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名师指导:文明的韧性 作文 实战操作点拨(附具体指导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写作名师指导:文明的韧性作文实战操作点拨(附具体指导意见)

【原题回放】2019年北京市高考作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迀、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文明的韧性(长稿)

蔡泽栋

中华文明绵延千年一脉相承,何以如此?皆因其强大的韧性。

【引出话题】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在关键时刻懂得变通与适应,但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便是对此最好的解释。而中华民族这种刚与柔结合而成的韧性,在我们中国人的品格、思想文化以及历史变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定义核心话题,拉开了向度通道。】

“柔”代表着退让与隐忍,“刚”代表着张扬与爆发。中国人自古便深知二者的平衡,故此我们崇拜蔺相如面对廉颇时退避三舍的忍让,也同时折服于他在秦国高堂之上敢于“头与璧俱碎”的怒发冲冠,敢于在宴会上争取两国地位平等的刚强。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强调我们应寻求刚柔并济,极具韧性的品格。人生路上,每逢命运捉弄的危难时刻,韧性能使人活出骨气,拥抱信仰,亦能使人以最柔韧的心境应对人生旅程中的挫折与历练。苏东坡大气磅礴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旷达超逸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最好的体现。而在当今时代,韧性中恭顺礼让的“柔”使我们虚心地与他人合作,当仁不让的“刚”使我们坚守正确的底线,从而得到发展;于国家而言,一个人的韧性更是富有家国情怀,以国家利益为先的最好体现。

【诠释核心话题,死死把住“辩证统一”这个脉。】

而当每个人的品格中都具有了这种韧性时,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也充满了亦柔亦刚的特质。我们一直坚信“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刚强”。正如老子的《太一生水》中用水来形容中国人的思想:水虽至柔,体无定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但有滴水石穿之刚骨,有黄河般即使关山层叠也要东流入海的不屈不挠、坚韧之意。正是这种思想中的韧性,使中华文明内部以“柔”的方式合和,又使我们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保持刚健的姿态。以汉字为例,作为象形文字,它使中华大地上出现异音同字的现象,不同地域的人依然可以交流互通,是文明传承至今的精神纽带。除此之外,不论是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还是少数民族入侵, 我们都能将其同化。南下的骑兵在竹西佳处流连忘返,蒙古满族也对唐诗汉赋、四书五经手不释卷。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又刚强地保持自己的文化精髓,而非如其他文明一般沦为被毁灭而又被叠加。

而纵观历史变迁,正是思想文化中的韧性使我们挺过危亡的关键时刻,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焚书坑儒文化遭毁后,中华文明靠着中华民族坚韧的精神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近代有十四年抗战,民族解放,风雨长征路,中华儿女靠着他们伟大的韧性撑过这一段段艰难的考验,亦是靠着这份民族的韧性,推动着中华文明振兴。转观如今,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开放占据主流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躲避开放的潮流,这时中华文明就更需要有思想文化中的韧性。面对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我们乐于接受,主动学习;但当美国挑起贸易战,我们始终坚持原则:“不愿打,不怕打。”我们乐于接受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也挺直腰板,对强权说“不”。我们柔软,亦坚强。

中华文明是富有韧性的,它至坚至实,也至脆至弱,面对文明需要信心,也要小心呵护。五千年来,正是文明的韧性使中国这条东方巨龙抵制住一次又一次打击、挫折与磨难,腾空而起,翱翔于九天之上。如今步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更需激发文化的韧性。

(1297)

点评:先行辩证,然后采取2/4多向度组合模式,经纬分明,保证了论证的深度。

文明的韧性(压缩修改稿:1000字)

蔡泽栋

中华文明绵延千年一脉相承,何以如此?皆因其强大的韧性。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在关键时刻懂得变通与适应,但始终坚持自己的底线,便是对此最好的解释。而中华民族这种刚与柔结合而成的韧性,在我们中国人的品格、思想文化以及历史变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柔”代表着退让与隐忍,“刚”代表着张扬与爆发。苏东坡大气磅礴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旷达超逸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最好的体现。而在当今时代,韧性中恭顺礼让的“柔”使我们虚心地与他人合作,当仁不让的“刚”使我们坚守正确的底线,从而得到发展;于国家而言,一个人的韧性更是富有家国情怀,以国家利益为先的最好体现。

而当每个人的品格中都具有了这种韧性时,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也充满了亦柔亦刚的特质。我们一直坚信“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刚强”。正如老子的《太一生水》中用水来形容中国人的思想:水虽至柔,体无定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但有滴水石穿之刚骨,有黄河般即使关山层叠也要东流入海的不屈不挠、坚韧之意。正是这种思想中的韧性,使中华文明内部以“柔”的方式合和,又使我们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保持刚健的姿态不论是与西方文化的碰撞,还是少数民族入侵, 我们都能将其同化。南下的骑兵在竹西佳处流连忘返,蒙古满族也对唐诗汉赋、四书五经手不释卷。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又刚强地保持自己的文化精髓,而非如其他文明一般沦为被毁灭而又被叠加。

而纵观历史变迁,正是思想文化中的韧性使我们挺过危亡的关键时刻,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开放占据主流的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躲避开放的潮流,这时中华文明就更需要有思想文化中的韧性;面对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我们乐于接受,主动学习;但当美国挑起贸易战,我们始终坚持原则:“不愿打,不怕打。”我们乐于接受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也挺直腰板,对强权说“不”。我们柔软,亦坚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