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鱼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力、思考能 力和小组合
学 片表面有滑滑的黏液,也可以减少
作能力。
(30 分 游泳时______________。
钟) 2、仔细观察鲫鱼都有哪些鳍?功能是
什么?
探究二 实验: 观察鱼类的呼吸 3、当鲫鱼在水中相对缓慢地游动的时
1、通过 实验,让 同学们更
候,如果用吸管在它的口前方滴一菠菜
汁,观察鲫鱼吞入的水会从它身体的哪
结能力。
(1)、体形呈流线形(减少游泳时的
阻力)。
(2)、背部颜色深腹面颜色浅,(有
保护作用)。
(3)、体表有黏液,(减少游泳时的阻
力)。
学生与
(4)、用鳃(呼吸),用鳍(游
老师一起
泳)。
进行知识
(5)、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 梳理。
方向)。
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鱼主要特征。
(1)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总结归纳
(3)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 与交流。
的协调作用游泳。
探究一: 游动中的鲫鱼形态 (完成 活鲫鱼的 整个探究的
形态,独 过程 。
并讨论交流导学案所提出问题)
立完成探 让他们通过 究一。 观察与思
1、仔细观察鱼缸中游动的鲫鱼的体色 2、小组合 考,得出答
作讨论交 案,知道鱼
什么颜色?体形呈什么型?体表有哪些 流,得出 的基本形态
成果。 结构。
结构和器官?他们分别有哪些功能? 3、小组展
2、能说出鱼类用鳍游泳、用鳃呼吸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能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能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鱼。通过自学、合作交 流、展示,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提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 学观点。 2、树立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河少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鱼类)[精选5篇]

河少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鱼类)[精选5篇]

河少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鱼类)[精选5篇]第一篇:河少版七年级上生物教案(鱼类)第六节鱼类一、教学目标:1.说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2.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3.能正确的判断出某动物是否是鱼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并用主要特征判断出哪些动物是鱼类,哪些动物不是鱼类。

教学难点:理解鳃的结构及鳃的作用。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首先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鱼,并请同学们举例。

2、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两个问题:①名称中有“鱼”的一定是鱼吗?②名称中没有“鱼”的一定不是鱼吗?最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判断某种动物是否是鱼类?并让学生总结出来:判断某种动物是否是鱼类的依据不是根据名称中是否有“鱼”字,而是根据鱼类的主要特征来进行判断的,由此为下面内容的讲解打下基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意识到看问题是不能只是看表面现象,而应该进行思考。

(二)小组讨论我们前面所提的这些鱼都是生活在水中的,接下来我们就以鲫鱼为例来了解鱼类有哪些主要特征,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上相关知识和图片,找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有哪些方面,且每一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同学们四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2、首先请一位同学给出他们组所找出的鱼类适应水生生活都有哪几个方面的特征,然后请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最后用多媒体展示一共包含哪些方面。

3、请同学们逐一将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补全,同时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特征对于鱼类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三)特别讲解1、鱼鳍请同学们通过鱼游泳的动态图片及课本相关知识找出鱼鳍的种类和各鱼鳍的作用。

特别点出各鱼鳍的数量与它们作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形成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意识。

2、鱼游泳的动力通过鲨鱼游泳的动态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出鱼游泳的动力不是尾鳍,而是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

初中生物鱼教案

初中生物鱼教案

初中生物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鱼类的特征2. 鱼类的适应性3. 鱼类的种类与生活习性4. 鱼类与人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鱼类适应性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3. 开展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学生对鱼类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鱼类的主要特征。

2. 讲解:介绍鱼类的主要特征,如生活在水中、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3. 分析:讲解鱼类适应性的特点,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等,让学生了解鱼类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4. 实例分析: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鱼类,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鱼类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鱼类资源,关爱生态环境。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调查周边的鱼类资源,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在讲解鱼类适应性时,要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深入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他们的关爱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鱼》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鱼的概述、鱼的生理特征、鱼的生活习性、鱼的分类及保护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的生理特征,理解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2. 掌握鱼的分类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种类的鱼。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鱼的生理特征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原理。

重点:鱼的分类方法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生物笔记本、彩色笔、鱼类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的生活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鱼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鱼的生理特征,引导学生分析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a. 鱼的体型和运动器官b. 鱼的呼吸器官c. 鱼的感觉器官3. 分类方法学习:讲解鱼类分类原则,展示鱼类分类图,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方法。

4. 实践活动:分发鱼类分类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类练习。

5. 例题讲解:分析鱼类分类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设计鱼类分类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7. 生态环境保护:介绍鱼类资源的保护,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鱼的生理特征a. 体型和运动器官b. 呼吸器官c. 感觉器官2. 鱼的分类方法3. 鱼类资源的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b. 请举例说明鱼类分类的方法。

2. 答案:a. 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体型流线型,运动器官为鳍,呼吸器官为鳃,感觉器官为侧线等。

b. 鱼类分类方法:根据鱼的生活环境、体型、鳃耙数等特征进行分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鱼类生理特征和分类方法的理解,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拓展延伸:a. 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及其保护措施。

b. 探讨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鱼的生理特征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原理。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鱼》。

主要内容详细包括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的适应特点、鱼类的呼吸和运动、以及鱼类的生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了解鱼类的适应特点,理解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适应特点、呼吸和运动原理。

教学难点:鱼类的适应特点及其呼吸和运动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PPT等。

学具:显微镜、观察盒、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鱼类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鱼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2)分组讨论,分析鱼类的适应特点。

(3)讲解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结合视频和PPT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鱼类呼吸和运动的实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主要特征2. 鱼类的适应特点3. 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类的适应特点。

(3)解释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

2. 答案:(1)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2)鱼类的适应特点:如身体梭形,减小游泳时的阻力;鳃呼吸,适应水生生活等。

(3)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通过鳃呼吸,吸收水中的溶解氧;通过尾部和鳍的协调运动,实现游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鱼类的生活环境,了解保护水资源和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调查当地鱼类资源现状,提出保护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八年级生物鱼教案5篇

八年级生物鱼教案5篇

八年级生物鱼教案5篇八年级生物鱼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繁衍和发展、生物与环境两个个单元,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

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二、教学目标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在继续抓好实验过程,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135”的认识,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高效快乐课堂教学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3.继续探究教学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吸取上一年的经验,继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固化新成果,并完成好相关的课题。

4、继续研究和推广校本教研的内涵和经验,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发辉学校教研组群体优势,继续尝试开展学校开放日活动。

5.继续探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标准,并在初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初步归纳整理出适合我校校情的评价体系。

6、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7、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8、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要求1.教师在教学中要继续认真落实《课程》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大力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教育科研观。

教学中要有科研意识,要边实验、边研究,力争做一名科研型快乐的教育工。

3.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力争创造条件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初中生物_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掌握鱼的主要特征及鱼是怎样进行呼吸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鱼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别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掌握鱼的主要特征及鱼的呼吸。

难点:掌握鱼的主要特征及鱼的呼吸。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便于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2、观察法:通过视频资料的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问:你平常吃鱼的时候,吃完鱼剩下的是什么?中间那条长长的鱼骨叫做什么?脊柱是由什么组成的?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回答。

3、创设意图:由学生自身生活经历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多种多样的鱼1、教师活动:PPT展示自主学习内容,列出问题串(提示注意“鳙”“鲢”的写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2、学生活动:阅读资料,思考并回答。

3、创设意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总结鱼的分类,不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观察思考鱼的主要特征1、教师活动:展示鲫鱼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鲫鱼有怎样的身体结构特点使它适于水中生存?”播放“鱼适于水中生存的特点”视频。

出示问题串,如:“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用手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观察鱼的运动,鱼是只靠鱼鳍运动吗?”引导学生注意从视频资料中提取重要信息。

2、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及视频,进行小组讨论及总结。

3、创设意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并考察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直观的视频形式,学生更容易理解鱼适于水中生存的特点。

四、观察思考鱼的呼吸1、教师活动:播放“鱼的呼吸”视频资料,提出问题:“鱼是如何进行呼吸的?”“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比较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观察鳃的形态、颜色?鳃丝多而细对于呼吸的意义?”展示鱼鳃的图片。

《鱼》教案(精选

《鱼》教案(精选

《鱼》教案(精选教案:《鱼》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动物的运动》中的第一节《鱼类的特征》。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鱼类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特点以及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鱼类的形态结构特点,如梭形身体、鳞片覆盖、侧线系统等。

2. 学生能够掌握鱼类的生理特点,如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3. 学生能够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如生活在水中、体温不恒定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类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难点:鱼类生理特点中的鳃呼吸和鳍游泳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owerPoint课件、鱼模型、鱼视频素材。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条活鱼,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鱼的外形特点。

2. 课堂讲解:(1)鱼类的形态结构特点:梭形身体,减少游泳时的阻力;鳞片覆盖,保护身体;侧线系统,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2)鱼类的生理特点:用鳃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用鳍游泳,胸鳍、背鳍、腹鳍协调,尾鳍提供动力。

(3)鱼类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水中,体温不恒定,适应水中生活环境。

3. 例题讲解:分析一条鱼的结构图,让学生指出图中的各个部位及其功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幅鱼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部位的功能。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鱼类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形态结构特点梭形身体鳞片覆盖侧线系统2. 鱼类的生理特点用鳃呼吸用鳍游泳3. 鱼类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水中体温不恒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幅鱼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部位的功能。

写一篇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短文。

2. 答案:鱼的结构示意图及功能标注。

鱼类生活习性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课堂讲解中,通过PPT、鱼模型和视频素材的辅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鱼类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内容。

内容上,鱼作为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也是第一个学习的类群,对于学生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非常重要。

教材在编排上从鲫鱼的骨骼图引入,引导学生对脊柱的概念有个初步的基本认识,再通过一幅对开页的大彩图,图文结合,介绍了鱼的多样性,使学生获得对鱼适于水中生活这一点有了直观、具体而形象的认识。

而对于重点“鱼的主要特征”部分,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构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这一重要概念。

教材同时注重情感价值观的渗透,通过提示用有颜色的蔬菜汁或果汁代替墨汁,巧妙地向学生灌输了“实验应尽可能减少对实验对象的伤害”这一理念;通过年画,从人类文化等精神层面进行阐述,使学生更加立体地看待其与人类的关系;通过介绍过度捕捞与污染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
顺德号称“鱼米之乡”,鱼对于顺德人来说是最熟悉的生物,但大部分学生懂吃懂烹饪,却从未仔细观察。

所以从学生最熟悉的美食入手,可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及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而同时,通过一年多的生物学习,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慢慢构建知识。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细致研读,发现本节内容较多,而考虑到顺德学生对鱼比较熟悉,所以对“多种多样的鱼”这一内容进行了简单处理,而把重点放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从而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上。

在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让学生在任务和问题的驱动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通过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珍惜、爱护动物,爱护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鱼的外形,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2、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中鱼的呼吸的实验,探究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教学准备
鱼的骨骼标本,9条鲫鱼或小金鱼,9个玻璃鱼缸,9瓶蔬菜汁及滴管,9个大烧杯,PPT 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四节鱼
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无脊柱
水中生活
流线型--减小阻力
二、鱼的基本特征鳞片--保护
游泳: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
呼吸: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及学习小组的能动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使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主要有以下亮点:
(1)情境创设新颖有趣。

为了将“鱼”这一顺德人最熟悉的动物讲得生动而透彻,导入环节创设了情境《寻味顺德》,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并自然地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境“大王叫我来守门”和“大王叫我来巡塘”改编自网络神曲,让学生觉得“接地气”,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且具有难度梯度的问题既能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能产生对新知识探索的驱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2)本节课通过创设不同的任务,把书本的知识问题化,由原来的直接灌输知识变成学生的主动探究:仔细观察、积极讨论,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到位。

并且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有些地方讲得不够透彻,如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只讲了区别,并没有举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也更多地是跟着老师预设的情境来完成任务,构建知识,没有质疑和新的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