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网技术论文

合集下载

EPON技术在HFC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EPON技术在HFC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EPON技术在HFC网络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主要依据我国广电的现状,介绍EPON技术的特点、发展、原理与标准。

探讨EPON技术在HFC网络中的应用原理及各种不同接入网络的构成形式,论述EPON在HFC中应用的优势。

关键词光纤同轴混合网(HFC);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EPON网络结构和HFC光传输网络结构类似,部署起来比较方便,用EPON 技术实现双向HFC网络比传统的CableModem改造方式更具成本和业务能力的优势。

EPON网络可以独立组网完成双向网络,实现互动电视业务的回传,还可以实现多种基于IP的数据、话音和视频业务。

另外EPON也可以通过WDM技术和现有155Onm波长的有线传输网络结合,大大节省了光纤资源。

本论文结合我国有线电视的现状,介绍了EPON技术在HFC网络中的应用原理,并且研究了EPON技术在HFC双向光网络中的应用。

1 EPON技术简介EPON是指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方式,在以太网上提供多种业务。

EPON是几个最佳的技术和网络结构的结合。

目前,IP/Ethernet应用占到整个局域网通信的95%以上。

EPON由于使用了经济和高效的结构,是接入网中的一种最有效的通信方法。

1.1 EPON的网络结构EPON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光接入网,一套典型的EPON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有源网络设备和无源光分配网两大部分。

有源设备包括:光线路终端OLT;光网络单元/光网络终端ONU/ONT;无源光分配网主要包括无源光网络/光分配器PON/ODN。

OLT位于根节点,通过PON/ODN与各个ONU相连。

在下行方向,OLT提供面向无源光纤网络的光纤接口;在上行方向,OLT将提供eE(eigabitEthernet)。

将来,OLT也会支持10Gbit/s以太网的高速接口。

为了支持其他流行的协议,OLT还可支持A翎、FR以及oc3/12/48/192等速率的SDH/SONET的接口标准。

三网融合论文

三网融合论文

“三网融合”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一、“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三网融合(最早称三网合一)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之间的相互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同一个网络上实现语音、数据和图像的传输,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对用户而言,就是指用一条线路就可以实现打电话、看电视、上网等多种功能。

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

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二、“三网融合”的发展前景从1996年以来,世界各国都先后开始推进三网融合的进程,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融合。

在我国实现三网融合的主要意义有如下几点:第一,三网融合已经成为电信业和广电业的共同发展方向。

实现融合,有利于形成完整的信息通信业的产业链,发展新的市场空间和实施信息通信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提升信息通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第二,在我国实现三网融合的实质,是在现有电信市场格局下再引入一个源自广电业的运营商,实现某种程度的异质竞争,促进行业、监管、市场、技术、业务、网络、终端、支撑系统八个方面的融合和创新。

第三,实现统一的适应三网融合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架构,有利于给市场发出清晰的信号。

不仅有利于吸引投资,而且减小了新业务开发的风险,激发行业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

特别是视频这样一个对网络和业务具有战略影响力和价值的新领域,对电信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历史机遇,有利于实现信息通信业的再次跨越式发展。

还有,实现三网融合也有利于创新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范围,主导思想舆论阵地,促进文化繁荣,将互联网视听内容纳入到国家统一监管的范畴,推进统一的监管框架的确立。

“三网融合”实现技术论文

“三网融合”实现技术论文

“三网融合”实现技术论文摘要:GPON作为最先进的宽带无源光综合接入承载系统,具有非常明显的市场优势:带宽非常高、运行速度快、覆盖面比较广、使用者的接口非常多、可以实现“三网融合”、单模光纤层面可以实施无源传送等。

GPON凭借这些优势成为了大多数运营商的首选。

“三网融合”指的是宽带信息网、下一代互联网与数字电视网三者的融合。

从广义上来说,“三网融合”指的是公共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在技术层面的逐渐融合、在网络层面上的关联相通、在业务层面上的彼此交融、在应用层面上逐步一致的通信状况,实行“三网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落实资源共享战略,与此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通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等在市场上的全面竞争,促进网络与网络之间各层次、全方位的竞争。

1 FTTx光接入网络简述FTTx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因此,其能够选用的设施范围也非常广泛。

PON技术属于一种由一点到多点的光纤接入系统性技术。

无源光网络技术中的“无源”指的是ODN主要由两种无源光设施组合而成:无源光分路器及单模光纤。

有源电子设备并不包含在内。

所以,无源光网络系统的维修费用比较低,而且不会受到雷电的袭击,也不容易遭受辐射的侵扰,网络系统操作方便、反应灵活、扩展起来也比较容易,光纤铺设成本较低、业务操作透明,除此之外,还可以满足高音质语音及高质量视频的需要,同时调整相关数据信息,实现“三网融合”。

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2 GPON和EPON技术比较分析首先,GPON下行线路的速度数值是2.5Gbps,EPON的线路速度仅仅只有1.25Gbps,与此同时,这将近2.5Gbps的链路实际上是一组相对比较持续的发射器、接收器对,所以,这种GPON技术并没有额外的成本支出。

其次,和EPON技术相比,GPON系统有着一定的光链路特征,其光功率是+3dB。

发挥这3dB的作用能让光纤距离适度延伸大概十千米左右,换而言之,一个GPON光线路终端能够支撑的光网络终端的数目是EPON的两倍以上,(如表1所示)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系统的设施成本。

网络技术论文:浅谈EPON技术及其发展

网络技术论文:浅谈EPON技术及其发展

网络技术论文:浅谈EPON技术及其发展【摘要】首先我们将从PON 技术的发展谈起,通过不同的PON技术的比较让我们走进最近比较热捧的EPON 技术及其发展。

最后要看到此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其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PON;EPON;ONU;OLT;光分路器;FTTH 1. 引言1.1 PON技术1.1.1 PON。

PON(无源光网络)是指ODN(光配线网)中不含有任何电子器件及有源设备,DN全部由光分路器(Splitter)等无源器件组成,不需要贵重的有源电子设备。

PON网络的突出优点是消除了户外的有源设备,所有的信号处理功能均在交换机和用户宅内设备完成。

而且这种接入方式的前期投资小,大部分资金要推迟到用户真正接入时才投入。

它的传输距离比有源光纤接入系统的短,覆盖的范围较小,但它造价低,无须另设机房,维护容易。

因此这种结构可以经济地为居家用户服务。

PON的复杂性在于信号处理技术。

在下行方向上,交换机发出的信号是广播式发给所有的用户,在上行方向上,各ONU必须采用某种多址接入协议如时分多路访问TDMA(Time Division Mutiple Access)协议才能完成共享传输通道信息访问。

光接入网演进的首期目标是FTTB(fiber-to-the-business)和FTTC(fiber-to-the-curb)系统,然后再发展到FTTH(fiber-to-the-home),通过一个简单的平台为用户提供包括数据、视频和语音在内的全面服务。

EPON可以提供比APON更高的带宽和更全面的服务,成本却很低,同时EPON的体系结构也符合G.983标准的大多数要求。

目前PON技术主要有APON、EPON 和GPON等几种,其主要差异在于采用了不同的二层技术。

(APON的最高速率为622Mbps,二层采用的是ATM技术。

EPON可以支持1.25Gbps对称速率,将来速率还能升级到10Gbps,二层采用的是Ethernet技术。

5g通信新技术论文

5g通信新技术论文

5g通信新技术论文5G(fifth-generation)指的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以4G为基础来进行延伸和拓展的一项通信技术。

店铺整理了5g通信新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5g通信新技术论文篇一浅析5g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摘要:现代社会发展快速,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出现,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是异常迅猛,这给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条件,现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变革在众多科技行业中是非常突出的。

5g通信技术是目前通信技术中的前沿科技,在2020年后能够得到应用和普及,也是现在通信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该文就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来展开剖析,以此来展开此次的探讨,并对5g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希望能够给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特点及优点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013-025G(fifth-generation)指的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以4G为基础来进行延伸和拓展的一项通信技术。

现在还没有一家标准制定组织和电信公司对5G规格进行公开,在官方文件中也并没有对其提及,所以5G技术的标准现在还没有出台。

可是,在社会的发展需求下,通信技术也会向更高的期望进行研发,5G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必然的结果。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现在,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第一代(1G)通信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提出,历经10年的发展问世,这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是通过模拟传输,因此具有速度低、质量差、安全性差、没有加密、业务量小的特点及不足。

第二代(2G)通信技术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技术通过采用更密集的技术结构以及引用智能技术等,较1G技术有所进步,但依然不能真正满足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需求。

第三代(3G)通信技术的问世,通过应用智能信号等处理技术,已经能够提供前两代技术无法提供的移动宽带服务,但该技术中频谱利用效率还是比较低,依然有大量宝贵的频谱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3G技术同样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未来人们对于通信技术的需求。

关于无线网络系统优化技术的论文三篇

关于无线网络系统优化技术的论文三篇

关于无线网络系统优化技术的论文三篇关于无线网络系统优化技术的论文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GSM网络建设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

用户对无线网络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运营商对网络的管理也从对信号覆盖的定性要求转变为对网络性能指标的定量管理。

经过大规模快速建设的GSM无线网络,需要进行必要的网络优化,包括参数优化和结构优化,才能保持结构的持续合理性,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

下面,就针对GSM无线网络系统优化工作,提出一些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1.日常网络监控1.1 网络指标长期监控下表是近两个月的网络重要性能的具体情况,从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无线接通率较低,还未达到要求。

表1 网络重要性能分布由于外在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空口信令信道、话务信道都可能出现严重的拥塞,如果出现无法扩容,也不能将话务分流到其他小区的情况,将直接导致无线接通率指标下降。

所以需要考虑通过话务分流,合理配置信道等手段进行优化,才能保证无线接通率指标稳定,1.2 BSC升级和割接调整监控对于各网元软硬件变动,如BSC版本升级、网内割接调整等都应该及时进行变动前后的指标对比分析,对于变化异常的指标及时提出警示和优化建议。

对BSC调整后的异常小区进行跟踪和分析,主要问题是部分小区拥塞严重,可能这些小区是由于采用了新的ECU扩大了小区覆盖半径,同时未能及时对天线俯仰角调整,造成由于覆盖不合理产生的拥塞问题,经过调整基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对网内变动的小区进行指标跟踪监控,对小区指标异常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通过话务统计和指标对比,能够发现指标异常现象。

2.日常话务指标优化2.1 常规掉话率优化话务增长和半速率信道增加会造成无线链路品质恶化,引起掉话的增加。

定期对高掉话率MSC和高掉话次忙时掉话在20次以上小区进行跟踪优化,可以改善掉话率指标,使无线掉话率在话务负荷增长的时候保持没有大的恶化。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论文:GPON网络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现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论文:GPON网络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现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论文:GPON网络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现吉比特无源光网络论文:GPON网络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现【中文摘要】随着网络用户的急剧增加,高带宽业务的不断出现,宽带光纤接入网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PON技术。

目前比较流行的PON技术标准有APON、EPON和GPON标准。

他们各自有着其优缺点。

但APON和EPON在承载业务上的能力上与GPON相比有一定的不足,GPON系统具有天然的承载TDM业务能力,能够高效、透明地完成各种业务的传送,因此,未来的FTTP/FTTH领域中解决方案,GPON技术将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流行的各种接入网技术以及PON的发展和分类,并对PON技术进行了比较,阐述了GPON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GPON网管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个GPON网管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点,主要是对管理者站端与OLT的AGENT代理端的信息交互的设计于实现,以及SNMP协议与OMCI协议两者协议转换之间的实现,以及OLT的OMCI代理端与ONU从代理端信息交互的实现。

重点是在根据G.984.4协议设计的基础上,利用嵌入式Linux系统和开发板实现了网管的功能,并且优化设计了相关功能。

本文研究设计的网络设备信息交互的实现方法对促进GPON网管系统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英文摘要】With Internet users dramatic increasing andhigh-bandwidth services emerging,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Network technology is becoming important, especially in PONtechnology.At present; the popular PON techniques are APON, EPON and GPON. And they each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pared with GPON system, APON and EPON have disadvantages in the capacity of carrying business. GPON system can load TDM service inartificially,transmit all kinds of services efficiently and transparentlly. GPON technology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future FTTP/FTTH solution area.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some popular network access technique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PON technology. It describes the composing, working theory of GPON system and GPON netwotk mangenment system. The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key technology points of GPON network. It is emphasis on the interaction implemention between management statio n and OLT’s agent, and protocol conversion implemention between OMCI protocol and SNMP protocol,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implemention between OLT’s OMCI agent and ONU.According to G.984.X, the article implements GPON network managment by using embedded Linux development board, and optimizes the related function.In this paper, the realization of design method of network device information exchange will promote the implemention of GPON network mangament system.it has important values 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rea.【关键词】吉比特无源光网络 SNMP 嵌入式Linux S3C2440 OMCI【英文关键词】gpon embed linux s3c2410s3c2440 omci【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目录】GPON网络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现摘要5-6 ABSTRACT 6 第一章绪论 9-15 1.1 问题的提出 10-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3 1.4 本课题所做的工作 13-14 1.5 论文的安排 14-15 第二章 PON 系统及其网管系统概述15-24 2.1 PON 技术 15-19 2.1.1 PON 技术的发展15-16 2.1.2 几种PON 技术介绍 16-17 2.1.3 GPON 与其他PON 技术比较17-19 2.2 GPON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19-21 2.2.1 系统组成 19-20 2.2.2 工作原理20-21 2.3 GPON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21-24 2.3.1 网管系统简介 21 2.3.2 系统组成21-22 2.3.3 工作原理 22-24 第三章管理站和 OLT 代理站信息交互的实现24-32 3.1 管理站和OLT 代理站信息交互整体框架设计 24-25 3.2 SNMP 协议 25-26 3.2.1 NET-SNMP 开源代理包简介 25 3.2.2 管理信息结构25-26 3.2.3 管理信息库 26 3.3 SNMP 代理的实现和优化 26-32 3.3.1 扩展管理信息库的实现 26 3.3.2 扩展代理端的实现 26-31 3.3.3 扩展代理端的优化31-32 第四章 SNMP 协议与 OMCI 协议转换器的实现32-37 4.1 UNIX 进程间通信简介 32 4.2 协议转化器32-34 4.2.1 进程间通信方式选择的研究 32-33 4.2.2协议转化器的研究 33-34 4.3 协议转换器的实现和优化34-37 4.3.1 协议转换器的实现 34-35 4.3.2 协议转换器的优化 35-37 第五章 OLT 代理站与 ONU 从代理站信息交互的实现 37-49 5.1 OMCI 协议研究与实现37-41 5.1.1 OMCI 协议功能介绍 37-38 5.1.2 OMCI 协议的研究 38-395.1.3 OMCI 帧的介绍 39-40 5.1.4OMCI 协议的实现 40-41 5.2 OMCI 帧处理的优化41-45 5.2.1 单帧处理的缺点 41 5.2.2 并行OMCI 帧处理的设计 41-425.2.3 并行OMCI 帧处理的实现42-45 5.3 组播通信的设计与带外实现 45-49 5.3.1网络编程简介 45 5.3.2 IP 组播与GPON 网络组播的区别45 5.3.3 GPON 网管组播的设计 45-46 5.3.4 GPON 网管组播的带外实现 46-49 第六章 GPON 网管系统的优化设计49-51 6.1 现有网管系统的缺点 49 6.2 分布式网管系统的初步设计 49-51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51-53 参考文献 53-55 附录 ?MCI 主要帧的涵义 55-59 致谢59-6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0。

浅谈“接入网技术”课程教学

浅谈“接入网技术”课程教学

浅谈“接入网技术”课程教学作者:唐泉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9期摘要:本文主要就“接入网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进行了探讨。

在目前接入网课程内容繁多,更新快,且实验设备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设备来加强教学效果,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接入网技术课程教学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51-02“接入网技术”这门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是一门技术综合性课程,该课程内容全面,涉及面广,包括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网络设计、网络运营等多方面的知识。

学好这门课程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多方面技术,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促进今后就业。

目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通信网正朝着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接入网作为最靠近用户的网络,其发展则更为迅速,接入技术层出不穷。

接入网所包括的技术有:电话铜线接入技术、以太网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HFC接入技术、无线局域接入技术、无线城域接入技术、无线广域接入技术等。

由此可见,“接入网技术”这门课程内容庞大、技术复杂,而且很多技术都涉及到具体的网络设备,所以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接入网的基本概念以及各种接入技术的基本特点一直是困扰电子系的难题。

不仅如此,很多学校都缺乏相关的试验设备,这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系通过不断探索,终于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透彻理解接入网的概念接入网,顾名思义,是处在整个网络的接入段,所以必须首先要让同学们对接入网的概念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才能对后续内容进行深入。

在教科书上,对于接入网的概念只有文字描述,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采用形象的网络结构模型图,让同学们对整个网络结构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整个网络由核心网和接入网两大部分所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 实验课程: 接入网技术 实验内容: 宽带接入网技术(HFC)

院 (系): 计算机学院 专 业: 通信工程 2014年 6月 20日 接入网技术

1 摘 要 随着Internet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远程教学、远程办公、远程医疗、可视电话、VOD点播、WWW浏览等宽带业务的需求正大幅度增加,电子商务也已成为网络应用的一大热点,这使得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技术迅速发展。HFC网络正以其独特的带宽优势和极高的普及率受到宽带接入网研究者的瞩目和研究重点研究了HFC接入网回传通道的噪声问题,以及为解决噪声问题而采用的集中分配式HFC网络和S-CDMA电缆调制解调器等。最后对宽带接入网建设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对HFC和LAN接入以及ADSL技术作了比较,并结合我国的接入网状况,提出了HFC宽带接入应采用的方案。

关键词:宽带接入网 HFC S-CDM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network, people's demands on broadband services, such as remote instruction, telecommuting, telemedicine, Visual telephone, VOD, WWW browse, are increasing sharply. E-business has also becomes a big hotspot. As a result, the technology of broadband access network, "the last kilometer" of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is developing promptly. HFC network is catch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because of its particular advantage of bandwidth and high popularizationIt emphasizes on the noise of HFC broad band in backhaul channel, and also studies the applied HFC broadband and S-CDMA cable model in order to wipe out the noise. After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in the HFC broad band construction, it compares the HFC with the technique of ADSL and connection of LAN, and then falls together with Chinese band connection status, HFC broad band connection should be applied in this way.

Keywords:Broadband Access Network Hybrid Fiber Coax Synchronous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接入网技术 2 前 言

1996年美国通过的电信法案是持续至今的、改变电信运营管制体系这一历史潮流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偏之于一隅,但是该法案本身确实也是对业已发生的电信体制变革运动的承认。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之下,市场和技术快速地合流,在市场、技术和正在变更的电信管理制度的联合冲击中,加在服务运营商和网络营造商身上的压力是巨大的。 对企业通信用户来说,他们迫切需要电信运营商在小城市之类的局部地区能投入更大的力量。同时,整个新兴市场--家庭办公、Internet和万维网(World Wide Web)等等都在无一例外地创造着巨大的家庭需求,这些新业务需求在某些场合下甚至超过了几年前企业全部需求的总和。 市场的剧烈变动在几乎每一种情况下都成为企业激烈争夺的战场。商业、技术、教育和娱乐等诸多行业之间的壁垒都飞速地消失得无影无踪。Web的横空出世和随后进入所有人的生活就是这一剧烈变化的明显实例。对网络服务供应商来说,他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用户的需求还会持续地不断增长下去。 增长中的市场必定会产生竞争。电信领域在数十亿上百亿美元市场的诱惑之下,其竞争将会趋于白热化。虽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确定下来,但把钱压在网络融合这个主题上总是错不了的,今天各成一统的服务:语音、视频和数据最终都会融合成单一的综合服务。宽带接入网的主要技术有铜双绞线接入(xDSL),光纤同轴混合接入(HFC)以及光纤接入(FTTH)等。下面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宽带接入网的定义和主要技术,以及其主要优势。

1 宽带接入网介绍 1.1 宽带接入网的定义 接入网(AN: Access Network)是指用户和端局(即本地交换局)之间的所有机线设备,具有复用、交叉连接和传输等功能,能支持各种交换型和非交换型业务。图1-1给出了接入网在整个通信网中的位置分布图。其中:用户是指用户 接入网技术 3 终端设备(如计算机、电话机等)和用户驻地设备(如用户交换机等);核心网是指本地局与市话局、市话局与长途局、长途局与长途局之间的所有区段。可见,接入网是用户与核心网之间的中介网,也可以看成是公共通信网的末端网。图中还给出了接入网与用户之间的接口UNI(称为用户-网络接口)、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SNI(称为业务节点接口)。利用这些接口,也可以定义接入网是指UNI和SNI之间的所有机线设备。接入网将来自用户的所有业务流组合后通过公共传输通道送往业务节点(如:本地交换机等),反过来则将来自业务节点的业务流分开后送往各个用户,其中需要完成UNI信令和SNI信令的转换,但接入网本身并不解释和处理信令的内容,即对用户信令透明。 按照线路的转接配置,端局到用户之间的线路连接结构如图1-2所示。其中:端局本地交换机(LE)和交接箱之间用大径多芯(几百至几千对芯)馈线连接,交接箱和分线盒之间用小径多芯配线连接,分线盒和用户终端之间是用细径双芯引入线连接。交接箱的作用是完成馈线和配线之间的交叉连接, 分线盒的作用是完成配线和引入线之间的分路/合路。通常馈线长几公里,配线长几百米,引入线长几十米。传统的电缆接入网就是这种结构。

UNI UNI 公共通信网 接入网 接入网 核心网开一 用户 用户 用户 用户 用户 用户 .. .. SNI SNI 图1-1 接入网在整个通信网中的位置

配线 馈线 引入线 LE 交接箱 分线盒

用户终端

用户终端 用户终端 用户终端

端局

图1-2 端局到用户之间的线路连接结构 接入网技术

4 接入网的目的是综合考虑本地交换局、用户环路和终端设备,通过有限的标准化接口将各种用户的需求接入业务节点。接入网的引入给通信网带来了新的变化,使整个通信网络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受传输损耗、传输带宽及噪声等的限制和影响,现行铜线接入网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电信新业务发展的需求,并逐步成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瓶颈所在。作为交换局与用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纽带,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理所当然地被提到议事日程,成为当前电信网发展的焦点之一。近来,随着技术成本的持续下降、电信市场的日益开放以及以IP为代表的数据业务的爆炸式增长,网络的带宽与容量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和紧缺商品。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骨干网正向超高速和超大容量的方向发展,高达160Gbps(16×10Gbps)的波分复用系统已投入应用,同时,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接入网的宽带接入技术也呈现了新的发展态势。

1.2 宽带接入网的主要技术 (1) 接口技术 主要指V5接口。V接口是数字交换机的数字用户接口,定义在本地交换机的用户侧。与以前定义的V1到V4接口不够标准化相比,V5接口综合考虑了本地交换机,用户环路与终端设备,是用户数字传输系统和交换机相结合的新型数字接口,目前已标准化的有V5.1(G964)和V5.2(G965)接口,前者支持2Mbps速率的业务,后者支持多达16个2Mbps,将来还准备定义针对SDH速率的V5.3接口和针对宽带业务的VB5接口。 (2) 光纤接入 光纤是目前传输带宽最宽的介质,目前主干网中已大量采用光纤,如果将光纤应用到用户环路中,定能满足将来各种宽带业务的需要。可以说,光纤接入是宽带接入网的最终形式,但目前要完全抛弃现有的用户网络,全部重新铺设光纤,对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来说还是不经济不现实的。 (3) 混合接入 主要有混合光纤/同轴(HFC)技术,同轴也是一种带宽较宽的介质,目前CATV网就是一种混合光纤同轴网络,主干部分利用光纤,然后用同轴经分支器 接入网技术 5 接入各家用户。HFC接入技术的一大优点是可以利用现有的CATV网,从而降低网络成本。 (4) 铜线接入 铜线接入以现有的电话线为传输媒介,利用各种先进的调制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提高铜线的传输速率和距离。但是铜线的传输带宽毕竟有限,铜线接入方式的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5) 无线接入 无线用户环路(WLL)指利用无线技术为固定用户和移动用户提供电信业务,因此无线接入可分为固定无线接入和移动无线接入,采用的无线技术可以包括微波,卫星等。无线接入的优点有:初期投入小,能迅速提供业务,无线接入不需要铺设线路,所以可以省去铺线的大量费用和时间;灵活,可随时按需进行变更,扩容,抗灾难性强;当然无线用户也有许多缺点,如性能不如有线方式,质量不稳定,受环境影响大,目前还难以提供宽带接入,虽然现在已经开始研究利用ATM技术的无线接入系统,但离现实有很大的距离。 对于各种接入技术,对于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应用场合,应比较各种技术的优缺点,灵活选择。目前世界各地所采用的接入技术就是五花八门的,但总的来说目前实际应用的宽带网络中,提供宽带业务的宽带接入网络主要有三种:光纤接入网,HFC网和铜线接入网。许多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相继发表文章陈述各种技术的利弊,激烈的争论和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使得广大技术人员感到有些无所是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接入网的建设,改造。本文主要对HFC宽带接入网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重点研究了HFC接入技术的国际标准,协议,回传通道的噪声问题,以及为解决噪声问题而采用的集中分配式HFC网络和S-CDMA电缆调制解调器等,最后对宽带接入网建设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综合我国的接入网状况,提出了适合我国现状的宽带接入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