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戏剧历史知识:从“白话戏”到“正宫戏”——中国戏曲演变的标志性节点

戏剧历史知识:从“白话戏”到“正宫戏”——中国戏曲演变的标志性节点

戏剧历史知识:从“白话戏”到“正宫戏”——中国戏曲演变的标志性节点中国戏曲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047年,周公旦在庭考时已经有戏曲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许多标志性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从“白话戏”到“正宫戏”的演变。

“白话戏”是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期段。

自元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沿袭着已有两百年历史的“南戏”和“北曲”,二者都是以“韵文”为主要表演形式,但韵文的表达法显得过于枯燥沉闷,不利于表现人物的情感与性格。

这时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白话戏。

白话戏运用地方方言作为表演语言,而不是单调的韵文,这给演员们更大的表现空间,使戏曲表演更加接地气,贴近人民。

同时,白话戏还加入了当时正在流行的逗笑段子,这使得戏曲表演更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白话戏缩短了戏曲表演和表达情感的距离,深受各地人民喜爱,并逐渐成为主流的戏曲形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话戏也遭遇到了许多问题。

由于白话戏语言地方性比较强,难以推广,而且逐渐失去了古典文化的气质。

同时,白话戏采用的是流行语言,与汉字本身的内涵存在较大差别,随着时代的变迁,白话戏的方式也逐渐过时。

因此,人们开始反思白话戏的局限性,并尝试重新寻找一种更适合中国古典文化以及现代生活的戏曲形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宫戏应运而生。

正宫戏是一种通过写作新的故事情节,革新编排语言表达方式,重新展现传统曲艺精华的新型戏曲。

正宫戏以“宫廷音乐”为基础,水乡音乐和民间小调为辅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与白话戏相比,正宫戏采用了正确的汉字和经典的语言,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也更能够引领新潮流,让观众获得更好的文化享受。

正宫戏还吸收了白话戏的优点,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多元化。

包括舞蹈、唱腔、器乐、说唱、杂技、马戏等元素,让人们对于正宫戏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正宫戏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风格和文化特色,使得中国戏曲得以传承发展。

中国戏曲的发展1000字

中国戏曲的发展1000字

中国戏曲的发展1000字中国戏曲的发展1000字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也承载着该文化的历史、哲学、社会和伦理价值。

中国戏曲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经过不断地发展,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地区、剧种和演员四个方面介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戏曲发展经历了多次的高潮和低谷。

唐朝时期是中国戏曲的辉煌时期,当时的戏曲演出形式已经比较成熟,演出内容也很丰富。

宋元时期的戏曲较为简单,但也有其独到之处。

到了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时期,不但演出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戏曲界也催生出了众多的艺术大师。

20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继续推陈出新,融合现代元素,发展更加成熟。

二、地区中国戏曲是以不同地区的文化风貌为基础,逐步形成以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为主要特征的戏曲剧种。

目前,全国范围内主要有京剧、豫剧、晋剧、粤剧、湘剧、川剧、黄梅戏、评剧、秦腔、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较为著名的戏曲剧种,每种剧种都是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让人们能够领略到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

三、剧种每种戏曲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戏曲唱腔、表演技巧和传承方式。

京剧以其严谨的表演风格、精湛的唱腔和演员的形体表演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豫剧则以传统的古典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悠久的历史和现代剧目的丰富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黄梅戏则以细腻婉转的唱腔、传统曲目和新曲目结合在一起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口味。

评剧以其口语化、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广泛的表演场所及题材的应用范围而深受现代观众的喜爱。

四、演员戏曲演员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昔日的张三秀、穆桂英,到现代的梅兰芳、程砚秋、茅盾、龙江等演员,每一个演员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高超的演技和才华横溢的艺术表现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又称为“四大戏曲”之一,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起源于北京,融合了多种戏曲艺术形式,如京剧、豫剧、评剧等,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阶段(1790年-1840年)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1790年摆布。

当时,北京的戏曲演员们开始以“京腔”为基础,结合其他地方的戏曲元素,创造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即后来的京剧。

这个阶段的京剧还没有固定的剧本和表演规范,演员们主要通过即兴表演来展示自己的才艺。

二、发展阶段(1840年-1911年)在19世纪中叶,京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京剧的剧本开始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表演规范和技巧。

同时,京剧的表演风格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包括唱腔、表演、化妆等方面。

这个阶段的京剧主要以历史故事和传统戏剧作品为题材,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声腔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三、现代化阶段(1912年-1949年)京剧在20世纪初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这个时期,京剧开始与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剧本的题材逐渐扩展到现代题材,表演技巧也更加多样化和精细化。

京剧的舞台布景、音响设备等也得到了改进和提升,使得演出效果更加逼真和震撼人心。

四、改革创新阶段(1949年至今)1949年以后,京剧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这个阶段,京剧逐渐走向了现代化的舞台艺术形式。

剧本的题材和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化,包括对外国戏剧元素的吸收和融合。

同时,京剧的表演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演员们通过更加精湛的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总结: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经历了起源、发展、现代化和改革创新等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无固定剧本和表演规范,到逐渐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再到现代化的舞台艺术形式和改革创新的发展,京剧向来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吸引了泛博观众的爱慕和关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学和哲学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仪式和巫术表演。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由原始宗教中的祭祀舞蹈演变而来。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融入了民间艺术,并且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

到了唐宋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宫廷中有专门的演员和编剧,他们演绎了许多富有武功和音乐元素的戏曲作品。

这些戏曲作品通过皇室赞助和皇家演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在宋代,浮世绘艺术中也开始出现了对戏曲剧情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代时,四大传统剧种——京剧、豫剧、越剧和黄梅戏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清代时,曲艺、评话以及河南坠子等其他地方戏曲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这个时期,戏曲剧目和表演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开始形成各地的地方剧种。

二、戏曲的主要流派和特点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它汇集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独特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目而闻名于世。

它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说)、念、做、打、舞、揩(即化妆)、装、亲等八个基本功。

京剧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豫剧:豫剧起源于河南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以其豪放、豪迈的风格和快节奏的表演形式而深受观众喜爱。

它的剧情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演唱时以豫剧曲调为主。

3. 越剧: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越剧多演绎女性形象,剧情多为爱情、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琐碎。

4.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地区,它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江南民间音乐元素而独树一帜。

黄梅戏的唱腔柔美婉转,舞台表演热闹活泼,剧情多以家庭和爱情为主题。

三、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戏曲的节奏是从容的、曼妙的,现代的都市是紧张的、快捷的。

两者的气质好像难以调和,现代都市人亦总是觉得戏曲是属于过去时代的它离今天的生活,离当下的我们非常遥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欢迎参考~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戏剧的发展: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历史沿革:。

简述中国戏曲的起源

简述中国戏曲的起源

简述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和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化,成为了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以及主要流派和发展历程。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和传统歌曲。

据考古学的证据显示,距今约3000年前的商代晚期和周代初期,戏曲形式仍然主要以舞蹈和歌唱为主。

这些舞蹈和歌唱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

中国戏曲的主要流派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

其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起源于北京,并于19世纪中叶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体系。

京剧注重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包括唱腔、念白、做功以及打斗动作等,艺术上极为精湛。

京剧中的经典剧目有《红楼梦》、《白蛇传》等。

与京剧相比,豫剧则起源于河南地区,以其激情奔放、自由活泼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豫剧的剧目内容多样,包括历史剧、传奇故事、战争故事等。

著名的豫剧剧目有《关公》、《牡丹亭》等。

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以其柔婉、细腻的唱腔和委婉的舞姿而闻名。

越剧通常演绎一些古代爱情故事和女性形象,比如《西施》、《梁祝》等。

粤剧则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特殊的音乐风格而独树一帜。

粤剧在表演形式上注重细腻和灵动,经常运用扇子、舞蹈和杂技等元素。

粤剧的经典剧目有《黄粱梦》、《打渔杀家》等。

除了以上主要流派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如川剧、湘剧、闽剧等等。

每个地区的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类型,丰富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古代戏曲开始形成于商周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与宗教仪式和宫廷文化结合,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地位和艺术性的表演形式。

封建社会时期,戏曲逐渐成为宫廷贵族和富有阶级的专有娱乐,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剧目和表演风格。

到了现代,戏曲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大众文化形式,演员们通过戏曲艺术表达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京剧的发展历程及人物介绍

京剧的发展历程及人物介绍

京剧的发展历程及人物介绍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是京剧的发展历程及一些著名人物的介绍:1. 清代:京剧起源于18世纪清朝,是在北京皇宫中演出的宫廷戏曲形式。

当时的京剧主要以说唱为主,演员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等。

2. 戏曲改革:20世纪初,京剧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梅兰芳,他将京剧从皇宫中引入大众,改革了表演风格和唱腔,使得京剧更贴近现实生活。

此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改革家,如程砚秋、尚小云等,他们的改革使京剧更加精彩和多样化。

3.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京剧成为了宣传抗战的重要工具。

一些著名的演员如马连良、程砚秋等都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并创作了一些具有强烈抗战色彩的剧目。

4. 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京剧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关注。

一些著名的演员如梅兰芳、程砚秋等继续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新的演员和创作人才,如于魁智、谢东娜等。

在京剧中,有很多著名的人物。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京剧演员和剧目:1. 梅兰芳:梅派京剧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国剧之父”。

他擅长表演旦角,演技精湛,形成了独特的唱腔风格和表演艺术风格。

2. 马连良: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京剧演员,以演绎革命英雄和抗战题材的剧目而闻名。

他的表演风格力求真实,充满激情和感染力。

3. 程砚秋:他是京剧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著名演员。

他注重表演技巧和创新,推动了京剧的发展和变革。

4. 《红楼梦》:这是一部根据经典小说改编的京剧作品,由程砚秋主演。

该剧以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展现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 《白蛇传》: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京剧剧目,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该剧融汇了舞蹈、唱腔和表演等元素,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以上只是京剧发展历程和人物介绍的一部分,京剧的发展非常丰富多样,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梳理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梳理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梳理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包含了京剧、豫剧、评剧、黄梅戏、越剧等多个流派,每个流派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的戏曲被称为“皮黄”。

到了唐宋时期,戏曲开始有了明确的表演形式和剧本,逐渐发展成熟。

元代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元曲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里程碑,不仅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而且剧本题材广泛,对后世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京剧和越剧等重要戏曲流派。

传统戏曲的特点之一是音乐表演的重要性。

戏曲中的音乐和唱腔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其中,唱腔是戏曲演唱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据角色的不同,有吕派、秦腔、黄梅戏和越剧等多种唱腔形式。

这些唱腔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调和感染力,通过声音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另外,传统戏曲还注重角色形象的表达。

戏曲的角色形象是根据剧本和角色名义塑造的,通过化装、表演和动作等方式来展示。

戏曲中的表演动作有时华丽、有时简约,既注重舞台美感,又强调情感的抒发。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声线变化来塑造角色的特点和性格,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而与传统戏曲相比,近几十年来,现代戏曲开始兴起,包括话剧、电影、电视剧等。

现代戏曲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吸取了西方戏剧技巧,拓展了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加注重剧情的逻辑性和人物的内心情感。

总之,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演形式。

它通过音乐、表演和角色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与现代戏曲相比,传统戏曲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虽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变化,但其核心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依然存在,仍然吸引着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
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其声腔曼妙委
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
人口。戏曲纵横古今、博雅通实、韵律无穷,是一门品赏不尽的艺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如果说戏剧史西方的歌谣,那么戏曲
则是古老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上的优美歌谣。然而,中国戏曲
这么博大精深的艺术,或许是因为太古老太遥远,竟没人说得清楚它
究竟起源何处。关于戏曲的起源,有一下几类说法:其一,起源于宗
教仪式说。这一说法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成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
颇为密切的关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他在《中国戏剧起源于宗
教仪式考》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
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个因
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仍然还活跃着。”其二,起
源于原始歌舞说。这是非常主流的一种说法,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戏
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原始时代的歌舞虽具有模仿性
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
还不能成为“戏曲”。不过它一初具戏曲的前期形态了,中国戏曲就
酝酿于这种原始时代的歌舞中。其三,起源于古代宫廷优人说。戏剧
只能活在舞台上,没有演员的当众表演,也就不会有戏剧。上古宫廷
的俳优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他们或笑谑,或歌舞,或弹奏,
以供人主之笑乐,所以不少古代学者视之为“优戏之始”。优可以说
是中国戏曲最早的专业演员,他们为中国戏曲的发展积蓄了深厚的底
蕴。其四,起源于傀儡戏说。早在戏曲正式诞生之前,傀儡戏就已在
我国广大地区普遍流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因为傀儡戏是
以演绎人物故事为职,故被称为戏曲之源。戏曲的起源决定了它具有
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也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
到汉代,“百戏”开始盛行。“百戏”不是指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
而是熔汉时杂乐和各种表演艺术技艺为一炉的综合体,是盛行于汉代
广大社会,包含有民间散乐、歌舞杂奏、杂技、角抵、幻术等音乐艺
术形式的总称。“百戏”又称“角抵戏”。《东海黄公》就是一出古老
的角抵戏,演的是秦朝末年善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区降服白虎却法术
失灵被虎所杀的故事。在《东海黄公》的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
虎杀的情节,有特定的服饰、人物、情节冲突和既定的结局,这显然
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出为
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因此,这出古老的艺术也一度被许
多学者看做中国戏曲的雏形。汉以后的魏晋六朝一直到隋朝都盛行百
戏,百戏的发展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戏曲萌芽的摇篮。
迈入唐代以后,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表演模式——弄参军。弄参军
得名于表演的角色,“参军”属于官职的名称,是当时的芝麻小官;
“弄”是古代百戏乐舞中角色扮演或节目表演的代称,如汉代百戏有
“弄丸”,唐代有“弄参军”、“弄兰陵王”等。弄参军将两者结合,
成为唐代戏曲的专有名词。弄参军的内容是提前准备、精心安排的。
弄参军既风靡于宫廷,又流行于民间;既有男演员,又有女演员,如
周季崇和妻子刘采春都擅长演的弄参军《望夫歌》。据唐赵璘《因话
录》记载:“(唐)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宫戏,其绿衣秉简者,
谓之‘参军桩’。”除了正式的参军戏,还有一些参军戏的延伸。
之后,出现了庙会和瓦舍,它们为戏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登上历史的舞台提供了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使其拥有固定的场所、稳
定的观众和专业艺人群,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宋代
出现的宋杂剧标注着戏曲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宋杂剧主要流
行于都城以及繁华的商业城市,如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在北宋时期,杂剧没有明确的范围艰定,
它不仅继承了唐代的“参军戏”,还广泛吸取各种表演艺术的技法,
因此包含了傀儡戏、滑稽戏、角抵戏等,如《目连救母》就是其中精
彩的一出。宋杂剧的演出形式有着生动活泼的特点,在表演形式上大
致分为“滑稽戏”和“歌舞戏”两个类别,它们表现内容的方法各异,
题材丰富。其中,“滑稽戏”所占比重比较大,《宋官本杂剧段数》中
的280个剧种中,绝大多数都是滑稽戏。而歌舞戏在宋杂剧中则居于
突出的地位。宋杂剧在开始的时候上演一段歌舞,表演一段生活中的
俗事,称为“艳段”;然后再上演正杂剧,通名“两段”,可以是一段
滑稽戏,一段大曲;最后是开玩笑式的小节目“杂扮”。金灭北宋后,
继承了北宋的杂剧,称为“金院本”。金院本和宋杂剧名异实同,在
表现形式上也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金院本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
域色彩,是金朝在燕京(今北京)定居时形成的北方派杂剧。金杂剧
是宋杂剧向元杂剧转化的渡口,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戏
曲的历史性发展。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时产生于元代的文学主题。
我们常说的中国三大文学体裁“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名翁灿
烂辉煌的长卷中最为绚丽的篇章,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虽然杂剧
和散曲合称元曲,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
有人以“元曲”单指元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杂剧是在宋
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民间艺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成熟的戏曲
形式。虽然说中国戏曲的源头至今众说纷纭,但是中国戏曲成熟与繁
荣的标志,却都一致公认为元杂剧。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
现了独有的特点。元杂剧在金代就已经开始了其演变、形成的过程,
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到了元代初年才趋于成熟而与原来的
金院本有了显著的区别。二者继承的关系可以从其剧目上看出一二。
不少杂剧就是把金院本加以丰富或改编而成的。如《太湖石》、《打球
会》均取材于同名的金元本。此外,从杂剧的角色行当以及歌舞、表
演、念诵等各种表演形式等方面,也不难看出其与金院本一脉相承的
关系。元杂剧在形成的过程中还广泛吸取了其他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如宋金时期的说唱艺术诸宫调就对元杂剧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在舞
台艺术方面,特别是在曲调的音乐和声腔形成方面,元杂剧还充分吸
取了北方各民族的民间歌舞及各种百戏等因素。同时,在金元时期,
在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民和汉族人民杂居,这对于元杂剧能够融
合各民族的艺术成就,特别是接受各民族音乐和歌舞的影响,以形成
元杂剧的戏曲声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元杂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唱。元杂剧主要有三个角色,即正末、正旦和净。元杂剧一剧一角色,
由正末演唱的成为“末本”,由正旦演唱的称为“旦本”。此外,还有
外旦、贴旦(女配角)、外末、副末(男配角)和杂(有孤、驾、卜
儿等)。元杂剧“一人主唱”——即在旦本戏中,正旦一人唱,在末
本戏中正末一人唱,分工十分明确。元杂剧综合了丰富的文学和动听
的音乐,继承和发展了说唱艺术,同时表演中也不乏滑稽和舞蹈。可
以说,元杂剧是一个朝代的戏曲,它随着元代的兴起而孕育,伴着元
代的发展而繁荣,最终随着元代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元杂剧具
有空前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时期,标志着戏曲的
成熟,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元杂剧的逐渐衰落,南戏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到了元
末明初,南戏发展更加迅猛,并产生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传奇。
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传奇渐渐繁荣和成熟,成为继元杂剧之后戏曲发
展的又一个高峰。“传奇”一词来源于唐代对奇异荒诞小说的统称,
自元代起,“传奇”一名指称戏曲,宋元南戏、元杂剧都曾称为“传
奇”,自明代以后,则多之明清两代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作品,
寓意着具有传奇性和新颖性的特色。至今,戏曲学界对于传奇的指称
范围尚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有的认为传奇包括元末南戏,有的认为
传奇可追溯到昆腔......可谓众说纷纭。明清传奇的发展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等一
系列因素,都促使传奇进入繁荣时期。这时期,传奇不仅创作人才辈
出,各种优秀剧本更是争奇斗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辉煌局面。明清
传奇的舞台艺术在南戏、北杂剧和元杂剧的基础上,有了更为显著的
进步。在面部造型中,分为俊扮和丑扮,并用各种各样的脸谱色彩来
区分不同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传奇演出注重场景的布置,充分运
用简易的道具和写实的灯彩,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需要特别强调
的事,传奇突破了杂剧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的体例,使《西厢记》
那样五本二十折且部分突破一人主唱格局的剧本形式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和稳固。同时,传奇时代的开始,标志着南戏的结束,二者的
区别不仅仅在于称谓的变更,更在于体制上已有很大的变化。明清时
期常演内容复杂、人物众多的大戏,增加了许多新型人物,传统角色
行当就分化、派生出新的角色,明清时期的角色行当没有改变以生、
旦为主的体制,在角色行当的分工上趋于细密和合理,更专业化,表
演的程式化加强。纵观明清传奇,传世作者八百多人,作品存目有两
千六百种左右,保存至今的作品有六百多部,真可谓是繁盛一时。明
清时期最突出的作品是历史剧,出现了“南洪北孔”两位伟大的剧作
家,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这一阶段最具有代表
性的作品。明清传奇的崛起,不仅在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后来遍地开花的民间地方戏曲也有深远影响。
近代,各个地方剧种涌现,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川剧......
纷纷走上历史舞台。戏曲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不断焕发出新的
生命活力。“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国戏曲如一枝春
意盎然的红杏,蓬勃着生命和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