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纸媒业内容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第四次中国经济普查2018年数据:1-A-1 全部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第四次中国经济普查2018年数据:1-A-1  全部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783365.8 42808.5 8512.4 7017.9 4547.5 2857.6 2236.8 109.6 19955.9 9231.0 8910.9 2682.8 15715.7 9239.8 4528.1 4208.6 4310.7 10146.8 4163.5 6525.0 22936.5 47099.4 15655.8 5186.9 16079.7 35565.6 40969.4 28870.0 22766.4 31286.2
5501.4 1952.5 2041.2 1810.4 105801.7 8155.2 13826.4
38129.0 87909.8 16387.1 72081.9 115028.6
9223.2 3358.7 4634.1 2129.0 66043.1 8804.6 3935.9
注:1.工业统计调查单位为工业企业单位数, 包括机构类型为企业的法人单位,以及执行企
1185269.9 26831.1 8894.6 3641.6 4028.5 4720.1 2523.5 74.4 51359.3 20745.1 16464.7 10462.6 31506.5 23576.0 15293.6 12983.8 9819.2 16593.5 9168.2 16849.5 48757.1 75063.1 24811.1 8978.3 32304.5 61050.4 69245.7 56143.7 45540.8 50174.0
3450649 12574 387 10134 6743 34133 4044 2178
136675 71496 60226 309
143851 177745
80770 106259
83756 74413 81397 120827 11629 114153 26247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运行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分析,数字经济应用领域不断延伸「图」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运行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分析,数字经济应用领域不断延伸「图」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运⾏现状及⾯临的挑战分析,数字经济应⽤领域不断延伸「图」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运⾏现状及⾯临的挑战分析,数字经济应⽤领域不断延伸「图」⼀、数字经济的定义20世纪40年代以来,电⼦计算机的发明与通讯设备、信息⽹络等的快速普及,引发了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被称之为“数字化⾰命”,也被称为第三次⼯业⾰命或第三次科技⾰命。

相应地,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也发⽣了巨⼤变化,继农业经济、⼯业经济后,⼀种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依托、以⽹络尤其是互联⽹为载体,通过信息⽹络实现资源⽣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新型经济——数字经济,开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现阶段数字经济尚未形成统⼀的定义,但⼀般沿⽤G20杭州峰会的表述。

根据G20杭州峰会的表述,数字经济是指以使⽤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的⼀系列经济活动。

在云计算、物联⽹、⼈⼯智能等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数字经济的外延不断拓展,由狭义的数字产业化转向⼴义的产业数字化,涉⾜的⾏业由传统的基础电信、电⼦信息制造、软件服务、互联⽹等信息产业渗透⾄其他⾮信息⾏业,在智能制造、现代农业、“互联⽹+”等⽅⾯均发挥着重要作⽤。

⼆、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各国纷纷开启数字化⾰命,争夺数字经济这⼀未来产业⾼地。

截⾄2015年,34个OECD(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有27个制订了数字经济相关的国家战略。

美国相继发布《联邦云计算战略》《⼤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等⽂件,加快部署云计算、⼤数据、⼈⼯智能等全球⽹络信息技术的前端领域。

欧盟也于2015年推出数字化单⼀市场战略,⼒图解决欧洲电信市场碎⽚化及投资不⾜的问题,在同⼀市场为企业和服务制定公平竞争环境。

2015年英国政府出台《数字经济战略(2015-2018)》,2017年发布《英国数字化战略》,⼒争让英国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化经济体。

2018年市县级融媒体建设简述

2018年市县级融媒体建设简述

2019年1月 月刊 总第321期2018年市县级融媒体建设简述文/本刊编辑部导语:2018年是市县级媒体融合建设实现全面纵深的一年。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的“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精神,按照中宣部提出“2018 年要先行启动600个县,2020年底基本实现在全国的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国家加强政策推进、积极开展标准制定,各省正积极贯彻执行,全国各地市县级融媒体建设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令人欣喜的成绩。

在这新年的第一个月份里,《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特别总结了2018年市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政策颁布、战略部署和推进情况,归纳于此篇简述,供各地参考交流。

市县级融媒体建设-政策推进◆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各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总局直属有关单位正式发布了《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白皮书》,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指导和规范我国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的建设。

◆8月21日~22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县级融媒体建设作出了重要的指示,要求“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9月20日~21日, 中宣部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召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要求2018年先行启动60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2020年底基本实现在全国的全覆盖,对在全国范围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作出部署安排。

◆11月2日,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牵头开展关于县级融媒体技术标准编制工作。

◆11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组建县级融媒体中心, 有利于整合县级媒体资源、巩固壮大主 流思想舆论”。

◆11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司和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组织召开广播电视行业标准《支撑县级融媒体中心升级平台规范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审查会。

该标准可操作性强,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有实质性指导作用。

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05
新闻出版产业的挑战与风 险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
技术风险
新闻出版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技术更新 换代带来的风险。一方面,新技术的引入需要大量的 资金投入,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压力;另一方面,新 技术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企业在技术选择上的失误, 从而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市场风险
新闻间:
目录
• 新闻出版产业概述 • 新闻出版产业的市场结构 • 新闻出版产业的经营模式与盈利模式 • 新闻出版产业的行业趋势与市场机会
目录
• 新闻出版产业的挑战与风险 • 新闻出版产业的战略规划与实践案例
01
新闻出版产业概述
新闻出版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01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出版市场的竞争格局也 在发生变化。新兴的数字出版企业、互联网媒体等不断 涌现,对传统新闻出版企业构成挑战。此外,消费者阅 读习惯的改变也使得市场对传统新闻出版产品的需求下 降,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消费升级过程中的品质风险与差异化竞争风险
品质风险
随着消费者对新闻出版产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品质化,新闻出版企业面临着提高产品品质的风险。为了满足消 费者对高品质新闻出版产品的需求,企业需要加大在内容创作、设计、印刷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 水平。
盈利模式
传统出版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销售书籍、杂志、报纸等产品获得收入。同 时,也可以通过版权转让、广告投放等方式获得额外收入。
数字出版业的经营模式与盈利模式
经营模式
数字出版业以数字化信息为主要产品,通过 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传达给读者。其经 营模式包括电子书、网络文学、数字报纸等 。
盈利模式
新闻出版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案例

探析纸质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路径

探析纸质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路径

融媒论道第4卷第04期探析纸质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路径马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02)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日益多元化,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和行为习 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子媒介日渐兴盛,使纸质媒体受众群体和发展规模逐年递减,面对这样的传 播格局,纸质媒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寻找生存和出路,实现由“纸媒”到“质媒”的转变,成为无法回避的时代 命题。

关键词:纸质媒体;融媒体;融合发展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4-0044-03—'引言加拿大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提出一个著 名的观点,那就是“媒介即讯息”,意思是相比于媒介所 传递的讯息,新媒介的兴起本身也是一种讯息,这种讯 息不仅传递给具体的对象,更会传递给整个时代,改变 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在几次工业化浪潮和技 术革命冲击下,传播媒介和手段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 速发展和更新。

纸质媒体作为历史悠久,具有独特文化 传承形式的一种传媒媒介,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播优势。

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纸质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既 是把握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也 是在舆论格局快速重构背景下破解纸质媒体生存发展 困境的现实选择。

二、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发展遭遇困境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用“纸”作为媒介来 传播信息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最为普遍的一种 方式,并延续至今。

然而,在新媒体的冲击及人们阅读 方式的转变下,纸质媒体举步维艰,纸质媒体己经陷入 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一)纸质媒体在转型中面临巨大的发行压力从西汉初年最早出现的报纸《邸报》,到20世纪90年代纸媒的井喷式发展,无论从时间的长度,还是受众 的广度来看,纸质媒体曾拥有着强大的优势和资源。

但 随着人们对新媒体的关注,特别是移动新媒体,一部智 能手机既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又可 以快捷发布、传播一切信息,己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 最主要的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移动优先是中国媒体迈向媒介融合的新阶段。传统纸媒的内容生产面临移动传播带来的新挑战。2017年传统纸媒在内容优化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和新路向:内容采集建构大数据主导多元化生产机制,内容形态重视以融媒体文本为核心打造平台化产品,内容语态向分众传播和场景体验转向,内容定位聚焦价值重构的入口分流。中国纸媒内容生产适配移动场景的过程中还存在体制接入、技术融合、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亟须解决。

第五次媒介革命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枷锁,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更是将传播带入万物皆媒的媒介生态,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视觉化极大地拓展了传播的时空张力,开放式内容平台从2􀆰0版向3􀆰0版进发,驱动移动传播的裂变式发展,移动优先日益环境化。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

2018年中国纸媒业内容生产状况分析报告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6􀆰1%提升至97􀆰5%①。受众(用户)的移动化改变了舆论引导格局,移

动媒体成为传播的主渠道和舆论的主阵地。2017年1月,中宣部召开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移动优先”成为国家推动媒体融合的核心战略。移动优先环境下纸媒的内容生产面临更为严重的有效性不足、识别度不高的发展困境,其升级改造显得尤其紧迫。如何建设高效的内容产品,完善内容生产体系,实现内容优化,是本报告的主要研究对象。

一 中国纸媒业内容生产现状2017年,中国纸媒业从平台、组织、流程、技术、经营、管理等业务单元出发,以内容生产的移动化为核心进行全面升级转型。纸媒的内容生产在四个维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内容采集不再完全依赖专业从业人员,而是依托大数据和用户生产建立了“PGC+UGC+OGC”的多元化生产机制;内容形态不再局限于二维平面,而是融合了文字、视频、音频、视觉小应用等多重样态;内容表达语态凸显开放性视角、技术性话语、场景化叙事和视觉化修辞;内容定位分层,实现价值重构和入口分流。基于此,纸媒业的内容生产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一)内容采集:大数据主导多元化生产机制强势主流纸媒基于用户思维和内容开发逐渐形成多元化生产机制。一是在信源获取上,人民日报社、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媒体(集团)对记者提供的信源以及来自受众(用户)、自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机构媒体甚至境外信息管道的信源进行整合、分析、利用,建构成信源库,根据受众(用户)需要进行采写和内容供给。传统纸媒内容生产过程中来自网络社区、社交平台、商业门户、垂直网站、机构媒体等新媒体和新新媒体的信源量日益增加,尤其是来自“两微一端”等移动平台的信息源为传统媒体记者采访与编辑整合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根据相关学者调查,传统媒体的内容素材已经突破了专业记者提供模式的局限,“受众来源”与“网络来源”的信息提供力日益凸显,虽然记者的专业生产仍然是纸媒业获取、编辑内容的主要方式,但是新媒体在素材获取环节的认可度已经有了大幅提升(如表1所示)。

表1 内容素材获取方式的有效性计数均值记者个人渠道采访58834􀆰0398受众主动提供线索58803􀆰8206传统媒体获取58733􀆰5546网络媒体的报道58793􀆰8285社交媒体官方平台58773􀆰8287社交媒体用户发布信息58723􀆰6439合作机构单位提供58593􀆰4753有效的N(列表状态)5831 注:均值越高表示受认可度越高,即越有效。资料来源:严三九《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内容融合发展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3期,第101~118页、第128页。

二是建构以大数据和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融媒体中心,实时监测国内外不同地区的信息热点和滚动数据,整合不同媒体和平台的信源和内容。诸多纸媒纷纷建立“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站+线下纸媒”的全媒体矩阵,在新闻采编上,依托大数据对各平台用户的行为偏好进行精确量化,以实现内容的有效生产与传播。人民日报社、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集团建构了大数据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运用大数据挖掘受众(用户)的需要,进行兴趣化采写、个性化匹配、多平台分发和技术化推广。人民日报社全媒体融合矩阵和中央厨房运营模式成为纸媒业转型发展的范本模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融媒体智能传播服务平台(简称“媒立方”)拥有超过6􀆰6亿人的用户数据,“从架构上将集团的内容数据、流程数据与用户数据进行全面集中、关联和深度挖掘……通过整合多端多平台用户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分析,为集团采编业务、运营与经营部门提供数据服务”①。2017年《成都商报》《北京

青年报》《楚天都市报》《温州都市报》等纸媒的内容发布已经建立起移动端优先的发布机制。三是建构内容原创和新闻聚合的移动平台,逐渐形成“PGC+UGC+OGC”的内容集成模式。强势纸媒打造的“两微一端”逐渐形成内容原创

和聚合平台,尤其是纸媒移动端的内容聚合能力日益增强。澎湃新闻、封面新闻、界面新闻、并读新闻、21财经、浙江24小时等报业移动端除了发布记者采写的原创内容(PGC)之外,还打造成内容聚合平台,通过基于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机器算法进行全网数据抓取和内容采集,并进行个性化推荐,大量用户生产的内容(UGC)和职业机构生产的内容(OGC)被吸纳进移动平台,能够极大地满足受众(用户)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

(二)内容形态:以融媒体文本为核心打造平台化产品在移动优先环境中,纸媒的内容形态与时俱进,变化甚大,多体裁、多技术、多符号建构的融媒体文本成为高热的内容形态,视觉符号更为突出的数据新闻、图像新闻、动漫新闻、视频新闻和更适应移动体验的音频新闻等融媒体内容形态频频出现。《钱江晚报》的“图视绘”板块、《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板块、《人民日报》的“听播报”板块、《成都商报》的“直播”板块等都是纸媒内容形态融合化的典型代表,数据新闻、视频新闻、音频新闻已与传统文字新闻呈“四足鼎立”之势。新闻内容由文字向可视化、可听化形态的转变,表现了纸媒在内容创作上注重直接的传播效能,减少后期的符号转码与编辑加工。融媒体文本具有较强的视听性、移动性和交互性,因而在移动传播空间具有更强的亲近性和流动性,更容易激活用户的选择性机制,顺应价值判断与试听审美的心理图式。在新兴新闻形态的基础上,纸媒的内容创作与排版设计趋于平台化、差异化,即与不同平台的载体功能与技术风格契合度更高,内容选择与发布也越来越依赖于发布平台的特质。如《人民日报》在“两微一端”及线下报纸的内容生产中就有十分明显的区隔。其微博以图片和视频为主,文字为辅,语态呈现口语化、通俗化的特征;微信则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视频、音频“保驾护航”,新闻内容更有深度和可读性;线下报纸以文字为主,多为深度报道、新闻评论或长篇通讯,体现出主流大报的高度、重度与厚度;客户端上的内容则更具有多样化、融合性的特点,几乎囊括了微博、微信、线下报纸的所有内容,更是大力发展视频、直播、音频等新闻形式(见图1)。差异化的内容分布可以提升纸媒与不同平台的融合度,也有利于细分

受众(用户)需求,精准培养不同平台用户的应用黏性和忠诚度。

图1 《人民日报》微信、微博、报纸的内容分析(三)内容语态:向分众传播和场景体验转向2017年纸媒内容表达语态日益匹配分众传播和移动传播的特点,凸显差异化题材、技术性话语、视觉化修辞和场景化体验。从新闻报道题材来看,纸媒的题材选择仍然偏向政治性、经济性、人物典型性题材,但网络叙事相对报纸而言更加休闲化、生活化和娱乐化,如《人民日报》微博上的社会民生新闻和文教卫新闻所占比例远大于报纸上同类型新闻所占比例(见图2)。线下新闻与线上新闻的叙事方式也有较大差别,线下报纸的叙事

习惯仍是单向叙事,而移动网络媒体的叙事逻辑则一改单向线性叙事方式,转变为非线性、圈层、超链接的方式①,以增强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线

下报纸通过缩版减少叙事容量,甚至停止线下文本,比如《东方早报》全体转向澎湃新闻、壹读杂志只出网络版和移动版等。

图2 不同媒体的不同内容题材频率统计资料来源:宋书晔《〈人民日报〉报纸与@人民日报新浪官方微博内容传播框架之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纸媒的新媒体内容形态则增强了技术话语和视觉修辞。诸多纸媒集团通过媒体融合建构了新型主流媒体,增强了“两微一端”、新闻网站等新兴媒体的技术话语,凸显新闻报道的视觉机制。随着人工智能、VR/AR/M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大数据、云平台、机器算法、机器写作等技术应用驱动技术话语不断演进,纸媒开启了“大数据+”“AI+”“直播+”等技术话语形态,创新视觉修辞,强化场景体验和沉浸传播。《人民日报》客户端、封面新闻、浙江24小时、并读、财新网等移动端通过大数据平台打造智能化媒体,将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与新闻内容形态相结合,生产了增强场景体验、沉浸感知和视觉渲染的VR新闻、AR新闻,重构了感知、语法和视角①。机器人写作、无人机应用也逐渐增多。《人民日

报》《新京报》、光明网、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相继开启了“直播+新闻”模式,在多终端、多屏互动、矩阵联动的融媒环境下,诸多新闻事件通过移动直播进行了跨媒介叙事传播。全国“两会”报道成为融媒体隆重展示的重要场域,微视频、H5、图表、直播、VR等新形态逐渐崛起,直播化、移动化和产品化成为2018年“两会”新闻报道新趋势②。

在内容编排上,纸媒比纸质媒介时代更注重标题和新闻导图的作用。总体来看,纸媒的新闻语态都呈下沉趋势,对话式新闻多见,宣传式语态减少,生活化、代入式新闻成为移动传播时代的主流内容。纸媒融媒体内容创作试图消除早期大众传媒远距离、跨时间传播带给受众的距离感,重返前技术时代面对面传播的现实生活情景,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四)内容定位:基于价值重构的入口分流在移动传播过程中,媒体内容的定位与其价值诉求具有直接关系。移动技术驱动“后真相”时代的来临,移动场域情感左右真相,观点超越事实。但是受众(用户)对媒体内容定位的认可程度最高的仍然是“权威性”,此外,“趣味性”“话题性”“移动化”的认可程度也很高③。这表明对于新闻

而言,用户还是更青睐权威媒体发布的内容,真实性、权威性和公信力依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