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生物聚合酶

合集下载

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是细胞复制DNA的重要作用酶。

它是以DNA为复制模板,以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从DNA由5'端开始复制到3'端的酶。

DNA聚合酶的主要活性是催化DNA的合成。

真核细胞有多种DNA聚合酶,主要有DNA聚合酶α,β,γ,δ,ε, δ六种。

[主要功能](1)DNA聚合酶α定位于细胞核,参与DNA的复制引发,不具有5'-3'外切酶活性。

它与引发酶形成复合体,合成约10nt RNA引子,然后做为DNA合成酶延伸此段RNA引子。

合成约20个碱基后,将后续的延伸过程交给DNA聚合酶δ与ε。

(2)DNA聚合酶β定位于细胞核内,不具有5'-3'外切酶活性。

DNA聚合酶β在体外DNA 聚合反应中单碱基错误掺入率为1/1000~1/6600,是复制保真度最低的DNA聚合酶,主要参与DNA修复。

BER和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是DNA修复过程中的两种重要途径:DNA聚合酶β特异地参与BER途径,当其在细胞中过度表达时,可以代替DNA聚合酶δ和DNA聚合酶ε而参与NER途径。

其表达水平在整个细胞周期中相对稳定,不受细胞周期增殖调控。

一系列的DNA体外复制实验也证实DNA聚合酶β不参与DNA 的复制。

DNA聚合酶β还具有跨损伤修复功能。

在体外,DNA上的d(GpG).顺铂加成物能阻止牛胸腺DNA聚合酶γ,δ,ε进行的DNA合成,而DNA聚合酶β能有效地跨过该DNA 损伤,在加成物对称的新链的相应位置上加上一d(A),使得DNA继续合成。

另外,通过基因打靶研究发现DNA聚合酶β基因缺陷对小鼠胚胎发育有致死作用,提示DNA聚合酶B 可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DNA聚合酶γ定位于线粒体,参与线粒体中DNA的复制,不具5'-3'但具有3'-5'外切活性。

真核RNA聚合酶及其启动子

真核RNA聚合酶及其启动子
9
表位标签法
• 表位标签法(epitope tagging):利用遗 传学方法将一小段氨基酸残基(表位标签) 融合到目的蛋白上,由此可使目的蛋白通 过抗体识别表位标签而进行免疫沉淀并纯 化蛋白
• 沉淀与纯化的蛋白质(或蛋白复合体)可 通过SDS-PAGE进行分离分析
10-10
酵母RNA pol II的亚基
WT转录起始位点
箭头长度表示缺失片段长度
SV40早期启动子缺失突变效应
10-17
近端启动子元件
• GC框(GC box):具有GGGCGG序列的近端启动子元件,存在于许 多哺乳动物结构基因的启动子中,通常位于TATA box上游,无方向依 赖性,但有位置依赖性。转录因子Sp1结合GC box后可增强转录效率。
• CCAAT框(CCAAT box)具有CCAAT序列的近端启动子元件,存在 于 许 多 RNA pol II 识 别 的 真 核 生 物 启 动 子 中 。 转 录 因 子 CTF 结 合 CCAAT框后可增强转录效率。
10-18
I类启动子
不同物种的I类启动子只有2个保守元件: • 核心元件:在转录起始位点附近(-45~+20),为转录所必须;上游启
10-20
10.3 增强子和沉默子
• 增强子(enhancer):与一个或多个激活因子结合而促进一个或多个 基因转录的DNA元件。增强子一般位于其调控基因的上游,但也可以 在下游
SV40病毒早期基因调控区结构
• 沉默子(silencer):可以在远距离降低基因转录水平的DNA元件 • 增强子和沉默子经常是组织特异性的,都可以在数千碱基之外对基因
• 酵母RNA pol II的Rpb1、Rpb2和Rpb3为核心亚基 • Rpb1亚基存在2种形式(IIAO、IIAA),分别执行转录起始与起始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CTCCGAGTCGNNNNNNTGGGCCGCCGG startpoint
上游控制元件(UCE)
核心启动子(core element)
-170
-110
-40
+20
人类RNA Pol I的启动子
(三)RNA Pol I的辅助因子(UBF1 & SL1)
1、上游结合因子(UBF1) (1)可以与UCE结合 (2)可与核心元件的一段序列结合 (3)两个UBF1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而相互结
(B’’, TBP, BRF)
TF III B
TF III A TF III C
Pol III
四、RNA 聚合酶 II 基因的转录
(一)RNA聚合酶 II 的启动子 1、组成:
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 TATA盒(Hogness box): - 25 ~ -35bp
上游启动子(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UPE) CAAT盒 :-70 ~ -80区 GC盒:-80 ~ -110区
TAFIs
Pol I
三、RNA 聚合酶III 基因的转录
(一)tRNA基因的转录 1、启动子----基因内启动子
(1)启动子的两个保守序列: A框(5’-TGGCNNAGTGG-3’); B框(5’-GGTTCGANNCC-3’)
(2)A框和B框编码的序列: A框----D-loop; B框---- T C-loop
-100
-80
-60
GC
CAAT
GCCACACCC GGCCAATC
-40
-20
TA子(core promoter): (1)TATA盒(Hogness box):

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分子生物学6种酶

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分子生物学6种酶

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分子生物学6种酶1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DNA聚合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DNA 复制中起做用。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的3′末端的羟基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不是在单个核苷酸与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聚合酶是以一条DNA链为模板,将单个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形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而DNA连接酶是将DNA 双链上的两个缺口同时连接起来。

因此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是细胞复制DNA的重要作用酶。

DNA聚合酶, 以DNA为复制模板,从将DNA由5'端点开始复制到3'端的酶。

DNA聚合酶的主要活性是催化DNA的合成(在具备模板、引物、dNTP等的情况下)及其相辅的活性。

真核细胞有5种DNA聚合酶,分别为DNA聚合酶α(定位于胞核,参与复制引发,不具5'-3'外切酶活性),β(定位于核内,参与修复,不具5'-3'外切酶活性),γ(定位于线粒体,参与线粒体复制,不具5'-3',有3'-5'外切活性),δ(定位核,参与复制,具有3'-5',不具5'-3'外切活性),ε(定位于核,参与损伤修复,具有3'-5',不具5'-3'外切活性)。

原核细胞:在大肠杆菌中,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有5种DNA聚合酶,分别为DNA聚合酶Ⅰ、Ⅱ、Ⅲ、Ⅳ和Ⅴ,都与DNA链的延长有关。

DNA聚合酶I是单链多肽,可催化单链或双链DNA 的延长,于1956年发现;DNA聚合酶II则与低分子脱氧核苷酸链的延长有关;DNA聚合酶III在细胞中存在的数目不多,是促进DNA链延长的主要酶。

DNA聚合酶Ⅳ和Ⅴ直到1999年才被发现。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分类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分类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分类真核生物是指细胞内有真核核膜包围的生物,其基因表达是通过转录过程将DNA转录成RNA来实现的。

而RNA聚合酶是参与转录过程的关键酶类。

根据其功能和结构特点,真核生物RNA聚合酶可以分为三类:RNA聚合酶Ⅰ、RNA聚合酶Ⅱ和RNA聚合酶Ⅲ。

一、RNA聚合酶ⅠRNA聚合酶Ⅰ是真核生物细胞中最大的一类RNA聚合酶。

它主要负责转录rRNA(核糖体RNA)的合成。

在真核生物细胞核中,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蛋白质合成的核糖体合成过程依赖于rRNA的合成。

RNA聚合酶Ⅰ的活性主要集中在核仁中,核仁是真核生物细胞中与核糖体合成相关的重要细胞器。

二、RNA聚合酶ⅡRNA聚合酶Ⅱ是真核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一类RNA聚合酶。

它主要负责转录mRNA(信使RNA)的合成。

mRNA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RNA类型,它携带着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核糖体翻译成蛋白质。

RNA聚合酶Ⅱ具有高度特异性,只能识别和结合到具有启动子序列的基因上,从而实现对mRNA的合成。

三、RNA聚合酶ⅢRNA聚合酶Ⅲ是真核生物细胞中最小的一类RNA聚合酶。

它主要负责转录tRNA(转运RNA)和部分小RNA(如5S rRNA、7SL RNA等)的合成。

tRNA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RNA类型,它参与蛋白质的翻译过程,将氨基酸运送到正在合成的多肽链上。

RNA聚合酶Ⅲ也参与转录其他一些小RNA,这些小RNA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真核生物细胞中的RNA聚合酶可以分为三类:RNA聚合酶Ⅰ、RNA聚合酶Ⅱ和RNA聚合酶Ⅲ。

它们分别负责转录rRNA、mRNA和tRNA等不同种类的RNA。

这些RNA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参与蛋白质合成、核糖体合成以及其他生物学过程。

RNA聚合酶的分类和功能研究对于理解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RNA聚合酶Ⅱ转录生成hnRNA和mRNA,是真核生物中最活跃的RNA聚

RNA聚合酶Ⅱ转录生成hnRNA和mRNA,是真核生物中最活跃的RNA聚

RNA聚合酶Ⅱ转录生成hnRNA和mRNA,是真核生物中最活跃的RNA聚合酶。

RNA聚合酶Ⅲ转录的产物都是小分子量的RNA,tRNA的,5SrRNA的和snRNA。

RNA聚合酶Ⅰ转录产物是45SrRNA,生成除5SrRNA外的各种rRNA。

下面小结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见表。

(三)启动子及终止信号1 启动子启动子或启动部位是指在转录开始进行时,RNA聚合酶与模板DNA分子结合的特定部位。

这特定部位在转录作用的调节中是有作用的。

每一个基因均有自己特有的启动子。

(1)原核生物的启动子。

原核生物的启动子大约有55个碱基对长,其中包含有转录的起始点和两个区——结合部位及识别部位。

起始点是DNA模板链上开始进行转录作用的位点,标以+1,转录是从起始点开始向模板键的5′末端方向即编码链3′末端方向进行。

在DNA模板上,从起始点开始顺转录方向的区域称为下游;从起始点逆转录方向的区域称为上游。

结合部位是指在DNA分子上与RNA聚合酶核心酶紧密结合的序列。

结合部位的长度大约是7个碱基对,其中心位于起始点上游的-10bp处。

因此将此部位称为-10区。

多种启动子的-10区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和一致性;它们有一个共有序列或共同序列,为5′TA TAAT-3′。

又称为Pribnow盒。

由于在Pribnow 盒中碱基组成全是A-T配对,缺少G-C配对;而前者的亲和力只相当于后者的十分之一,所以Tm值较低。

因此此区域的DNA双链容易解开,利于RNA聚合酶的进入而促使转录作用的起始。

在DNA分子上还有一段识别部位,是RNA聚合酶的σ因子识别DNA分子的部位。

识别部位约有6个碱基对,其中心位于上游-35bp处。

所以称为-35区,其共有序列5′-TTGACA-3′。

其示意图见图。

(2)真核生物的启动子。

一个真核基因按功能可分为两部分,即调节区和结构基因。

结构基因的DNA序列指导RNA转录;如果该DNA序列转录产物为mRNA,则最终翻译为蛋白质。

真核生物三种RNA聚合酶的特点

真核生物三种RNA聚合酶的特点

1.简述真核生物三种RNA聚合酶的特点?下边是详细的RNA聚合酶Ⅰ的转录产物是45SrRNA,经剪接修饰后生成除5SrRNA 外的各种rRNA。

rRNA与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RNA聚合酶Ⅱ在核内转录生成hnRNA,经剪接加工后生成的mRNA被运送到胞质中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RNA聚合酶Ⅲ的转录产物是tRNA,5SrRNA,snRNA,其中snRNA参与RNA的剪接。

2.简述乳糖操纵子的调控原理?答:答:(1)乳糖操纵子的组成: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含Z、Y、A三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半乳糖苷酶、透酶和半乳糖苷乙酰转移酶,此外还有一个操纵序列O,一个启动子P和一个调节基因I. (2)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没有乳糖存在时,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结合于操纵序列O处,乳糖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不能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有乳糖存在时,乳糖作为诱导物诱导阻遏蛋白变构,不能结合于操纵序列,乳糖操纵子被诱导开放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

所以,乳糖操纵子的这种调控机制为可诱导的负调控。

(3)CAP的正调节:在启动子上游有CAP结合位点,当大肠杆菌从以葡糖糖为碳源的环境转变为以乳糖为碳源的环境时,cAMP浓度升高,与CAP结合,使CAP发生变构,CAP结合于乳糖操纵子启动序列附近的CAP结合位点,激活RNA聚合酶活性,促进结构基因转录,调节蛋白结合于操纵子后促进结构基因的转录,对乳糖操纵子实行正调控,加速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

(4)协调调节:乳糖操纵子中的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的负调控与CAP的正调控两种机制,互相协调、互相制约。

3.简述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在DNA复制中的作用?答: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是细胞复制DNA的重要作用酶。

DNA聚合酶 , 以DNA为复制模板,从将DNA由5'端点开始复制到3'端的酶。

DNA聚合酶的主要活性是催化DNA的合成(在具备模板、引物、dNTP等的情况下)及其相辅的活性。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与复制的区别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与复制的区别

不同点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复制的不同点:1.真核生物DNA的合成只是在细胞周期的S期进行,而原核生物则在整个细胞生长过程中都可进行DNA合成2.原核生物DNA的复制是单起点的,而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复制则为多起点的。

真核生物中前导链的合成并不像原核生物那样是连续的,而是以半连续的方式,由一个复制起点控制一个复制子的合成,最后由连接酶将其连接成一条完整的新链。

3.真核生物DNA的合成所需的RNA引物及后随链上合成的冈崎片段的长度比原核生物要短。

4.原核生物中有DNA聚合酶Ⅰ、Ⅱ、Ⅲ三种聚合酶,并有DNA聚合酶Ⅲ同时控制两条链的合成。

真核生物中有α、β、γ、ε、δ五种聚合酶。

聚合酶α、δ是DNA 合成的主要酶,分别控制不连续的后随链以及前导链的生成。

聚合酶β可能与DNA修复有关,聚合酶γ则是线粒体中发现的唯一一种DNA 聚合酶.5.染色体端体的复制不同。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大多数为环状,而真核生物染色体为线状。

末端有特殊DNA序列组成的结构成为端体。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转录的不同点:1.真核生物的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原核生物则在拟核区进行。

2.真核生物mRNA分子一般只编码一个基因,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通常含多个基因。

3.真核生物有三种不同的RNA聚合酶催化RNA合成,而在原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催化所有RNA 的合成。

4.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不能独立转录RNA,三种聚合酶都必须在蛋白质转录因子的协助下才能进行RNA的转录,其RNA聚合酶对转录启动子的识别也比原核生物要复杂得多。

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可以直接起始转录合成RNA。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翻译的不同点:氨基酸的活化:原核起始氨基酸是甲酰甲硫氨酸,真核是从生成甲硫氨酰-tRNAi 开始的。

翻译的起始:原核的起始tRNA是fMet-tRNA(fMet上角标),30s小亚基首先与mRNA模板相结合,再与fMet-tRNA(fMet上角标)结合,最后与50s大亚基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TFIIIC
(3) TFIIIB: TBP + BRF + B//
4、5s rRNA 基因转录的起始
boxA boxC
TF III A
(B’’, TBP, BRF)
TF III C
TF III B
Pol III
四、RNA 聚合酶 II 基因的转录
(一)RNA聚合酶 II 的启动子 1、组成:
1、转录起始
(1) TFIID: TBP(TATA盒结合蛋白) + TAFs(TBP协同 因子 )
TBP
-40 -30
TATA
-20 -10 +10 +20
TAFs
TBP的作用----定位因子 a、在TATA框处与DNA
结合
b、是所有三种RNA聚
合酶转录起始所需的
因子
TBP的作用机制: a 、两个结构域形成一个完全二元对称的马鞍型 结构,与DNA小沟有效结合
3、上游启动子(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UPE) (1)位置: CAAT盒 :-70 ~ -80区( -70区) GC盒:-80 ~ -110区(-90区)
(2)功能: 控制转录起始的频率
(基本不参与起始位点的精确定位) (3)功能特点:正反方向排列均能发挥作用
(4)上游元件的多样性
Pol III TF III B (B’’, TBP, BRF)
2、上游因子(Upstream factor)
(1)识别并与启动子上游元件结合 (2)与上游元件结合可增加转录起始的效率
上游元件 UBF1 Startpoint
(五)启动子
RNA 聚合酶Ⅰ的启动子:位于转录起点上游
RNA 聚合酶Ⅱ的启动子:位于转录起点上游
对鹅膏蕈碱的反应
不敏感
hnRNA
高度敏感
tRNA,5srRNA,snRNA 不同物种敏感性不同
(三)真核生物RNA 聚合酶(RNA Pol II)
由8~14个亚基组成,分子质量为500KDa
250KDa
与模板结合;与转录起始、延伸有关 与DNA、底物和新生的RNA结合
130KDa
40KDa
1、试述TBP对真核基因转录的作用 2、RNA聚合酶II的启动子有哪些基本元 件,各 元件的作用是什么 3、试述RNA聚合酶II羧基末端结构域(CTD)的 结构特点及对基因转录的作用
是保证RNA pol 准确结合到起始位点的一个
关键因子 b、其他的三个亚基TAF:(TBP 相关因子) 为RNApol I转录所需的亚基称为TAFI (2)功能:是使RNA 聚合酶正确的定位在起始 位点。
RNA 聚合酶 I 基因转录起始
CTCCGAGTCGNNNNNNTGGGCCGCCGG
startpoint
3、tRNA基因转录的起始
boxA boxB
TF III C
TF III B
Pol III
(二)5S rRNA 基因的转录
1、 5S rRNA 基因:
特点:串连排列,形成基因簇
(是唯一单独被转录的rRNA亚基)
2、启动子: C框 ;A框
3、转录因子:
(1) TFIIIA :结合位点为C box 。
# 同一组件可被不同因子识别/结合 CAAT CP1(-globin), CP2(-fibrinogen), CP3 Octamer Oct-1, Oct-2(immunoglobulin in Lymphoid)
(二)RNA聚合酶Ⅱ 羧基末端结构域(CTD):
1、位置:RNA聚合酶Ⅱ最大亚基羧基末端
合物结合,N-端与TFⅡF协同作用募集RNA聚合酶II
TFIIB与TFIID结合,并为RNA聚合酶结合起一个桥梁
作用。
TF II B
(4)与RNA聚合酶与TFIIF相连的复合体结合
TF II F
Pol II
TF II F 结合Pol II并带向启动子; 两个亚基: RAP74(ATP依赖性解旋酶),可能参与DNA 双链的溶解 RAP30(与细菌因子有同源性),与RNA 聚合酶Ⅱ紧密 结合
B框(5’-GGTTCGANNCC-3’)
(2)A框和B框编码的序列: A框----D-loop; B框---- TψC-loop
2、tRNA基因转录因子
(1)TFⅢC:识别boxB
(2)TFⅢB:与A框上游50kb上游序列结合
a、组成: TBP、BRF、B” b、功能:是RNA聚合酶Ⅲ真正的起始因子
40KDa
负责酶的装配
附:真核基因在转录时RNA聚合酶需要多种
转录因子的协助
TBP
Pol I
TAFIs
(四)转录因子
1、通用因子(General factor) (1)是所有启动子起始RNA合成所必须 (2)与RNA 聚合酶在起始位点周围形成复合体, 并决定起始的位置。
TBP
Pol I
TAFIs
位于-180 ~ -107,可增加转录起始的效率。
CTCCGAGTCGNNNNNNTGGGCCGCCGG
startpoint
上游控制元件(UCE)
-170 -110
核心启动子(core element)
-40 +20
人类RNA Pol I的启动子
(三)RNA Pol I的辅助因子(UBF1 & SL1)
b、TBP 与DNA 结合,使DNA 弯曲了约80°,
TATA 盒向大沟弯曲,拓宽了小沟。
(2) TFIIA
含有至少3个亚基 与TFIID结合,稳定TFIID-DNA复合体;可能通过解除
TAFs的抑制而激活TBP
TF II A
(3) TFIIB
覆盖靠近起始点的启动位置,C端与TFIID和DNA的复
RNA聚合酶II自身不能起始转录,需要依靠
转录因子的协助。
(三)RNApol II 的转录因子
TF II D TBP(TATA盒结合蛋白) + TAFs(TBP协同因子 )
—— 结合在DNA小沟(其他DNA结合蛋白为大沟),识
别和结合核心启动子(TATA盒和Inr) TF II A —— 含数个亚基,可能通过解除TAFs的抑制而激活TBP TF II B —— 覆盖靠近起始点的启动位置,C端与TFIID和DNA 的复合物结合,N-端与TFⅡF协同作用募集RNA聚 合酶II。
2、结构特点:
(1)具有7个氨基酸(Tyr-Ser-Pro-Thr-Ser -Pro-Ser)
的重复序列(酵母:重复26次;哺乳类:52次)
(2)多个磷酸化位点:Ser、Thr
3、作用:
CTD磷酸化对调控基因转录有重要作用: (1)CTD去磷酸化,RNA聚合酶II易与DNA 结合,这种构象适于转录的起始; (2)CTD磷酸化可使RNA聚合酶II与DNA的 结合变得松弛,形成适于延伸的构象
SV40 early 胸苷激酶 Thymidine kinase
Histone H2B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Octamer
CAAT
游元件的多样性
真核RNA 聚合酶II 启动子包含着TATA
盒、CAAT 盒、GC 盒以及其他序列元件
Pol II 离开启动子区,
进入延伸阶段
RNA聚合酶Ⅱ起始复合物的组装 启动子TATA盒+ TFⅡD + TFⅡA + TFⅡB +(RNA聚合酶+ TFⅡF)复合物 +TFⅡE 、TFⅡJ +TFⅡH(解旋酶、蛋白激酶)
DNA解旋、RNA聚合酶Ⅱ的 CTD磷酸化
polⅡ从转录因子中释放出来 从起始点向下游移动
上游控制元件(UCE)
-170 -110
核心启动子(core element)
-40
+1
+20
UBF1
TBP SL1
UBF1
TAFIs
TBP
Pol I
TAFIs
三、RNA 聚合酶III 基因的转录
(一)tRNA基因的转录 1、启动子----基因内启动子
(1)启动子的两个保守序列:
A框(5’-TGGCNNAGTGG-3’);
TF II F ——结合Pol II并带向启动子;RAP74(ATP依赖性解 旋酶),RAP30(与细菌因子有同源性) TF II E —— 扩大DNA覆盖区至+30 TF II H 和TF II J —— H有激酶活性, 使Pol II 的CTD 磷酸化 ,PolⅡ 离开启动子区
(四)RNA PolⅡ基因转录的过程
RNA 聚合酶III的启动子:位于转录起点下游
基因内启动子
二、RNA 聚合酶 I 基因的转录
(一)rRNA基因(Ribosomal RNA Genes )
多拷贝基因
(二)RNA聚合酶Ⅰ启动子
1、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或核心元件: 位于-45 ~ +20,负责转录的起始。
2、上游控制元件(upstream control element ):
(5)TF II E 扩大DNA覆盖区至+30
TF II E
(6)TF II H 和TF II J加入复合物
(7)TF II H 有多种酶活性,包括ATP酶、解旋酶、和可使Pol II 的 CTD 磷酸化的激酶活性。
Pol II 的CTD 磷酸化 ,
TF II 在PolⅡ离开启动 子前释放,形成适于 延伸的构象
(3)多聚A尾的添加 a、RNA聚合酶Ⅱ并不在AAUAAA 序列或poly (A)添加位点终止,而往往继续转录,因此
大部 分已知基因的初级转录产物拥有poly(A)
添加位点下游0.5~2kb核苷酸序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