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辩证思考
文化多元化与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与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在各个国家之间交流融合的速度也在加快。
文化多元化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概念入手,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概念。
文化多元化指的是不同地区、民族和群体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而全球化则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增加。
文化多元化是全球化的产物,而全球化也加速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化多元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互相启发。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包容性,使人们更加开放和宽容。
其次,文化多元化还激发了创造力和创新。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为社会带来了各种新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形式,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文化多元化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可以通过接触和体验不同文化,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然而,文化多元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文化冲突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能引起误解、冲突和冲突,甚至会加剧种族和宗教纠纷。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对话和交流来解决分歧。
其次,文化多元化也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认同危机。
在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下,个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可能会受到冲击。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包容性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和归属感。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应加强文化多元化的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的文化包容性和国际视野。
首先,在教育领域,应将文化多元化纳入教育课程,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性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其次,在媒体和宣传方面,应多样化地展示不同文化,避免刻板印象和偏见的传播。
总之,文化多元化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关于我国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几点思考

首 先 . 育 的 国 际 化 既 是 “ 然 ” 事 实 , 是 “ 然 ” 价 教 必 的 也 应 的 值 。 因此 . “ 然 ” 在 必 的事 实 判 断 和 “ 然 ” 价 值 选 择 的辩 证 互 应 的
动之 中 , 要 进 行 的理 论 追 究 是 : 育 是 否 可 能 、 否 应 该 充 分 需 教 是 国际 化或 完 全 国 际 化 ?从 教 育理 论 及 其 研 究 的 层 面 考察 . 一 这 追 究 必 须 澄 清 以下 两 个 问题 : 第 一 . 际化 是 否 有 其 限 度 ?显 然 , 何 教 育 理论 都有 其 限 国 任 度 , 不 可能 完 全 国际 化 。一 般 而 言 , 论 是 文 化 与 社 会共 同 作 都 理 用 的 产 物 西方 教 育理 论 是 西 方 学 者 以 西 方 社 会 的 特 定教 育 现
1 引 言
随 着 知 识经 济 和 全球 经 济 一体 化时 代 的 到 来 . 育 将 面 临 教 着 来 自各方 面 的 挑 战 如 何 适 应 国 际 教 育 发 展 趋 势 并 和 国 际 教 育 接轨 , 是教 育界 必 须 面 对 的 现 实 问题 。从 教 育 科 学 的 “ 学 这 西 东 渐 ” 中 国 近 代 教 育 科 学 的形 成 与 发 展 . 到 中华 教 育 思 想 经 历 了 一个 曲折 、 坎坷 的旅 程 。历 史 已反 复 告 诉 我 们 。 果 中 国 教 育 如 科 学 画 地 为 牢 、 关 自守 . 闭 缺乏 与世 界各 国 的 “ 话 ” 力 , 不 对 能 就 能 获得 真 正 的 、 康 的发 展 。2 世 纪 , 国 的改 革 与 开放 会 进 一 健 l 中 步 深入 , 际 交 流 会 进 一 步 扩 大 。 由 经 济 往 来 为 龙 头 的 文 化 教 国 育 往 来 将 日趋 频 繁 , 育 将 在 目标 、 容 、 法 、 段 等 各 个 方 教 内 方 手
全球化进程中的本土文学与世界文学

为 : 土 文 学 是 世 界 文 学 发 展 的 基 础 , 界 文 学 是 本 土 文 学 发 展 的 必 然 趋 势 , 本 土 文 学 到 世 界 文 学 必 然 要 本 世 从
经历 文 学的疼 痛 , 抗与 融合 是疼 痛 的历 程与 归宿 。 反
I 键 词 】 球 化 ; 土 文 学 ; 界 文 学 关 全 本 世
每 个 人 都 应 该 对 自己 说 , 的 才 能 并 不 那 样 稀 罕 , 何 人 涛 任
都 不 应 该 因 为 自 己 写 过 一 首 好 诗 就 觉 得 自 己 了不 起 。 …
…
出 现 一 种 世 界 文 学 。 世 界 文 学 作 为 各 本 土 文 学 融 合 的结 果 , 文 学 的 理 想 存 在 状 态 。 但 是 , 于 受 到 时 代 生 产 力 是 由
流 、 互 融 合 的 结 果 。第 四 , 民 族 文 学 相 互 融 合 最 终 会 相 各
、
本 土 文 学 与 世 界 文 学
最 早 提 出 本 土 文 学 与 世 界 文 学 这 对 文 艺 学 范 畴 的 是 歌 德 。 说 : 我 愈 来 愈 相 信 , 是 人 类 的 共 同 财 产 。… … 他 “ 诗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7期
江 西 社 会 科 学
S c a c e c s o i lS i n e
全球化进程 中的本土文学与世界文学
口 靳 义 增
( 阳师 范学 院 中文 系, 南南 阳 南 河 43 6 ) 7 0 1
f 摘
要 1 章 在 对 本 土 文 学 和 世 界 文 学界 定 的 基 础 上 , 述 本 土 文 学与 世 界 文 学 的 辩 证 互 动 关 系。 认 文 论
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消失?- 辩论辩题

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消失?- 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全球化会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消失。
首先,全球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这些公司往往会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导致当地文化的消失。
例如,麦当劳和星巴克等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他们的产品和文化,导致当地餐饮文化逐渐被同质化的快餐文化所取代。
其次,全球化使得文化产品的传播更加便捷,导致了一些主流文化的碾压效应。
比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导致了一些本土电影产业的衰落,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电影文化变得越来越单一。
此外,全球化也加速了信息和传媒的传播,使得一些主流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更大的话语权,而一些小众文化则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例如,美国的流行音乐和电视剧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一些非主流的音乐和电视剧则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反方观点,全球化不会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消失。
首先,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例如,全球化使得各国民众更容易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全球化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而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例如,许多人通过旅游来到不同国家,体验当地的文化,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全球化也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使得各国更加重视保护和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各种活动和项目,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总的来说,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一面,也有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的一面。
因此,需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促进各国文化的多样性。
正方和反方都有其合理性,需要在实际情况中进行具体分析。
锈墨艺术的国际化路径:从本土化到世界舞台

| 中外互鉴锈墨艺术的国际化路径:从本土化到世界舞台□吕宗平/文本文重在探讨锈墨艺术如何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国际化,分析其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表现和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锈墨艺术的发展背景,随后深入探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框架下发展锈墨语言的策略和前景。
锈墨艺术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面临着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弘扬本土文化特色的挑战。
加强国际艺术交流和合作对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言进程个案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与国际艺术界的互动,可以促进中国艺术的全球认知度和影响力。
1 锈墨艺术的发展文化背景与国际化中国当代艺术自20世纪末以来,经历了从模仿西方到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的转变。
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艺术家开始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吸收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
(1)融合与创新: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家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水墨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而是开始探索摄影、装置、行为、数字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
他们在作品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得中国当代艺术更加多元而丰富。
(2)国际舞台上的展现: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当代艺术也开始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出现在国际艺术展览、威尼斯双年展和重大的艺术博览会中,受到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和认可。
(3)当代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以吕宗平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也启示了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空间、人文思考的深刻关注而闻名。
蔡国强以其使用火药和爆炸手段而著称。
其作品不仅展示了视觉上的震撼效果,也蕴含着对生命、毁灭和再生的深刻思考,受到国际艺术界的高度评价。
其中,锈墨艺术迎着东风而起,成为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对象:锈墨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不同,艺术家将“笔墨一体”化表达,把中国文化作为“药引子”在自然条件下“养画”,传递“生长”延续的艺术理念。
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课程改革论述的转变与文化认同问题

柯在 相 关 著 作 中 所 提 出 的 “ 述 实 践 ” dsu sv 论 ( ic rie
pa t e 与“ 述 形 构 ” dsu sv o main 等 概 rci ) 论 c ( i riefr t ) c o 念 , 分析 与课 程 改 革 和学 校 教 育 制 度 有 关 的陈 述 来 类型 及其 建立 的教 育秩 序 。 以这样 的论 述理论 作 为 分析 工具 来研 究课 程 改 革 , 开 课 程 改 革 语 言 中 对 揭 于教 师和 学生 主体 规范 化 与论述 政治 的问题 。在 新
改革 需 求 的解 释 之 语 言 政 治 , 同 的 语 言 论 述 是 如 何 互 动 , 程 改 革 论 述 的 崛 起 、 变 暗 示 一 个 怎 样 的 政 治 、 济 不 课 转 经 和个 人 教 育 之 间 疆 域 的 转 换 , 及 在 课 程 的论 述 中形 成 一 个 怎 样 的 主 体 化 模 式 , 对 文 化 认 同 和 课 程 教 学 进 行 了 以 并
革 放 在 全 球 化 与 本 士 化 交 互 辩 证 的 文 化 认 同视 框 中 , 察 课 程 改 革 表 象 下 论 述 的 形 成 、 践 以 及 论 述 实 践 反 过 来 考 实
所 建 构 的 文 化 认 同 , 此 了 解 课 程 改 革 论 述 在 接 纳 与 排 除 的 机 制 运 作 下 , 揉 出 一 个 怎 样 的 文 化 认 同 。讨 论 课 程 由 搓
维普资讯
第 2卷 第 3期 20 0 6年 6月
教 育 学 报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中传承与发展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全球化、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
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
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
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辩论辩题

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有积极影响。
首先,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共享。
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人们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产品,比如电影、音乐、美食等,这些文化产品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其次,全球化也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通过全球化,一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比如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的传统工艺等,这些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展。
名人名句,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茨曾说过,“全球化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它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这句话表明了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积极影响。
经典案例,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关注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保护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为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保护和传承机会。
反方辩手观点: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有消极影响。
首先,全球化使得一些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导致了一些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和消失。
比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衰落。
其次,全球化也加剧了文化的同质化现象。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模仿西方文化,导致了文化的同质化现象,这种现象削弱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
名人名句,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曾说过,“全球化是一种文化的同质化,它使得世界各地的文化逐渐趋同。
”这句话表明了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消极影响。
经典案例,麦当劳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作为全球化的代表,麦当劳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导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饮食文化受到冲击,一些传统美食逐渐被快餐文化所取代,这种现象加剧了文化的同质化现象。
综上所述,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辩证思考
陈刚李林河
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和经济、社会的全球化浪潮相伴而生的。
在一些人看来,文化的
全球化与文化的本土化是一对对立范畴。
如斯图亚特霍·尔就认为本“土和全球之间始终有一
种对立,一种延续不断的对立。
”。
这些人认为,文化全球化会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界限趋于消
亡,而文化本土化则会造成对文化全球化的阻碍。
然而,这是对两者关系的一种误解。
将两者
对立起来的谬误根源于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两者内涵的认识不清。
也就是说,这种看
法一方面认为文化的全球化必然会结出某种先进的普世文明之善果;另一方面,它将文化的本
土化视为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
这就使两者在价值判断上有了优劣之分。
郝p文化的全球化代表着文化发展的。
正途”,而文化的本土化是文化发展挂程中出现的与
“倒退”。
在笔者看来,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的本土化应是一对僻证统一的范畴。
为了能正确
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还是需要搞清楚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究意是什么意思。
一、文化的全珠化与本土化释义
首先,文化的全球化,按一位学者的看法,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
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邀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
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撅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
源。
”。
在这里,需要引起注愈的是,文化的全球化既是一种过程,包括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
交流、融合等。
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结果,即各民族丈化区域的资x可以被全人类所共享、共
有。
但是,它井不愈味着各种民族文化的泯灭,而形成某种一致的、共通的:普世的全球性文
化。
这点我们接下来还将详加探讨。
文化的全球化在当今世界表现得越发明显。
人们可以在
不同的国家吃到美眯的中式佳肴,买到巴黎最新软的时装和香水,看到好莱坞的最新影片。
同
时,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各个国家之间及各国人民之间能在瞬息中
了解对方的一举一动,井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种文化全球化的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
展仍将继续井深人下去。
在不久的将来,所谓的全“球村”理想也许真的会成为规实。
那么,文化的本土化又是什么愈思呢?大致来说,它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即各个民族在现
代化发展过程中,根像于自身历史的传统、习惯、生活方式、符号、信仰、价值观这一整套认知体
系重新得到薄崇。
文化的本土化在现实世界中有时表现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歌颂、有时表现
为对外来文化特别是欧美文化的排斥,有时则同时表现为两者。
在理解这一概念时,我们一定
要注惫剔除主观偏见,而不能妄作价值评判。
当然,人为因素在文化本土化过程中确实起到了
推波助润的作用,但文化本土化本身作为一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在认江《淮论坛)2000年第5期
识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之时不致于带着有色眼睛。
二、认识的误区之一:普世文化观
在把握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之间关系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文化的全球化并不
会产生某种普世文化。
然而实际上鼓吹普世文化观的西方学者不在少数,有的学者甚至认为
“全球化隐含的假定就是某种主导文化—假定是西方文化或美国文化—将征服地球的每
一个角落。
,。
要了解这种普世文化观出现的原因,我们必须先弄清普世文明的含义是什么。
按享廷顿的看法,这一观点暗示,总的来说,人类在文化上正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
同的价值、信似、方向、实践和体制。
,而共“同’一词就意味着将取消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普世
文化的出现有两个根原:一个可以称之为情感的自我中心主义,另一个可以称之为理智的盲目
乐观主义。
前者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某种文化(往往是持有者自身的)处于明显优势(如现在
仍为一些人所推祟的“欧洲文化中心论”)。
在各种文化的冲突与撞击之中,只有该文化能最终
获胜,从而达成该文化的“大一统”。
至于其他文化.则要么接受这种文化的主导地位,要么就
在该优势文化的冲击下走向灭亡。
而后者认为,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会使各
民族文化中负面的东西被摒弃,优良的成分得到保持与发扬,从而自然而然地在融合中产生一
种完善无暇的普世文明。
事实上,上述两种看法对普世文化观的鼓吹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前者为普世文化的合理
性作辩护,而后者则为普世文化的可能性作辩护。
然而这两种看法的逻辑荃础都是站不住脚
的。
首先,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或是所谓的理想模板。
它不可能在一切方面
领先于其他文化,所以必要的学习与借鉴对任何文化都是不可缺少的。
更何况任何一个民族
也都不会允许别民族文化强加于自身,这不只是涉及民族尊严问题。
更重要的是.其他民族的
文化并不一定能适应它。
各民族文化是在各民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与交往当中逐渐形成
的。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已热悉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这些传统习俗、宗
教信仰、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不论被别人视为怎样落后,至少它是适应该民族人民的一种文化形
态。
因而单从情感上考虑而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或期待着“儒家文化的第三期复兴”,那都
是不现实的。
其次,文化的全球化确实会加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强各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
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但这种审视与思考并不惫味着文化交流会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诞生某
种普世文化。
因为文化涉及的往往是人的心理与意识层面,它并不能象机械装置那样,在比较
鉴别后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装,并能随时改造。
另一方面,文化有许多方面也并不能以优劣
来进行简单封分。
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欧人用刀叉,这就不一定非得用“二择一”来解决。
甚至有些看似不完善的风俗习惯,由于适应该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将继续得以保留。
一位文化
学家曾谈过吃西餐比吃中餐更卫生,但我们对使中国人改吃沙拉、牛排、汉堡包的作法深表怀
疑。
那种认为普世文化会在各民族文化优良成分的组装中出现的看法无异于是天方夜谈。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