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与技巧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数学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讲解课件第18讲 导数与不等式 第2课时 利用导数研究恒成立问题

高考数学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讲解课件第18讲 导数与不等式 第2课时 利用导数研究恒成立问题


1<x≤e时,f'(x)>0,此时f(x)单调递增.∴f(x)的单调递减区间为(0,1),单调递增区间
为(1,e],f(x)的极小值为f(1)=1,无极大值.
课堂考点探究
变式题1 已知f(x)=ax-ln
ln
x,x∈(0,e],g(x)= ,x∈(0,e],其中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a∈R.
1
1
上的最大值为- ,f(x)在 ,2
2
2
上的最小值为ln 2-2.
课堂考点探究
变式题2 [2021·重庆八中模拟] 已知函数f(x)=ln
1 2
x- x .
2
(2)若不等式f(x)>(2-a)x2有解,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原不等式即为ln
1 2
ln
1
ln
1
x- x >(2-a)x2,可化简为2-a< 2 - .记g(x)= 2 - ,则原不等式
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或求最值,从而证得不等式,而如何根据不等式的结
构特征构造一个可导函数是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关键.
课堂考点探究
(2)可化为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基本类型:
类型1:函数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只需f'(x)≥0在[a,b]上恒成立.
类型2:函数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只需f'(x)≤0在[a,b]上恒成立.
值的过程中常用的放缩方法有函数放缩法、基本不等式放缩法、叠加不等式
放缩法等.
课堂考点探究
探究点一
恒成立与能成立问题
例1 [2022·南京调研] 设函数f(x)=(x2-a)ex,a∈R,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高中数学各题型解法方法与技巧

高中数学各题型解法方法与技巧

高中数学各题型解法方法与技巧立体几何篇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解答题1道),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当然,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

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知识整合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1)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2)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5)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6)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以上性质(2)、(3)、(5)、(6)在课文中虽未直接列为”性质定理“,但在解题过程中均可直接作为性质定理引用。

解答题分步骤解决可多得分1. 合理安排,保持清醒。

数学考试在下午,建议中午休息半小时左右,睡不着闭闭眼睛也好,尽量放松。

高中数学答题技巧和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答题技巧和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答题技巧和解题技巧高中数学答题技巧和解题技巧一、数学答题技巧1、认真审题解题的第一步,是正确理解题意,把握好题意的要求,包括题目中是否有暗示的关键词,如“证明”、“论证”、“求解”等;并依据题意确定最终要求的答案形式,简单题有求值要求时,要求的答案形式是运算结果,而有证明要求时,要求的答案形式是步骤详解及最终得出的结论等。

2、灵活运用解题思路解答数学题时,有的题目可以灵活运用解题思路,只要正确理解题意,就可以采用多种解题思路,比如给出几组数据,可以采用推理思路推到下一组数据,也可以采用分析思路推出一般性结论;几何题中,可以把多边形分解,将复杂的几何图形分解为若干简单几何图形,从中推出数学结论等。

3、谨慎检验解题时有的题目可能对答案有限制条件,应在解题时注意限制条件,并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检验,检验的是运算结果是否符合题意,以保证最终答案的正确性。

如果结果不符合题意,应仔细检查推理步骤或运算过程,查错并调整推理过程或运算步骤,直至得出正确结果为止。

二、数学解题技巧1、解方程的技巧(1)把复式方程化为一元一次、二元一次或无穷多次方程;(2)去掉括号、分数化简;(3)运用代数式的等价变换;(4)化简复式表达式;(5)省略不必要的计算;(6)把求出的某个值代入原方程或计算表达式中;(7)运用数字特性估算;(8)求解极限问题;(9)画出函数图像;(10)解方程组。

2、解不等式的技巧(1)不等式的等价变换;(2)用比较法证明结论;(3)数字特性估算;(4)求解极限问题;(5)画出函数图像。

3、解不定方程的技巧(1)把复式方程化为一元一次、二元一次或无穷多次方程;(2)去掉括号、分数化简;(3)运用代数式的等价变换;(4)化简复式表达式;(5)省略不必要的计算;(6)把求出的某个值代入原方程或计算表达式中;(7)运用数字特性估算;(8)求解极限问题;(9)画出函数图像;(10)解方程组。

高中数学50个解题小技巧

高中数学50个解题小技巧

高中数学50个解题小技巧1 . 适用条件[直线过焦点],必有ecosA=(x-1)/(x+1),其中A为直线与焦点所在轴夹角,是锐角。

x为分离比,必须大于1。

注:上述公式适合一切圆锥曲线。

如果焦点内分(指的是焦点在所截线段上),用该公式;如果外分(焦点在所截线段延长线上),右边为(x+1)/(x-1),其他不变。

2 . 函数的周期性问题(记忆三个)(1)若f(x)=-f(x+k),则T=2k;(2)若f(x)=m/(x+k)(m不为0),则T=2k;(3)若f(x)=f(x+k)+f(x-k),则T=6k。

注意点:a.周期函数,周期必无限b.周期函数未必存在最小周期,如:常数函数。

c.周期函数加周期函数未必是周期函数,如:y=sinxy=sin派x相加不是周期函数。

3 . 关于对称问题(无数人搞不懂的问题)总结如下(1)若在R上(下同)满足:f(a+x)=f(b-x)恒成立,对称轴为x=(a+b)/2(2)函数y=f(a+x)与y=f(b-x)的图像关于x=(b-a)/2对称;(3)若f(a+x)+f(a-x)=2b,则f(x)图像关于(a,b)中心对称4 . 函数奇偶性(1)对于属于R上的奇函数有f(0)=0;(2)对于含参函数,奇函数没有偶次方项,偶函数没有奇次方项(3)奇偶性作用不大,一般用于选择填空5 . 数列爆强定律(1)等差数列中:S奇=na中,例如S13=13a7(13和7为下角标);(2)等差数列中:S(n)、S(2n)-S(n)、S(3n)-S(2n)成等差(3)等比数列中,上述2中各项在公比不为负一时成等比,在q=-1时,未必成立(4)等比数列爆强公式:S(n+m)=S(m)+q²mS(n)可以迅速求q6 . 数列的终极利器,特征根方程首先介绍公式:对于an+1=pan+q(n+1为下角标,n为下角标),a1已知,那么特征根x=q/(1-p),则数列通项公式为an=(a1-x)p²(n-1)+x,这是一阶特征根方程的运用。

高中数学21种解题方法与技巧全汇总.pdf

高中数学21种解题方法与技巧全汇总.pdf
解决绝对值问题
主要包括化简、求值、方程、不等式、函数等题,基本思路是:把含绝对值的问题转化为不含绝对值的问题。具体转化方法有: ①分类讨论法:根据绝对值符号中的数或式子的正、零、负分情况去掉绝对值。 ②零点分段讨论法:适用于含一个字母的多个绝对值的情况。 ③两边平方法:适用于两边非负的方程或不等式。 ④几何意义法:适用于有明显几何意义的情况。
列函数 求最值 写结论 穿线法 穿线法是解高次不等式和分式不等式的最好方法。其一般思路是: 首项化正 求根标根 右上起穿 奇穿偶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注意:①高次不等式首先要用移项和因式分解的方法化为“左边乘积、右边是零”的形式。②分式不等式一般不能用两边都乘 去分母的方法来解,要通过移项、通分合并、因式分解的方法化为“商零式”,用穿线法解。
两种情况为且型
数学中两个最伟大的解题思路
(1)求值的思路列欲求值字母的方程或方程组 (2)求取值范围的思路列欲求范围字母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
化简二次根式
基本思路是:把√m 化成完全平方式。即:
观察法
代数式求值 方法有: (1)直接代入法 (2)化简代入法 (3)适当变形法(和积代入法) 注意:当求值的代数式是字母的“对称式”时,通常可以化为字母“和与积”的形式,从而用“和积代入法”求值。 解含参方程 方程中除过未知数以外,含有的其它字母叫参数,这种方程叫含参方程。解含参方程一般要用‘分类讨论法’,其原则是: (1)按照类型求解 (2)根据需要讨论 (3)分类写出结论
待定系数法
待定系数法是在已知对象形式的条件下求对象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求点的坐标、函数解析式、曲线方程等重要问题的解决。其 解题步骤是:
①设 ②列 ③解 ④写
复杂代数等式
复杂代数等式型条件的使用技巧:左边化零,右边变形。

高中数学21种解题方法与技巧全汇总,太实用了!

高中数学21种解题方法与技巧全汇总,太实用了!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数学老师都推荐的数学解题方法,这里面的21种方法涵盖了高中数学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大综合,各位同学一定要记得收藏哦!01 解决绝对值问题主要包括化简、求值、方程、不等式、函数等题,基本思路是:把含绝对值的问题转化为不含绝对值的问题。

具体转化方法有:①分类讨论法:根据绝对值符号中的数或式子的正、零、负分情况去掉绝对值。

②零点分段讨论法:适用于含一个字母的多个绝对值的情况。

③两边平方法:适用于两边非负的方程或不等式。

④几何意义法:适用于有明显几何意义的情况。

02 因式分解根据项数选择方法和按照一般步骤是顺利进行因式分解的重要技巧。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是:03 配方法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把一个式子或部分化为完全平方式就是配方法,它是数学中的重要方法和技巧。

配方法的主要根据有:04 换元法解某些复杂的特型方程要用到“换元法”。

换元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是:设元→换元→解元→还元05 待定系数法待定系数法是在已知对象形式的条件下求对象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求点的坐标、函数解析式、曲线方程等重要问题的解决。

其解题步骤是:①设 ②列 ③解 ④写06 复杂代数等式复杂代数等式型条件的使用技巧:左边化零,右边变形。

①因式分解型:(-----)(----)=0 两种情况为或型②配成平方型:(----)2+(----)2=0 两种情况为且型07 数学中两个最伟大的解题思路(1)求值的思路列欲求值字母的方程或方程组(2)求取值范围的思路列欲求范围字母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 08 化简二次根式基本思路是:把√m化成完全平方式。

即:09 观察法10 代数式求值方法有:(1)直接代入法(2)化简代入法(3)适当变形法(和积代入法)注意:当求值的代数式是字母的“对称式”时,通常可以化为字母“和与积”的形式,从而用“和积代入法”求值。

11 解含参方程方程中除过未知数以外,含有的其它字母叫参数,这种方程叫含参方程。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导数大题的常用找点技巧和常见模型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导数大题的常用找点技巧和常见模型

x
min
当 时, , 0 < a <1
( ) f
( −1)
=
a e2
+
a
− e
2
+1=
a
+
ea
+ e2
e2

2
>0
, f
ln
3
− a
a
=
a
3 a
2 −1
+
(a

2)
3 a
−1

ln
3 a
−1
=
3 a
−1−
ln
3 a
−1
>
0
其中 , ,所以 在 和 上各有一个零点 1 −1 < ln
(2)若 f (x) 有两个零点,求a 的取值范围.
解析:( ) ( )( ) 1 f '( x) = 2ae2x + (a − 2) ex −1 = 2ex +1 aex −1
若 a ≤ 0 ,则 f '(x) < 0 恒成立,所以 f ( x) 在 R 上递减;
若 ,令 ,得 a > 0
f '( x) = 0 ex = 1 , x = ln 1 .
f (x) < 0 a > 0 min
f
(x) min
=
f
ln
1 1 a = 1− a
− ln
1 a
<0.
构造函数 g ( x) =1− x − ln x , x > 0 . 易得 g '( x) = −1− 1 < 0 ,所以 g ( x) =1− x − ln x 单调递减. x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二章等式与不等式2.1不等式及其性质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共21张PPT)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二章等式与不等式2.1不等式及其性质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共21张PPT)

破疑典例
(
)(1)已知1≤a-b≤2,2≤a+b≤4,求4a-2b的取值范围;
(2)已知-1<a<b<1,求a-b的取值范围;
x2
x3
(3)已知x、y∈R,且3≤xy2≤8,4≤ y ≤9,求 y4 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
先将待求范围的代数式用条件中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再利用已知范围进行不等关
系的运算求未知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x
y 2
+2
3y>2 0,
4
所以2x2+y2>x2+xy.
2.(
)已知<b,试比较a3与b3的大小.
解析
a3-b3=(a-b)(a2+ab+b2)=(a-b)
a
b 2
2
3b2 4
,
因为a<b,所以a-b<0,

a
b 2
2
≥0,
3b2 4
≥0,当且仅当a=b=0时同时取等号,但a<b,所以
数(式)的大小不明显,作差后可 化为积或商的形式
a>0,b>0且 a >1⇒a>b;
a>0,b>0且 b<1⇒a<b;
a
a>0,b>0且 b=1⇒a=b
a
b
同号两数比较大小
①作差; ②变形; ③判断符号; ④下结论
①作商; ②变形; ③判断商与1的大小关系; ④下结论
①分解因式; ②平方后再作差; ③配方法; ④分子(分母)有理化
解析 (1)设m(a+b)+n(a-b)=4a-2b,整理得(m+n)a+(m-n)b=4a-2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