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

合集下载

什么是宗法制度

什么是宗法制度

什么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指传统社会中一种基于家族亲属关系的社会控制系统。

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家族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这些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规范和制度。

宗法制度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

家族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由祖父、父亲、子孙等核心成员组成,这些成员之间通过血缘关系相连。

根据这种血缘关系,宗法制度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家族的继承制度和家族财产的归属。

宗法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世袭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权力和财产往往是世袭的,父亲将权力和财产传给自己的儿子。

这种世袭制度使得权力和财产始终集中在一些家族的手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差异非常明显。

宗法制度对于社会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宗法制度使得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家族成员要共同承担家族的义务和责任,如奉养祖先,维持家族的尊严和声望。

其次,宗法制度对社会秩序和约束非常重要。

宗法制度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同时,宗法制度也对家族成员的行为和道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求家族成员遵守伦理和道德规范。

然而,宗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宗法制度的地位世袭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一些家族成员天生具有特权,而其他人则处于劣势地位。

其次,宗法制度对个人的发展和自由有一定的限制。

个人的选择和自主权受到了限制,社会的流动性较低。

最后,宗法制度过于强调血缘关系,容易产生封建主义思想和家族恶劣行为。

总的来说,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基于家族亲属关系的社会控制系统。

它通过建立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及规范行为和约束行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宗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宗法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社会控制方式和机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古代宗法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法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法知识点总结一、宗法制度的起源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家族制度,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在春秋时期,国家形成初步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也开始逐渐形成并发挥作用。

在春秋时期,国家的政权主要由贵族统治,贵族家族的势力逐渐扩大并影响到整个社会。

因此,宗法制度的形成与贵族家族的势力扩张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宗法制度的形成与国家的封建化、农业经济的发展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二、宗法制度的特点1. 以家族为单位宗法制度以家族为单位,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家族是宗法制度的基本组织单位,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秩序,家族成员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关系。

同时,宗法制度也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管理和调控社会事务。

2. 严格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下,家族内部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的家族成员有着不同的地位和权力。

通常来说,族长拥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力,其次是长子和长孙,而其他家族成员依次排列。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力通常是遵循血缘关系和长幼尊卑原则的。

3. 血统至上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重要依据,血统至上是宗法制度的核心特点之一。

在宗法制度下,血统与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力是息息相关的,家族成员的血统纯正程度决定了其地位和权力的高低。

家族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互动通常是基于血统关系的。

4. 严格的规范和制度宗法制度下,存在着严格的规范和制度,家族成员之间的行为和活动受到严格的规定和制约。

家族中的事务、权力的继承以及各种社会关系都受到严格的规范和制度的限制。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成员必须遵守家族的规定和制度,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5. 结构稳定宗法制度下,家族结构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长期固定的。

家族成员的职责和角色一般是早已确定下来的,不会随意变动。

家族成员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是在宗法制度下长期形成的,是相对稳定而不易改变的。

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

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

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社会被分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小社会,而家族关系则是围绕血缘和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

这种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宗法制度的起源和特点宗法制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氏族制度。

氏族是最早出现的原始社会形态,其特点是血统共同、家庭关系亲密、生产、生活和祭祀共同,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血缘关系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制度逐渐演变成了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制度,有自身的组织形式和法规,其核心是家族长老制,即家族长辈对家庭事务有领导权、维护家族稳定的权力。

在宗法制度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切权利和责任都是由家族长辈传承和掌控的。

二、家族文化的重要性宗法制度的存在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指基于宗法制度,家族成员之间建立的特殊关系的文化。

这种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重要的一部分。

家族文化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个人的尊重和尊严。

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家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三、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了尊重传统、重视家庭等文化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同时,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扬,相信个人履行义务、尊重家族、维护家族利益,这一崇高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方式。

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造就了中国特有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个人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魂和灵魂。

四、维护和发扬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核心是封建家族制度,也被称为宗法制度。

这是一种以家族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家族成员按照血缘关系形成一个等级体系,上层家族拥有土地和资源,下层家族以劳动为主。

这种制度体系中的等级关系非常明显,不同的家族有不同的地位和权力。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中,最高的等级是皇帝,他被尊称为天子,统治全国。

皇帝之下是王爷,也就是皇帝的儿子或亲属,他们统治大片领土,并享有特权和豪华的生活。

再次下层是公侯,这些是皇族以外的王爷和贵族,他们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和财富。

接下来是卿大夫,这些人是国家的高级官员和贵族,统治一个地方。

庶民则是底层等级,包括百姓、工匠和农民。

除了以上等级,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还存在着一些特殊身份的群体。

首先是士人,他们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被视为社会的精英,担任政府官员和教育工作人员。

其次是僧侣和道士,他们是受人尊敬的宗教群体,拥有一定的特权和地位。

还有商人和工匠,尽管经济地位相对较低,但他们的劳动功劳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不仅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有所体现,也影响了经济生活。

封建制度中的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受封建地主的统治和剥削。

这种等级制度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阻碍。

然而,尽管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存在很多弊端,但它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这一制度体系下,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人们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

这种逐级上升的社会结构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等级制度是一种由家族制度和血缘关系构建的社会层级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各个等级的人员有不同的地位和权力,封建地主对农民实行剥削。

这种等级制度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既带来了秩序和稳定,也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宗法制度政策内容

宗法制度政策内容

宗法制度政策内容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家族组织制度,它主要包括宗族的血统观念、家族的地位排名、封建等级和家族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规范,维护封建秩序和社会稳定。

下面是对宗法制度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宗族的血统观念宗法制度以血统观念为基础,认为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是至高无上的。

血缘关系被视为天赋的,它决定了家族成员在家族内部的地位和责任。

宗法制度通过祖先敬奉、宗族祭祀等方式来维系家族的血统观念。

2. 家族的地位排名宗法制度中,家族成员的地位是按照血统和世袭规定的。

一般来说,家族地位高的家族成员拥有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而地位低的家族成员则相对边缘化。

这种地位排名是由宗法家族内部的家规和家训来约束和规范的。

3. 封建等级制度宗法制度往往与封建等级制度相结合,形成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通常与封建等级制度紧密相关,各个家族按照其在封建等级中的地位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

4. 家族组织宗法制度中的家族通常由一位族长领导,他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决策权。

家族内部的相关事务,如婚姻、继承、争产等,都由族长和家族成员共同决定。

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家族规矩和家训来约束的,违反家族规矩的成员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5. 宗法制度的影响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它维护了家族的利益和稳定,通过约束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保持家族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它限制了个人的权益和发展空间,使得社会的流动性较低,社会人们的发展受到限制。

总体而言,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维护了封建秩序和社会稳定。

但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限制了个人的权益和社会发展的空间。

在现代社会,宗法制度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化、公平和平等的法律制度。

中国宗法制度

中国宗法制度

2021/10/10
44
特征
左:精忠报国 右:诸葛亮
2021/10/10
45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成 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 龙 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
、 刘 媛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
媛 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
《 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
国 家
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
汉语亲属称谓词定义及图表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 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和 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杆,是 人的社会身份在语言上的一种表达,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 形式,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最真实,最具体的反映。
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辈份 关系和维护家长统治权的需要。
2021/10/10
6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 根本原因。 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 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 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 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是以下哪位? A、妾二所生大儿子(25岁) B、妾一所生二儿子(23岁) C、妻所生三儿子(21岁) D、妾一所生四儿子(19岁)
2021/10/10
19
大宗子的权力
⑴全宗族的祭祀权
⑵全宗族的土地所有权
⑶宗族的刑罚权和军权
⑷不迁宗的权利
2021/10/10
20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2021/10/10
26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2021/10/10

宗法制度名词解释

宗法制度名词解释

宗法制度名词解释宗法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家族法律制度。

它由中国古代封建家族制度和法律制度相结合发展而成,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自我管理和约束制度。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宗法思想,即“家族至上、子孙强权”的价值观念。

根据宗法思想,家族是封建社会中的基本单位,家族承担着千百年来祖先的灵魂和责任,祖先的功德和荣誉归于家族,而不是个体成员独享。

因此,家族的兴衰和个体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个人都应该依照家族的利益来行事。

在宗法制度中,家族以家族长老为核心,由长老负责管理家族事务。

家族的权威和权力都集中在长老手中,长老有着统治家族成员的权力,制定家族的纪律和规矩,处理家族内部纠纷。

家族成员在长老的指导和管理下,必须服从家族的规定,不得违背家族的利益。

除了家族长老,宗法制度还规定了其他重要角色,如族长、家官等。

族长是家族的代表,在政治和经济事务中代表家族的利益,拥有决策权和行政权。

家官是担任家族中特定职务的成员,如负责祭祀、宴会等的仪仗管家,负责家族的财物管理等。

他们都是家族权力结构的一部分,负责维持家族的稳定和秩序。

宗法制度还有一系列的规范和制度,如家族秩序、家训、家法等。

家族秩序是宗法制度的核心规范,它通过详细的规定和约定,确立了家族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家族内部的生活和行为。

家训是家族长老制定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家族的精神和道德cult(ure)。

家法是对家族成员行为的规定和惩罚办法,对于违背家族利益和秩序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制止和惩罚。

宗法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家族的利益和权威,强化家族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通过宗法制度,家族成员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和依赖关系,共同承担着家族的责任和使命。

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对家族传承、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社会变革的到来,宗法制度也逐渐被现代法制所取代。

论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

论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

论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古代中国是一个倚重家族和血缘的社会。

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核心。

这种制度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的重要性,并讨论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宗法制度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

在这种制度下,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由血缘关系构成,以家长制为核心。

宗法制度倡导各个家族成员团结一致,共同遵守家族的规矩和传统,维护家族的利益和荣誉。

从家族的角度看,宗法制度确保了家族内部的稳定和相对团结。

而从社会的角度看,宗法制度保持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宗法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发展。

在这个制度下,个人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常常是由其所属家族的声望和地位决定的。

一个人的出身和家族背景对于个人的未来和人生道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观念也造就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门阀”和社会分层。

对于那些属于下层家族的人来说,他们很难跨越社会的阶层,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机会。

然而,宗法制度也有一定的优势。

它强调了个人与家族间紧密的联系,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家族是一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为人们提供了情感上的依托和社会支持。

在这个制度下,人们忠诚于自己的家族,感到自豪和荣耀。

宗法制度还强调孝道和家族责任,鼓励人们尊敬和孝顺自己的长辈,继承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宗法制度的影响还可以延伸到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方面。

在古代中国社会,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道德规范和义务,以家族为单位进行自律和监督。

这为维护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机制。

同时,家族观念也塑造了人们对家庭、婚姻和子女的态度。

在古代中国社会,尊重家庭和婚姻的稳定性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必要条件。

因此,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权利的崛起,宗法制度和家族观念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同一宗族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宗庙,在一定意义上又有共同的财产,同受宗法制度的约束,参加共同的祭祀,死后葬于共同的墓地。

家族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

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

《尔雅释亲》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实际上有些宗族还可包括更多的世代。

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合二为一。

所以,我国古代的家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要了解古代的家族制度,必须首先对宗法制度有所认识。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也产生了。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定的继承程序,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凡此种种,都为宗法制度的萌芽准备了适宜的土壤。

宗庙祭祀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由宗族中地位最高的成员主持。

同一宗族的人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姓氏,共同的墓地,同受宗法制度的约束。

在宗庙中,始祖的牌位居中,始祖以下祖先的牌位依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族墓中穴位也分昭穆,井然有序。

区分昭穆便于记住宗族成员的辈次,这在重视行辈尊卑、血缘亲疏的宗法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与宗法制度有关的还有丧服制度。

丧服指居丧期间的衣服制度,共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称为五服。

丧服不同,居丧期限也不同。

丧服的等级是根据与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的,血缘越近,丧服越重,居丧时间越长,而且嫡庶有别,男女有别。

凡此,也都是宗法思想的体现。

在宗法制度下,同一宗族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氏,在一定意义上又有共同的财产,参加共同的祭祀,死后葬于共同的墓地。

上古宗法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则在经过一定的调整之后,得到了实际的贯彻,从而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为特征的体现封建族权的宗族制度,这种宗族制度完全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同封建政权、封建礼教纠合在一起,起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宗谱宗族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谱牒用以明统系,统系既明,宗族就不至于混淆。

宗谱又有家谱、族谱、世谱、家乘等不同名称。

有些较大的宗族族内又分若干支若干房,另有支谱、房谱。

比较完备的宗谱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序文,谱例,目录,家训族规,族墓、祠堂、族田的情况,自始迁祖以下全族已故和现存的所有成员的谱系世表。

有的家谱还载有祖先的画像,诰敕、传记、墓志和著作。

家谱的序文可以有许多篇,而且每次续修都增加新的序文。

这些序文往往出自本族辈次名望较高的成员之手,也有请非本族的地方官长或著名学者撰写的,主要叙明修谱的意义、缘起、本族得姓占籍的由来、繁衍的’情况以及修牒的经过等等。

谱例相当于一书的凡例,主要说明修谱的体例,规定入谱的资格,往往特别强调要防止异姓乱宗。

家训族规或是祖先遗命、或是所谓合族公议而定,在宗谱中置于显著的地位。

族墓、族田的面积和方位四至,祖先兆域的排列情形,祠堂的位置结构等,都有详明的记载,而且多有附图以言的,一目了然。

家谱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谱系名录。

谱者,普也,普载祖宗远近姓名讳字年号。

(明方孝孺《族谱序》)先分房支,然后以表格形式登载各房支下每一世次男性宗族人员的名、字、号,功名仕宦情况,婚姻、生育情况和享年、葬地。

入谱的人,讳某字、娶某妇、生几子、葬某处,寿若干,咸备载于后,庶几可示后昆。

(明宋濂《符氏世谱记》)女性在家谱中也有记载,但都不见名字,外族之女嫁来后就加入了丈夫的宗族,但她只能以某氏的名义附见于丈夫之后,有时注明原是某地某人之女;本族之女嫁出后就脱离了父亲的宗族,她只能以第几女的名义附见于父亲之后,并注明适某地某人。

这也是实际生活中妇女附属地位的反映。

能立家传的,都是本族引以为荣的名宦、名士、忠臣、孝子、烈妇、贞女等。

日本学者秋贺多五郎在《宗谱的研究》一书中曾把家谱的内容和修谱的目的归纳为:(1)序得姓的根源,(2)示族数的远近,(3)明爵禄之高卑,(4)序官阶之大小,(5)标坟墓之所在,(6)迁妻妾之外氏,(7)载适女之出处,(8)彰忠孝之进士,(9)扬道德之遁逸,(10)表节义之乡闾十条。

家谱或十年一修,或二十年一修,或三十年一修,长期不续修家谱,会被认为不孝。

修家谱是宗族中的一件大事,由族中的头面人物主持,修谱的费用或由族中财力雄厚者承担,或向族众摊派。

有的宗族平时置有添丁簿,随时登录族中人口变化的情况,用备查考,为修谱预作准备。

家谱每次续修完毕,都在祠堂中举行仪式向祖先秉告,然后分发各房各支,有的一直分发到各个家庭。

明代休宁范氏把家谱一一编号,只印刷一定的数量,随即毁去书版,还要求族众对家谱必须收藏贵密,保守贵久,每岁春正三日祭祖时,各带所编发字号原本到统宗祠,会看一遍。

祭毕,各带回收藏。

如有鼠侵油污、磨坏字迹者,罚银一两入祠,另择本房贤能子孙收管(《休宁范氏族谱谱祠宗规》),明王士晋《宗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家族的内聚力,进行宗法教育,另一方面也为了杜绝日后发生冒宗之事。

宗祠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崇拜祖先并立庙祭祀的现象,在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

宗祠祭祖,仪式隆重,是最为重要的宗族活动。

祭祀活动名目繁多,有每年对高、曾、祖、考的春、夏、秋、冬四时祭,有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分祭祢以及忌日祭等特祭,每逢年节还有年节祭。

平时族人经过宗祠门口,都要下车下马,毕恭毕敬。

祭祀时,合族男子会集宗祠,拈香行礼,更是极其严肃。

每次祭祀,都由族长或宗子主祭,并以年辈、官爵较高者为陪祭,另外安排通赞、引赞、司祝、司尊、司帛、司爵、司馔、司盥等执事人员负责赞礼和奉献各种祭品,有时还配有钟鼓和歌诗生。

其余族人则依辈次的先后和身份的尊卑,井然有序地随主祭、陪祭之后,在赞礼声中跪拜如仪。

参加祭祀的人一定要衣冠端正,行礼时尊者在前,卑者在后,务整齐严肃,如祖考临之在上,不可戏谑谈笑,参差不齐(《京江王氏世谱祭约》),凡行礼不恭,离席自便,与夫跛倚、欠伸、哕噫、嚏咳、一切失容之事,都要议罚(《浦江郑氏世范》)。

祭毕会食,依次饮福、享胙。

饮福为饮用祭酒,享胙为食用祭肉。

祖先用过的祭品,吃了会沾有祖先的福泽,而革胙、停胙则是对犯有过失的族人的一种处分。

宗祠祭祖目的在于通过追思共同祖先的木本水源之恩,用血缘上的联系团结族人,以免日久年长,一族之人名不相闻,面不相识,视同路人。

而繁缛隆重的仪式又充分体现了封建伦理,展示了礼教规范,又是一种教化的手段。

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宗祠又是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

竹溪沈氏的《祠规》声称凡有族中公务,族长传集子姓于家庙,务期公正和平商酌妥协。

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也有在祠堂进行的。

族产多以祠堂的名义进行管理。

有的宗族还有定期到祠堂看谱、读谱的规约。

对族人施行族规家法,必在祠堂进行。

南海霍氏即在每月朔望族众会集祠堂之时对有过子侄执行家法。

竹溪沈氏《祠规》规定对犯有严重过失的族人,族长传单通知合族,会集家庙,告于祖宗,然后行罚。

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了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

对奴婢佃户的惩罚也经常在祠堂中决定并执行。

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质。

宗祠还是教育本族子弟的处所。

在祠堂进行的祭祀、会食、团拜、读谱、对犯过族人进行惩罚等活动,都有其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不仅如此,许多宗族都在祠堂中设有家学,学中塾师由族中品学兼优的士人担任,办学经费由族产收入开支,凡族中子弟入学,不另具修金供膳等费,外姓不得与入(《郴阳陈氏族谱创立义学记》),所以又称义学。

宗祠或由族长直接管理,或由族中威望较高的人轮流在族长的领导之下担任管事。

也有的宗族设有宗祠总理、宗祠知事,表面上由族人公推,实际上仍被族中有势力的人把持。

经管宗祠的人又往往同时经管族产。

许多宗祠都起有堂名,堂名被认作是该宗族的代称。

族田族产又称祠产,名义上是合族公有的财产,包括山林、土地、房屋等。

除祖先所置并有遗嘱规定不许分散、归子孙共享的那一部分财产以外,族产的来源主要有三:或独出于子孙之仕官者,或独出于子孙之殷富者,或祠下子孙伙议公出者。

(清刘鸿翱《杜盗祭款立碣记》)此外还有把犯了过失的族人财产罚入者。

族产中最重要是可以年年有地租收入的族田。

族田又分祭田、义田、学田等,一般都招佃耕种,祭田的地租供祭祀用,义田的地租供赒济贫困族人用,学田的地租供宗祠办学用,但三者的区别并不十分严格。

族田是合族公产,各宗族都立约规定不得典卖,如或有将祭田私卖者,合族控官告祖,人则不许入祠,名则不列宗谱(《浦城高路季氏宗谱》)。

为了避免族人侵吞族田,范仲淹在《义庄规矩》中强调族人不得租佃义田,诈立名字者同。

后世各宗族都规定族田只能佃于外族,本族之人不但不能承佃,而且不能担任租佃的居间人,以防产生弊端。

族田的收入除祭祖、办学、办理一些公益事业外,主要用于赡族。

范仲淹所定《义庄规矩》有每人每月可支米三升,冬可置绢一匹,娶妇支二十贯钱,嫁女支三十贯钱的规约,似是族众不论贫富,人人都可得到一份。

族田和宗祠结合在一起,二者互相补充,敬宗收族的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被势豪侵渔兼并,而这种势豪又往往为本族的成员。

这也是封建社会末世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

族规族规又称族训、族约、宗规、宗约、家规、家训、家礼、家范、祠规等等,是宗族的法律,起着维护封建秩序的作用,对族众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张氏宗谱家规》即指出: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

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

夫家中之有长幼内外之殊,公私亲疏之别,贤愚顽秀之不同,苟非有训以示之,而欲一其性情遵模范,绝无乖戾差忒之虞,虽圣人不能强也。

《云阳涂氏族谱族范志序》也强调族宜有范,犹国之不能无法制也,声称族规正以辅国家法制之所不及也。

有相当一部分宗族的族规是某一祖先的遗训,累世相传,永不更改。

也有的宗族在修谱或续谱时由族中头面人物议订族规,一经订立,同样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

宗谱中无不包括族规,祠堂读谱,主要就是读宗谱中的族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