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四章 低渗地层渗流特点

渗透率, 10-3μm2
293
292
291
2-19 Φ=17.74%
290
K=306.17 10-3μm2
289
288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2200 2400
围压 psi
渗透率,10-3μm2
低渗岩心:
0.18 0.16 0.14 0.12 0.10 0.08 0.06
Ci
C0
h r0
•边界层流体的性质具有特殊的 变化规律。
孔隙中流体的某些成分与 孔隙壁面相互作用,使孔隙 壁面处这些成分的浓度就比 远离壁面的流体浓度要大。 使得其物性与体相流体有较 大得差别。
Ci
C0
h r0
低渗油藏孔隙中流体 的分布
2、原油中的各种成分在孔道中的分布:
原油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其中的极性物质易在岩石表 面吸附,形成一个富含极性物质的特殊的液体层,在这个 层中,原油的重质成分和胶质沥青质更多、粘度和密度更 大。越靠近孔道表面的地方,这些极性化合物的含量越大。 如图:
降压600-300psi 降压900-300psi 降压1200-300psi 降压1500-300psi 降压1800-300psi 降压2100-300psi 降压2400-300psi
渗透率,10-3μm2
224
220
216
300
600
900 1200 1500 1800 2100 2400
围压,psi
降压P=1600-200Psi 降压P=1800-200Psi
降压P=2000-200Psi
降压P=2200-200Psi
0.30
低渗透油藏ppt

二、低渗透油层的分布条件及特征
2.1、低渗透油层的分布条件 低渗透油层与一般的油层有着较大的差别,与其他的油层的 形成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在我国,低渗透油层主要分布于山麓冲 积扇的浊积扇和水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有跞状砂炭油层、砾岩 油层、粉砂炭和砂岩油层等几种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由近源沉积 的矿物成熟度低、油层分选差、成岩压实作用、远源沉积物和近源 深水重力流形成的油层。
三、不断优化开发方式提高低渗透油层的采收率
3.3、注入烃类混相驱的应用
在低渗透油层的开采中高压注入天然气,使开采油层中的油
与之发生混相以形成混相带,伴随着持续注入的压力,混相前缘
向前不断驱动,从而实现将油采出的目的
四、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应用
4.1、物理采油技术的应用 (1)声波采油技术 声波采油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三次采油技术。据相关资料报道,采用频 率较高超声波进行处理,可提升50%左右的油田产量, 能够获得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与传统采油方法相比,声波采油 以其影响流体物性与流态;对油层作用见效快;操作费用低;还可 与其他增产措施结合使用的特点,在非均质油层、低渗透油层得 到了广泛应用,是提高低渗透油层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技术措施。
油湿,同时,在化学驱油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化学试剂如表面活
性剂和聚合物等吸附或沉淀的数量及吸附方式来改变油藏的润 湿性,从而实现油层采收率的提升。
四、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应用
(2)纳米聚硅材料在降压增注中的应用
纳米注水井之间的压力差异。此外,由于
四、低渗透油层物理化学采油技术的应用
4.2、化学采油技术的应用 (1)改变油层润湿性在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应用 油藏岩石的润湿性影响油水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流动状态
和驱油效率,在油藏开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化学
《低渗透油气藏》课件

《低渗透油气藏》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
• 低渗透油气藏概述 • 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技术 •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技术 •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策略与优化 •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实例与效果
分析
01
低渗透油气藏概述
低渗透油气藏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低渗透油气藏是指渗透率较低的油气 藏,其油气流动较为困难。
挑战与对策
针对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如技 术创新、成本控制等。
04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策略 与优化
开发策略的制定与优化
制定开发策略
根据低渗透油气藏的特点,制定适合的开发策略,包括 开发方式、井网布置、开采顺序等。
优化开发策略
根据实际开发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开发策略,提高开 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采收率的提高与优化
提高采收率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采收率,如采用 压裂、酸化等增产措施。
价值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能够带来显著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提高国内 石油产量、满足市场需求、创造就业 机会等。
02
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总结词
利用物理原理研究地球物理场,通过测量和解释地震波、电场、磁场等数据,推 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油气藏的存在。
详细描述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低渗透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场数 据,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油气藏的存在。该技术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 、磁法勘探等多种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探测范围广等优点。
分类
根据渗透率的差异,低渗透油气藏可 分为特低渗透、低渗透、中渗透和较 高渗透等不同类型。
低渗透油气藏的特性与特征
目录 CONTENT
• 低渗透油气藏概述 • 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技术 •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技术 •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策略与优化 •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实例与效果
分析
01
低渗透油气藏概述
低渗透油气藏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低渗透油气藏是指渗透率较低的油气 藏,其油气流动较为困难。
挑战与对策
针对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如技 术创新、成本控制等。
04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策略 与优化
开发策略的制定与优化
制定开发策略
根据低渗透油气藏的特点,制定适合的开发策略,包括 开发方式、井网布置、开采顺序等。
优化开发策略
根据实际开发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开发策略,提高开 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采收率的提高与优化
提高采收率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低渗透油气藏的采收率,如采用 压裂、酸化等增产措施。
价值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能够带来显著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提高国内 石油产量、满足市场需求、创造就业 机会等。
02
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总结词
利用物理原理研究地球物理场,通过测量和解释地震波、电场、磁场等数据,推 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油气藏的存在。
详细描述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低渗透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场数 据,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油气藏的存在。该技术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 、磁法勘探等多种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探测范围广等优点。
分类
根据渗透率的差异,低渗透油气藏可 分为特低渗透、低渗透、中渗透和较 高渗透等不同类型。
低渗透油气藏的特性与特征
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研究意义
对低渗储层进行分类与分布研究有助于提高石油和天然气的采收率,满足能源需 求,缓解能源危机。
通过研究低渗储层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可以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提 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02
低渗储层分类
按成因分类
01
02
03
沉积成因
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形 成的低渗储层具有不同的 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
06
实例分析
某地区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实例
总结词:复杂多样
详细描述:该地区低渗储层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包括砂岩、泥岩、灰岩等。这些储层在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 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勘探和开发带来一定难度。
某地区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实例
总结词:储层特征
详细描述:该地区低渗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含油饱和度的特点,孔隙度一般小于10%,渗透率小于1 毫达西,含油饱和度小于40%。这些特征使得油藏开发难度较大,需要采取特殊的开发技术。
裂缝的开启和闭合受 多种因素影响,如地 层压力、温度、时间 等。
裂缝发育的层位和密 度对低渗储层的分布 和特征有重要影响。
05
低渗储层评价方法与技术
储层评价方法
储层物性评价
通过分析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 参数,评估储层的储集能力和渗 透能力。
流体性质评价
对储层内的流体进行取样分析, 了解其类型、密度、粘度等性质, 判断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某地区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实例
总结词:开发技术
VS
详细描述:针对该地区低渗储层的特 征,采用注水开发、压裂改造、水平 井钻井等开发技术。其中,注水开发 可以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提高采收率; 压裂改造可以改善储层渗透性,提高 单井产量;水平井钻井可以大幅度提 高油藏的泄油面积和采收率。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培训资料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2.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标准(1998年) ① 砂岩油藏按照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特高渗
高渗
中渗
低渗 特低渗 超低渗 非渗
K(×10- K≥2000 500≤K<2000 50≤K<500 10≤K<50 1≤K<10 0.1≤K<1 K<0.1 3μm2)
② 砂岩气藏按照孔隙度渗透率划分标准
Hale Waihona Puke 分类 K(×10-3μm2)
孔隙度(%)
高渗 500≤K
≥25
中渗 10≤K<500
25~15
低渗 0.1≤K<10
15~10
特低渗 K<0.1 <10
3.中国陆上低渗透油田的分布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含油气层系 多,涵盖古生界、中生界、新生 界。低渗透油气藏类型多,包括 砂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低渗 透油气藏分布区域广,主要盆地 都有分布,东部有松辽、渤海湾、 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 砂岩油藏,松辽、渤海湾盆地火 山岩油气藏;中部有鄂尔多斯、 四川盆地砂岩油气藏和海相碳酸 盐岩气藏;西部有准噶尔、柴达 木、塔里木、三塘湖盆地砂砾岩 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和海相碳 酸盐岩油气藏。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

Ya g Xio i g Zh o W e z i Z uCan n Ch n Me g Gu n u n a pn a n h o ie g e n j i n o Ya r
( sa c n ttt f toe m Ree rh I siueo Perlu Exp o a in a d De eo me t lr t n v lp n ,Per Ch n o to ia,Bej n 0 0 3,Chn ) iig 1 0 8 i a
s q en ebou a y,f vo a ef ce nd dis u i for anc a i a e . G e e al e u c nd r a r bl a is a s ol ton o g i cd w t r n r ly,f v a e r s r isw e e v ria l it i t d a or bl e e vo r r e tc ly ds rbu e i hel n t owe nd m idl arso I- de e ue c nd l e a l i ti e n t t c e ha nesofd la pli et r t The e ra d e p t fIIor rs q n ea at r ly d s rbut d i hes a k d c n l et an ord la fon . s plc ske or i a y po ost a e ptm eprm r r iy durng g ne a i ga i cd w a e i e r ton ofor nc a i t rwhih wa a y r m ovng i t i a y p ost nd d s o — c ses e i n o prm r or iy a is l vig o s o e e nd f l p r t or t e s c nd r r iy The he f v a e r s r isc n b n r e n l t fc m nta eds a o f m h e o a y po ost . n t a or bl e e vo r a e ge e atd. Ke r s:lt os r tgr phi 一 a ool o p r e iiy r s r oi; s dm e a y m ir — a i s d a e ss s qu nc ta i a hy; y wo d ih ta i a co订 g s p ;l w— e m ab l e e v r e i nt r c o f ce ; i g ne i ; e e e sr tgr p t f v a e r s r oi; diti in 1w a or bl e e v r s rbuto a
( sa c n ttt f toe m Ree rh I siueo Perlu Exp o a in a d De eo me t lr t n v lp n ,Per Ch n o to ia,Bej n 0 0 3,Chn ) iig 1 0 8 i a
s q en ebou a y,f vo a ef ce nd dis u i for anc a i a e . G e e al e u c nd r a r bl a is a s ol ton o g i cd w t r n r ly,f v a e r s r isw e e v ria l it i t d a or bl e e vo r r e tc ly ds rbu e i hel n t owe nd m idl arso I- de e ue c nd l e a l i ti e n t t c e ha nesofd la pli et r t The e ra d e p t fIIor rs q n ea at r ly d s rbut d i hes a k d c n l et an ord la fon . s plc ske or i a y po ost a e ptm eprm r r iy durng g ne a i ga i cd w a e i e r ton ofor nc a i t rwhih wa a y r m ovng i t i a y p ost nd d s o — c ses e i n o prm r or iy a is l vig o s o e e nd f l p r t or t e s c nd r r iy The he f v a e r s r isc n b n r e n l t fc m nta eds a o f m h e o a y po ost . n t a or bl e e vo r a e ge e atd. Ke r s:lt os r tgr phi 一 a ool o p r e iiy r s r oi; s dm e a y m ir — a i s d a e ss s qu nc ta i a hy; y wo d ih ta i a co订 g s p ;l w— e m ab l e e v r e i nt r c o f ce ; i g ne i ; e e e sr tgr p t f v a e r s r oi; diti in 1w a or bl e e v r s rbuto a
02-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28)PPT课件

类别 对比层
渗透率 10-3m2
>100
平均喉道 半径 μm
4.491
比表面 积 m3/g
0.48
排驱压力 MPa
0.076
中低 渗透层
一般低 渗透层
特低 渗透层
100-50 50-10 10-1
1.725 1.051 0.112
1.36 3.23 14.26
0.112 0.236 0.375
1.3 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分类
人工裂缝主要起导流作用,能大 幅度提高低渗透油田的注水量和产液 量。
3.2 裂缝系统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 的作用
裂缝系统对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影响 具有两重性。
3.2.1 提高储层渗流能力
低渗透储层,尤其是特低渗透储层,仅 依靠岩石基质的渗流能力不可能形成工 业油流。
主要为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缝,和成岩 过程中出现的收缩缝。
这类裂缝很细小,在储层中分布比较均 匀,没有明显的方向性。
微裂缝系统起连通孔隙作用,能提高储层 渗透率,对低渗透油田开发起重要作用。
3.1.3 人工裂缝
人工水力压裂产生的裂缝。人工 裂缝方位也受地应力控制,与天然构 造裂缝方向一致,都是沿最大主应力 方向。
构造裂缝 微裂缝 人工裂缝
3.1.1 构造裂缝
构造裂缝是由于构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裂 缝系统。
裂缝方位受地应力分布状况的控制,具有 明显的方向性,常与主断层方向平行。
有时也可能有两组裂缝互相共轭出现。
如果构造裂缝发育,则油井产能高。
注水开发时油井见效快,也容易造成油井 见水快、水淹快。
3.1.2 微裂缝
2.4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注水 开发的影响
高渗层吸水状况较好,低渗层吸水较 差,甚至不吸水。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分类
特高渗
高渗
中渗
低渗 特低渗 超低渗 非渗
K(×10- K≥2000 500≤K<2000 50≤K<500 10≤K<50 1≤K<10 0.1≤K<1 K<0.1 3μm2)
② 砂岩气藏按照孔隙度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K(×10-3μm2)
孔隙度(%)
高渗 500≤K
≥25Hale Waihona Puke 中渗 10≤K<500
25~15
低渗 0.1≤K<10
15~10
特低渗 K<0.1 <10
3.中国陆上低渗透油田的分布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含油气层系 多,涵盖古生界、中生界、新生 界。低渗透油气藏类型多,包括 砂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低渗 透油气藏分布区域广,主要盆地 都有分布,东部有松辽、渤海湾、 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 砂岩油藏,松辽、渤海湾盆地火 山岩油气藏;中部有鄂尔多斯、 四川盆地砂岩油气藏和海相碳酸 盐岩气藏;西部有准噶尔、柴达 木、塔里木、三塘湖盆地砂砾岩 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和海相碳 酸盐岩油气藏。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
1.国外低渗透油田划分标准 • 前苏联学者将渗透率小于(50~100)
×10- 3μm2的油田算作低渗透油田。 • 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对低渗透储层
进行了界定,其中把渗透率小于 0.1×10- 3μm2的储层称为致密储层。
-
2.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标准(1998年) ① 砂岩油藏按照渗透率划分标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5~15
低渗 0.1≤K<10
15~10
特低田的分布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含油气层系 多,涵盖古生界、中生界、新生 界。低渗透油气藏类型多,包括 砂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低渗 透油气藏分布区域广,主要盆地 都有分布,东部有松辽、渤海湾、 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 砂岩油藏,松辽、渤海湾盆地火 山岩油气藏;中部有鄂尔多斯、 四川盆地砂岩油气藏和海相碳酸 盐岩气藏;西部有准噶尔、柴达 木、塔里木、三塘湖盆地砂砾岩 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和海相碳 酸盐岩油气藏。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
1.国外低渗透油田划分标准 • 前苏联学者将渗透率小于(50~100)
×10- 3μm2的油田算作低渗透油田。 • 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对低渗透储层
进行了界定,其中把渗透率小于 0.1×10- 3μm2的储层称为致密储层。
.
2.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标准(1998年) ① 砂岩油藏按照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特高渗
高渗
中渗
低渗 特低渗 超低渗 非渗
K(×10- K≥2000 500≤K<2000 50≤K<500 10≤K<50 1≤K<10 0.1≤K<1 K<0.1 3μm2)
② 砂岩气藏按照孔隙度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K(×10-3μm2)
孔隙度(%)
高渗 500≤K
≥25
中渗 10≤K<500
25~15
低渗 0.1≤K<10
15~10
特低田的分布
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含油气层系 多,涵盖古生界、中生界、新生 界。低渗透油气藏类型多,包括 砂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低渗 透油气藏分布区域广,主要盆地 都有分布,东部有松辽、渤海湾、 二连、海拉尔、苏北、江汉盆地 砂岩油藏,松辽、渤海湾盆地火 山岩油气藏;中部有鄂尔多斯、 四川盆地砂岩油气藏和海相碳酸 盐岩气藏;西部有准噶尔、柴达 木、塔里木、三塘湖盆地砂砾岩 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和海相碳 酸盐岩油气藏。
中国低渗储层分类与分布
.
1.国外低渗透油田划分标准 • 前苏联学者将渗透率小于(50~100)
×10- 3μm2的油田算作低渗透油田。 • 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对低渗透储层
进行了界定,其中把渗透率小于 0.1×10- 3μm2的储层称为致密储层。
.
2.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标准(1998年) ① 砂岩油藏按照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特高渗
高渗
中渗
低渗 特低渗 超低渗 非渗
K(×10- K≥2000 500≤K<2000 50≤K<500 10≤K<50 1≤K<10 0.1≤K<1 K<0.1 3μm2)
② 砂岩气藏按照孔隙度渗透率划分标准
分类 K(×10-3μm2)
孔隙度(%)
高渗 500≤K
≥25
中渗 10≤K<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