验,散文以自我感悟为主要线索,深入描绘了地坛的历史、地理、文化和宗教背景,展现了史铁生对自然和人文的独到感悟和思考。
散文一开始以高度的客观性介绍了地坛寺的位置、规模和历史意义。
随着史铁生对寺庙的深入探索,他开始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神秘和美好。
他与众不同的是,他不再只是看到寺庙建筑的花砖流水或和檐廊飞梁的装饰,而是被它自成一体的自然、认为神话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风貌所吸引。
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和感受,他发现在这里自然与人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史铁生说道:“这里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感到思维和情感的颠倒,我的心灵、我的思维、我的身体都在不断地沉淀、融合,被渲染着一种悠久的历史感和深沉的文化积淀”。
这一段话道出了地坛寺所充满的氛围,让人沉浸在其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风貌。
同时,史铁生也不忘在文章中呼应着自己的创作特色,他在文章中屡屡提到雕刻、装饰、手艺等词汇,一方面体现了他对艺术、文化、手工业等传统美学价值的热爱,另一方面也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式叙事中常见的“朴素性”。
他的文字数量不多,内涵却十分丰富,富有哲理的句子让读者受到启迪,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篇内涵丰富、意味深刻、构思巧妙的文章。
文章不仅介绍了地坛寺的历史和背景,更主要是展现了作者在探索过程中的心理与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个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独到感悟和思考。
文章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和启发。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在真实而深入地描绘了地坛寺这一历史建筑的基础之上,更显示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的热爱和思考。
通过对寺庙、园林和文化史的感知,作者以独特视角和简练语言唤醒读者的感受,让我们重拾对美好传统的认识。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小清新式的写作风格对于中国文化叙述的影响与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难中的涅磐与顿悟——《我与地坛》文本细读中文系20 级班学号:摘要:史铁生, 是当代文坛颇有影响的青年作家, “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 20 岁时因积劳致残。
作为一个风华正茂、大有前途的青年人, 在多彩的人生图卷尚未展开时, 命运之神便无情地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沉重的打击不但毁了他强健的身体, 而且对他的精神世界造成了灭顶之灾,他的世界变得暗淡, 如同“荒芜冷落的野地”。
《我与地坛》就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时、彷徨时所写的,讲述的是自己双腿残废后所面对的生活,文中主要描写的是自己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描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地真诚呐喊,真实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与死的理解,并通过母亲对待自己的态度,也深深地理解了母爱的伟大。
本文就是从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母爱的真情阐释两个角度来解读。
关键词:史铁生死生超越母爱感悟引言:史铁生, 一个失去太多的残疾人,带着受伤的心面对周围的完整和健全时, 他无处可藏, 无处可躲, 他找到了那个几欲废弃的古园, 找到了和他同样被人们遗忘的失魂落魄的古园地坛, 并且在它博大厚重的胸怀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去逃避、舔伤, 去思索。
终于, 他用15 年的时间和代价理清了纷乱的思绪, 正视了自已的伤楚和心魂, 从残疾自伤的阴影中站了起来, 用自己的笔在文坛闯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是凝聚着作家生死体验, 用他全部生命感悟写成的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
作品以它深厚凝重的笔力, 展示出身处绝境的残疾人在与命运之神较量中所表现出的坚韧、昂扬的斗志, 以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作品中, 平平淡淡、朴朴实实、真真切切的叙述后面涌动的是作者对世间最神圣伟大母爱的肯定, 是对母爱这一人间真情的最好阐释。
一、我与地坛中关于“死”与“生”的涅磐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与其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
对于人生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
如果史铁生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状况,那倒恐怕没太大痛感了。
可问题在于,命运为史铁生安排了一个残酷的圈套:先送给他一副比健康人还要健康的身体,然后一个急转弯毁了他,让他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这种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对于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极其残忍的。
面对这样的不幸和苦难,他开始了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
(一)关于“死”既然死是在想通后无需再说的事,那便毋庸费神,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的尊重。
—海德格尔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把他如春花灿烂般的生命拘囿在轮椅之上。
在这祸从天降的厄运面前, 他仿佛是鸟儿无端折断了飞翔的翅膀, 蓝色的天空刹时进入黑暗隧道。
他陷入了“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绝望境地。
这残酷而无情、艰难而无助的现实,是何等锥心刺骨的痛苦! 没有人能那么容易地就接受一个突然降临的厄运, 在他一下子就看到了自己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的时候, 他终于明白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我”现在生不如死,活着就是受苦,而受苦却没有意义,还不如选择早日解脱;要解脱,又必须寻找到死的理由,可是死的理由又在哪里呢?没有意义的死和没有意义的生一样痛苦。
换言之,史铁生没有生的理由,也没有死的理由。
我们听得到他灵魂沉重的喘息, 充满悲悯的祈祷以及对生命和造化的困惑和无奈。
带着残废的身躯, 受创的心灵,“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15 年前的那个下午”, 他”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就在这么一个不显眼的下午, 他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地坛里,作者一定想不通为什么他会在二十岁时突然失去双腿, 正如自古以来人们对命运的看法一样, 作者自然把这归之于”宿命”。
地坛”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仿佛就是为了等他, 给他一个僻静的地方, 静静地舔舐伤痕, 思索自己的命运, 思索人生的价值;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 “看到时间, 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于是, 他感到也许他与命运中的某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而这种联系正是要告诉他什么。
这时的地坛, 只剩下剥蚀的琉璃, 淡褪的门壁,坍圮的墙栏, 地坛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 略显沧桑。
这时的“我与地坛”, 一个是被世界抛弃的血管里还流淌着青春热血的残疾人; 另一个是昔日曾经“浮夸”“炫耀”过的膜拜的圣地, 而今日变成现代都市中心“荒芜”“沉寂”的“野地”。
当时, 他那被遗弃的身体就仿佛是这废弃的古园, 园中的一切与他残缺的身体和痛苦的灵魂遭遇了。
这两者要等待双方互相去发现、唤醒。
于是, 地坛中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启示。
在废弃的园子里, 在时光的流逝中, 史铁生感受到了沟通的亲切, “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最终从这里获得了理解, 获得了自由。
地坛到底以什么样的魔力启示着作者?一方面, 地坛就像一幅古旧荒凉的画,是那么的荒芜、破败,另一方面, 生命依然顽强。
地坛曾经有着“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值得傲人的“高墙”和让人望尘莫及的“玉砌雕栏”,现在却正值“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时候, 可是“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全然没有哀伤的影子, 有的只是饱受打击后的那份超然、坦然、淡然。
多年来古园的形体被人们肆意雕琢, 但宏大的园址、破旧的殿堂、神圣的祭坛依然如故, 断墙颓壁坦然自在。
这对于“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作者来说, 无疑是启示, 是鼓舞, 是心灵情绪的对话。
可以说,地坛像一位智者在不动声色地拯救着作者, 使作者一步步远离死亡的陷阱。
地坛的草木昆虫卑微得可怜, 但也生活得颇有情趣。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猛然间想透了什么, 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树上留着一只蝉蜕, 寂寞如一间空屋;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了万道金光。
”废弃的园子因为有了它们而变得充满生机,“荒芜但并不衰败”, 并处处以其生机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片刻不息。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 在经受人生沉重打击,对生命失去热情,极端悲观失望的时候,作者摇着轮椅在地坛的每个角落百无聊赖地游荡,无意间看到了这些充满生机的意象,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 活得率性自然, 自由自在, 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有着别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 这显然给了作者生命的启示, 让他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万物适性的生命意趣, 终于明白了: “一个人, 出生了, 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可见,地坛小昆虫之景,融合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使作者的心情平静下来,进而产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既然人类必将走向死亡, 世界一定要存在苦难,那么为什么不在生的过程中“肩起”这“黑暗的闸门”呢?史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 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
死是一种必然, 一种天意, 不必害怕, 不必急于求成。
死神是人生最守信用的伙伴, 早晚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在你没有力气生存的时候, 死神肯定会来搭救你。
在史铁生眼里, 死是一种回归, 有回家的温馨, 有节日般的快活。
这些理解使他的死亡观超越了世俗的生命感受。
他终于从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来, 变得平和而宁静。
他超越了死。
(二)关于“生”想透了死并非也就想通了活着中可能出现的一切, 尤其对残疾人的生命来说, 就更是如此。
人为什么活? 怎样活? 成了作者拷问的焦点, 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去地坛寻找答案, 思考生命的内涵。
那不因人时冷落和自身衰微而黯淡, 仍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石门落日; 那敢于在最落寞的时候, 把天地叫得苍凉的高歌雨燕; 那能激起人们对过去和未来遐思的雪地上的脚印; 那看淡忧郁和喜悦、镇静地伫立了几个世纪的苍黑古柏; 那送来清纯泥草味儿的夏日暴雨; 那捎来种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的秋风落叶……都无言地启示作者勇敢面对苦难, 活出自己的个性。
古园形体曾被人肆意雕琢, 但大自然中它的永久的活力谁也不能改变。
石门落日、雨燕高歌、雪地脚印、古柏伫立、风霜雨雪仍旧年复一年; 园中的花木鸟虫,竞相生长, 生机勃勃,一岁一枯荣。
这一切都无言地诉说着人、动物、植物都会死亡, 在生命过程中,就要尽其所能, 活出自身的不可更易的特性, 展示出生命的最大活力和价值。
大自然如此, 古园如此, 万物之灵的人又何尝不该如此呢? 天人合一,物我合一。
史铁生在大自然中参悟了生。
如果说地坛里勃勃生机的自然让作者参悟了生死, 那么出没地坛的那些不相识的游人、朋友、亲人则向作者默默传递着人生的意义、温暖、乐趣, 作者从他们身上获取了生存感悟。
坚忍的母亲, 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 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要来园里散步的夫妇让人想到爱情的甜蜜; 认真练唱和作者互致问候的小伙子让人体会到人与人亲近的温馨; 美丽却先天弱智的拾灯笼花的少女, 让作者悟出“命运面前, 休论公道”; 运气不佳的长跑朋友则让作者思考人活着的价值问题; 豪爽的饮酒老人使人品味一种放荡不拘的浪漫情调; 率真的捕鸟老汉则让人体会到生活中的执著痴情; 来去匆匆、朴素而优雅的女工程师, 让作者生出无穷的美的遐想。
拾灯笼花的少女是多么美丽, 但是命运却使她先天弱智, 这是何等的残酷。
但是, 事物就是如此,不可能平等、完美、划一。
史铁生看到了生命残缺和苦难的普遍和偶然。
残缺和苦难﹐就和人的出生一样﹐都是偶然的、无法克服的、无法自我把握的。
人的命运被苦难和残缺之网所笼罩, 构成了虚无感的人生背景。
至于谁去充当那不幸的角色, 那是相当偶然的, “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只能接受, 只能豁达, “就命运而言, 休论公道”。
不与命运讨公道, 不和上帝论公平, 看待世界就会心平气和, 心境会更加宁静。
那个拉板车的长跑的朋友, 运气不佳, 不断地参与, 不断地失望, 虽然没有结果, 但依然不甘心地说“先别去死, 再试着活一活看”, 终于他以三十八岁之龄又得了第一名并破了纪录。
一位专业教练对他说: “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
”这时他很平静。
他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 但是他的过程就不精彩吗?史铁生曾经面对另一个困境: “人类是要灭亡的, 地球是要毁灭的, 宇宙正在走向热寂。
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 有什么意义?”(《好运设计》) 在危机和焦灼中, 史铁生终于发现对付绝境的办法只有过程, 最后史铁生的回答是: 转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