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
下关穴治疗疼痛性疾病临床应用概述

目前 , 临床 治疗 慢性 咽炎普遍采用雾化吸入疗法 , 该治疗方法 是通过超声 作用将液 体水分和药物转变为雾状颗粒 , 吸人咽部 、 呼 吸道 , 直接作用 于病灶部位 , 增加 局部药物 浓度 , 快速起效 , 同时雾化 吸入 还能发 挥湿 热润敷 功效 。由于超 声雾 化吸人 为局 部给 药, 所 以药物用 量更小, 不 良反应更 少。 康复新液是从 美洲 大蠊药 材提取液 中分离 、 精制 而成的 生物制剂 , 药 物成 分复杂 ,
2 8( 3 ): 9 4—9 5 .
观察组患者病情好转平均 用时( 8 . 2± 2 . 1 ) d , 对照组为( 1 . 4±1 . 8 ) d , 组问 比较 , 差 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两组 患者 治疗期 间及治疗后均未发生明显不 良反应 。
3 讨论
表1 两组 患者的疗效 比较[ n ( %) ]
所含氨基酸种类多达 1 8 种, 且以丙氨酸居多 , 同时还含有肽 类 、 多元醇类 、 蛋 白质 、 动 物 油脂等活性物质 一 4。该药物具有促 肉芽组织新生 、 细胞增殖 、 血管新 生 , 加快坏死 、 病损 组织脱落 、 修 复等作 用, 主要用于各种 创伤及 溃疡创 面的治 疗。氯 苯吡胺 为 H 1 一受 , 抑制平滑肌收缩 及虹管通 透性增加 的作用 , 经雾化吸人后 , 可有效减少 咽部纤体 分 泌、 细胞浸 润 , 减少 言不刺 激 , 解除 气道 高反 应 性, 加快黏膜水肿消除。本次研究结果 显示 , 观察组 患者 的痊 愈率 、 总有 效 率均显著 高 于对 照组 ( P < 0 . 0 5 ) ; 病情好转时 间明显 比对 照组更短 ( P<0 . 0 5 ) 。这 表明地 塞米松 、 氯苯吡胺联合康 复新 液雾化吸人 治疗慢性 咽炎 , 可快 速改善 』 临床症状 , 临床疗效 显著 , 且无不 良反应 , 值得推广应用 。 参 考文献 [ 1 ] 李成强.中药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 7 2例 的临床观 察[ J ] .中医 药信 息, 2 0 1 1 ,
穴位注射课件培训资料

04
观察反应
观察患者注射后的反应,如出 现异常及时处理。
保持清洁
注射后保持穴位周围皮肤的清 洁干燥。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药物渗出 或引起不适。
定期复查
根据病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 ,评估治疗效果。
穴位注射药物选择
03
常用药物种类与作用
抗生素类药物
用于治疗感染,如青霉素、头孢 菌素等。
解热镇痛药
避免不良反应与禁忌
确保药物不会引起不良反应或与其它药物产 生禁忌反应。
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
了解药物的溶解性、酸碱度等,以确定是否 适合穴位注射。
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 服、注射等。
药物配伍与禁忌
配伍禁忌
某些药物混合使用会产生化学 反应,导致药效降低或产生不
良反应。
药理禁忌
明确穴位注射的适应症,如疼痛、 炎症等,确保患者符合注射条件。
准备器具
准备好注射器、针头、消毒用品等 器具,确保注射过程的安全卫生。
患者沟通
向患者解释穴位注射的目的、过程 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常用穴位及定位
01
02
03
合谷穴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儿科疾病治疗
小儿咳嗽
穴位注射可用于治疗小儿咳嗽,通过调 节肺经穴位,缓解咳嗽症状,促进呼吸
道通畅。
小儿营养不良
穴位注射可以辅助治疗小儿营养不良, 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改善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等症状。
小儿腹泻
穴位注射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有一定疗 效,能够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泻症 状。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

202丨年5月第30卷第2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MUC(Natural Sciences Edition)May, 2021Vol. 30 No. 2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杨秀娟、杨晓轶\李玉霞2,李灿3,海云翔1(1.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730000; 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兰州730020;3.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通榆卫生院,盐城224000)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主要从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应用现状及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治法方药、配伍、选穴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特点及优势,总结其临床应用成果,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小儿腹泻;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036(2021) 02-0073-04小儿腹泻是临床儿科中常见多发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形状发生变化,并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等多种不良后果,已成为严重威胁小儿生命健康的主要 疾病之一[1)。
西医治疗主要对症及抗感染为主,抗生素治疗虽起到一定治疗作用,但由于耐药性和造 成肠道菌群紊乱的风险,长期应用存在一定隐患[2]。
中药穴位贴敷是将中药与液体辅料调和后外敷于 体表的穴位,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或传递至经络及脏腑发挥作用,可通过中药药性与经络腧穴的双重 作用而使疗效倍增。
中药穴位贴敷作为祖国医学特有的外治疗法,因应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副作用 小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3]。
本文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以小儿腹泻、中药穴位贴敷、临床应 用等为检索词检索了 2005年至2020年的相关文献,进一步整理和分析了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 的应用研究。
1中药穴位贴敷概述中药穴位贴敷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依据,将中药作用于腧穴,借经络的传导,以疏通经脉、活血行气、调节脏腑、协调阴阳,达到外治内效,而起预防与治疗疾病的目的[4]。
探讨机械排痰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机械排痰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小儿支气管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喘息等,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目前,针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辅助治疗和预防措施等。
在辅助治疗方面,机械排痰和中药穴位敷贴被广泛运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中。
这两种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加快病情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机械排痰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一、机械排痰的作用和原理机械排痰是通过一定的物理手段促使患儿排除支气管内痰液,通畅呼吸道,以达到改善呼吸功能的目的。
机械排痰的常见方法包括物理性排痰、气道清洁和吸引等。
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中,机械排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可有效防止痰液潴留、减少肺部炎症,促进病情的康复。
一些常见的机械排痰设备有气道湿化器、气道洗涤装置、气道吸引器等。
机械排痰的原理是通过物理力量作用于呼吸道,使痰液被排除体外。
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中,机械排痰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减轻患儿呼吸困难的症状,促进肺部的康复。
机械排痰还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病情的恶化。
二、中药穴位敷贴的作用和原理中药穴位敷贴是一种通过在特定穴位敷贴中药贴片来调理患儿身体状况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穴位是人体特定部位的重要点位,能够影响整个身体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
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中,中药穴位敷贴可以帮助患儿调理肺部和呼吸系统,改善体质,促进病情康复。
中药穴位敷贴的原理是通过中药穴位贴片对患儿身体进行调理,促进体内气血的顺畅运行,增强免疫力,缓解病情。
一些常见的中药穴位敷贴方法包括贴敷气海穴、太冲穴、足三里穴等。
机械排痰和中药穴位敷贴作为两种辅助治疗手段,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中常常联合使用,能够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增强治疗效果。
1. 机械排痰联合中药穴位敷贴能够促进痰液的顺利排出,减轻小儿呼吸道阻塞的症状,改善呼吸困难。
中药穴位药棒按摩在疾病中的应用

中药穴位药棒按摩在疾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中药穴位药棒按摩在骨骼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近4年(2018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接受中药穴位药棒按摩的患者185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
其中93例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92例实施中药配合穴位药棒按摩(观察组),分析两组干预情况。
结果:干预前,两组各项症状评分均较高,组间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穴位药棒按摩在骨骼疾病中有显著效果,尤其是一些颈椎腰腿痛、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帮助患者快恢复椎体功能,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中药穴位药棒按摩;骨骼疾病;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颈椎腰腿痛;生活质量;临床效果骨病是多种骨与关节病的一个总称。
主要包括骨质疏松、关节炎、脊柱炎、骨质增生、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等多种急慢性颈肩腰腿疼痛疾病。
尤其是一些颈椎腰腿痛、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等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疾病。
随着病症的进一步发展,会存在骨折,进一步影响患者活动能力,降低其生活质量。
目前康复保守治疗是临床治疗骨病的首选。
它主要以综合治疗为主,西医多采用药物治疗,比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镇痛药物过关节腔注射糖皮质激素、玻璃酸钠等药物。
中医则常用祛风散寒、活血通络、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等重要内服,以及中医外治法辅助治疗等。
近几年,中医外治法在骨病的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中药配合穴位药棒按摩更是临床中医的常用手段,其疗效明显,经济安全,易被患者接受[1]。
故而本文针对中药穴位药棒按摩在骨骼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研究资料及方法1.1研究资料选取我院近4年(2018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接受中药穴位药棒按摩的患者185例,回顾分析探讨护理效果。
中药穴位贴敷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中药穴位贴敷作用机理研究概况中药穴位贴敷历史悠久,临床疗效确切。
本文基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经络学说,从药物对机体的局部刺激、经络传导、透皮吸收3方面阐述中药穴位敷贴的作用机理,并结合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代谢组学、药效物质基础等研究热点,提出中医药系统生物学这一新的研究模式。
Abstract:Treatment by way of pasting TCM on acupoint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is determined. In 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CM wholism and meridian theory,the mechanism of acupoint pasting therapy was expounded from the aspects of medicine effects on local stimulation of the body,meridian conduction,medicine transdermal absorption. Combining with the research hot spots of modern medicine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metabolomics,and efficacy material,this article proposed a new study mode of systems biology of TCM.Key words:acupoint pasting therapy;mechanism of action;systems biology of TCM;review穴位貼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腧穴,并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通过经络刺激与药物的作用,调理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1-3]。
辨证穴位贴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辨证穴位贴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一、内容概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不断发展,穴位贴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方法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探讨穴位贴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穴位贴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
在纳入标准的基础上,对各研究的治疗方法、疗效评价指标、疗程、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进行梳理,明确穴位贴药治疗的理论基础;其次,对现有的穴位贴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总结其优缺点;结合现代医学理念,探讨穴位贴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优化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和危害性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增加,气道炎症和黏液过度分泌,导致气道狭窄、阻塞和呼吸困难。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亿人患有支气管哮喘,其中中国患病人数约为4000万,占全球总数的13左右。
支气管哮喘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研究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 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方法及其局限性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等。
然而这些方法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药物治疗虽然可以有效缓解支气管哮喘的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性和耐药性的产生。
此外药物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口干、喉咙痛、心慌等不良反应。
其次支气管扩张剂主要用于缓解支气管痉挛,但对于炎症反应并无直接作用。
通肠穴位贴药效成分的研究

通肠穴位贴药效成分的研究摘要:便秘是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生活,甚至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功能紊乱等。
目前,大多采用口服给药治疗便秘的毒副作用较大且易产生依赖性,患者大多难以接受,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发挥了药物吸收和腧穴刺激的双重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依据近几年通肠穴位贴敷在临床上选药规律,总结出了六种药效成分(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木香、丁香),对这六种中药成分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简要说明了治疗便秘的机制以及还需注意的问题,以期为穴位贴敷治疗便秘的研究和改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便秘;穴位贴敷;药效成分便秘是人们面临的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研究发现,便秘可能与性别、居住地、身体活动等因素有关[1],一般采用如膨松剂、渗透剂、兴奋剂、氯离子通道激活剂等[2]药物治疗。
然而,这些药物要么起效慢或作用不大,要么长期使用有安全隐患。
因此,中药贴敷疗法因其安全便利、疗效显著受到患者的青睐,通过查阅文献,结合现有的临床经验,本文总结归纳出了六种药效成分。
1.穴位贴所含主要中药成分1.1大黄生熟大黄、蜀大黄。
味苦、微涩,性寒,气清香。
入脾胃、大肠经。
有泻下攻积,逐瘀通经的功效[3],因此可以用于胃肠积热、大便秘结等症状。
《本经》记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研究表明,大黄中起到攻下作用的成分主要是番泻苷和大黄素。
番泻苷会在肠道菌群作用下分解成大黄酸蒽酮,此类物质可以兴奋胃肠道上的M受体,促进肠道蠕动达到助排便的目的;大黄素[4]可以通过降低肠内K+/Na+/ATP酶的活性,阻碍钠离子向细胞内转运,从而使肠内钠离子浓度升高,水分滞留在肠道中,刺激肠道蠕动,达到泻下的效果。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珍等人[5],采用中药大黄脐疗法对64名患者进行治疗,与对照组相比,大黄脐疗组治疗有效率更为显著。
结果证明大黄脐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便秘和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芒硝马牙硝、水硝。
味苦咸,性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刘起华,文谨,王菲,封立红 【关键词】 中药;穴位;经皮给药;综述 中药穴位给药疗法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制成各种剂型敷贴于人体腧穴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这种疗法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药物具有发散、走窜的性质,能经皮肤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药力更专且疗效确切,是针灸学与中医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笔者现就相关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1 药物剂型 1.1 散剂、糊剂、饼剂、丸剂 这4种剂型为皮肤给药最古老的剂型,即将中药研为细末,加调和剂如水、蜂蜜、酒、醋、姜汁等调和而制成,临床使用较为普遍。孔氏[1]采用炙麻黄、白芥子、细辛等药末,加生姜水、饴糖适量,调成糊状,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1000例,总有效率达96.0%。杨氏等[2]用麻黄、白芥子、细辛、地龙、肉桂、麝香等药粉及姜汁调和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制成消咳平喘膏,治疗咳喘症200例,总有效率达91.0%。虽然这类剂型制法简便,但存在粘着力差、用水调敷后药膏易于干枯,含菌量大,易导致皮肤感染,易霉变,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1.2 硬膏剂 该剂型是将药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内浸泡加热,炸枯后过滤,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加入铅丹或广丹,滩涂于厚纸、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体膏剂。周氏等[3]用菟丝子、杜仲、白芥子、僵蚕、延胡索、甘遂、细辛,以麻油和红丹熬炼成黑膏药,敷贴治疗哮喘126例,总有效率达99.2%。黑膏药作为皮肤给药的古老剂型,具有药物治疗和物理热敷的双重作用,且粘着力强。但黑膏药中药物有效成分受工艺过程的影响较大,常常造成活性成分的破坏或损失。因此,进一步改进黑膏药的工艺,保留更多有效成分,值得深入研究。 1.3 软膏剂 该剂型是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膏,加入适宜的基质调匀后敷贴穴位的一种半固体制剂。许氏等[4]应用麝香、白芥子、细辛等经醇提和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制成水包油型乳剂基质软膏,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水包油型乳剂基质可容纳中药提取的挥发油及水、醇提取物,透皮扩散速度快,但该剂型稳定性差,敷贴固定不够。 1.4 涂膜剂 该剂型是用高分子化合物有机溶剂溶解药物而制成的液体涂剂,用时溶剂挥发形成薄膜。邓氏等[5]用雷公藤、乳香、没药、生胆南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星、川芎等,药物粉碎浸泡,水提4次,过滤,浓缩醇沉,过滤,得药液。将该药液与聚乙烯醇加热搅拌混合,制成复方雷公藤涂膜剂,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总有效率为56.7%。其制备、应用方便,无需裱背材料,但载药量较小。刘氏等[6]以麻黄、黄芩等6味药材的提取物制成膜剂,以穴位给药,有明显的止咳平喘作用。 1.5 贴膏剂 该剂型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加入药物,经炼合、涂布、剪切等工艺制成的外用制剂,临床已广泛应用于挫伤、肌肉疼痛、关节酸痛和风湿痛等疾病。贴膏剂具有药物容量高、剂量准确,透皮性、贴附性、保湿性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物,对人体无致敏与刺激性等特点,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高氏等[7]用细辛提取挥发油、甘遂水煎、白芥子打碎加红花油适量等制成浸膏,加基质和透皮剂制成直径3~5 cm的圆形贴膏,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所致咳嗽90例,总有效率为93.3%。林氏等[8]用聚乙烯醇凝胶为载体制成中药咳泰贴膏,动物实验表明,咳泰贴膏外贴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具量效关系;而临床研究表明,双侧肺腧穴位贴敷咳泰贴膏后,止咳祛痰有效率为91.6%,急性支气管炎(风寒袭肺型)有效率为96.0%,其中75%的患者在30~120 min起效,提示穴位刺激有一定的药物效应放大作用。谢氏等[9]将当归中主要挥发油成分正丁烯内酯制成聚乙烯醇凝胶贴片,药效学研究表明可使豚鼠哮喘潜伏期、跌倒休克期显著延长,具有一定的平喘功能。 2 作用机理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穴位是人体经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有反映病痛及通过刺激达到调整脏腑功能、防病治病的作用。穴位作为给药窗口,吸收药物,传递信息,产生治疗作用,这与其特殊的物质形态基础和理化特性有关[10]。研究发现,穴位具有较周围皮肤阻抗为低的特性[11],其原因在于穴位皮肤角质层较薄[12]。赵氏等[13]研究表明,药物经皮吸收存在两种通道,即经角质层进入真皮层再进入血液循环吸收的主要过程和直接经汗腺、毛囊入血液循环的附带通道。药代动力学解析结果证实了穴位经皮吸收具有双通道、双过程复合的特征,且穴位可能存在特殊的加速吸收通道。 3 促进穴位给药吸收方法的研究 穴位给药吸收的主要屏障是表皮,可通过改变皮肤的条件或结构,或改变药物的性质来促进吸收。 3.1 穴位发泡法 该法是将具有引赤发泡的药物贴于穴位皮肤上,起到一种微面积的化学性、烧伤性刺激作用,由于表层屏障受到破坏,加快了药物的渗透,从而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14]。白芥子、斑蝥、甘遂等均是此种易引起发泡的药物[15-16]。 3.2 贴敷部位加温法 该法是采用热敷、光线照射等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汗液积存、湿度增加,皮肤角质层膨胀转化形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渗透。康氏[17]采用贴敷加温灸治疗哮喘及腹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3.3 离子导入法 借助一装置通过电流增加透皮吸收率,包括离子导入、电渗作用、离子流体力学作用、电穿孔和电渗入给药模式[18]。 3.4 加用渗透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可能改变了皮肤的生理结构,使表皮角质层疏松,从而使药物易于穿透扩散。黄氏等[19]应用氮酮加速其贴膏中药物的吸收。氮酮作为一种新型渗透促进剂,其渗透作用良好,且不良反应较小,目前其应用日趋广泛。 4 穴位贴敷在临床的应用 4.1 哮喘 穴位贴敷疗法应用最普遍的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白氏等[20]临床观察了9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治疗组48例,在缓解期于双侧心俞、肺俞、膈俞上贴敷由白芥子、细辛、桂枝、延胡索各等份的中药定喘膏;对照组42例,缓解期不给予任何治疗和处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哮喘病情分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凌氏等[21]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麻黄、附子、细辛按比例用生姜汁调和成药饼,贴敷于肺俞、肾俞、脾俞、风门、百劳和定喘穴,每次贴敷3个穴位,每年三伏天的初伏、中伏、三伏治疗,连续3年,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83例,总有效率第1年为78.0%,第2年为84.0%,第3年为91.0%,表明连续治疗较长时间则疗效更佳。 4.2 痛症 范氏等[22]对心绞痛患者采用神阙、至阳、虚里穴位贴敷进行对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比观察,结果在改善症状、心电图及减少用药量等方面,神阙组均明显优于其他组。蔡氏等[23]采用穴位贴敷关元治疗原发性痛经104例,并与针灸治疗96例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20%,对照组为78.13%,穴位贴敷疗法疗效优于针灸治疗(P0.05)。李氏等[24]采用穴位贴敷治疗痛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4.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3 儿科病症 单氏等[25]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1124例,结果治疗后的哮喘患儿其发作次数减少。吉氏等[26]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敷贴与中药内服对治疗小儿厌食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4.4 乳腺增生 本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疗效。牛氏等[27]将三棱、莪术、制胆南星、冰片制成薄片,观察穴位贴敷法与口服中药乳癖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经过3个疗程治疗,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7.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83.3%,穴贴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 4.5 变应性鼻炎 吴氏等[28]用白芥子、细辛等8味药制成药饼,贴敷于大椎、风门(双)治疗变应性鼻炎239例,总有效率达83.9%。穴位贴敷治疗后IgM、IgA、IgG均较治疗前增高,IgE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穴位贴敷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且具有方法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简便、疗程短、疗效好的特点。 4.6 其他 殷氏等[29]对单独穴位贴敷与传统针刺治疗高血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治疗前后2组血压、血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针刺和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病均有良好的疗效。黄氏等[30]采用温灸配合穴位贴敷与单纯温灸对比治疗脾虚泄泻,结果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二者联合运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董氏[31]探讨中药贴敷穴位治疗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5 穴位给药的优势与局限 穴位给药疗法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发挥了经络腧穴对人体的调节功能,是二者相互协同、相互激发和迭加的结果,较单纯用药或针灸均有一定优势;另外,药物小剂量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气血,使其直达病所,可产生相对较强的治疗效果[32],同时避免了肠胃、静脉、肌肉等途径给药而产生的药物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的弊端。 穴位给药的局限在于丸、散、膏、糊剂中药物的溶解率不高,加之药物的有效成分又很难迅速、充分地透皮、透穴,被经络吸收利用,限制了药效的发挥;此外,由于目前对经络实质、腧穴的结构基础及其接受药物刺激引起强大的效应机制和途径缺乏足够了解,从而限制了穴位给药疗法的进一步研究、应用。 6 展望 穴位贴敷不但具有经皮给药的优点,而且,由于穴位刺激能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