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

合集下载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安希孟[内容提要]本文以现代民主法制观念及基本人权标准为利器,深入剖析明清两朝顽固的守旧官僚对待西方天主教及基督教新教的刻薄态度,指出,这是对宗教信仰自由及基本人权的无知和蔑视。

基督教传教士梯山航海来中国布道传教,这本身就等于向中土华夏士子宣布,传播和信仰自由乃人权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传教士的宽厚仁爱与中国官员文人的刻薄尖酸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守旧的士大夫文人及清政府昏庸官吏对上述基本理念一无所知。

他们只知一味捍卫“天朝上国”的国家尊严。

今天的人当从这一段历史事实中懂得:以封闭的中国酋长态度拒绝外人传教,适足以损害自己国内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信仰自由。

受害的乃是自己的国民。

中国政府种种表面胜利,其实包含着极大的危险——使自己远离主流国际社会不知几许远矣。

关起门来,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总不是外交上的上乘之策!近代西方传教士来我华传道送经,为单一封闭的华夏文化增添一异质新颖的文化要素,给中国重此岸、轻彼岸的现实文化增添了一种向上的超越性文化因素。

奇怪的是:封建文化的狭小襟抱竟不肯接纳她。

亡国灭种的忧患意识忽然笼罩国人官宦心头。

我们必须知道,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是一大二公。

教会是一种大而公的普世教会,视万国万民为一体,同为上帝之子,不分疆界与畛域,并非民族主义狭小器量所可包容的。

今天,我们必须发扬基督教中所包含的世界大同、万国一家、人人皆兄弟的精神,切莫以狭小的唯我独尊的家族情怀构筑壁垒,把中国宗教变成民族主义者拒绝交往的工具。

基督教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是民族沙文主义者手中的泥巴,可以被捏成任何一种玩物。

它同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我封闭毫无共同语言。

督教从传入中国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开始,就经历了与中国固有儒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风雨飘摇的过程。

在冲突中实现融合,在融合中产生冲突。

一方面,基督教不断改铸自己,逐渐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也渐渐习惯了这个外来“尤物”。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有关宗教、科学、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析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有关宗教、科学、政治文化的一个分析
987年,他们回去报告:“中国之基督教已全亡,教徒皆遭横死,教堂毁坏。全国之中,彼一人外,无第二基督徒矣。寻遍全境,竟无一人可以授教者,故急回也。”(参见《中国古代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第126页,江文汉著)这个文件,标志着基督教在华传教第一次浪潮的消失。温文尔雅的北宋盛世的这一“宗教消失”,显然不是由于战争与革命的残忍迫害所致,而表明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完全丧失了对于基督教的兴趣和需要。这是历史性的退潮。值得注意的是,景教在中原衰亡之后,却曾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间流行。十三世纪,蒙古族统治者入主中原,景教遂在元朝又重新出现并流行,当时的蒙古人称基督徒为"也里可温"。显然,这个蒙古称号表明这种宗教已经与汉人绝了缘,只是蒙古人和他们的盟友"色目人" (后来的“回民”)的宗教。
但是,基督徒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因为他们自身的宗教目的和当时中国社会在接受、吸收方面的困难,而不可能根本影响当时中国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政治结构,只能作为摆设出现在"官人" 的书斋和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科学著作中。合儒、补儒,并没有调和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借儒家思想以传播基督教文化的战略,在实际上却也孕育了基督教传播的潜在危机,这种危机在清初之际终于通过"礼仪之争"而爆发。
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通过马可·波罗兄弟带信给教皇,正式恳请教皇差派传教士来中国。1289年,教皇尼古拉四世派遣方济各会修士、意大利人孟高维诺任教廷使节前来中国。
1294年,孟高维诺来到大都(北京),开设天主教堂,开始传教。这是天主教第一次进入中国。这初次的天主教传教活动依赖于蒙古统治者的保护,所以,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之后,这一蒙古人 (和色目人如马可·波罗)新近皈依的宗教也就连同消失了,前后大约仅仅延续了六十年。

自觉融会中华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基督教健康发展

自觉融会中华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基督教健康发展

广角It自克融会申华传纟充文化助力中国基督教健康发展文/高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一辈基督教领袖发起三自爱国运动,积极主动认同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自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会,基督教因此健康发展,成为中国的基督教。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尊重中华传统文化、自觉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基督教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立根生长,不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不适应所处社会文化的发展,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为了推动中国基督教更好地健康发展,必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基督教,对教义教规进行新的阐释,推动宗教思想建设,使之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从基督教中一国化层面来讲,基督教吸纳申华传统文化啲养分越多,就越利于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扎根生长。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被基督教吸纳的精髓。

比如,“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标准,其核心是从对家人的爱,上升到对他人的爱。

孟子讲“仁者,爱人”,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仁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理念。

而在圣经的教导中,上帝是爱,上帝给人最大的诫命就是爱神爱人.爱入,就是要有舍己的精神。

五常当中最精髓的地方就是礼。

据《礼记》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而圣经认为,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

儒家的“五常”,在圣经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思想,可以纳入基督教的思想中,我们要将两者结合,引导信教群众遵纪守法,尊重中国社会传统礼仪,爱国爱教、正信正行。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既重赡养,又重视心理关怀和内心愉悦。

在《孝经》中有大量关于如何孝敬父母的陈述,例如“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意思是子女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光荣和自豪。

终日碌碌无为,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正如圣经所说:“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

”(参箴10:1)圣经当中,从至高信仰层面为孝找到了神圣的出处,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孝的具体描述和理解,将孝拉进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此外,茶文化与基督教的灵修也可以结合.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有很厚重的历史沉淀。

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背景下青年教育之不同论文

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背景下青年教育之不同论文

浅析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背景下的青年教育之不同摘要:基督教对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未衰落、它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

它渗透到了西方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其对西方的教育事业起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在东方影响最深的是儒家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有益的思想观点与当今时代的主旋律相契合,儒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念对青年思想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这两种文化教育下的青年在价值观念、追求目标以及道德礼仪等方面都有着很多的不同。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不同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222-02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东西方两种文明的象征。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社会,并集成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赛亚等概念。

早期的基督教是作为群众运动产生的。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教会。

基督教在西方社会逐渐成为一种“普世性的宗教文化”,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仍未衰落,它是西方文明的精神核心之一,它渗透到了西方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尤其对西方的教育事业起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东方,影响东方最深的是儒家文化,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行、行为习惯等产生过重大影响。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有益的思想观点与当今时代的主旋律相契合,儒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念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与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念的不同儒家文化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而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

我们常常以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与我国的集体主义进行比较,两者对于青年的教育都有着各自存在的意义。

宗教与文化论文

宗教与文化论文

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学院:建艺学院班级:工设09.2姓名:李贝贝学号:120094701024序列号:132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大二上学期听很多同学说“宗教旅游文化”这个选修课挺有意思的,担任讲课的老师很幽默,而且懂得很多东西。

于是在下学期选修课的课表里就专门选了赵亮老师担任的“旅游宗教与文化”。

转眼间这学期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在这八周的时间内我在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有关宗教旅游方面的知识,下面就文化方面谈谈我对宗教的认识。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宗教和文化艺术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和幻象中的满足等方面。

研究宗教对我国文化艺术影响的原因,有利于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我国有几千万各族劳动人民信仰不同的宗教。

宗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认真地分析、研究宗教对文化艺术、审美的影响,宗教与文化艺术、审美的共同点、交融点,研究宗教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社会作用,对于我们正确贯彻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宗教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信教群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宗教与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地表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留在文化景观中的印迹十分明显,构成了具有特色的宗教旅游资源。

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影响。

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常用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

宗教影响宗教建筑的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状况。

在那些与生态关系联系紧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筑的分布不广泛,其地位也不突出。

民族宗教体系中的宗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宏伟壮观。

如看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人的城乡,精美华丽,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远的小村落里,穆斯林们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祷、奉献。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宗教作为信仰体系,对于塑造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以及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是人类对世界、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寻。

中国古代的宗教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和民间宗教等。

这些宗教体系都包含了人类对于伦理道德、生命哲学、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思考和教义。

儒教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提倡仁爱、礼制、忠诚和孝道,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影响。

道教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对于中国文人士子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苦、空、无常、因果,提倡慈悲心、修行和解脱,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中国人的心理修养和人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民间宗教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与宗教信仰的结合体,通过信仰神灵、祖先、自然神等形式,承载着中国人传统的宗教信仰和人际交往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信仰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逐渐被削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在文化革命运动中,宗教信仰被批判和压制,宗教文化遭到破坏。

但是,随着开放的逐渐推进,宗教信仰逐渐复苏,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尊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部分传统文化元素受到冲击和忽视。

但是,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和审美追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等政策,旨在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实现文化的自信与发展。

综上所述,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又对宗教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一、关于孝敬老人的观念冲突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孝敬老人何以在中国形成一种文化,备受中国人的重视?这是因为中国历史自古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历史,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者对财富的贪婪、剥削与占有,致使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之后无以生存,所以他们只有依靠子女来为其养老送终,其实作为老人的子女在被强者剥削之后,其家庭财富已所剩无几,赡养老人成为了子女生活的一大困难。

于是大量的不肖子孙的出现,反过来促成了中国孝老文化的形成。

在基督教国家,基督教认为每一个人手中的财富都是上帝的,每个人手中的钱财只不过是上帝让他代为保管或使用;于是,这些国家认为贫富分化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与一个人的才能关系不大,正是这一理念促使基督教国家高额收税和大量收取征收遗产税,以减少贫富分化现象,更给予了青少年一个公平的事业起跑线。

高额的税收,使这些国家为保障人的“生存权”打下了基础,于是高福利成为了老人养老的社会制度的一大特征。

二、关于劳动观的冲突孔老二的“学而优则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从这一句话,我们就能体会到孔老二鄙视劳动者的本质,这也正是毛泽东深批孔老二的原因所在。

所以中国人自古以不劳动能奴役他人为荣。

再者,中国劳动者自古至今就认为自己的劳动是服侍“权力者”的,所以当权力者对自己不好之时,他们就开始了迷茫、愤恨。

基督教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是服侍上帝的,而不是服侍他人的,同时劳动是赋予人的一种义务,甚至工作岗位都是上帝赐予的。

所以在一个企业之中,无论作为一个老板还是员工,他们都是服侍上帝的,他们通过老板、员工在上帝面前共同签署的协议,进行劳动分工,谁违背了这一协议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同时,在基督文化中,老板和员工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奴役谁的问题,他们都是在履行经上帝见证了的契约。

所以说基督教国家的员工更主动也更敬业爱岗。

三、关于自由观的冲突中国自古都是“层层管控、层层剥削”的儒家思想占有着中国的主导地位,所以中国人是以地位、身份来区分自由程度的;相反。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论文中西宗教文化比较摘要:宗教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和西方拥有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不仅在宗教信仰方面有所差异,而且在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本论文旨在比较中西宗教文化的不同之处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引言: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也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宗教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与文化背景、历史、哲学等密切相关。

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对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很有意义。

一、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1.基督教与中国传统宗教基督教强调个体救赎和信仰上帝,而中国传统宗教更加注重人类与自然、家庭、社会的关系。

这两种宗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存在显著的差异。

2.佛教与天主教佛教注重修行和解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而天主教强调信仰上帝和教会的教义。

这两种宗教信仰在实践方法和价值观上也存在差异。

二、中西宗教文化的价值观差异1.中国宗教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宗教文化强调尊重长辈、孝顺和家族责任。

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西方宗教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自由和责任。

基督教的价值观对西方社会的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西宗教文化的生活方式差异1.社会交往模式中国宗教文化倾向于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而西方宗教文化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2.生活仪式和习俗中西宗教文化在生活仪式和习俗方面存在差异,如婚礼、葬礼和节日庆祝等。

结论: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较表明宗教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两种文化中存在显著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并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1.王铁峰,张家土(2024)。

“中西文化中的信仰比较与融合”。

《西南政法大学报》,(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号 2012080907 姓名成绩:
论文正文
论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分析了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中西文化的交融,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论述了论述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节日、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差异。

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努力。

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并从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和平友好,指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融合节日服饰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中国是世
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儒释道三教为核心的中国文
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聪明智慧的结晶。

基督教自唐朝开始在中国传播,几经曲折,与中国文化进行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末期,当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时候,他采用
了“援耶补儒”的传教模式,通过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为天主教在中国的
传播找到了文化的内在依据,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高僧通过当时流行的玄
学思想为依据在中国传播佛教一样,走的是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教路线。

但利
玛窦的传教路线因“礼仪之争”而被迫中断。

1807年(清朝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传教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华时,他的传
教方式更多地倾向于福音派的“以耶代儒”模式。

他开创的文字、教育、医药等
传教方式的出发点是通过介绍西方基督教文明使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借此达到引导中国人皈依基督教的目的。

这种“以耶代儒”和“耶稣或孔子”的
排斥主义传教路线经过郭实腊、戴德生等传教士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基督教各
派在中国传教的主流形式。

这样,基督教就对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
的威胁,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冲突。

基督教被中国大众蔑称为“洋教”。

义和团运动就是以“灭洋教”为目标发展起来的。

五四运动以后,中
国知识界又掀起了“非基督教运动”,使基督教在中国知识界遭到猛烈批判。

从节日方面来说
东西方节日的不同习俗,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和西方人
民崇尚自由和理性的特性。

首先,我们谈谈中国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含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
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
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
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主要节日:New Year's Day 新年(1月1日);Easter 复活节;Christmas 圣诞节(12月25日);All Saints' Day 万圣节;St。

Valentine's Day情人节;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与中国节日与节气有关不同的是,西方节日大多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有关。

比如复活节.这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
按照传统,复活节有不少很有特色的庆祝活动,蛋和兔子都是复活节的象征,因
为蛋孕育着新的生命,含有复活之意,兔子则因繁殖力很强,也被视为新生命的
象征。

在众多的西方节日里,与基督教有关的占了38个至多,在英语词汇中也有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单词,可见,宗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

通过对中西方主要节日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中国的节日主要与节气有关,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比如我们过春节时有守岁除“夕”的习俗,这就是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
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西方节日以基督教的精神教育感化着
民众。

比如过圣诞节时人们会感谢上帝,祈祷一切美好的梦想会变成现实。

孩子
们更为高兴,因为他们会收到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

中国是礼仪之邦,再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我们的节日就特别注重仪式,比如清明祭祖,元宵节舞龙灯等活动成了我们不可缺少的庆祝形式。

而西方的节
日却强调内容的丰富多彩,比如,巴西狂欢节最富魅力、最精彩绝伦。

每年的狂
欢节一到,市民聚集到市区指定的主要街道或广场上,在鼓队和电子高音喇叭车
播放的桑巴舞曲声中,或戴假面具,或画脸谱,或推着彩车,或不做任何化装,
狂热地跳桑巴舞,自娱自乐。

男女老少都跳起来了,整个城市欢腾起来了。

再比
如万圣节期间,许多公共场所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布置上很多装璜,诸如各式鬼
怪呀、南瓜灯呀、还有黑猫以及巫婆的扫帚之类;孩子们会穿上每年不一样的万
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说是“trick or treak”。

以上说的呢就是我们要通过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化来丰富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从文化差异中看到彼此的优劣之处,学习对方的长处,完善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

从服饰方面来说
东西方服装在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阶段后,逐步趋向稳定的风格,形成
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服饰形态。

东方服饰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具有较稳定的连贯性.而
西方服装较之于东方服装显得更为丰富多样,西方人的装束十分注重表现人的体态.如何比较东西方民族服饰文化的差异.可以从服装形制、服装面料、裁帅技术以及东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来侧述。

东西方服饰形制比较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义之邦”和“衣冠王国,之关誉。

受儒家“中庸”思想和道教“禁欲律行“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在服饰上
讲究着装体面、体统.在形式上更多地表现为含蓄、端庄、严谨之风,造型动感较弱.用宽松的、平面的”宽衣博袖”的形式层层包裹人体,衣领紧扣.长裙曳地,
不可过多的坦庵肌肤,线条婉约柔和,崇尚舒适、自然、和谐之美,服饰多注重服装本身层面上的装饰美化.喜好用刺绣、镶、滚和拼接等工艺装饰服装。

因此.上流社会服饰装饰华丽、繁复、精致,物质能力的提高使这种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清代最署名的有“十八城”、“十八滚’,无休止地迫求堆砌、筑绍、冗长和千篇一律。

同样,朝鲜、日本、印度等国传统服饰基本上也都是“宽”的文化展现。

利用纹样、绷绣、镶边等传统工艺点级,以服装本休的奖来代替和掩饰人休的美。

而西方服装较之于东方服装显得更为丰富多样,西方人的装束十分注重表现人的体态.认为服装是装饰、笑化人体的,胶饰讲究比例、匀称、平街、立体感的整体愈识.追求人性美、人体美和曲线美。

从古罗马时代,人们利用自然的悬乖摺皱.表现出人的自然形体,到哥特时期的适体自然s形曲线,文艺复兴后出现了挺脚、卡硕和膨松型裙身极致s形曲线的立休型服装.标志着西方服饰的着装心理是讲求体饰美.其装束风格自然也是他们文化精神外化的表现,显示出西方对人性和个性的尊重,这与东方重札仪和人伦的观点有显若的分歧。

从经典方面来说
一位伟大的学者在美国神学院读书时,发现《老子》与天书《圣经》有奇妙相通之处;无神论者把道归于自然神,其实老子的道不乏人格特征,有信实、有恩德、有慈爱、有赏罚、能赦罪、能教化。

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成为世人认识大道的中介。

更神奇的是,惜字如金的老子竟然着重笔墨描述一位道的化身圣人:并说他承袭上天大道的光明和永恒,来普救世人;是自有永有者,造化养育者,超越者,启示者,生命者,公义者,拯救者。

这七点就是造物主上帝的属性。

查考世上所有的经典、教门的主子都对不上号,唯独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非常酷似。

这2500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知道天书中“道成肉身的耶稣”的呢?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神圣的、跨越时空的谜团。

老子说:道是万物之主、是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

美好的言辞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干净呢? 所以,就是立为天子,身为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进这大道里呢。

老子的笔墨中展示给人间的不正是天书《圣经》中上帝的天国、耶稣的救赎吗?
参考文献:
《圣经》《论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