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_勇强

合集下载

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邓荣花【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22(20)10【摘要】目的观察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将有心绞痛症状,且有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20%)的冠心病病人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

对照组给予抗心绞痛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尼可地尔。

两组均实施平板运动试验,记录心绞痛发作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ET-1、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的可疑阳性率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尼可地尔可减轻微血管性心绞痛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总页数】4页(P1834-1837)【作者】邓荣花【作者单位】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相关文献】1.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2.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3.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4.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5.系统评价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4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4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45(最新版)目录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概念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方法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的意义五、结论正文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概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简称VEGF)是一种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的蛋白质,它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促进血管的发生和生长。

在生理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于血管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主要有以下作用:1.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促进血管的发生和生长。

2.促进淋巴管的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与淋巴细胞结合,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诱导淋巴管的形成。

3.参与肿瘤生长和转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肿瘤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的发生和生长,从而为肿瘤提供营养和氧气,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免疫学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通过检测血液或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了解其含量。

2.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RNA 的表达水平,了解其基因表达情况。

3.蛋白质印迹法:通过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

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的意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对于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1.诊断和监测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肿瘤发生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可以了解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情况,为肿瘤的诊断和监测提供依据。

2.评估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可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3.研究血管发生和生长的机制: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可以了解血管发生和生长的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

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命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一种重要的分子,其在很多领域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主要探讨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一、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基础知识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mall molecul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mVEGF)是一种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通常由人体内能够调节生长的细胞释放。

smVEGF具有诱导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调节血管透性以及刺激细胞分化等多种生物学特性,特别是与肿瘤生长相关的血管分化、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和耐药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调节作用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许多其他生长因子一样,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影响其生物学活性,主要包括:抗血管瘤药物调节、转录因子调节及其生物学缺陷等。

人们通常认为smVEGF与几种特定的信号通路存在密切关系,包括细胞除去种激酶(MEK)/丝裂原激酶(ERK)通路、斑点激酶(JNK)/转录因子AP - 1通路和细胞器报告信号途径等。

1. 抗血管瘤药物调节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一些恶性肿瘤以及其他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通过对丝裂素受体激动剂、质子泵抑制剂及其特定途径的差异性研究,发现这些药物可能通过ATP酶活性和空泡-膜结合途径来调节smVEGF的生物学活性。

2. 转录因子调节除上述途径外,人们越来越关注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转录因子调节作用。

目前,已经有研究发现,FXRα通过多种信号途径如c+-AMP信号途径,以及其他激素刺激下调节smVEGF的表达,从而达到抗肿瘤效果。

三、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临床意义在临床上,smVEGF已被证实与多种疾病相关,其中最为显著的要属肿瘤的发生和生长。

1. 肿瘤治疗近年来,利用smVEGF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具体包括抑制smVEGF的生物学活性、阻断其信号通路、刺激其免疫功能等。

vegf指标值

vegf指标值

vegf指标值
摘要:
1.VEGF 指标的含义
2.VEGF 指标的临床应用
3.VEGF 指标的检测方法
4.VEGF 指标的临床意义
正文:
一、VEGF 指标的含义
VEGF,全称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

它主要的功能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进而影响血管生成的过程。

因此,VEGF 指标在医学领域中被广泛关注,认为它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二、VEGF 指标的临床应用
1.肿瘤诊断:VEGF 水平的升高通常与肿瘤的生长和侵袭有关,因此,检测VEGF 指标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疗效监测。

2.眼科疾病:在眼科领域,VEGF 水平的升高常常与眼底血管病变、黄斑变性等疾病有关,因此,检测VEGF 指标可以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其他疾病:VEGF 指标的检测还可以应用于其他许多疾病的诊断,如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等。

三、VEGF 指标的检测方法
目前,检测VEGF 指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免疫学方法:如ELISA 法、免疫层析法等。

2.基因检测方法:如PCR 法、基因芯片法等。

3.蛋白质检测方法:如Western Blot 法等。

四、VEGF 指标的临床意义
VEGF 指标的检测结果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般来说,VEGF 水平的升高可能与疾病的进展和严重程度有关,而VEGF 水平的降低可能与疾病的缓解和康复有关。

《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Cav-1与AMPK信号通路相关性研究》

《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Cav-1与AMPK信号通路相关性研究》

《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Cav-1与AMPK信号通路相关性研究》一、引言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在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随着病情的发展,2型糖尿病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正常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而Cav-1(洞蛋白-1)和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在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Cav-1与AMPK信号通路的相关性,对于理解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Cav-1与AMPK信号通路概述Cav-1是一种跨膜蛋白,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对维持血管的完整性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AMPK是一种能量感应酶,能够感知细胞内的能量状态,并通过调节代谢途径来维持能量平衡。

在血管内皮细胞中,AMPK信号通路与Cav-1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三、2型糖尿病中Cav-1与AMPK信号通路的改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和能量代谢紊乱。

这种代谢紊乱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中Cav-1的表达下降,同时AMPK信号通路的活性也会受到影响。

研究表明,Cav-1的减少和AMPK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四、Cav-1与AMPK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研究显示,Cav-1与AMPK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的关系。

一方面,Cav-1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内的能量代谢来影响AMPK的活性。

另一方面,AMPK信号通路也能够通过调节Cav-1的表达和功能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

因此,Cav-1和AMPK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在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五、研究方法与结果为了研究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Cav-1与AMPK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我们采用了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构建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和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我们观察了Cav-1和AMPK信号通路的表达和活性变化。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仪技术参数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仪技术参数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仪技术参数
1.功能要求
▲1.1全自动FMD(%)检测,血流依赖性血管扩张反应
1.2“H”型三组合探头,同步显示血管横截面、纵截面,彩色血流图
▲1.3自动对焦,自动追踪、调整并锁定至超声波图像内的靶位置,准确捕捉血管位置
1.4全自动测量并显示静息状态下肱动脉血管内径,自动释放后进行测量,显示最大血管内径值。

自动计算FMD(%)值:(开放后最大血管径—静息时血管径/静息时血管径)×100%
1.5设有探头微调控制器
1.6测量过程中实时显示血管直径
1.7显示开放后,血管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1.8自动得出血管开放后,达到血管扩张最大值所需时间,并自动定标显示血管内径最大时间点
1.9实时显示测量过程中血管内径变化率
1.10可手动调整用于测量血管内径的定位光标按钮,用于特殊情况下手动修正,测量血管内径
1.11可回放检测过程中血管扩张变化
2.参数要求
▲2.1 FMD(%):血管内径扩张率
2.2静息时血管内径(mm)
2.3扩张状态血管内径最大值(mm)
2.4血管扩张最大时间点(s)
2.5血流增大率(倍)
2.6血流最大时间点(s)
2.7解压迫后实时时间显示(s)
2.8血管横切面血流显示图
▲2.9血管内径扩张-时间变化曲线图
2.10 bIMT-上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3.规格要求
3.1对焦模式:数字光速对焦
3.2 画面显示:≥10英寸彩色液晶触摸显示器
3.3 操作方式:触摸屏式,鼠标操控
3.4 探头的类型:“H”型三组合探头
3.5 超声波频率:10MHz
3.6 电击保护方式:I级
3.7 点击保护等级:BF式。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 btat 0bet e T bev eci cls nf ac f eetno acl n ohl u co npt n i ct A s c】 r jci :oosret l ia i icn eo t i f sua edte a fn tni a et wt au v h n g i d co v r i l i i s h e crnr n rm ( C ) ooays do e A S .Mehd :0 a et w r dv e t togop ycii l aa A Sgop s y to s 14pt n ee i ddi o w ru s l c t, C us[ T—sg n l ai i s i n b n ad r emet e t n ev o
AC o p wee sg i c n l o e a AP g o p; h MD, T a d c n n S E r u r inf a t i e a T MI S g u r inf a t l w rt n S u T e F r i y h r E n T T i T MI go p we e sg i c n l h rt n NS E i y h r u g o p;T e NO i T MIg o p w ssg i c nl o e a T MIg o p Co cu i n :T eo c re c fA n a c lre d — h n S E u a in f a t lw rt n NS E r u . n l so s h c u r n e o CS a d v u a n o r i y h s t ei y f n t n ae r lt d h t d su ci r e ae . l a o
i a i n s wih a u e c r n r y r m e n p te t t c t o o a y s nd o

关注内脏脂肪早期检测重视血管内皮功能早期检测

关注内脏脂肪早期检测重视血管内皮功能早期检测

2.1 脉搏波传导速度
的应用。
心脏每次向大动脉射
建议 :由于测量和数据采集的问
血,都会形成波动,向动脉 题,出于技术方面考虑,评估无症状
远端传送,这种波动称为脉 成年人的心血管病危险时,不推荐常
搏波。脉搏波在动脉壁上的传导速度 规测量动脉弹性。必要时,采用新型
即为 PWV。
技术并严格的质量控制时,可以进行
PWV 是反映动脉弹性变化的早期 动脉弹性测量。
敏感指标。P W V 升高提示动脉硬度增 2.3 踝臂指数
加。研究显示,P W V 异常是心血管事
踝 臂 指 数 (Ankle-brachial
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患者整体心血 Index,ABI) 是指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
管危险密切相关。
的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ABI
高血糖引起内皮功能不全可能与 N O 产生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增多使 NO 失活、对抗 NO 保护功能的内皮衍
生收缩因子增加等因素有关。 2.2 高血压
肱动脉基础内径、收缩压、低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 舒张功能呈负相关。在刺激血管内皮 细胞分泌的生理调节因素中 , 最重要 的是切应力和搏动性血流 , 收缩压反 应血流对血管壁的切应力 , 脉压反应 血流对血管壁的切应力和搏动性血流 的大小 , 从而参与调节内皮细胞分泌 , 导致内皮功能紊乱 ; 加之高血压状态 下 血 管 痉 挛 收 缩 引 起 内 皮 细 胞 缺 血、 缺氧 , 更加重了内皮功能的损害 , 引
第 2 版 血管内皮、内脏脂肪的早期检测和家庭血压监测远程管理
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节选)
1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北京朝阳区第二医院 胡大一1 李瑞杰2
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 严重危害着国人健康,因心血管病而 致残致死的患者中,超过 75% 为动脉 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动脉粥样硬化 的发生发展过程漫长,早期病变发生 于儿童时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 病 于 中 老 年 期, 甚 至 在 青 壮 年 时 期。 其中冠心病和脑卒中首次发病就可致 残 或 致 死。 因 此, 有 必 要 对 特 定 人 群 进行危险评估,识别心血管病的高危 人 群, 并 进 行 干 预, 以 降 低 其 心 血 管 病危险,预防心血管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勇强陈真1980年Furchgott和Za wadz k i[1]发现在外源性乙酰胆碱(acet ylcholi ne,ACh)介导的血管舒张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血管内皮不仅在血管舒张方面发挥作用,而且还发现血管内皮分泌的一氧化氮(nitri c oxi de,NO)和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endothe li u m2dependent constricti ng fact ors,EDCFs)对血小板聚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单核细胞黏附、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在凝血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因子具有抑制和激活作用。

随着各种血管内皮功能不断被发现,血管内皮在人类疾病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2]。

一、基本原理血管舒张可分为内皮依赖性舒张[3]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4]。

内皮依赖性舒张是指在药物或生理刺激下,内皮细胞中的一氧化氮合酶(n itric2oxi de synt hase, NOS)将左旋精氨酸(L2argi n i n e,L2A rg)转化为一氧化氮,即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ndot heli u m2dependent rel axi ng fact or,EDRF)通过环单磷酸鸟苷(cycli c g uanosi ne monophosphate,c G MP)途径引起平滑肌细胞舒张;内皮依赖性超级化因子(endot heli u m2deri ved hyperpol arizi ng factor,ED H F)则可通过开放钾离子通道引起平滑肌的舒张;此外内皮还可产生其他的血管活性物质,如前列环素(prostacy2 cli n,PG I2),其可通过环单磷酸腺苷(cycli c adenosi ne monophosphate,c A MP)途径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

EDRF及NO被认为是引起内皮依赖性舒张最重要的因子,乙酰胆碱、缓激肽、腺苷及血管剪切力的提高均可增加NOS活性,继而通过EDRF及NO的增加引起血管舒张。

内皮细胞不仅产生舒张因子,亦可产生一系(thro mboxane a2,列收缩因子,如内皮素1(endotheli n1,ET21)、血栓素A2TX A2)、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 i n H2,PG H2),其中内皮素1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强的收缩因子。

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所介导的舒张和收缩作用保持动态平衡[1]。

非内皮依赖性舒张是指不依赖于血管内皮而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舒张,如服用硝酸甘油可以产生外源性NO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舒张[4]。

二、内皮功能检测方法1.直接测定内皮细胞产生的相关因子:主要包括血浆(或尿样)NO、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sy mmetri ca l d i m et hylargi ni ne,AD MA)、内皮素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 ssue p l as m i nogen acti vat or,t P 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21(type21作者单位: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超声诊断科p l as m i nogen acti vator i nh i b itor,PA I2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21(vascu l ar cell adhesi on molecu l e21,VC A M21)、内皮2白细胞黏附分子21(endothe li al leukocyte adhesi on mol2 ecu le21,ELA M21)、胞间黏附分子21(i ntercell u l ar ce ll adhesi on molecule21,I CA M2 1)、循环内皮细胞计数、类血友病因子(von W ill ebrand fact or,v W F)等[5,6],但上述物质的检测缺乏特异性。

2.有创性检测:一般选用冠状动脉或前臂血管(体积描记法),观察动脉对乙酰胆碱所诱发的血管内径变化,因操作较为复杂,其本身亦对内皮功能造成损害,现已较少应用[7]。

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法是利用血管内超声观测某一段冠状动脉注射乙酰胆碱前后的截面积细微变化,以评价血管扩张的能力[8]。

3.无创性检测: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技术和磁共振技术对内皮功能的测定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特点,但检查成本较高,也可应用荧光透视成像技术和CT技术进行内皮功能检测[6]。

1992年Ce l er m ajer等[9]首先提出采用高分辨力超声无创性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目前,主要采用高分辨力超声测定肱动脉或股动脉血管舒张功能,也可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主干进行冠状动脉内皮功能评价。

经食道超声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可减少测量误差。

本文着重介绍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的超声检测方法。

三、体表测定法评价血管内皮功能1.经胸超声心动图法评价冠状动脉内皮功能:(1)冷加压负荷实验:通过冠状动脉主干的长轴图像测量左主干内径,而后让受检者将一侧手及前臂浸入冰水中保持90s,记录此时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计算内径变化百分率即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检测;间隔15m i n后,进行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检测,让受检者舌下含服0.3mg硝酸甘油,5~6m i n后再记录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观察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的变化;(2)乙酰胆碱法:通过冠状动脉主干的长轴图像测量左主干内径,而后让受检者将一侧手及前臂浸入冰水中保持90s,记录此时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进行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检测;间隔15m i n后,进行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检测,再经静脉向受检者注入乙酰胆碱4m i n后,观察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的变化[10]。

2.经肱动脉评价血管内皮功能:受试者保持空腹状态,检测当天禁烟、禁茶、禁咖啡,部分学者认为正在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钙离子拮抗剂类及B受体阻滞剂类的患者应停用该药24h。

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l o w m ed i ated d ilati on,F MD):以血压袖带充气加压阻断血流以产生肱动脉血流刺激。

加压位置为肘窝或前臂。

受试者仰卧位休息至少10m i n后取右臂(肱动脉)做首次扫查,并用脉冲多普勒测量动脉血流速度,多普勒取样角度[60b,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1.5mm)置于管腔中央。

而后将血压计充气袖带充气加压至300mm H g,持续4.5m i n。

第2次扫查在袖带放气前30s至放气后90s进行,并于袖带放松后前15s记录血流速度。

患者休息15m i n后,进行第3次扫查,从而得到高剪切应力介导的肱动脉扩张。

在松压前30s及之后2m i n内连续记录动脉长轴图像,在松压后15s内立即采集动脉中部的脉冲多普勒信号以评估反应性充血的速度。

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相对于动脉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即代表内皮功能,正常标准\10.0%。

反应充血试验后患者至少需要休息10m i n以恢复至进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检查所需的基础状态。

在大多数研究中,给予单次高剂量喷雾或舌下含0.4 mg硝酸甘油3~4m i n后进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测量。

值得注意的是,有明显心率过缓、低血压的患者不能使用硝酸甘油。

目前,上臂和前臂阻断在血管内皮功能测量中都有采用,而对应的哪种方法更准确、更精密并未达成共识。

上臂阻断时,反应性充血引起的内径变化比前臂阻断更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更多的阻力血管可产生更大的血流刺激,或是肱动脉缺血而产生的直接影响。

但上臂血流阻断时,由于肱动脉塌陷,软组织移位产生的图像变形将增加准确测量的难度。

此外,在加压持续30s至5m i n松压后肱动脉直径变化与时间成正比,但持续加压5~10m i n直径变化不明显,因此阻断5 m i n运用更广泛。

目前所采用的阻断压力标准也有所不同,阻断压力为受试者收缩压+50m m H g,直接加压250mm H g或300mm H g。

另外,在桡动脉、腋动脉、下肢表浅动脉均可进行血管内皮功能检测,但通常认为血管管径<2.5mm时较难测量,血管管径\5m m的血管舒张更易于观察。

目前常用的血管内皮功能超声检测仪器包括:(1)传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纵断扫描肱动脉通过分别测量安静状态的肱动脉内径以及反应性充血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计算出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F MD%);(2)特殊探头的B型超声血管内皮功能检测仪:目前有一种专门用于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B型超声检测仪器,其具有一个特殊的高频线阵探头,呈H型,可以同时显示两个动脉横断面和一个纵断面的灰阶超声图像,取样门可自动跟踪动脉前后壁,仪器通过其内置的软件自动计算出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图1);(3)具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利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实时跟踪动脉管壁的运动(检测精度可达0.01mm),对袖带加压前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进行实时连续测量,最长可达20m i n,可准确记录到血管舒张的最大值,仪器内部的分析系统可自动完成血管内皮功能功能检测(图2)。

四、临床应用血管内皮功能具有受多项危险因素综合影响、基因易感性的特点,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可作为心血管疾病前期的一个临床标志[11]。

研究证实,除年龄以外,几乎所有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都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如R aitakari等研究结果显示既往被动吸烟者血管内皮功能明显低于正常人。

国内学者用超声显像法已经证实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扩张型心肌病、川崎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疾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减低。

有报道迅速的降压治疗并未改善内皮功能[12]。

图1A FMD专用检测装置图1B F MD自动分析界面图2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其F MD专用检测装置图2B F MD数据采集界面图2C F MD自动分析界面研究表明,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有明确关系,是冠心病预后的一项独立预测指标[13,14]。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早期阶段,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调节异常。

美国心脏病协会指出,用肱动脉超声测量血管内皮功能,是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一项/有前途的技术0,对判断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13,14]。

研究表明,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某些药物的使用均有益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

维生素C和左旋精氨酸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15],对于吸烟者维生素E可延缓内皮功能失调但不能恢复受损的内皮功能[14],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青年人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内皮功能[16,17],B2羟2B2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可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18,19],磷酸二脂酶抑制剂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内皮功能[2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