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设计理念

合集下载

建筑物的环境适应性设计

建筑物的环境适应性设计

建筑物的环境适应性设计建筑物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是指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物时,考虑到其所处环境的气候条件、地理特点以及周边资源,并在设计中合理利用这些特点,使建筑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能够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一、气候条件的考虑在设计建筑物时,气候条件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建筑师需要对所在地区的气温、湿度、降水等气候特点有所了解,并通过一系列设计手段来实现环境适应性。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建筑师可以使用遮阳设施、选用反射性材料,从而减少太阳照射进入建筑物内部的影响;在寒冷地区,应该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减少能量的损失。

二、地理特点的考虑地理特点也是影响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筑师需要了解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形、地势等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进行设计。

例如,在山区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山地的高差,采用梯田式布局,使建筑物层次感更强,同时减少了土地的占用;在海滨地区,建筑师可以充分利用海风、海景等资源,打造出适合度假和休闲的建筑风格。

三、周边资源的利用当设计建筑物时,建筑师还应该考虑周边资源的利用。

这包括能源、水资源以及自然景观等方面。

例如,在设计建筑物时,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设计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灌或其他非生活用水;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使建筑物与周边景观相融合,减少人工景观的破坏。

四、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建筑师在进行环境适应性设计时,还应该注重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使用节能材料、设计高效的空调系统以及合理布局建筑物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建筑物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是一个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地理特点和周边资源的过程。

建筑师通过合理运用设计手段,使建筑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同时,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这种设计理念有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只有建筑师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适应性,建筑物才能真正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浅谈山地城市道路设计的技术要点

浅谈山地城市道路设计的技术要点
3、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结合相关设计案例,对如何确保山地城市道路设计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安全运营、生态环保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我国西南部某山地城市(属中等城市规模),为完善城市干道路网结构,改善城市片区间交通的通达性,缓解目前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加速“畅通城市”目标建设;加快新城区的开发建设与旧城区的改造步伐,拓展城市建设发展空间,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规划需打通北侧已建城市主干路(路幅宽度22m,双向四车道)与南侧已建城市主干路(路幅宽度24m,双向四车道)的连接,拟建道路全长约4.2km,道路等级拟定为城市主干路,标准路幅拟定为24m,双向四车道。
2.2交叉口渠化设计
由于山地城市道路设计纵坡较大,公共交通在居民出行方式中占据比重较大,故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贯彻“公交优先”的方针,改善公共汽车的站点设置,方便乘客换乘,并减少其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新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必须布置在交叉口下游。公交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上游时,其位置应按如下原则确定:
3.2超限平纵技术指标专项论证
山地城市道路设计中,受各种因素及条件限制,经常会遇见平纵线形技术指标超出规范要求。为避免超规,诸多设计人员一味照搬设计技术指标,造成工程高填深挖、征地拆迁量过大、对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影响较大。拟建道路等级已明确为城市主干路(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分三类,分别为60km/h、50km/h、40km/h),受地形条件限制,设计速度可采用50km/h或40km/h,通过相应技术经济论证后,设计速度选用40km/h。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道路平面线形犹如一个“几”字(详见图1),在中部回头弯处“平面圆曲线最小半径设计值58m”小于“平面圆曲线最小半径极限规范值70m”的要求,显然设计值不满足规范要求,城市道路设计行业标准未明确此种情况的处理方式。该项目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技术处理与细化,当平面线形局部设计指标由于受条件限制确实不满足规范时,应进行技术经济与安全运营专项论证,主要从城市土地利用﹑工程地质条件﹑机动车运行安全﹑交通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证分析。

浅谈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以山城重庆为例

浅谈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以山城重庆为例

浅谈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以山城重庆为例摘要: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发展的交通命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主轴。

山地城市受自然山川河流水系影响,城市道路在规划设计时,往往大受局限,但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理念。

重庆作为山地城市的主要代表,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就必须尊重山城高低起伏、陡坡陡坎、溪河众多的特点。

本文就以重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为核心,对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几点问题思考展开简要分析。

关键词:山地城市;空间组团布局;规划设计;道路设计一、山地城市空间布局的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国土空间庞大,受不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空间格局,大致可分为块状布局(典型城市如沈阳、北京、石家庄、无锡)、带状布局(典型城市如兰州、宜昌、青岛、深圳、洛阳)、环状布局(典型城市如成都、厦门)、串联状布局(典型城市如秦皇岛、镇江)、组团式布局(典型城市如重庆、合肥、宜宾)、星座状布局(典型城市如上海)。

重庆作为组团式布局的典型代表,因山、水自然形态的制约,形成了独特的“多中心、多组团”的鲜明特征。

也正是因为长江、嘉陵江等河流以及缙云山、歌乐山、南山等山系的影响,造就了重庆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山水城市格局。

二、山地城市道路路网的特征一般而言,城市道路路网布局可分为方格网式、环型放射式、带状式和自由式。

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山地城市往往只能因地制宜,采取自由式的道路路网布局,路网在几何形式上通常没有固定的形式。

重庆作为典型的山城,道路路网在布局有如下几个特点:(一)立体多元道路路网布局一体化考虑山体廊道与水体生态格局的统筹规划,道路多利用山地沟谷,滨河区域布线或者是沿山体等高线展线,因此,形成了高低错落,立体交叉的空间布局模式。

(二)功能鲜明山地城市道路骨架路网贯穿各个组团内部,承担各组团之间的互联互通。

组团内部路网犹如系统内毛细血管,保障组团内部的集散功能,实现组团内部的正常运行。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适应性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适应性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适应性策略在当今的建筑领域,环境适应性已成为设计中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

建筑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居住和使用需求的实体空间,更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有机组成部分。

环境适应性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降低建筑的能耗。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环境因素,可以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能够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

一个与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可以提供更宜人的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让人们在其中生活和工作更加舒适和健康。

再者,增强建筑的可持续性。

适应环境的建筑设计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气候因素是实现环境适应性的关键之一。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巨大,如炎热潮湿的地区、寒冷干燥的地区、季风气候地区等。

对于炎热地区,建筑设计应注重遮阳和通风,采用较大的窗户和遮阳设施,以减少阳光直射,同时促进空气流通。

而在寒冷地区,建筑则需要良好的保温性能,减少热量散失,例如加厚墙体、使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等。

在季风气候区,建筑的朝向和布局要考虑风向,以便更好地利用自然通风。

地形地貌也是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山地地区,建筑可以依山就势,减少土方开挖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通过分层、错层等设计手法,使建筑与山地地形相融合,同时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在平原地区,建筑的布局可以更加规整,但也需要考虑地下水位、土壤承载力等因素。

在滨水地区,建筑可以充分利用水景资源,打造宜人的景观视野,但同时要注意防洪和防潮等问题。

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环境适应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优先选用本地材料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本地材料通常更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此外,使用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如木材、竹子等,不仅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压力,还能为建筑带来独特的质感和美学价值。

坡地建筑经典案例分析

坡地建筑经典案例分析

平面与功能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更衣室 交通空间
起居室
一层几乎是一个完 整的大房间,通过 空间处理而形成相 互流通的各种从属 空间,并且有小梯 与下面的水池联系。 低矮的空间与周边 的大玻璃窗将视 线动态的引向外部 景观。一些天然的 露头的岩石从地下 伸入起居室地面, 成为壁炉前的天然 效果。
一层功能分析图
设计风格
宁静、简约、光线柔和,色 调单一的几何形体,喜欢使 用清水混凝土
六甲集合住宅概况
六甲山位于神户六甲山山脚下一个 60°朝南的斜坡上 ,工程比预想 的还要困难。在60度的斜面上建住 宅,在当时被认为是无视"常识"。 但这种"常识"很快就遭到了颠覆: 因地制宜,安藤采取把斜面削平之 后深挖、将建筑"栽"在地下的方法。 如此一来,限高(按日本法律,山 地建筑不得高于两层)和遮蔽率的 问题迎刃而解,六甲山集合住宅成 了一个地上2层、地下1层、加起来 共10层的标准小户型模范住宅社区。 从远处看,这幢不大的建筑,宛如 在绿树掩映的山麓上故意安放的一 个由混凝土盒子和玻璃组成的装置 玩具,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惊人地融 合,浑然天成。
最初设想
复杂地形 • 六甲山原来是一座岩石山,
滑坡现象经常发生,安腾的 业主委托的建设用地前面有 一小块平地,后面是树木茂 盛的陡峭斜坡,坡度有六十 度。关于如何处理这个斜坡, 业主的回答是必须做一面坚 实的护崖墙。于是安腾便在 这时来了灵感,想利用靠在 六十度斜面上的护崖墙设计 一座集合住宅。
最初的想法是设计成将“帆船"埋在绿丛林的建筑。 但城市规划的高度限制为六米,所以就放弃了。 安腾有好些建筑就是因为经济性、社会性、法律法 规等问题上有这些或那些的不如意,因此有很多设 计没有建成。在设计六甲集合住宅时安腾总结了经 验,使其变成了现实

公园绿地中坡地景观设计概述

公园绿地中坡地景观设计概述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 越来越高,对城市绿地面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高效利用 城市中各类绿地,成为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新要求。公园绿地 中坡地如何使用,也成为提高市民生活环境的一个方面。
1 坡地环境的分类 1.1 自然坡地环境 自然坡地为山体保留部分,在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当中
2.2 配套服务设施的适宜性 注重公园绿地坡地景观和配套服务设施之间密切的关联 性,适合的配套服务设施会进一步丰富景观空间内容,增加坡 地环境的利用率。地形坡度通常会限制坡地环境的使用,但在 找到满足使用要求的活动的情况下,会增加相应的使用率。这 时就需要适宜的配套服务设施来满足使用要求。通常当坡地坡
2 公园绿地中坡地景观设计的重点 2.1 注重空间规划的合理性 根据公园绿地中坡地绿地不同的基地条件,从而进行合理
划分功能分区和布置相应的景观要素。可以根据人群的不使用 要求和基地条件来划分不同的区域,同时布置恰当的活动内容, 避免产生人流与坡地环境的矛盾。在公园绿地坡地景观设计过程 中,需要对基地调查和分析进行深度调查,包括坡度、土质、适 宜建设内容、适合生长植物情况。在充分了解基地的情况下,才 能更好地利用基地现状条件,做到精心组织空间内容,从而充分 的利用坡地绿地。坡地不同坡度,会限制不同功能内容的布置, 要注重功能对坡地坡度的要求,使用人群的不同,也会对坡地有 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功能分区的布置需要与坡地地形相结合。在 公园绿地坡地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协调各项要素,满足合理的 功能要求,全面了解需要满足的不同性质的活动,串联起整个 坡地环境中的活动内容,活动要求与功能区划、景观要素相对 应起来。根据对应的关系安排相应的设计手段[2]。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山地城市空间设计探索——以绿春县城东部新城区城市设计为例余谦李茜楠王七林

山地城市空间设计探索——以绿春县城东部新城区城市设计为例余谦李茜楠王七林

山地城市空间设计探索 ——以绿春县城东部新城区城市设计为例余谦李茜楠王七林发布时间:2023-06-30T12:45:42.898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年8期作者:余谦李茜楠王七林[导读] 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拆真建假、大拆大建”的现象十分普遍。

当前存在的城市特色、建筑文化的缺失,除了有决策机制、公众审美、文化思潮、设计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外,也与传统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间环节缺失、规划普及面不广等问题有关。

城市设计虽然不是一种新兴的规划类型,但在目前多元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228摘要: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拆真建假、大拆大建”的现象十分普遍。

当前存在的城市特色、建筑文化的缺失,除了有决策机制、公众审美、文化思潮、设计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外,也与传统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间环节缺失、规划普及面不广等问题有关。

城市设计虽然不是一种新兴的规划类型,但在目前多元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关键词:中国哈尼城;城市设计;要素控制;管理应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城市设计下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进行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

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成为综合环境设计。

”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居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1、城市设计对绿春县城东部新城区建设的意义1.1城市功能地位提升,城市建设要求提高2014年4月1 日,红河州州委州政府在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工作专题会议上指出加强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过程中,做好“一城十景百村二十万亩”的工作,重点建设绿春中国哈尼城。

山地建筑的风景与环境:—现代疗养院建筑设计

山地建筑的风景与环境:—现代疗养院建筑设计

山地建筑的风景与环境:—现代疗养院建筑设计
韩伟强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1992(010)003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韩伟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6.2
【相关文献】
1.山地建筑设计的困惑——对部分涉及山地建筑设计规范条文的思考 [J], 周可
2.浅析山地风景区特色度假酒店的建筑设计方法——以神农村落特色度假酒店方案设计为例 [J], 陈蔚;周云飞
3.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研究——以东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J], 李哲;成玉宁
4.从古典建筑设计的文化涵义探现代建筑及环境规划的人文理念——建筑与环境艺术的文字解读 [J], 姚远
5.建筑对山地环境的积极应对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 [J], 易兵;范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