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分型论治痤疮
辨证论治痤疮的体会

2 痤 疮 的病 因病 机
瘀 , 血 消痈 。方 用桃 红 四物汤 加减 。药 用 : 仁 、 凉 桃 红
花、 芍、 赤 苏木 、 当归 、 川芎 、 丹参 、 蒲公英 、 紫花地 丁 。
3 4 三焦郁 滞 .
症见 : 颜面 、 胸背 部皮疹 , 熬夜 或精神
重要 , 多食蔬 菜水 果 , 持 大便 通 畅 , 食 辛辣 、 腻 、 保 忌 油 甜食及 其发物 。最后 生 活 作 息要 有 规 律 , 可能 保 证 尽
[ 3 朱 进 忠 . 证 经 验 与 方 法 [ .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0 3 2,] 临 M] 北 人 20 :
中 医 对 痤 疮 的 认 识 历 史 悠 久 , 观 历 代 文 献 不 难 纵
2 4 三焦 郁滞 .
精 神 紧张 、 劳累导致 肝气郁 滞 。肝 具
有 协调脏 腑 气 机 、 理 三 焦 的作 用 , 三 焦 主 运 化 水 调 而 湿 , 湿不化 , 水 湿热 内生 , 形成 痤疮 。 2 5 气 阴两 虚 湿 热 壅 滞 湿 热 内蕴 ,3久 耗 气 伤 . 1
阴, 阴伤则虚 火旺 , 为血帅 , 伤则血行 障碍 , 使痤 气 气 致
疮 反 复发作 , 日久不 愈 。
3 痤 疮 分 型 治 疗
《 病源候论 ・ 面候 》 : 嗣 面者 , 诸 嗣 云 “ 云面 皮 上 有 滓 , 如 米粒者也 , 由肤 腠受 于 风邪 , 于 津液 , 此 搏 津液 之 气 因虚 作 之 也 。 《 科 正 宗 ・肺 风 粉 刺酒 齄 鼻第 八 十 ”外
临床 中尽 管 各类 痤疮 病 因不 同 , 状 、 则 、 药 症 治 方 各异, 然而 防 治都 需 从 以下 几 点 做 起 : 先 是 心 理 护 首
李可治疗痘痘的方案

导语:痘痘,又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给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困扰。
李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其独特的治疗痘痘的方法备受推崇。
本文将详细解析李可教授治疗痘痘的中医方案,为痘痘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一、李可教授治疗痘痘的中医理论李可教授认为,痘痘的发生与中医的“肺热”、“胃热”、“湿热”等病因密切相关。
肺主皮毛,肺热可导致肌肤出现痘痘;胃热可引起消化不良,湿热内蕴,进而导致痘痘的发生。
因此,治疗痘痘应从清热解毒、健脾利湿、调和气血等方面入手。
二、李可教授治疗痘痘的中医方案1. 内治法(1)清热解毒对于肺热引起的痘痘,李可教授常用以下方剂:-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栀子、黄柏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
- 清肺汤:桑白皮、黄芩、桔梗、石膏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
(2)健脾利湿对于胃热引起的痘痘,李可教授常用以下方剂:- 健脾汤: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
- 利湿汤:泽泻、茯苓、白术、猪苓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
(3)调和气血对于气血不畅引起的痘痘,李可教授常用以下方剂:- 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
- 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
2. 外治法(1)中药敷贴李可教授常用以下中药敷贴治疗痘痘:- 黄连、黄芩、栀子、大黄、白芷各等份,研末,用醋调匀,敷于痘痘处,每日1次。
- 黄连、黄柏、白芷、白及、冰片各等份,研末,用蜂蜜调匀,敷于痘痘处,每日1次。
(2)针灸治疗李可教授认为,针灸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对于痘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 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血海等。
三、注意事项1.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
2. 治疗过程中,患者需遵医嘱,按时服药、敷贴、针灸等。
3. 痘痘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手挤压痘痘,以免加重病情。
唐汉钧辨证分型治疗痤疮的经验

痤疮 , 中医称之 为粉 刺 , 主要 表 现 为颜 面 、 背 胸
二 、衷 中参 西
辨证 辨病相 结合
等 处丘疹 如刺 , 疹 处 可挤 出 白色 粉 渣样 物质 。唐 丘 师根据其 3 年 的 临床 经 验 , 证 论 治 , 证 辨病 O余 辨 辨 相结 合 治疗 , 临床 上取 得 良好 疗效 。 在
上 海 中 医药大学 附属龙 华 医院 中 医外科 贾喜花
L 肌出u ,pt & ]adt s g U le 时 oT M a o tI. ll } h nvr H s a fi e o 1 s fC ( 海 20 3 ) 上 002
指 导 : 汉钧 唐
ⅡA 一u s n ha u 也 :/ G t j l TL l m N m-
维普资讯
三
反
唐 汉 钧 辨 证 分 型 治 疗痤 疮 的 经验
P oesrT n rfs o a gHajns 【e e∞ i raigA a h og y dmn iee i  ̄ n nu ' p— I nT et l n ceT ru hS n r eDf rnl ' ao
量元 素 的缺乏 及 血液 流变学 的改变 有 关
E 中 医 药 杂 志 20 年 第 6期 海 02
丘疹色 红 , 复发 作 , 反 丘疹 随 月 经周 期 而 变化 , 同时
伴有 月 经不调 或 痛经 , 此类 患者 多 工作 、 习紧 张 , 学
31
维普资讯
药 广木 香 9 , 加 g 郁金 9 , 。9月 1 日三诊 , E7剖 0 原皮 疹大 部分 消退 , 仍有 少量 红色皮 疹 出现 , 次痛 经 明 此 显 减轻 , 8月 2 日方减 当归 、 4 白芍 药 , 丹 参 1g 丹 加 5,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青春期。
中医认为痤疮的产生与肺、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时需辨证施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中医治疗痤疮的处方:
1. 清热泻火方
- 材料:黄连、黄芩、黄柏、地黄、知母各10克。
- 用法:将上述药材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 疏肝解郁方
- 材料:柴胡、白芍、川芎、郁金、香附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 健脾化湿方
- 材料:茯苓、白术、陈皮、厚朴、泽泻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 滋阴降火方
- 材料:生地黄、玄参、麦冬、玉竹、石斛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5. 养血润燥方
- 材料: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桃仁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6. 外用敷药方
- 材料:金银花、野菊花、黄柏、白芷、薄荷各适量。
- 用法: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或蛋清调成糊状,敷于痤疮
患处,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 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痤疮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处方。
- 中药治疗需一定时间,患者应有耐心,不宜频繁更换处方。
- 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 若痤疮病情严重或持续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以上处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发表者:章振永2021年我治疗痤疮大概三十例左右,只要病人能坚持吃药,不论轻重和病史长短,基本上都能治好。
不但当时能好,停药后也不容易再犯。
化疗痤疮我使用的基本方子就是柴胡桂枝干活姜汤,疗程通常必须一个月左右。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痤疮的病机就是火郁于内,收敛不出,痤疮就是郁火通过皮肤欲向外收敛而构成的。
这里讲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火”,一个是“郁”。
那么“火”是怎么来的?而又如何“郁”住的呢?火的来源:1)青春发育期内分泌的变化,整体表现为肝火旺;2)过食川楝子厚味;3)情志不韦,郁而化火。
火是怎么郁住的?1)贪凉:比如身热汗出后洗凉水澡、吹空调、吃冷饮;2)压力大,情志不舒。
得痤疮的主要就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青少年,一种就是中年妇女。
前者占到比例最小。
两者病机相同,但病因相同,后者往往就是肝郁化火。
二、痤疮的基本治法与方药辨证:火郁发之。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甘草天花粉生牡蛎白芷夏枯草连翘炒栀子丹皮药用柴胡、桂枝、白芷收敛郁热,黄芩、炒作栀子、丹皮、夏枯草、连翘清热解毒,天花粉消肿Boussi,生牡蛎软坚散结并任平肝,干姜温脾胃既可令收敛又可以反佐苦寒药。
三、不同类型的痤疮及不同治法常用的痤疮分成三种,一种色鲜红、疼软、存有脓头,属阳疮,患者体质强健;第二种色暗不白,属阴疮,患者体弱多病受凉;第三种介乎前两种之间。
治疗第一种痤疮,加大清热解毒药的药量;治疗第二种痤疮,除了少用清热解毒的药以外,还要加用温阳散寒的药,象麻附辛、吴茱萸等。
如果存有脓结,酌加桔梗、白芥子、皂刺等药。
如果病因是情志不舒而致肝郁化火,酌加防风、荆芥、陈皮等药,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发散郁热。
四、痤疮化疗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化解方法开始服药的时候,脸上原有的痤疮很快就见好了,但有些患者还会有许多新的痤疮冒出来——原因是患者皮肤下原来就有一些没有长出来的痤疮,服了发散的中药以后,这些痤疮就被发了出来,这是一种好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排病反应。
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综述及展望

痤疮的中医外治法综述及展望李映霆指导:吴景东(辽宁中医学院.辽宁110032)痤疮是青春期男女的常见皮肤病。
又称“粉刺疮”或“青春豆”,多因皮脂腺分泌过旺.排出不畅.塞于毛孔.或过食辛辣、煎炒、燥热及油腻食品而生湿热蕴于肌肤。
轻者形成粉刺红色丘疹.重则反复感染造成局部脓疮、炎症结节或囊肿样皮肤损害.痤疮的治疗方法很多,本文就近年来痤疮的中医外治法作一综述。
1、不同剂型的中药外治法1.1洗剂苏氏[1]等用中药外洗治法疗痤疮132例,外洗方为大黄、芒硝(化)、赤芍、红花,每日2次。
合并感染者加蒲公英、紫地丁;兼湿热者加苦参、苍术、土茯苓、黄柏。
用药1个疗程,总有效率98.45%。
张氏[2]用中药熏洗法(苦参、丹皮、龙胆草、蒲公英、乌鸭藤根各30g,地肤子、大青叶各20g),先熏后洗20~30min,早晚各1次,连续30d,治疗34例,总有效率91.2%。
林氏[3]用痤疮灵洗剂治疗(马齿苋、双花、山豆根、茵陈、丹参、黄柏、苦参各15g,栀子、川芎,苍术各10g、细辛5g,乘热用纱布蘸药擦于患处,每次15ml,20min,每次2次,连续7d~10d,治疗35例痤疮,总有效率94.3%。
1.2倒膜游氏[4]治疗痤疮60例。
用大黄、白芷、赤芍、马齿苋、浙贝、硫黄、土茯苓及田七研末,制成面膜敷面。
每周2次~3次。
有效率91.5%。
吕氏[5]将白芷、白芨、白僵蚕、茯苓、薄荷、艾叶等份研末,调糊备用。
然后洁面、喷雾、按摩,最后敷药。
每周3次,2周为1疗程。
总有效率93%。
熊氏采用中药药膜外敷治疗痤疮,药膜由牛蒡于、盒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等20味药组成,研细末。
治疗时用鸡蛋清或温水调敷于面部。
外敷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柏等15味药组成.上述药物纱布包紧砂锅加水煮沸20rain离火,趁热蘸药热敷。
1.3酊剂张氏[7]用8701酊治疗痤疮144例(白果、天仙子、硫磺、赤石脂,密陀僧、樟脑各10g,冰片3g,其研细末加入75%酒精中,密封5d后早晚外擦患处)10d为1疗程。
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治疗皮肤病

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治疗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不适。
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辨证论治是核心原则。
辨证论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侵袭有关。
比如,风邪常导致皮肤瘙痒、皮疹时隐时现;湿邪多引起皮肤水疱、糜烂、渗液;热邪则容易引发皮肤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
以常见的痤疮为例。
中医将痤疮分为多种类型,如肺经风热型、肠胃湿热型、痰湿瘀滞型等。
对于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通常面部丘疹色红,伴有痒痛,或有脓疱,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时应以疏风清肺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枇杷清肺饮。
而肠胃湿热型痤疮,患者往往皮疹红肿疼痛,伴有便秘、口臭、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此时的治疗则侧重于清热利湿通腑,常用茵陈蒿汤加减。
再比如湿疹,这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的皮肤病。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多与体内湿热蕴结、脾虚湿盛、血虚风燥等有关。
急性湿疹多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水疱、渗液,伴有瘙痒剧烈,多为湿热浸淫。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可用龙胆泻肝汤。
慢性湿疹则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多因血虚风燥,治疗当养血祛风、润燥止痒,常用四物消风饮。
除了痤疮和湿疹,中医在治疗银屑病、荨麻疹、带状疱疹等皮肤病方面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
在诊断过程中,中医非常重视舌象和脉象。
舌头的颜色、舌苔的厚薄、润燥等都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状况。
比如,舌红苔黄通常表示有热;舌淡苔白多为虚寒;舌苔厚腻往往提示体内有湿。
脉象也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数脉主热,迟脉主寒等。
此外,中医还会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情志因素等对皮肤病的影响。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引发皮肤病。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也会注重对患者情志的调节,通过心理疏导、生活建议等方式,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论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论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摘要:通过梳理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对痤疮的发病机理进行评述,来更全面地认识和提高痤疮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痤疮提供思路。
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与外感风邪、肺经蕴热、湿热蕴结、痰湿互结、毒热互结、肝肾阴虚、冲任失调有关;西医认为痤疮发病与机体免疫失衡、痤疮丙酸杆菌作用、炎性因子作用、雄激素作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和遗传相关。
临床西医治疗痤疮往往以维A类产品、激素治疗为主,效果局限。
中医则多采用辨证分型方法医治痤疮,疗效显著却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难以达成共识。
笔者经过梳理文献估计,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痤疮方案提供借鉴。
关键词:痤疮;中医;病因病机;痤疮是一种严重损容性甚至毁容性毛囊皮脂腺疾病[1],好发于额部及胸背部等机体富含皮脂腺的部位,临床上的常见症状是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类型的皮疹,多伴有皮脂溢出,痤疮病变处伴有瘙痒或疼痛。
痤疮病程长,不仅导致患者身体上的病变,也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痛苦[2]。
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心理压力加大,痤疮的发病率越来越高[3]。
在一些中重度痤疮患者中,炎症丘疹及脓疱期消退后的皮损,在患者皮肤上会形成凹陷状萎缩性瘢痕,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
痤疮发病因素极其复杂。
近年来,学者们就痤疮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本文将从中医的视角对痤疮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纳思考。
痤疮,中医称“粉刺”,以中医的视角来看,痤疮属于“肺风粉刺”。
《医学宗鉴··外科心法要诀》阐明了痤疮形成的原因和症状表现,并指明了痤疮的治疗方法。
认为痤疮形成的原因是“肺经血热”,常“发于面鼻”,形状如“黍屑”,色红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
在治疗方面,以“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而起效[4]。
作为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痤疮是由多种因素导致而起。
中医学认为,痤疮多因肺经风热、熏蒸肌肤、脾失健运、脾胃蕴湿积热而引起[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如何分型论治痤疮
收藏:博粹堂中医馆
痤疮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所致。本病多见于青年,好发
于面部、上胸部及背部,出现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对称分布。中医将
痤疮分为三种证型予以论治,均获良效。肺经热毒型、胃肠湿热型和血热瘀滞型。
(1)肺经热毒
治法:清肺解毒消疹。
处方:桑叶,菊花,枇杷叶(包),荆芥,黄芩,生地,白花蛇舌草,玄参,
桔梗,栀子,川芎,蒲公英。
加减:若搔痒甚者加蝉衣、防风;疹色紫红加紫草;大便秘结加生大黄;月
经不调加丹参、益母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胃肠湿热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处方:茵陈,黄柏,知母,枇杷叶(包),生地,黄芩,丹皮,米仁,茯苓,
制大黄,生甘草。
加减:有脓头形成加蒲公英、蚤休;痒甚者加地肤子、白藓皮;纳呆乏味者
加山楂、炙鸡内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亦可煎水湿敷患处。
(3)血热瘀滞
治法:清热凉血化瘀。
处方:丹参,生地,赤芍,土大黄,当归尾,红花,丹皮,蛇舌草,凌霄花,
生甘草。
加减:搔痒甚者加地肤子、苦参;疤痕形成加马勃、牡蛎、皂刺。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