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导言设计
初中生物课导言的设计

初中生物课导言的设计作者:罗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教学活动中,新课的导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环。
平铺直叙的导言局限于教学任务的提出,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设计的导言,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导言;学习兴趣;思维;教学资源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要上好一节生物课,也是如此。
教师如何恰如其分地导入新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认真仔细的斟酌。
要使导言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习新的生物知识扫清心理障碍的作用,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导言。
我在生物课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联系教学实际,巧妙设计和灵活使用不同类型的导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获得知识的强烈愿望,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设计生物课导言的要求1.生动活泼生物课导言的设计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利用好本地的生物资源和多媒体中的教学资源,设计出生动活泼的导言,这样才富有吸引力。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注意语言的优美、用词的准确、语调的抑扬顿挫、仪态要端庄自然,并配上背景音乐或动画场景,通过美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例如:我在讲《生物学》绪论时,自己拍摄了一段洪雅的山水风光,特有的动植物。
上课时,用这段录像作背景,并用了这样一段导言:”同学们,本学期我将和大家共同学习生物学。
我们将一道游览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爬上动物王国的高山,穿越植物家族的密林,沿着生物进化的足迹,去探索生物起源的奥秘吧。
”这段有背景且生动活泼的导言,迅速把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从而为本节课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灵活多变每节生物课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差异,教师就不能使用一种固定的导言模式,而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多变。
浅谈初中生物课前导入教学

浅谈初中生物课前导入教学初中生物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生命现象、生命特征以及生命的各种表现形式。
而作为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课前导入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文将从导入教学的目的、方式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一、导入教学的目的方案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本次课堂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预热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导入教学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并为后续的学习内容进行铺垫,为学生打开思路,理解和接受新领域的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合理素质。
同时,导入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进而增强学生对授课老师的敬畏之心。
因此,在制定导入教学方案时,扣题特别重要,可采用问题、漫画、图片、视频等方式创设语境。
1.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是导入教学的经典途径,更是教学的重要技巧,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探究。
在生物学习中,提出与课题相关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三月三吃什么饺子?”引发生物“节气”的探究。
2. 播放图片图片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视觉感受,使学生的思路进入到课堂主题中来,并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的兴趣。
如果要讲解“植物的不同形态”,可以播放不同形态的植物图片,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学到对应的知识。
短片可以通过视听的方式,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真实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和观察能力。
当要介绍生物进化时,可以引入那些有趣的超前时代小恐龙的相关短片。
4. 实验体验实验与学习活动的融合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的体验来理解知识点。
例如,当要讲解“植物传粉”,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时间,准备好相关的植物和昆虫,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体验。
三、导入教学的注意事项1. 导入教学的方式需要灵活,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不能生搬硬套,导致失去效果或者造成反效果。
中学生物教学中导言设计的几种方法

摘要导入新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教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善于设计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最终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生物教学导言新课A Brief Discussion on Methods of Introduction Design in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Lai Shaolian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lesso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In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be good at designing the introdu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s,so as to make learning purpose and content clear,and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biology teaching;introdu -ction;new lessonAuthor 's address Nanning No.43Middle School,530200,Nanning,Guangxi,China1引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导言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
导入新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的情绪。
生物教学中导言设计方法初探

1用生物学史或生物学家的故事导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
一
生物科 学史知 识是 中学生 物教 学 内容之 教学 中 , 当介绍 一些生 物学 史或科 学家 适 的传 闻逸 事 , 收到较 好的教 育教 学效果 。 能 特 别是 在讲 述一 些较 抽 象 、 以 理 解 的概 念可 难 用这 种 方 法 。 如 : 介 绍 “ 传 ” , 先 例 在 遗 时 我 给 学生讲 了一个小 故事 : 国的一位舞 蹈女 明 美 星, 拒绝 了许 多风 流潇 洒的 公子哥 们的追 求 , 却 写信 向长相 普通 、 不修边 幅 的科 学 家 爱 因 斯 坦 求 爱 。 写 道 : 如 果 我们 结 婚 , 她 “ 我相 信 5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出发导 我们的后代一定会 像您那样的聪 明 , 像我一样 入新课 , 启发学 生学 习积极性 的漂 亮 。 请 问 : 如 果 他 们 结 了婚 , 能 梦 ” “ 她 通过 学生生 活 中熟 悉的事例 或 自身 的生 想 成真 , 其 心 愿 吗 ? 同 学 们 几 乎 同 声 回 遂 ” 理现象导入新课 , 能使学生 有一种亲切 感和实 答 :可 能的 。 为什 么呢 ? “ ”“ ”同 学 们 议 论 用感 , 易 引起 学 生 学 习 的 兴趣 。 在 讲 到 容 如 纷纷, 虽答 不 全 , 对 此都 产生 了浓厚 兴趣 。 “ 片 的结 构 ” , 学 生 带 到 室 外去 , 他 但 叶 时 把 叫 这样, 自然 地 导入 了新 课 。 们 轻摇 小树 , 注意观 察叶 子的 下落情 况 , 重复 几次 后 , 把他 们 带 回教 室 , 问小 学生 “ 片 下 叶 2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 落时 , 是正 面 向下 , 是 反 面 向下 ? 学 生 齐 还 ” 生物 学 是 一 门以 实 验 为 基 础 的 自然 科 声答 “ 面 ” 教 师 问 , 是 为什 么呢 ? 正 。 这 稍停 学 。 新 教材 中把 强 化实 验 、 过 实验 手 段 后 , 着 说 , 与我 们今 天 学 习的 “ 片的 结 在 通 接 这 叶 探 索知识 , 培养能 力提 到重要 位置 。 新教 材 中 构 ” 关 , 这 样 很 自然 地 转 入新 课 。 有 就 的 实验 探索穿插在正式 课文之 中, 是课 本的一 个 不可 分割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用实 验操 作 6利 用插 图导 入新课 利 的 方 法导 人新 课 , 能帮 助学 生 认识 抽 象 的知 新教材 中, 总体设计到具 体内容的 安排 从 识, 激发学 生的思 维能 力 , 学生通 过分析 问 都 体现 了新颖 活泼 、 使 图文并 茂的 特色 , 教材 中 题 , 索 规 律 。 长 了知 识 , 学 到 了技 能 。 包括封 面封底的彩 图 , 探 既 又 以及正文 的黑 白插 图若 同时 学生通 过实 验操作 , 既动 脑又 动手 , 拓宽 干 幅 , 学 中应 充分 发挥这 些 图的作 用。 教 若用 了学 生的思 路 , 课堂 气氛活跃 , 生产 生浓 形 象化 、 使 学 模式 化 、 明化 的 图形导 入 新 课 , 简 学 厚 的 学 习兴 趣 。 在 上 “ 对 水 分 的 吸 收 ” 生会 感到 亲切 、 如 根 自然 , 习也 处于 一种 积极主 学 时, 就运 用 “ 物细 胞 的吸 水和 失水 ” 植 这个 实 动 的 状 态 。 如 , 讲 到 “ 的结 构 部分 例 在 花 这 验 引入新课 , 在课前让学生 自己用萝 进 行实 时 , 因时 令 已进入深 秋 , 鲜花少 , 不宜运用 实物 验 , 课时让 学生 讲述 自己观 察的现 象 , 说 教 学 , 上 并 而这 部 分的 知识 又 很重 要 , 么 办? 怎 我 明两个萝 条为什么一 个更加 硬挺 , 另一 个却 选 择 了课 本 封 面 的 “ 茶 花 ” 金 图导 人新 课 。 软 缩 了 。 用 这 一 实验 , 很 容 易 引入 新 课 利 就 上课 , 我对 着这幅 图问 : 你们 知道 这两朵 花 “根 对 水 分 的 吸 收 ”。 的结 构吗 ? 学生 每节 生物课 都接 触到这 幅 图 ,
浅谈初中生物课前导入教学

浅谈初中生物课前导入教学生物课程是初中生物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
而课前导入是生物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加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和探索生命科学。
1. 问题引导问题引导是课前导入的一个经验丰富且成功的策略。
问题引导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他们对课堂主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为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针对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题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课堂前让学生去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例如:“什么是生命?”,“有哪些生物学分支?”等等。
这些问题和答案可以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和分享,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视觉引导视觉引导是课前导入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人们对事物有一种视觉记忆,通过一些图片、图表、模型等视觉化的工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的概念和知识。
例如,学习细胞结构时,可以获得一些细胞的图像,让学生在课前观察和思考,了解细胞的形状、功能和结构等基本概念。
3. 语言引导语言引导是通过使用生物科学的相关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理解和纵览重点知识,例如通过介绍不同种类动物的叫声和让学生来猜测,让学生认识并稍作理解这些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4. 体验引导体验引导是通过用亲身体验来锻炼学生的探索和思考能力。
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亲身感受生态环境、植物生长过程、细菌滋生等等,增加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一些小实验或者学校带领学生去野外或者园区采风,学生在野外或者其他自然场景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更好的去理解、学习课程内容。
总的来说,生物课前导入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设计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索,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积累生命体验,拓展生命视野。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教学方法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129要根据实际教学知识和情况,对传统教具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这样才能够推动数学创新教学的实现。
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不同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和“毫米”之间得差别与关系,也能够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具体的实物图片,使学生们对不同长度单位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之后教师就可以对具体知识进行讲解,通过传统教学当中的尺子,让学生们在上边标注不同单位的长度。
通过此种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不仅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在传统教学当中,师生们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程度更高,在教学过程当中,更多采取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既不能够体现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化的使用,这样不仅能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们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对数学知识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和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有效措施(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们心智发展尚不健全,对于自我的意识和行为并不能够进行有效控制,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动画、视频或者是音频的使用,使传统化的课程更加具体化和生动化。
这样不仅能够是小学生更加自觉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们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中。
情境对于学生的思维具有指导性的作用,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们对数学知识和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比如在学习面积的时候,学生们可能对面积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线段、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区别。
初中生物导言课教案

初中生物导言课教案
学科:生物
年级:初中
主题:细胞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
3. 能够描述细胞的种类和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3. 掌握细胞的种类和特点。
三、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 细胞的功能:新陈代谢、生长、分裂、合成、运输等。
3. 细胞的种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2. 探究: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讨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教学: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介绍细胞的种类。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例如细胞的分工和协作。
5.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判断题、选择题等。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
五、教学资源
1. 细胞图片或视频。
2. 显微镜及细胞样本。
3. 教科书和相关课件。
六、作业布置
1. 复习并背诵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细胞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并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通过观察实验和互动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学科理解。
浅谈初中生物课前导入教学

浅谈初中生物课前导入教学初中生物课前导入教学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文将从导入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浅谈。
初中生物课前导入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在上课之前,学生可能还沉浸在前一节课的内容中,或者思绪飘忽,难以集中注意力。
通过适当的导入活动,可以让学生快速转换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
初中生物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和复杂,通过导入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生物课前导入教学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形式,给学生呈现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个时间加速的视频,展示植物从种子发芽到成长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问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或游戏,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科学实践的乐趣。
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以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叶片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氧气的现象,直观感受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过程。
初中生物课前导入教学的效果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被提高。
通过导入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后续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参与导入活动的过程中,也会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活动还可以促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初中生物课前导入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引入新知识的桥梁,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和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后续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前导入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合适的导入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导言设计作者:李高莲指导老师:张燕摘要:生物课堂教学中好的导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必将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本文浅谈了十种导言设计:置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实验观察引入法、复习引导过渡法、联系实际法、新闻导入法、纠误讨论辨析法、利用“动动脑”导入法、插图导入法、音乐导入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导言设计1.前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的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导入方法2.1置疑导入法生物科学来源于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总结、研究和探索。
科学的预见,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亦如此。
正如古人所说:“学贵于思,思源于疑。
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
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如在讲“物质代谢”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不一样,马和牛都吃草,肉味却不同,人不吃很多脂肪也会胖起来。
患了肠炎几天就会瘦下去,你知道为什么吗?”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
教师因势利导,当我们学过“物质代谢”的知识后,大家就会明白了,导入课题。
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这样设疑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再比如我在讲到鲫鱼外部形态的鳍时,设问:如果去掉鲫鱼胸腹部的偶鳍。
鲫鱼在游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去掉背鳍又会怎样呢?倘若去掉尾鳍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又如在讲到种子萌发之前,设置悬念:平常我们所吃的豆芽菜是芽还是根?教师对学生讨论不作正面回答,而要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作出判断(先课外布置学生进行绿豆萌发试验,自己观察并作记录)。
再讲到蝙蝠发现和捕食飞虫之前,可提出这样的导言:根据科学观察发现,1只蝙蝠在15分钟内可以捕到220只昆虫,有时1只蝙蝠在短短的半秒钟内可以捕到2只蚊子,由此可见蝙蝠的捕食动作是多么迅速而准确啊!蝙蝠是否有一双敏锐的大眼睛呢?事实上它的眼睛不但很小,而且视力极差,那么它到底靠什么来发现和捕食昆虫的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吗?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蝙蝠是如何发现和捕食飞虫的。
这种带有激励性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2.2故事导入法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生物学科的发现史和科学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
生物科学史知识是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之一。
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传闻逸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特别是在讲述一些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或现象时,最宜采用这种方法。
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授教于趣之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关键之所在。
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
例如,在讲授“内分泌调节”时,可通过法布尔的故事进行导入。
“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在 1904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一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森林包围的黑屋子里,他把一只雌天蚕蛾扣在纱笼里,尽管风狂雨骤,当天晚上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前来交尾。
第二天晚上,他在雌蛾周围撒满樟脑丸和汽油,结果也没有影响雄蛾前来寻找雌蛾。
事色很难吗原因使得雄蛾能够风雨无阻地前来寻找雌蛾呢?原来是昆虫分泌的一种激素发挥了巨大威力。
”什么是激素?它为什么能在昆虫交尾中起这么大的作用?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维,引起了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再如,在讲授“神经调节”时,可以通过巴甫洛夫在狗身上建立条件反射的故事导入,也可以通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典故导入。
再如,讲“生态系统”时运用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主题漫画导入新课,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章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
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的嘴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生物科学史知识是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之一。
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传闻逸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特别是在讲述一些较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或现象时,最宜采用这种方法。
如在学习“细胞”一节之前,先简介细胞的发现史: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发现软木是由许多蜂巢状的“小室”构成的,他给这个“小室”起名叫做“细胞”。
从此,“细胞”一词便诞生了。
其实这个“小室”是死去的软木细胞的细胞壁,只是细胞的一部分。
那么,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是怎样的结构呢?这就是今天要讲的问题,于是引入新课。
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2.3实验观察引入法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
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如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支枝条,一支带叶,一支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
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
因为鲫鱼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我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有的小组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有的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有的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
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
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例如,在“人体的呼吸”这一节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两只内装等量的澄清石灰水烧杯,然后请两个学生上来,一个利用洗耳球不断地往其中一个烧杯内充入空气,另一个学生利用吸管不断地往另一个烧杯内吹气,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观察两只烧杯内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并能作出准确描述。
此时,教师设问:什么物质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两个烧杯你2的浑浊程度不同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呼吸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呢?这可以通过学习有关人体呼吸的基本知识得到答案。
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2.4复习引导过渡法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方式虽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由于知识的积累和增加,经过不断地总结、归纳,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新陈代谢一节”,概念性强,知识深,难度大,学生不容易理解。
为将这一知识难度化解,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人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几章内容涉及到生物生存的共同性的生理问题,究竟是什么呢?学生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人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补充:还有能量交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陈代谢”引出课题。
运用这样的导言,不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了旧的知识,而对于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是有很大启发的。
2.5联系实际法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物学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