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盐电解着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镍盐电解着色——交流与直流镍盐电解着色
早期浅田专利的镍盐电解着色是交流的,代表性的硫酸镍电解着色槽液的成分和工艺参数见表1。
表1 早期交流Ni盐电解着色的槽液成分和工艺参数
槽液成分/g·L-1 工艺参数
硫酸镍(NiSO4·6H2O) 30 pH值 3.5~5.5
硼酸 30 着色电压 10~18V(AC)
硫酸胺 15 电流密度 0.1~9.5 A/dm2
着色时间 0.5~25min
从表1可见,槽液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镍和硼酸,硫酸镍是着色主盐,提供电解着色沉积的金属镍离子。镍离子浓度越高,则着色速度越快,当然硫酸镍的消耗相应也大一些。当时也许考虑到经济的原因,有些研究者认为没有必要采用高浓度硫酸镍,因此表1所列槽液中硫酸镍的浓度只有30g/L。硼酸是着色溶液的pH值缓冲剂,如果没有硼酸就不可能保持pH值的稳定,由于界面的电化学反应使表面pH值迅速升高,而直接产生氢氧化镍沉淀,这样Ni2+离子不可能在阳极氧化膜的微孔中还原,也就是根本不可能着色,因此硼酸对于电解着色是必不可少的成分。硫酸胺或硫酸镁是一种导电盐,降低电解着色溶液的电阻,提高其分布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成分。有时候硫酸镁的效果更好,它不仅提高着色溶液的电导率,而且有利于调节溶液pH值和抑制有害杂质的影响,防止阳极氧化膜在着色过程中的散裂脱落。表2所示为一个改进的Ni盐电解着色槽液的成分和工艺参数,3~5g/L 柠檬酸三胺调节PH值到约4.5,还有利于维持pH值稳定,并与镍离子生成络合盐抑制沉淀。工艺要求在电解着色之前先在槽液中浸渍2min以上,着色电压是15V(AC),电压上升必须软启动(0~15V/30s),此时在30s内电流密度开始从0上升到大约0.7A/dm2。
表2 交流Ni盐电解着色的槽液成分和工艺参数
槽液成分/g·L-1 工艺参数
硫酸镍(NiSO4·6H2O) 35±5 pH值 4.5
电压 15V(AC)
硼酸(H3BO3) 25±5 温度 22~28℃(最佳25℃)
硫酸镁(MgSO4·7H2O) 20±5 槽液循环 2~5次/h 硫酸胺[(NH4)2SO4] 50±5 对电极 石墨棒、镍板
柠檬酸三胺[(NH4)2C.A.] 5±1 时间 1~10min
尽管欧洲主要选用交流Sn盐着色技术,但是在生产浅色系的阳极氧化膜时,欧洲的公司也推荐使用交流Ni盐电解着色技术,电解着色溶液的成分除了熟知的硫酸镍、硼酸和硫酸镁以外,还需要加入一些添加剂,提高其电解着色溶液的抗杂质干扰能力。另一项重要改进是提高硫酸镍和硼酸的含量,据说可以稳定色调减少色差。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电源大多采用DC/AC电源,首先将铝型材在着色溶液中外加直流(DC)阳极氧化再用交流(AC)电解着色,据说这种DC/AC电源可以提高着色铝型材的均匀性,调整DC还可以调整阳极氧化膜的色调,这种电源相对于日本的专利电源简单得多。欧洲工艺与日本浅田法比较,硫酸镍和其他成分的浓度都比较高,并有控制原材料中Na+、K+、Fe3+在大约50μg / g以内的要求。由于pH值用氨水调节,并不需要控制着色槽液中的氨。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基本上是同一类型的,典型的交流Ni盐着色溶液成分和工艺参数见表3。
表3典型的交流Ni盐着色槽液成分和工艺参数
槽液成分/g·L-1 工艺参数
硫酸镍(NiSO4·6H2O) 100 pH值 5.5
添加剂Ⅰ(市售) 150 外加电压 15~20V
添加剂Ⅱ(市售) 10 电流密度 0.5 A/dm2
着色时间 15s~5min
在操作过程中铝离子会不断积累,溶液pH值提高有利于降低积累的Al3+的溶解度,使Al3+及时从槽液中沉淀分离出来,防止由于着色液中铝离子过高引起表面白点等缺陷。在开槽时有意加入一些硫酸铝,以保证上述机制在开槽时就起作用。另外的办法利用加入氨基酸或羧酸络合铝离子,也有提议加入少量有机胺、重金属碳酸盐、氧化物、氢氧化物或羟基碳酸盐,目的都是为了槽液中的铝离子不致太高。为了得到我国企业需要的所谓“真黑色”,可以在镍盐槽液中添加少量硫酸铜促进着色。
20世纪90年代有许多硫酸镍溶液的快速着色专利,这些专利以日本最多。申请的要点许多是电源输出的波形,正向与反向分别调节的输出频率和周期等。而Ni盐电解着色溶液成分则比较简单,一般是140g/L 硫酸镍、45g/L 硼酸和15g/L 添加剂。这种工艺在东南亚比较盛行,因为它不比Sn盐溶液昂贵,如果配备硫酸镍回收设备,则可以进一步降低硫酸镍的消耗,同时节约镍离子污染环境的排污处理费用。
硫酸镍槽液的着色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是:
(1)深古铜色和黑色不容易得到; (2)分散能力不太高;
(3)由于Na+、K+、NH4+等杂质的影响,阳极氧化膜有比较大的脱落的可能性;
(4)Ni离子污染环境,水排放标准对Ni离子的排放浓度和总量日趋严格;
(5)对于电解着色生产中积累铝的敏感性等。日本的直流镍盐着色新工艺装备,尽管一次性投资较大,从技术方面考虑已经比较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直流镍盐电解着色
由于直流电解着色容易引起氧化膜的散裂脱落,长期以来在工业化方面未得到充分发展。但是直流电解着色时间快,槽液简单稳定,在工业装备改进以后仍有其独到的优点,比Sn盐着色更有利于全自动生产。川合慧(Kawai)先生在他的专著《铝电解着色技术及其应用》一书中,首先介绍“DC弱酸性Ni盐电解着色处理”技术,电解着色溶液成分十分简单:(50±5)g/L NiSO4·6H2O,(30±5)g/L H3BO3。其工艺条件见表4。
表4 直流Ni盐电解着色的工艺条件
项目 工艺条件 备注
着色之前 着色槽中浸渍 2min以上
温度 25℃ 22~28℃
pH 4.5
循环 3~7次/h
阳极 石墨,镍板 面积比,1:1.2
电源(+) DC,15V,0.2A/ dm2 V上升,0~15V/30s
A上升,0~0.2A/dm2
时间 1~2min
电源(-) DC,15V,1.0A/ dm2 V上升,0~15V/30s
A上升,0~1.0A/dm2
时间 1~10min 不锈钢色:1min 古铜色:3min
黑色:5~10min
直流镍盐电解着色的特点是槽液的电导率高,一般都大于20mS/cm。硫酸镍的浓度高,一般大于100g/L 。化合物的纯度要求高,尤其要控制钠和钾离子,有时还要控制胺离子,具体指标视工艺不同而异。杂质控制除了注意化合物的纯度之外,还需要连续纯化槽液的设备,使得生产过程中保持杂质在容许范围之内。为了避免阳极溶解污染槽液,直流电解着色的阳极不推荐采用不锈钢,建议使用纯镍板或石墨。电源是按照工艺的要求采用电脑控制的输出特殊波形的电源设备,绝对不能用普通直流电源。
日本住化法是又一个“典型的”直流Ni盐着色工艺,其电源波形类似于图(电解着色机理图4(d))所示的波形,但双向直流都需要软启动,实际上称为“极性反转直流法”可能更加确切。住化法着色溶液的成分非常简单,只有两个部分,即(150±5)g/L硫酸镍和(40±5)g/L硼酸。着色温度(20±2)℃,pH值3.6~4.2。着色的阳极采用纯镍板,以免引进杂质使槽液变质。槽液的管理通过设备实现,采用离子交换(IR)和吸附技术除去钠、钾、铁和铝等杂质,并将操作过程中下降的pH值调节到正常值。采用反渗透(RO)技术处理清洗水回收Ni。既降低硫酸镍的消耗又减少环境污染。表5所列该工艺要求的各种杂质的容许值,与Sn盐着色的杂质容许值比较可以发现Ni盐苛刻得多。
表5直流镍盐着色的杂质容许值 单位:μg·g-1
铝离子 钠离子 钾离子 胺离子 铜离子 氯离子
<100 6~10 <100 <150 <20 <300
日本轻金属公司的专利的Unicol(尤尼克尔)是一种定电流密度控制的直流脉冲电解着色技术,我国目前约有3~4个工厂引进这项技术。据该专利介绍,铝经过阳极氧化之后在电解着色槽中先作为阳极进行处理,然后作为阴极按60~100次/min附加正脉冲电压的直流电,正负脉冲电压的时间比ta/tc为0.005~0.30,得到着色均匀、附着性好的电解着色阳极氧化膜。该专利举例的一种槽液成分和工艺条件见表6。槽液成分虽比住化法多一些,但并不是特别复杂。电源要求比较特殊,在直流阴极电流上有极其短暂的阳极尖峰脉冲,这是一种附加正向(阳极)脉冲的直流电解着色技术。该技术对于槽液的杂质控制更加严格,如胺离子一般应低于20μg/g。槽液的杂质去除和pH值的调节也像住化法那样,必须选用相关设备实现。这项技术原则上也可以用于Sn盐电解着色,但是实际上这种电源和工艺用于Sn盐着色的必要性很小。
表6专利举例Unicol的镍盐电解着色槽液成分和工艺条件
槽液成分/g·L-1 工艺参数
硫酸镍(NiSO4·6H2O) 90 脉冲电压数 500次/min
硫酸镁(MgSO4·7H2O) 100 ta/tc 0.10 硼酸 40 阴极电流密度 0.2A/ dm2
酒石酸 9 时间 2~7min
温度 20~30℃
不论是住化法还是日轻法,实际引进的工业化生产线的工艺与发表的专利报道还有所差别,工业实践的不断修正和更新使原专利工艺更加完善,关于电解着色的具体操作和诀窍由专利持有单位提供
铝合金挤压材的着色方法有电解着色、化学染色和自然显色(整体着色)等3种。建筑铝门窗主要采用电解着色,化学染色用于室内装饰和工艺品,自然显色在早期使用过,目前国内外已基本不用这个技术。在电解着色过程中,电化学还原生成的金属(也可能是氧化物)微粒沉积在氧化膜微孔的底部,颜色并不是沉积物的颜色,而是沉积的微粒对人射光散射的结果。化学染色是无机或有机染料吸附在氧化膜微孔的顶部,颜色就是染料本身的颜色。电解着色成本低,而且具有很好的耐候性等使用性能。化学染色的色彩丰富多彩,但室外使用容易变色。
(1)香槟色。在电解着色铝型材中,香槟色等浅色系占了大约一半。早期采用锡盐或锡镍盐,最近两年来单镍盐以其色调稳定渐占上风。
香槟色地颜色深浅和色调方面差别较大,这不仅是由镍盐与锡盐不同引起的,而且与合金状态、电源设备、工艺参数、槽液成分和工厂生产水质等许多因素有关。因此不同厂家很难生产出完全相同的香槟色和仿不锈钢色。生产香槟色产品的工艺操作要点如下: 1)合理绑料,一般凹槽向上,装饰面向上或对着电极。绑料斜度不够会引起上下面色差和下表面气泡。电极间距不够会引起直立平面色差。绑料时电接触不良会造成一挂料上型材之间的色差和绑料处退色。
2)着色槽中超过挂料区的对电极,应撤除或用塑料板遮挡,以免周边颜色加深。
3)料挂入着色槽时,先不通电,浸泡1~2min,有利于着色微粒进入孔底沉积,使颜色均匀不容易退色。
4)着香槟色等浅色系时,电压上升速度宜快(5~10s)。由于浅色系总着色时间较短,电压上升段的低电压时间过长,会造成型材凹槽颜色太浅。
5)着浅色由电压不应低于着古铜色电压。着色电压低,颜色分散性差,并且容易退色。
6)游离硫酸浓度应高一些,以提高槽液导电性,使颜色分散性更好。着浅色时虽然硫酸度高,但由于时间很短,不致腐蚀氧化膜的表面。
7)着色结束断电后,应迅速水洗,转移速度慢,会出现型材的深色或浅色带。
8)在锡盐着色的添加剂中,络合剂不同,颜色的底色不同。
9)注意冷封孔对于浅色系颜色的影响。
(2)金黄色(以锰酸钾为主盐)。锰酸盐着金黄色生产控制比较容易,如果随后进行电泳,则生产难度大一些。
锰酸盐着色生产的工艺操作要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