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地质读图例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讲解:地质构造图的判读一、典例引领下图示意某地垂直于构造线(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大的断层线等)方向所作的地质剖面,图中数字为地层编号(⑤为花岗岩)。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三处( )A.a、c两处地质构造线都呈东南—西北走向B.a处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C.b处附近多泉水出露,不宜建设大坝D.c处向斜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成谷2.⑥可能是( )A.岩浆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岩浆3.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侵入B.断层作用C.沉积作用D.褶皱隆起解析:第1题,b处位于断层附近,地下水沿断层溢出形成泉;断层附近岩层不稳,裂隙较多,不宜筑坝,C项正确。
a处地层年代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c处地层年代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a、c两处地质构造线垂直于图示剖面方向,应呈东北—西南走向,A项错误。
a处是向斜槽部,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B项错误。
c 处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D项错误。
第2题,⑥位于侵入岩和沉积岩接触带,是沉积岩在岩浆侵入过程中受高温高压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第3题,图示地区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外力侵蚀→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断层发生→外力侵蚀。
答案:4.C 5.B 6.C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 )A.①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②处适合修建水库C.③处是背斜山D.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5.如果图中①河、②河为同一条河流。
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 )A.①河段自西向东流B.②河段自东向西流C.该河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D.该河从图中③山岭西侧绕过解析:第4题,图中①河附近岩层是背斜、②河附近岩层是断层、③是向斜成山;图示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故可能含有化石。
第5题,图中河流沉积物在①河段中位于南侧,说明河流自东向西流,在②河段中位于北侧,说明河流自西向东流;同时②河段海拔高于①河段,河流总是由高向低流,则河流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
地质学基础-读图题

读图题1、分析刘庄——大岭地区地质图本区(1)和(2 )、(3)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系与奥陶系为(5)关系,( 6 )与(7)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与(9)为侵入接触关系,(10)与(11)为沉积接触关系。
以大岭为核部的是(12)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3)褶皱;以刘庄为核部的是(14)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5)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6)断层。
花岗岩形成于(17)之前,(18)之后;变质岩形成于(19)之后,(20)之前;褶皱形成于(21)之后,(22)之前;断层形成于(23)之后。
答案:1、分析刘庄——大岭地区地质图本区(∈)和(O)、(C)和(P)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系与奥陶系为(平行不整和接触)关系,(J)与(∈、O、C、P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花岗岩)与(∈、O、C、P )为侵入接触关系,(J)与(花岗岩)为沉积接触关系。
以大岭为核部的是(向斜)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直立)褶皱;以刘庄为核部的是(背斜)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斜歪)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左行平移)断层。
花岗岩形成于(J)之前,(P)之后;变质岩形成于(P)之后,(J)之前;褶皱形成于(P)之后,(J)之前;断层形成于(P)之后。
2、分析高松——青柏地区地质图本区(1)和(2)、(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与泥盆系为(5)关系,(6)与(7)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与(9)为侵入接触关系,(10)与(11)为沉积接触关系。
以高松为核部的属于(12)褶皱,以青柏为核部的属于(13)褶皱,本区的断层是(14)断层。
花岗岩形成于(15)之前,(16)之后;角岩、矽卡岩形成于(17)之后,(18)之前;褶皱形成于(19)之后,(20)之前。
1 寒武系2 奥陶系3 泥盆系4 石炭系5 平行不整合接触6 白垩系7 寒武系—石炭系8 花岗岩9 寒武系—石炭系10 白垩系11 花岗岩12 背斜13 向斜14 右行平移15 白垩纪16 石炭纪17 石炭纪18 白垩纪19 石炭纪20 白垩纪!3、 王村——李村地区地质图本区( 1 )和( 2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3 )与( 4 )、( 5 )与( 6 )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7 )与( 8 )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花岗岩与( 9 )为侵入接触关系,( 10 )与( 11 )为沉积接触关系,辉绿岩与( 12 )为侵入接触关系。
地质构造经典习题

地质构造经典习题科罗拉多大峡谷为大自然的沧海桑田提供了证据, 被誉为“活的地质教科书”。
人们从谷壁可以观察到各个时期的地层,图2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景观照片”,图3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Da1.科罗拉多大峡谷谷壁的岩石对应图3中A.②B.③C.④D.⑤2.图2所示景观的形成过程是A.沉积作用—地壳运动—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地壳运动—风力侵蚀C.地壳运动—板块张裂—风力侵蚀D.泥沙堆积—板块张裂—冰川侵蚀天山大峡谷陡峭狭长,山体主要由粗砂砾石组成,崖壁下部有大大小小洞穴分布,如图l所示。
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Ca3.组成大峡谷的岩石所属类型主要为图2中的( )A.甲B.乙C.丙D.丁4.形成崖壁下部洞穴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图2中的( )A.①B.②C.③D.⑥安徽天柱山是世界地质公园,该山主体部分由花岗岩组成,图1、图2分别是其主峰天柱峰和飞来峰。
读图回答5~6题。
Db5.该山上的岩石棱角很少,多呈浑圆状,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变质作用B.沉积作用C.搬运作用D.风化作用6.图1所示山峰的形成过程可能是()A.沉积——断裂——抬升B.侵入——隆起——侵蚀C.板块碰撞——火山喷发D.沉积——褶皱——背斜成山太姥山(最高峰海拔917米)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岩石为花岗岩,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各种形态的石景360多个。
图1为太姥山花岗岩峰丛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峰丛”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最有可能是bbA.岩浆活动一固结成岩一侵蚀、搬运B.岩浆活动一地壳运动一风化、侵蚀C.岩浆活动一变质作用一沉积、成岩D.岩浆活动一地壳运动一搬运、沉积8.该地区典型植被最有可能是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4),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
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
构造地质学剖面图+读图

(二)认识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首先从图例 和地质图上看 地层层序是否 缺失,若缺失, 缺失,若缺失, 上下两套地层 界线基本平行, 界线基本平行, 则为平行不整 合; 若上下两套 地层产状不平 行,呈角度相 交,则为角度 不整合。 不整合。 19
(三)绘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
一幅正式地质图通常附有1 一幅正式地质图通常附有1-2或更 多的通过图区主要构造地质的图切地质 剖面图,以反映构造形态及其组合特征, 剖面图,以反映构造形态及其组合特征, 与地质图配合, 与地质图配合,可反映三维空间地质构 造形态和产状。 造形态和产状
7
(二)阅读地质图的一步骤和方法
1、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 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 2、分析图区的地形特征; 分析图区的地形特征; 3、分析地层时代、层序、岩石类型、 分析地层时代、层序、岩石类型、 性质和岩层岩体的产状、 性质和岩层岩体的产状、分布及其相互 关系、分析褶皱、断裂、 关系、分析褶皱、断裂、岩浆岩及变质 岩的发育情况; 岩的发育情况; 4、边读边记录,边作剖面图或构造纲 边读边记录, 要图。 要图。
13
(二)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适用于产状平缓, 罗盘不易测量, 适用于产状平缓 , 罗盘不易测量 , 或钻探得到 岩面标高资料求地下岩( 岩面标高资料求地下岩(矿)石产状。 石产状。 三点法求岩层产状前提是: 三点法求岩层产状前提是: ① 三 点要们于同一层面上 , 但又不在一条直线 点要们于同一层面上, 上; ② 三 点的方位, 相互水平距离和标高或高差为 点的方位 , 已知, 已知,且三点相距不太远; ③ 在三点范围内岩层面平整, 产状无变化, 无 在三点范围内岩层面平整 , 产状无变化 , 褶皱和断层;
2、地形图的格式和主要内容 、
构造地质学10阅读倾斜岩层不整合接触断层地区地形地质图

⑶如图实10-5所示, 水平断距Hf=(从图上按 比例量取)
走向线
走向线
二、内容说明
⑷如图实10-6(a)所示, 用图解的方法求
β为倾伏角 θ为直线AB与地层分界面所夹的锐角,可据AB的倾 伏方位和倾伏角β及地层产状,用赤平投影求得。
#断层时代的确定
(1)根据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确定: 断层一般发生在被其错断的最新地层
正断层 倾向相反
逆断层 倾向相同
正断层
倾向相同,断层 倾角<地层倾角
下
上
降
升
上 升
下 降
上
下
升
降
二、内容说明
如果是倾向断层或斜向断层时,则单纯依靠紧 挨断层线两侧地层新老关系和同一地层界线错开的 方向是不可能确定断层两盘位移方向。如图实102……
平面可看成平移 剖面可看成正断层
二、内容说明
⒉在倾斜岩层地区地形地质图上确定断层产状、 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类型和形成时代
铅直投 影
⑶如图实10-8所示
覆不 地整 层合 覆面 盖下 时伏 ,地 先层 画界 出线 不被 整不 合整 界合 线面
上
先投不整合面
三、实习作业
⒈作业资料 景阳岗地区地形地质图(实习十作业图)。区内为上、 下两套产状不同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并同时被一条产状 不变的断层所切割。 ⒉阅读景阳岗地区地形地质图 ①了解各时代地层的分布和产状,认识地层不整合接 触关系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对比地层不整合接触造成 的构造中断与断层造成的构造中断有何不同。 ②根据断层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求断层的产状; 根据紧挨断层线两侧出露的地层和地层界线错移情况,推 测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根据断层的产状和两盘相对位 移的方向,确定断层的类型。 ③先据两盘上二叠统下组底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关系, 求断层的地层断距、铅直地层断距和水平断距;…… ④对断层进行文字描述。 ⒊编绘景阳岗地区图切地质剖面图
构造地质学习题集及参考答案.doc

《构造地质学》习麵集/试麵及家考备案构造地质学集题集 (3)一、名词解释 (3)二、判断题 (7)三、填空 (9)四、问答题和简述题 (13)五、图解 (16)参考答案 (23)一、名词解释 (24)三、填空 (32)四、问答题和简述题 (34)五、图解...........................................................................................构造地质学集题集一、名词解释地质构造构造地质学构.岩层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视倾向.视倾角.真倾角.真厚度.视厚度.“ V ”字形法则.露头宽度.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应力•主应力.应力状态•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应力椭球体•应变椭球体•变形•均匀变形•非均匀变形•应变•主应变•线应变•剪裂角•共轨剪切破裂角•单剪应变•纯剪应变•递进变形.蠕变•松弛.背斜・向斜•背形•向形•枢纽.轴面轴迹•槽线•脊线•倾伏角•侧伏角•等倾斜线.同沉积褶皱•底辟构造・穹窿.构造盆地.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滑脱构造.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弯滑作用・弯流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膝折作用•节理.剪节理・张节理.节理组•节理系•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纵张节理.横张世理•断层.滑距.断距•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地堑.地垒.枢纽断层•阶梯状断层•叠瓦状断层•裂谷.断层效应•深大断裂•同沉积断层擦痕阶步韧性断层B型俯冲A型俯冲•薄皮构造•劈理•流劈理•破劈理•滑劈理・轴面劈理•线理•拉伸线理・石香肠构造•窗根构造•铅笔构造•杆状构造・流线・流面•枕状构造•柱状节理•构造置换・叠加褶皱构造解析119.构造样式12 0.表生构造12 1.蠕动构造1 2 2 .滑坡12 3.上薄褶皱12 4.鱼尾状褶皱12 5.撞击构造12 6.撞击熔岩12 7.撞击玻璃12 8.撞击角砾岩二、判断题1•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的抗张强度总是小于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2.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的抗张强度总是大于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3.岩层的视倾角永远大于真倾角.4.岩层的视倾角永远小于真倾角.5.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距离。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练习题
23.图中 M 处的地质构造是(
)
A.山岭
B.谷地
24.图中 N 处的地质作用是(
)
A.沉积作用
B.侵蚀作用
25.图中①处河谷的成因是(
)
C.背斜 C.外力作用
D.向斜 D.岩浆活动
A.向斜构造向下弯曲形成 C.陡坡地带流水侵蚀力较强形成 读下图,回答 26-27 题。
B.背斜构造顶部遭侵蚀形成 D.断层地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形成
)
A.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16.在甲、乙、丙、丁各打一口深井,最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数字 1 一 5 表示岩层由老到新),回答 17-19 题。
D.丙、丁之间有断层 )
17.下列关于图中地质、地貌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处是向斜
C.背斜地垒 )
C.丙
4.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5.图中丙地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与地貌,据此完成 5-7 题。
)
A.日本富士山
B.华山西峰
C.喜马拉雅山脉
D.吐鲁番盆地
22.有关褶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向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
B.从形态上看,向斜一般是岩石向上拱起
【VIP专享】地质构造经典习题
A.变质作用 B.沉积作用 C.搬运作用 D.风化作用 6.图 1 所示山峰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断裂——抬升 B.侵入——隆起——侵蚀 C.板块碰撞——火山喷发 D.沉积——褶皱——背斜成山 太姥山(最高峰海拔 917 米)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岩石为花岗岩,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各 种形态的石景 360 多个。图 1 为太姥山花岗岩峰丛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 7~8 题。
7.图中“峰丛”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最有可能是 bb
A.岩浆活动一固结成岩一侵蚀、搬运
B.岩浆活动一地壳运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风化、侵蚀
C.岩浆活动一变质作用一沉积、成岩
D.岩浆活动一地壳运动一搬运、沉积
8.该地区典型植被最有可能是
A.热带雨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 4),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 25 亿
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
据此 完成 9〜10 题。Bb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3根常蚓料 学本教活.了 据见身: 生,师的2、解 问的体巩鸟 总看活形作 用蛔 题线的固类 结雌动态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 摸对 学动状习人 节蛔生结4、、收 一人 后物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蚯集 摸体 回并颜步关 重的动、学、蚓鸟 蚯的 答归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在类 蚓危 问纳。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平的害 题线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面体以形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玻存 表及动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璃现 ,预物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巩蚯上状 是防的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怎学固蚓和, 干感主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样生练引牛鸟 燥染要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区回习导皮类 还的特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分答。学纸减 是方征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蚯课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蚓前回运的 润;4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的问答动原 的4蛔,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前题蚯的因 ?了虫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端并蚓快及 触解寄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和总利的慢我 摸蚯生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后结用生一国 蚯蚓在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端线问活样的 蚓人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题环吗十 体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让并为珍 近习会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小学引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结生出么鸟 面和起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利明蚯?类 处适哪构虫系察:的特的特用确蚓等 ,于些特适。蛔章形殊形征板,这资 是穴疾点于可虫我态结式。书生种料 光居病是寄的们结构,五小物典,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结的型以 还活5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鸟结的爱 是如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类构线鸟 粗形何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适特形护 糙态预之结的,肠相是系习于点动鸟 ?、防一构现你动适否统。飞都物为结蛔。和状认物应与的行是。主构虫课生却为和”其结的与题、病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征境小理三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理适为方引些2鸟,育同师.知应单面导鸟掌类结了;?生识的位学你握日构解2互.。办特生认线益特了通动手征观识形减点它过,抄;察吗动少是们理生报5蛔?物,与的解.参一了虫它和有寄主蛔与份解结们环些生要虫其。蚯构都节已生��
长山地区--读图
第6章结束语………………………………………………………14
参考文献…………………………………………………………… 15
第1章 引 言
1.1 目的意义
综合作业使同学们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之前所学画图技巧进行综合培养并快速应用提高的方式;使同学们的知识能够在综合学习过程中得到融会贯通并能够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使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以及问题分析能力得到进步,为同学们在暑假的生产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地层分布……………………………………………………… 2
2.2 接触关系………………………………………………………3
2.2.1整合接触…………………………………………………3
2.2.2角度不整合接触…………………………………………4
第3章岩浆岩…………………………………………………………4
3.1 岩浆岩岩性……………………………………………………4
1.2 要求
在对选定的长山地质图进行全面分析、解读基础上,要求:
(1)对长山地质图进行分层上色
(2)描绘构造纲要图
(3)任选剖面线画剖面图
(4)文字说明该地图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
1.3 所识图幅情况
该地形地质图的名称为长山地区地形地质图,其比例尺大小1:25000,所反映的面积大小为(22.2*0.25km)*(15.2cm*0.25km)=21.09 km2。
5.1 第一构造层…………………………………………………12
5.2 第二构造层…………………………………………………12
5.2.1褶皱的形成…………………………………………… 12
构造地质学课件—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断层产状及断距
求断距
作业
1. 分析望洋岗地质图中断层性质; 2. 求断层面产状和断距; 3. 确定断层、延伸方向、通过的主 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 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 断距大小、断层与其他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 因等。
断层的特征
断层的特征
断层的特征
断层的特征
1、断层产状 根据断层线“V”字形特征,用相邻等高线法作图直接求取。
《构造地质学》实习-3
读断层地区地质图并求 断层产状及断距
实习目的
1. 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确定断层的产 状、运动方向和形成时代。
2. 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求断距。
断层的特征
1、断层产状 根据断层线“V”字形特征,用相邻等高线法作图直接求取。
2、断层的性质 3、断层形成的时代 4、断层的描述
2、断层的性质 3、断层形成的时代 4、断层的描述
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位置、延伸方向、通过的主 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 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 断距大小、断层与其他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 因等。
求断距
ho-垂直地层断距 hg-铅直地层断距 hf-水平地层断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褶皱描述 褶皱的描述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分布地点及范围、延伸方向、核部及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转折端形状、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特征、与周围其它构造的关系以及褶皱形成时代等。现举暮云岭背斜为例说明之(见附图3)。 暮云岭背斜 位于图幅中西部暮云岭一带、呈NE-SW向延伸;核部由下石炭统组成,宽约500m,长约2750m,平面上成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宽比约为5∶1,近线形背斜。两翼由中、上石炭统及二叠系地层组成,两翼产状是:西北翼是NW315°∠60°-55°,东南翼是SE135°-∠40°-25°;可见西北翼较陡,东南翼较缓,轴面向南东倾,倾角约80°,转折端比较圆滑,翼间角约80°,为开阔褶皱。枢纽向NE、SW两端倾伏,中部隆起,背斜向南西一分为二成两个背斜和其中一个向斜。总之,本褶皱为一转折端圆滑的斜歪背斜,属褶皱位态分类中的倾优直立褶皱。背斜的北西和南东两翼与相邻的向斜连接。背斜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早侏罗之前。
2、断层的描述 一条断层的描述内容一般包括: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 如金山镇地区地质图(附图5)西部的纵断层,描述如下: “奇峰-雨峰纵向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NE-SW,两端分别延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0km。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即上升盘)为组成奇峰-寸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等相同。即晚三叠世(T3)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三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分析望洋岗地形地质图 在望洋岗地形地质图上,白垩系底界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下伏地层之上,以此角度不整合界面把图区分为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下构造层由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组成,上构造层由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组成。 下构造层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组成一个NE-SW延伸的向斜构造,向斜的核部是三叠系,向斜的枢纽近水平,SE翼较陡,NW翼较缓,轴面向SE倾斜。 上构造层的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组成一个向NEE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在单斜构造形成之后,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均被一条NW-SE向的逆断层截切。 望洋岗地形地质图反映的地质演化:从石炭纪至三叠纪,图区以稳定沉降为主,沉积了一套页岩-碳酸盐岩建造。三叠纪末(或侏罗纪初),图区受到从SE向NW方向的挤压作用,导致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被褶皱,形成NE-SW向的向斜。三叠纪末(或侏罗纪初)的挤压作用还使图区褶皱抬升,使图区在侏罗纪期间处于不利于沉积的环境,图区因此缺失侏罗系。白垩纪初,图区的东部开始沉降,并依次接受了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碎屑岩建造。新第三纪末,图区受到从NE向SW方向的挤压作用,导致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被掀斜,形成向NEE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同时还导致图区发育NE-SW向的逆断层,该逆断层截切了下构造层中的向斜构造和上构造层中的单斜构造。
金山镇地质发展史 金山镇地区自中泥盆世以来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地壳发生了多次抬升与沉降,并且遭受了水平挤压应力场的作用,最终造成了今天的地形地貌。 中泥盆世时期该地区位于海平面之上,为河流相沉积,沉积了砂岩、砾岩;之后地壳下降,地面下降到了海平面以下,并且于晚泥盆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沉积了页岩、泥岩。晚泥盆世晚期地壳开始抬升,到早石炭世时,该地区已经抬升到地表,并且开始接受河流沉积,先沉积了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早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下降,并且接受滨—浅海沉积,于晚石炭世时期沉积了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晚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继续下降,并且开始接受浅海沉积,于早二叠世沉积形成了下二叠统灰岩、泥岩;早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抬升,但并未完全抬升出地表,在中二叠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并且沉积了一套中二叠统砂岩;中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又下降,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于晚二叠世开始接受浅海沉积,形成了上二叠统灰岩、页岩。早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出地表,接受风化剥蚀,因此缺失了早三叠世T1的地层。晚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到地表,经受风化剥蚀,并且于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时期,该地区经受了巨大的构造运动,整个地区受到了北西—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形成了该地区一系列的断层和褶皱构造,同时在该时期,在该地区的西部和东北部发生了岩浆岩体的侵入,形成了花岗岩和斑岩。至今,该地出露地表的大面积白垩纪、中三叠世地层受到剥蚀,同时在断层F2周围形成一个构造窗和一个飞来峰。
暮云岭地质图分析 地形、地貌、交通等自然地理概况 区内主要村镇为北部的北庄与南东角的李家村。慕云山地区的山势呈近东西走向,与地层的走向(NE)呈斜交关系,图区中部地形相对较高,其最高峰为暮云岭海拔大于450米,南北地形相对较低,其最低点海拔小于150米,相对高差约300米,属于低山丘陵区。 区内水系主要为北部的细水与南部的东流水,总体走向约为北东65度,流向由西向东。 区内山系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分布于区内中部广大地区,海拔高度多大于200米,山谷多为南东、北西向展布。 地层分布与接触关系 由图例可知,本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上奥陶统灰岩,下志留统板岩,下石炭统细砂岩,中石炭统灰岩,上石炭统砂岩,下二叠统灰岩,上二叠统硅质页岩,中侏罗统砂岩,上侏罗统粉砂岩,第四系砂、砾石。可见本区缺失了中志留统,上志留统,泥盆统和下侏罗统。 从地层分布来看,第四系砂、砾石主要分布于细水、东流水两侧低洼地带。上侏罗统粉砂岩分布于本地质图的北西角,倾向约为315度,倾角24度。中侏罗统砂岩分布于本地质图的北西部与南部。石炭统分布于本地质图中间。下志留统板岩分布于东南角东流水旁。 根据地质图及地层产状特点可以从地质图上看出,下志留统板岩与下石炭统细砂岩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下二叠统灰岩与中侏罗统砂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统与中侏罗统砂岩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奥陶统灰岩与下石炭统细砂岩为角度不整合;第四系砂、砾石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各老地层之上。 地质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发育,褶皱总体展布方向(轴线走向)为NE45°。 由北西至南东依次分布有北庄向斜、暮云岭背斜、青岩顶向斜(倒转向斜)等。他们有三点公共特征,分别是1.轴面向南东陡倾2.枢纽倾伏角较缓3.均为短轴背斜。 地质发展史 加里东旋回中期,此区应该为浅海环境,从而形成奥陶系(O2)统的厚层石灰岩沉积岩层;加里东旋回后期,造陆使地壳大面积上升,海退开始,沉积间断,地层因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陆相古风化壳面上的大量碎屑物质,海西旋回初期,地壳下沉,海进开始,形成了石炭系下统(C11)粗砂岩、底砾岩沉积岩层;自石炭纪(C12)—(C22)开始,地壳小幅震荡,该区的古地理环境,在滨海、浅海、沼泽之间多次转换,从而使其岩性,在浅海石灰岩、滨海砂岩、及沼泽黑色页岩之间多次变化;海西旋回后期,该区再次上升形成海退,受海西旋回后期或印支旋回的影响,此区在受到来自南东、北西方向的造山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形成了褶皱构造形态,其后该区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地层沉积间断;燕山旋回早期,此区北部下降形成局部山间凹陷,沉积少量的中侏罗统(J21)砾岩及粉砂质页岩岩层;燕山旋回后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北部地壳再次上升,沉积间断,遭受风化剥蚀;此后此区再未遭受构造运动影响,第四纪陆相近水平沉积,只发育在沟谷侵蚀的局部地区。 总之,该区共经历四次大运动旋回,从而形成今天的构造形态及地理地貌形态。
例题 一、综合分析武华镇地质图并作剖面图,20分。 1、 指出图中各地层彼此之间的接触关系。 2、 指出图中有几期褶皱构造、它们的具体位置、分别由哪些地层组成及其形成时代。 3、 过AB绘制构造剖面图(要求恢复地下深部构造形态)。 4、 简要说明武华镇地区地质构造发展史。
1. D2与S为角度不整合接触,J1与下伏D2—T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P1与C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余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2. 图中有三期褶皱构造:第一期志留系,分布在图幅的西北角,第二期D2—T2分布在图幅的中部,第三期侏罗系分布在图幅的东南部;其形成时代:第一期形成S2—D2,第二期T2—J1,第三期形成于即J22之后。 3. 过AB绘制构造剖面图如图所示(要求构造形态正确,岩层产状倾角和地形线无原则性的错误即可)。 4. 武华镇地区地质构造发展史:S2沉积之后地壳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S3~ D1遭受风化剥蚀,未接受沉积;D2—C2在此接受沉积:C3期间处于符号剥蚀未沉积;T2—T3再次接受沉积;T3末本区再次发生一场大规模的褶皱造山运动,使T2—T3地层产生隔槽式(向斜窄背斜宽)线性褶皱构造。 二、图9是北美大峡谷的地质剖面图。A为前寒武系变质岩,发育一系列紧密同斜褶皱并伴生断层;B为单斜构造(岩层),伴有海底火山喷发(V);D为中新生界水平岩层;C为水平岩层的底界即古侵蚀面。试指出该地区发生的主要构造事件(构造发展史)。
A沉积后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导致强烈褶皱、断裂作用、发生变质作用;经过一段风化剥蚀后地壳下沉,开始沉积B并发生海底火山喷发(V),然后B发生褶皱剥蚀成单斜岩层,形成剥蚀面C;D是最后沉积的,D沉积后地壳发生强烈的水平隆升,产生大裂谷。
三、分析该图的地质构造特征,简述其构造演化史
OS
D
SDO
F3
505035
F1
王村1 50000:CO6060
SD
F2
70
DS60OC
CJ1
J22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