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发展史
15中国戏剧发展史

戏剧发展史一、概念界定(一)关于戏曲《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可知梨园为玄宗时宫廷所设,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
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五大剧种: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河北)评剧、(河南)豫剧。
地方戏曲剧种: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
(二)关于话剧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
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三)关于戏剧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包括戏曲和话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二、发展历程(一)先秦——戏曲的孕育时期1.宗教祭祀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远古主要是作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的重要绢成部分。
原始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并且根据祭祀的需要,将散漫的原始歌舞组合成一定的格式。
在这种活动当中,原始歌舞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戏剧因索。
《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
2.巫觋祀神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xí(男性),侍奉天地鬼神,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史概述
中国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戏剧史进行简要概述。
历史发展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中国戏剧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在此之后,中国戏剧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
著名的元曲和明清时期的京剧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戏剧类型
中国戏剧包含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文化特点。
- 京剧: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以及精致的戏曲服饰和独特的化妆技巧。
- 评剧:评剧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以抒发情感和夸张表演风格而闻名。
- 黄梅戏:黄梅戏源自湖北地区,以其婉转悲凉的唱腔和优美的舞蹈而受到欢迎。
- 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戏曲,以其饱满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著名。
影响和传承
中国戏剧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
中国戏剧技巧和艺术形式被传承到现代剧场和电影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结论
中国戏剧以其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中国戏剧史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戏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中国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将重点介绍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的主要时期。
一、近现代过渡期(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开始出现变革,各种地方戏剧纷纷涌现,如京剧、越剧、川剧等。
这些戏剧艺术形式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民国时期(1912-1949)民国时期,中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戏剧的社会功能,主张“戏剧救国”。
同时,西方戏剧理论的传入使得中国戏剧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越剧、黄梅戏等。
1. 京剧:京剧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许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涌现出来,使得京剧成为中国戏剧艺术的象征。
2. 话剧:民国时期,西方话剧传入中国,戏剧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西方戏剧理论与本土戏剧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话剧作品。
3. 越剧:越剧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成为浙江、上海等地最受欢迎的地方戏剧艺术形式。
三、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剧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戏剧作品。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地方戏剧等。
1. 京剧: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国家重要的戏剧艺术形式。
许多新的京剧作品如《白毛女》、《沙家浜》等深受观众喜爱。
2. 话剧:新中国成立后,话剧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戏剧艺术家们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如《茶馆》、《雷雨》等经典作品。
3. 地方戏剧: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地方戏剧艺术进行了保护和扶持,许多地方戏剧艺术形式如黄梅戏、评剧等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现代戏剧史的里程碑是

中国现代戏剧史的里程碑是指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或成就。
下面是中国现代戏剧史的几个里程碑:19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开端。
1920年,江苏省无锡市的八路军剧团演出了第一部现代戏剧《大路》。
1922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组织的首批工农兵剧团演出了《革命烈士》、《红星照耀中国》等戏剧。
这些戏剧开启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195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高潮。
1950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成为中国现代戏剧人才的摇篮。
1953年,中国第一部自主创作的长篇戏剧《和平之光》演出,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走上了自主创作的道路。
196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转型期。
1960年,中国第一部西方语言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出,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进入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中。
198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复兴时期。
1980年,中国第一部现代音乐戏剧《雪莉》演出,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在文化和艺术上的复兴。
21世纪初: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演员,如《百慕大三角》、《辣手神探》、《奇幻森林》、《唐伯虎点秋香》、《笑傲江湖》等。
这些作品和演员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1世纪中叶:中国现代戏剧的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现代戏剧不仅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欢迎,而且还开始走向国际,在世界各地演出。
例如,2017年,中国音乐剧《霓裳铃音》在纽约布鲁克林艺术中心演出,受到了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涉及了几十年,经历了许多里程碑性的事件和成就。
它不断演进和发展,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
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
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
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
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
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
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
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
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
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
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
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
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
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
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
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歌舞表演。
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以下是中国戏曲的发展史的几个主要阶段:1. 萌芽期:在唐代以前,中国的戏曲表演主要是以歌舞形式为主。
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戏曲开始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等元素,逐渐形成了以歌舞剧为主的戏曲形式。
2. 形成期:在唐宋时期,戏曲逐渐形成了以“杂剧”和“南戏”为代表的表演形式。
杂剧是一种综合了歌曲、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的表演艺术形式,而南戏则是以南方民间小戏为基础发展而来。
这两种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成熟期:元代是戏曲的成熟期。
元代的戏曲以杂剧为主,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思想。
4. 发展期:明清时期是戏曲的发展期。
这个时期的戏曲以南戏为主,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
这些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和地域特点。
5. 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在20世纪初,京剧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同时,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兴起也对戏曲产生了影响,使得戏曲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等多个阶段,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方戏曲剧种和表演形式。
在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形成了新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文化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
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
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
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
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
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
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
京剧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行当大体分为生旦净丑4个行当,每一个行当还都可以细分,如生分为老生,演中老年男性;小生,演青年男性;娃娃生,演小男孩;武生,演武戏中的男性。
小生中又可分为扇子生,翎子生,武小生,穷生等。
旦行中分为花旦、青衣和老旦。
武戏中有武旦和刀马旦。
一般情况下,各个行当有其相对应的角色。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
戏曲文化的历史起源

戏曲文化的历史起源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下面是分享的戏曲文化的历史起源介绍,一起来看一下吧。
话剧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
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
“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
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宋元南戏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
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
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
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
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
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
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
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
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
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中国戏剧的奠基人,关汉卿中国京剧名家,梅兰芳京剧:梅兰芳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
剧
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的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 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
结
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
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构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
特
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 》: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点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 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 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 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 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 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 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 【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一)先秦西汉——戏曲的萌芽期
俳优是宫廷中以滑稽表演取悦国君贵族的人,类似西方 宫廷中的小丑。俳优一般由侏儒充当,所以在秦汉时期的文 献中侏儒、俳优是同一个概念。《韩非子》云“俳优侏儒, 固人主之所与燕也”,意思就是俳优们是参加帝王私人宴会, 表演助兴的。《尚书》里的“歌”,《诗经》里的“颂”, 《楚辞》里的“九歌”,都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 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史记• 滑稽列传》中,春秋楚国一位叫“孟”的优人,穿戴已故去 的相国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孙叔敖的举动,使孙的遗族得到 封赠。
金杂剧,亦名院本,与宋杂剧相近,但有了发展和变化:①用大曲 演唱的节目减少。②艳段的节目形式有了丰富。③增加了“院么”的节 目。④以散说为主,唱的比重较小。金院本的剧目,比之宋杂剧也大为
(五)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 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 进入成熟的阶段。
(二)汉魏南北朝——戏曲的萌芽期。
汉代的音乐相对发达,汉武帝设立了专门的“乐府”机构,是采集和管理音乐 歌舞的部门,这一部门采集到了大量的民间乐曲,有“相和歌”、“歌戏”等,对 日后的戏曲歌唱、音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汉魏时期,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jué)抵”【古代两人相抵较量气 力的一种运动,类似现代摔交的一种技艺表演】(即百戏——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 泛称)、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 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单曲,主要是从民间 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 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元曲
元曲
散曲
杂剧
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 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 是汤显祖。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 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 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 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 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 面精彩,唱做俱佳。
唐代的歌舞戏极其兴盛,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面》《钵头》和 《踏谣娘》,并称为唐朝的三大歌舞戏,已初步具备了后世戏曲艺术 的雏形。
(四)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把属于一个宫调之若干曲子,联成一起称为一套,例如赚词;而集 合许多宫调的一支支曲,再加说白夹叙,说唱故事的形式,则称为“诸 宫调”。诸宫调亦称“诸般宫调”。诸宫调所用的伴奏乐器,在宋代时 期主要为鼓、板、笛;金元以后,开始加入弦乐器和其他打击乐器。
白又叫宾白,即剧中人物的台词、道白。因杂剧以“唱为主,白 为宾,故曰宾白”。元杂剧的宾白,除一般的独白、对白外,还有定 场白、冲场白、背白和带白。定场白是角色第一次上场时作的自我介 绍,一般用韵语。
如《窦娥冤》第一折里赛卢医第一次上场念:“行医有斟酌,下 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然后自报姓名、籍贯、身份 之类。这是元杂剧的一种程式,可以看出话本说唱的影响。冲场白是 角色再次上场的说白。背白是角色背着同台其他角色向观众的独白。 带白是插在曲词中的道白。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 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 ,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 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 种综合艺术。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 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载歌载舞,又说 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 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 女、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 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 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 “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 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 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因常穿青素褶 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 剧色彩。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 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 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 兼扮。
科又叫科范,指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音响效果等的舞台指示。 如“笑科”、“把盏科”。
生、旦、净、杂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文 小生、武小生)。
老生:中老年人物,因戴胡须,又称须生。
小生:青年人物,不挂胡须,分文小生、武小生。
旦行: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 老旦、彩旦等。
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 个曲牌联成的组曲。 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 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 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 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 剧本。
元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
杂
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 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 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 儿大报仇》等作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 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元杂剧知识介绍
“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 都以曲词为主,因而总称为曲。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 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 “元代戏曲”。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面部化装用脸谱,一般都是扮 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角色。
杂行: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在《窦娥冤》中的 卜儿(老年妇女)、和尚、皇帝等。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悲剧
在内容上,杂剧的每一折均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包括宫调曲牌名称和曲词。 剧本里唱词前面都标明宫调与曲牌的名称,如[正宫·端 正好]、[商调·集贤宾],“正宫”、“商调”是宫调名 称,“端正好”、“集贤宾”是曲牌,即曲子的名称。曲 谱是固定的,戏曲家按谱填词即可。 一折戏只能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首尾一韵;还规 定一本戏由一个角色唱到底,其他演员只有道白。男主角 唱的叫末本,女主角唱的叫旦本。但也有变例,如《西厢 记》第四本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流唱的情况。这说 明元杂剧在发展中逐渐突破了它自身的局限。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六)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 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 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 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 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 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三)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唐代的李隆基(唐玄宗,唐明皇)酷爱歌,舞将宫廷中的歌舞伎 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以供宫廷宴乐,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 的大规模培训戏曲歌舞演员的场所。杨贵妃舞的《霓裳羽衣》在当时 最为著称。除了请专门的人士来教习,还请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为他 们编撰节目,像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贺知章等人都为梨园编写过节 目。这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练习场所。所以京 剧界追本溯源,称这一行业为梨园行。
此外,在各族、各地土生土长的民歌或曲艺 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戏,种类繁多,也不断在发 展。其中有一支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曲调的戏曲 ——皮黄,广泛地吸收了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在 北京一带盛行起来,这就是京戏。(从清初起, 地方戏曲日趋繁盛,出现了丰富的唱腔和多样的 剧目。乾隆末年,四大徽班(指三庆、四喜、春 台、和春)进京。经过安徽、湖北艺人的长期努 力,又吸收其它许多剧种的优点,京戏形成了。) 近百年来,京戏逐渐形成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 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很高,被称之为“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