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对盈余管理的差异分析(doc 11页)
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摘要]盈余管理是公司进行财务信息反映时普遍应用的手段,其利用空间和手段与会计准则密不可分,会计准则越规范、越严密,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小、手段越少,两者是反向变动关系。
新准则的制定和发布一方面对公司盈余管理有所遏制,另一方面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的新空间,同时盈余管理的手段也有所变化。
通过分析新会计准则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对我国准则的完善和解读公司会计信息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公允价值;减值准备1 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财政部在2007年对旧会计准则做了系统性的修改,并制定了颁布了一系列的新准则,对会计处理和财务信息反映都带来了很多变化,其中对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及调节空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准则在很多方面堵塞了盈余管理的渠道,压缩了盈余管理的一些空间,但在某些方面也为盈余管理打开了另一扇门。
2 盈余管理的含义盈余管理是指允许企业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方法中自行选择时,经营者往往选择那些符合自身利益,可以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企业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通过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的选择,对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的方式和内容进行选择,从而达到调节或控制企业的利润的目的,使会计信息的反映更有利于自己。
由于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虽然其本质在主观上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却不违背会计准则规定,在名义上是合法的。
通常上市公司出于吸收投资、稳定股价的目的更喜欢使用盈余管理手段,而对投资者而言,可能因此对被投资公司得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杜绝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能更准确、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盈余管理的使用的空间和手段上,其和会计准则是密切相关的,受到会计准则的制约,所以可以通过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来制约盈余管理。
3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3.1 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合并报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按照新颁布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和原准则相比,在以下方面发生了变化:①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

一
,
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包括了董事会和经理人员, 客 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 息, 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 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对会计收益进行调整和控制, 包括 会计政策的选择, 应计项目的管理 , 改变交易时间等, 其 目的是使企业 或个人利益最大化。综上 ,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 则的基础上 , 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整, 以达到主体 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2 E 玛 现代商业 MOD E R N B U S I N E S S
1 、存货准则的变革对盈余管理的约束。后进先出法在新存货准 则中被取消了, 这将有两方面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一方面 , 对于本 来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 如果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 在使用了新 的存货记账方法后 , 其毛利率和利润表数据将出现异常的波动 , 但这 种影响仅为短期的, 这—存货准则的变化对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 业的影响并不大。另一方面, 存货准则规定取消后进先出法 , 将使企 业不能再通过变更发出存货计价方法这一陨用手段 , 人为调整当期的 成本费用和利润水平。企业当期的存货耗费都将使真实的历史成本 , 不再存在人为的调整, 在存货方面约束了盈余管理的行为。 2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 的变革对盈余管理的约束。在新资产减值 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八项长期资产( 比如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等) 减值 损失确认后 , 在以后年度不得转回。企业就无法再通过资产减值准备 的计提与转回来在各个会计期间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 这对固定资产 较多的房地产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等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约束。 3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对盈余管理的约束。新会计准 则强调区别对待 同—控制与非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者 的处理 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下 , 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而非 公允价值来人账 , 这在一定程度 了避免了人为的利润调节 , 对企业的 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 。非同—控制的企业合并下, 双方可以 讨价还价 , 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 , 公允价值是双方共同的, 所以应以 公允价值 ^ 、 账并可确认商誉。这使得盈余信 息的质量提高了, 尤其是 合并损益的质量 。 4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和限制对盈余管理的约束。新准则对公允 价值计量屙胜的引入 , 使历史成本不再是会计核算的唯一原则 , 提高 了会计信息的相关 陛和对使用者的价值 , 避免了企 业资产的账面价值 与市场价值相差较大的弊端。新准则明确规定了金融工具、非同一 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陛房地产 等方面可采用公允价值。但同时考虑到我国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 特殊 陛,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要更为谨慎, 它规定必须要满足一定的前 提条件才能够使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屙陛, 这样对以采用不同计量模 定的制约作用。 ( 三) 新会计准则下盈余 管理的空间 1 、无形资产方面。首先 , 新会计准则规则对企业内部研发费用 分为两个阶 羞 行 核算, 分别是 “ 研究阶段”和 “ 开发阶段” , 处理 方法是前一阶段的支出费用化 , 后一阶段的支出资本化。但 由于无形 资产研究和开发的复杂 陛, 这两个阶段的划分是很难的, 主要取决于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管理 ^ 员的意图, 目 . 对于有关的支出是否能够 资本化缺乏定量的描述 , 这就有可能人为的来划分两阶段的分 来 进行盈余管理。其次, 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有直线法、产 量法等多种, 企业可以按照能够反映该种无形资产预期的经济利益实 现方式来选择不同的摊销方法 , 无形资产无法合理估计使用寿命的 隋 况, 只进行减值测试而不进行摊销。这些方面会成为盈余管理新的着 眼点, 企业可 以通过摊销方法的选择和摊销期限的变革来改变无形资 产的账面价值和摊销金额, 进而达到对利润进行操纵的目的。 2 、固定资产方面。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和估计变更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究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究摘要:盈余管理问题是国内外关注的重点问题,它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盈余管理以企业的管理部门作为整体,以会计和非会计的综合手段实现收益,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新会计准则以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为背景,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必须把握新会计准则的制约作用,探讨盈余管理的具体措施,从而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引言: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金融资产也成为上市公司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了修订,由之前的主观分类法改为客观分类法,大大压缩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在新的会计准则颁布的背景下,财务部、证监会、银监会等等都应该联合起来,创造一个严格守法的监管环境,保证会计准则能够有效落实。
1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作用1.1制约作用1.11强制性的要求多在传统的会计准则下,部分上市公司会在第一年加大资产减值的计提力度,在第二年转回巨额资产减值,达到盈利目的。
新的会计标准颁布以后,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出了强制性的要求[1]。
首先,新会计准则规定,一旦公司加大资产减值的计提力度,就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
其次,银行等特殊行业的子公司、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值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
再次,新会计准则合并报表的控制力度加大,母公司需要把自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这些规定一方面使母公司的债务压力加大,一方面避免了关联交易的行为,使具体的操作环节更加科学有效,保证公允价值的有效使用。
1.12可选性的政策少随着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越来越少。
以应付债券的溢折价摊销为例,原本上市公司可以选择直线计算法或利率计算法,现在却只能采取利率法进行计算。
新的会计准则同时取消了存货后进先出法等等,致使企业只能先进先出,对企业的盈余管理造成很大影响。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治理分析

新 会 计 准 则 下 企 业 盈 余 管 理 治 理 分 析
王 大江 石 党英
( 南 师 范学 院, 西 渭南 7 40 ) 渭 陕 1 0 0
摘 要 : 着证 券 市 场 的 发 展 , 余 管 理 已 经 成 为 一 种 司 空 见 惯 的 公 司行 为 , 新 会 计 准 则 执 行 下 , 余 管 理 在 固 定 资 随 盈 在 盈 产 折 旧 、 形 资 产 研 发 与 摊 销 、 产 减 值 的 转 回 、 务 重 组 收 益 等 方 面 的 手 段 更 加 多样 化 , 过 对 其 手 段 进 行 深 入 分 无 资 债 通
于无 形资 产 的摊销方 法有 了选 择 的余地 , 再仅 仅 局 限于 直 不
线 法 , 以 选 用 其 他 的 方 法 , 且 摊 销 年 限 也 可 以 变 更 。 因 可 并
理, 必然 造成 会计 信 息 失 真 , 响 资 本 市 场 的 资 源配 置 。冈 影
此 , 对 过度 的盈 余管 理进 行治 理 。 要
方 法 的 改 变 应 当 作 为 会 计 估 计 变 更 。会 计 政 策 、 计 估 计 变 会 更 和 差 错 更 正 准 则 第 九 条 规 定 : 业 对 会 计 估 计 变 更 应 当采 企
期损 益 , 这项 规 定 为 企 业 进 行 盈 余 管 理 开辟 了 一 片 新 的 蓝
虽 然 准 则 对 “ 究 阶 段 ” “ 发 阶 段 ” 行 了 定 义 , 足 研 与 开 进 但 在 实 际 工 作 巾 ,研 究 阶 段 ” “ 发 阶 段 ” “ 和 开 的划 分 还 是 要 取 决
用未来 适 用法 处理 。由于 固定 资产 的使 用 寿命 、 预计 净 残值 和折 I方 法 的变更 都 采用 未 来 适 用 法 , R 不再 进 行 追 溯 调整 ,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

摘要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从古至今社会的技术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环境也受到影响从而日益变化,由此企业的经营环境存在风险性,使得企业的盈余管理存在着不稳定性。
所以一直到现在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始终是会计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近几年来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做了更加进一步详细的规定,从而会抑制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所以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计信息。
新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更加详细的规定,使得资产减值会对盈余管理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其中比较重大的影响主要有:企业的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进一步的扩大了,与此同时准则中也进一步的确认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
并且确定了减值迹象的判断依据,使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更具有可行性,此外还对部分资产并作出已提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规定;而且还引入了新的含义进一步完善了信息的披露要求。
在准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准则中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利用减轻计提基数和更改计提比例操作利润的行为,相对来说完善了信息披露的方法,从这个角度出发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虽然如此,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产减值还是处于初步阶段,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具体规范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很不完善,从而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本文从资产的实质出发,研究资产减值的本质及内涵、盈余管理的概念,列出了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而研究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资产减值Abstract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he society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and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has been affected so as to change. Therefore, there is a risk in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the enterprise. stability. So until now asset impairment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in accounting academia.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promulgated in recent years have made further detailed provisions on asset impairment, which will inhibit the manipulation of profits by enterprises, so it can reflect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more accurately and accurately.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more detailed provisions on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making the asset impairment will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main effects are: the depreciation of the assets of the enterprise to further extend the rang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tandard also further confirmed the provision for impairment of assets. And to determine the basis of the evidence of impairment, so that the amount of recoverable amount of the measurement principle is more feasible, in addition to some of the assets and make the provision for impairment may not be transferred back to the provisions; but also the introduction of a new meaning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for information. In the guidelines, we can clearly know that the criteria to a large extent limit the use of companies to reduce the provision of the base and change the proportion of operating profit behavior, relatively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ethod,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o a certain extent, to suppress the enterprise's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Even so, compared with other countries, China's asset impairment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both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specific norms or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are very imperfect, so that listed companies use asset impairment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to provide space The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asse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ature and connotation of asset impairment and the concep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list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under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 and then studies the impact of asset impairment on earnings management.Key words: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earnings management; asset impairment目录一引言 (2)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2、相关的概念 (3)二制度背景与研究综述 (6)1、国内研究综述 (7)2、国外研究综述 (8)三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9)1、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正面影响 (9)2、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研究李广森摘要:盈余管理作为会计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关注程度一直有增无减,经过多年来中外会计学者地讨论和研究,其基本理论正日趋成熟和完善。
本文以盈余管理为契机,通过阐述盈余管理概念、特征,进而分析了对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且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提出了对盈余管理防范控制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影响;治理对策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特征(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在会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盈余管理定义,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则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PP (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许可的空间内,通过灵活运用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或者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从而达到维护管理者自身利益或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现在我们对盈余管理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误导以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报告为主要参考对象的利益相关者决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公司高层管理者作为主体。
无论是选择、改变会计方法、变更会计估计,因为高层管理者掌握选择经济业务发生时点的主动权以及最终的决策权。
政府制定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对象是盈余管理的客体。
同时,盈余管理也可以通过对交易或事项会计核算时点的选择来实现。
从企业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只能调控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收益水平,并不能提高或降低企业收益水平的总量。
企业经营管理者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受益者,有时也兼顾大股东的相关利益,但利益损害者通常是政府、潜入,二是其他收入例如租金收入,高校的收入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
学费、住宿费收入收入的核算应新设“递延收入”和“应收账款———学费(住宿费)”两个科目。
由于学生是每年9月开学报到时就预先交了一学年的学费和住宿费,所以在每学年开学时,学生应交的学费和住宿费借记“应收账款———学费(住宿费)”科目中核算,形成学校的债权;同时应收的学费和住宿费所对应的时间属于当前会计年度有4个月,属于下个会计年度有8个月,故将应收的学费和住宿费的三分之一确认为当前会计年度的收入,贷记“教育事业收入”将应收费用的三分之二确认为下个会计年度的递延收入,贷记“递延收入”。
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监 管 部 门要 加 强对 银 行 全 面执 行新 会 计 准则 的监 督 .
建 立 考 核 激 励 机 制 ,并 将 其 纳 入 对 银 行 机 构 的 日常 考
( ) 计 主体 与监 管对 象 的差 异 。会计 主体 是会 六 会
计 的 一 项 重 要 假 设 。一 般 来 讲 , 是 具 有 独 立 会 计 核 算 凡
评 体 系 。同 时 督 促 银 行 机 构 加 大 培 训 力 度 . 高 全 面 执 提
行 新 会 计 准 则 的 人 员 素 质 ; 督 促 银 行 机 构 加 大 对 历 史
的 单 位 即 为 一 个 会 计 主 体 。会 计 主 体 不 同 于 法 律 主 体 .
更 不 同 于 被 监 管 对 象 。就 银 行 企 业 而 言 . 5'  ̄机 构 是 各 J3 -
为 不 同类 型 的 相 同 业 务 、同 ~ 类 型 的 不 同机 构 对 金 融
业 务 的 会 H- 理 方 法 提 供 了 统 一 标 准 , 可 以 增 强 会 计 处
信 息 的 可 比 性 、 用 性 , 利 于 分 析 和 评 价 I, 状 况 、 有 有 x险 1 财 务 成 果 。 新 会 计 准 则 的 全 面 实 施 将 会 对 金 融 机 构 的 各 项 管 理 制 度 、 务 流 程 、 息 系 统 等 产 生 深 远 影 响 业 信
况 , 时 也 可 以通 过 与 市 场 价 值 的 比较 , 测 由 于 市 场 同 监 价 值 变 动 因 素 可 能 导 致 核 心 监 管 指 标 波 动 的 情 况 。 ( ) 高 对 银 行 会 计 监 管 的 能 力 。 极 开 展 会 计 四 提 积 监 管 工 作 。加 强 对 银 行 会 计 的 监 管 , 要 是 防 止 银 行 利 主
新会计准则下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分析

Commercial Accounting商业会计1022018年6月 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8.17.102新会计准则下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分析山东顺驰融盛置地有限公司 吴慧琳摘 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公司相关的核算方式也发生变化。
原有的会计准则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进行更加科学的核算。
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是体现企业经营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企业经营者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重要手段。
因此,本文就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司盈余管理状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从而为公司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提出相对的应对策略,从而促进公司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管理问题 盈亏管理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6(b)-102-02新会计准则有利于我国会计管理规章制度,与国际会计政策接轨,2006年,我国开始施行新会计准则,其最重要的改变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出现。
会计弹性是指,每个国家的会计准则都不同,但都允许公司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来适应公司内部的发展需要和创新需要,这就是汇集准则弹性,公司通常都会采取自己公司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在会计准则的规定范围内,最大化的利用政策进行盈余管理,这是公司战略的目的也是实现公司价值的重要手段。
对盈余管理的把握,是公司发展的目标,也是体现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然而,公司的盈余管理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其最终的结果就使得公司会计信息出现不准确的现象,会降低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从长远来说,会严重影响公司效益的增长,从而对社会经济秩序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有必要对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司盈余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地规范。
1 新会计准则的管理和实施按照新会计准则的定义,“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需要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条件下,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会计准则下对盈余管理的差异分析(doc 11页)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
两者目标不一致,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债权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往往规定了许多限制条件。
企业违约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当企业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已经违反或接近违反规定条件时,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
由这一动机激发的盈余管理获利者往往是管理当局和股东,潜在受害者则是债权人。
(三)盈余管理的方法与手段1.盈余管理的类型分析(1)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类型,尤其是受到政策限制和政府管制的中国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润最大化的盈余管理模式。
(2)利润最小化:相对于利润最大化而言,实现利润最小化的盈余管理也有其用武之地。
利润最小化通常是在企业盈利能力较高或规模较大时,为减少政治上受关注程度而采取的一种盈余管理策略。
(3)利润平滑:利润平滑时企业管理当局为是收益介于盈利下限与盈利上限之间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盈余管理方式。
采取原因主要是威力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其目的是给利益相关者造成一种企业稳定增长的态势,树立一种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企业形象,借以提升企业市场价值。
2.盈余管理的方法(1)会计政策调节盈余水平:利润最大化以及利润平滑都是采用会计政策调节利润的结果,由于会计政策存在选择的空间,所以许多企业会借助于空间政策调节盈利水平。
(2)调节企业生产经营及交易活动:这是一种非会计的盈余管理方法。
许多企业威力提高报告收益,可以推迟固定资产的购入以减少折旧费用,可以推迟消费支出以增加当期收益,甚至有些企业还会创造交易,这些做法会对企业收益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3)关联交易调节会计结果: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价格进行交易,这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
3.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1)利用收入调节利润收入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许多企业借助收入的确认调节利润。
具体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①调节收入确认的时间②制造收入(2)利用费用调节利润在会计实践中,不少企业随意确认费用,采取预提或待摊的方法确认费用,将费用作为调节利润的“蓄水池”:①提前确认费用②费用资本化或递延当期费用(3)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
资产重组有时也成为企业较为隐蔽的盈余管理手段之一:①股份转让②资产置换③对外收购兼并④债务重组⑤对外转让资产一、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企业管理当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对企业会计报告盈余信息的“管理”行为。
会计准则则是对会计信息干预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可以说会计准则是一柄双刃剑,会计准则过宽,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就会泛滥,相关利益者因虚假会计信息而蒙受经济损失;会计准则过严,企业管理当局职业判断的自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管理效率。
因此,会计准则对于盈余管理一方面有着限制和制约的作用,一方面又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合法操纵的空间。
(一)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基础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
各国会计准则都允许企业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来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会计准则的弹性。
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是实施企业既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的需要,也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恰当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管理水平的体现。
(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限制1.存货对盈余管理的限制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政策中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使得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地反映,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都以客观的成本反映,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很好的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2.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限制新会计准则规定,除存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及未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以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新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限制了企业会计人员在使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观随意性。
3.合并报表对盈余管理的限制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杜绝了企业利用缩小持股比例,分离若干子公司的方法,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做法。
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包括小规模公司、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
新准则还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账面价值计量,这将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操纵利润。
按这些规定编制的合并报表将能真实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成的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很好的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母子公司的控制关系在合并或重组时利用不正当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4.谨慎采用公允价值对每一项会计要素,基本准则都无例外地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虽然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但基本准则强调企业“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只有在“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就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可见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禁止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的应用,并不是所有投资性房地产都可以采用公允价值。
(三)新会计准则增加盈余管理的空间1.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由原来仅限于“为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扩大到“为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
由于企业的借入资金借入后是混合使用的,企业上述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到底占用了多少一般借款,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到底有多少被用于短期投资性运作、产生了多少投资收益,企业外部人很难准确了解,因此借款费用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数量上如何分配,企业管理层选择的空间有所增大。
2.公允价值运用范围拓展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如能在上述经济业务事项中得到正确运用,将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不能排除公允价值不被滥用。
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关系密切,其可验证性相对较差,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审计部门和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管手段、方法等又不尽完善,所以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极大。
3.资产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资产减值准则中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都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若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将更难查证。
4.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过去一直是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发费用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部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然后分期摊销。
由于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大大降低了开发费用对发生当期利润的冲击,对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利。
但由于新产品、新设计和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大,风险高,且其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也较难准确划分,因而可能被企业管理层,用于盈余管理。
5.完善了会计披露的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
新准则对损益披露的要求随处可见,除“财务报告列报”准则外,各具体准则几乎都有要求,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而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确认的损益金额;债务重组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债务重组双方的重组利得或损失的金额;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和方法、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房地产转让的情况和理由、当期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及其对损益的影响等;关联方披露准则要求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定价政策等;分部报告准则要求在附注中将企业的损益按地区分部或业务分部进行分部披露等。
这些会计报表列报要求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较好判断企业损益的构成、风险货币报酬的主要来源,增强了决策科学性。
(四)对于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1.不能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全归咎于新会计准则不能将新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全归咎于新会计准则。
因为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深层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不存在因果关系。
会计准则只不过是盈余管理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下加以利用的工具,而不是唯一可资利用的工具。
实际上,早在会计准则产生之前,盈余管理即已存在。
会计准则并不影响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的只是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
2.应正确理解新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约束盈余管理不力,甚至使盈余管理的可利用空间扩大的情况中外过去的盈余管理研究证明了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
但由于会计准则并非完全为防范盈余管理而设置,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会计准则时,经常陷入是更多顾及准则的科学性、适用性,进而扩大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范围,还是更多顾及反制盈余旨理、压缩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空间而牺牲会计准则的科学合理性与广泛适应性的矛盾之中。
新会计准则在追求会计准则的科学、合理性和广泛适用性以及增强制约盈余管理的针对性,减少盈余管理可能性的两难选择中,适当调整增加或减少了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内容,从而在客观上引起盈余管理空间的消长。
3.应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予以重视应认真分析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内容、方式、方法,预估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研究近期审计和证券监管的对策,制定长远的治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二、新会计准则下对盈余管理的差异分析(一)对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影响不同由于新会计准则主要是以上市公司为平台进行调查研究后设计的,而且出台后其实施范围又暂定于上市公司,所以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必然大于非上市公司。
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随时都可能扩大,因此其对非上市公司的影响在1—2年后也会逐渐显现。
(二)对境内公司与境外公司的影响不同新会计准则对设立在我国境内的公司影响较大,而对设立在境外或设立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公司,由于其必须遵守所在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体系,所以新会计准则对其影响也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