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07-2011年高考理综生物部分试题及答案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宁夏卷)

第 I 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C

A.血浆CO2浓度升高 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 D.血糖浓度升高

【解析】在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中,当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压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而产生渴觉,因此,渴觉产生说明血浆渗透压升高了,在运动中,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除了CO2和乳酸增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大量出汗而失水过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人体的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当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这时会使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于是把此信号一方面传递给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同时让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减少尿液。从而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恢复到正常水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2.下列有关正常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间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 B.分裂间期有蛋白质合成

C.分裂间期有RNA合成 D.分裂间期有逆转录发生

【解析】只有极少数病毒具有逆转录的现象,正常的动物体细胞内没有感染病毒,因此其有丝分裂间期不会有逆转录的发生。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动物有丝分裂间期的特征。有丝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也合成少量RNA。逆转录是在逆转录酶催化下由RNA合成DNA,此过程发生在一些RNA 病毒中,在动物细胞中不存在。

3.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解析】物种甲与物种乙在食物颗粒大小上有很大部分重叠,说明它们具有部分相同的食物,故具有竞争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只有部分相同而不是完全相同;三个物种之间没有食物关系,因此不能形成食物关系,也不会构成食物链而出现能量流动关系。【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取食方式都为吞食,主要取食的食物颗粒大小有区别,三种生物所取食的食物颗粒大小有重叠,可以判断三种生物是竞争关系。

4.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解析】反射弧的完整结构信息传递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因此,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一般都分布在不同的组织或器官,如缩手反射的感受器位于皮肤,而效应器位于手臂的肌肉中;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低级的反射中枢有的位于脊髓中,有的位于脑干中,而高级反射的活动都位于大脑皮层。【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神经调节和反射弧的理解。在同一个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递一般是从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如果这个反射弧只有两个神经元组成,那么刺激传出神经会效应器产生与刺激感受器有相同的反应。实际上大部分反射弧都有多个神经元构成。A选项说的是“可使”,所以正确。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一般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神经中枢把兴奋传递给效应器,不会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人体的神经中枢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小脑、脑干和脊髓。如,完成条件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5.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C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解析】大火使森林大面积的烧毁,破坏了原来的群落,导致原来的物种消失了,在以后的时间依次出现一些新的物种(杂草地→白桦等→云杉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本题中描述的是此生演替现象。

6.某种抗癌药可以抑制DNA的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据此判断短期内使用这种药物对机体产生最明显的副作用是 C

A.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

B.影响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造成糖代谢紊乱

C.影响血细胞生成,使机体白细胞数量减少

D.影响脂肪的合成,减少脂肪的贮存

【解析】由题意可知药物影响的是DNA的复制,DNA复制是细胞分裂间期发生的,所以药物会影响细胞的增殖,如血细胞的生成等,不会影响细胞内各种物质的合成,因为物质的合成与DNA的复制没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DNA复制发生的时间。DNA复制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题干中说明“某种抗癌药可以抑制DNA的复制”,那么“短期内使用这种药物对机体产生最明显的副作用”是抑制细胞的增殖。因此C选项正确。

28.(25分)

回答I、II小题:

Ⅰ.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如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

(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_______;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__;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__,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

(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

Ⅱ.同一品种的西瓜种植在非生物因素相同的两块土地上,但单位面积产量差别很大,为了探究两块土地上产量不同的原因,请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求写出课题的题目)。

【解析】种子萌发时,要把大量的淀粉转化成小分子可溶性糖类(如麦芽糖)供生命活动利用,所以玉米子粒的提取液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酶。在A、C、E三支试管中,E试管的温度已经导致酶失活了所以不会产生还原性糖,A和C试管中玉米子粒的提取液中的淀粉酶都可以催化淀粉水解产生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但是A中的温度比较低,所以酶的活性比较低,产生的还原性糖比较少,因此与斐林试剂最终产生的砖红色比较浅。B、D、F各个试管中的淀粉都不会或者完全被水解掉,都会与碘液发生反应产生蓝色。

实验的温度是20℃~100℃,20℃比40℃时的颜色要浅,说明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一定高于20℃,100℃时酶活性已经丧失,所以可以就在二者之间设置一系列梯度温度进行实验,但是一定要注意实验的单因子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只是改变温度,而其它条件保持一致,最终通过观察与上述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酶的最适温度。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第I小题考查考试说明中的“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第Ⅱ小题考查考试说明中的“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方面能力,只是要求学生提出探究课题名称。

第I小题考查的比较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试验。发芽的玉米种子研磨液含有淀粉酶,根据生活经验或者人教版生物必修1课本中的介绍植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40℃左右。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沸水中可使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变成砖红色。要探究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即研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可以设置一组温度梯度,如20℃,25℃,30℃,35℃,40℃,45℃,50℃,55℃,60℃,接着用斐林试剂去检测,颜色最深的温度即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第Ⅱ小题题目中说“同一品种

.......的两块土地上”。在某一生....的西瓜”“种植在非生物因素相同

态系统中,影响一种生物的生长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那么此题中两块西瓜产量

出现差异的原因就是生物因素

....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