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二次现场导读必读(景点问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南海西樵山
一、自古就有“南粤名山数二樵”的说法,请问,这里的“二樵”是指什么?
西樵山还有其他什么美称?原因各是什么?
答:“樵”就是打柴的意思,“二樵”指“东樵”和“西樵”。古时候广州人将往东面而
打柴的罗浮山称为东樵;将往西面打柴的山称为西樵。西樵山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西樵岩峰灿烂如锦,故又名“锦石山”;据说也是修道炼丹、羽化成仙之地。故又有“仙
山”之称;因明清时常有学子结庐修习,名士设院讲学,探求心性,因而又被称为“理学名
山”;曾因茶畦满岭而又俗称“茶山”。
二、请介绍南海观音文化苑中主体观音的法相及其莲座的造型,并解释个中
的寓意。
答:南海观音文化苑中主体观音的法相为结跏跌坐像,顶有宝珠天冠,披天衣,挂璎珞,
右手示智吉祥印,左手持净瓶。法相用纯铜镶嵌而成。高61.9米,寓观音成道于农历六月
十九日。
法相的莲花座直径36米,高14.9米。外部镶嵌三层共66片精致的莲花瓣 。莲花座四
面环水,有四桥通达,按佛经描述字佛境,周边有“四方净土”、“八功德水”、“四边阶道”。
三、试以西樵山导游词原文为依据,言之有情地讲述有关四方竹来历的传说
(力求声情并茂,表现出幽婉凄美)。
答:(原文梗概)传说古代有一对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私订终生。当男子到女方家求婚
时,女孩的母亲嫌男孩家穷,拦在门外唱道“不是花靴莫逛街,不是利斧莫砍柴,除非山里
天地变,竹子成方送女来”。男孩是个痴心的人,他决心要将圆圆的竹子捏成方型。当他欣
喜若狂地拿着竹子来到女孩家时,才知道自己的恋人早已跳崖殉情了。男孩悲痛欲绝,将自
己捏方的竹子种在女孩的坟前,然后去山后的宝峰寺出家做了和尚。从此山里就衍生出一个
习俗,男子到女方家求亲,一定要在女方家门口种上四方竹,以示爱情的坚贞。
四、请介绍西樵山石燕岩的得名及其景观。
答:西樵山山体原是由火山岩浆和海岸沙石凝结而成,明代人们在此开采粗面岩后留下
矿洞成了石燕的栖息地,此洞因而得名为“石燕岩”。
它的洞口扁圆如唇,但洞内宽阔。采石留下的支撑柱把石洞分为内、外两层。外洞如一
座大堂,高达数丈,可容千人;内洞底部长年积水,形成水塘,池水清澈见底,矿洞景观与
池中倒影相互辉映,令人亦真亦幻。水中有两块巨石,一露水面,状如汽车,名“水上汽车”;
一漫于水中,形似牌坊,称为“水底牌坊”。
五、请介绍西樵山蟹眼泉、无叶井得名及其景观。
答:在钵子峰北麓,田埂边的山坡上,有快岩石隆起,好似螃蟹的甲壳,前缘有东、
西两穴,大如海碗。两股泉水从穴中上冒喷涌,高于穴面,远望恰如蟹眼闪动。“蟹眼泉”
因此而得名。
在碧云山村入口旁边的大树下,是西樵山最大的泉眼一无叶井。此井口呈方形,宽、深
均约1米。井内是一眼上升泉,山水通过大自然的虹吸作用而在井内上升,使得井水常饱满
外溢,上边飘落的树叶自然也会随着水流走了。故得名“无叶井”。
六、为什么董必武副主席曾说:“欲揽西樵胜,应先仿白云”?
答:因为这是西樵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最集中的传统旅游景区。早在清代,人们就把
白云洞划分为三个洞天,命为247景。
这里著名的人文景观有:奎光映翠、白云古寺、仓佶祖庙、枫林白塔、三湖书院、云泉
仙馆、古井流丹、文鱼吸波等。
著名的自然景观有:云湖抒晓、鉴湖印月、云门听泉、茏蓯候潮、飞流千尺等。
(二)广州越秀公园
一、请简要介绍越秀公园概况及其主要景点、功能场所。
答:越秀公园是广州最早的公园,也是一座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全园总面积92.8万平
方米,地域包括越秀山及木壳岗、长腰岗、鲍鱼头岗、桂花岗等7个山岗及北秀、南秀、东
秀3个人工湖;园内还有亭、台、馆、榭,及五层楼、中山纪念堂,五羊石像等多处名胜古
迹;并兼有大型体育运动场、游泳场、美术馆等,兼有金印游乐场、韩国园、成语寓言园等
体闲场所。第一次来广州旅游的人不能不来越秀山,越秀山是一张经久不衰的“广州名片”。
二、为什么说越秀山是一座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山?
答:因为早在秦汉时期,它就是广州的风景名胜地。
两千多年前,南越国的赵佗就独钟此山。曾在此宴群臣,迎汉使,度佳节,观歌舞。藏
有许多奇珍异宝的赵佗陵墓,极大可能就藏在越秀山腹深处。
南汉时期,南汉主刘鋹(cang广州话音“窗”)亦以越王台为游宴场所,南汉君臣在此
欢度良宵。在登山路上广植奇花异木,时称“呼銮道”。
到了宋、元以后,越秀山更成了广州旅游胜地,如“粤台秋月”、“粤秀松涛”、“象山樵
歌”、“粤秀连峰”、“镇海层楼”,以及近代的“越秀远眺”、“越秀层楼”等,历代“羊城八
景”无一例外地把越秀山作为重要的景区列入。
越秀公园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和谐结合的典范。直到现在,还有“越秀新晖”之称。
三、请介绍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
答:中山纪念碑建于1929年,与中山纪念堂处于同一中轴线上,也是由著名建筑师吕
彦直设计。碑身全部用花岗岩砌成,高37米,碑底为方形,向上渐小而尖。碑内有梯级可
回旋至顶,第一、第二层四面都可凭栏俯瞰。更高处,每层有窗可向外远眺。碑基上层四面
有26个羊头石雕,象征羊城。石碑的正面是长约7米、宽约4米的巨型花岗石、上面铭刻
李济深用隶书书写的《总理遗嘱》。
四、请介绍越秀山木壳岗的五羊雕像,并讲述有关传说。
答:木壳岗1959年建造的这座五羊石雕,连基座高11米,共用130余块花岗石雕刻而
成,体积约53立方米,仅羊头部的一块石料就重达2吨多。五只羊大小不一,母羊昂首远
望,口衔谷穗,又似回眸微笑,探视人间。其余四羊,环绕其身,亲密依偎,或嬉戏、或吃
草、或吸乳。姿态各异,造型优美。
该石像来自一个的美丽传说:周朝时,五位仙人身着五色衣服,骑五色羊,从南海飘来,
降临于此,五只羊嘴里各衔一茎六穗的稻谷。仙人将稻穗送给当地居民,并祝福“永无饥荒”,
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
根据古老的传说,广州亦得到“羊城”和“穗城”的别称。五羊石雕亦被誉为“广州的
城徽”。
五、请介绍越秀山镇海楼的外观及周边景物。
答:镇海楼楼高28米,阔31米,共五层。底层悬左行隶书“广州博物馆”门匾;顶层
悬右行行草“镇海楼”门匾。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成,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
减,似楼似塔,红墙绿瓦,每层四根朱红廊柱,造型古朴独特。楼前对峙一对高达二米的红
砂岩石狮,为明代雕刻。
楼东侧是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室,西面建有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24块,是研究历史文
化名城的宝贵资料。在碑廊旁边,有一批古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其中四门由佛山
所造。
六、请背出越秀山镇海楼五楼上言志抒怀的楹联,并说明下联中的“五百
年故侯安在”指的是什么意思?
答:五楼大门内两边的木刻楹联是:“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楹联下联的“故侯”,即永嘉侯朱亮祖。此楼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朱亮祖
所建,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疆”之意。但是,这个建楼的开
国元勋永嘉侯,最后因骄横跋扈,竟被朱元璋下令,将其活活鞭死。此联撰于清光绪年间,
故有“五百年”之谓。而今楼存人故,可证历史沧桑。
(三)新会圭峰山
一、圭峰山旅游风景具备怎样的旅游资质,景区都有哪些旅游亮点?
答:圭峰山风景区,坐落新会城北,位于广东省西南,离广州和港澳地区1-3小时车程。
占地面积55.1平方公里,峰峦起伏,林木葱郁,风景宜人。
该景区1989年被评为广东省风景名胜区。1997年12月,经国家林业部审核批准成为
国家森林公园。200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景区有六大旅游亮点:圭峰叠翠、玉台寺、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图片展览馆、葵博
园翠拥玉湖和体育运动公园。
二、请问圭峰山景区的“三峰一屏四秀水”是指什么?
答:“三峰一屏四秀水”是圭峰山景区自然资源的高度概括。“三峰”指主峰云峰、圭峰、
叱石峰。
“一屏”是指三峰并列,连绵数十里,组成一道绿色的屏障,并形成南方罕见的、世外
桃源般的山顶小平原。
“四秀水”是指玉湖、碧绿湖、玉龙湖和天鹅湖等四大水体。
三、请介绍新会圭峰山风景区内的玉台寺的得名及当时的盛况。
答: 据康熙《新会县志》记载:“圭峰山顶,挺拔玉立,其顶四方,故称玉台”。
玉台寺,创建于唐朝。据志载,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和
尚(原名张遂)曾“居圭峰”,看到这里山势雄伟,风景秀丽,便留在寺内开堂说法,弟子
多达500多人。从此玉台寺宗风大振,四方来此受戒僧尼,络绎不绝,被誉为当时“广东四
大丛林”之一,是江门五邑最大的佛教圣地。
四、在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图片展览馆中,珍贵的历史照片可分成哪几部
分?
答:纪念馆里展出了周总理1958年视察新会时的珍贵照片,按当时场景分成七大部分:
周总理在新会人民会堂作报告、视察劳动大学、视察大泽五和村、视察棠下周郡农业社、视
察崖门古迹、视察新会葵艺厂和新会农械厂、视察新会废物利用和粮食工作两个展览会等。
五、在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新会的葵艺榜上有名吗?在圭
峰山的葵树博览园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什么景像?
答:早在1915年,新会的竹箨(tuo,即竹笋壳)画扇就曾获得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荣誉
金牌奖。现在,新会葵艺是首批入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著名工艺,是广东四大传
统工艺之一。
葵博园内以雕塑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从采葵到制成工艺品的一整套严谨的技术和工艺
流程。还以实物的形式展示了竹箨画扇、火画扇、双面绣花扇、葵花篮、葵宫灯、葵蓑衣等
精美绝伦的葵工艺精品。另外,有“中国民间工艺一绝”之称的火画葵扇在那里现场献艺表
演。
六、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学者在圭峰山留下足迹?解放后,有哪些领导
在圭峰山留下照片和墨宝?
答:唐朝的一行高僧、宋朝的东坡学士、明代“四大画家”之一的沈石田、明代理学大
师陈白沙、明末兵部尚书黄公辅以及被毛泽东称为“国宝”的史学家陈垣等。都曾涉足圭峰
山,他们当年流连忘返的足迹现在仍然依稀可见。
除周总理外,其他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朱德、董必武、邓小平、叶剑英、贺龙、郭
沫若、李鹏、钱其琛、李长春等来新会视察时也曾留下的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