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背景材料的运用
新闻消息背景的写作

新华网北京4月17日电 北京市教委近日公布了北京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 稿),要求北京市高校在心理课上教授学生们怎么 去谈恋爱。 ……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告诉记者, 学习心理健康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就像在哈 佛大学教学生如何增强幸福感一样,教会大学生如 何与异性交流、沟通,处理异性关系。类似这种课 在大学里选修比例很高,关键是课程怎么上,是讲 大道理呢,还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
结尾的类型
背景性结尾:在报道的末尾引入富有意味的背景资 料,为读者提供耐人寻味的思考空间。 描写性结尾:使用极富影响效果的场面描写来结束 自己的报道。 引语式结尾:精彩的直接引语式记者最为珍视的材 料——即使在匆忙写就的消息中,一些记者也总是 设法把最有力的直接引语安置在报道的末尾,以给 读者留下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 评论式结尾:事件本身的意义何在。(极少使用)
新闻背景的类型
烘托性背景:主要用来构成与新闻事实的对比关系, 从某一方面烘托新闻事实。 说明性背景:说明新闻事实的由来,或交代有关人 物以往的经历,或对新闻事实本身从历史、地理、 科技等方面进行解说,或对于新闻事实相关联的、 重要的、难解的概念术语加以解释。 揭示性背景:用于披露新闻事实背后的有关情况, 包括鲜为人知的情况(所谓新闻背后的新闻),为 受众进行理性判断提供依据。
…… 万科此次签约的6个城市,有一个共同点:均在 “环首都经济圈”的框架范围内。毛大庆认为,在 北京的辐射作用下,这些城市已经来到了城市化成 熟期的 “门口”,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即将到来, 这将是北京万科未来发展的腹地。 毛大庆说:“在算大账上,这也能平衡应有利益的 诉求和股东利益的保障。”
未来行动式结尾
“新闻背景”的定义 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
新闻作品选读之以背景见长的新闻经典

苏州市中医院在创建文明单位的过程中, 设计印刷了一种“特别信封”,面上统一印有 “祝您健康”红色字样,再分成“临检”、 “免疫”、“细菌”、“生化”4大类。每只 “信封”都由检验人员将化验单装入其中,再 开具病人姓名和出单日期。“信封”分类置于 4只塑料文件筐内,放置在门诊大厅入口处和 值班主任“大堂桌”上。病人来取单时,只要 报出姓名、检查日期或项目,“信封”很快就 被查出并递到你手上。
意义:
1)避免出错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拿手术刀的手掌起勺来也 同样麻利,转眼间像变魔术般地做出了一桌丰盛的鱼 宴。什么红烧鱼、香辣鱼、清炖鱼、鱼拌豆腐、鱼香 肉丝等,馋得人直流口水。”
2)预测新闻
3)准确的判断
“雅典奥运会电视转播费总收入预计将高达7.3亿 美元左右。”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电视转播费总收入为8.95 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为15亿美元。”
在“龙口夺粮” 的“三夏”,为何不一鼓作气持 续收割?农场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这儿的小麦还 要三四天才能完全成熟,现在收割有点可惜。省农机 局5月26号就派人来打前站,为了应付这个会,我们场 140多名干部职工整整准备了3天,兄弟农场支援了5台 收割机,向外单位借了6位礼仪小姐。从早晨7点,我 们等了3个多小时。”旁边一位戴着眼镜的干部也插话 说:“今天割的五六十亩麦,因未成熟和湿度太大导 致脱粒不净,要影响产量。”据了解,朝邑农场今年 庄稼长势喜人,亩产可比去年增产30多公斤,但这样 一折腾,增产就要受到影响。
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 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 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 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 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 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 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 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 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 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 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 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 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新闻背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NEWS WORLD一篇受众较多的新闻的构成中,新闻背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尽管每一篇新闻不一定都要写背景,但是,一篇好新闻其背景材料绝对是它的加分项。
人们读一篇新闻,总是渴望明了这则新闻的社会意义。
记者或通讯员写新闻,也总希望将这则新闻的社会价值能够明确地传达给受众。
然而,有的新闻,读者读后并不觉得有多么重要,甚至怀疑发表这样的新闻有无必要性。
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写作上的原因,但是,一些记者或通讯员不重视新闻背景的重要性,不善于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新闻背景就是新闻事件产生的历史和环境,它的作用是衬托、对比、说明、解释所要写的新闻事实。
它首要的特性是事实,不过这个事实是用来表明另一个事实(也可说是新闻)的产生环境的。
一篇新闻的背景写好了,说明缘由、烘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不言而喻,揭示和阐明该篇新闻的重要意义也能凸显,而且会使文章有深度,更加吸引读者。
二、新闻最好交待背景新闻要有背景,但背景也并非是人为的杜撰,而是要遵循新闻写作的规律。
首先从事物发展本身来看,任何一个构成新闻的事实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的本身所显露出来的现象是复杂的,它与周围的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闻是对新闻事实本身的客观报道,一篇新闻要正确地反映事实,就要比较准确地揭示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环境。
这样,一篇新闻的来龙去脉清楚了,新闻也就立体化了。
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正确理解新闻事实,接受新闻中传播的事实,同时会引起人们对新闻的兴趣,提高阅读量。
因此,从事实形成的过程来看,写好新闻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写每一篇新闻,都是要告诉人们一些事实,这就需要下功夫在新闻事实中揭示出新闻事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以及其历史的沿革。
如果一篇新闻只是简单地写了一堆事实,而不去揭示产生这些现象的历史条件及环境,那么这篇新闻肯定是不深刻的,起码是不完整的。
从新闻价值这个角度来看,一篇好新闻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新闻事实,这是一篇新闻的生命力所在。
论新闻背景在消息中的运用

作 时不能 孤立 地 看 待 突 然发 生 的事 实 , 须 写 出 必 它 的历史 状况 , 映 出它与 其他事 物 的联 系 , 能 反 才 使 读者 明 白其 来龙 去 脉 , 理解 其 意 义 和 影 响 。明 代 王夫之 说 :以哀 景写 乐 , “ 以乐景 写 哀 , 倍增 其 一 哀 乐 。可 见 , ” 好文 章离 不开 好背 景 。一篇 消息 , 如
新 闻背景 是 消 息 的有 机 组 成 部 分 , 保 证 新 是
闻报道的完整性、 深刻性与趣味性的重要支撑力 量。它不是报道的装饰 , 不是可有可无、 可以任意
添加 的补 充 材 料 。其 作 用 在 于言 明事 意 , 龙 点 画
分 析、 判断后, 发掘出来的主题 自然就深刻多 了。
果不 交代 必要 的 背 景 材 料 , 略用 巧妙 的背 景 去 忽
我 们 既可 以看 出新 闻事实发 生发展 的曲折 过程 和
一
般规 律 , 又可 以 看 出新 闻事 实 发 生 发 展 的 历 史
原 因、 社会条件 。借助纵 向的比照 、 向的判断, 横
我 们才 能清 楚 、 确 地 判 断 出新 闻 事 实 为 何 这 样 准
维普资讯
第l 6卷 第 4期 20 0 6年 l 2月
甘 肃广播 电视大 学 学报
J u n l fGmm do & T Un vri o r a o u Ra i V iest y
Vo. 6 No 4 】1 . De . 2 0 c 06
作者 简 介 : 韩翠 玲 ( 93) 士 , 西 岐 山人 , 16・, 陕 剐教 授 , 要 从 事 写 作 教 学 与研 究 。 主
维普资讯
甘肃广播 电视 大学学报
背景材料在民生新闻中的运用

背景材料在民生新闻中的运用作者:许玉岭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04期民生就是指人民的生计,民生新闻则是指以与百姓日常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新闻。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民生问题,与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议案、提案中也纷纷热议民生的话题。
此时,民生新闻早已成为主流媒体传播的新闻范畴。
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已不仅是党和政府关心的事,更是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事,也是新闻媒体肩负的重任。
然而,民生新闻要想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真正让百姓乐于接受,就必须在写作中充分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新闻记者要善于收集和掌握背景材料新闻的背景是指新闻发生的历史、原因和环境。
背景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它是为充实新闻内容、烘托和发挥主题服务的。
[1]小民生孕育着大道理,新闻记者在写民生新闻时要从小处着眼,用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
因此,收集和掌握准确、翔实的背景材料是写好民生新闻的前提和条件。
“采访决定写作,多思才有深度,文章要靠事实和真理服人,肯下功夫才能出精品。
”[2]476要想民生新闻的报道全面、准确、有吸引力,新闻记者就必须善于在深入的采访中收集和掌握有价值的背景材料。
新闻记者不能被局部的、一时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深挖事件背后的真面目,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比较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基于此,新闻记者在收集民生新闻背景材料时要细心、用心,善于发现百姓关注的、确实影响到百姓切身利益的点滴,善于挖掘事件全貌,深入社会各个阶层,采访不同的人,倾听他们的声音。
新闻的背景材料就是新闻产生的渊源,是新闻的根基。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提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闻战线积极响应,随之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一活动恰恰是新闻写作中最关键的。
这一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让新闻工作者真正有了脚踏实地深挖新闻背景的先决条件。
如何写活新闻背景

如何写活新闻背景作者:刘保全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03期新闻背景的作用现在新闻传媒上有部分新闻,受众看了听了不知其所以然,弄不懂,缺乏应有的深度,其传播效果甚微。
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新闻为求短而不加背景材料;其二,以为自己清楚,别人也一定清楚;其三。
以为从前的报道中已交代过背景而不必再交代;其四,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相互依赖,都不主动加背景,其五。
一时情况不明,难度大。
找不到有关的背景材料。
鲁迅先生曾说:“删夷枝叶的人。
决定得不到花果。
”花儿失去提供营养的枝叶,必定是要枯萎的,没有绿叶扶持、映衬的花儿也谈不上艳丽。
新闻报道也是如此。
任何一条新闻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新闻报道要正确反映新闻事实,常常就需要介绍与新闻事实有关的背景。
新闻背景也是一种事实,它虽然不属于新闻事实本身,却是可以用来说明、映衬新闻事实的。
背景在新闻中的作用,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下述6个方面:一是补充说明,分析解释,使新闻包含的内涵更加显豁和客观。
高明的记者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直接发表评论和议论,但自己的观点又必须表明,因为新闻作品都无法回避倾向性。
那么如何做到既是客观手法,又能体现记者的判断和倾向呢?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
巧用背景是一种极好的方法。
背景材料本身也是一种新闻事实,通过背景中的新闻事实表达记者的立场和观点,是无可厚非的。
中外记者都在不断地利用背景的这种作用。
通过选择、组合、强调、分析、解释等方式。
将观点“藏”在背景之中。
以首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消息作品《读者你猜:他的职称……》一稿为例。
这篇消息使用背景材料进行补充说明、分析解释是很成功的。
如文中写的:现年46岁的粱昆浩,小学毕业后便随父当“泥水仔”。
在实践中长期坚持自学,使他的建筑设计走向世界。
在南粤大地,一座座格调新颖的建筑记录着他闪光的轨迹。
——他参与设计的“顺德旅游贸易中心”,吸取香港“新世界”的格局和广州白天鹅宾馆的内庭特色。
巧用背景材料增强新闻深度

2 1 ・( 半月) 0 0 1上
巧用 背景材 料增 强新 闻深度
口 方 小 强
摘 要 : 闻 背 景是 “ 闻 背后 的新 闻” 重 视 背 景 写 新 闻 , 新 新 。 虽然 不 是 新 闻 实践 中最 重 要 的 问题 , 运 用得 好 , 但 却 可 以 深 化 新 闻 主题 , 示新 闻价 值 , 升 新 闻质 量 , 一 个 为 受 众 服务 的 问题 。 背景 的 存 在 形 式 和 运 用 方 法 有 很 揭 提 是
道 的形 式 不 仅 更 能 引 起 受 众 的 注 意 , 重 更
蒂 姆 说 :3 “ 0年 后 再 回 中国 ,走 在 中
国的 大 街 小 巷 . 发 现 有 太 多的 变化 。现 我
代 化 的 高楼 大 厦 固然 令 人 惊 讶 . 是 人 们 但
充 满 自信 的 这 种 变 化 更 是 令 人 深 思 。 ”
量 的需 求 , 受 众 看 得 懂 , 让 了解 得 更 多 , 是
一
动 员夺 得 两 枚 金 牌 》 引 题 “ 运 会 开 赛 的 奥
方 电影 也 只 有 《 罗河 上 的惨 案 》 很 少 尼 等
的 几 部
第 一 天 传 来 ‘ 的 突 破 ’ 讯 ”其 中 “ 的 零 喜 , 零
示 新 闻 价 值 . 升 新 闻 质 量 ; 以 增 强 新 提 可
见 “ 利 珠 ” 、 当 日冕 之 光 穿 越 心 灵 》 贝 》《 、 《 同见证“ 共 日月 之 舞 ” 、数 字 日全 食 》 》《 编
排 组 合 在 一 起 ,对 日全 食 进 行 多 方 位 报 道 . 形成 了一 个 组 合报 道 。 这种 组 合 报 就
多种 , 没有 一 定 之 规 , 要 运 用得 巧 , 能提 升 新 闻质 量 , 只 就 赢得 受 众 。 关键 词 : 闻 背 景 新 闻 实践 新 闻 事件 新 闻人 物 新 闻 主题 新 新 闻质 量
什么是背景材料

什么是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是指在进行研究、写作或者演讲等活动时,为了增加对特定主题的理
解和解释,而提供的相关信息和数据。
背景材料可以是历史事件、统计数据、专家观点、学术研究成果等,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或听众更好地理解主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在写作中,背景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让读者
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研究报告、论文、新闻报道等文体中,背景材料的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使读者对文章的观点和结论更加信服。
背景材料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是历史资料、政府公报、学术期刊、专家访谈等。
在使用背景材料时,我们需要注意材料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尽量选择来自权威机构和专家的信息,避免使用未经证实的传言和谣言。
同时,在引用背景材料时,也需要标明出处,以避免抄袭和侵权行为。
除了在学术写作中的运用,背景材料在演讲和演讲稿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演讲中,通过引用相关的统计数据、案例分析等背景材料,可以增加演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让听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演讲者的观点。
此外,在新闻报道中,背景材料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报道一些复杂的社
会问题或事件时,通过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政策解读等信息,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避免对事件的片面理解和误解。
总之,背景材料在各种文体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全面
的信息,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写作、演讲和新闻报道中,我们都需要善于运用背景材料,让我们的作品更加丰富和有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中背景材料的灵活运用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高度发展的
现在社会,怎么样才能让你的报道在五花八门的信息
中独出一枝、引人注目,怎么样才能让受众和你一样
关注事件的发展这一切,都取决于报道的传播效果。
了解受众的心理,抓住他们的兴趣,提供他们想要的
东西,那么,作为新闻传者来说,至少成功了一半。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传播效果,抓中受众的眼球呢大字
号的标题、抢眼的照片他们都只能作为锦上的花,不
能真正把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报道本身。真正的成功,
还是要靠真本事,能不能抓住受众的心,还要看报道
本身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料”。而新闻背景材料的运
用,不仅可以帮助“爆料”,而且还常常是“猛料”
的所在。有时传者提供背景材料,实际上就是提供了
一种认知图示。有什么样的背景材料,受众往往会产
生相应的认知。
任何新闻事实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
的,新闻背景其实上也是一种事实而不是议论,它虽
然不属于新闻事实本身,却可以用来说明、映衬新闻
事实,在报道中背景材料往往可以用来作对比性材料、
说明性材料和注释性材料。那么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
和传播效果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这还得从背景材
料的作用来看。
首先,最基本的一点,运用恰当的背景材料可以说明
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满足受众基本的好奇心。
任何事实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要交代清楚
新闻事实、说明新闻事实如何发生发展的,就必须说
明原因和条件,满足受众最基本的新闻需要,解答受
众“为什么”疑惑。
其次,增加报道的可信度,提升受众的参与感。从新
闻传者的角度来看,散发消息和报道就是为了告诉人
们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受众都是有自己思想
和认知的人,怎样才能让人相信报道的内容,接受并
信任报道呢,只有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消息的
基本原则和特征,是一篇报道得以存在的基础。一篇
成功的新闻作品除了提供新闻事实本身,还要揭示事
实的本质,深化报道主题。为了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
理,对传者失去信任或者对传播方式失去兴趣或者甚
至因为不能自由选择而拒绝接受报道,揭示事实的本
质依然只能用事实说话,运用精心选择的背景材料,
加以适当的组合,让受众自己去判断,就是最佳的选
择。这样不仅可以让受众对报道深信不疑,人都是相
信经过自己的大脑做出的判断,没有人会想要被人在
耳朵边念念叨叨,并且使受众有了很强的参与感。
再次,提高报道的新闻价值,深化报道的意义。一篇
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新闻价值和意义。利用新闻
背景材料,可以起到新旧事实和不同地区之间同类事
实的的烘托帮衬、相互比较,阐明新闻事实之间的有
机联系,进而增加新闻深度,提升新闻价值。辩证唯
物主义认为事物之间都是存在普遍而客观的联系,单
个事实的发生,往往会牵扯到方方面面。如果把各种
各样的新闻看成一个整体,那么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一
目了然了。然而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
受众都能自觉分析与整合各类新闻事实。如果记者有
宏观的新闻意识,把各种各样的新闻事实甚至那些在
时间和空间上相隔较远的事物都分析、整合、联系在
一起,从前后左右的资料中找出有意义的新闻背景,
不仅于烘托帮衬、相互对比之间,帮助受众清晰看到
事物背后的有机联系,加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而且
可以使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很大的提升,尤其对于
单个的消息而言,放在大环境和大背景中,其价值就
不仅仅是一个消息的传递了。
第四,启发受众思考,引导社会舆论。由于新闻媒介
的特殊性,传者播发、报道一个事实,不只是要让受
众知道事实,在我国,新闻媒介一般还是受众舆论的
引导者。也许传者不能决定受众怎么思考,但可以决
定要受众思考什么。作为受众来说,没有多少人愿意
去接受别人的长篇大论,人们都习惯于用自己的大脑,
从各种各样的事实中分析、判断,形成自己对某个事
件的认识。也或许有些受众早已对新闻报道的事实有
所耳闻,有一定的了解,在内心里也早就形成了自己
的看法。面对这样的情形,如果传者没有能让人信服
的事实,只是一概地发表议论,不但很难改变人们早
已形成的认识,而且还会引起受众的怀疑。新闻讲究
是的客观报道,面对争议性很大的事实,记者或者其
他的新闻工作者也不方便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
怎样才能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呢对新闻背景材料的精
心选择和组合!首先新闻背景材料都是事实,没有人
会质疑用事实说话的;其次,新闻背景材料可以解释
新闻事实本身,使受众对新闻事实有了更深入更全面
的了解,由表层转向深层。再次,多个性质相同的材
料的组合,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是一般的议论所不能
达到的。
第五,帮助记者表达观点和看法。精选新闻背景材料,
有助于记者或者传者表达观点和看法,引起读者共鸣。
记者或新闻传者,从职业的立场上来看,只能作为一
个旁观者来客观报道事实,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
们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职业身份和普通人之
间,他们的角色发生了冲突,一个是只能作为旁观者,
客观报道,一边是面对一个事实也会和其他人一样形
成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那么如何才能既客观报道又可
以表达自己的倾向和判断呢只好用事实说话,把自己
的观点和意见“藏”在对材料的选择当中了。这也是
高明记者的做法。通过对背景材料的选择、组合、强
调、分析、解释等方式,将观点“藏”在背景之中,
让受众自己去判断,不仅可以使受众由被动参与转向
主动参与,而且可以表达记者自己的倾向和判断,让
读者形成相似的认知,引起读者和受众的共鸣。
第六,在新闻报道中恰当选择诗文、引语、典故等背
景材料,不但可以传播知识,还可以起到增添报道情
趣和美感的作用。从受众的新闻动机来看,受众看报
纸、听广播、看电视,不外乎获取信息、掌握动态,
进行社会化、发展自我,调剂生活、获得休息娱乐。
受众的视听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运用
诗文、引语、典故等背景材料恰当地展开笔端、另起
话头,或者自然地把这些富有文采的背景与正文糅合
在一起,给读者补充一些知识的养分,开拓他们的视
野,激发起美好的联想。尤其是在一些人物传记、地
理风貌等的新闻中加上一些相关的背景作为点缀,会
让人在获取知识的愉悦感中又增几分审美的快意。不
论受众是想获取信息还是完全为了调剂生活、寻求娱
乐,都可以得到满足。
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确实不少也很重要,从某种程度
上来说,传播效果与背景材料的运用有着很密切的联
系。相比之下,有了“背景”的报道更完整、更让人
信任、更有价值,同时更易于引导舆论、表达传者的
观点,对于受众来说,当然还更有趣味性,更乐于去
接受。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