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式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主题式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设想的触发点

1、信息技术补缺憾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以下简称“三册课本”)中编排了屈原的《离骚(节选)》,以前我在课堂讲读此文时,总感觉找不到一种最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将屈原的这个节选学全面、学透彻,总感觉好像还缺些什么东西没能让学生领悟。这学期,信息技术设备进入了我们的教室,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在重新备《离骚(节选)》这一课时,总想把这种缺憾补上。于是,就有了这个设想。

2、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与练习相结合

“三册课本”第一单元的“其他古诗读背篇目”中还编排了屈原的《湘夫人》,主要要求学生课外读背;在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以下简称“读本”)中编排了屈原的《山鬼》《橘颂》,主要靠学生课外阅读;在学生配套的练习《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以下简称“45分钟”)中编排了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节选)》、屈原的《涉江(节选)》、《橘颂》相关的阅读练习,主要靠学生课外完成。若能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与练习相结合岂不完美?

3、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相结合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由阅读、综合性学习和写作、口语交际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内容分开编排而又互相联系,相互配合。在“三册课本”的阅读中安排了《离骚(节选)》,口语交际中编排了“讨论”,写作中编排了“议论要有理

有据”、“议论要有条有理”,可否将三者的学习结合起来呢?

4、学习者的特征引设想

①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渐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事物的认识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终生;

②高中生知识积累较多,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也具有了独立的思想;

③学生有想表现自我的意识,情感丰富,个性渐趋分明,能够较为深入地思考、讨论,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

④城镇高中生的视野还不很开阔,他们看似很了解屈原,其实,他们对屈原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投汨罗江自尽”、“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等这样一种肤浅的表面,至于屈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为何非得投江自尽,屈原的伟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等问题则知之甚少;

⑤对于像屈原这样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名人”,学生很有兴趣读懂他;

⑥写作能力方面,高一下学期已经对学生进行过议论文写作的简单训练,学生基本把握了议论文写作的要素及“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二、理论依据

1.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三、学习目标定位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②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

③通过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语句,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

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④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⑤逐步懂得自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⑥学会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信息;

⑦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真理,寻求共识;

⑧把握讨论的语言特点,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⑨进一步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发表议论要有理有据,构思文章要有条有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初步学习鉴赏、评价古诗文的一般过程;

②知道讨论的方法与过程;

③学会通过了解生平,阅读作品,观看影视剧等过程感悟作家品格的方法;

④学会深入思考,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合作,与人沟通;

⑤学会通过写作表达自己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参与意识;

②与人讨论要有主见,不盲从;要坦诚、谦虚,语言委婉,把握语言分寸;

③通过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④感受并学习诗中诗人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⑤领悟屈原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一)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一)资源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多媒体课件;

3、知识资料;

4、精彩图片;

5、经典镜头;

6、VCD。

五、总体过程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阶段。

1、提前两三天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以下预习或自学任务,教师给出预习或自学的`要点。

①第一天:预习《离骚(节选)》。

②第二天:试自读“读本”中的《橘颂》《山鬼》,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允许存疑。

③第三天:试独立完成“45分钟”中编排的《屈原列传(节选)》《涉江》《橘颂》的阅读习题,允许存疑。

④第四天:完成课本“写作、口语交际”第二单元中“讨论”的预习,各小组长负责收集同学们关于屈原的最热心的问题,老师据此设计讨论的话题,确定讨论活动的主持人。

⑤第五天:认真研读课本“写作、口语交际”中第一、二单元的“议论要有理

有据”和“议论要有条有理”。

2、教师提前准备上课所需的多媒体课件、视频等各种资源。

第二阶段——熟悉作者、课文,思索问题。(预习开始两到三天后进行)

1、导入。可从前一课刚学过的《诗经》过渡到《楚辞》,再到《离骚》。

2、简介屈原与《离骚》,着重介绍屈原的生平、思想及骚体诗的形式特点。

3、范读。多媒体示范诵读,听读正音。

4、朗读:

①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反复高声朗读,教师在学生朗读的间隙随机正音、明韵、解词、释句。

②适时调整朗读的方式,或全班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快速急读,或重点强读,或分组轮换听读。

③朗读目标:顺畅——动听——读出韵味——背诵。

(以上建议一课时完成)

5、品读。着重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体会精美的意境。要求学生放慢速度,静下心来,细心、细致地品味细节,品味“香草”“美人”“骐骥”等意象的不同的寓意及一些词句的精妙。课后习题一、二可让学生精练,师生一起不断提炼语言,修改学生的答案。

(以上建议一课时完成)

6、深读课文。着重对《离骚(节选)》的艺术特色与思想感情作进一步的思考与感悟。教师可精选出《离骚》中新的章节让学生深入体会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并用精短的语言概括诗句中包含的思想情感。此环节可拓展,有意涉及《橘颂》《涉江》《山鬼》《湘夫人》中部分语句及《史记屈原列传(节选)》中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