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摄影作品主题构思与拍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多摄影爱好者在刚刚踏上摄影之路时,面对众多优秀的摄影作品时,不是很清楚如何
欣赏它,往往会忽略了作品中隐含的其他内容,学会欣赏是一个摄影者必修的基本功之
一,只有学会欣赏才能从别人的作品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今天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
下这方面的经验、看法,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摄影是一个还原现实事物、景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讲究摄影器材、技法外,更
要求摄影者瞬间的感觉。当我们面对不同种类的摄影作品时,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
评价?对于现在绝大多数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自然、社会、艺术的美,这样的作
品不仅能给我们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更能带给我们对于生活的激情。当然也有一
部分如抓拍、纪实类的作品对于构图、光线、角度不做苛刻的要求。面对不同题材、风
格的的摄影作品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心态去欣赏它?
由于摄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有它独自的艺术特征,从而决定了它自身的艺术规律,摄
影艺术欣赏的要素为:基本造型因素、技术技巧、艺术表现手法、主题思想四个方面。
首先,摄影艺术是通过色彩、影调等来塑造形象。因此,欣赏摄影艺术首先要从构图、
用光、影调等能被欣赏者直接感观的基础要素入手,这些要素不光是构成一幅作品的基
础,也是欣赏者感受和认知摄影作品的艺术前提。
其次,摄影艺术也是技术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一幅优秀作品离不开技术与技巧的应用。
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中的摄影作品所采用的拍摄技巧,使画面主体突出、背景虚化,让
整个画面更具动感效果,使人身临其境。如果你具有一定的摄影知识,一看便知照片拍
摄时所运用的拍摄方法,并进行评价和推敲,从更深层次去感受和认识。反之,如果你
对于相关摄影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看到照片时,只会感之照片虚实之间的动感效果而
忽略了作品中精彩瞬间、人物神态的等内容,而错过了一次学习的宝贵机会。
第三,艺术的表现方法也是欣赏照片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摄影家在艺术观、主题的指
导下,根据主题创作的需要所运用的不同表现手法。在当今很多商业摄影作品和艺术类
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艺术的表现方法,对于欣赏这一类作品,与我们所
接受的教育及个人的艺术修养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个
人艺术修养,从而从作品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第四,主题思想是摄影作品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是贯穿从构思到完成作品的全过程,更
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一般新闻类题材的主题思想比较明显,风光类的作品有时候主
题不是很突出,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实,无论摄影艺术还是摄影作品欣赏都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学习和总结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形成自己独立的创作风格。在我们所
看到的众多摄影作品中,我们不必苛求每一张摄影作品都是具有美感的,只要我们用自
己的感情去欣赏,相信每一张摄影作品总会给我们带来独特的美丽和感动!
在文章的最后向大家介绍一些国内、外的优秀摄影师及网站,供大家学习、欣赏之用。
摄影者确定了要表现的主题后,摆在面前的首先是如何安排和处理摄影画面的构图问
题。所谓摄影构图,就是把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有机地安排在一幅摄影画面中,使其产生一定
的艺术形式,通过它把摄影者的意图和观念表达出来。这里包括:被摄主体在画幅中所处的
位置,照片画幅的长宽比例、透视与空间深度的处理、影像清晰与模糊程度的控制、色彩的
配置、影调与线条的应用、气氛的渲染……总之,就是处理构成摄影画面总印象的一切造型
因素。摄影的这种构图过程,并非在产生作品的最后阶段才完成的,而是从考虑画面时就开
始了。
研究摄影构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照片的主题内容,使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更能给观
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照片的效果。它的基本要求是鲜明、易懂、有表现力。这意味着在
考虑摄影画面的构成时,要尽可能注意简化。简化决不是简单化,而是精化,即对各种事物
进行最准确、最迅速的分析、判断和取舍,把画幅中不需要的那些因素排除在构图之外;尽
量使被摄主体从周围环境中突出出来;被摄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要协调、统一,不可互相争夺
视线;被摄体的形状要处理好……总之,尽量使你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鲜明突出,能深深地感
染观众。
摄影画面的构图有一些为大多数人公认的一般性的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是绝对的,不
可以生搬硬套。大家所能接受的一些构图法则,也常常会有例外,而且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
而改变——新生的将最终取代陈腐的。由此可见,艺术创作在表现方法上是极其灵活的,它
没有既定的公式,也不应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要依靠摄影者根据被摄现场的具体情
况,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和摄影者自己的意图进行灵活处理。摄影者在现场有充分的选择和
决断的自由。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摄影画面的构图就可以随心所欲,草率从事。相反,构图
的好坏,常会影响到一幅摄影作品的主题是否表达得鲜明,它的艺术形式是否有感染力。
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总是作者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和布局,以使
画面完整、严谨,具有一定的章法。正如一篇好文章,必须主题明确,语言清晰,段落分明,
有一定的章法一样。被摄影者框到画面上来的图象,已不再是生活中各自独立的存在,而是
赋予它们在画面上各自不同的地位,相互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为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起
着不同的作用。仔细分析一些优秀摄影作品之后,便会发现这样的规律:被摄影者组织到画
面上来的对象,有的是用来表达内容和结构画面的主要对象,是摄影者最感兴趣的,吸引他
举起相机拍摄的对象,我们称它为主体;有的对象是与画面上的主体构成情节,来说明主体
内涵的,我们称它为陪体;有的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用以陪衬、烘托主体的,我们将
它分为前景和背景;另外,除了这些实体对象外,还有空白部分,它是联系画面上各个对象
之间关系的纽带;还有把各个部分有机组织起来时应注意的法则如均衡、多样统一等。以上
这些就是画面结构的基本章法。下面我们具体谈谈它们在画面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主体提纲挈领
主体是画面上用以表达内容的主要对象,是画面内容和结构的中心。结构画面,首先要立主
体。主体可以是一个对象,也可以是一组对象。主体既是表达内容的中心,也是结构中心,
画面上其他景物的配置都以主体为转移。
一般来说,主体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在画面上是统一在一起的。但是,在一些表现环境
气氛为主的画面中,主体作为结构中心的任务更为突出,如盛大的群众场面,景物层次众多
的风光画面等,它们以气势和气氛为主,内容上难以分清明显的主次,但要使这样的画面结
构不松散,有章法,也要选择一个对象作为结构上的支点,用以呼应全局,提纲挈领,把画
面上的景物结成一个整体。我们常常看到,有的风光照片以某一小桥、亭台为结构中心,有
的以船帆或挺拔的树木为结构中心来裁割画面,使它们对前后景物起联系和照应作用。这样
的画面,主体在内容上倒不一定比其它景物更为重要,而在结构中心的作用却是非常明显的。
如何安排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一些外国摄影书刊介绍说,如果把画面分成九宫格的样式,
那么中间的四个交叉点上,是安排主体最好的位置;有的说画面对角线的交点到各个角的二
分之一处是处理主体最好的位置;有的说线条会聚点上是处理主体最好的位置……等等,这
些说法从形式和视觉习惯上总结了一些规律,有一定道理。比如九宫格的各交点上安排主体,
有倚角之势,易于对画面的各部分进行顾盼和照应。而且各交点的位置接近于画幅边缘的黄
金分割点,容易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很少有人将主体安排在正中,因为人是用两眼来观看
对象的,正中的位置反而是视觉上最薄弱的地区,而且主体在正中,对全局的呼应容易顾此
失彼。所以不是特殊要求,一般应避开正中的位置。但是上述的一些说法只是从形式出发,
而不是考虑具体内容的要求,是脱离内容来谈形式。事实上,主体的位置并没有什么死板的
公式,而是以事物本身的特点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为转移的。
总之,一幅有内容的画面,不能没有主体,画面失去了主体也就失去了内容,主体表现不明
确,内容也会含混。
二、陪体构成情节
陪体是指画面上与主体构成一定的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特征和内涵的对象。组织到画面上
来的对象有的是处于陪体地位,它们与主体组成情节,对深化主体内涵,帮助说明主体的特
征起着重要作用。画面上由于有陪体,视觉语言会准确生动得多。
一般在有动作情节的画面上常常是有陪体的。它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神情动作,不致
于产生歧意。
画面处理好陪体,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情节。陪体的选择要能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说明事
件的特征,也就是要有典型性。
画面陪体的安排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的多少,色
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配合紧密,息息相关,不能游离于主
体之外。由于画面经营有轻重主次之分,所以陪体在画面上常常是不完整的,只需留下能够
说明问题的那一部分就够了。陪体过全,主体就会削弱。拍摄操作机器的工人一般只需留下
机器的主要部位即可,机器全了人物在画面上的面积必然缩小,影响对人物的表现。陪体留
舍的这种分寸感,对摄影者的结构能力是一个检验。应做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
太短”,恰到好处。
陪体的处理也有直接处理和间接处理之分,陪体不论多或少,全或不全,它是出现在画面上
的。另外,还有陪体不直接见诸于画面的情况。虽说陪体是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但有一
些画面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不在画面之中,而是在画面之外。画面上主体的动作神情是与
画面以外的某一对象有联系,这一对象虽然没有出现在画面之上,却一定会出现在观众的想
象之中。这种情况我们就叫陪体的间接表现。民俗摄影在选取素材,经营画面时,要考虑观
众越来越追求抒情性、哲理性及含蓄的审美要求,适当地利用间接表现陪体的手法,会加强
摄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环境渲染洪托
画面上有些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主体、情节起烘托作用,以加强主题思想的表现
力。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是处于主体前面的,我们称它为前景;处于主体后面的,我们
称它为背景。
1.前景:
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面的四周边
缘。前景可以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人和物。陪体也可以同时是前景,但许多情况下,前
景却不起陪体的作用。在一些场面较大、景物层次丰富的画面中,常常是有前景的。下面我
们具体分析一下前景的安排在表现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①一些富有季节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
生活气息。春天的桃花、迎春花作前景,画面充满春意,用菊花、红叶做前景,秋色洋溢画
面;用冰挂、雪枝作前景,北国冬日的景象如在目前。拍摄海南风光用椰树、芭蕉作前景,
富有南国情调;用潇湘竹、英雄树、雪莲作前景,具有湖、广、天山的乡土气息。这些前景
常常对主题是有力的烘托。
②前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结构画面时,镜头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成像大、色
调深的特点,与远处的景物形成明显的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浅的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
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一些有经验的摄影者在拍摄展示空间场面的内容时,总力求找到适
当的前景,来强调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而且常常利用前景与远景中有同类景物,如同是人
或树,由于远近不同,在画面上所占面积相差越大,则调动人们的视觉规律,来想象空间的
能力就越强,纵深轴线的感受就越鲜明。
③在表现一些内容丰富、复杂的事物时,有意将所要表现的事物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放置在
前景位置上,以加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比如一幅表现解放军帮助农民割麦的画面,许多人
在割麦,很难分辨哪是军人,哪是老百姓。如果在画面的前景上,有意安排放得整整齐齐的
衣帽、水壶,便将军队有组织地来帮助割麦这一事物的特征突出了,加强了视觉的形象语言。
又如历史照片《淮海战场的一角》,用一尊大炮作前景,把具有战场气氛的形象放在显著位
置上,在视觉上就给人以先声夺人的深刻印象。中层景物是解放军押着一队俘虏走下战场,
再远处是弥漫的硝烟,画面上战场气氛很浓。而且这前景的大炮告诉我们,当时国民党的武
器是精锐的,但仍然被打败了,这就反衬出了我军攻无不克的坚强意志。拍篮球比赛用球架
作前景,拍足球赛用球门作前景,都明显地将这一运动的性质强调出来。利用一些富有特点
的广告、标语作前景,突出某种时代特征,这在电影摄影中是常用的。
④设置前景以与后景景物作内容上的对比,来完成摄影艺术常用的对比手法。比如,前景是
丰盛的食物摊,摆着面包,挂着香肠,后景是饥饿的儿童望着这些精美的食品,对比之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