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甲肝疫苗的研发与使用现状及展望

甲肝疫苗的研发与使用现状及展望

甲肝疫苗的研发与使用现状及展望甲肝,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种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疾病。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和非洲地区,甲肝的传播仍然十分严重,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甲肝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医药研究任务。

一、甲肝疫苗的历史与发展自上世纪20年代首次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以来,科学家们开始对该病毒展开研究,并逐渐明确了其与甲肝之间的关系。

在20世纪50年代,甲肝疫苗的研发工作首次开始,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疫苗效果的不尽人意,该疫苗的研发进展缓慢。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免疫学知识的积累,科学家们才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0年,首款由基因工程制备的甲肝疫苗成功问世,其疫苗成分主要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这款疫苗不仅有效预防了乙型肝炎,也对甲肝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从此,甲肝疫苗的研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甲肝疫苗的使用现状尽管甲肝疫苗研发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在全球范围内,甲肝疫苗的推广和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甲肝疫苗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推广进程较慢。

这些国家常常面临着医疗资源不足、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甲肝疫苗的普及程度低下。

其次,甲肝疫苗的价格也是制约其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基因工程制备的甲肝疫苗价格较高,难以让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承担。

这使得一些人们无法获得疫苗接种的机会,增加了甲肝的传播风险。

此外,甲肝疫苗的接种策略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甲肝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对长期居住在高风险地区的人群,如贫困农民和流动人口,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这些人口的流动性和就医条件的限制,疫苗接种难度较大。

三、甲肝疫苗的未来展望为了进一步推广甲肝疫苗的使用,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首先,加大甲肝疫苗的研发力度,降低其生产成本。

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改进,可以使疫苗的生产更加高效和经济。

此外,加强合作,推动国际间在疫苗研发方面的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也是提高甲肝疫苗研发效率的重要途径。

乙肝检测行业发展现状

乙肝检测行业发展现状

乙肝检测行业发展现状
乙肝检测行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目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乙肝检测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乙肝病毒的检测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传统的乙肝检测方法主要依靠血液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核酸
检测等,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基于免疫芯片、微流控芯片和纳米生物传感技术的新型乙肝检测方法,这些新技术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提供更快速、便捷的乙肝检测服务。

其次,乙肝检测行业面临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在我国乙肝疫情依然严重的情况下,乙肝检测需求一直持续增加。

乙肝病毒感染具有隐藏性、传染性强的特点,患者需要及早发现并接受治疗。

另外,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也是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孕妇和婴幼儿的乙肝检测需求也大幅增加。

乙肝检测行业随之迅速崛起,成为医疗器械市场中的热门领域。

再次,乙肝检测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乙肝病毒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和难以治愈的特点,这给乙肝检测带来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乙肝检测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许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压力。

此外,乙肝检测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伦理和法律问题,如数据隐私和知情同意等,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总之,乙肝检测行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技术的
不断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乙肝检测行业有望继续扩大规模并提供更好的服务。

然而,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弱)应答的研究现状

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弱)应答的研究现状
问题 。
弱应答者 中为 0 。结论认为 : 接种乙肝 疫苗的元 ( ) 答与 弱 应 遗传因素有关。在中国人 群中 , 乙肝疫苗无应答 的家 庭成 对 员 中, 无应答者存在聚集现象 , ( ) 疫应答 者 的一级亲 无 弱 免 属对 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低于强应答组的一级亲属 。
22 元 ( ) . 弱 应答与 H A关系 L
后 发生 的 19 3 例无 ( ) 答者 所做 的 9 观察 , 实 了元 弱 应 年 证
( 应答的危 害在于容 易发生 乙肝病 毒感 染 , 弱) 甚至形 成 乙 肝表面抗 原慢 性携 带 】 。疫苗对无 ( 应答者 可能不会产 弱) 生保 护作用 , ( 应答 者再暴 露于 HB 元 弱) V时 , 为易感者 , 仍 甚至有可能发展为慢性携 带者¨ 。抗 体产生 的强 弱受很 多 因素影响 , 如年 龄 、 性别 、 体重 、 烟、 吸 免疫 抑制 及疫苗 的类 型、 接种 的部位 、 量、 剂 时间间隔等。例如新生儿记忆 T 2细 h 胞对 乙肝疫苗的反应就强过成年人 , 产生抗 体的滴 度也 强于 成年人 。作者重点讨 论机体遗传 因素与 免疫应答方 面的 】
1 l / l 0m U m 者认 为是应答 良好 者 , 水平 已被 世界卫生组 织 该
21 元( ) . 弱 应答 者的遗传 流行 病学研究
孔令斌等对元应 答组 一级亲属和强应答组一级亲 属 , 自
然感染 H V的状况进行 了研究H , B 结果显示 元 ( ) 弱 应答组
HB V的感染率为 3 .% , 3 8 明显高于强应 答组 的 1 . % ( 5 2 P= 00 1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元 ( ) 答组 和强应 答组一 .1) 弱 应 级 亲属 中 H s g 抗- B 、 ・ B B A 、 H e 抗 H s全 阴性 和单 项 抗, B 低 Hs 水平者接种 乙肝疫苗 , 7月后抗- B 的几何 均数显著低 于强 Hs

如何深入了解乙肝

如何深入了解乙肝

如何深入了解乙肝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稳定的提升,医疗事业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与研究受到了相关工作者的关注与注意。

乙肝作为慢性疾病的一种,对人民生命健康与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的影响,为进一步缓解乙肝对人民生活的危害,相关医护人员应该积极深入了解乙肝,研究乙肝,从而促进乙肝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同时促进医疗事业的稳步发展。

本文中,作者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分析临床乙肝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对策,以促进乙肝研究,深入了解乙肝。

标签:乙肝研究;现状;对策概述近年来,我国乙肝患病率虽呈现平稳趋势,但患病人数仍然不在少数,全国患病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生命健康。

特别是一些传统固有观念的影响以及相关新闻媒体的不当宣传,导致人民对乙肝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乙肝研究的开展。

乙肝虽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但危害性很大。

对于个人来讲,忽视乙肝会危害其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對于国家来说,忽视乙肝会严重影响国家建设,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因此,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深入了解乙肝,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乙肝,改善现阶段我国乙肝患病情况,是十分必要且紧急的。

随着乙肝疫苗的问世,乙肝研究更进一步深入,我们可以通过注射疫苗预防、控制乙肝。

新时代的来临预示着乙肝研究事业应该更上一层楼,相关研究者更不能松懈,还应该继续深入了解乙肝,改善现阶段乙肝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从而实现乙肝这种慢性疾病的治愈。

一、乙肝研究现状分析(一)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增强。

现阶段,乙肝研究不足首先表现在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增强。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过于繁重的日常工作导致研究无法展开,这导致研究队伍的组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次,新入职医护人员的相关实践经验与理论储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整个研究队伍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研究队伍的发展,研究力度不强。

乙肝(HBV)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HBV)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威胁着人民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全世界受HBV感染者接近20亿,其中有超过3亿的慢性感染者。

在亚太地区,慢性HBV感染率超过10%,其中25%~40%患者会因合并或不合并肝细胞癌的肝硬化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BV感染列为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

HBV的感染不仅可以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重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0﹪的慢性乙肝患者将发展成为肝硬化,HBV慢性感染的人罹患HCC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00倍。

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其中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低流行区,乙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率在2﹪以下;东欧、日本、南美、北美和地中海国家为中流行区;中国、东南亚与南非为高流行区(HBsAg 携带率10﹪左右)。

全世界共有约3.5亿人为HBsAg慢性携带者,其中3/4在亚洲。

HBV感染导致全球每年50~120万人死亡,其中死于HCC的约占32万。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60﹪的人群感染过HBV,10﹪的人群为携带者,多达1.2亿。

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为1200万,年发病率为158/10万。

随着HBV疫苗在1982年的问世,HBV感染率大大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也使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1章课题研究背景与价值第1.1节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亿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 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并呈上升趋势。

乙型肝炎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现有乙型肝炎患者及带毒者数量庞大,面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

2023年二类疫苗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二类疫苗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二类疫苗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二类疫苗是指一些非全国范围内使用的特殊疫苗,例如甲乙肝联合疫苗、乙肝疫苗、水痘疫苗等。

目前,二类疫苗已成为民众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

为了更好地进入该行业,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分析当前二类疫苗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竞争状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民众对二类疫苗的认知情况以及购买行为。

通过实地访谈企业代表了解行业内企业的经营模式、销售策略等情况。

三、调研结果1.市场现状目前,二类疫苗市场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

从2016年到2019年,二类疫苗销售额从50亿元增加到90亿元。

尽管这一数字相对于全国范围内使用的疫苗市场规模较小,但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该市场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2.购买行为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家长在购买二类疫苗时会主动向医生咨询,以获取更准确的选择建议。

此外,大部分二类疫苗的采购渠道依然选择医疗机构,而网上购买的相对较少。

特别是有些家长对于自行购买、自行注射的方式持谨慎态度。

3.行业竞争目前,二类疫苗市场竞争依然十分激烈。

除了大型药企外,许多小型企业也加入了市场竞争。

尽管如此,少数大型企业依然掌控了市场份额,如这里的乙肝疫苗就由三家企业独占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小型企业通过市场细分和重视客户需求等策略不断摸索发展之路。

四、发展趋势1.产品技术上的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药品监管机构对疫苗质量的更为严格的要求,二类疫苗的研发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为更新换代的重点之一,行业必须对产品进行技术上的升级。

2.配送渠道的拓展目前,许多二类疫苗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售卖,但随着电商等新业态的兴起,这些企业需要将销售渠道扩大到更多的地方,从而令更多家长有机会选择二类疫苗。

3.独特营销策略的实施二类疫苗市场相对小众,很少有大型舆论活动,企业应该努力找到自己的营销策略。

例如,一些企业将注意力聚焦在百姓口碑的形成上,在医生等行业内权威中建立营销渠道等方面做出努力。

成人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成人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成人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背景】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严重疾病,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亿人感染HBV,其中约3600万人是慢性感染者。

HBV感染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成人HBV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然而,目前成人HBV疫苗的免疫策略和剂量尚未得到很好的确定和统一,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使用不同的剂量和接种方案,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因此,进一步研究成人HBV疫苗的免疫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HBV疫苗的免疫策略,分析不同剂量和接种方案对成人免疫效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收集和总结已有的文献和资料,分析和总结成人HBV疫苗的免疫策略和现状。

2. 实验研究法:选取一定数量的成年人,按照不同的剂量和接种方案进行疫苗接种和免疫效果测定,分析不同剂量和接种方案对成人免疫效果的影响。

3. 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检验不同剂量和接种方案的差异性和可行性。

【预期结果】1. 调查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成人HBV疫苗的免疫策略和剂量方案,探讨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和接种方案的成人HBV疫苗对免疫效果的差异显著,需制定具体的免疫策略和剂量方案。

3. 提出针对不同人群的成人HBV疫苗免疫策略和剂量方案,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和建议,促进成人HBV疫苗的应用和推广。

【研究意义】1. 对成人HBV疫苗的免疫策略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为制定成人HBV疫苗的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为改善成人HBV疫苗的免疫效果,提高其预防乙型肝炎的效果和应用率,给公共卫生工作带来积极影响。

3. 为全球HBV疫苗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推动基于证据的医学和公共卫生发展。

我国新农村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及其分析

我国新农村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效果及其分析

区 乙肝 疾病 的治 疗更 为 滞 后 , 在农 村 地 区推进 接
种 乙肝 疫苗就 显得 尤为 重要 。虽然接种 乙肝疫苗
在我 国农村地 区 已经普 及 : 村儿 童 乙肝 疫 苗首 农
针及 时接种率 已达 8 。5岁 以下儿 童 乙肝 表面 5 抗原 携带率 控制 在 2 以下但 是 , 由于认 识 不足 、 条件 限制 、 以及 习惯等 原 因, 国农村 儿童 接种 乙 我 肝疫 苗常 常不能完 成完 整的三 个 阶段 。为 探究结
了分 析 。
传染 病之 一 。乙肝是 由乙肝 病毒 引起并 以肝脏 病
变为 主并 可引起 多 种 器 官损 害的 传染 性 疾 病 , 部
分感染 者 可成 为慢 性 肝 炎病 人 , 数 可 发展 为 肝 少 硬化 或肝 癌 。一 旦 乙肝 感染 后发 病 , 治疗 时 间长 , 费用 昂贵 , 且难 以彻底 根 治 , 对而 言 , 肝 的预 相 乙 防却 相对 简单 , 而且成 本低 , 已经 成为 我国控 制 乙
工作 成效 显 著 。儿 童 计 划 免 疫 接 种 率 达 9 % 以 O
1 2 1 问卷调 查 按 照 卫 生部 统 ~ 制定 的调 查 . .
问卷 。对 每名 调查对象 通过 询问其 父母 完成个 案
调 查 。调研 内容包 括 : 般 情况 , 炎 患 病 史 , 一 肝 乙
肝 病毒 暴 露史 , 乙肝疫 苗 、 疹疫 苗 、 白破 疫 苗 麻 百 免 疫史 等 。然 后 进行 免 疫 , 免疫 程 序 按 照 0 1 6 、 、
肝疾病 及其 扩散 的主要 途 径 。 我 国 自 20 0 2年 将 乙肝 疫 苗 接 种 纳入 儿 童 计 划免疫 管理 以来 , 童 的 乙肝 表 面抗 原 携 带率 大 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1.乙型肝炎的感染流行和预防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几次大规模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平均约为10%,全国约有1 亿以上人口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报告的急性肝炎病例约270 万,其中10%~ 30%为急性乙肝病例。估计现有慢性肝炎约1200万例;每年死于肝病者不下30万例,其中半数为原发性肝癌,其中约有80%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我国育龄妇女HBsAg 阳性率为7%,按其HBV围产传播发生率为40%推算,每年约有60万新生儿成为HBV携带者,其中1/4最终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病, 包括肝硬化和肝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目前尚无针对乙型肝炎的有效药品,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也是降低继发性肝硬化和肝癌的有效策略。早在1991 年我国就颁布了5全国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规程,决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自90 年代以来,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已成为中国控制乙肝的主要对策。实施以全体新生儿免疫为主,先城市,后农村,逐步纳入计划免疫,以达到在中国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使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 2.乙型肝炎疫苗的种类 血原性乙肝疫苗 用高度纯化的乙肝表面抗原颗粒,以1∶2 000福尔马林灭活或以60℃10 h加热灭活的疫苗,是第一代乙肝疫苗。 20 世纪初开始使用乙肝患者表面抗原阳性血清制备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1981年美国Merck公司研制成功了第一代乙肝疫苗,开创了病毒尚不能在实验室繁殖的情况下制备疫苗的先例。1983年中国血源乙肝疫苗也通过研究于1985年正式批准进行大量生产。血源乙肝疫苗安全有效,十几年里,为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这种血原性疫苗存在一些问题,如血源有限,带有一定的潜在性危险等。特别是近年来艾滋病流行,血液制品易受HIV 污染,致使乙肝血原性疫苗的使用在一些国家受到限制。然而乙肝血原性疫苗的生产使用说明,乙肝表面抗原的主要蛋白可以诱生良好的保护性抗体,使人免疫乙肝病毒的侵袭, 这一事实为研制乙肝第二代疫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重组乙肝疫苗

又称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的重组技术,首先把HBsAg的基因片段插入

酵母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中,在体外培养增殖过程中组装或分泌HBsAg,将其收集,提纯之后制成的乙肝疫苗,国际上称为第二代疫苗。 酵母系统表达的重组乙肝疫苗 重组酵母合成的乙肝表面抗原经纯化灭活及吸附后制成,用于预防所有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它与血原性乙肝疫苗具有共同效果,但不含任何人血清成分,故更安全,更易被人们所接受。酵母系统表达的乙肝疫苗优点在于系统操作简单,表达量高,可用于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成本低廉;可以装配成表面抗原颗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是我国目前两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之一,可代替血源乙肝疫苗。但是酵母表达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表达产生的HBsAg无糖基化,不能外分泌,产物的分离纯化较困难。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是乙肝易感者,包括婴幼儿、儿童和因职业关系接触乙肝病毒的成年人。但主要接种对象为婴幼儿,其次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和转氨酶正常者,接种于上臂三角肌内。新生儿每次注射(5μg),成人每次注射1ml(10μg),免疫间隔为0个月、1个月、6个月共三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所产生的抗体与接种血原性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具有类似的免疫学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种乙肝疫苗在健康人群中产生相同的抗体谱,因而这两种疫苗可以互换使用。已患有肝炎、急性传染病或其他疾病者禁用;对酵母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注射时应备有肾上腺素,当有过敏反应发生时使用。 表达的重组乙肝疫苗 CHO指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使最早应用的哺乳动物表达细胞,由猴病毒SV40启动子控制表达HBsAg。同时,以二氢叶酸脱氢酶基因作为扩增筛选基因,获得高效表达HBsAg的细胞株用于生产。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更接近天然形式,产物的分离纯化也较简单。但是,由于哺乳动物细胞对培养条件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传代细胞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潜在的致癌因子等,使其应用存在一定争议。此外,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产品在质量控制方面比较严格,导致成本上升,其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重组CHO乙肝疫苗用于预防乙肝的接种对象及乙肝易感者(表面抗原阴性, 转氨酶正常),主要用于婴幼儿。一般易感染婴儿、儿童和成人,每次注射1ml(10μg),免疫间隔为 0个月注射、1个月、6个月共3针。3针后1个月100%抗体转阳。用于高危患者如肾透析患者及其他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者, 可用20μg/1ml规格。用于母体乙肝表面阳性( 特别是e抗原阳性的) 的新生儿, 应在出生后48h注射, 用20μg/1ml规格,注射间隔同上。亦可与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对患有肝炎、发热、急性慢性严重疾病或有过敏史者禁用。 含前S2蛋白的乙肝疫苗 与其它只含HBsAg的乙肝疫苗不同,这种疫苗是重组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包含S抗原和preS的重组乙肝疫苗,被称为第三代疫苗。preS含前S1和前S2两部分,含有肝细胞结合序列和高效Th细胞表位,前S抗原的T细胞免疫反应能力可以弥补S抗原无反应的发生,因而含前S抗原的疫苗可增强S蛋白免疫原性,打破免疫耐受和提高疫苗应答率。由S +前S2+前S1蛋白组成的L蛋白,虽然含有完整的preS,但在表达时不能有效的装配颗粒及外分泌。 其它重组乙肝疫苗 除了酵母细胞和CHO之外,大肠杆菌也曾经作为表达系统应用过。但因为其表达的HBsAg的融合蛋白表达量不高,易降解,表达产物不成颗粒,对疫苗的免疫原性有影响,同时抑制宿主细胞生长,有毒害作用而没有扩大临床使用。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中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可以指导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表达蛋白具有糖基化,外分泌的特点,且产量非常地高。昆虫细胞表达的重组疫苗也许会成为具有应用前景的一条途径。 除各种表达系统之外还有以腺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研究。在美国入伍新兵中使用4型和7型口服腺病毒活疫苗已有20年以上的历史,证明它是安全有效的。利用腺病毒载体表达HBsAg蛋白乙肝疫苗是目前研究的目标,不但生产价格低廉,而比需注射3针的 亚单位乙肝疫苗更易被接受和推广。 新型乙肝疫苗 联合疫苗 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尤其是儿童期疫苗)联合使用, 这样只需一针注射, 其结果无疑会提高免疫覆盖率。如百白破-乙肝四联疫苗、甲-乙肝联合疫苗。 单剂疫苗 目前正在用控释微粒技术研制单剂疫苗,该法是利用灭活疫苗一针注射诱导强的长期免疫应答。将疫苗包裹于无反应性且能很好耐受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丙交酯—聚乙交酯)中, 疫苗依其在这些微球内的分布, 在不同时间释放出不同量, 这样可模拟不同时间间隔接种数剂疫苗。动物实验已获成功, 1剂含乙肝表面抗原的微粒诱导的免疫应答几乎与不同时间接种3剂的常规乙肝疫苗相同。 佐剂改良型疫苗 我国通常采用的佐剂为铝佐剂,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且对阻断病毒母婴传播和细胞内寄生的HBV无法产生免疫作用。目前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佐剂系统———SBAS4。SBAS4即史克必成佐剂系统,是利用脂质A的衍生物单磷酞脂质A(MPL)制备的低毒性的3-O-脱酞基-MPL与铝盐配伍成佐剂系统。同样抗原剂量的以SBAS4为佐剂的乙肝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且适合两剂接种程序。 美国首先开发出治疗性的T细胞表位肽疫苗,在一次研究中26名健康受试者和90名慢性乙肝炎症患者接受了免疫。结果显示,疫苗安全、耐受性好,在74%的健康人群中免疫刺激产生特异性T细胞和HBV特异CTL。但是因为健康受试者样本太少,所以真正的免疫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接受免疫的慢性乙肝患者中只有45%经过免疫刺激产生

特异性T细胞和HBV 特异CTL,说明慢性乙肝患者存在免疫耐受。 3.乙型肝炎疫苗注射无(弱)应答现象 在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中国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系统之后,直至2002年全面实施儿童乙 肝疫苗计划管理,全国HBV总体感染率明显下降,体现了接种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的良好的预防和控制效应。但对于个体而言,部分个体对乙肝疫苗接种表现出无应答或低应答。研究表明,健康人群中无应答率为10%~15%。对乙肝疫苗弱应答或无应答一直是影响某些个体免疫接种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其体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个体因素,例如性别、年龄、遗传因素、体质指数、免疫耐受等。这里主要关注疫苗因素和接种因素。 疫苗因素 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与疫苗种类有关。对不同厂家生产的乙肝疫苗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乙肝疫苗诱导抗-HBs阳性平均滴度有明显差异。 疫苗剂量的不同也能带来滴度的差异。在一定剂量的范围内,高剂量疫苗注射的抗体阳转率和免疫后24 个月抗体平均滴度一般高于低剂量注射。而且对于母亲为HBV携带者的婴儿常规接种疫苗免疫应答性差者,第一次接种加大剂量可以提升免疫效果。 不同免疫佐剂会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以rhGM-CSF联合乙肝疫苗复种对无(弱)应答者的免疫效果优于单纯复种,rhGM-CSF有利于提高机体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先注射rhGM-CSF再接种乙肝疫苗,可提高抗体应答率,rhGM-CSF能够促进免疫低下个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前文提到的SBAS4也有类似的作用。 乙肝病毒变异 乙肝疫苗是针对主要病毒亚型制备,使用的疫苗未包含病毒变异株的基因。如果遇到罕见的亚型,现有的乙肝疫苗也无法产生保护效应。 接种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