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ppt
资产阶级革命派

Page 5
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LOGO
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一公布,立即引起湘、 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一公布,立即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 阶层人民的反对,出现了广泛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规模最大、 阶层人民的反对,出现了广泛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 最激烈的是四川。 最激烈的是四川。1911年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宣布“以保路、 年 月 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宣布“以保路、 废约为宗旨” 余县成立保路公会, 废约为宗旨”。9月,全省 余县成立保路公会,数千万人卷入运动。 月 全省60余县成立保路公会 数千万人卷入运动。 清政府一面调湖北新军入川,一面命“实力弹压”保路运动, 清政府一面调湖北新军入川,一面命“实力弹压”保路运动,四川保 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 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LOGO
主观原因:( )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 主观原因:(1)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2)缺乏广泛的群 :( 众基础( )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 ) 众基础(3)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4)缺乏自己的革命武装
Page 7
辛亥革命的结果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成立:
LOGO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以 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 年 月 日 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 临时大总统。 年元旦, 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3 年元旦 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日 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8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 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 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
近代史纲要第3章

教学目的:
•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历史条件。 • 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活动、基本 理论及其改良派论战的基本情况。 • 熟悉武昌起义、帝制覆亡、民国建立与 袁世凯窃国的过程。 •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 对辛亥革命进行正确认识和正确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放弃了 改良思想。 •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 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 • 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指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变君主政体为 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 • 以上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 式。
经典论述:
清朝的统治,在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情势下,已经不 能维持下去。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为了欺骗人民和 抵制人民的革命,在将近五十年前,清朝统治者宣布 了“预备立宪”,并且公布了一个“宪法大纲”。这 个“宪法大纲”的主要目的是要保存封建专制制度, 虽然在表面上不能不许诺人民一些要求,但是人民不 相信这种许诺是真的,不相信这种“立宪”能使中国 进步。人民抵制了这种骗人的“立宪”。
辛 亥 秋 保 路 死 事
黄花岗起义后就义烈士
纪
念 碑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中国 民国临时政府。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 质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 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 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第三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论战与超越
思考:他们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思考:他们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是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法对待清政府。 是用革命还是改良的方法对待清政府。 这表明了革命派相对于改良派的进步。 这表明了革命派相对于改良派的进步。
(一).论战与超越
思考:用革命还是改良,推翻封建统治, 思考:用革命还是改良,推翻封建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根本取决于什么? 建立资对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 面对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以慈禧太后为首 的清廷也不得不打出“新政”的旗号, 的清廷也不得不打出“新政”的旗号,“百日维 中提出的改革措施,被拣了出来公布实行, 新”中提出的改革措施,被拣了出来公布实行, 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 下令从 年起正式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 考试。迫于内外压力,清廷又于1906年宣布“预 年宣布“ 考试。迫于内外压力,清廷又于 年宣布 备仿行宪政” 并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 年颁布《 备仿行宪政”,并于 年颁布 但清廷的所谓“新政” 纲》。但清廷的所谓“新政”,不是自觉地顺应 历史潮流,而是力图“皇位永固” 历史潮流,而是力图“皇位永固”。不仅镇压立 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还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 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还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 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集团的反动性和虚伪性。 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集团的反动性和虚伪性。
★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只是局限于在 器物层面学习西方,而未进行根本政治、 器物层面学习西方,而未进行根本政治、 思想变革,丝毫不触动封建君主专制。 思想变革,丝毫不触动封建君主专制。 不彻底学西方的 中国, 中国,败给了彻底学 西方的日本。 西方的日本。战场之 外的因素早就决定了 战局。 战局。
第一节 昙花一现:戊戌变法 昙花一现:
第三讲改良与革命

(四)《天朝田亩制度》 ——社会革命思想
1853 年颁刻的《天朝田亩制度》封面
二天国的悲剧
• 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
• 首先,由于太平军的宗旨和措施 反映了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 • 其次,太平军军纪严明。 • 第三,勇敢善战,机动灵活。
• 革命一词的意义,在古代的西方与中国是相似的,都是指政变或改 朝换代。近代意义上的革命始于法国大革命,即以暴力为手段进行 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
• “革命是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 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因此革命 可以区别于叛乱、起义、政变和独立战争。” ——亨廷顿
• 第二,提出建立“地上天国”的社会理想。
• 第三,把宗教与政治目标结合起来,树立皇上帝的对立面
“阎罗妖”。
拜上帝会的成功之处
1、远景目标 ——主张建立新朝
人间“天国”
2、挂“洋”头——信奉一神而趋于一统 “上帝的选民”:洪秀全本人和他的同胞 3、将宗教的教义同农民的理想和幻想糅合在一起 • 特征:中国化、现实化、政治化。
五、对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评价
7、作为史学工作者,对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 应当充分考察、揭示和评述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 地叙述和评论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所进行的改革。 8、首先,失败的政府并不是毫无作为的政府。作为一种政权 实体,它们在自己存在的历史时期,都曾为解决历史遗留下 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努力过,进行过自上而下的社 会变革,留下了一定的历史遗产。其次,没有走通的路并不 是白走了,只有走了而走不通,才能开辟新的道路,而这正 彰显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道路博弈与选择的价值。 9、对于这些历史遗产,我们理应加以清理,考察其来龙去脉, 辨别其是非曲直,评说其成败得失,以为后来致力于社会改 革的人们提供经验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党的尝试及失败

1911年5月,裁撤军机处等机构,公布内阁官制,组成新内阁,在13
名阁员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5人, 被讥为皇族内阁。
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的目的完全暴 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王朝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改条约,复税权,完全独立; 雪仇恨,驱外族,复我冠裳。
各地爱国运动风起云涌:
拒俄运动(1903),拒俄义勇军,“宁为亡国鬼, 不为亡国人”;
抵制外货运动:抵制美货运动(1905,源起于美国 国内排华运动)、抵制英货运动、日货等;
“不可仰鼻息于政府,惟我民以自力抵制之” 收回利权运动:收回矿区、收回铁路权利(粤汉铁
改革学制:废除科举(1906年),广设学堂,鼓励 留学。
张之洞:“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 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并指出派遣留 学生以到日本为宜。清末形成了一个留日高潮。
奖励工商:颁布商法商律,奖实业
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允许满汉通婚
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颁布了《奖励公 司章程》:提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自由发展, 凡能集股五十万元至五千万元经营工商业者, 分别奖以议员或商部头等顾问官等职位,加 以七品至头品顶戴。
预备立宪
1905年12月,清政府派五大臣到日、英、法、比、美、德、 意、奥考察宪政
1906年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谕旨:参用各国成法,视进步之
迟速,定期限之远近。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 绅民悉明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各省设立谘议局。
1908年8月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这两条道路 2

1、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这两条道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命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和斗争方式。
这种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激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政治上的保皇派的激烈反对,一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理论上的争辩势不可免。
为此,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思想大论战。
思想论战围绕是否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是否要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否要实行平均地权的社会革命等方面进行。
(完整版)3.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视频
视频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 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青年运动的方向》, 《毛泽东选集》第2卷
孙中山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孙中山上书 李鸿章,提出“人能 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货能畅 其流”的主张。
清政府派出考察团赴各国考察立宪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改革官制 改革军制 改革教育 改革经济 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的内容 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废科举,设学堂,派留学 制定商法,奖励工商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行预备立宪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装起义
1911 年 4 月 27 日 , 黄 兴 率 敢 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 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 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 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 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 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 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 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 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 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 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