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牦牛文化
牦牛之都、藏羊之府

牦牛之都、藏羊之府青海是牦牛和藏羊的生态环境,位于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一大高原。
这片土地被地质学家称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也被人类学家认为是“生命禁区”。
青藏高原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等众多河流,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江源”。
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大雪山横亘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漫天雪花凝聚成皑皑白练。
青藏高原以母亲般圣洁、无私的温暖情怀,孕育涓涓细流,汇集成举世闻名的黄河、长江和澜沧江。
青海是一片壮观而神奇的土地,剽悍的牦牛、精灵的藏羊就生活在这里。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核心区域,因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全省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
全省草地面积.11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9.36%,可利用草地面积达到86.72%,是我国传统的五大牧区之一。
青海是牦牛和藏羊的家园,这里的生态环境适宜它们的生存。
青海属于寒带和亚寒带气候,温度低,日照强,昼夜温差大,这种气候特别有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
青海天然草地上有饲用价值的家畜饲用植物达到97科,1600余种,其中牛羊经常采食的牧草品种达到641种之多。
这些植物分布于高寒干草原、高寒草甸、山地干草原为主体的9大类、7个草地亚类草原上。
青海的草地主要由湖环湖区、青南高原区和柴达木盆区等三大区构成,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6.48%。
其中,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所占面积达到可利用草原的80.88%,特别适合藏羊生存。
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特殊的气候地形地貌,使得青海被称为“千湖之地、江河之源”、“中华水塔”、“全球气候形成启动器”、“高原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等一系列美誉。
青藏高原被生物学家称为“野生动植物的王国”,虽然这里寒冷严酷,空气稀薄,但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XXX将青藏高原列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及遗传基因物种最丰富和集中的地区之一,是“珍稀野生动植物天然园和高原物种基因库”。
青藏高原的旅游特色

青藏高原的旅游特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被誉为“三级火墙”和“三级水塔”。
青藏高原地势复杂,气候严酷,风景独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去探索。
青藏高原的旅游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原自然风光: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观是绝对令人叹为观止的,有无数的雪山冰川、河流湖泊、峡谷峰林、高原草甸等壮美的景观。
其中著名的有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齐、纳木错、羊卓雍措等。
这些景色在高原上独特壮丽,是徒步、摄影、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
2. 罕见野生动物: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草原,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这里生存着藏羚羊、藏野驴、藏狐、岩羊等珍稀动物,同时也种植着一些珍稀植物。
对于喜爱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游客来说,这里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3. 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这里有许多古寺庙、宗教活动、传统民俗等,吸引着许多信徒和文化爱好者前去朝拜、学习。
著名的有布达拉宫、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
4. 特色民俗活动:青藏高原的民族风情浓郁,有着独特的藏族文化和传统节日。
藏区的年俗、马术表演、唐卡画、蔡国教节等,都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活动,让游客感受到浓厚的异域风情。
5. 特色美食:青藏高原的美食以牦牛肉、青稞等为主要食材,口味浓郁,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游客在高原上可以品尝到authent地道的藏族美食,感受不一样的美食文化。
青藏高原的旅游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多样的民俗活动、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美味的特色美食。
这里是探索、体验、学习的好去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希望大家有机会亲自去感受一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体验不一样的旅行之旅。
第二篇示例:青藏高原是中国地理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区,它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青藏高原具有许多吸引游客的特色和魅力。
19.民族信仰-藏族牦牛图腾崇拜

牦牛图腾崇拜 牦牛是藏族历史上重要的图腾崇拜 物。图腾系印第安语TOTEM音译。其涵
意为“他的亲族”。原始社会时期,人
类认为其部落、氏族可能与某种动物、 植物或其他比较亲近的自然物存在着某 种特殊的血缘关系,于是他们便把这种 与自已部落及氏族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或 植物尊崇为图腾,把它奉为本氏族的标 志。 世界上有许多以牛为图腾崇拜物 的国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视 公牛为人类的祖先。印度人对牛的崇拜 更是神圣无比,视牛为天神。
牦牛性情温和、驯顺、善良,具有极强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对于世代沿袭着游牧
生活的藏民族来说,牦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高寒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无
论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雪袭人的寒冬。牦牛均以其耐寒负重的秉性坚韧不拔地 奔波在雪域高原,担负着“雪域之舟”的重任。可以说在藏民族的衣、食、住、行 当中处处都离不开牦牛,牛乳、牛肉、牛毛,为在世界屋脊上勇敢而顽强地来源, 成为一代代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发展成长起来的藏民族生命与力量的源泉。
民俗信仰——藏族牦牛图腾崇拜
美术学院1011班:刘思倩
藏族和牦牛 牦牛这一年轻而又古老的动物是藏族先民最早驯 化的牲畜之一。它伴随着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 民族生存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说文》中记载曰:“, 西南夷长毛牛也。”《山海经· 北山经》中则描述曰:“
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 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对其所 崇拜的图腾牦牛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的自然想象能力而产生的 必然结果。如今还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藏族神话故事《斯巴宰牛歌》 当中讲到:“斯巴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斯 巴牢小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 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又说“斯巴宰小牛 时,丢下一块鲜牛肉,公鸡偷去顶头上;丢下一块白牛油,喜鹊偷去贴肚上; 丢下一些红牛血,红嘴鸭偷去粘嘴上”。
信仰、图腾与崇拜

精神的牦牛在藏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牦牛从藏民族原始的崇拜物,伴随着神话、传说、宗教等,经历不断发展和演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古老而又现代的牦牛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深深根植于藏民族的民间信仰、祭祀、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还直接影响并形成了藏人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
信仰、图腾与崇拜撰文/萨堵藏区很多山岭、房屋门槛上都摆置着牦牛头角,或在玛尼堆上供奉牦牛头角。
(摄影/范久辉)最美西藏记忆中国梦中国梦最美西藏记忆分等级均可应用,成为统一藏式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它不仅加大了门窗的尺度,还与藏式建筑的收分墙相互呼应,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重、庄严感,颇有独到之处。
米拉日巴大师也有牦牛角施行法术,牦牛角可以和尊者说话,尊者还可以钻进牦牛角中去。
牦牛在壁画上的表现阿里札达多香遗址贡康内身披软质鞍具的牦牛壁画。
(摄影/范久辉)服装特有的方口翻领,是印度传统与吐蕃传统创造性的结合。
这一点在紧跟公主的老年妇人的服装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她的坐骑是一头牦牛,牛头部的渲染方式套用克什米尔的程式,牦牛的形象看来是画师的兴古格故城遗址的一组壁画充满了魔幻的色彩。
壁画绘于遗址的一处石窟内,位于东壁墙面的最下端,为一高约十五厘米,长约二米的长方形方框内。
面对壁画,左手是一排供灯,供香,供海螺、供花等十二反映札达托林寺落成时的庆祝场景《复原图》,其中有跳”牦牛舞”的场景。
(摄影/范久辉)面上,五头牦牛身披软质鞍具,立于断头残肢、马、绵羊、乌鸦、凶犬之中,或回头凶吼,或低头怒犄,或沉静思考,各种不同的形态,能感觉出画师在画此幅壁画时对牦牛的饱满情感。
藏族绘师常常在现实题材上发挥充分的想象,可以彻底跳出度量经的约束,畏与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在吉隆县贡嘎曲德寺的牦牛舞“古突羌姆”中,当牦牛在院落中做出各种动作时,不时有老人冲到牦牛跟前,向它献上洁白的哈达,并低下头,在牦牛的身上顶礼。
牦牛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壁上图吉隆县贡嘎曲德寺的牦牛舞“古突羌姆”。
谈藏族的草原游牧文化—藏族的形成、语言文字与宗教信仰

谈藏族的草原游牧文化—藏族的形成、语言文字与宗教信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我国的游牧民族藏族主体生活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 强, 也是藏族的发祥地。
藏族与生活在蒙新高原的蒙古、哈萨克等游牧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游牧文化, 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族人民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 亲密团结, 休戚相关, 患难相助, 艰苦奋斗, 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一样, 藏族人民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藏族人民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开拓和保卫了伟大祖国的这块宝地,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与此同时, 保护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和污染。
也就是说, 保护了孕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两条伟大的母亲河—长江、黄河。
使长江、黄河的源头没有被破坏, 被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9 年废除农奴制的40 多年以来, 藏区社会经济取得了空前巨大的进步, 同时也很好地保持了藏族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 这表明物质文明的进步与传统生态文化是可以和谐并存的。
因此,研究藏族游牧文化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好高原自然环境, 实现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1 藏族及藏族形成的历史1 .1 藏族起源与民族的形成藏族, 卫藏地区族自称“ 博巴” , 安多地区藏族自称“乌” 。
人口541 .60 万(2000 年)。
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河谷地带的农耕人和生活在高原地带以放牧为主的古羌人等。
公元7 世纪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各部落, 建立王朝, 从此结束了原始社会而进入奴隶制社会。
唐宋称其为“吐蕃” , 元明称“西蕃” 。
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新宣尉使司、都元帅府, 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
明代称西藏为乌斯藏, 清代称藏番。
浅析拉萨的雕塑《高原之宝》

2020-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拉萨的雕塑《高原之宝》王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西藏拉萨8500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艺术介入社会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地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其多元化的特点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装饰着城市空间。
文章以拉萨市的著名雕塑为例,从公共艺术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实地调研等方法,重点分析该公共艺术作品的属性、功能和现状等,以及该公共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在提升城市形象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拉萨;公共艺术;牦牛;城市形象;精神文化中图分类号:F42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33-01布达拉宫建筑举世闻名,它是拉萨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优秀的文化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青藏铁路开通之后,布达拉宫和当地其它代表性的建筑、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等,每年都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拉萨旅游,极大地推动了西藏自治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其中,座落于拉萨市药王山公园广场上的《高原之宝》雕塑,与布达拉宫相互呼应,构成别具特色的景观,如今这一景观已经成为拉萨市的标志性公共艺术作品之一。
雕塑《高原之宝》的创作者是郑晓东①,创作于1991年,王朝闻②主编的《中国城市雕塑50年》曾收录此雕塑作品。
该雕塑作品以青藏高原上特有的物种牦牛作为创作元素,雕塑共有三个部分构成,由下至上分别是:最底部的四级环形台阶大理石平台,平台上塑有涂成红色山岗形状的水泥底座,底座之上塑造了两头体型硕大的铜胎鎏金牦牛造型。
台阶和底座的作用是便于人与作品的互动,如拍照合影、近距离触摸等,同时也达到了凸显牦牛的造型和展现其高大形象的目的。
该雕塑作品整体高达13米,两头牦牛一高一低相互依偎,气势非凡,其中一头牦牛侧首回望药王山,另一头牦牛则站上高岗,犄角指向苍穹,翘首注视着不远处的布达拉宫。
青海牦牛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岗龙乡海拔 3630
至 5200 米的高原区域ꎮ 久治牦牛则在青海省果洛
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五乡一镇全部区域均有分
布ꎮ 祁连牦牛主产区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域
内平均海拔在 3500 米以上的高寒地区ꎮ
相比于其它几种牦牛主要依据分布区域划分ꎬ
表3
品种提纯复壮与选种选育工作ꎮ ( 见表 3 与图 2)
青海牦牛培育资源名
核心区域
资源名称
久治县
久治牦牛
甘德县
岗龙牦牛
海晏县
长毛牦牛
天峻县、祁连县
祁连牦牛
互助县
白牦牛
2 青海牦牛遗传资源特性
牦牛适合于高原放牧ꎬ耐粗饲、耐高寒ꎬ合群性
好ꎮ 在对高海拔、低气压、缺氧的高山草原环境适应
性很强的同时ꎬ还具有很好的肉用、役用、毛用、奶用
净肉 率 为 36 22% ꎮ 高 原 型 成 年 牦 牛 屠 宰 率 为
52% 、净肉率 41 5% ꎮ 而在产奶性能上ꎬ青海牦牛
初产母牛 平 均 日 挤 奶 量 为 0 67kg、 平 均 乳 脂 率 为
与治多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南藏族自治州
泽库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格尔木市唐
5 2 做好牧户牲畜生产环节疾病防治宣传工作ꎬ加
不合理ꎬ该病也存在劣性遗传基因导致ꎬ所以加强牲
[1] 杨会民 « 犊牛脐疝的病因、症状、诊断、鉴别及治疗
66
2021 年第 51 卷第 3 期( 总第 273 期)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图 2 青海牦牛培育资源代表性图片
( 上 接 第 6 页 ) Embryos [ J ] . PloS oneꎬ 2015ꎬ 10 ( 6 ) :
关于牦牛的作文藏文

关于牦牛的作文藏文在那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上,有一种生灵,它们如同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坚韧而又神秘,那就是牦牛。
说起牦牛,我就想起了那次难忘的青藏之旅。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怀着满心的期待,踏上了这片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
当我第一次亲眼见到牦牛的时候,被它们的模样深深吸引住了。
它们身躯高大而壮实,浑身长满了浓密的长毛,就像穿着一件厚重的黑色大棉袄。
那毛看起来粗糙,却有着一种别样的质感,仿佛在诉说着它们历经的风雨。
牦牛的头很大,两只角弯弯地向上翘起,角尖锋利得好像能刺破天空。
它们的眼睛不大,但却格外有神,透着一股坚定和温和。
那眼神,仿佛能看穿你的心思,却又不会让人感到害怕。
牦牛的蹄子又大又厚实,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和大地进行着一次深情的对话。
我看到一群牦牛在草原上悠然自得地吃草。
它们低着头,用那粗壮的舌头卷起地上的青草,然后有滋有味地咀嚼着。
有时候,它们会抬起头来,望一望四周,那模样就像是在欣赏着自己的领地。
有一只小牛犊,跟在妈妈的身边,蹦蹦跳跳的,特别活泼可爱。
它时不时地用头蹭蹭妈妈的身体,仿佛在撒娇。
牛妈妈则慈爱地看着它,偶尔用舌头舔舔小牛犊的毛,那画面温馨极了。
当地的牧民们和牦牛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们告诉我,牦牛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牦牛为他们提供了牛奶、肉和皮毛,它们是牧民们的财富和依靠。
我看到牧民们熟练地挤着牦牛奶,那手法娴熟得让人惊叹。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那笑容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满足和对牦牛的感激。
有一次,我跟着一位牧民去放牧。
我们骑着马,赶着牦牛群走向远处的山坡。
一路上,牦牛们慢悠悠地走着,偶尔会有几只调皮的跑开去,牧民便会大声吆喝着把它们赶回来。
到了山坡上,牦牛们四散开来,开始享受这丰盛的“午餐”。
我坐在草地上,静静地看着它们,感受着这份宁静与和谐。
太阳渐渐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牦牛们的身上,把它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
此时的牦牛们,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美丽而神圣。
它们有的还在专注地吃草,有的则卧在地上,悠闲地反刍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的牦牛文化广袤的青藏高原是自然环境极其严酷的世界屋脊,但这里却是牦牛生息繁衍的绝佳地方。
牦牛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大型动物,无论是野牦牛还是家养牦牛,它们与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自古以来,这种关系渗透在藏族群众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久而久之,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文化。
野牦牛演化为家畜的历史进程野牦牛是青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之一,是十分宝贵的高原畜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雪山天骄”之称。
其栖息地为海拔4000- 6000米的高寒地带。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约有1400万头左右,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9%以上。
据生物学家们研究推断,早在200多万年以前,野牦牛就与一些大型草食性兽类在青藏高原同生共处。
据说,当时这一地区只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台地,喜马拉雅山脉才刚刚从海底渐渐隆起,它的高度也只有3000米左右。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使这里林木葱笼,气候宜人,这引来了恒河流域的犀牛、古象和三趾马等一些动物与野牦牛一起共同生活。
之后,青藏高原出现了分段的强烈隆起,在约200万年内升高至4000米左右,喜马拉雅山则以更强劲的势头隆起拔高,气候也越来越变得寒冷严酷,于是,犀牛和大象从这里渐渐消失了,只有野牦牛在雪域之地顽强地存留下来。
野牦牛是偶蹄目洞角科动物中的庞然大物,体重可达五六百公斤。
它全身披着长而密实的毛,粗毛间又有细而短的绒毛,体毛蓬松下垂,围护着全身。
笔者在青海玛多县考察所见,一具1000 多年前的野牦牛头骨,双角间的宽度居然容得下两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它的躯体该有多大。
近百年来,青藏高原的生态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剧,野牦牛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只藏身于海拔五六千米的深山峡谷或迁徙到无人区内。
这些地方,生存环境更为严酷,但野牦牛靠巨大的肺活量、超常的携氧能力、超厚的皮下脂肪、极低的散热力和密实的体毛,同恶劣的环境抗争。
野牦牛性情暴躁凶猛,如遇到挑衅和攻击时,会用角攻击人和汽车。
考古学证明,大约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起,青藏高原上的先民开始驯养捕获的野牦牛,野牦牛的家畜化是青藏高原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快速进程。
在西藏的考古发现中,代表新石器时代阶段文化的“藏西北文化类型”,其经济以狩猎业为主,并开始逐渐掌握了动物驯化技术,从此,家养牦牛渐渐形成。
家牦牛除了身躯比野牦牛矮一些以外,其容貌和野牦牛没多少差别。
一般成熟的家牦牛体重150公斤左右,体毛有黑褐色、棕色和白色几种,头上有粗大的犄角。
由于家牦牛继承了野牦牛耐寒、抗病以及能在粗放的饲养条件下生存的特性,便成为青藏高原的优势畜种。
牦牛是藏族生活方式的标志牦牛是青藏高原的象征,也是藏族牧业的象征和西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
藏语称牦牛为“诺尔”,意为“财富”或“宝贝”。
这是因为牦牛为传统的藏族社会提供了生存的基本保障,它浑身是宝,无私地赐予高原人类以衣食住行。
逐水草而居的高原牧民们,在游动放牧转场中,转移帐篷、驮运生活用品和食物,几乎全靠牦牛。
一头牦牛驮50至100公斤东西,可在空气稀薄的海拔五、六千米的山地从容行走。
牦牛是牧民们最便捷、最低成本、最靠得住的驮运工具,因而又有“高原之舟”的美称。
在高原农区,牦牛承担着耕地、运送肥料、驮运青稞的职责。
西藏各河流上常见的水上摆渡工具牛皮船,也是牦牛皮做的,坚固耐用。
牧民居住的帐篷,日常贮存物品的口袋,拴牛拴马和捆东西的绳索,甚至一些冬季穿的御寒的衣服,也都是用牛毛编织和做成的,防寒、防潮且很结实。
捻成的绳子,富有弹力,结实耐用。
牦牛尾可做上好的掸子,有一种白色的牛尾巴更为珍贵,是传统的吉物。
柔韧的牦牛毛与细羊毛合用,可织高级呢料和毡毯。
雨雪天出牧披的牦牛毛织成的风衣,滴水不渗。
牦牛皮经过加工,可做藏家高靴和皮鞋,光泽好,富有弹性。
牧民烧饭取暖的燃料,也离不开晒干的牛粪。
所以,对青藏高原上的牧民来说,牦牛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是有用的,它是牧民的生活之源。
牦牛日产奶4斤左右,为一般黄牛的3倍。
它的奶乳含脂率和蛋白质都很高,100斤奶可提炼10斤酥油。
用牦牛乳制成的酸奶、干奶酪和酥油品质上乘。
在藏区,酥油还是敬佛的圣物,寺院需要量很大,各个人家的佛龛前所供灯烛,也是用酥油点的。
牦牛也是牧民们的肉食来源之一,它的肉鲜嫩肥美,含蛋白量高,且有一种独特的劲道和味道。
晒成的牦牛肉干,是牧民们长途迁徙游牧和远行时最主要的必带食品。
近年来,随着高原与内地来往的增多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以牦牛为原料的制品越来越多地销往内地市场,质地轻柔、保暖性极好的的牦牛绒衫,很受消费者欢迎。
牛绒制品的保暖性和耐磨性均等同于羊绒制品,但价格却比羊绒制品低得多。
而且,它不需要染色,迎合了现代人崇尚原色、崇尚天然的服饰潮流。
牦牛文化成藏区一道风景线藏民族是勤劳质朴的民族,也是一个极为重视和崇尚精神活动的民族。
牦牛作为一种载体,是藏族牦牛文化的主角。
至今,与牦牛有关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宗教活动,在藏区随处可见。
赛牦牛就是一项最著名的藏族传统体育性娱乐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唐朝时,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在玉树曾举行过一介隆重的欢迎仪式。
其中,有精彩的赛马、赛牛、射箭、摔跤等活动,令久居深宫从未见过这些娱乐活动的文成公主及送亲的宫员大开眼界。
尤其是黑、白、花各色牦牛组成的赛牦牛活动,更让他们惊奇不已。
松赞干布见文成公主很高兴,便当场宣告:以后每年赛马的同时,也举行赛牦牛活动,藏族的赛牦牛活动自此流传了下来。
据藏地一些文献记载,历史上的赛牦牛活动,在牧区一般由一个部落发起,邀请邻近部落参加。
赛前要花一段时间调教赛牛,进行艰苦训练。
参赛的牦牛在比赛当天,要精心梳洗打扮,骑手也要精心装备,弄得干练利落。
参赛者基本都是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因他们体轻、灵巧,有利于赛牛加速。
比赛分预赛、决赛两部分,预赛的优胜者参加决赛。
决赛是比赛中的最精彩部分,场面竞争激烈。
比赛中,时有出现有的牦牛在人们的高呼声中惊吓失控的现象,此时牦牛会狂奔乱跳甚至把赛手撂下地来。
但技术好的小骑手却能在此时显示出高超的驾驭能力,让失控的赛牛重新回到赛道比赛,令全场观众欢呼。
决赛中获胜的选手,会被热情的观众举起来抛上抛下,以示祝贺,获胜的牦牛也会被披红戴花。
比赛优胜者奖以牛或马,或茶叶、布匹等。
赛牦牛活动在农区形式稍有不同。
参加人数较多,跑的长度较长,甚至长达2000 米,以跑完全程的时间长短来计算名次。
比赛这天,村民们会带着青稞酒、酥油茶和牛羊肉,穿上节日盛装,把牦牛打扮得漂漂亮亮,兴高采烈来参加一年一度的赛牦牛比赛。
除了整个藏区普遍盛行的赛牦牛活动外,在华锐地区,还有以世界稀有畜种白牦牛为题材的文化娱乐活动,如赞歌、舞蹈之类。
据史料记载,白牦牛舞的起源时间有吐蕃说,也有公元17世纪说。
白牦牛舞有4人表演、6人表演的,最多的由10人表演。
白牦牛舞实际上是藏民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反映,它展示了藏民族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精神境界。
在他们心目中,白牦牛,在藏族神话传说中被认为是天上下凡的星座。
白色能净化心灵,带来福祉。
所以就将神的灵气、雪山的精神融合在一起,附着于白牦牛身上,由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白牦牛文化。
牦牛图腾为藏族文化的灵魂从古至今,藏民族对牦牛的图腾崇拜,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但从没有消亡,它已经成为藏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寄托。
据藏族历史文献记载:当初天神之子聂赤赞普从天而降,做的就是吐蕃的牦牛部主宰。
藏人史上就有供奉牛头人身像、墙上和屋顶供奉牛头等习俗。
至今,藏区屋宅、墙角、山口、桥旁、嘛呢石堆和寺院祭台上仍处处可见供奉的牦牛头骨。
藏人认为,牛头是牛灵魂的寄主,是整个牦牛精神的象征,也是神灵尊严及威力的标志。
藏族宗教艺术和民间工艺中,也可以看到各种牦牛图案,宗教祭祀和法事活动中佩带牛头面具演示神牛舞蹈等,均证实牦牛图腾崇拜的历史风俗根深蒂固地留存在藏民族的文化生活中。
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这样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
”这是藏族先民牦牛图腾的神化思维。
西藏曾出土过一件极为珍贵的牦牛青铜器,据文物专家考证,它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的牛图腾崇拜文化中。
藏区还保留有不少有关牦牛题材的原始岩画,有殷商时期雕刻在青铜器上的牛头纹饰,周朝时期绘制于彩陶上的牛形图案。
藏区原始苯教就曾把牦牛称之为“神牛”,是政、教、民共同供奉的神物。
苯教徒和一些民众甚至还有牦牛刺青习俗,以求吉顺。
现在,仍留存于西藏一些地区的“牦牛赞”,也是典型的古老牦牛图腾崇拜的遗存。
如每年藏历四月萨嘎达娃节中定日县绒布寺的“牦牛礼赞”活动,既是佛事仪轨,也是民间传统民俗。
“牦牛赞”由绒布寺扎珠·阿旺单增罗布上师首创,从15世纪开始,每逢藏历4月17日,都有演说“牦牛礼赞”的传统仪轨,仪式由养牛人来主持。
“牦牛赞”要调集40多头牦牛,从中挑选各具特征的7头,分别取名。
之后,在牛腰椎上部用线缝上不同色质、写有不同咒文的经幡,再由主持人一边唱“牦牛赞”,一边在牛身上用朱砂画画,并在牛角头、角腰、角尖、额头、眼部、耳部、鼻梁等部位涂抹酥油。
最后,给牛喂食糌粑和酒等,在“咯咯嗦嗦”声中结束“牦牛赞”,众人呼喊“愿天神得胜!”同时,抛撒糌粑,作吉祥祝愿。
仪式结束后,7头牦牛被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