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土壤中菲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取 长补短可提高修复效率。最后 , 在共降解理论的基础上 , 结合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共存 时 , 一种物质的存在对另一种物质
的降解有促进作用 , 提出了协 同降解 的概念 , 寻求对 多种污染物有协同降解 或共 降解作用 的修复方法是今后发展 的主要方 向。 关键词 :菲 ;土壤 ;修复方法 ;生物修复 ;植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 ;共 降解
1 物理修复
1 . 1 电动修复
受到氧化破坏口 ] 。菲可通过食 物链传递给人体 , 在 淋 巴细胞 内引导 氧化作 用 ,破坏 D NA,引起 癌 变[ 3 】 c
表层土壤中的菲主要来 自 于石油和石油衍生 物 的使 用 ,如交 通 工具 中汽 油和 柴油 的燃 烧 ;而 污泥或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则对下层土壤造成污 染 ,且 随着垃 圾填 埋场 的使 用年 限的增加 ,污染 在加重 。菲的蒸汽压小 , 辛醇一 水分配系数高 , 生 物利用性低 ,很难降解去除,属于持久性有机污 染物 。土壤污染中菲的有效去除不仅是一个物理 过程 ,而且还涉及到生理学 、生物化学 、分子遗 传学 以及微生物降解菌群 的微生物生态学【 4 J 。因
体 内 的 富集 能 导致 自由基 和 超 氧 化 阴 离 子 的增 加 ,改 变植 物 的抗氧 化 防御 系统 ,最 终导 致植 物
此 ,菲成为污染土壤修复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污 染场地 中 P A H s的修复研究大多数是围绕着菲展 开的。本文针对近几年国内外应用修复技术治理 菲 污染土 壤 的最新 研究 成果 与应 用 状况进 行 了初 步归 纳 ,并 对未来 的发 展进 行 了展 望 。
污染土壤 中菲的修 复技术研究进展
钱 翌 ,梁 昌金
青 岛科技 大学 环境 与安全 工程学 院 ,山东 青 岛 2 6 6 0 4 2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_刘沙沙

40 卷 12 期
刘沙沙等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7131
量过高会降低光降解速率; 有机质含量越高,石油在土壤表 面的光降解速率越慢; pH 对石油的光降解速率没有明显的 影响。
原位化学氧化法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原位化学氧化法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研究进展摘要:化学氧化技术进入我国以来,国内修复企业尝试将化学氧化技术应用于各类有机污染场地,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
然而,由于国情和化学氧化技术本身的特点,我国化学氧化技术的发展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项目实施周期和资金条件受到限制,因此国内大多数使用化学氧化技术的修复项目仍处于粗放实施阶段。
化学氧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全行业的努力和探索,更需要建立长期、系统的战略思维。
本文将对原位化学氧化法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原位化学氧化;土壤;地下水;修复1.原位化学氧化的概念(一)原位化学氧化的基本概念化学氧化反应使用一种叫做"氧化剂"的化学物质来帮助减少有害污染物的毒性。
这种方法通常称为原位法,因为反应发生在原始位置,它不需要挖掘土壤或将地下水抽到地下进行处理。
就地化学氧化(ISCO)适用于许多污染物,如燃料、溶剂和农药。
原位化学氧化通常用于修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源区,即污染物的原渗漏或排放区。
这个水源地区可能含有尚未溶解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在原位化学氧化后,往往采用萃取处理、自然腐烂监测等其他修复方法来修复随后的少量污染物。
(二)原位化学氧化的实际效用当氧化剂被添加到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中时,化学反应会破坏污染物并产生无害物质。
在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修复中,氧化剂通常通过井注入地下。
在污染源区设置不同深度的水井,方便尽可能多的接触溶解性和非溶解性污染物。
一旦氧化剂被注入井中,它将扩散到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中,并与其中的污染物发生反应。
为了改善混合,地下水和氧化剂可能需要在井间循环。
这包括向一口井中注入氧化剂,并从另一口井中抽取地下水和氧化剂的混合物。
泵出混合物后,加入更多的氧化剂,然后注入第一口井,进行循环。
这种循环流动可以更快地修复更大的面积。
另一种方法是将氧化剂与机械钻井或挖掘设备注入并混合,这可能特别适用于粘土。
高锰酸盐、过硫酸盐、过氧化氢和臭氧是原位修复的四种主要氧化剂。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根际效应研究进展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根际效应研究进展景文杰,全占军,韩煜,蔡譞,马俊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摘要 由根际分泌物介导的根际效应表现为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和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如酶、pH 、有机质等)显著不同于非根际土壤。
根际效应受土壤类型、植物种类等影响较大,在农业生产、林业防护等领域被广泛研究,并被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近年来,根际效应在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其修复机制、影响因素等尚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综述了受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根际效应的修复机制、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强修复效果的措施,以期利用根际效应提高土壤生物修复效率。
根际效应驱动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和分布差异显著,受土壤类型、植物功能性状、重金属性质等因素影响,土壤改良、接种外源微生物等措施可强化植物根际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然而目前相关研究时间较短、规模较小,忽略了多年生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根际效应对重金属修复效果的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周期长导致筛选特异性修复植物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随着根际效应在土壤修复领域研究的深入,建议展开更系统、全面、长期的指标监测研究,从而明确影响根际效应修复重金属的主次因素,同时筛选出针对不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异性修复植物,以便于建立土壤生物修复的植物资源库。
关键词 根际效应;重金属;土壤;根际修复中图分类号:X53 文章编号:1674-991X (2022)01-0153-0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505Research progress of rhizosphere effect in the remediation of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JING Wenjie, QUAN Zhanjun, HAN Yu, CAI Xuan, MA Junyong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Abstract The rhizosphere effect mediated by rhizosphere exudates shows that the species and activities of microorganisms, an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enzymes, pH and organic matter in rhizosphere soil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non-rhizosphere soil. Rhizosphere effect is greatly affected by soil types and plant species, etc., and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us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orestry protection. In recent years, some progress had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of rhizosphere effect on soil remediation, but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its remedi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still need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this study, the remedi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hizosphere effect in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and th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remediation effect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soil bioremediation efficiency by rhizosphere effect. The review indicated that the rhizosphere effects drov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rm and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between the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oils. Affected by soil types,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heavy metal properties and other factors, soil improvement and inoculation of exogenous microorganisms could enhance the remediation effect of plant rhizosphere on heavy metals contaminated soil. However, current studies were in short term and small scale, and had neglected the rhizosphere effec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perennial plants on heavy metal remediation, and the long cycle of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et a challenge for screening of specific remediation plants. With the deeper study of rhizosphere effect in the field of soil remediation, it wa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more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nd long-term index monitoring researches to identify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toration of heavy metals by rhizosphere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specific remediation plants of different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 types收稿日期:2021-09-13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1101-3)作者简介:景文杰(1995—),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矿山生态修复根际土壤研究,*****************.cn* 责任作者:马俊勇(1991—),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学相关研究,*******************Vol.12,No.1环 境 工 程 技 术 学 报第 12 卷,第 1 期Jan.,2022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22 年 1 月景文杰,全占军,韩煜,等.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根际效应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2,12(1):153-160.JING W J,QUAN Z J,HAN Y,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rhizosphere effect in the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22,12(1):153-160.were needed to be selected to facilit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soil bioremediation plant resource bank. Key words rhizosphere effect; heavy metal; soil; rhizoremediation根际是指植物根系与植物-微生物-土壤之间相互作用的狭窄而敏感的土壤微环境区域,其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原土体显著不同。
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研究进展_李玉双

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李玉双1,2 胡晓钧1** 孙铁珩1,2 侯永侠1 宋雪英1 杨继松1 陈红亮1(1沈阳大学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44;2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摘 要 土壤淋洗修复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污染土壤治理技术,适合于快速修复受高浓度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土壤与沉积物。
本文综述了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的特点、技术流程、土壤淋洗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指出异位土壤淋洗修复技术因修复效果稳定,易于实现系统控制和废弃物减量化等优点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天然螯合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环境友好型淋洗剂正逐渐取代人工螯合剂和化学表面活性剂成为土壤淋洗剂研究的主流方向,而现代超分子化学的引入和发展有可能对复合污染土壤的高效淋洗修复研究产生新的影响。
关键词 污染土壤;土壤淋洗修复技术;淋洗剂中图分类号 X 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11)3-0596-07S o i l w a s h i n g /f l u s h i n go f c o n t a m i n a t e ds o i l :A r e v i e w .L I Y u -s h u a n g 1,2,H UX i a o -j u n 1**,S U N T i e -h e n g 1,2,H O U Y o n g -x i a 1,S O N G X u e -y i n g 1,Y A N G J i -s o n g 1,C H E N H o n g -l i a n g 1(1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R e g i o n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E c o -R e m e d i a t i o n ,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S h e n y -a n gU n i v e r s i t y ,S h e n y a n g 110044,C h i n a ;2I n s t i t u t e o f A p p l i e dE c o l o g y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yo f S c i e n c e s ,S h e n y a n g 110016,C h i n a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c o l o g y ,2011,30(3):596-602.A b s t r a c t :S o i l w a s h i n g /f l u s h i n g i s a n e f f i c i e n t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r a p i dr e m e d i a t i o n o f s o i l s o r s e d i -m e n t s h i g h l y c o n t a m i n a t e d b y h e a v y m e t a l s a n d /o r o r g a n i c p o l l u t a n t s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e c h n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 ,a n dc l e a n i n ga g e n t s f o r s o i l w a s h i n g /f l u s h i n gr e m e d i a t i o nw e r e r e v i e w e d .T h e e x -s i t e s o i l w a s h i n g h a s b r o a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p r o s p e c t s ,d u e t o i t s s t a b l e r e m e d i a t i o n e f f i c i e n c y ,e a s y c o n t r o l ,a n d w a s t e r e d u c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r i e n d l y c l e a n i n g a g e n t s ,s u c h a s n a t -u r a l c h e l a t i n g a g e n t s a n d b i o -s u r f a c t a n t s ,h a v e g r a d u a l l y r e p l a c e d a r t i f i c i a l c h e l a t i n g a g e n t s a n d c h e m i c a l s u r f a c t a n t s ,a n d b e c o m e t h e m a i nc l e a n i n g a g e n t s f o r s o i l w a s h i n g /f l u s h i n g .M o d e r n s u p r a m o l e c u l a r c h e m i s t r y w i l l h a v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n t h e w a s h i n g /f l u s h i n g r e m e d i a t i o n o f s o i l s c o n -t a m i n a t e d b y c o m b i n e d p o l l u t a n t s .K e y w o r d s :c o n t a m i n a t e d s o i l ;s o i l w a s h i n g /f l u s h i n g ;c l e a n i n g a g e n 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807029)、辽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经费(2010921004)、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2230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1B A J 06B 02)和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8Z X 07208-009-005)资助。
生物修复技术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278区域治理ON THE W AY作者简介:张文辉,生于1988年硕士研究生,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壤与地下水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张文辉1,王宁21.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2.中科华鲁土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成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因素进行介绍,进而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为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生物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进展中图分类号:P6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4-0278-000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土壤环境面临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重金属在环境中不会降解、消失,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物质的含量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进而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危害人类健康。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正在兴起。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特定的生物(植物、微生物或原生动物)将重金属吸收、转化、降解、富集、转移,进而恢复土壤系统正常生态功能的过程,是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是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环境友好型治理技术。
一、重金属污染与生物修复技术概述重金属污染主要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来源物的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或者一些化合物,而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基本都来源于人类的活动。
在我国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以铬与铅等物质为主。
重金属对我国的土壤造成巨大污染,对依附于土壤的相关工农业活动造成巨大影响。
生物修复技术的出现为治理环境带来新的契机,而其修复原理主要是对生物分解有害物质的能力进行有效利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清除,从而达到治理环境的目的。
通过对该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实践,证明其具有可行性与应用价值,且在清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02694X (2009)0520859207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8210207;改回日期:2008210223 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2009CB4213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195,4077100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林业项目(2006BAD26B0820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46B08)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刘小宁,男(1984—),河南安阳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理生态及干旱环境变化。
Email :liuxn___601@ 3通讯作者:马剑英(Email :jyma @ )刘小宁1,马剑英13,张慧文2,崔永琴1,段争虎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敦煌戈壁荒漠生态与环境研究站,甘肃兰州730000;2.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摘 要:当前,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状况在国内外都很严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植物修复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技术,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某些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积累和转化,达到减轻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的。
与传统的处理土壤污染方法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经济、简单和高效等优点。
简要介绍了植物修复的几种类型,论述了当前国内外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重点涉及了其中的植物提取和植物稳定两种修复类型,当它们与其他诸如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相结合时,可以提高植物的修复效果。
而超积累植物由于其独有的生理特性非常适用于大规模应用。
最后探讨了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一些不足、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关键词:植物修复;重金属;土壤;超积累植物;基因工程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随着各国工业化的深入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加剧,多种含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造成土壤中相应重金属的富集。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复合污染一般是指在同一环境介质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种类不同、性质不同的污染物共同存在且互相作用或反应,从而引发的污染。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复合污染物组合,在土壤环境中较为普遍存在。
重金属离子与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会影响其自身的理化特性、迁移转化规律,甚至影响生物毒性,这使得采用原有的化学、物理、生物、电化学等单一的修复技术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目前,各国学者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环境生态和环境毒理方面,而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技术研究相对较少。
为更加深入了解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特点,并为优化其协同处理过程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本文综述了此类复合污染类型和主要来源、交互作用及联合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引言重金属和有机物是土壤环境中常见的两种污染物,它们都具有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的特点。
重金属如铅、镉、汞等可以在土壤中积累并进入食物链,引发慢性中毒。
而有机物污染则通常来源于农药、工业废水和城市固体废弃物等,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生态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然而,实际情况中,土壤往往同时存在着重金属和有机物的复合污染现象。
复合污染的修复相比单一污染更加复杂,因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和共同的影响机制。
因此,研究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联合修复技术成为解决土壤环境问题中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1重金属和有机物的交互作用与单一污染体系相比,复合污染体系更加复杂,污染物与污染物之间、污染物与生物体之间都会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复合污染效应。
土壤中重金属与有机物的交互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吸附行为的交互作用。
一般是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与有机物之间存在着对土壤吸附点位的竞争,主要发生在腐殖质部分;(2)化学过程的交互作用。
包括吸附-解吸、络合解离、氧化-还原和酸碱中和反应等,重金属、有机物共存生成的络合物或重金属有机化会改变两者的物化行为,从而影响其水溶性、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等;(3)微生物过程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