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最新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最新5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灵感的发源之所,特别是动画艺术的创作,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入手,汲取优秀的创作思源。
动画创作的前期是动画造型设计,主要是动画角色的造型,从角色的形体与色彩两个方面进行整体塑造。
要创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的动画形象,造型设计者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通过借鉴和提炼,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赋予动画作品鲜明的艺术神韵。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动画造型;设计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水墨画、陶艺、京剧脸谱、皮影艺术、壁画艺术、剪纸艺术等,绚丽而丰富的表现元素和表现形式为中国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造型设计素材。
综观我国优秀的动画作品,无一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如,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的造型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年画等,通俗易懂,富含民族特色。
2023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门神》,从动画人物造型设计上看,是根据中国传统民间传说设计的,使“门神”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观众的喜爱;从动画故事上讲,是对门神故事的原型再造,契合了中国民间关于门神的传说。
这就使影片对于中老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温馨回忆,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正因如此,这部影片反响热烈。
近年来,动画业界重新研究将古老的皮影艺术应用于动画创作,把传统的水墨画与三维技术相结合制作动画片,等等,都赋予了动画造型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在动画造型设计上借鉴和引用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发扬。
根据现代动画造型审美特征,运用现代动画造型设计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中那些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的造型设计元素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改造和运用,既能够将其以新的、现代的方式进行传承,又能够使我国动画的造型富有民族韵味,从整体上提升动画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2)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2)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三【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创新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社会价值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向量和根本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但它却可以为我们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提供历史的智慧和现实的参照。
一、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精神和气质。
从字源上来看,“和”就是“谐”,“谐”就是“和”,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协调、合拍,如《左传》中说:“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古人多用单字表意,“和”、“谐”、“中”等字都有“和谐”的意思。
“和谐”一词则出现稍晚,如《晋书》上说:“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后来,古人把音乐之“和谐”用于考察整个人类社会是否和谐的问题,从而有了社会和谐的思想与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说其“博”,和谐理念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特质,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论述,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灵魂;说其“深”,和谐理念跨越时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
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8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通用8篇)传统文化,即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伟大祖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其中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所独有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语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还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这阶段传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识字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汉字,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要学习比较多的生字,在课文量上也比较多,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内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模仿者,为此,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字的书写,只要教师能够书写比较好的文字,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认识到文字的美感。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高校应该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式,把弘扬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意义】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惊人而巨大的变革.不可避免的,中国文化也遭受了剧烈的撞击与动荡.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然而,在经历了质疑,批羊,反思之后,中国文化似乎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现代年轻人普遍没有文化归属感,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种冲击,我们站在路口却不知去向.我们生活在所谓的后现代世界里,我们吃肯德基,我们过圣诞节,我们立场做有文化的人,但我们很少思考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此时的拥有的,真正的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残局,选择逃避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答案.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代意义.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香水偿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道德精神.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的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和一的思想.即把自然与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文化出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如果丢弃了传统文化,我们将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根和灵魂.当然,另一方面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剔除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来了解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继承一些老祖宗的东西,同时吸收外来的好的文化,以此来更新我们的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因此,我觉得,要想真正找到一条传统与现代兼并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之路,我们首先要重视传统论,走进它,了解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摘要】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年的积淀,其精华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重教师权威、师道尊严两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旨在为更好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5)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5)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九[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经过五千年的积淀而形成的,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忘记,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什么压力及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结合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着属于人的理想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
文化有传承,教化,凝聚,调控的功能。
也许很抽象,我举个例子:当一个古老的东西被大家接受而流传使用下来,就可以说这个东西是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四大发明、朝廷礼仪、古代结婚礼仪、儒家、道家等的文化、太极、气功等等;我们学的中医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它是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去传承的中国古代精髓文化。
2.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一词最早提于1960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地球村”,此思想当时并未被认同,1985年R·罗伯逊和F·勒谢尔明确提出“全球化”这一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之后又有许许多多的学者等都提出了“全球化”这一概念。
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
其中经济全球化会让远距离之间的国家越来越相互依赖,跨国境的物资,人员资金与信息流量越来越大,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而资源将全球范围内实现现有有效配置。
文化全球化则是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虽然在许多地方你可以买到世界任何一家知名公司的任何一件商品(前提:只要你有钱),也可以买到一些“MadeinChina”,这当然给许多人带来方便,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人力资源发生革命性变化,各种样式层出不穷,给企业,消费者带来方便。
但经济全球化某些因素使最贫穷的国家受损害,富国与穷国的差距越拉越大!3.中医药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中医讲究顺应自然,它以自然界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观察人体,讲究运气,集自然之精华来保持身体健康,这是世界所独有的,更体现了人文精神与人来自于自然的那种规则特别是中医养生更体现了那种天人合一;中药是那种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的药,它毒副作用小,是中国传用了几千年的治病药物,这个更是中国古人才能发明创造的东西;太极,讲究天人一体,以柔克刚,那种奇妙的武术效果与养生效果更是不可比拟的;气功,通过运气,导引等的运动达到一种全身气机畅达有治病,消除疲劳的效果;针灸,则是通过针刺穴位来治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连先进仪器都无法测显现出形态的穴位,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所发现,并付诸于实践,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达到不可比拟的神奇效果(据说外国人正是通过它来了解中医的),也是令我们所骄傲的。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五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首先,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思想形成于封建社会,生产力条件低下,因而儒家思想所携带的小农意识、官僚意识以及宗法意识都极为浓厚。
例如,儒家思想对于传统及内倾心理过于注重,从这一点来说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却有不利影响,极容易造成教条主义以及独断论调的产生;不仅如此,儒家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多证悟,缺逻辑”的特点也极易造成经验主义的产生。
这些必然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阻碍。
不仅如此,在依据两点论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同样要坚持重点论,否则就无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使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儒家倡导“以和为贵”,提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提倡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保持道德与功利的和谐统一;法家倡导在统一的格局内实现社会和睦;兵家有“先和而造大势”“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之说;不仅如此,由此可见,坚持和谐思想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展走向。
为此,在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保证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方向的正确性。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受文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进行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12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12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构成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两翼的文化思想体系。
在孔子、孟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后,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从先秦到“五四运动”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像中国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读“四书”,即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读物——《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儒、道、佛三家和谐共存,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所以说把握住这三家文化的内涵,就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贡献。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人生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理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是仁和义。
仁义的观念是儒家思想最为强调的观点,以前人们说某某人是伪君子,骂他“假仁假义”,就是说仁义观。
其实儒家仁义观是一种高尚的个人道德情操观,他要求人们做事情必须符合道德标准。
如果是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是“不义”的行为,用一个为孔子和后来儒家学者所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
“义”与“利”之间的辩论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热门话题。
其次,儒家理论强调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被儒家经典理论提倡的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次序。
“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社会的平安、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依靠道德的规范作用来实现家庭和谐,通过提炼、宣扬相应的伦理规范来调适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及和谐繁荣的道德世界。
三、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简单地说是一种对立统一。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8篇)(1)

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8篇)(1)我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春节。
话说在远古时期有只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新年的前一天就会出来吃人和牲畜。
人们用爆竹和红色的桃符把“年”给赶走了。
为了庆祝赶走“年”,便有了春节。
春节之前,妈妈总会提前买好爆竹、春联、门神和福字。
在新年的前一天,我和爸爸会在门上贴上春联。
我因为不知道怎么区分哪条是左边的,哪条是右边的,便去百度了一下。
原来古代的人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读书的,而古代一般会以平声也就是一声、三声结尾。
所以,最后以平生结尾的是贴在左边的。
我和爸爸贴完春联就会去贴门神。
左边是一个有着大胡子的将军,他手里拿着鞭。
右边是一位有着络腮胡子的将军,他手里拿着锏。
他们分别是唐太宗手下的两名大将尉迟敬德和秦叔宝。
我小时候在珠海,一放爆竹我就“哇哇哇”地哭,现在我长大了,来到北京了。
可是北京不让放爆竹,也不知道我怕不怕了。
原来春节有这么多有趣的习俗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智慧的结晶。
传统文化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皇陵兵马俑……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见证。
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承传,就不会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有时,我们的生命因为社会的进步而拉长。
但更多时候,我们的生命因为有文化的熏陶而更有价值。
传统文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泱泱华夏的伟大,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之魂。
我们终日奔波劳碌,疲惫不堪,不免心灵的空虚。
这时,你读一读唐诗,诵一诵宋词,你看一看王羲之的书法,阅一阅唐伯虎的画卷,你的精神会为之一爽,你的心灵会为一颤。
汲取传统文化的乳汁,使我们的思想升华。
我们在经济上讲求“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那么,我们在文化上也同样应该享有这样的权利,履行这样的义务。
传统文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它的伟大价值还在于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才能够充分体现它的伟大,它的朝气蓬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食物、酒、茶【摘要】古往今来,饮食是人们生活的第一要事。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
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
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
本文就针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展开介绍,分为中国传统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的特征四部分。
【关键词】饮食酒茶传统文化文化特征【正文】民以食为天,人类必须以饮食维持生命,然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
说到饮食文化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食也从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逐步形成一种社会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传统的食文化(一)主食与副食以谷类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的饮食特征。
我国自周代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汉民族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粮食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以“五谷”为主。
“五谷”主要指黍稷菽麦稻。
1.种类黍,古文献或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之为黍子,糜子,籽实橙黄色,性粘,去皮后称黄米子。
在古代,稷与黍并列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指籽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北方人称它为谷子,就是今天的小米。
由于它抗旱能力极强,所以多栽培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成为北方地区一种最为普遍的粮食作物。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古代的帝王、诸侯祭祀的稷与社(土神)并称为社稷,用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菽,豆类的总称,它的栽培历史悠久,西周就有菽豆的种植,而且产量丰富,《诗经·小雅·采菽》中记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描写大豆收成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的搬个不停。
菽豆耐旱,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
麦,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
其中,小麦和大麦,上古时又称为来牟,种植最为普遍。
稻即水稻,自古为我国古代的粮食作物之一。
是南方人的主食。
据考古资料说明,最早的稻谷粒,距今约有5000年的历史,可见其历史悠久。
先秦时期,除“五谷”做为粮食外还有苽、麻,芋?、鸡谷等不少杂粮。
苽实为狭圆柱形,状如米粒,用以煮饭,香脆可口。
鸡谷是一种草木杂粮,其本(根茎)如鸡卵,其味酸甘,食者利于人,这根根茎,可能就是今天的甘薯。
到两汉,除了先秦已有的品种以外,还有高粱、青稞、荞麦、糜子和多种豆类。
至此,后代的粮食作物就基本具备了。
2.食用方式1.粥据宋人《事物纪原》卷九引言:“《周书》又曰:黄帝始烹谷为粥。
”这就说明我国上古时代已有粥。
粥是把米煮烂而成的一种饭食。
粥类使用十分普及,品种繁多。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就记载有七宝素粥、绿豆粥、五味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等品种。
粥有三个作用:①节省粮食。
农闲季节,体力劳动强度不大,古人多食粥以节省粮食。
②调养滋补身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出60种粥的名称,并记述了他们的制作方法与食疗功效。
③救济饥民,这在许多史书中都有记载。
可见,粥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2.饭古时泛指用各种谷物制熟的颗粒疏松干爽的食品。
刘熙《释名·释饮食》云:“饭,分也,使其粒各自分也”。
中国古代的饭大体上采用两种方式烹饪而成,一是甑蒸,二是釜煮,以前者为多见。
饭的品种名目也很多,其中传统名饭有栗饭、九谷饭、蟠桃饭、团油饭、寒食饭、荷叶饭、蒸谷饭等。
由于蒸煮饭用粮要比煮粥多出两三倍,在先秦时期,干饭大多为社会上层食用,一般家庭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期才能吃上,这种状况,直到汉晋时期才有所改善。
魏晋以后,石磨普遍使用,由于将麦子、小米加工成粉状能够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食,且味道要比单纯的蒸煮在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北方,面食更为人民所青睐,从此面食取代了蒸饭的主导地位,成为北方人的主食。
而南方则因为稻米磨成粉状并不比粒状好吃,所以食用蒸饭的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
3.饼在我国古代,饼是各类面粉制品的总称。
饼在我国先秦时期已经食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南裴里岗遗址中就出土了磨盘,磨棒,说明我国加工面粉的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
最晚到战国时已有关于饼的明确记载,《墨子·耕柱篇》说:“见人之作饼,则还然而窃之。
”汉初,食饼之事已较为多见魏晋之后,饼的花样层出不穷,主要有蒸饼、汤饼、胡饼。
此外还有油炸的油饼,以以及烙饼、煎饼、春饼、月饼,桂花饼等。
(二)菜肴与烹饪中国古代菜肴的原料十分丰富,大约有如下几类。
1.肉类肉类来自于畜牧业、狩猎和渔业。
畜牧业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发展,到商周时已初具规模。
我国古代肉食的主要部分是牛、羊、犬、鸡、猪,鱼肉。
在这些肉食中,羊、猪是最普通的肉食。
牛因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饲养周期长,所以平时不轻易吃牛肉。
狗肉也是当时人们喜欢吃的佳肴,《水浒传》中的英雄们,几乎都是爱吃狗肉的朋友。
此外,人们食肉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有,炙,脍、脯等。
2.蔬果中国以农立国,蔬果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与主食相辅相成。
中国蔬菜的栽培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因为是初始阶段,栽培的较少,品种少。
那时主要有葵、葫芦、豌豆苗、荠菜、大头菜。
除此之外,还有瓜、韭菜、姜、葱等。
汉唐时期,随着栽培的技术的提高,疆域的扩大,蔬菜的品种大大提高。
野生植物中的野茴香等有采集逐渐走向训化,异地品种胡瓜、胡葱、菠菜、莴苣等不断传入中原,还培植了黄瓜,茄子等新品种,还有许多许多蔬菜,都以常见,汉唐以后,我国的蔬菜品已大体稳定。
从先秦开始,水果就有柿子、猕猴桃、桃、李、杏、梨、海棠、梅、枣、橘等水果。
水果加工技术已出现了,如“煮梅”、“蒸梨”等,开创了现代水果罐头的先河。
汉以后,民族大融合,水果的种类也空前繁荣,青苹,木瓜等屡见不鲜。
此外,水果的功用也丰富起来,有的被当做茶余饭后的助兴之品,有的被用来充饥,有的用于食疗药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菜肴方面,中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副食值得一提——豆腐。
豆腐是中国饮食最为独特的饮食发明之一,其营养丰富,深受各国喜爱。
据考古学的证明,豆腐在西汉时就已经发明,它的出现,弥补了我国食物结构中动物蛋白不足的缺陷,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酒文化中国酿酒、饮酒的历史十分久远。
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豪放气质的流露、体现出道家不拘于物、心随意造的浪漫气息。
一些儒者将酒与茶比,认为茶是“始于礼”、“终于礼”的理想修养方法,而酒则是“始于礼”而“终于乱”的祸根所在。
传说酒的发明者是杜康(一说仪狄),时间大约在四、五千年前。
最早的酒是果酒,由野生水果自然发酵而成。
春秋战国时期,多种祭祀、会盟、庆典、外交活动盛行,大量的酒类需求更刺激了造酒业的发展。
西汉时期酒类主要是谷物压榨或酿造酒。
晋代出现了药酒,不仅风味独特,且具有医疗保健效果。
唐代出现了烈性烧酒,即蒸馏酒,酒精含量可高达65°,而同期他国无一超过11°,到元时,中国现存的酒类大都已经出现。
酒之分类向无定规。
习惯上分为黄酒、白酒、葡萄酒、果露酒、啤酒,再加疗疾健身的药酒:黄酒——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酒。
色泽黄亮,香气浓郁、富含氨基酸、舒筋活血、促脾补胃。
名品如绍兴酒,即墨老酒,沉缸酒等。
白酒——高度酒,大多在40°--65°,最高可达67°,一般以香型分类:酱香型以茅台为代表,浓香型以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代表,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米香型以桂林三花酒代表。
董酒、西凤酒属特殊香型。
葡萄酒——果酒类。
按酿造方法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按口味分甜型、半甜型、干型、半干型四类。
现以法国产最为著名,我国的长城、张裕葡萄酒也颇有影响。
将葡萄酒蒸馏后的酒液放入橡木桶中存放一定时间就是白兰地,我国在唐代已开始酿制,它酒精度适中(40°左右),有独特的脂香、清香,后味绵长。
烟台生产的金奖白兰地为我国名品。
果酒、露酒——前者以各种水果酿造,后者以植物的花、茎、叶入酒酿造。
四川红桔酒、广柑酒,辽宁苹果酒,黑龙江“三梅酒”都是果酒中的杰出者,长白山五味子酒,山西杏花村竹叶青酒,广州五加皮酒都是露酒中的精品。
啤酒-----舶来的低度酒,近年来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其特点是营养丰富、口味醇和、清爽。
药酒更是五花八门。
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已经能制造出药酒。
春秋以后,酒在医学上的使用更加广泛了。
数千年来中国人究竟创制了多少种药酒,实难以统计。
仅《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79种药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不论朋友聚会,还是宴前欢洽,或是洒泪告别,酒都是助兴添情的媒介。
“酒杯一端,政策放宽”。
欧阳修“十载相逢酒一卮”谓朋友久别相逢;白居易“添酒回灯重开宴”谓款待宾客,摆酒细谈;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谓饯行劝饮之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刻画出曲终人散,独自漂泊异乡的凄凉。
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百篇。
宋代诗人杨万里《留箫伯和仲和小饮》:“要入诗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
三杯未必通大道,一醉真能出百篇。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高兴了借酒庆贺,痛苦了借酒浇愁。
文人以酒明性情,武人以酒壮豪气。
或者大敌当前,畅饮至半酣,胆量倍增,杀敌如入无人之境;或者微醉之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或者连饮十八碗,迷迷朦朦走上景阳冈,借酒猛拳打死猛虎,或者畅饮数斗,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概然自刎乌江。
三.中国传统茶文化茶,原产我国川、滇两省,最初被作为药、菜用。
西晋时成为接待贵宾、修身养性的媒介。
南北朝时随佛教的流传饮茶成为祭祀神灵的高雅之物(今之填箱,上梁,死人皆用)。
唐时饮茶文化达到巅峰时期,唐人陆羽总结成《茶经》三卷,使饮茶从单纯的消食解渴上升为一种艺术——“茶艺”。
陆被后人尊为“茶圣”、“茶神”。
宋代的茶肆更是遍布城镇,时四川谚云;“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大致可分为六类:绿、红、乌龙、白、花、砖(紧压)茶。
绿茶——六类中历史最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
名品若西湖龙井,碧螺春,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香火鼎盛之地,据传说一年只采365片芽叶专供皇帝祭天、祖之用。
“蒙山顶上茶”与“扬子江心水”并称“双绝”)、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等。
我市商南、镇安、山阳之茶亦此类。
碧螺春乌龙茶——介乎绿、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
其特点也介乎二者之间。
名品若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乌龙等。
其中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据传只有四株茶树,生于深山峭壁,每年仅产8两新茶,极为珍贵。
祁门红茶大红袍白茶——由采自福建的白茶树嫩芽尖加工而成,色白如银,素雅甘凉,历来为宫廷贡品。
名品如“白毫银针”等。
白毫银针花茶——出现于明、清之时,用鲜花与茶叶加工制成,使得茶、花之香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