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合集下载

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党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的完整科学理论。

是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在我们今天的各项工作中更具有现实意义。

群众路线科学内涵现实意义一、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党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的完整科学理论。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目的,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一切依靠群众则讲的就是手段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和活的灵魂,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具体来讲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群众路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现和具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和决定力量,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时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他还告诫全党同志“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毛泽东同志很好的把历史唯物论和群众路线有机结合起来,深刻阐明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而使党的群众路线立于坚实的历史唯物论理论基础之上。

二是群众路线理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哲学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真理正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答案

学习中心/函授站_姓名学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2019学年上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综合大作业)考试说明:1、大作业试题于2019年4月25日公布,2019年4月26日至2019年5月12日在线上传大作业答卷(最多上传10张图片);2、考试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均按零分计;3、答案须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综合大作业答题纸》手写完成,要求字迹工整、卷面干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2.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 吾心便是宇宙B. 存在就是被感知C. 心外无物D.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3. 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 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 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4.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5.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说法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6. 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其中一种是循环论,另一种是A. 激变论B. 庸俗进化论C. 直线论D. 庸俗唯物论7. 下列选项中属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是A. 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B. 认识来源于绝对精神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 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 相对主义观点C. 诡辩论观点D. 折衷主义观点9.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 杰出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 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变化性B. 客观实在性C. 可知性D. 广延性11.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2.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A. 属于上层建筑B. 不属于上层建筑C. 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 其中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 社会意识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C. 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 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14.相对真理是指A. 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B. 相对谬论C. 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论的成分D. 正确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A.它是人类有用的活动B.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 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D. 它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16.“肯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中包含否定”,这是A. 折衷主义的观点B. 辩证法的观点C. 诡辩论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7.人的本质A.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 是人的自我保存C. 在于人有思想有意识D. 是自私自利18.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A.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B.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 新事物区别于旧事物D. 新旧事物融合为一体1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B.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 事物是否发生数量的增减D. 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A. 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 主观唯心论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特点在于ABEA. 实践性B. 科学性C. 有用性D. 系统性E. 革命性2.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关系ACEA.月晕而风B. 电闪雷鸣C.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D. 白天黑夜E. 水涨船高3.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心理的有ABCA. 人们的情感、情绪B. 人们的愿望、信念C. 人们的风俗、习惯D. 人们的道德观点E. 人们的艺术观点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是ABDA. 人口因素B. 地理环境C. 科学技术D. 生产方式E. 国家政权5.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ABDEA. 庸俗进化论B. 激变论C. 唯理论D. 政治上的改良主义E. 政治上的冒险主义6.“有用的即真理”其错误在于BCDEA. 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B. 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同C. 是实用主义真理观D. 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E.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7.下列哪些说法正确地概括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A. 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B.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C.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D.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E. 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8.列宁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答: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辩证矛盾:是指客观现实中,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

它是任何事物所普遍具有的(即"事事有”、"时时有”),是现实的、客观的矛盾,不是错误论断的矛盾。

辩证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这种现实的辩证矛盾在思维中得到正确反映,就形成了思维中的辩证矛盾。

3、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

与自然界一样,社会存在也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物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财产;运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组织活动;思维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思想理论、知识体系等。

对社会存在进行量化就有了所谓社会存在量。

各种社会存在可以相互转换。

4、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5、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6、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形式、内容和方向。

浅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

浅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

浅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中共xxxx党校王菲浅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观点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实践主体的历史作用问题,一直是史学家、哲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分歧。

在社会主体的历史作用问题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种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劳动者决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更,引起社会的变革;另一种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由此导致如下两个主要的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列宁)如唯意志论宣扬的神秘论,宿命论宣扬的消极、无为、听天由命。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从生产方式是各种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个观点出发,肯定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创造精神文化财富的物质条件是人民群众提供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一切精神文化财富的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财富;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生和解决,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

显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党之本坚持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是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题练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题练习

2008年5下列选项中,强调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A.出污泥而不染B.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c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理论,一种是经验论,另一种是A.唯理论 B.庸俗进化论 c激变论 D 庸俗唯物论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A.真理是发展的 B.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c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 D真理具有客观性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一种A历史宿命论观点 B机械决定论观点 c.历史唯心论观点 D.历史唯物论观点9.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对是A先进社会势力和落后社会势力的矛盾 B人口因素和自然资源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的矛盾 1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是A.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B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D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由于A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生产力的水平 B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的活动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12.下列各项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系列的是A古代社会 B农业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信息社会13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 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c.个人知识的多少和才能的高低 D个人从事职业的重要程度二、辨析题:41—42小题。

每小题10分。

共20分。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答案要点:错误。

(1)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睢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汇总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

43.简要说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4.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45.简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47.试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试卷(一)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 P19)(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42.(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43.(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劳动改变了古猿的生理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3)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科学实验的进行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略论我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

略论我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

略论我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创造性、价值),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价值、认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共产党的执政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人民群众一、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基本观点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创造性、价值),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价值、认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我党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优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改正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错误,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保持党与群众的的血肉联系,同舟共济,共克艰难,时时刻刻牢记并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共产党的执政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缺少群众基础、没有人民支持,再好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提高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极大的鼓舞了他们的劳动热情,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转变了他们的阶级观念,改变了他们的劳动态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我党广泛发动群众,提高了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产值迅速增长,人民群众负担大大减轻,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同时也树立和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党的思想、路线、方针引导受众更要服务受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我党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

我党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优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改正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错误,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保持党与群众的的血肉联系,同舟共济,共克艰难,时时刻刻牢记并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群众观点
所谓群众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群众路线
所谓群众路线,是指在群众观点基础上形成的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正如毛泽东在1943年6月《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所说的:“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的独创。

群众观点,是我们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邓小平曾说过:“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路线,刘少奇曾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

”他的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

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

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

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在群众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它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是对人民群众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根本变革。

正是基于这种唯物史观的认识,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提出和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

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

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

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

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

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

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党的成长与壮大、革命的胜利与发展,都与群众路线息息相关。

当党正确地制定和实行群众路线时,革命就胜利、发展;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失败。

胡锦涛同志重申: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

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

在新时期,党的一切行动都要以符合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脱离群众的话,党就是去了活力。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党的群众现点,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

坚持群众路线,最根本的是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克服官僚主义和唯上之风,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全面掌握真实情况,充分了解社情民意,积极汲取群众智慧。

只有这样,各项决策和工作才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取得新进步的法宝。

一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群众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为民服务方式和质量。

三是,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扬民主,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依靠群众,使我们的工作符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做到科学决策,扎实落实。

四是坚持深入群众,掌握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积极化解矛盾,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从而取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是改革的重要落脚点。

过去,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都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党的各项任务。

因此我们的改革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作为发展的政策目标。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