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研究与环境检测

合集下载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和行为观察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和行为观察
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和行为
观察
汇报人:XX
2024-01-11
• 斑马鱼基本概述 • 斑马鱼胚胎形态学观察 • 斑马鱼胚胎生理学观察 • 斑马鱼行为学观察方法与技术 • 斑马鱼行为学观察实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斑马鱼基本概述
斑马鱼生物学特性
体型特征
食性
斑马鱼体型修长,侧扁,成鱼体长34厘米,呈纺锤形。体色为银蓝色或 银色,有数条黑色纵纹贯穿全身,形 似斑马线。
原肠胚期
原肠胚期是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个阶段,胚胎 内部细胞进一步分化形成中胚层,并开始形成消化管、神 经管等器官原基。
孵化期
孵化期是胚胎发育的最后阶段。在孵化前,胚胎内部器官 基本发育成形。随着孵化过程的进行,胚胎逐渐破膜而出 ,成为幼鱼。
02
斑马鱼胚胎形态学观察
受精卵形态与结构特点
受精卵呈圆球形,透 明度高,直径约 1mm。
受精卵表面有一层坚 韧的卵壳,保护胚胎 免受外界损伤。
卵黄囊较大,占据受 精卵的大部分体积, 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
卵裂期及囊胚期发育过程
卵裂期
受精卵经过连续多次快速分裂,形成多细胞胚胎。此阶段细胞数量增加,但胚 胎总体积基本不变。
囊胚期
细胞继续分裂并重新排列,形成囊胚。此时胚胎内部出现空腔,即囊胚腔,细 胞开始分化为内细胞团和外层细胞。
02
攻击性
在争夺领地、配偶或食物等资源时,斑马鱼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攻击
行为包括追逐、撕咬等,旨在将竞争对手赶出领地或获取所需资源。
03
行为影响因素
领域性和攻击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大小、健康状况、环
境压力等。较大的个体通常更具攻击性,而环境压力可能导致斑马鱼的

研究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及其关键期发育

研究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及其关键期发育

研究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及其关键期发育斑马鱼作为实验室中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其相对简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使得它成为了人们研究胚胎发育的重要对象之一。

斑马鱼的生殖过程非常规律,整个胚胎发育周期为24小时左右,孵化出的幼鱼期只有3天时间,因此研究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关键期是极为重要的。

1.斑马鱼的繁殖周期按照斑马鱼的繁殖周期,胚胎发育可分为四个阶段:受精卵期、原肠胚期、中胚层期和胚胎期。

在受精卵期,由于胚胎的细胞数量较少,细胞分化还未开始,因此对于实验研究比较有利。

而原肠胚期则是胚胎细胞分化的关键时期,不同类型的细胞开始出现,胚胎的体轴形成也在这一时期完成。

中胚层期则是各个器官的形成时期,器官原基逐渐形成并开始发育。

胚胎期则是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的阶段,各种器官开始具备其特定的功能。

2.斑马鱼的胚胎发育与研究方法在研究斑马鱼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有两种经典的实验方法:一种是观察胚胎的形态,另一种则是分子遗传学方法。

观察胚胎形态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分析、各种染色法和微剖检查等。

分子遗传学方法则包括DNA微注射、利用Tol2系统进行基因转染、利用Morphant植入进行基因敲除和利用各种转录因子进行基因表达调控等。

这些方法能够全面深入地研究斑马鱼发育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为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成熟的基础。

3.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关键期胚胎发育关键期即是指在这些时期,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关键分化事件,从而对胚胎发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比如,在受精卵期,精卵和精子合并形成的原始受精卵很快分裂成数千个相同大小的细胞,进入囊胚阶段,随后囊胚开始对细胞进行分化。

在这个时期,实验研究可以利用形态和分子生物技术,来全面了解斑马鱼胚胎发育基本的细胞分化过程。

原肠胚期则是一个重要的发育关键期,这时各个器官开始发育,形成胃肠道和脊髓,并且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

中胚层期和胚胎期是一个比较综合和复杂的发育时期,不同器官之间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分化程度和细胞命运已经初步确定,此时的特定基因已经被表达并进入各个器官的形态调控中。

上海海圣生物-斑马鱼饲养

上海海圣生物-斑马鱼饲养

斑马鱼是一种小型的热带淡水鱼种类,民间多用于观赏养殖,但是在科研工作中,斑马鱼的优良性状有利于研究人类疾病发生和传播,包括研究鱼类生理机能、动物行为和水产养殖毒性试验。

虽然斑马鱼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是国内对于这个领域研究却还在起步阶段。

尤其在斑马鱼养殖的时候缺乏一定的标准,导致斑马鱼的死亡。

所以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斑马鱼的养殖。

1、温度:饲养适宜的温度较为宽松大概在6到38℃,一般业内认为28.5℃是养殖斑马鱼的最适宜温度,通常情况下在低温的情况下,应该先控制房间温度在28℃左右,也可以通过鱼缸专用加热棒对于鱼缸缓慢加温。

较高的养殖温度可能导致水体的溶氧度降低,且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影响斑马鱼的健康。

而较低的温度则会让它生长发育过程变慢,产暖量降低。

2、pH值鱼类养殖都离不开水质的酸碱度,PH值对于鱼类的生长繁殖起着重要的影响。

大多数斑马鱼养殖环境的水体PH值在7.0-8.0之间,也就是说斑马鱼比较适宜偏碱性的水质,而水质7.0以下就是说酸性的话,就会造成斑马鱼的死亡。

3、硬度水的总硬度指水中Ca2+和Mg2+等离子的总浓度。

斑马鱼适宜于较高硬度的水,水体硬度超过100mg/L CaCO3有利于斑马鱼的生长繁殖。

但是,这种适应是有限的。

目前,尚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不同范围的硬度条件对斑马鱼生长发育方面的影响。

3、盐度斑马鱼属于淡水鱼,但是可以耐受很大的盐度范围。

斑马鱼养殖适宜盐度通常为0.25‰。

养殖系统的盐度控制范围为0.25-0.75‰4、溶解氧溶解氧是鱼类养殖中的重要条件参数。

低水平的溶解氧往往会造成养殖系统内鱼类的大量死亡。

斑马鱼具有较快的新陈代谢速率,因而消耗氧气的水平也比较高。

建议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基本维持或者不低于6.0mg/L (28.0℃),以维持斑马鱼的健康生长和活动。

然而水体溶氧度也不是越高越好。

水体内通空气过度,会造成气体达到和超过饱和浓度,产生大量气泡,对鱼造成致命危害,产生气泡病。

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共3篇

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共3篇

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共3篇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1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作为一种常见的杀虫剂,苯醚甲环唑(chlorfenapyr)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然而,苯醚甲环唑的大规模使用不仅会对有益生物产生影响,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斑马鱼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毒性测试的模式生物,在研究苯醚甲环唑的毒性和作用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斑马鱼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具有快速繁殖、易于养殖和通过外观观察等优点,是研究毒性作用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

研究表明,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其生殖发育和行为的影响。

在苯醚甲环唑暴露下,斑马鱼的生殖发育受到抑制,如精子和卵子的生成和受精能力明显下降等。

同时,苯醚甲环唑的暴露还会引起斑马鱼行为发生改变,如对光和声音的反应受到抑制,游动能力下降等。

针对这些毒性效应,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探究苯醚甲环唑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苯醚甲环唑会影响斑马鱼的线粒体呼吸链活动、红氧酶活性和ATP生成等,从而导致斑马鱼生殖功能和行为受到抑制。

此外,苯醚甲环唑还可能通过影响斑马鱼神经递质的水平,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功能。

研究发现,苯醚甲环唑暴露后,斑马鱼体内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浓度明显下降,这可能是导致斑马鱼行为和生殖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的毒性和作用机制,还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一方面,需要对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生物学多元性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揭示其对斑马鱼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程度。

另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苯醚甲环唑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以给出防治苯醚甲环唑毒性的更有效方法。

总之,苯醚甲环唑的大规模使用不仅会对有益生物产生影响,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开展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毒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综上所述,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已经被广泛研究。

斑马鱼胚胎发育基因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胚胎发育基因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胚胎发育基因与功能的研究进展斑马鱼是一种常见但又极其特殊的小型观赏鱼类,它们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拥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因此成为了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

通过对斑马鱼进行基因编辑和遗传学实验,科学家们逐渐发现其胚胎发育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基因以及它们的功能,这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认识,而且可以为其它生物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斑马鱼基因组的研究斑马鱼的基因组非常小、简单,但也很特殊,与人类和小鼠基因组存在较高的相似性,这让斑马鱼成为了研究发育生物学、基因调控和疾病模型等领域的绝佳模式生物。

研究发现,斑马鱼基因组含有大约2.7亿个碱基对,并且有约7万个基因,其中的大部分基因与人类或小鼠的基因存在功能上的相似性。

这让斑马鱼成为了研究发育生物学、基因调控和疾病模型等领域的绝佳模式生物,因为它们的生长和发育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而且在成年后生命周期较短,其胚胎的早期发育过程更是完全透明,让科学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中的过程。

二、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一般分为不同的阶段,通过对各个发育阶段的斑马鱼胚胎进行基因调控和功能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

一些基因负责斑马鱼的胚胎发育,如胚胎发育第一阶段的基因nrdp1,其担负着细胞核中的degradation保持during cell division的任务,同时nrdp1和内质网脱落调节蛋白p58温度缺陷包装的方式也有关系。

另一些基因则负责胚胎的器官发育,如在体育的鳍环投射被关键结构点抑制基因和smoothened 等基因,这些基因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异常活动会造成发育异常或者致病。

而在斑马鱼胚胎发育到一定的时期以后,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就成为了重点,这时候一些特异性的基因将会被表达,如gap43和omp等,这些基因机制是重要的神经信息人员通道的生物标志,此时会刺激生长锻炼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指导树突和神经纤维的生长与导向,如此就可以构建功能区域内的神经网络。

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机制研究

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机制研究

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机制研究斑马鱼是一种高度透明、易于研究的水生生物,因此成为了研究生物学的理想模型。

在斑马鱼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调控机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控制着发育的每个阶段。

本文将介绍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一、基因调控网络的建立要研究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的基因调控网络,首先需要识别和鉴定参与发育调控的关键基因。

通过全基因组筛选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在斑马鱼中鉴定出数千个关键基因并建立基因调控网络。

实例研究:一项研究使用了大规模chIP(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技术,在斑马鱼胚胎中鉴定了数千个与基因转录调控相关的转录因子和DNA结合蛋白基因。

这项研究为构建斑马鱼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基础数据。

二、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与其他多细胞生物一样,斑马鱼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包括转录后修饰、microRNA调控等多种方式。

这些调控机制之间相互交织、紧密联系,共同控制着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

实例研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需要集成多种技术手段,如RNA测序、原位杂交、Western blot等。

一项研究通过整合这些技术手段,发现成纱突即成胆突转化过程中,转录因子sox32通过调控mir-21基因的表达,促进了细胞转化的过程。

三、非编码RNA调控机制的研究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是指不具有编码蛋白的RNA分子,包括有机体内丰富的microRNA、small interfering RNA等。

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非编码RNA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参与调控基因表达、细胞分化等过程。

实例研究:研究人员使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发现在斑马鱼的转变腹盘(metamorphic olfactory placode)转化过程中,miR-130b的表达量显著上调。

miR-130b通过抑制蛋白质转录调节因子Dlx3b的表达,从而协调着细胞转化过程。

四、基因表达时序调控机制的研究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时序也是关键的。

斑马鱼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斑马鱼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斑马鱼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斑马鱼,在普通人的眼中可能只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小鱼。

但在生命科学领域,斑马鱼的作用却是越来越重要的。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斑马鱼被科学家们发现可以用来作为实验室动物以来,它就成为了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又一把"神器"。

1. 斑马鱼在基因研究中的应用斑马鱼是一种小型鱼类,它们的生命周期相对短,一般只有3-4个月,而且繁殖力强,每次产卵数可达到200-300粒。

这一点与小鼠相似,小鼠的这些特性使它成为了许多基因实验的最佳模型。

同样的,在斑马鱼身上,科学家们也可以毫不费力地轻松显示和分类出不同基因变化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从而研究基因在机体各个方面的作用。

2. 斑马鱼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除了基因研究外,斑马鱼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也是十分突出的。

药物毒性的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的第一步。

通过斑马鱼模型,科学家们可以得到大量的数据,来分析药物的毒性和药效,从而更好地评估药物是否可行。

此外,斑马鱼在药物筛查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的快速生长和繁殖能力,使得斑马鱼可以很快地检验许多候选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进行细致的研究,从而减少了药物研发的时间和成本。

3. 斑马鱼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斑马鱼在癌症研究中同样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们提供了更佳的解决方案。

例如,科学家们可以将人体胰腺癌细胞注入斑马鱼中,利用胰腺癌细胞在斑马鱼的体内的生长情况以及对身体器官的影响来验证一种治疗方法,从而洞察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由于胰腺癌的模型很难在小鼠身上成功建立,因此斑马鱼成为了更为适合的研究对象。

4. 斑马鱼在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斑马鱼还为神经系统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因为斑马鱼的神经系统与人类的神经系统相似,而且比其他生物的神经系统更为易于视觉观察,所以它成为了神经科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实验模型。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使用斑马鱼模型研究了包括帕金森氏症、脊髓肌肉萎缩症在内的多个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得出了一些大胆而且有效的解释结果。

斑马鱼降尿酸治疗痛风的功效测试研究

斑马鱼降尿酸治疗痛风的功效测试研究

斑马鱼降尿酸治疗痛风的功效测试研究摘要: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对斑马鱼降尿酸治疗痛风进行功效测试,以此对降尿酸效果进行医学探索。

因此,对本实验进行材料与方法的选取,并在选取的基础上对实验的原理进行学习,依据实验原理对样本进行分组,并且,进行尿酸功假设检验。

在进行上述操作之后,实验结果发现样品对斑马鱼尿酸抑制率为39%,样品能显著抑制斑马鱼尿素的形成,具有降尿酸效果。

关键词:斑马鱼降尿酸痛风功效测试引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现代生活方式逐渐多样化,人类的疾病发生率呈现年轻化和频繁化。

其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就是,人们因为体内尿酸过多而产生痛风疾病疾病。

而急性痛风往往呈现出关节疼痛急性发作等典型症状。

疾病总是在轻微受伤、饮食过度等情况之后,尤其喜欢在肢体远端处进行疾病发作,比较典型的就是足痛风疾病,此外,也会因为尿酸盐产生肾绞痛。

慢性的痛风一般呈现的特征为对关节的破坏。

因此,一旦对痛风疾病控制不到位,也会引发很多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肾衰竭、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糖尿病等。

因此,有必要对痛风疾病进行病学理研究,探索尿酸在痛风病当中起到的作用,积极进行尿酸实验,以达到对通风疾病的防治[1]。

人体内产物产生过多的尿酸来不及进行排泄或者人体尿酸机制发生退化,其最终结果会导致人体尿酸滞留。

根据权威资料进行参考,在人体血液的尿酸浓度大于7mg/dl后,会导致人体体液变酸,如果对此情况进行长期搁置,最终会导致人体发生痛风。

斑马鱼目前已经成为检验人体尿酸的疾病模型参照物,将氧嗪酸钾和别嘌呤醇进行联合处置第5天的斑马鱼,以便建立起斑马鱼机型高尿酸模型,可以用来对降尿酸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估。

因此,可见斑马鱼降尿酸实验对于人类进行痛风治疗医学事业具有重要的医学实验价值。

1材料与方法1.1受试样品信息表1 斑马鱼降尿酸功效测试受试样品信息表根据上表显示,样品编号为202304102B002,样品类别为药食同源,样本名称为酸秒清茶,测试样品状态为粉末状,生产单位为安徽华耀堂药业有限公司,数量为1包,建议使用方法为口服,一日2次,每次用量8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效应生物学标志
• 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指外源化学物 引起的机体中可以测得的生理、生化、行为或其他方面的 改变。包括:
① 早期生物效应(early biological effect) ② 结构和/或功能改变(altered structure/function) ③ 疾病(disease)
11
外源性化合物 暴露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靶器官 终毒物 分子,细胞,器官 毒效应
化学物质与生物机体的有害交互作用
12
毒效应谱
• 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指毒效应的性质和强度的变 化,可以从机体负荷增加、轻微生理、生化改变到出现中毒症状、体 征,直至死亡: (1)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body burden)增加
• 与局部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有关,但浓度最高的不
一定是靶器官(铅、DDT)
15
靶器官决定因素
• 某个特定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与毒动学/生物转 化和毒效学等多种因素有关:
① 器官的在体内的解剖位置和功能,毒物吸收和排泄器官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该器官的血液供应 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 百草枯(Paraquat) 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 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 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 对损伤的修复能力 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
2
毒物
• 毒物(poison, toxicant, toxic agent/substance):在一定 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 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
的物质(属法规管理术语)
•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取决于接触的剂量和接 触的条件
3
LD50 (mg/kg)
10000 4000 1500 900 150 100 5 2 1 0.5 0.1 0.003 0.001 0.00001
9
蓖麻毒素(racin)的毒性 小鼠静脉注射 LD50 2~5μg/kg 小鼠腹腔注射 LD50 7~10μg/kg 狗静脉注射 LD50 1~2μg/kg 人致死量约 70~100 μg (约 7- 8 颗蓖麻子)
(2) 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3) 亚临床改变 () 临床中毒
(5) 死亡
(6) 其它效应:致癌、致突变、致畸等
13
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的金字塔形分布
14
4. 靶器官
• 靶器官(target organ):指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直 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少数几个(镉、 有机汞)
• 3. 微生物毒素:肉毒杆菌、黄曲霉、微囊藻、毒蕈
4
2.毒性
• 毒性(toxicity):外源化学物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 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特性,主要取决于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 一般指急性毒性,用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是化学物毒性分级 (clasification)和标签(labeling)的重要依据 • WHO《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ling of Chemicals (GHS)
5
6
7
8
某些化学物的LD50
化学物
乙醇 氯化钠 硫酸亚铁 硫酸吗啡 苯巴比妥钠 滴滴涕(DDT) 木印防己碱 盐酸士的宁 烟碱 d-筒箭毒素 河豚毒素 蓖麻毒素 二恶英(TCDD) 肉毒杆菌毒素
物种
小鼠 小鼠 大鼠 大鼠 大鼠 大鼠 大鼠 大鼠 大鼠 大鼠 大鼠 小鼠 豚鼠 大鼠
接触途径
经口 腹腔 经口 经口 经口 经口 皮下 腹腔 静脉 静脉 静脉 静脉 静脉 静脉
19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反映 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指标。如代谢酶及靶分 子的基因多态性,DNA 损伤修复能力的差异等,主要由
17
暴露生物学标志
• 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测定组织、 体液或排泄物中的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 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有关 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可分为:
① 接触内剂量标志(外源化学物或代谢产物,如 cotinine) ② 生物效应剂量标志(DNA加合物、血红蛋白加合物)
10
3. 毒效应
• 毒效应/作用(toxic effect):外源化学物本身或其代谢产 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生物大分 子成分相互作用,引起机体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又叫有害 作用(adverse effect) • 毒效应是化学毒物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 表现,改变条件可能影响毒效应 • 中毒(poisoning):指机体受毒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 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属临床术语)
主题:适应、损伤与修复 学科:毒理学
毒理学基本概念
1
1. 外源化学物
•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 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 学物,又称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是毒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
• 与之相对应的是内源性化学物,现代毒理学也研究有毒的
内源性化学物,如自由基、同型半胱氨酸等
16
5. 生物学标志
•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以前叫生物标志物,指对通 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 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学后果的可测定指标。可分为:
① 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
② 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 ③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毒素
• 毒素(toxin):指生物体所产生的,极少量就可以引起 人和动物中毒的有毒物质,通常是一些能干扰生物体其他 大分子生物学作用的蛋白或生物碱等非蛋白类物质。
• 1. 动物毒素:黄蜂、蜘蛛、蜈蚣、蝎子、蛇、河豚等
• 2. 植物毒素:蓖麻毒素、麦角、夹竹桃、毒箭木、曼陀罗、
颠茄、乌头、水仙、百合、雷公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