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雨水花园设计综述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花园施工技术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花园施工技术发表时间:2019-11-13T10:09:53.87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4期作者:余若凡李金丰吕金刚邵珠令[导读]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用地,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极为重要。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上海 201206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以星空之镜海绵公园工程为对象;陈述了在多洪涝、土壤重盐碱环境下雨水花园的设计优化与植物选型;阐述该工程雨水花园的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LID;雨水花园;雨水收集1引言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用地,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极为重要。
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应用雨水收集系统,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及防灾减灾水平,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良性循环。
雨水花园也被称为生物滞留区域,指在绿地中种有苗木的低洼区域,由树皮或地被灌木植物作为覆盖,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2工程概况及特点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工程位于上海市南汇新城,绿地面积约41.3万平米,雨水花园绿面积约1.5万平米。
建设内容包括海绵景观工程、海绵设施工程等。
针对公园内部和周边道路径流,选取透水铺装、植草沟、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这4种海绵城市生态设施作为主要的雨水收集措施。
现有场内土壤土质均为盐碱沙土,土壤pH值大于8.5的土地占比超过95%;此外土壤含盐量极高,多半为重盐土和中盐土,植物生长环境恶劣。
3雨水花园设计概况由蓄水层、覆盖层、介质土层、多级级配碎石层组成。
在多级级配碎石层底部与基层素土间铺设一层透水土工布。
雨与周边园路接壤处铺设两布一膜土工布。
在多级级配碎石层中埋置集水穿孔管,安装雨水溢流井并连通雨水井,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摘要:海绵城市的提出,是希望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设计,需要正确地理解其理念,从设计之初便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原则;同时应科学地研究建设目标和条件,合理的进行设计、建设、管理,真正使海绵能够系统性的发挥作用。
关键词:城市水的问题,城市与海绵,地块海绵建设一、城市水的问题城市内涝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常态问题,每年一到汛期雨季的时候,城市部分功能就会瘫痪,包括交通、出行等,市民生命财产也会受到损害。
在这种已经成为常态,非常严重的城市内涝下,总结一下城市水的一些相关问题。
这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就是水安全。
内涝问题难免就形成了,因为地面发生了变化,雨水无法安全排出。
第二,在有内涝之前,其实水资源一直以来是很短缺的,即便是在城镇化之前,我们也一直强调节水问题。
我国658个城市中,约有400个城市面临水资源的问题。
包括不合理开采利用,地区分布不均,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等问题。
第三就是水环境,提出海绵之前,其实很多城市都存在黑臭水体的情况,40%的城市河道黑臭,60%的地下水水质差。
第四水生态的破坏,地表漫流通道被占用或消失,积水内涝风险增加。
主要包括下垫面硬化、竖向破坏、水系萎缩三种情况。
下垫面从原来的田林湖海变成了现在的混凝土,变成了建设用地,变成了道路,变成了广场。
竖向被破坏了,有些城市是削山进行建设的,把本体的山体破坏,成就建设项目;还有很多的水系,填海填水填湖,成就建设用地,所以说当这些格局被破坏的时候,城市的水是有相当多的问题存在的,例如内涝的发生。
2013年习主席就提出了海绵城市,强调自然的积存、自然的渗透和自然的净化。
海绵真正的内涵就是基于自然,以自然为前提去积存,以自然为前提去渗透和净化。
2015年国务院发布【75】号文,推动各城市开始真正地进入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
海绵城市设计全措施(完整版)

海绵城市设计全措施(完整版)
海绵城市设计全措施(完整版)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
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
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
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
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
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下的雨水花园景观植物配置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下的雨水花园景观植物配置研究作者:李蕴,吕正安来源:《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2年第05期摘要:为了研究植物景观配置对雨水花园观赏性及净水能力的影响,本文以成都市桂溪生态公园为例,分析该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的科学性。
研究发现,成都市桂溪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配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植物观赏受季节影响较大,植物的观赏特性比较单一等。
其他城市进行雨水花园建设时,可以参考桂溪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配置,但是要丰富观赏特性,增加常绿植物的种植,充分发挥出雨水花园的景观特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花园;景观植物;生态公园无论是空气污染,还是降雨灾害,都会给一个城市带来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海绵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统筹城市的自然降雨、地下水、地表水等,完成城市生态水循环,有效减少降雨带来的影响,平衡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1]。
雨水花园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诞生的。
雨水花园作为城市绿化的一部分,可有效缓解城市空气污染,也可作为城市的一道景观。
在提倡环保的今天,雨水花园建设对于城市至关重要,未来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雨水花园。
1 成都市桂溪生态公园概况雨水花园是一种人工挖掘或自然形成的浅凹绿地,是基于“雨水滞留-渗透-净化-蓄水-循环利用”原则的产物[2],可以吸收自然降雨或地面水,通过植物及植物下沙土的作用,达到吸收和净化水质的目的。
这些地表水通过雨水花园净化后,渗透到地下,与地下水结合,可以补充地下水,也可以作其他用途,比如,厕所用水、景观用水等。
这既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也能净化污水,节约大量水资源,契合现下的环保主题。
雨水花园是一种贴合自然的净水及绿化系统,是构建海绵城市的绿色“海绵体”[3],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
雨水花园这种独特的水利用方式一般存在于屋顶或街道绿化中,在城市大型公园的设计中并不多见,但成都市桂溪生态公园却是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
成都市桂溪生态公园总面积为94.6hm2,坐落于成都市天府一街、世纪城路北面,处于绕城高速路段益州大道东面,红星路南延线西面。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海绵城市是一种以海绵为模型,通过自然系统的方式来调节城市的水文循环,减缓城市洪水排放压力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以城市空间建设为基础,通过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措施,减轻降雨洪峰对城市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目前,许多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的还是采用分流式排水体系,而这种排水方式容易导致城市排洪管网的负荷过高,无法承受大规模的降雨。
因此,在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中,应该优化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采用渗透性道路和步道、绿地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措施,使雨水得以循环利用,减少对排水管网的负荷。
第二,构建城市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的理念是通过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城市成为一个自然、绿色、宜居的城市。
在设计过程中应提高城市道路和屋顶的渗透性,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并在城市中建立湖泊、水渠和水塘等水体,使城市更加生态化。
第三,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海绵城市的设计还需要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高城市用水的效率。
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回收污水、提高供水设施的利用效率等手段,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水资源引导计划,鼓励市民使用低碳环保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如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等。
第四,加强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教育。
设计海绵城市不仅仅是规划和建设,更需要引导市民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中来。
因此,设计方案应该注重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概念和理念的认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开展海绵城市主题的社区活动、宣传推广会等方式,激发市民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共同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
第五,完善政策法规支持。
为了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
政府应加大资源投入,制定和完善有关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企业和机构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水logging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借鉴海绵的特性,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实现城市的水、土壤和空气等各项资源的持续调节、净化、储存和利用,从而提升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本文将从整体思路和方案两个方面论述海绵城市建设。
一、整体思路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是以减缓城市水logging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调控和可持续利用。
1. 水源控制首先,需要统筹城市区域内的水源控制工作。
通过构建庞大的雨水收集系统,将城市雨水汇集到集水区,再通过建立灌溉和循环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农业和公共绿地的灌溉。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河道、湖泊、沼泽等自然水域的保护和修复,实现水资源的持续供给。
2. 地表控制其次,要注重地表控制,避免大面积的水logging。
通过合理规划道路和建筑物,保证道路留有足够排水位,同时在适当的地点建设花园式绿地、湿地和河湖交汇处等节点,增强地表的排水能力。
在建筑和道路设计中使用透水材料,配备沉积物网,可以有效过滤和存储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3. 地下控制此外,地下控制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通过构建雨水收集、储存和排放系统,将雨水有效利用起来。
建设地下蓄水池、雨水花园和雨水河道等设施,将收集到的雨水储存起来,用于城市中的景观绿化和公共用水。
二、方案海绵城市建设具体方案包括雨水利用、雨水渗透和雨水透雨三大方面,下面将分别介绍。
1. 雨水利用雨水利用是指通过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用于城市的生活用水、灌溉和工业用水等方面。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雨水收集桶、雨水花园和雨水收集池,将雨水运用于城市景观绿化和公共用水。
2. 雨水渗透雨水渗透是通过加大城市地下雨水收集和排放设施的建设,将雨水渗透到地下,增加地下水位,减少地表积水。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河道,应用透水材料,提高地表的渗透能力。
海绵城市:生态建设不可或缺(附案例)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的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原理

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原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洪水的调蓄排放,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海绵城市是如何收集雨水的呢?下面是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的原理。
1. 自然滞留自然滞留是海绵城市中最基本的雨水收集原理之一。
在海绵城市设计中,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增加建筑物、道路、广场等场地的绿化面积,建造绿地、花坛、花园等自然地面,使得雨水能够直接渗入地下。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快速径流的产生,延缓洪峰的形成,提高城市的雨洪安全性。
2. 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中一种常见的雨水收集方式。
它通过设计花园的地形起伏、植物选择和排水系统的设置等,将雨水引导到低洼地带,形成水体聚集区。
在这些水体聚集区中,可以种植适应湿润环境的花草树木,形成一片美丽的雨水花园。
同时,这些水体还可以起到蓄水的作用,缓解当地洪水压力,保护城市的排水系统。
3. 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是一种以植物覆盖的屋顶结构,在海绵城市中被广泛应用。
绿色屋顶能够吸收和储存雨水,减缓雨水的流速,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
同时,绿色屋顶还可以提供降温、净化空气等环境效益。
4. 蓄水池蓄水池是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的重要设施之一。
蓄水池一般分为地下蓄水池和地面蓄水池两种形式。
地下蓄水池主要用于存储雨水,供日常用水或灌溉使用。
地面蓄水池主要用于接纳洪水,并通过渗流或汇流的方式,将洪水缓慢释放到下游水体中,保护城市的排水系统免受洪水的侵袭。
5. 雨水利用海绵城市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雨水的利用。
通过收集、处理和储存雨水,可以供城市的非饮用水需求,如冲洗厕所、灌溉绿地等。
雨水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城市对传统水资源的依赖,还能够降低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雨水收集原理主要包括自然滞留、雨水花园、绿色屋顶、蓄水池和雨水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