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的开发利用
不同川贝母制剂镇咳、祛痰和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不同川贝母制剂镇咳、祛痰和抗炎作用实验研究巴珂;李颖;何文楷;李佳川;顾健【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川贝母制剂的镇咳、祛痰和抗炎药效作用,为川贝母相关制剂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建立小鼠氨水致咳模型、酚红排痰模型、蛋清致小鼠足肿胀炎症模型,以及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观察川贝母片剂和川贝母膨化制剂对上述不同模型小鼠的镇咳、祛痰和抗炎药效作用.结果:川贝母片剂和膨化制剂均能明显或部分增加小鼠的酚红排泌量,抑制小鼠的耳部肿胀和足部肿胀,分别降低其肿胀率,显示出较好的抗炎和祛痰作用;与此同时,川贝母膨化制剂还能明显或部分减少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次数,显示出一定的镇咳作用.上述作用均优于川贝清肺糖浆及原料药.结论:川贝母片剂和膨化制剂具有一定的祛痰、镇咳和抗炎作用.【期刊名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44)001【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川贝母片剂;川贝母膨化制剂;镇咳;祛痰;抗炎【作者】巴珂;李颖;何文楷;李佳川;顾健【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川贝母为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多种植物的干燥鳞茎,味甘、苦,微寒[1-2],是具有代表性的川产道地名贵药材.大量研究表明,川贝母的有效成分主要为异甾体生物碱和甾体生物碱,目前已分离并确定结构的成分达百余种;同时,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川贝母的主要药理作用有镇咳、祛痰、抗炎,以及抗溃疡、抗菌、镇静镇痛、保护膈肌及抗氧化作用[3-8].近年来,膨化制剂是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保健品形式之一,具有携带服用方便、吸收程度高,易于患者接受的优势.课题组为进一步促进川产道地特色药食保健资源川贝母相关保健产品的创新开发,分别制备川贝母片和川贝母膨化制剂两种剂型,观察不同川贝母制剂的镇咳、祛痰和抗炎药效作用,为川贝母相关保健制剂的开发和推广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药物川贝母原料药,经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顾健教授鉴定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的干燥鳞茎.川贝母片剂按药典中片剂的一般制备方法打粉制备,规格为1 g/片;川贝母膨化剂采用高温高压膨化,较川贝母原料药色微深,偏黄,体积膨大,无焦糊.实验时,将上述川贝母原料药、川贝母片剂和川贝母膨化制剂置于40℃恒温干燥箱干燥48 h,打粉过6号药典筛,配置成0.4%的羧甲基纤维素钠药物混悬液.根据人日服药物总量和“人和动物体表面积折算等效剂量比率表”计算得川贝母原料药的小鼠给药剂量为2 g/kg;川贝母片剂高、中、低剂量的小鼠给药剂量分别为1、0.5、0.25 g/kg;川贝母膨化制剂高、中、低剂量的小鼠给药剂量分别为2、1、0.5 g/kg.1.2 动物清洁级KM小鼠,雌性90只,雄性290只,18~22 g,由四川省成都达硕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动物合格证号为SCXK[川]2015-030.1.3 试剂川贝清肺糖浆(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5020239);苯酚红(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批号:2016091801);二甲苯(天津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6102030);氨水(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批号:2016040501);氢氧化钠(天津市瑞金特化学品有限公司,批号:20160517);碳酸氢钠(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61208).1.4 仪器压缩式雾化器CNB69011(深圳市富迪康科技有限公司),722N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1.5 方法1.5.1 镇咳实验将健康小鼠置于烧杯中,用压缩式雾化器雾化氨水(25.0%),通入烧杯15 s,选出能够在1.5 min内产生咳嗽的小鼠[9],用于镇咳实验.选取筛选后的小鼠,随机分为9组,即川贝母原料药组、川贝清肺糖浆组、川贝母片剂高、中、低剂量组、川贝母膨化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连续灌胃给药7 d,末次给药30 min后,按氨水引咳法将小鼠放入烧杯,吸入雾化氨水(25.0%)15 s后取出.观察记录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和3 min内的咳嗽次数[10-11].1.5.2 祛痰实验取定量的酚红粉末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后,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稀释成所需浓度[12].配置浓度为0.10、0.25、0.50、0.75、1.00、2.50、5.00 mg/ml的酚红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并绘制酚红标准曲线,得y=0.164 x+0.0079(R2=0.9994).选取健康小鼠随机分为9组,即川贝母原料药组、川贝清肺糖浆组、川贝母片剂高、中、低剂量组、川贝母膨化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连续灌胃给药7d,末次给药30 min后,腹腔注射2 ml 5%酚红溶液,1 h后处死,取甲状软骨至气管分叉处气管[5,12],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3 ml浸泡30 min,超声10 min,高速离心3 min,浸泡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并利用标准曲线计算酚红排泌量.1.5.3 抗炎实验(1)足肿胀实验选取健康雄性小鼠100只,随机分为10组,即川贝母原料药组、川贝清肺糖浆组、川贝母片剂高、中、低剂量组、川贝母膨化制剂高、中、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7 d,末次给药30 min后,右后足足趾部皮下注射10%的蛋清生理盐水溶液[13],1 h后处死,从踝关节上0.5 cm处剪下左右两足,称重并计算足肿胀率.计算公式:足肿胀度=右足重量-左足重量;足肿胀率=(足肿胀度/左足重量)×100%(2)耳肿胀实验选取健康雄性小鼠100只,随机分为10组,即川贝母原料药组、川贝清肺糖浆组、川贝母片剂高、中、低剂量组、川贝母膨化制剂高、中、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7 d,末次给药30 min后,右耳涂抹0.2 ml的二甲苯,1 h后处死,用8 mm耳片打孔器取小鼠左、右耳耳片,称重并计算耳肿胀率[14-15].计算公式:耳肿胀度=右耳重量-左耳重量;耳肿胀率=(耳肿胀度/左耳重量)×100%2 结果与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 18软件进行比较分析.2.1 药物对氨水致咳小鼠的影响由表1结果可知,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川贝母膨化制剂能部分减少小鼠3 min内的咳嗽次数(P<0.05),显示出一定的镇咳作用,优于川贝母片剂及原料药.2.2 药物对小鼠酚红排泌量的影响由表2结果可知,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川贝母片剂和膨化制剂均能显著增加小鼠的酚红排泌量(均P<0.01),作用优于川贝清肺糖浆及原料药.表1 不同川贝母制剂对小鼠氨水致咳的影响(±s)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f Fritillaria cirrhosa on ammonia-inducing cough in mice(±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表2 不同川贝母制剂对小鼠酚红排泌量的影响(±s)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f Fritillaria cirrhosa on excretion of phenol red in mice(±s)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组别数量/只 OD值酚红含量/mg正常对照组10 0.014±0.005 0.0096±0.0002川贝清肺糖浆组10 0.037±0.0230.0102±0.0007∗川贝母原料药组10 0.036±0.011 0.0102±0.0003川贝母片剂高剂量组10 0.118±0.032 0.0124±0.0009∗∗川贝母片剂中剂量组 100.065±0.015 0.0109±0.0004∗∗川贝母片剂低剂量组10 0.062±0.0120.0109±0.0004∗∗川贝母膨化制剂高剂量组10 0.079±0.023 0.0113±0.0007∗∗川贝母膨化制剂中剂量组10 0.092±0.024 0.0117±0.0007∗∗川贝母膨化制剂低剂量组10 0.091±0.038 0.0116±0.0011∗∗2.3 药物对小鼠耳肿胀、足肿胀的影响由表3结果可知,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的耳肿胀率和足肿胀率均明显升高,显示不同小鼠急性炎症模型制备成功.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川贝母片剂和膨化制剂均能明显或部分抑制小鼠的耳部和足部肿胀,降低其足肿胀率和耳肿胀率(P<0.05或P<0.01),显示出较好的抗炎作用.表3 不同川贝母制剂对小鼠耳肿胀和足肿胀的影响(±s)Table 3 Effects of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f Fritillaria cirrhosa on ear swelling and paw edema in mice(±s)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组别数量/只耳肿胀度/g 耳肿胀率足肿胀度/g 足肿胀率空白对照组10 0.001±0.001∗∗ 0.089±0.037∗∗0.012±0.007∗∗ 0.076±0.045∗∗模型对照组10 0.024±0.005 0.875±0.758 0.069±0.023 0.615±0.154川贝清肺糖浆组10 0.021±0.005 0.805±0.4440.050±0.011 0.311±0.080川贝母原料药组10 0.018±0.004 0.753±0.6060.057±0.012 0.361±0.084川贝母片剂高剂量组10 0.007±0.003∗0.358±0.268∗ 0.044±0.014∗ 0.295±0.087∗川贝母片剂中剂量组 100.005±0.003∗∗ 0.262±0.112∗∗ 0.058±0.009 0.329±0.050川贝母片剂低剂量组10 0.005±0.003∗∗ 0.255±0.246∗∗ 0.044±0.013 0.251±0.074∗川贝母膨化制剂高剂量组10 0.009±0.004∗ 0.392±0.484∗ 0.060±0.013 0.367±0.079川贝母膨化制剂中剂量组10 0.008±0.005∗ 0.381±0.554∗ 0.046±0.0120.285±0.076∗川贝母膨化制剂低剂量组10 0.008±0.005∗ 0.371±0.486∗0.047±0.011 0.282±0.061∗3 讨论近年来,基于“药食同源”和“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人们对中药保健品的功效和产品类型有着较高的期望.川贝母作为川产道地特色药食同源资源,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本课题组为进一步川产道地特色资源的创新开发,对川贝母片剂和川贝母膨化制剂的基础药效进行了分析研究.一方面,川贝母片剂较市面上销售的糖浆更容易服用、携带和贮存,非常适合临床使用,另一方面,膨化剂又改善了原料药的口感,更适宜制作成药食同源的食品,提高了患者对药物的接受程度,更贴近患者的期望.通过本实验研究表明,川贝母片剂和膨化制剂均能明显或部分增加小鼠的酚红排泌量,抑制小鼠的耳部肿胀和足部肿胀,分别降低其肿胀率,显示出较好的抗炎和祛痰作用;同时,川贝母膨化制剂还能明显或部分减少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次数,显示出一定的镇咳作用,上述作用均优于川贝清肺糖浆及原料药,其结果表明川贝母片剂和膨化制剂具有一定的祛痰、镇咳和抗炎作用,值得进一步的开发研究.参考文献[1]刘辉,陈士林,姚辉,等.川贝母的资源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4-17.[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Ⅰ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6-38.[3]周朋.贝母瓜蒌散加味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6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11):761.[4]何发香.贝母瓜蒌散合特布他林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6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9.[5]周宜,丁红,阎博华,等.不同基源川贝母镇咳、祛痰功效差异性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0,15(6):612-616.[6]颜晓燕,孟现民,肖洪涛,等.3种川贝母对哮喘豚鼠呼吸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0):2655-2659.[7]赵高琼,任波,董小华,等.川贝母研究现状[J].中药与临床2012,3(6)59-64.[8]颜晓燕,彭成.川贝母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1,22(31):2963-2965.[9]贺润丽,王晓英,韩毅丽,等.款冬花不同部位提取物镇咳祛痰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5,27(1):77-79.[10]孙晓萍,李卓琼,常秀娟,等.芪白平肺颗粒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的实验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2016,18(3):489-492.[11]韩毅丽,武伟伟,贺润丽,等.生品款冬花不同部化学成分的镇咳祛痰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6):1347-1349.[12]高雪,李玄,潘文慧,等.南、北葶苈子止咳、祛痰、利尿药效作用对比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4):68-71.[13]袁岸,罗林,龚小红,等.连翘提取物对角叉菜胶和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的影响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0):2200-2203.[14]谷捷,李鑫,余黄合,等.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的建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05):32-35.[15]赵桂芝,王绪平,俞忠明,等.艾叶挥发油对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小鼠的抗炎作用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04):288-289.。
川贝母与平贝母的资源状况调查及市场供求分析

川贝母与平贝母的资源状况调查及市场供求分析
桂镜生;杨树德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31)6
【摘要】通过对<中国药典>川贝母收载品种的野生资源状况,人工种植情况,市场销售现状调查分析表明,正品川贝母量少价高,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滥采滥挖现象的加剧,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几尽枯竭.通过对平贝母和伊犁贝母的生药、资源、药理、疗效的综合分析评价,建议<中国药典>将它们纳入川贝母的来源项下,解决川贝母供不应求的矛盾,并且有利于川贝母野生资源的保护.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桂镜生;杨树德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云南昆明,650200;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云南昆明,650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
【相关文献】
1.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中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基于浙江省的研究 [J], 卢晓宁
2.黑龙江省的平贝母资源调查和保护开发对策 [J], 孙海峰;朱天龙;吕游;阴旗俊
3.中国船用柴油机发展状况及市场供求分析 [J], 聂丽娟
4.以人力资源供求调查分析探讨“用工荒”难题——以沧州市2010年人力资源供
求分析为例 [J], 席展
5.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川贝母类药材的资源调查 [J], 宋奕辰;车朋;赵鑫磊;齐耀东;魏雪苹;唐中华;张本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萼贝(太白贝母)品质特点和采收年限初步研究

萼贝(太白贝母)品质特点和采收年限初步研究肖婕妤;杨正明;黄雷雷;许悦;赵峻;项能鹏;邓秋林;成涛;陈兴福【期刊名称】《四川农业科技》【年(卷),期】2024()3【摘要】萼贝(太白贝母)是四川万源市极具市场声誉的特色药材,是川贝母基原植物中可在相对较低海拔的农业区种植的植物种,是最具有产业化开发潜力的川贝母药材品种。
为萼贝产业化开发提供质量控制和规范化种植的技术支撑理论。
通过测定不同年限萼贝的形态、干重和质量成分等指标,比较了不同年限萼贝的品质特征,为制订萼贝优质高产高效技术规程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显示:随着生长年限增长,萼贝鳞茎大小、重量逐年增加,年度间差异达显著水平,2年生鳞茎生长4年后,高度增加0.42倍、直径增加2.15倍、单个鳞茎干重增加17.25倍;2年生至6年生萼贝质量指标都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随着生长年限增加醇溶性浸出物与总生物碱呈上升趋势、灰分含量呈下降趋势。
结果表明:萼贝核苷成分中主要含有胞苷、鸟苷、尿苷、胸苷、腺苷、腺嘌呤和尿嘧啶等;生物碱类成分主要含有贝母辛和贝母素乙。
通过灰色关联度和DTOPSIS综合分析萼贝适宜采收年限为5年。
萼贝为川贝母药材中的特色资源,可结合萼贝生产实际,有效利用不同生长年限均符合药典质量标准特征,制订萼贝产业化开发模式,满足中医药行业川贝母市场需要。
【总页数】5页(P99-103)【作者】肖婕妤;杨正明;黄雷雷;许悦;赵峻;项能鹏;邓秋林;成涛;陈兴福【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万源市润雨中药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相关文献】1.错株种植和增施菌肥对太白贝母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2.川贝母采收期的初步研究3.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中贝母辛和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4.十几种贝母及其制剂中贝母素甲、乙及西贝碱的检验方法和品质的研究与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材标本

中药材标本中药材标本是对中药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并对其形态特征、组织结构、药理活性等进行详细描述和记录的实物样本。
它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研究中药资源和保护中药资源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将就常见的中药材标本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川贝母,川贝母为忍冬科植物端木的干燥根茎。
川贝母的茎呈圆柱形,直径约为0.5 cm,表面有明显的皱纹。
茎的内部白色,质脆,易折断。
叶片呈对生排列,宽椭圆形,先端尖,基部近心形。
叶片的表面光滑,革质,边缘具有浅锯齿状的波浪边。
茎的断面呈圆形,有白色的韧皮部和黄色的木质部。
川贝母的气味芳香,味甜微苦。
接下来是白术,白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本品为白色的根茎。
白术的根茎呈圆柱形,有的稍扁,直径约为0.5~2.5 cm,长10~25 cm。
根茎外表黄白色至淡棕色,表面有纵褶和脱落的叶鞘痕。
根茎内部白色,有韧带状不规则的髓,易折断。
茎叶为对生排列,叶片呈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
叶片的表皮光滑,质地薄而脆,边缘具有锯齿状波浪边。
白术的气味芳香,味辛、苦。
再来是柴胡,柴胡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本品为干燥的根茎。
柴胡的根茎呈长圆锥形,直径约为0.5~1.0 cm,长度10~15 cm。
根茎外表淡黄色至灰褐色,表面有纵行瘤状突起,有时有棕褐色的草鞘残留。
根茎内部白色,中部有韧带状的维管束团,质硬而韧,纤维分明。
茎叶为对生排列,叶片呈披针形至长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
叶片的表皮有时有刺毛,边缘有锯齿状波浪边。
柴胡的气味芳香,味微苦。
最后是黄连,黄连为杨梅科植物黄连的根茎和根。
黄连的根茎呈长圆柱形,直径约为0.5~1.0 cm,长度10~15 cm。
根茎外表黄褐色至棕褐色,有明显的根痕和根槽。
根茎内部黄色,有稍带绿色的栓质层,质硬而脆。
茎叶为对生排列,叶片呈披针形至披针状倒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
叶片的表皮有时有刺毛,边缘有波浪状锯齿。
黄连的气味特异而苦,味极苦。
通过对川贝母、白术、柴胡和黄连的形态特征的描述,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辨别这些中药材标本。
贝母的功效与作用贝母的介绍

贝母的功效与作用贝母的介绍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鳞茎供药用。
因其形状得名,《本草经集注》说:“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
贝母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贝母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仅供参考。
贝母的功效与作用贝母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陶弘景谓:其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因来源和产区的不同及其性状的各自特点,商品主要有浙贝、川贝、平贝、生贝四大类。
1、浙贝母别名:大贝、珠贝、元宝贝、象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干燥的鳞茎。
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浙江宁波地区的鄞县、奉化象山等地。
采收加工:立夏(5月上旬)前后采挖。
洗去泥土,摘除心芽,分成二片呈元宝状(商品“元宝贝”):个小的,不摘除心芽(商品称“球贝”),分别放入特制的“木闯笼”内,悬空挂起,进行闯动,使贝母相互摩擦约20~30分钟,将表皮擦净。
至贝母有极少的淡黄色液汁外溢滴下时为度。
然后每百斤贝母加石灰粉或贝壳粉3~4斤,使灰粉均匀地粘在贝母之上,以吸上擦出的浆液,再晒干或烘干。
性状鉴别:(1)元宝贝:均为单一的鳞瓣,半圆形,外凸内凹。
高约1.7~2厘米。
直径约3~4厘米,厚约0.6~1厘米。
外表面黄白相兼,显粗糙如泛碱状或被有白色粉末。
内表面凹陷部分黄棕色,质坚实。
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
气微,味较苦。
(2)珠贝:鳞茎呈不规则的扁球形。
高约1~1.5厘米,直径2~3厘米,略如算盘球故称“珠贝”,由于2~4片鳞瓣及芽心组成,外层两片较肥厚,内层鳞片幼,中间带有芽心。
白色,气味同元宝贝。
以鳞片肥厚,粉质、坚实、色洁白者为佳。
性味:苦寒。
归经:人心、肺经。
功能:清肺热化痰,止嗽,解毒。
主治:外感及内热咳嗽,肺痈,肺痿,乳痈,发背及一切疮疡肿毒。
2、川贝类包括松贝、青贝、炉贝三种。
(1)松贝别名:尖贝、珍珠贝。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暗紫贝母干燥的鳞茎。
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黑洼、若儿盖、毛儿盖、黑水,理县、马尔康等地。
贝母种植技术及亩收益

贝母种植技术及亩收益1. 贝母种植技术1.1 选地与整地贝母种植宜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
根据惠农网的数据,每亩施用腐熟畜粪、垃圾肥1500-2000kg,饼肥100kg,过磷酸钙25kg,作为基肥,这些基肥能够在种植前期为贝母提供充足的养分。
1.2 播种与育苗贝母的播种时间为9-10月降雪前,播种深度为1.5-2厘米。
每亩用种量为2-2.5公斤。
播种后,覆盖筛细腐殖土3厘米,并用蟋蟀草或无叶树枝遮住畦面,以保持土壤湿度和防止种子被冲刷。
1.3 灌溉与排水灌溉是贝母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从播种到出苗期间,土壤应保持湿润。
出苗到现蕾期,遇久旱需灌水抗旱。
越夏保种期间,雨后要及时排出积水,防止高温多湿引起鳞茎腐烂。
1.4 施肥与管理贝母喜肥、耐肥,施足基肥和及时合理追肥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贝母生长周期较短,应以施足基肥为主,追肥视情况施2-3次。
首次在苗齐时,每亩施人畜粪1000至1500公斤或尿素7.5至10公斤;现蕾时施肥量同第一次。
1.5 病虫害防治贝母的主要病害有灰霉病、黑斑病和干腐病。
灰霉病主要侵害茎叶,3月下旬始发,4月中旬盛发。
黑斑病多雨年份易发,3月下旬发生。
干腐病主要侵害鳞茎,6-8月为害较重。
虫害主要有蛴螬,4月中旬起为害鳞茎,过夏期为害盛,11月中旬后停止。
1.6 采收与加工贝母一般在立夏前后,地上部分茎叶逐渐枯萎时采收。
地下的鳞茎已经完全成熟,继续留田也不会生长,也就是它们的休眠期。
对于不留种的,在5月下旬就可以逐行采挖,避免遗漏。
采收后,贝母需要晾晒或蒸制干燥,然后进行加工包装。
2. 贝母亩收益分析2.1 亩产量与市场价格贝母的亩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种植技术、气候条件和管理水平。
根据惠农网的数据,每亩贝母的产量可达1200斤至1500斤。
市场价格方面,贝母因品种不同价格有所差异。
例如,根据中国报告大厅的数据,2024年4月8日,全国10类贝母中,平贝母的价格为78.78元/斤,川贝母的价格为89.93元/斤,而浙贝母的价格为56.61元/斤。
贝母

贝母贝母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贝母英文名称:Bulbus Fritillaria (拉);fritillaria [bulb]定义:各种百合科Fritillaria 属植物的干燥鳞茎的总称。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浙贝母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
贝母“家族”按产地和品种的不同,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
目录贝母简介详细分类不同贝母功效差异伪劣品种鉴别方法栽培技术贝母鉴别医疗价值食用方法展开编辑本段贝母简介汉语拼音:bèimǔ英文:fritillary 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
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秦巴山区,甘肃等地。
展瓣贝母花贝母编辑本段详细分类一、贝母家族按产地分为四大类: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伊贝母。
二、贝母家族按品种的不同,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
1、川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花贝母、卷叶贝母、罗氏贝母、甘肃贝母、棱砂贝母等贝母的地下鳞茎。
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但在西藏、甘肃、新疆、华北、东北均有出产。
川贝母性微寒而味甘苦,入心肺经,功能润肺、止咳、化痰,临床常与沙参、麦冬、天冬、桑叶、菊花等配伍用于热痰、燥痰、肺虚劳嗽、久嗽、痰少咽燥、痰中带血以及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等病症的治疗。
但属寒痰、湿痰者则应禁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贝母含有川贝母碱等多种生物碱,川贝母碱有降低血压,兴奋子宫等多种药理作用。
川贝母植物形态来源有几种,分别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
川贝母:为多年生草本,鳞茎圆锥形,茎直立,高15-40cm。
叶2-3对,常对生,少数在中部间有散生或轮生,披针形至线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无柄。
花单生茎顶,钟状,下垂,每花具狭长形叶状苞片3枚,先端多少弯曲成钩状。
86种川产道地药材名录

86种川产道地药材名录川产道地药材是指生长在四川地区的药用植物,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这些药材具有独特的品质和药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川产道地药材。
首先是川贝母,它是四川地区最著名的药材之一。
川贝母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川贝母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其含有的川贝母皂苷成分,这种成分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
其次是川芎,它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四川地区的特产之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痛经、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川芎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和川芎素等成分,这些成分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另外,四川地区还产出一种名为川乌的药材。
川乌是一种有毒的植物,但其根茎部分具有药用价值。
川乌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症等疾病。
川乌中含有丰富的乌洛托品等成分,这些成分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此外,四川地区还产出一种名为川楝子的药材。
川楝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湿疹、痈肿等疾病。
川楝子中含有丰富的楝酮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
此外,四川地区还产出一种名为川黄连的药材。
川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痢疾等疾病。
川黄连中含有丰富的黄连素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
总之,川产道地药材种类繁多,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药效和功效。
这些药材在中医药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通过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些川产道地药材,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药用价值,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贝母的开发利用
管理学院 09级管理二班 于春林 学号:320090906270
摘要:近几年在对不同种川贝母的区别鉴定及化学研究中都取
得了很大的进展,为区别应用及制定合理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对
川贝母的主要基源种的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阐明其有效成分及格
生物碱的药理活性、有效成分与毒性的关系,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
准,对于川贝母的质量控制及合理利用、开发贝母属植物资源有着
重要意义。
关键词:川贝母,鉴定,化学,药理,进展。
川贝母(Fritillariae cirrhosa D.Don)为百合科贝母属的一
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
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痰多胸闷等症。川贝
母主要用鳞茎进行营养繁殖,但由于生长期长,且近年来对野生川
贝母过度采挖,野生资源已锐减。人工栽培的川贝母又存在着繁殖
系数低、生长周期长、平息退化的问题,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探
求川贝母新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般栽培和组培中
的川贝母都是二倍体,多倍体的诱导育种研究还未见报道。
川贝母的主要原植物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川西山原的灌
丛、草甸地带,生长地海拔大约3 000~4 000m,主产区新都桥、理
塘等地年均温仅1~7.00C,7,8月最高气温16~220C。长期以采挖野
生药材为主,因生长缓慢,过量采集和生境恶化等原因,其蕴藏量
急剧下降,大规模人工栽培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外对川贝母的化
学成分、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很多,但对其栽培以及生理生态等反
面研究较少,仅陈士林等研究了川贝母品质与其群落的相关性,并
考察了川贝母分布的野生群落,确定了野生抚育的适宜群落等。此
外,马晓匡开展了降低海拔栽培川贝母研究,宋良科等对野生甘肃
贝母和栽培品进行了比较。由于川贝母长期生长在高海拔地区,比
较适宜冷凉的气候环境,但在这些地区进行人工栽培管理极为不便,
弄清温度对川贝母的生长发育、生理指标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一方
面是对川贝母资源进行驯化栽培和有效保护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
也将为如何在低海拔地区成功引种栽培川贝母提供一点过理论依
据。
1 生物学研究
属植物已超过50种(变种),其药典收载川贝母来源为4种,
主要生物特征为“怀中抱月”,主产于四川西部。传统上将川贝按
鳞茎大小和植物来源分为松贝、青贝、炉贝。松贝和青贝主要来源
于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炉贝主要来源于棱砂贝母。但据
调查,今用作川贝来源的植物中,四川产约14种4变种。
1) 显微鉴定法:有以淀粉粒为主的纤维兼备特征、以鳞叶上(内)
表皮显微鉴别特征两种。
2) 微量元素法:有微量元素特征图谱法、微量元素灰关联度分
析法两种。
3) 光谱法:有红外分光广度法、示波极谱鉴别法、一阶导数光
谱法、X-射线图谱法等。顾雪中等利用紫外线分光广度法测
定和比较了新疆贝母与其他4种贝母样品无水乙醇提取物的
紫外光谱,结果新疆贝母与其他4种贝母有明显而稳定的差
异。程存归等采用傅位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直接测定植物中药
材的红外光谱,发现川贝母、浙贝母和东北面的红外光谱差
别较大。
4) 色谱法:有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裂解气相色谱法。
陈杰等采用性状特征、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区别川贝母及
其混淆品东贝母的真伪鉴别。王曙等用薄层色谱法区别川贝
母与其他贝母,发现现行中国药典收载的4种植物来源的川
贝母均含有特征性薄层色谱点。
5) 分子生物学方法:蔡朝晖等首次利用PCR扩增技术检测了不
同种属贝母的5S-rRNA间隔区基因序列,并用于鉴定。蔡佩
欣等开发了鉴别贝母基因型及不同种类的DNA芯片技术,首
先提取来自多种贝母根茎的基因组DNA,对26Sr DNA基因D2
与D3区的多态性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然后将不同种属多态
性片段的特异性寡核苷探针点置于经多聚赖氨酸处理包被的
芯片,用来自不同种贝母的荧光素标记的PCR产物与DNA芯
片进行杂交,科在芯片特定位置检测到不同种贝母的荧光信
号。此研究显示,DNA芯片技术可为植物种属的验证与质量控
制提供一种快速、高通量的检测工具。
2 化学研究
一般认为,生物碱是各种贝母的主要有效成分;川贝母是贝母
种品质最佳的品种,其生物碱含量按理应较高。而文本的测定结果
却表明,《中国药典》收载的四种川贝母的生物碱含量均低于伊贝
母、浙贝母和平贝母;川贝母中总生物碱含量一般低于0.1%,其
他贝母种总生物碱含量一般高于0.1%.这一结果意味着,能代表川
贝母药效特色不仅有生物碱类成分,而且可能是其他成分类型。
总生物碱含量分布规律相反,川贝母的总皂苷含量一般为
2.0%~4.0%,其他贝母总皂苷含量一般为1.0%~2.0%.因此皂
苷类是否更能代表川贝母的药效特色,进而在悬着川贝母“指标成
分”时加以足够的重视,都是值得考虑的。重量法测定总皂苷的方
法较粗糙;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贝母的测定结果相对值应是可信
的。
目前,商品川贝母主要为野生品种,其采收期一般是6~7月
川贝母开花的时期(8月份川贝母化苗后难以采挖);而伊贝母、
浙贝母和平贝母均为栽培品种,采收期一般在8月份。上述各种贝
母在成分含量上的区别于这种怄气的不同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影
响究竟有多大需进一步的研究。
3 采收及加工工艺
邝翠仪等提取3种不同加工方法处理的川贝母总皂苷和总生物
碱并测定其含量,测得传统加工法、水洗法、打硫法处理后川贝母
的总皂苷含量分别为0.887%,0.949%,0.486%,总生物碱含量分
别为0.082%,0.098%,0.095%,单因素方法分析显示水洗加工法
为优。蓝日盛等也考察了不同采收期及加工方法的川贝母有效成分
含量。肖丹等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了川贝粉和川贝微粉在不同时间
内总生物碱的溶出量,结果川贝微粉在个时间点的溶出量均大于川
贝粉。陈萍等采用均匀设计安排试验,以浸膏得率和西贝碱含量为
考察指标,对川贝母渗漉提取工艺条件为川贝母用14倍量65%乙醇
渗漉7h。蔡治刚等认为以7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h
为川贝母的最佳乙醇回流提取条件。
4 药理及临床研究
贝母母亲主要应用所涉及的药理作用包括镇咳、祛痰、平喘、
抗菌、镇静、镇痛、心血管活性、抗溃疡、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
等。徐惠波等对伊犁贝母总生物碱、棱砂贝母总生物碱生物活性进
行了初步比较:伊犁贝母和棱砂贝母的总生物碱分别以
400,200mg/kg剂量一次性灌胃给药,具有明显的抗炎、镇咳、祛痰
作用,伊犁贝母对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多
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棱砂贝母则较弱。马云淑等发现川
贝母身无减科透过小鼠皮肤。周颖等研究了贝母的有效成分贝母甲
素、贝母乙素。西贝素、西贝素苷和蒲贝酮碱5种甾体生物碱的平
喘机制(对气管M受体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5种川贝母生物碱
均可使巴胆碱引起气管条收缩的量效曲线右移。Chan等用HPLC-EDSL
测定法进行了西贝素的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另有含贝母的中药
制剂喹啉膏与华法令同用致凝血障碍的报道。
主要有桑叶贝母汤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
前列腺增生症,川贝枇杷露的药效学研究,僵蚕贝母汤治疗颈部淋
巴结炎。
5 小结
近几年对不同种贝母的区别鉴定及化学成分研究都取得了很大
进展,为区别应用及制订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应考虑将这些方法
应用于实践病痛与传统鉴别经验结合,以便准确进行川贝母的鉴定。
HPLC法和气相色谱法用于活性单体化合物的评价值得深入研
究,贝母制剂质量评价和生物样品的测定研究有待加强。
习惯上用川贝母的总生物碱含量作为其品质评价标准,但结果
与传统用药经验有不符之处,而药理试验亦多以总生物碱进行,对
于其中某单一生物碱成分的药理试验较少。因此,对川贝母的主要
基源种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阐明其有效成分及各生物碱的药
理活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一部2005
2. 高明文.戴贤才.陆红 川西高原松茸与温度降水关系 1991(02)
3. 陈士林.肖小河.陈善墉 松贝品质与土壤生态的相关性研究 1990
(03)
4. 郝再彬.苍晶.徐仲 植物生理研究 2004
5. 王天志.杜蕾蕾.王曙 川贝母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01
6. 王曙.徐小平.谭昌勇等 川贝母与其他贝母的薄层色谱鉴别.华西
药学杂志2002
7. 陈杰.吕银娇 川贝母及其混淆品东贝母的鉴别(J).时珍国医国
药2002
8. 蔡佩欣.胡学善.黄文秀等 DNA芯片技术用于贝母的基因分型和
种类鉴别(J).药学药报2003
9. 曾令杰.李萍 伊贝母种一种新生物碱(J).中草药2001
10. 顾雪中.沈国芳 新疆贝母的紫外线光谱鉴别(J).中草药2001
11. 严忠红.陆阳.丁维功等 卷叶贝母化学成分研究.上海第二医科
大学学报1999
12. 谢玲.李学强.潘苇芩 川贝母止咳合剂种川贝母的薄层色谱鉴
别.新疆中药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