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孢菌真菌病毒研究进展(综述)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引言真菌感染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随着免疫力下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等因素的增加,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治疗真菌感染的过程中,各种抗真菌药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真菌细胞壁结构和代谢途径的不同,以及临床上真菌感染治疗中存在的种种限制,对于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综述近几年来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根据中心广谱抑制真菌生长的机制不同,抗真菌药物被分为多个类别,常用的包括聚醚、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人类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细胞成分代谢药物和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聚醚聚醚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难治性真菌感染。
它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的管道和保护体内细胞组成从而抵抗真菌的侵略。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聚醚类药物AmphotericinB,该药物除了广谱活性外还具有较低的毒性,能更好地治疗暴露于恶劣环境下的真菌感染。
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减少真菌的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真菌感染的目的。
研究显示,氟康唑在多种真菌感染治疗中都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伏立康唑则可以达到对多种真菌的广泛覆盖。
抑制人类细胞膜合成药物在人类免疫系统低下时,部分致病真菌可通过侵入抑制细胞膜合成的药物Tamoxifen来避免清除。
Tamoxifen通过靶向细胞膜信号通路,从而造成真菌细胞的凋亡,发挥抗真菌药物的作用。
同时,Tamoxifen也可以通过调节人类免疫系统来提高其面对真菌感染的抵抗力。
抑制细胞成分代谢药物抑制细胞成分代谢的药物包括二甲基左旋甲状腺素和巴豆酸。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来阻碍其繁殖,并通过诱导真菌自噬到达快速凋亡的效果,发挥抗真菌的作用。
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抑制根据胆甾醇酵母菌碱合成的药物包括二氢吲哚和碘化钾。
植物内生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_余波

获得更多新型 、疗效更为显著的药物 [18 ] 。然而以往化学
合成的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使人们望而却步 ,从安全性
和环境的角度考虑 ,对高效 、低毒性和对环境影响小的抗
生素 、化学制剂和农用化学品的呼声越来越高 ,因此人们
的焦点转向了天然药物 。过去的抗生素大多来源于土壤
微生物 ,近年来 ,植物内生菌因其种类繁多 、开发较少 ,而
研究表明很多内生菌的产物能够抑制人类的病原微 生物 (细菌 、真菌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 、病毒等 ) 。目前发 现较多的是内生 菌 能够 产 生 多 种新 的 抗 菌 肽类 物 质 。 Strobel G[ 8 ]等从雷公藤 ( Trit, terygeum w il ordii)的茎中分 离到一株内生真菌 Cryp tosporiop sis c. quercina, 能产生一 种新型环肽抗生素 cry1加 cand - m 与棘白霉素和肺炎球 菌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该环肽化合物含有很多稀有氨基酸 如 3一羟基一 4一羟甲基脯氨酸等 ,不仅对核盘菌 ( Scle2 rotiniasclerotiorum )和灰葡萄孢 (Jotrydtis cinerea)等一些植 物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 ,而且还能抑制白假丝酵母 ( Can2 didaalbicanJ)和毛癣菌 ( Trichophyton spp ) 等人类病原真 菌 ,可用于真菌引起的指甲和皮肤病的治疗 。分离自同一 内生菌 的 1 种 新 酰 胺 生 物 碱 ( cryp tocin ) 对 稻 瘟 病 菌 ( Pyriculariaoryzae)及其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强的抑杀 作用 [ 9 ] 。
灰葡萄孢致病力分化及与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灰葡萄孢致病力分化及与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是世界性的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葡萄、蔬菜、花卉等多种作物中,能够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
灰葡萄孢的致病力与其胞壁降解酶活性密切相关,这些酶能分解宿主植物的细胞壁,促进病原菌侵入与感染。
因此,研究灰葡萄孢致病力的分化及其与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关系,对于有效控制此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1. 灰葡萄孢致病力的分化:通过构建不同菌株的变异系谱,研究其毒力的变化,筛选出高毒力和低毒力菌株进行比较分析。
2. 灰葡萄孢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对于灰葡萄孢菌丝体和孢子的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测定,同时测定不同菌株在侵染植物时的胞壁降解活性。
3. 灰葡萄孢致病力与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灰葡萄孢致病力与其胞壁降解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三、研究意义1. 对于理解灰葡萄孢致病力的分化规律,为灰葡萄孢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 对于了解灰葡萄孢胞壁降解酶的种类、数量及活性变化,能够深入了解其致病机理,并为寻找新型抗菌剂提供可能。
3.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为控制灰葡萄孢病害的预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方法1. 分离并筛选灰葡萄孢不同菌株,构建变异系谱;2. 对灰葡萄孢菌丝体和孢子的胞壁降解酶活性进行测定;3. 比较分析不同菌株侵染植物时的胞壁降解酶活性;4. 建立回归分析模型,探究灰葡萄孢致病力的分化与胞壁降解酶活性之间的关系。
五、预期成果1. 揭示灰葡萄孢致病力分化及其与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关系机制。
2. 建立数学模型,为防治灰葡萄孢病害提供预测基础。
3. 为寻找新型抗灰葡萄孢药物提供可能。
不同葡萄品种灰霉病抗性鉴定及褪黑素抗病机理初探

核农学报2024,38(4):0674~0684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不同葡萄品种灰霉病抗性鉴定及褪黑素抗病机理初探王宪璞代瑛姿郭宏扬杨志峰许丽丽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特色果蔬栽培生理与种质资源利用兵团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摘要:灰霉病是严重危害葡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
为探究外源褪黑素(MT)缓解葡萄灰霉病发生的抗性机理,本研究以10个新疆主栽葡萄品种为试材,结合叶片、果实基本性状与病情严重度相关性分析,对不同葡萄品种灰霉病抗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成熟离体果实为试材,测定了MT对关键抗性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部分参试葡萄品种灰霉病抗性水平差异显著,接种灰霉病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10 d后,阳光玫瑰和克瑞森葡萄叶片和果实表现感病,蓝宝石葡萄叶片表现感病,其余品种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巨峰葡萄隶属函数综合得分最高、抗性最强。
B. cinerea侵染葡萄叶片后,不同抗性品种的叶片相对电导率、超氧阴离子、丙二醛及游离脯氨酸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阳光玫瑰和克瑞森葡萄叶片侵染前后各指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巨峰葡萄叶片除游离脯氨酸水平在侵染前后差异显著外,其余指标均不显著。
外源100 μmol·L-1 MT提高了葡萄果实总酚含量、总抗氧化水平和苯丙氨酸淀粉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缓解了B. cinerea对果实的危害,此外,MT显著上调了VvCu/Zn-SOD1a等活性氧清除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巨峰葡萄最为明显)。
综上所述,MT通过促进葡萄果实酚类物质代谢与维持活性氧平衡提高对灰霉病的抗性。
研究结果不仅为揭示褪黑素提高葡萄对灰霉病菌抗性的生理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褪黑素提高葡萄灰霉病抗性的田间应用和优质抗病种质发掘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关键词:葡萄;灰霉病;褪黑素;抗氧化性DOI:10.11869/j.issn.1000‑8551.2024.04.0674葡萄(Vitis Vinifera L.)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栽培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截至2022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位居世界第三[1]。
中国真菌志全书_二十六卷_.pdf

Science Press Beijing
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编辑
中国真菌志
第二十六卷
葡萄孢属 柱隔孢属
张中义 主编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 国家科学技术部 资助)
科学出版社
北京
·1·
内容简介
《中国真菌志》是在系统生物学原理与方法指导下对中国菌物进行系 统分类的研究成果。葡萄孢属、柱隔孢属真菌均是植物病原菌,具有重要 的经济意义。本卷记述了我国上述 2 属 107 个种和变种;另外,附录了 14 个种和变种。有线条图 134 幅;图版 23 面,其中扫描电镜图 66 幅,彩照 72 幅。并附有寄主植物各科和基物上分离的各菌物目录、参考文献、汉名、 学名及寄主索引。
A Major Project of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 Major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孢子植物在系统演化上虽然并非单一的自然类群,但是,这并不妨碍在全国统一组 织和协调下进行孢子植物志的编写和出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关于真菌的知识日益深入的今天,黏菌与卵菌已被 从真菌界中分出,分别归隶于原生动物界和管毛生物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它们一 直被当作真菌由国内外真菌学家进行研究;而且,在“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成 立时已将黏菌与卵菌纳入中国孢子植物志之一的《中国真菌志》计划之内并陆续出版, 因此,沿用包括黏菌与卵菌在内的《中国真菌志》广义名称是必要的。
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进展

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与研究进展抗真菌药物是针对真菌病所设计的一类药物,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对真菌病的研究日益深入,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也逐渐加快,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历程和研究进展。
一、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历程抗真菌药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发现链霉素,这被认为是真菌药物研究的里程碑。
1945年,对甲氧苄氧嗪(Amphotericin B)的发现开创了抗真菌药物的先河,随后又出现了青霉素类和咪唑类的药物。
这些药物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如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和治疗效果与真菌菌株之间的不同。
为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开发更安全、多功能的抗真菌药物。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艾滋病的广泛传播,研究人员开始对二十四烷酸胆汁酸(Bile Acid-24-Derivatives)进行深入研究,成果非常显著。
该类药物可与真菌的膜蛋白相互作用,破坏真菌细胞壁,从而达到抑制真菌的效果。
这类药物包括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克霉唑(Ketoconazole)等,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二、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1.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针对不同的真菌病治疗而设计的药物,这种药物主要通过与真菌分子靶标相互作用实现目标治疗。
一直以来,靶向药物的开发一直是抗真菌药物研究的重点。
例如,离子通道制剂通过靶向钙离子缺乏以实现抑制真菌的目的,其中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候选靶点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些靶向药物有望在降低药物耐受性和副作用的同时,提高抗真菌疗效。
2.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也是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这些药物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帮助患者抵抗真菌感染。
免疫调控剂可帮助患者增加抗体、介导细胞等的数量和活性,进而提高免疫系统对真菌感染的恢复能力。
目前,有许多免疫调节剂正在开发中,包括源自山核桃树的赤藓醇(tageserol)和植物抗菌素穿心莲酸。
灰葡萄孢菌的细胞形态观察及菌种保存

野生型与突变型灰葡萄孢菌的细胞形态观察及菌种保存1.实验目的通过灰葡萄孢菌的培养实验,观察灰葡萄孢菌生长过程中菌丝形态的变化及孢子的萌发过程;通过对灰葡萄孢菌孢子的活化与复壮,保存活力强的菌种。
2.实验内容野生型及突变体灰葡萄孢菌的培养、菌丝形态的观察;野生型及突变体灰葡萄孢菌的活化、复壮及保存。
3.实验材料3.1实验菌株灰葡萄孢菌是从典型的患灰霉病的番茄上分离并进行了单孢培养,由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李红叶教授实验室提供;灰葡萄孢菌突变体由本实验室通过紫外诱变获得。
3.2仪器电子天平,高压灭菌锅,酸度计,蒸馏水器,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显微镜3.3 试剂PDA培养基:称取马铃薯200g,洗净,去皮,切成小块,加入1000ml水中煮沸30分钟,再用纱布过滤煮过的马铃薯,弃残渣,在滤液中加入蔗糖20g,1.5%琼脂粉,充分溶解,再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分装三角瓶,置高压蒸汽灭菌锅中,0.1Mpa的大气压、121℃条件下,灭菌20min,室温冷却待用。
4 .实验方法与步骤4.1血球计数板的使用血球计数板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总共400小格。
(1)将孢子从培养皿的菌丝上洗下来。
(2)稀释孢子至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孢子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3) 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盖玻片。
(4)将稀释后的孢子悬液,用移液器吸取一滴置放大后的计数室于盖玻片的边缘,使孢子悬液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稍待片刻,使孢子悬液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
(5)计数时,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细胞数。
(6) 位于大格线上的孢子,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孢子(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线上的孢子)。
(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细胞数/ml=(80小格内的细胞数/80)×400×1000×稀释倍数。
国外对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国外对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何健,冯民,朱臻怡,王小晋,李恒业,魏云计(淮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淮安 223001)摘要:本文调查了国外对真菌毒素的研究情况。
通过查阅国外近年来发表的关于真菌毒素的文献,归纳总结了国外对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对国外关于真菌毒素的危害研究、代谢动力学研究、真菌产生毒素的影响因素研究、检测方法研究、污染状况调查、预防措施和脱毒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国外;真菌毒素;研究进展The progress of mycotoxins researched abroadHe Jian, Feng Min, Zhu Zhenyi, Wang Xiaojin, Li Hengye, Wei Yunji (Huaian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Huaian, Jiangsu, 223001,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of mycotoxins researched abroad was investigated. Literatures about mycotoxins research abroad was consulted.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was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following items: Mycotoxin contamination of the feed supply chain; T oxicokinetics of mycotoxin in animals; Influential factor of mycotoxin producti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ycotoxin; investigation of mycotoxin contamination in feed; Methods for preventing, decontaminating and minimizing the toxicity of mycotoxins in feeds.Key words: abroad; mycotoxins; progress真菌毒素(mycotoxin)一词源自希腊语的“mykes”,指真菌和“toxicum”,指毒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u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 we r e p r o po s e d, whi c h p r ov i d e s r e f e r e n c e or f t h e s t u d y o f Bo t r yt i s my c o v i us r e s a n d
真菌 病毒 ( My c o v i us r ) 是 一类 感 染并 能在 丝状 真 菌 、酵母 和 卵菌 中复 制 的病毒 ,广 泛存 在 于主 要真 菌类 群 中 ,多 数 能持久 侵染 其 寄主 真菌 ,但 大 部分 真 菌被 真菌 病 毒侵 染后 并 不表 现 出 明显 的症状 L 1 J , 这一 点 与植物 病 毒 的隐症 现象 非 常相似 。真菌 病毒 的传 播 与动 、植 物病 毒 的传播 方 式不 同,真 菌病 毒 的传 播 方式 主 要分 为垂 直传 播 和水 平传 播 两种 L 2 】 。真菌 病 毒垂 直传 染 是指 病毒 通 过真 菌 的有 性或 无 性 孢 子传 染给 下 一代 ;水 平传 染指 真菌 病毒 通过 菌 丝之 间 的融合 从一 个菌 株传 染 至 另一菌 株 。在 子囊 菌 中,真 菌病 毒通 过 子囊 孢子 进行 垂直 传染 的 能力较 低 ,但 多数 真 菌病 毒都 可通 过 无性孢 子 垂直 传染 给
t h e h o s t f u n g i . I n a d d i t i o n , t h e mo r p h o l o g y a n d g e n o mi c s t r u c t u r e o f i f v e s p e c i e s o f Bo t r y t i s v i us r e s we r e d e s c r i b e d . Ba s e d o n t h e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s i t u a t i o n o f Bo t r y t i s my c o v i r u s e s , t h e d i r e c t i o n f o r t h e
u s i n g my c o v i us r e s or f b i o c o n t r o 1 . Ke y wo r d s : Bo t r y t i s s p p . ; my c o v i us r ; d s R NA
1 真菌病 毒及葡萄孢 菌
后 代菌株 L 1 , j J 。现 在 发 现 的 真 菌 病 毒 主 要 属 于 1 2 个 科 , 包 括 5 个+ s s R NA病 毒 科 I p h a l f e x i v i r i d a e , B a r n a v i r i d a e ,G a mm a l f e x i v i r i d a e ,H y p o v i r i d a e ,Na r n a v i r i d a e )和 7个 d s R NA 病 毒 科 ( C h y s o v i r i d a e , Me g a b i r n a v i r i d a e , E n d o r n a v i r i d a e , P a r t i t i v i r i d a e , Q u a d r i v i r i d a e , R e o v i r i d a e , T o t i v i r i d a e ) ,但 是其 中也有 不 少真 菌病毒 种类 分类 地位 尚不 明确 L 4 J 。近 期 ,核盘菌 S  ̄ l e r o t i n i a s c l e r o t i o r u m真 菌病 毒 的研 究表 明,还 存 在s s D NA真 菌病 毒 _ 七 J 和一 s s R NA真菌 病毒 J 。 虽然 大 部分真 菌病 毒不 会对 寄主 真菌 造成 明显 的影 响 , 但
摘 要: 分析寄生于葡萄孢 中真 菌病毒 的种 类及其对 寄主真 菌的影响 , 描 述其 中 5 种 病毒 的形 态及基 因组 结构 , 根据 葡苟孢真 菌病毒 的研 究现状提 出未来研究方向 ,为 葡萄孢真菌病毒的深入 研究和利用提供 参考。
关键 词:葡萄孢 ;真 菌病毒 ;d s R N A
Abs t r a c t :Thi s a r t i c l e r e vi e we d t he s p e c i e s o f my c o v i r us i nf e c t i n g Bo t r yt i s s p p.a nd he t i r e fe c t s o n
Re s e a r c h Ad va n c e s i n My c o v i r us e s o f Bo t r y t i s
L I We n - j i n g ‘ , WU Mi n g — d e , L I Gu o — q i n g
S
玉 粒纳讲
Pe a ,  ̄ S
葡萄孢菌真菌病 毒研 究进展 ( 综述)
李 文静 , 吴 明德 2 ,李 国庆 2
( 1 . 云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 院,云南 昆明 6 5 0 2 0 1 ;2 . 华 中农业大 学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பைடு நூலகம்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0 )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9 - 7 7 9 1 . 2 0 1 5 . 0 1 . 0 1 5 中图分类号:¥ 4 3 2 . 4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9 。 7 7 9 1 ( 2 0 1 5 ) 0 1 . 0 0 7 2 .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