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影”意象研究

合集下载

宋词中的“簪花”意蕴

宋词中的“簪花”意蕴

宋词中的“簪花”意蕴簪花,是宋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之一。

在宋词中,簪花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蕴,成为了词人抒发情感、表达情思的重要表现形式。

簪花所蕴含的意蕴,不仅仅是对花的描绘和赞美,更是对情感的抒发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宋词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受到重视的主题。

在宋词中,簪花常常被用来表达词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深沉情感。

宋代是一个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词人们对爱情有着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在宋词中,簪花往往被用来象征爱情的美好和纯洁。

在词人笔下,簪花往往是一种高贵、娇媚的花朵,它们被插在发髻中,成为了女子的装饰,代表着词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簪花对面日,红豆隔墙香。

”这句词,通过描绘明月和簪花,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憧憬。

簪花在这里成为了表达爱情情感的一种象征,代表着词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簪花还常常被用来表达词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和思考。

在宋代,由于战乱频发和社会变革,人们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促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词人们通过描绘簪花,表达了他们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和思考。

在宋词中,簪花往往被描绘得短暂而娇媚,它们成为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一种象征。

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对月形单影,徘徊思故乡。

簪裾金谷弄,落日人归后。

”这句词中,词人通过簪花的形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和思考。

簪花在这里成为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一种象征,代表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和思考。

簪花在宋词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它不仅仅是对花的描绘和赞美,更是对情感、对生活、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一种表达。

通过描绘簪花,词人们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深沉情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和思考。

簪花成为了宋词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受到重视的主题,成为了表达词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

宋词鸟意象艺术探析

宋词鸟意象艺术探析
成 了带 有 美 感 的 、有 特 定 内 涵 的 意 象 。因而 , 人 词
魂 迢递 为君销 。 晁补 之 《 溪沙 》 ( 浣 )
上 面词 句 中 的 鸟 , 人 无 论 是 看 双 飞 鸳 鸯 、 词 见 黄 昏燕 子 而 动 愁 情 , 晚 莺 、 雁 之 啼 鸣 而 动 听 断 哀 情 , 是 听 啼 鸦 而 动 苦 情 , 子 规 而 动 悲情 , 还 听
们 在 用 自然 物 象 构 成 景 物 和 渲 染 气 氛 时 就 透 露 出 多 种 主 观 的 人 生 意 绪 , 达 不 同 的 情 感 。 汉 时 表 东 期 著名 哲学家 王充 在 《 衡 ・ 虚篇 》 论 道 中说 : “ 鸟 兽 含 情 欲 , 与 人 相 类 者 。 所 以 , 鸟 而 言 ,即 有 ” 就 用 鸟 衬 情 、以 鸟 尽 意 、 由 鸟 出 。此 时 的 鸟 , 过 情 经 审美 创 造 之 后 , 不 仅 仅 是 “ 脊 椎 动 物 , 温 恒 就 属 体 定 , 生 , 身有羽 毛 , 肢 变成 翅膀 , 般会 飞 , 卵 全 前 一
人对 自然界 的精灵—— 鸟, 予了极大的关注, 给 他们运用睹物兴情构景传情 的表达手法 以及与时间意象审美
组合 的创作方 式, 关照女性情爱与哀 怨悲歌 ,既展示 了词人不 同的创 作风格和个性特征 , 也体现 了宋词 鸟意
象特 有的艺术价值。宋代词人观鸟 、 听鸟、 悟鸟 、 写鸟, 这不仅仅是对文化历史 的怀念和 时代 的反思, 也是 艺 术的品味。宋人选择 了鸟意象 , 也就选择 了一种艺术方式。 关键词 :宋词 ;鸟意象;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邹学慧( 9 5 ) 女, 17一 , 黑龙江哈尔滨人,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 主要从事文学研 究。

宋词园林意象的审美文化解读

宋词园林意象的审美文化解读
第 l 1卷 第 6期 21 0 1年 6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F JX NI AL O I IU VER I Y ST
V l 1l 号 :6 2— 78 2 1 )6- 0 6—2 17 6 5 (0 1 0 09

宋 词 中 园林 意 象 构 成
童寓先生在《 江南 园林 志》 中提 到 : 园之 布局 , 变 “ 虽 幻无尽 , 而其最 简单需要 , 实全含于 园字 之内 。 园 的繁体 ” 字 圜即是 园林 的象 形 : 口是 围墙 , 大 土为 亭 台楼 阁等 建 筑, 中间小 口像 池塘 , 下 的笔 画就如 石如 树 。 就字 形 底 … 构成而言道 出 了园林 的 基本 构成 : ( ) 、 水 泉 石 建筑 以及 花木植物等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这些 园林 景物 自然 会 , 成为文人笔下 的描写客体 , 成为他们情感 的寄托 , 体现 他 们 的审美情怀 和人 生态 度 , 这些 景物 也 因为文人 们 的文 化浸染具有 了丰富的意蕴与灵气 。宋词 中对 园林 景物的 描写很多 , 仅直接提到 “ 园林 ” 两字 的作 品就有 多处 , : 如 园林 晴昼谁 为主?( 柳永《 黄莺儿 ・ 咏莺》 ) 方杏靥匀 酥 , 须 吐绣 , 花 园林 翠红 排 比。 ( 苏轼 《 稍 遍》 ) 甚无情便 下得雨倡风憾 , 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 辛 弃疾《 粉蝶儿 ・ 和晋 臣赋落 花》 ) 晴皎霜花 , 晓镕 冰 羽 , 开策觉 道寒 轻 。误 闻啼鸟 , 生 意又 园林 。( 张炎《 满庭 芳 ・ 小春》 ) 此外“ 院” 西园 ” 南园” 庭 “ “ 等字样更 是常见 o j 至于 L 2 园林 中的池水 、 台楼阁 、 亭 花卉草木 等景物 的描写随处 可 见, 它们构成 了宋词 中丰 富多彩 的 园林 意象。宋 词对 园 林 意象的选择和描绘 透露 了词 人们 的 审美哲 思 , 具有 深 厚 的审美文化 内涵 , 从而构成优美而深远 的词 境。 二 宋词 中常用园林 意象解读 下面选取宋 词 中 出现频 繁 的水 ( ) 西楼 、 泉 、 植物 三 类 园林意象来解读 它们 的文 化 内涵 , 而探 析宋 代词 人 从 们 的情怀世界 , 感受宋词 的艺术美 。 1水 ( ) . 泉 的审美文化解读 。园林 景物 中 , 水是无 色、 灵 动的 , 园林 平添了无限生机 , 为 平静如镜 的水面可倒 映 园 中秀色 , 曲曲弯弯的流水可造成 园景的 曲折 不尽之感 , 涓涓 的水声 又为园景增 添 了一份 静谧 , 园林 是 离不 开水 的 。宋词 中对池 、 、 的描绘极多 , 泉 水 又极 多姿多彩 。 小雨初 晴 回晚 照。金 翠 楼 台 , 倒影 芙 蓉 沼 。( 诜 王 《 蝶恋花 》 )

对宋词中长安意象的分析

对宋词中长安意象的分析

对宋词中长安意象的分析作者:曾逸雯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1期摘要:宋词是古代文学作品创作的高峰,在宋词的创作中,意象的应用非常普遍,“长安意象”便是其中的代表,意象的应用能够让作品更具可读性。

本文就宋词中“长安意象”的本意进行分析,并探讨“长安”意象的应用特点。

关键词:宋词;长安意象;分析在文学作品中,意象就是创作者把自己的独特情感赋予到某一具体客观事物上以后所创造出来的新的艺术形象。

长安,作为盛极一时的中国古都,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它作为政治、地理、文化之重镇,长安频频出现在古代文人骚客的作品里。

纵观盛唐到南宋,长安的意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从没有一个时代的长安意象有着在宋词中丰富的含义和不尽的变化。

本文着重探讨宋词中的长安意象,以展现长安在宋词中的独特意味。

一、宋词中的“长安意象”宋词中的“长安”被赋予了很多意义,最开始是代指秦朝的都城。

即使到了唐朝,其最主要的属性仍然是地理标志,主要是指长安城。

但随着唐诗的兴盛,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长安”逐渐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

长安城自古以来就是文武盛地,常常是文人墨客、将军战士封官进爵的地方,长安城和官场、仕途的联系愈加密切。

进一步也引出了“长安”代指君王恩典的意象,“长安”是君王居住的地方,朝长安城的方向叩拜,也是向君王叩拜。

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也是纸醉金迷的游乐场所。

二、宋词中常见的“长安意象”分析“长安”一词在唐宋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是文人墨客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作意象。

据不完全统计,“长安”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比“汴京”和“临安”都要高,总数多达百首之上。

(一)“长安”用作官位、宦途的意象作为多个朝代的都城,长安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是各个心怀抱负的仕子们走向政途的地方。

不少南宋词人都想要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对于“致君尧舜”这一伟大功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因此长安对于他们来说是官场与仕途的代名词。

宋词中的梅花意象研究节选

宋词中的梅花意象研究节选

宋词中的梅花意象研究节选作者:陆利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5期摘要:在中国古代诗词意象中,梅花可以说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而梅花意象却并非自古繁华。

到了宋代,通过对物象的阐发来揭示社会背景或生活感伤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对宋词中梅花的意象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宋词;梅花;意象作者简介:陆利平(1994-),男,苗族,湖南省怀化市人,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楚才中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1*宋代咏梅词的特点(一)以词述情1.词意象向寄情方向的延展一般来说,词在起初之时,对于“意象”的选择也极为狭载。

主要因为在唐五代作为席间曲子罢了,通常提笔都是直接写美女爱情等,并不用假借什么草木禽鱼之类以为引发。

因此《花间集》所收录的十八位作者五百首作品中,除了像《杨柳枝》等传统咏柳的作品外,只有极少数涉及描述燕子、鸳鸯意象之作。

其后,专注于“意象”的描写的词才慢慢得到发展。

对这推动较为有力的是两位大词人,其中一位便是苏轼,另一位便是周邦彦,对词体意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把词之委婉曲折的特色发挥到极致,词作为述情之载体变得更为常见。

2.生活之中的爱情写照钱钟书先生曾指出:“宋人在感受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在他们的词里”[1](p7)。

这时的词往往带有很大的隐喻性,其中充斥作者复杂的感情和内心活动。

宋词中爱情常常是借物抒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饱含作者情义的画面,李清照的《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2](p96)。

这首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作品,第三句“柳梢梅萼渐分明”,意境全出,虽不浓墨重写,简单几笔勾勒出一片早春之景。

着一“渐”字,意境全出,使作者的情义与所写之景融为一体,真可谓是点睛之笔。

宋词之妙:苏轼《水调歌头》背景与意境剖析

宋词之妙:苏轼《水调歌头》背景与意境剖析

宋词之妙:苏轼《水调歌头》背景与意境剖析引言:宋词的艺术魅力中国文化历史上,宋代诗词被誉为是诗词史上的巅峰之作。

而在这个时期中,苏轼被普遍认为是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水调歌头》作为他最为著名的词作之一,既抓住了时代的精髓,又展示了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这首词所展现出的背景与意境不仅仅对于了解苏轼的作品和宋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让我们领略到宋词的独特魅力。

背景:宋代文化的特点在探索《水调歌头》的背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宋代文化的特点。

宋代的文化以文人为中心,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发展也影响着文人的思想与情感表达方式。

这一时期,文人们对于自然、爱情、政治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词曲变革的背景:风雅文化的兴盛和变革《水调歌头》的创作正处于词曲变革的重要时期。

在此之前的词曲作品以花间派为主,以描写美女、爱情为主题。

然而,随着风雅文化的兴盛,一些文人开始追求更加深入的思想表达和情感表达。

他们尝试把诗词的表达方式带入词曲中,使其更加具有抒情性和思辨性。

苏轼就是其中一位积极探索的文人。

南唐文化的影响:江南风光与政治情怀的融合苏轼是南宋时期的文人,而他的《水调歌头》中的背景与意象正受到了南唐文化的影响。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短命的政权,但其文化却具有较大影响力。

南唐文化以江南风光和政治情怀为特色,特别强调对江南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这种文化背景使得《水调歌头》中的意境具有南唐文化的烙印。

江南风光:诗词中的自然意象在《水调歌头》中,苏轼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他以江南水乡的悠闲与灵动为特色,以江南的自然山水、花草鸟兽等元素为意象,使词曲中充满了诗意和富有吸引力的意象。

这些景色与其它词曲有所不同,强调了江南地区的特有风光和生活氛围,使得词曲中的意境更加贴近生活。

政治情怀:对国家命运的反思与关切除了景色描写,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还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反思与关切。

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宋词隐喻显性翻译——以宋词中梧桐意象翻译为例

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宋词隐喻显性翻译——以宋词中梧桐意象翻译为例

【文艺论丛】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4年11月(第11期,总第211期)Nov.,2014(No.11,郧eneral No.211)收稿日期:2014-09-26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认知隐喻学视角下的宋词隐喻英译研究》,基金号:YB201444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院级科研课题《桂林唐代山水诗词的认知英译研究》,基金号:YJ1131作者简介:赵振华(1981-),女,广西桂林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隐喻与翻译。

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宋词隐喻显性翻译———以宋词中梧桐意象翻译为例赵振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梧桐隐喻在英语中缺失,造成了宋词中梧桐意象译介的困难。

现有的宋词梧桐英译方法存在着一些误译和不足。

音译或意译虽达到了字面对等,但无法表达原词中的意境和隐喻意义。

显性化的翻译方法,即在翻译出其意义的基础上,加以注释的方法,有利于传达宋词梧桐的隐喻意象,又避免了外国读者理解困难,再现了原诗的意境,缩小的不同民族间的认知差异。

关键词:宋词;认知隐喻;梧桐意象;显性翻译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4)11-0119-03一、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宋词翻译宋词不但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更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宋词翻译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宋词中大量运用隐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何在宋词翻译的过程中兼顾音律、译文流畅和词的意境和隐喻内涵是困扰众多译者的难题。

以认知主体参与性和体验性为基础的认知隐喻理论不但为宋词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而且为其英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翻译是原文读者(包括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基于各自体验的概念系统或经验之间的对等(Tabakowska ,1993)。

体验和认知应是翻译实践的基础,同时译文也是其内化的结果。

在翻译宋词之前,译者必须运用隐喻认知机制,对宋词进行全面的、立体的解读。

宋词中的儿童与童年意象

宋词中的儿童与童年意象

宋词中的儿童与童年意象
简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许多描写儿童和童年的美好
意象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文字与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儿童们纯真、天
真和快乐的世界,展现出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儿童时代。

儿童在宋词中的刻画
1.纯真无邪:许多宋词中描述了儿童天真活泼、无拘无束的特点。

他们没有
受到世俗观念和约束的影响,享受着纯粹而自由的童年时光。

2.快乐与笑容:儿童生活充满欢笑和愉悦。

宋词笔下描绘了他们在游戏、玩
耍和互动中流露出来的快乐表情,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

3.天真率直:作为散发着纯真气息的存在,儿童常常坦率地表达情感,并具
有较强地直觉力与敏锐洞察力。

京剧中的童角便是典型的展示了这一特点。

童年意象在宋词中的体现
1.自然与乡村:许多宋词通过描绘儿童在自然环境和乡村生活中的欢乐景象,
创造出丰硕、恬静而又纯真的童年意象。

2.见闻与学问:儿童好奇心强烈,对周围世界保持着敏感和好奇。

有时,宋词
描述了他们学问渊博、才华横溢,展现了儿童与成人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

3.家庭与亲情:家庭氛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宋词通过描
绘家庭场景,表达了亲情之深以及子女间无私的爱。

结论
宋词中关于儿童与童年意象的描写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于儿童纯真天性和快乐成长重视。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动人而具有感染力地文字描写,唤起着读者对于自己曾经拥有或者期望拥有一个美丽童年的向往和回忆。

同时,这些描写也使我们明白,儿童是我们文化的未来和希望,应该给予他们关爱和尊重,让他们在纯真与欢乐中茁壮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影”意象研究
本文采用文献整理与解读的方式,并结合诗词意象研究的基本方
法,主要从辨析“意象”这一诗学概念出发,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出历代
文学作品中的“影”意象;又根据“影”的成因对宋词中“影”意象
进行了合理的分类,并对北宋和南宋中含“影”词作在数量上呈现的
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论述;因词人在选取意象时就本着对词境的塑造
和情感的抒发意图来选取契合词人审美的意象的,所以本文重点对宋
词中“影”意象的艺术功能和其所蕴含的情感意蕴进行论述。全文共
分为五个章节,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是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
果并论述本文研究的意义与方法。通过对目前宋词意象领域的研究状
况及宋词中“影”意象研究的一些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说明了宋
词中“影”意象研究这一课题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与本课题相关
的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前人研究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从而建构出本课题的研究框架。最后,对本文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
及研究对象的界定做简单概述。第一章主要是对意象这一概念进行阐
述以及对历代文学作品中“影”这一意象进行溯源。通过把“意象”
这一诗学概念放到历史的流变中去考察、溯源,以期对“象”、“物象”
及“意象”这三个概念作细致的理解和区分,力求能更为全面准确地
理解‘意象’这一概念内涵并对历代文学作品中“影”意象的内涵作
简单概述。第二章对宋词中的“影”意象进行量化分析。此章节主要
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影”的成因,将宋词中“影”分为朦
胧淡远的月下影、寂静凄清的灯下影、如梦似幻的水中影和虚无缥缈
的镜中影四大类;二是对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词中含“影”意象的词
作数量所呈现的特征及“豪放派”词人与“婉约派”词人对“影”这
一意象所持的不同态度进行探讨。第三章对宋词中“影”意象高频次
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这一部分内容在立足于前一章节的基础上,从
有宋一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味、词这一题材所独有的柔美婉约
之质及宋代的世情风俗四个方面来探讨宋词中“影”意象繁盛的原因。
第四章主要是对宋词中“影”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意蕴进行分析。宋代
词人借助“影”这一意象本身所独有的虚无性、空灵隽永及形影相随
之特质,来抒发羁旅思乡之情、闲情雅趣之乐以及相思离别之苦。第
五章主要是阐述宋词中“影”意象所具有的艺术功能。从虚化词境,
更显朦胧神秘、淡化色彩,呈现特殊美感、简化细节,更为突出形象和
事件主体和弱化力度,更显阴柔婉约之美四个方面来论述宋词中“影”
意象的艺术功能。“总结”部分主要是对本课题内容进行了再次梳理,
重申宋词中“影”意象繁盛原因、“影”意象所包含的情感内蕴及其
所具有的艺术功能。并对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作了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