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大全 婴幼儿感冒咳嗽腹泻推拿手法图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穴位图解大全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小儿推拿按摩常见穴位图解大全偏方大全网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不需要用药就,就能达到治病的作用。
宝宝生病了,如果妈妈懂得一点简不仅帮助宝宝尽快治好病,还能免去宝宝打针吃药的痛苦。
本期专题我们就收集了一些简单易学的小儿推拿按摩知识,让妈妈帮常用穴位视频教程常见手法穴位查询疾病按摩头面部(点击看大图)胸腹部(点击看大图)腰背部(点击看大图)手肘部(点击看大图)手背部(点击看大图)阳坎宫山根(山风)人中迎香牙关(颊车)印堂耳后高骨风池天柱颈骨承浆囟门地仓穴瞳子髎穴四白穴阳白穴睛明穴天鼎穴翳风穴廉泉根乳旁中脘神阙(脐中)腹穴胁肋天枢丹田肚角水分穴期门穴肩禺穴中府穴井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腰俞七节骨龟尾长强脊柱肝俞胃俞至阳穴厥阴俞穴心俞穴命门穴三焦俞膀胱俞大肠俞关元俞经肺经肾经胃经大肠穴小肠穴四横纹(四缝穴)板门内劳宫内八卦小天心(鱼际交)运水人土、运土人水总筋大横纹(手阴阳)十宣(十劳宫三关六腑清天河水合谷穴少商穴甘载威灵精灵外八卦一窝风膊阳池肾顶肾纹掌小横纹小横纹神门穴眼中三里上痢三阴交解溪丰隆涌泉前承山后承山委中昆仑仆参上巨虚穴绝骨穴梁丘穴阴陵泉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视频:小儿按摩基础知识和技法01 视频:小儿按摩基础知识和技法02 视频:小儿按摩基础知识和技法03 视频:小儿推拿手法3 视频:小儿推拿手法2 视频:小儿推拿手法1 视频:小儿揉肾顶 视频:小儿补肺经 视频:推拿常用手法穴位 视频:小儿常用下肢部穴位 视频:小儿常用上肢部穴位 视频:小儿常用肩背部穴位 视频:小儿常用胸腹部穴位 视频:小儿按摩常用穴位常见病推拿疗法 视频:小儿支气管炎 视频:小儿腹泻疗法 视频:小儿便秘疗法视频:小儿厌食穴位 视频:小儿呕吐穴位 视频:小儿咳嗽穴位 视频:小儿发热穴位视频:缓解宝宝疼痛穴位按摩 视频:小儿发热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佝偻病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腹泻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鼻出血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腹痛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推拿常见手法视频:如何治疗宝宝便秘、腹泻、虚汗 视频:小儿遗尿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口唇燥裂 视频:小儿痢疾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消化不良 视频:小儿便秘按摩疗法 视频:小儿感冒按摩疗法视频:小儿感冒疗法小儿生理与病理的特点认识小儿推拿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小儿推拿主要特点是什么 小儿推拿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小儿推拿有什么作用? 认识:什么是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发展史 小儿推拿的中医学原理 小儿推拿的现代医学原理 小儿推拿的特点 小儿推拿的治疗原则 小儿推拿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小儿推拿常用的治法 小儿推拿一般次数与疗程 小儿推拿意外的处理与预防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哮喘 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大便干燥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多动症小儿按摩常用穴位(图文) 小儿按摩注意事项 小儿按摩常用介质 小儿按摩疗法特点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疾病辨证要素 小儿疾病辨证望闻问切诊 小儿按摩常用12手法(动画演示)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拿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捣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运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捏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掐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摩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按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揉法(图文)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推法(图文)小儿推拿按摩上肢外侧及掌背面穴位图 小儿推拿按摩上肢内侧及掌面穴位图 小儿推拿按摩头颈部穴位图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厌食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风寒感冒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便秘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发热小儿推拿理论知识:小儿咳嗽孩子不吃饭怎么办—小儿厌食的家庭调治法孩子拉肚子怎么办—小儿泄泻的家庭调治法君臣佐使小儿推拿医病法八种小儿推拿注意9大事项常用的十五个穴位-真人演示详细图解(图文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小儿经络推拿(附图)及常见病的推拿方法

小儿经络推拿(附图)及常见病的推拿方法•无冬之夜7•回复收起回复•4楼••无冬之夜7推拿方法1. 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 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
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
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 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
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
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
—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
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
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
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
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 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
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
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7. 推五经: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
诸如:(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
(2)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肝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
一般说来,肝经宜清不宜补;如需用补法时,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法代替。
秘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

秘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快收藏吧!二十一、三关(上三关)位置:在前臂桡侧缘,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
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尺侧腕关节,食、中二指并拢直托小儿前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桡侧,由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称推三关。
100~300次。
作用:补虚扶弱,助气和血,培补元气,温阳散寒,熏蒸取汗。
主治:一切虚寒证,营养不良性贫血,黄疸,瘫痪,痘疹欲出不透,下肢痿软(婴儿瘫),疮疖(无脓期,有助化脓),手足凉等。
二十二、六腑(退下六腑)位置:在前臂尺侧缘,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
术者左手握住小儿桡侧腕关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尺侧,由肘横纹起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
100~300次。
作用:凉血,退热,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证,高热不退,惊厥,烦躁,口疮,重舌,木舌,牙龈红肿,咽喉肿痛,腮腺炎,赤痢,便秘,无名肿毒,疮疖(红肿期),疹痘不消等。
二十三、乙窝蜂(一窝蜂)位置:在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中指或拇指指面揉之,称揉乙窝风。
100~500次。
作用: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主治:伤风感冒,腹痛,痹痛,急慢惊风。
说明:拇指揉多用于发散风寒。
中指揉多用于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二十四、外劳宫位置: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其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
100~300次。
作用:温中散寒,温固下元,升阳举陷。
主治:肠鸣腹痛,腹泻,寒痢,大便色青或绿,便物不化或有黏液,疝气,脱肛,遗尿,蛔虫腹痛。
说明:本穴为补元阳之主穴,穴位温热,能内达外散。
揉之能发汗,凡脏腑凝寒痼冷,用之有温通作用,但温通之中又有收敛作用,而不致温散太过。
二十五、二马(二人上马,上马)位置:在手背第四、五掌骨小头后陷中。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左手食指垫于患儿小横纹穴处,其余手指握住患儿食、中、无名指,使患儿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缝隙加大,利于穴位操作,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斜行插入穴中,上下揉动,称揉二马。
小儿推拿大全婴幼儿感冒咳嗽腹泻推拿手法图课件

21、【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 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 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 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散 寒。
[主治]呕恶,项强,发热, 惊风,咽痛等症。
第二十八页,课件共有28页
第十页,课件共有28页
4、【天枢】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 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 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 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 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 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 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第十一页,课件共有28页
6、【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 之中央,属任脉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 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 推膻中。 [功用]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 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 咳化痰。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 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第十三页,课件共有28页
7、【退六腑】
[位置]在前臂尺侧,自肘关 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第六页,课件共有28页
(3).垂直方向:多用于 按、掐、拿等手法,施于点 状穴位。其补泻原则以手法 的轻重定补泻,重手法为泻 法,轻手法为补法,不轻不 重为平补平泻。此外,还有 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 的,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 ,例如推三关、清天河水等 。
第七页,课件共有28页
1、【龟尾】 [位置]在尾骨端。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 呕吐、腹泻、暧气等。
第二十一页,课件共有28页
15、【五指节】
[位置]在手背,五指第1指间 关节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 五指节,掐5~20次;用拇、 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揉 100~200次。 [功用]掐或揉五指节能镇惊 安神,祛风痰,通关窍,掐 五指节主要用于烦躁不安。 [主治]惊惕不安,惊风抽搐,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ppt)

(二)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线状) 操作:推坎宫,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
分推,推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坎 宫
(三)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揉耳后高骨,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揉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四)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
当然,依患儿病情的不同,可灵活掌 握。
常用手法
(一)推法 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
位上作直线推动。分直推、旋推、分推。 (二)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
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旋转揉动。分鱼际揉、掌根揉、指揉。
(三)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
丹 田
肚 角
常用穴位
二.腰背部穴位
(一)脊柱: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推脊,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
推,推100—300次;捏脊,用三指捏或二 指捏,自下而上,捏3—5遍。
主治:感冒、腹痛、腹泻、便秘、发热、 呕吐、疳积、厌食等
脊 柱
(二)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推上七节骨,用食中二指或拇
大 肠
(四)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补小肠,自指尖直推向指根;清小肠,自
指根直推向指尖。补清均为100—300次。 主治:本穴多用清法,主治小便赤涩、水泻、遗
尿、尿闭。 (五)肾顶
定位:小指顶端。 操作:揉肾顶,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揉100— 500次。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脑积水)。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 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
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手法大全,手法清晰,多图动图(适合12岁以下儿童)

小儿推拿手法大全,手法清晰,多图动图(适合12岁以下儿童)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适合12岁以下儿童,在儿科中应用比较广泛。
它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于患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因此,小儿推拿可以用来治疗小儿发烧、腹泻、遗尿、咳嗽、便秘等疾病。
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快来跟着学两招吧!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小横纹】 [位置]在掌面示、中、环、 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 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 小横纹。 [功用]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气管炎,百日咳, 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18、【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 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 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 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 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十一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系列
婴幼儿感冒咳嗽腹泻 推拿手法
荷城街道中心卫生院改编
一、常用推拿手法: 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 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 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 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 平稳着实。
二、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 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 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 刮法、摇法、拍法。除了基本手法外, 在几百年的临床实践中,医家逐步总 结出一些有固定程序且有特定名称的 操作方法,这些操作方法往往是用一 种手法在一个穴位或几个穴位上进行, 故现称“复式操作法”,如黄蜂入洞、 打马过天河、运水入土等。
三、操作顺序及补泻原则: 推拿时,应按顺序依次操作, 以免遗漏。应先轻手法,如推、 揉、运等,后重手法,如掐、 捏、拿等;先头面,次上肢, 再下肢,最后是胸腹腰背。小 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据其 手法操作可分为直线、旋转及 垂直方向,可根据操作方向来 决定补泻原则。
(1).直线方向:主要是 应用推、捏等法施于直线状穴 位。总的补泻原则为:向心方 向推为补法,离心方向推为泻 法,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法。有 些非特定穴在经络线上,它们 共同的补泻原则是:顺经方向 推为补,逆经方向推为泻,来 回推为平补平泻。
[别名]腹。 [位置]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 软肉处。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 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 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 四指摩称摩腹。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等 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 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6、【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两乳头连 线之中央,属任脉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膻中; 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 乳头名分推膻中。 [功用]膻中为气之会穴,居 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 止咳化痰。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 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 症。
7、【退六腑】
[位置]在前臂尺侧,自肘 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示、中 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 腑或推六腑。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一切热证。高热, 口渴,惊风,咽痛,鹅口 疮(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 形如鹅口),腮腺炎,大便 干燥等。
8、【一窝风】 [别名]外一窝风。 [位置]在手腕背侧,腕 横纹中央。 [操作]指端揉,称揉一 窝风。 [功用]揉一窝风能温中 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主治]一切腹痛,伤风 感冒,关节痹痛,急慢 惊风。
3、【脊柱】
[位置]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 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 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 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 法。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 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 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 积、腹泻、呕吐、腹痛、便 秘等。
(2).旋转方向:多用 于揉、运、摩等手法,施于 面、点状穴位。总的补泻原 则是:顺时针方向旋转为补, 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泻,双向 旋转为平补平泻。如果是左 右对称的两个穴位时,其补 泻原则为:向内旋转为补, 向外旋转为泻,双向旋转为 、拿等手法,施于点 状穴位。其补泻原则以手法 的轻重定补泻,重手法为泻 法,轻手法为补法,不轻不 重为平补平泻。此外,还有 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 的,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 例如推三关、清天河水等。
4、【天枢】
[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 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 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 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 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 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 疾患。 [主治]腹泻、腹胀、腹痛、 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第十项、中医适宜技术保健 5 、【腹阴阳】
19、【肾顶】 [位置]在小指顶端。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 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用]揉肾顶能收敛 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或盗汗(白 天或夜间汗多),解颅 (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20、【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 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 足少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中二指 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 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 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 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发汗解表,补益气 血。 [主治]感冒,昏厥,上肢 活动不利等。
11、【老龙】 [位置]在中指指甲根 正中下一分。 [操作]拇指甲掐,称 掐老龙。 [功用]开窍醒神,退 热。 [主治]突然昏厥,虚 脱气闭,心火实热, 急惊风。
12、【小天心】
[别名]鱼际交。 [位置]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 陷中。 [操作]用指端揉,称揉小天 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 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 捣,称捣小天心 [功用]揉能清热镇惊,利尿, 明目;掐捣能安神镇惊。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 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 肿痛,痘疹欲出不透等。
13、【手阴阳】
[位置]掌侧腕横纹。又称大 横纹。桡侧(拇指侧)为阳池, 尺侧(小指侧)为阴池。 [操作]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 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 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 阳、分阴阳。 [功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行滞消食。 [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 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
14、【板门】
[位置]手掌面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拇指按揉板门称为 揉板门,顺时针、逆时针都 可以。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 称为横纹推向板门,可以止 吐。反之,称为板门推向横 纹,可以止泻。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治疗乳食停滞,食欲不振。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 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15、【五指节】
1、【龟尾】 [位置]在尾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 或中指端揉,称 揉龟尾。 [功用]调理大肠, 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泄泻,便 秘,脱肛,遗尿。
2、【肺俞】
[位置]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 (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 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两拇指或用示、中 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 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 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 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发热,咳喘以及一切 呼吸道疾患。
[位置]在手背,五指第1指 间关节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 五指节,掐5~20次;用拇、 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揉 100~200次。 [功用]掐或揉五指节能镇惊 安神,祛风痰,通关窍,掐 五指节主要用于烦躁不安。 [主治]惊惕不安,惊风抽搐, 咳嗽痰多,腹痛等。
16、【四横纹】(四缝)
[位置]手掌面,食、中、无 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 处。 [操作]小儿四指拼拢,从食 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 四横纹。用拇指甲掐,为掐 四横纹。 [功用]退热除烦,散结行气, 和气血。治疗腹胀,疳积, 不思饮食等症。 [主治]腹胀、疳积、消化不 良等。
21、【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 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 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 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 向下刮。 [功用]降逆止呕,祛风 散寒。 [主治]呕恶,项强,发 热,惊风,咽痛等症。
22、【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 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 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 按之可以通利鼻窍, 使香臭得闻,所以命 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9、【内劳宫】 [位置]在掌心中央,握拳 屈指时中指、无名指所 指处中间,即是劳宫穴。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劳 宫。揉100-200次。 [功用]左揉发汗,右揉泻 心火,除烦躁。 [主治]发热、烦渴、目疮、 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10、【端正】 [位置]在中指甲根两侧 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 正,尺侧称右端正。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拇 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 正。 [功用]掐右端正治呕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 有升提作用,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 [主治]鼻出血,惊风,呕吐,泄泻,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