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议政_一种新型的民主表达形式

合集下载

网络问政应该成为一种民主形式

网络问政应该成为一种民主形式

日前,云南省委宣传部透露,该省将发起各级政府部门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以使网络问政形成制度化。

据笔者了解,欲从制度层面来形成网络问政的还有广东省、陕西省西安市等。

我国大范围、全社会开始网络问政应该是2008年,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的“网络监督年”,或是“网络问政年”。

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网络问政的发展一如互联网的发展一样,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从“华南虎”,到周久耕,到躲猫猫,到你到底为谁说话的副局长,网民参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从中央到省市县,许多领导都在互联网上以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与大家交流并问政于民,所以笔者以为:网络问政开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其全民参与的热情以及所取得的效果来看,让网络问政制度化应该已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网络问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是网民也可以说是广大群众参与政治的一个新型而有效的平台。

这可以先从网络问政的参与主体来说起,网络问政由谁来问?笔者以为是由两个互为连带的群体来问,一是政府,一是网民,而网民参政的民主政治意义可能会更大一些。

我国是一个倡导民主的国家,但倡导和能不能完全实现还是存在一定距离的。

当下,群众诉求传统的表达渠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会议,以及信访、被邀参加听证会等等形式,应该说这些渠道都为民意表达以及群众参政议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这些渠道毕竟所涉人群有限,加之参政的被动性,使得民主制度的逐步完善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充实进新的形式和内容。

相比传统的民意诉求表达渠道,网络参政具有十分明显的两个优点,一是所涉人群众多,只要参与的公民守法守公德,那么参政的人群就应该是一个无限量;二是参与政治的主动性,不是被动地被找去了解情况,或是被动地说了以后就石沉大海,而是可以随时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提出咨询并要求答复结果。

网络问政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是推动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由管理向服务转型也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目标,所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而要能够保证为民服务的准确性和到位性,精确了解民意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网民议政一种新型的民主表达形式

网民议政一种新型的民主表达形式

网民议政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主题策划——传媒与和谐一种新型的民主表达形式李卓钧,董少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随着网民的不断成熟,网民议政已成为互联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通过对网民议政现象的分析,论证了其具有的独特魅力、揭示了其在社会中的建设性作用、探讨了其健康发展所具备的社会条件。

关键词:网民议政特征分析建设性作用社会条件引言W eb2.0时代,博客让网民成为“记者”;播客让网民成为“导演”:维客让网民成为“编辑”……由于网络的零门槛,网民不仅获得了话语权和媒介使用权,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网民的不断成熟和理性的回归,网民议政已成为互联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两会”期间,中文国际频道联合13家外宣媒体推出“我有问题问总理”大型征集活动,参与人数超过4500万,留言总量达到65万条也;新华网首次针对手机用户开设“亿万读者向总理提问,为总理分忧”的互动节目,上亿人次参与,提问累计超过5875万条⑦:新华网还第一次推出“代表委员博客圈”,让代表们通过博客圈征集议题提案并和网民一起论……广大网民热情高涨,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献言献策,掀起了网民议政的新高潮。

一、民主政治的新景观目前,学界对网民议政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笔者认为,网民议政是对网民参与国家各项事务、行使公民权利现象的描述。

网民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等数字媒介参与国家事务,履行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包括公民的知情权、媒介使用权、言论自由权、批评权和监督权等。

网民议政最早出现在BB S中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

一些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事件将网民议政带入公众的视野。

例如,1999年5月的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事件让网民议政从“幕后”走向“台前”: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促使了一个实施21年的不合理制度终于废止:2007年的厦门P×事件“迫使”政府将其重大项目改迁岛外;2008年,网民作为“不列席的代表”积极参与,建言“两会”,成为“两会”的新亮点之一……这些事件充分说明了网民议政从“边缘”走向”主流”,标志着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创新政府服务理念 打造网络问政平台

创新政府服务理念 打造网络问政平台

创新政府服务理念全力打造网络问政平台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快速普及,网络问政风生水起,网络监督风起云涌,网络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做宣传和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中国公民可以通过网络问政平台渠道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网络问政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成为网民的关注新焦点。

关键词:网络问政发展现状对策建议一、网络问政的作用和意义当前我国面临“矛盾凸显期”对执政理念提出新的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等加速推进加剧了各阶层、各集团、各群体的利益冲突,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时期的社情民意。

网络问政立足于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着眼改进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畅通上下渠道、促进上下沟通,构建上至国计国策下至民生民情、社会舆情、群众情绪宣泄的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一是有利于优化民主政治环境。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介,丰富了民主政治内涵,拓展了问政议政途径,推动着政府由政治统治型、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转变,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得以彰显,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得以弘扬,在当代中国显现出不同以往的政治气象和民主潮流。

二是有利于开创引领民主风气。

网络是一片民意的汪洋,是一场草根的盛宴,“人人都有麦克风”,民主氛围浓厚、民主意愿浓烈,网络问政议政的高涨热情经由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交互影响,使得网络民主走向现实政治生活,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突破了局限、活跃了气氛,全社会民本观念深入人心、民主意识觉醒壮大,网络民意表达成为中国民主建设的新通道,拉近政府与民众距离。

三是有利于强化反腐监督力度。

依托互联网的大平台,网络监督风起云涌,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

十八大召开以来,通过网络曝光惩治的腐败案件,涉及的高层官员史无前例,网络监督正能量彰显无遗,依托网络平台全民反腐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网络民主与民主政治建设

网络民主与民主政治建设

网络民主与民主政治建设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化,网络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民主形式,给民主政治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冲击力和影响力,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环境和条件。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网络民主的特点,从而采取发展中国网络民主的积极对策,目的是使网络民主这种新型的政治民主形式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民主民主政治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发展,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信息化社会。

互联网深刻影响到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互联网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写照,它重塑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交往方式,也给民主政治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冲击力和影响力,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环境和条件。

一.网络民主的内涵和特征1. 网络民主的内涵:“网络民主”的概念是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1995年最先提出的,他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

对于网络民主的概念,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的定义基础上,现将网络民主界定为,在网络时代,以互联网为运作与参与平台,公民通过互联网来参与民主建设的一种形式。

2. 网络民主的主要特征:(1)主体的平等性。

在传统形式下的民主形式中,表面上虽然实行的是“一人一票制”,“公平自愿原则”,而竞选者大都是些有权有势,有复杂的人情关系的人,使得民众投票时往往会受到某些权力关系和人情关系的摆布,违背了自我意愿去投票。

而在网络民主中,采取的是匿名投票制,这就消除了人们的忧虑,投票时可以不受其地位、财富、身份等因素影响。

(2)形式的虚拟化。

在传统的民主形式中,民主的运作往往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作为活动的场所,例如:广场、办公室、投票站等。

而网络民主的运作,只需要一个虚拟的平台作为后盾,比如,BBS论坛、博客等等。

网络问政——网络时代参与式民主的新形式

网络问政——网络时代参与式民主的新形式

民主参 与 问 题 始终 是 民主 政 治 的核 心 问题 。“ 参 与 式 民 主 ”这 一概 念 最早 是 在 1 9 6 0年 , 由阿诺 德 ・ 考 夫 曼 提 出 的 。美 国学 者佩 特 曼 又 在 1 9 7 0年 出 版 的《 参 与 和 民 主 理论 》 一书 中, 进 一 步 将 其 内涵 加 以 丰 富 。 当代 西方 社 会 , 参 与式 民主 被视 为 当代 民主理 论 发 展 的一 个 新 趋 向 。西方 参 与式 民 主论 者 认 为 , 公 民个 人 自由和平 等 充 分 实现 的重 要 机 制 就 是 直 接 参 与 社 会 和 国 家 的 管 理 。“ 参 与式 民 主 ” 与 直 接 民 主 一


J o u ma I o f Sh a n d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l ' no l o g y
网络 问政—— 网络 时代 参与式 民主 的新形式
0 i 躺 { l e e 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老的政治理想 , 并没有因为受到近代间接 民主制 的冲击 而失去生命 力 , 它的思想精髓 对西方新的 民主
模 式 的 出现 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以强 调 公 民参 与 为 核 心 的 参 与 式 民主 理 论 在 西 方 学 界 迅 速兴 起 并 产 生 了
广泛 的影 响 作用 。 3 . 参 与 式 民 主
的新 型民主形 式。参与式民主是一种更 注重民主操作性 的程序性 民主 。它不是将 民主思想 和民主理论
仅 仅 停 留在 民 主理 念 层 面 上 , 而 是更 加 注 重 将其 制 度 化 和法 律 化 , 以提 高 实 践 性 , 便 于 接 触 和 操 作 。在 我 国, 参 与式 民主 主 要体 现 在 公 民个 人 或 社 会 组织 对 政 府 的工 作 提 出批 评 建 议 , 反 映 自己 的政 治 要 求 , 对 国 家 权 力 机 构及 其 领 导 者行 为 的 问责 监 督 等 。参 与 式 民 主 的 形 式 伴 随 着 社 会 经 济 文 化 技 术 水 平 的不 断 提 升 也 在 不 断地 发 展 。在人 类 社 会 进入 2 1世 纪 以来 , 传播 信 息 技术 的迅 猛 发 展 , 民主 参 与 突 破 了传 统 的 上

理性看待大学生网络议政现象

理性看待大学生网络议政现象

理性看待大学生网络议政现象作者:姜华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05期摘要:网络议政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独特现象,实质是基于网络赋权而产生的大学生自主政治观念表达。

大学生网络议政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课题,当前引导大学生网络议政规范化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就是要把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结合起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答疑”与“网下办事”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网络议政舆情预警与系统应对结合起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议政;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5-0127-03大学生网络议政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兴事物。

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议政现象,适应大学生网络议政需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对于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议政的实质是网络赋权境遇下的大学生自主政治观念表达大学生网络议政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适应不能逃避。

伴随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愈加深刻地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大学生利用网络提出建议、表达意见、反映诉求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现象越来越普遍,大学生网络议政现象随之产生,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向。

“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

”[1]网络基于传递快捷、传播迅速及与大学生网民的高度黏性,在网络信息发布过程中天然地具有增扩信息资源社会影响的放大效应,如果一种信息流承载的是大学生网民的正面情绪,那么在广泛的传播过程中将发挥出积极的社会效应;反之,如果一种信息流承载的是大学生网民的负面情绪,在广泛的传播过程中将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误导和消解前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辛苦积淀的已有成效。

网络问政———网络时代参与式民主的新形式

犖犲狋狑狅狉犽犌狅狏犲狉狀犪狀犮犲犖犲狑犕狅犱犲犾狅犳犘犪狉狋犻犮犻狆犪狋狅狉狔犇犲犿狅犮狉犪犮狔犻狀狋犺犲犐狀狋犲狉狀犲狋犃犵犲lishuang犇犲狆犪狉狋犿犲狀狋狅犳犎狌犿犪狀犻狋犻犲狊犪狀犱犔犪狑犙犻狀犵犱犪狅犚犪犱犻狅犪狀犱犜犲犾犲狏犻狊犻狅狀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犙犻狀犵犱犪狅犛犺犪狀犱狅狀犵266012犆犺犻狀犪犃犫狊狋狉犪犮狋
二、 网络问政 : 发展的参与式民主
“ 参与式民主 ” 作为一股具有冲击力的民主思潮 , 不断渗透 、 伸展到国家管理 、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 正成为民主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 参与式民主并没有否定 、 脱离代议制民主 , 而是在充分肯定代议制民主 地位的基础上对直接民主精神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继承 , 同时政治民主的合理内核进行了扩大和丰 富, 这种崭新的形式重新确立了直接民主与代议制民主的关系 , 是一种直接民主精神与代议制民主结合 的新型民主形式 。 参与式民主是一种更注重民主操作性的程序性民主 。 它不是将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 仅仅停留在民主理念层面上 , 而是更加注重将其制度化和法律化 , 以提高实践性 , 便于接触和操作 。 在我 国, 参与式民主主要体现在公民个人或社会组织对政府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 反映自己的政治要求 , 对国 家权力机构及其领导者行为的问责监督等 。 参与式民主的形式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 升也在不断地发展 。 在人类社会进入 2 传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 民主参与突破了传统的上 1 世纪以来 , 访、 媒体监督 、 参加听证会等形式 , 网络为人们民主参与提供了一个更为全新 、 平等 、 便捷的参与平台 。 网 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的民主参与形式 , 不再受制于人口数量和地域范围的限制 , 这为参与式民主制的实现 注入了新的活力 。 网络问政空间的全新性和虚拟性 1 . 网络问政区别于其他民主参与形式的一大特点 , 就是参与平台的全新性和空间的虚拟性 。 传统的民 在空间上往往是现实存在的 。 而网络问政这种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而存在的参与形式 , 在空间上 主参与 ,

互联网时代下的公众参与与民主建设

互联网时代下的公众参与与民主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公众参与和民主建设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时代下的公众参与和民主建设不仅是一种新的形式和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意识和文化。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公众参与和民主建设成为了重要的话题和热点,有助于加强社会治理,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公众参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和平台。

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微博、博客和在线论坛等渠道,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这种公众参与的形式被称为“网上公民参与”。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网民可以通过网上签名、在线投票、网络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中来。

在一些热点事件中,网民的声音和力量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民主建设民主建设是指规范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扩大社会参与与协商,促进社会平等与公正的过程。

互联网时代下的民主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1.制度建设。

互联网时代下的民主建设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和适应的制度体系,保障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政府需要通过立法和政策等手段,规范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公共管理。

2.文化建设。

互联网时代下的民主建设需要弘扬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和人权观念,培养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政府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和文化建设等手段,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公民素质提升。

3.技术建设。

互联网时代下的民主建设需要借助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交互和互联互通。

政府需要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公共参与和民主建设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公众参与与民主建设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普及,公众参与和民主建设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1.信息不对称。

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日新月异,而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十分普遍。

政治每日一练11月28日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各級政府部门积极搭建网络 间政平台,大力实施“网络问政”,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 民群众的“连心桥”。 【积极来参政】 如今,“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政府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 察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传递民意,建 言献策,正在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 式。 (1)“网络问政“属于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哪种方式?有 什么意义? 【正确表民意】 “网络问政”在为网民参政议政提供便利的情况下,也有一 些网民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发泄、谩骂,甚至人身攻 击。诽谤和恐吓,给社会和无辜者造成严重影响。 (2)你认为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有哪些?
【热情诉心声】 从今年3月起,中国政府网开设了“我向总理说句话”常 设板块,“一些好的意见建议将被直接送到总理的办公 来上”。这让中国网民的电脑桌与政府总理的办公桌的 距离从未如此之近。 (3)作为中学生的你一定对教育感兴趣,请你结合学 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给总理说句话“。
(1)考查学生对民主决策方式的理解,是对教材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和社会听证制度,因此根据材料内容中的网民通过网络 与政府交流,反映民生问题,属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 与民主决策。此题第二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公民积极参与 “网络问政”意义的认识。回答时要从经济、政治、社会 等方面的意义来考虑,还要对个人、国家、社会和事件 本身的意义来思考。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有 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等。 (2)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 识,公正客观,辩证看问题,要立场正确,依法参与公 共事务等,结合教材知识作答即可。 (3)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给总理说句话”,依 据自己学校的实际作答即可。如严格执行财务法律、法 规,加强财务管理;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合理减负等

网络政治参与与大众民主的新模式

网络政治参与与大众民主的新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和参与政治的重要平台。

网络政治参与不仅改变了传统政治参与的模式,也为大众民主的实现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探讨网络政治参与如何在当代社会中重新定义大众民主,分析其现状、影响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各类与政治相关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信息传播、意见表达、政策参与、在线投票、电子请愿以及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等。

这种形式打破了地理和时间的限制,使得公民能够更方便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在这一过程中,社交媒体、在线论坛、博客和视频平台等涌现出诸多新兴工具和渠道,推动了信息快速传播和政民互动的深化。

例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社交平台使得公民的声音更加容易被听到,而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出一个“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新时代。

网络环境下大众民主的新特点在互联网背景下,大众民主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新特点:信息对称性增强传统政治参与中,信息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权威媒体或政府机构手中,而普通公民获取信息需付出较高的成本。

而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透明。

每个公民都能通过浏览网站、社交媒体获取第一手信息,并快速分享自己的见解,这种信息对称性的增强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参与度和民主意识。

政治参与的便捷性网络使得公民不再局限于通过传统渠道(如投票站或公开会议)进行政治参与。

在网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点击鼠标进行投票、留言或者发声,极大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种便捷性促使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政治事务中,实现更广泛的民主动员。

多元意见表达与集聚网络时代,个体言论不仅被放大,同时也形成了多元化的公共空间。

各类意见、观点和利益诉求在这一平台上汇集,形成了开放而复杂的舆论场。

这种多样性为民主提供了土壤,有助于不同社会群体表达自身需求,也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依据。

公民素养与责任感提升面对网络环境中的丰富信息,公民需要具备筛选真伪信息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 、言 论 自 由 权 、批 评 权 和 监 督 权 等 。
动的优势, 为双方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有利于建构政府和网
网民 议 政最 早 出 现 在 BBS 中 并 随 着 互 联 网 的 发 展 而 发 民 之 间 快 捷 、高 效 的 沟 通 机 制 、从 而 实 现 了 官 民 之 间 的 良 性
推进创新理论 探索创新实践
DONGNAN CHUANBO
主题策划 ———传媒与和谐
网民议政:
一种新型的民主表达形式
李卓钧, 董少伟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
摘 要: 随着网民的不断成熟, 网民议政已成为互 联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通过对网民议政现象的 分析, 论 证 了其 具 有 的 独 特 魅 力 、揭 示 了 其 在 社 会 中 的 建 设 性 作 用 、探 讨 了 其 健 康 发 展 所 具 备 的 社 会 条 件 。

起“轩然大波”, 从而有利于事情的处理或问题的解决。
弊, 发挥网民议政在社会中的建设性作用。“我国急需尽快建


三 、网 民 议 政 的 建 设 性 作 用
立起一套规范关乎互联网交流安全的法律制度, 明确网民上


网民议政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民意表达的新时代。网络为 网 时 所要 承 担 的相 关 责 任和 义 务 , 确保 广 大 网 民 以 正 常 、健
二 、网 民 议 政 的 独 特 魅 力
民不仅获得了话语权和媒介使用权, 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
互 联 网 开 辟 了 网 民 议 政 之 路 。作 为 一 种 新 型 的 民 主 表 达
着 越来 越 重 要的 作 用 。随着 网 民 的不 断 成 熟 和 理 性 的 回 归 , 方 式 , 网 民 议 政 秉 承 了“ 自 由 ”、“ 开 放 ”、“ 平 等 ”、“ 共 享 ”的 互
明 、服 务 型的 政 府 , 也有 利 于 提高 民 意 在政 府 决 策 中 的 分 量 , 议政将在民主化进程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提高政府决策的水平, 还有利于人民增强公民意识和行使公
民权……
总之, 网民议政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表达形
参考文献:
式, 将会对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产生推动作用。
一 起 论 …… 广 大 网 民 热 情 高 涨 , 积 极 参 政 议 政 , 为 国 家 的 经 等”, 而且让网民获得话语权和媒介使用权。开放的网络为网
济、社会发展献言献策, 掀起了网民议政的新高潮。
民提 供 了参 政 议 政的 条 件 。“草根 大 众 ”积 极 参 与 其 中 , 为 国
一 、民 主 政 治 的 新 景 观
关键词: 网民议政 特征分析 建设性作用 社会条件
引言
“两会”的新亮点之一……这些事件充分说明了网民议政从
We b2.0 时代, 博客让网民成 为“记 者”; 播 客 让 网民 成 为 “边缘”走向“主流”, 标志着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 导 演 ”; 维 客 让 网 民 成 为“ 编 辑 ”…… 由 于 网 络 的 零 门 槛 , 网
留 言 总 量 达 到 65 万 条①; 新 华 网 首 次 针 对 手 机 用 户 开 设“ 亿 话语 平 台”, 网 民 不 受民 族 、年 龄、性 别 、受 教 育 程 度 等 的 限 制
万 读 者 向 总 理 提 问 , 为 总 理 分 忧 ”的 互 动 节 目 , 上 亿 人 次 参 都可 以 登 录政 府 网 站对 其 政 策措 施 发 表自 己 真 实 的 看 法 , 真
结语
网 民 议 政 一 方 面 改 变 了 过 去“ 间 接 式 ”的 参 政 议 政 的 民
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表达方式, 网民议政开创了一个民
主 形 式 , 让 人 民 看 到 了 互 联 网 时 代“ 直 接 民 主 ”的 雏 形 ; 另 一 意表 达 的 新时 代 。虽 然网 民 议 政只 是 传 统 民 主 的 辅 助 形 式 ,

的意见能很快形成网络舆论。而汹涌的网络舆论会受到国内 而“操控 ”, 成 为 披着 民 意 外衣 的“独 裁 ”。 加 强 网 络 立 法 就 是


外各种媒体的关注。新旧媒体舆论的双重作用将在国内外掀 要 发 挥 他律 的 作 用, 让 他 律 和自 律 相 结合 , 刚 柔 并 济 , 兴 利 除
件”促使了一个实施 21 年的不合理制度终于废止; 2007 年 人在国家决策中的权力平等, 但限于各种条件, 这种理想过
的 厦 门 PX 事 件 “ 迫 使 ” 政 府 将 其 重 大 项 目 改 迁 岛 外 ; 2008 去 是 无 法实 现 的 。”③在我 国 , 人 民行 使 自 己 当 家 作 主 的 权 利
再次, 网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以自律求自由,
2008 年 2 月, 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 2.21 亿, 超过美国 , 居全 不断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积极
33
球首位。不同的网民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 就会有不同的利 参加国家事务, 充分利用公民的政治权利积极为国家发展出
和 谐
民意表达提供了话语平台。网民参政议政在国家事务和社会 康 、文 明 和 理 性 的 方 式 参 政 议 政 , 以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法制网上一篇时评中 建设,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的巨大热情。”④
所说 ,“网民参政议政彰显基层民主旺盛生命力”。
现象的描述。网民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等数字媒介参与国家事 条 件 的 限 制 , 造 成 了 政 府 和 公 众 交 流 的 不 对 称 性 , 官 意 和 民
务 , 履 行 公民 参 政 议政 的 权 利, 包 括 公 民的 知 情 权 、媒 介 使 用 意也不能够及时地交流互动。而网民议政利用互联网快捷互
网民议政已成为互联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联网精神。与传统的民主形式相比, 它具有独特的魅力。
今 年“ 两 会 ”期 间 , 中 文 国 际 频 道 联 合 13 家 外 宣 媒 体 推
第 一 , 地 位 的 平 等 性 尼 葛 洛 庞 蒂 在《数 字 化 生 存》中 认
出“我有问题问总 理”大 型 征 集活 动 , 参 与人 数 超 过 4500 万 , 为:“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散权力。”互联网作为一个“公共
展。一些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事件将网民议政带入公 互动。这样, 既有利于解决民众的问题, 又有利于提高政府的
众的视野。例如, 1999 年 5 月的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 公信力和满意度。
事件 让 网民 议 政 从“ 幕 后 ”走 向“ 台 前 ”; 2003 年 的“ 孙 志 刚 事
第四, 方式的直接性 “人类社会的理想之一就是实现人
普及 , 使 得即 时 投 票或 迅 速 有效 地 收 集和 分 析 各 位 网 民 的 意 决 社 会转 型 期 中的 矛 盾 、化解 社 会 中的 不 和 谐 因 素 需 要 建 立
见成为可能, 从而做出了与大多人数的观点相一致的决策。 一套政府和网民互动沟通的长效机制。也就是说, 政府需要
这 将 使得 一 个 直接 民 主 系统 成 为 可能 , 从 而 提 高 了 公 众 决 策 建 立“民 意 收 集”、“民 意 上 传”、“处 理 方 案 ”、“ 方 案 实 施 ”、“ 群
家献 言 献 策。从 每 年 参与 全 国“两会 ”的 网 民 的 年 龄 特 征 、职
目前, 学界对网民议政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 业分布等都可以看出网民议政参与的广泛性。
认 为 , 网 民 议 政 是 对 网 民 参 与 国 家 各 项 事 务 、行 使 公 民 权 利
第三, 官民的互动性 传统的民主表达方式由于受各种
方 面 将政 府 的 行为 置 于 公众 的 监 督之 下 , 让 权 力 在 阳 光 下 运 但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表达形式。随着我国网
行 。 这 样 , 既 有 利 于 政 府 广 开 言 路 、集 思 广 益 , 打 造 高 效 、透 民数 量 的不 断 增 长和 网 络 公民 意 识 的增 强 , 独 具 魅 力 的 网 民
利 于 政 府 收 集 社 情 民 意 , 建 设“ 权 为 民 所 用 、利 为 民 所 谋 ”的 时, 这 种 机制 使 政 府重 视 民 意, 不 因 领 导的 改 变 而 改 变 , 使 网
民主政府。
民 议 政 合 法 化 、常 态 化 。
第五, 意见的多元性 根据新华社 4 月 23 日报道, 截止
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网民议政是一种“直接”的民主。它实现 众 反 馈”等 一 套 机制 。这 种 双向 、互 动 的机 制 , 使 政 令 能 够 下
了 公 民 和 政 府 的 直 接 对 话 , 减 少 了 很 多 中 间 的 环 节 , 从 而 有 达、民意能够上传, 从而实现政府和民众的快捷高效沟通。同
与 , 提 问 累 计 超 过 58.75 万 条 ②; 新 华 网 还 第 一 次 推 出“ 代 表 正实现了网络面前“人人平等”。
委 员博 客 圈 ”, 让代 表 们 通过 博 客 圈征 集 议 题 提 案 并 和 网 民
第 二 , 参 与 的 广 泛 性 互 联 网 不 仅 实 现 了 网 民“ 人 人 平
益诉求。他们对政府的同一项决策就会有不同的声音。这其 谋划策,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既有理性的看法, 也有情绪化的宣泄。网络为其提供了一
再其次, 我国政府还要建立一套对网民议政行为进行监
年 第
个“观 念 的自 由 市 场”。“狂 顶 ”与“拍砖 ”共 存 、理 性 与 感 性 交 督、规 范 的 法律 制 度 。虽然 从 整 体上 看 网 民 越 来 越 理 性 不 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