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学特征及研究展望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

【内容提要】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跨入21世纪之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重大任务。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及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地理学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地理学/发展进程/当前形势/未来任务geography in china/past progress/present situation/future direction.【正文】1 50年来我国地理学发展的辉煌成就1.1 根据我国自然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一些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系,并属理科。
在各大区与省师范院校中普遍设立地理学系,师资培养有很大进展。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地理学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发展。
在“文革”前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采用前苏联的教学体制,分专业教学,以二三级分支建立专业,加强了数理化自然科学,增加了实践时间,使地理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发展。
在为国家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地理学研究机构逐步增加,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
首先是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综合性的地理学研究机构和有地区特色且针对我国特殊的地理问题的专业性地理学研究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在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建立的研究机构更多。
80年代我国人文地理学得到复兴,促进了应用地理、计量地理、旅游地理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由地球信息科学家开拓的gis在全国学术界和社会许多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了地球信息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一个地理信息科学基本体系。
地理学研究机构和地理研究的发展,使地理学在为国家目标服务和科学问题的研究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 “以任务带学科”,提高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以任务带学科”是我国50年来地理学取得蓬勃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地理学的发展及其未来展望(未完,不好整理)

地理学的发展及其未来展望(未完,不好整理)地理学的发展及其未来展望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惜惜相关,出行要有地图为我们导航,旅游要有好山好水的介绍,研究旱涝、寒暑的变化规律离不开对天文地理的探索,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迁移也离不开对地理的研究(河流改道导致人口迁移),可见地理学与我们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那么地理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中国人民已经有对自然的零星的记载,甲骨文中记录了关于地形、水文、气象、气候、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在这里记载的地形方面的知识应该是我们中国最早的有关地理的记载了。
春秋战国时,在《周易•系辞上》中有这么一段话:“《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地理”经常与“天文”并称,并与“天文”相区别,《说文解字》中说:“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
”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故谓之理。
”正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表示一个人的学识渊博。
所谓地理就是指我们脚下这块大地的各种不同的形态,山川、江河、万物及其形成等。
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与地理有关的文献:记载九州的区域性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山水性质的《山海经》,,《尔雅》中的《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这些都是最早的对自然地理进行分类化的记载,同时还有《管子》、《周礼》等书,这一时期的《夏小正》是对天文历法的记载。
班固在修《汉书》时提出了“地理志”一词,他在这里所提出的“地理”就不仅仅是我们的脚下的土地了,他还描述了当时的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还有部分涉及到户口、民俗、物产等,这种情况一直为后世的地理志的典范。
在这些里面不仅记载了与自然有关的知识,同时还记载在当时的名人、名事等,如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郑樵《通志》中的《地理略》、《都邑略》等。
详述环境地质调查内容

详述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一、引言环境地质调查是指对某一特定地区进行系统、全面、综合性的地质调查,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地质构造、地质灾害等与环境相关的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地质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二、环境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和目的环境地质调查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了解地质环境通过环境地质调查,可以全面了解地质环境的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而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2 防治地质灾害环境地质调查可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为灾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持,减少灾害损失。
2.3 建设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环境地质调查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质资料,保障工程的稳定和长期运行。
2.4 指导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环境地质调查可为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害。
三、环境地质调查的内容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地理地质调查通过地勘资料、航空遥感图像等,获取研究区域的基本地理地质信息,包括地貌、地势、河流、湖泊等的分布特征。
3.2 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调查主要研究土地开发和利用状况,包括农田、建筑用地、森林和湿地等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利用方式。
3.3 地质构造调查地质构造调查主要了解研究区域的构造特点,包括断裂、褶皱等构造形态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3.4 地下水调查地下水调查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分布、地下水动态变化和地下水质量状况的基础性工作,对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
3.5 土壤调查土壤调查主要研究土壤的类型、质地、肥力和污染状况,为农业生产、土壤修复等提供基础数据。
3.6 环境质量调查环境质量调查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多个方面,通过监测和采样分析,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源。
四、环境地质调查的方法与技术环境地质调查依靠一系列的方法与技术,以获取准确、全面的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4.1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采样、测量、观测、取表样和调查记录等。
木里县马家锰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木里县马家锰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摘要】木里县马家锰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锰矿之一,其地质特征和成因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详细分析了马家锰矿的地质特征、成因以及区域地质背景。
矿床特征和成矿作用也被深入探讨,揭示了锰矿的形成过程。
通过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结论部分总结了马家锰矿的形成机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床成因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木里县、马家锰矿、地质特征、成因、区域地质背景、矿床特征、成矿作用、地质分析、展望、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木里县马家锰矿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锰矿矿床之一,地质特征复杂且独特。
在过去的研究中发现,马家锰矿具有丰富的锰矿资源,并且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成矿特点。
对于马家锰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探讨。
目前,国内外关于木里县马家锰矿的地质特征和成因研究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在区域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和成矿作用等方面的分析仍有待加强。
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研究马家锰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对于深入了解该矿床的形成机制,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木里县马家锰矿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该矿床的成因演化历史,为未来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促进地质学理论的进步和完善。
1.2 研究意义木里县马家锰矿作为我国重要的锰矿矿床之一,对于探讨和了解我国锰矿床成因及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马家锰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锰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和依据,指导相关的勘探工作,提高锰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透过对马家锰矿成矿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为锰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提供合理的成矿模式,为相关领域的矿床成因研究提供新的案例和研究思路。
通过对马家锰矿地质特征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深化对地质背景的认识,为进一步地质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深水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现状及展望

2021年6月
工程技术
Engineering and Techn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深水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现状及展望
张发山,曹文旭,张 达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青岛地质勘查院,山东青岛 266109)
[摘 要]为全面加强深水工程地质勘察水平,全面创新勘察技术方法,为深水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提供技术保证,分析了深 水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水下声学定位技术、海底浅层声探测技术、潜器勘探技术,并对深水工程地质勘察技 术研究进行了展望。
该项技术能够利用声学高分辨的发声系统,通过不同频 率和振幅对海底的浅层进行勘测。该技术主要有单波束、多 波束探测、浅层剖面探测等多种技术类型,高频通常应用到 探测海水深度等情况,低频主要用于探测深海深度同时获得 海底的剖面图。 1.2.1 声成像技术
在声成像技术中,侧扫声呐技术较为关键,通常会用于 深水勘测。实施深拖作业时,拖体与海底的高度距离会受到 海底起伏的直接影响,通常需将高度控制在 50~100 m 范围内。 潜器搭载的高度控制难度不大,可保持与海底的距离在 50 m 以内。近期,侧扫声呐技术主要表现出下述技术特征 :(1) 结合高速侧扫声呐技术,深入优化多脉冲与多波束声呐技术 ; (2)应重视结合三维测深技术,有效地分析深海形态与深度,
[Keywords]deep-wate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technology ;detection technique
随着深水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发展,深水工程地质勘察 技术为深水工程建设与开发工作提供了保证。作为技术人员, 在研究深水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过程中,要结合具体工程实际, 科学制订更加完善的勘察技术方案,确保勘察工作质量,有 效地为深水工程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以往地质工作评述一、引言地质工作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岩石成因、地质历史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以往地质工作进行评述,包括其历史背景、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史背景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时期,一些著名的地质学家如詹姆斯·赫顿等通过实地考察和岩石样品分析等手段,提出了一些重要理论和观点,为后来的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成果1. 地球内部结构研究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和重力场测量等手段,科学家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由固态外核、液态内核、上地幔、下地幔和岩石圈等不同层次组成的结构。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地球动力学和地震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
2. 岩石成因研究地质工作者通过对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
这些研究结果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3. 地质历史研究通过对地层的划分、化石的发现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等方法,科学家们重建了地球的演化历史。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生物进化、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4. 自然资源调查地质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进行详细调查,科学家们为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存在问题1. 数据不完整由于地质工作涉及范围广泛且复杂,数据收集存在困难。
目前一些偏远地区或海洋深处的数据仍然较为缺乏,这对于全面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资源分布等方面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2. 技术手段有限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用于地质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限制。
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仍然依赖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等间接测量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3. 环境保护需求增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保护也成为地质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
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地质勘探是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电学等科学技术手段,对地下隐藏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等进行调查、评价和发现的过程。
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它正逐渐改变着地质勘探领域的方法和手段。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前景。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1. 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是地质勘探中常用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可以获取地下地层的信息。
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大量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取出地震数据中的有效信息,从而准确地判断地底下的地层结构、岩性和断裂带等地质特征。
2. 图像识别与解释在地质勘探中,通过对地表照片和卫星图像的分析,可以获得地表地貌和构造特征的信息。
而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图像识别和解释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图像中的各种地表特征和地质构造,并给予相应的解释,大大提高了地质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
3. 微地震监测地下的微地震活动通常是地震前兆和地质灾害的信号之一,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而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模式识别和时间序列分析算法,能够对微地震信号进行自动监测和分析,提取出微地震监测数据中的地震活动特征,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预报。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前景展望1. 提高勘探效率传统的地质勘探方法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勘探的效率。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可以快速获取地质信息,并在后期的勘探过程中指导决策和规划,减少不必要的勘探工作,从而节省成本和时间。
2. 提高勘探准确性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算法,可以对大量的地质数据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提高勘探的准确性。
通过对多源、多类地质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判别地下地层的性质和特征,并帮助地质勘探人员减少误判和漏判,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研究铬铁矿成因的地质意义

研究铬铁矿成因的地质意义摘要:一、引言二、铬铁矿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1.铬铁矿的成因2.铬铁矿的地质意义三、研究方法四、我国铬铁矿资源概况五、结论与展望正文:【引言】铬铁矿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不锈钢、合金钢、耐火材料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铬铁矿资源的需求逐年增加。
然而,我国铬铁矿资源储量有限,对外依存度较高。
因此,研究铬铁矿成因及其地质意义,对于寻找新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和推动地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铬铁矿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1.铬铁矿的成因铬铁矿主要形成于高温、高压的条件下,通常与镁铁质岩石和超基性岩密切相关。
其主要成矿作用包括:(1)镁铁质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在镁铁质岩浆结晶过程中,较重的铬铁矿首先结晶出来,形成铬铁矿核。
(2)交代作用: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铬铁矿核周围的镁铁质矿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铬铁矿矿物集合体。
(3)热液作用:在成矿后期,热液作用对已形成的铬铁矿进行改造,使铬铁矿矿物组合和含量发生变化。
2.铬铁矿的地质意义(1)成矿条件的研究:了解铬铁矿的成因,有助于揭示成矿作用的规律,为寻找新的铬铁矿资源提供依据。
(2)资源评价与预测:研究铬铁矿的地质意义,可以对我国铬铁矿资源进行评价和预测,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指导。
(3)地质科学研究:铬铁矿成因研究是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深入探讨地壳演化、构造背景和岩石成因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方法】针对铬铁矿成因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1.岩石学方法:通过对岩石的岩相、矿物组合、岩石化学特征等进行分析,揭示铬铁矿的成因类型和成矿条件。
2.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对岩石和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探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和成矿环境。
3.同位素方法:利用铬铁矿及其共生矿物的同位素组成特征,确定成矿年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
【我国铬铁矿资源概况】我国铬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甘肃等地,矿床类型以镁铁质岩浆型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研究 地质科学特征及研究展望①
金文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 0008 3)
摘要:总结了地质科学的起源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地质科学的基本特点,认为地质科学研究中需要一定的美学元素,需要定性描述与定 量分析的有效结合,时空观念是地质科学研究中的法宝,宏观分析与微观解剖是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提出了地质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基 本问题,预测了地质科学的发展方向,即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由单学科向多学科发展。 关键词:地质科学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起源 中图分类号:P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3-9795(2011)l 2(a)一003 9-02
地质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 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地 学)之一(柴东浩,1997),与人类的生活密切 相关,关于地质科学的起源、发展、现状以 及未来展望这些方面的问题已经有不少的 学者做过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孙枢,2002, 2003;王鸿祯等,2000),认为地质科学在当今 人类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比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球化学家发现 人体中所含原色的丰度曲线与地壳中元素 的丰度曲线有很大的相似性(王宝德, 2001);地质科学的研究和进展对保护人类 居住的环境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陈竞捷 等,1999);地质科学对社会和公众生活中 责任重大(柴东浩,1995),另外地质科学在 土地利用规划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刘 树臣,1998),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 上,从地质科学的起源、发展、现状、地质科 学本身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目前地质科 学所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对地质科学工 作者的未来的地质科学作出预测和分析。 1地质科学研究的起源 发展及现状 1.1地质科学的起源 地质科学和其他的基础科学一样,起 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其萌芽产生干西北 欧,最早的研究对象是地层学(刘国平等, l995)。l 881年至1 883年,莱伊尔的 地质学 原理》问世,其中论述了将今论古的思想 (吴凤鸣,1997;姚玉鹏等,2004),标明了地 质科学开始了其漫长的发展和研究过程。 1.2地质科学的发展 (1)地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在地质科学漫长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中,“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理论的提出 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孙枢,2003; 姚玉鹏等,2004),1910年,德国年轻的地球 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全 球是一个巨大的陆地一~泛大陆,即冈瓦 纳大陆(Gendwanaland)(吴凤鸣,l997)。1965 年,威尔逊最早提出“板块构造”的概念,板 块构造学说具有较强的地质思维特征,其 中包括全球思维性、崇尚理论思维、注重多 学科的综合性思维(吴凤鸣,1997,l998),并 且板块构造学说是基础地质科学的重要方 面之一(姜衍文等,1999)。 (2)地质科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总体上,地质科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地质知识革命阶段: 莱伊尔和达尔文理论的提出;第二阶段—— 最近100年的矿产资源——能源阶段;第三 阶段——对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起到重大 影响的阶段(余达淦,1 996)。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地质科学对各种 矿产资源的勘察和利用也起到了不同的作 用,刘国平等(1995)认为本世纪西方找矿有 3个主要阶段:l900年至1940年直接观察为 主 1940年至l965年引用了地球物理方法、 l 965至今为现今的技术和设备。 (3)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地质科学在中国的起步与世界相比较 晚,但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已经有一定的基 础,在建国之后我国的地质科学得到了迅 猛发展,其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转折点, 其中包括北京猿人的发现、《中国地质学》 出版、陆相生油理论的诞生,等等(孙枢, 2002)。 据此,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可以划分 为3个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奠基 期、70年代至8O年代中期的重建时期、90年 代以来的全面赶超时期(姜衍文等,1999; 王鸿祯等,2000)。 1.3我国地质科学的现状 建国后我国地质科学大发展,石油天然 气田的大量开发以及石油化工产业的发 展,各种金属矿业的探测与开发使我国成 为第二矿业大国,各种地质灾害的有效预 防和确保重大工程的安全,对海洋资源的 有效开发,板块构造理论的广泛发展,古生 物学的新发现,对于环境科学的重视和兴 起(孙枢,2002)。目前已经建立了以陆地露头 的直接观察描述为基础的静态(物质)的、动 态的历史的经典地质学理论体系(姜衍文 等,1999),并且中国地质科学总体上属于国 际中上水平,并且目前已经向可持续发展 迈进(傅安洲,l999,宋瑞祥,2000),比如能源 矿产的开发、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地 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工程建设与工程规划 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分析、环境保护与环境 优化(宋瑞祥,2000;孙枢,2003),等等。 由于地质科学的深入发展,目前传统 的地质科学已经发生更为细致的专业划 分,比如,地质科学总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 分支学科:历史地质学、现代地质学、未来 地质学(覃柏龙,l 997),等等。此外,多学科 多门类的交叉发展,也为传统地质学增添 了新的研究领域,比如地层古生物学、向微 观世界进军的矿物岩石学、全方位发展的 显微构造学、迅速崛起的应用地质学、发生 革命性变化的勘探技术(江富建等,l 995), 等等。
2地质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2.1地质科学研究中需要美学元素 美学元素是地质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元 素,这主要表现在我们在地质图件的制作 上,要在分析多个细节的基础上,找出去共 同的规律性,用一条或者几条简洁的曲线 代替那些繁杂琐碎的局部性线条,要力争 做到简洁但不失准确,概括但不忘细节。 2.2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 定性描述是地质科学在发展初期或者 发展中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主要是 由于理论或者研究技术和手段所限,只能 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描述,比如在描述一一 条断层时,主要是描述其在平面上的展布 特征,不同构造部位的不同构造变形样 式,而较难对深部的构造变形形态进行深 入分析,并且也较难对整条断层进行三维 空间的模拟分析,并借以分析其构造演化 进程。随着科技进步,大量先进研究手段 的使用,使得早期无法完成的研究内容得 以实现,这有效的推动了地质科学理论的 向前发展。 2.3时空观念是地质科学研究中的法宝 地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并且是
①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04100207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OZY21,2011YXL027)* ̄I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联合资助的成果。 作者简介:金文正:男,1 978年生,辽宁大连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讲师,主要从事盆地分析和石油地质研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39 2011 NO 34 ChIne Education Innovetion HereId
一个经历了.几百万年发展历史的大型地质 体,这个地质体经历了生物的从无至有,从 简至繁,并且经历了多期的构造演化,这些 不同的因素将地质科学的研究对象变的错 综复杂,而人类的出现仅仅是地球上出现 生命以来的一个短暂的历史片段,所以,这 就给地质科学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即要用较强的时空观念来进行研究。 2.4宏观分析与微观解剖是地质研究中的 重要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 能够对不同的地质研究对象进行宏观分析 (如航空照片、区域性地震反射资料、区域 性重力和航磁等资料)和微观分析,这些不 同尺度的研究手段能够更好的解析构造变 形地质体的变形实质。比如在分析一条断 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时,不仅需要对该条 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包括 断裂的走向、级别划分、分支断裂构成、整 体产状等特征,更要对该条断裂的局部构 造特征进行微观的分析。 3地质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地质研究中,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不同的学者对同一地质问题具有不同的解 释方案,形成“多解性”,实际上,真正的答 案只有一一个,这种多解性主要是由于构造 变形复杂,同时这种复杂的构造变形具有 不可重复性,使得这门科学具有“将今论 占”的特征,即以变形后的结果去分析或者 推测起初的构造形态和过程。 此外,由于地质科学的某些研究对象 涉及地下深部构造特征,而现有的技术手 段无法达到立体直观的反映变形实质,而 需要通过不同的数值模拟或者物理模拟的 方式去间接分析研究对象,如对地壳、地 幔、地壳深部流体的研究等,在进行相关模 拟分析时所采取的参数不同则会明显影响 分析结果,这给地质研究带来一定的挑战。 4地质科学的发展方向 4.1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如前所述,地质科学由初期的定性研 究向现今的定量分析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之 一,并且在今后的地质科学研究中,这种趋 势将继续加大,为此出现了数学地质学、盆 地定量分析等专业和相关课程。 4.2由静态向动态发展 随着地质科学研究对象的细致化和满 足地质矿产开发实践的需求,需要对传统 的静态地质学研究方法进行相关的理论提 升或者技术革新,这主要表现为对地下深 部流体性矿产资源的开发方面,与固体矿 产不同,流体矿产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 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其中包括空间位 置的变化和本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等, 这就需要从地质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动态 的分析,以更能反映其实质。 4.3由单学科向多学科发展 如前所述,在地质科学的不断向前发 展中,由于所研究的技术和手段不断的更 新,并且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导致由单学 (上接38页) 够的空间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以 笔者的教学经历为例,所教授学生为地理 信息系统专业(GIS),如何将软件工程的思 想运用到GIS的开发中,是自己考虑最多学 生们也问得最多的问题。对于学有余力喜 欢进一步摸索的学生,建议学生们根据自 己感兴趣的方向自主成组、自主学习、自主 交流,每组请一名研究生进行定期指导、解 决问题,交流可采用固定时间固定教室、 QQ群组讨论、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鼓励 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多讨论,并在课程结 束时,预留出4个课时的时间进行全班形式 的展示。 在自主拓展学习的初始,考虑到部分 同学会存在方向茫然,任何领域都想尝试 的想法,因此首先让辅导的研究生们介绍 各自的研究方向,给同学们以参考,同时 以学生一学生轻松交流的方式来解答心 中的疑惑,尽力让同学们做到始之有据, 持之以恒。 3.3产学研项目巩固,培养主动创新性 科教研究 科向多学科发展,如显微构造学、数学地质 学,等等。 5当代地质专业学生的任务 作为一名地质类专业的学生,首先要 明确自己处在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机遇的时 代,需要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在思想上和 行动上始终保持高度的高涨的热情。 在思想上,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并且要将地质科学与社会意识结合在一 起,要将地质科学与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结合在一起,要加强国际合作的全 球性意识。在行动上,在要注重高新技术的 学习和应用,加强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的 有效结合,争取地质科学的重大发现,不拘 一格、争做青年地质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