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拜五台山开悟的高僧
丁元英在五台山的诗及和尚改诗

丁元英在五台山的诗及和尚改诗
丁元英,一位精通传统文化和现代商业的奇才,在五台山论道时,他写下了下面这首词,表达了他对“道”的理解和对命运的看法: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这首词的意境深远,表达了丁元英对“道”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悟道并不是说命运,因为命运是变幻莫测的,无法预测和决定。
修行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取真经,因为真正的修行应该是从内心出发,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达到对真理的理解。
人生中的喜怒哀乐、生死荣辱,都不是前生注定的,而是与个人的修行、因果报应有关。
袈裟并不是绝对的清净,修行也不能只是追求红尘之外的空灵。
相反,应该从内心出发,不染红尘,保持性空。
古刹里的钟声虽然已经响了千年,但那只是人们的痴言梦语,不能真正悟道。
后来,智玄大师在书案上改写了这首词,更加强调了悟道的重要性,并且把“务”
字代替了原句中的“勿”,强调了修行必须积极取真经,而不是消极地避免错误。
同时,“生、灭、枯、荣”的改变也更加贴近原句的“悲、喜、枯、荣”,使整个词更加协调: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皆有因缘注定。
这首改写的词更加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并把“皆有因缘注定”改为“皆有因果注定”,强调了因果报应的观念。
同时,“方知”和“务取”的运用也更加贴近原句的意境,使整个词更加协调。
智玄大师的改写不仅体现了他的高超文化素养和修行境界,也进一步彰显了丁元英原词的精髓和智慧。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虚云大师,俗姓于,字元智,福建南安人。
他的一生是跨越了清末、民国、抗战、新中国等历史时期的长寿禅师,被誉为“中国近现代著名高僧之一”,有着极高的禅宗地位。
他的开悟经历是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虚云大师在出家之前的人生非常坎坷。
他曾经迷恋于世俗的名利,曾经俯首称臣,仕途得意,权倾朝野。
可是,在离开官场之后,他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学了几年佛经,但始终不得其真谛。
他终于下定决心,亲自赴禅院讨教,在禅师的指导下接受了半年的严格修行,终于在一天晚上放下种种杂念,心灵得到彻底的净空,悟得了生死的真相,彻底开悟。
虚云大师回忆道:“那天晚上,我漫步在花园里,忽然听到一声猛响,如惊雷般大。
接着,我听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层的声音:‘生死有定,因果不虚。
’那一刻,所有的纷扰、所有的执念、所有的痴迷,在它的面前尽皆化为虚幻。
我当时有如洗礼一般的感觉,浑身畅快,欣喜若狂。
”虚云大师开悟后,寻找教义的经历并没有结束。
他一直担心自己没有完全悟透佛理,所以继续不断地提问诸如“菩提道相究竟如何?”,“何为佛法?”,“佛陀慈悲智慧何时常在?”等问题。
而他所寻的答案恰恰是佛学的根本要义,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脱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让他们也能实现自我解脱。
虚云大师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开悟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而是在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和充满挑战的修行中慢慢地逐渐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经历重重考验,学会战胜自己的贪婪、嫉妒、憎恨等各种执着,也要学会关注其他人的幸福,学会在无私的行为中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解放,成就自己的一生。
明哲方丈:爱国爱教的高僧

明哲方丈:爱国爱教的高僧明哲法师,字日晶,俗名张玉祥,号云祥。
1925年3月出生,山东济宁市人,7岁开始读私塾,跟母亲吃素学佛,通读四书五经。
因家境贫寒,15岁辍学,曾想出家未遂,到万盛祥玻璃店学徒。
1948年2月8日投拜上海圆明讲堂圆瑛老法师座前,正式出家为僧,即到福州鼓山涌泉寺做沙弥。
1950年在福州市舍利院慈舟老法师门下,受三坛具足大戒,学戒律,学华严教义。
1952年随慈老去厦门南陀普寺任僧值职。
1953年春在上海随静权大德高僧学天台,华严大教。
1954年秋去五台山清凉吉祥寺随能海上师学习戒律和密宗教法。
1955年应广济茅逢净如方丈邀请,参加华严法会,作为副讲。
195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佛学院,1959年毕业,并分配回原籍。
“十年磨一剑”,到1979年止,明哲法师对佛法则是潜心研究三十余年。
1980年,唐代东渡的鉴真大师肉身回国巡礼,明哲陪同日本京都提寺馆长森本教顺长者上供,念经、瞻礼,使活动圆满完成,并增进中日两国佛教交流和人民友谊。
1980年秋中国佛学院恢复,任副教务长,兼任讲师授课,并任中国佛协理事及常务理事。
1984年调任中国佛协所在地广济寺任首座和尚,开办僧伽学习班。
在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领导下,经常参加外事活动,并出访日本、法国等。
1987年在赵朴初会长支持下,应青岛市佛教界的邀请,1988年膺任青岛市湛山寺第三任方丈,并为青岛市佛教会会长。
明哲法师现任中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任理事,山东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山东湛山佛学院院长,青岛市佛教协会会长、青岛湛山寺方丈等职。
湛山寺是于1932年由虚法师创办的天台宗道场,占地150亩,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开放性寺庙,规模为五进,沿中轴线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楼下设法堂,可容纳约五百人听讲)。
两侧分东西两院:西院为佛学院,属教育区:东院建有可供五百人同时用斋的大斋堂,上设文化楼,另设佛缘宾寓和素香斋。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1、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2、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五台山是谁的道场

五台山是谁的道场
文殊菩萨的道场。
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共有五座山峰,因称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因山高顶平,好像平台,故又称五台山。
山上最早的寺院,是东汉明帝时建立的显通寺,寺中供奉无量寿佛。
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
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
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
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
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
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纪念五台山已故的三位法师

作者: 辛补堂;郑伏林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44-44页
主题词: 广济;佛教圣地;成佛;化悲痛为力量;新都宝光寺;中国佛教协会;近慈寺;佛教界;南禅寺;弘法
摘要: 闻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净如、成佛、通愿三位法师分别于今年3月3日、15日、6日先后圆寂,全山400多各族僧众举行回向法会,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法师们的遗志,爱国爱教,振兴佛教圣地。
净如法师,俗名李子阳,1906年9月出生于山西省应县寨子村,1926年在上海法鹿寺出家。
1930年后常住广济茅蓬,1946年后,先后担任过知客、维那,主讲等僧职。
1951年代理法度法师任方丈,1957年正式升为方丈和尚。
法师曾往陕西、浙江、福建、北京等地参学,1980年再回广济茅蓬任方丈。
中国当代十大高僧的介绍

中国当代十大高僧的介绍一、中国当代十大高僧之星云大师星云大师那可是相当有名呢。
他出生于1927年,江苏江都人。
星云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推动佛教国际化、现代化。
他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众多的寺院和佛教文化中心,像佛光山就是他一手创建的。
他的理念特别与时俱进,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去阐释佛法。
他很注重佛教文化的传播,写了好多好多书呢,那些书就像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很多人了解佛教的大门。
他还特别关心社会公益,经常组织各种慈善活动,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真的超级有爱心。
二、中国当代十大高僧之净慧长老净慧长老出生于1933年,湖北新洲人。
他提出了“生活禅”的理念,这可太酷了。
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悟禅意,不是非得在寺庙里正襟危坐才行。
长老经常举办各种禅修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参加。
他还努力推动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佛教文化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为人非常的平和,对待弟子和信众都是充满关爱,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三、中国当代十大高僧之传印长老传印长老出生于1927年,辽宁庄河人。
他在佛教的教义研究上那是相当的深入。
长老特别重视佛教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好多优秀的佛教人才。
他在寺院管理方面也很有一套,把寺院管理得井井有条。
而且他还积极参与国际佛教交流活动,让中国佛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他那种对佛教事业的执着和认真的态度,真的很值得钦佩。
四、中国当代十大高僧之一诚长老一诚长老出生于1926年,湖南望城人。
他一生都在为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努力。
长老非常注重僧伽教育,他觉得只有僧人自身的素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弘扬佛法。
他在寺院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贡献,让寺院成为了人们心灵慰藉的地方。
他的慈悲心怀那是有目共睹的,对待每一个人都充满善意,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周围的人。
五、中国当代十大高僧之本焕长老本焕长老出生于1907年,湖北新洲人。
他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色彩。
他历经风雨,始终坚守对佛法的信仰。
峨眉山21位高僧大德

慧持大师像慧持大师是晋代高僧(公元337—412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出身于世族家庭。
自幼聪颖,有文才。
18岁时与兄慧远听高僧道安讲经说法,豁然而悟,遂同拜道安为师。
时逢战乱,随道安僧团辗转迁徙,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在这样的艰难岁月,道安师徒依然坚持修学,不废佛业。
兴宁二年(364年)取道南下,到东晋治下的襄阳后,师随兄远公东下,初憩荆州上明寺,后到庐山修住。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欲观瞻峨眉,振锡岷岫,辞远入蜀,远苦留不住,感叹说:“人生爱聚,汝独乐离,如何”,师亦悲戚,但以为“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剖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
于是兄弟洒泪而别。
到蜀后,受到剌史毛璩的热情接待,住龙渊精舍,讲经布道,蜀中人士,望风推服,能入其堂受到接待的,竟被称为“登龙门”。
师为酬宿愿,不久上峨眉山创建普贤寺(今万年寺)。
慧持是来峨眉山传播佛教的第一位高僧,后回龙渊精舍修持。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谯纵之乱,杀死毛璩,师去郫县中寺避难。
谯纵侄道福率兵追击毛璩部属至郫,进入寺中,众僧惊走,持师在房前盥洗,镇定自若。
道福知为高僧,不敢加害。
境内平静以后,还住龙渊精舍,讲说斋忏,老而愈笃。
义熙八年(412年)圆寂,世寿76岁。
持临终遗命:“经言,戒如平地,众善由生,汝等行住坐卧,宜其谨哉”。
慧持在蜀12年,为弘扬佛教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晋朝的明果大师是四川资州人,幼年剃发龙游山。
回蜀后到峨眉山结茅住锡。
此时,当地百姓传说道观乾明观中有妖孽蟒患,骚扰四邻。
于是,明果大师遂约山民来到乾明观,弄清妖孽是蟒患。
经过他勇射妖蟒,清除妖孽鬼怪,保其四方安宁。
此事对乾明观的道士和山民影响甚大,也令观中道士欣佩,愿归依佛门。
后来,明果大师被道士礼请主持观中之事,师主事后便重新修建殿宇,改道观为寺院,因寺后白岩峰居中,故取名中峰寺。
由此,中峰寺乃峨眉山中道观改佛寺之初始,为峨眉山最早的六大古寺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拜五台山开悟的高僧
古来修道人,他们在修行时,特别注重求菩萨加持开智慧,消业障。
这些菩萨加持修行人开悟的故事,在佛教各大名山都有,而尤其以五台山最多。
历来要弘法利益众生,就需要智慧,三步一拜文殊菩萨道场,则成为许多修行人的功课。
拜五台山,在历代高僧中都有记载。
唐朝,法云和尚。
雁门赵姓人士之子,天生的资质纯朴善良,对于别人的毁誉皆能淡然处之。
等到就学之后,愚痴鲁钝而没有记性。
年十二岁时,父母将其送往五台山华严寺礼拜净觉和尚为师,不论是捡拾柴火汲取用水,都能不畏其辛劳,年纪到三十六岁时,读诵习经都不能胜任,大众因为他的愚笨,于是称呼他为‘牛云’。
有一日自己很恨自己的资质怎么如此鲁钝,长久生于人世又有什么作为。
当时正当大雪的日子,法云光著脚朝礼五台山,一心持念文殊师利菩萨之圣号,祈愿恳求文殊大圣开发他的心眼智慧。
法云如是而一路前行礼拜,寒冷也不知道穿衣,饮食不知其味,内不知有色身,外不知有他物,唯有祈求文殊大圣,凡是路上逢著人便问文殊菩萨的住处。
如是走遍五台山的五个峰头,完全了无所见。
每到寺里乞食,求见文殊菩萨的心志便更增恳切。
整日皆这样如迷如醉,然后又来到东五台,见到一位老人正在烤火取暖。
法云即前
往请问曰:‘大德,请问文殊菩萨住在何处?’老人云:‘你问他要作什么?’法云曰:‘我天生愚痴鲁钝,要请菩萨为我开明智慧。
’老人云:‘那个老弱衰颓的百拙汉,你还是不要见的好。
’法云以为他是发狂了,于是前往北五台。
一到北五台,便见到先前那位老人拥著雪而坐,法云心中认为非常稀奇,心中以为此老人就是真的文殊菩萨也,于是又前往叩头请问。
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寒冻饥饿,并且因为四处奔驰而极度疲困,因此体力不支而倒地不起,口中吐出一堆血团。
法云见到先前的那位老人语曰:‘你于过去生曾经作法师,贪爱他人的利养,自私而吝于布施佛法,以如是因缘,堕入于牛类之中,愚痴而一无所知,以酬偿这个宿世业债。
但是由兮于受佛法之力的缘故,如今可以得到人身,又能出家而入于僧数。
由于悭吝布施佛法而尚余的业报,是故没有办法读诵学习经典。
’ 老人随即以铁如意钩,砍其胸口而取出心脏,令法云视之,宛然就如同牛的心,接著就在天井当中洗涤干净,最后再将其安置回身中。
然后老人叱声云:‘起!起!’法云于是忽然醒过来,感觉身体没有任何的痛苦微恙,只是整个身体全部流汗,更再寻觅老人,竟然已经不见了。
只见有祥瑞的云彩突然生起,有柔软的微风吹拂衣裳,法云仰头看著天际,有圆满之光明犹如明镜,并且见到先前的老人,坐在莲华之上,闪耀而消失不见。
法云从此以后,过去世所诵持的经论,宛然清晰而能够记忆,如同获得自己遗失的旧物。
从此
之后终身精进修行,如同抢救头上的火燃。
有一天夜里旋绕经行于阿育王塔,一直到夜半三更,忽然见到白色的光明如同流水,从北天台一直连接到灵鹫峰,当中现出天人楼阁,珍宝颜色灿烂光明,天阁上题额曰‘善住’。
当时为开元二十二年春天,然后向大众辞别而命终。
(清凉山志)
近代最有名的,应该有以下几位,我就大概介绍。
第一位就是禅门泰斗云公(虚云老和尚)。
云公发愿拜五台山,是从普陀山起香,他是四十二岁,原来跟他一起拜的,有五六个人,但后来都退去了。
而云公却坚持下来。
有一次,拜到黄河边上,刚好下大雪,云公就被冻僵了,昏过去。
这时乞丐文吉来救他,给他喝了一碗粥,他就醒过来。
第二次,又是昏过去,还是乞丐文吉来救他。
后人说,这个乞丐是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叫做妙吉祥。
文吉刚好暗和了这两个字。
其实,里面有个对话,就知道文吉真是文殊菩萨。
那次文吉用雪煮粥,让云公吃了恢复身体。
文吉问云公,你为什么要拜山,云公说,自己一出生,母亲就去世,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给他娶了两房妻子,但他却跑去出家了。
想起来实在不孝。
所以就发愿拜五台山,来报答父母恩。
文吉又问,你从哪里来?云公回答:从普陀山。
文吉舀出了一碗雪,问云公:普陀山有这个不?文公回答:没有。
文吉把碗热了,变成了水,问云公:这个是什么?云公一时语塞。
这个对话,很精彩,就知道了文吉不是一般的乞丐。
这个机
锋,云公到了五十六岁开悟,他才明白了文吉乞丐当时问他的。
虚云和尚三步一拜五台山,建议大家去看《百年虚云》,看这个电视剧,很好。
这些电视剧都是近代的禅门高僧,如本焕,净慧、佛源等大德他们智慧的结晶。
近代的祖师中,能拍出一部电视剧的,只有云公了。
第二位,是本焕长老,他在五台山拜了七万多个头。
后来在碧山寺闭关,原来是广济茅棚,本老在碧山寺放了三年的焰口,连供一千场来超度在抗战中阵亡的人。
一堂焰口要整整四个小时,佛门中放焰口是很大的超度法会。
我建议说,修《地藏经》的,要多学会放蒙山施食,冥阳两利。
人间为什么会有灾难,就是因为众生有怨气。
包括杀生的,乃至各种战争后,就会留下一股怨恨的磁场,要是没有化解掉,人间灾难就比较多。
每个朝代都特别注重安抚这些亡魂。
比如唐朝开元年间,在全国建大开元寺,就是超度阵亡将领。
禅宗和天台宗的祖师,都特别注重超度这一块。
像蒙山施食,瑜伽焰口,水陆法会等,这些天台宗祖师创造出来的,用来化解怨结的。
还有现在比较有名的,像仁达法师,他以科学家的身份出家后,六十岁的高龄,去三步一拜五台山。
这个就很了不得了。
还有广东的日照法师,他从广东出发,是三步一拜四大名山,广东到普陀,到九华,到五台,最后到峨眉山。
当然,
也有其他默默无闻的苦行僧。
文殊菩萨加持不可思议。
如果你要度众生,尤其是度亲人,你用嘴巴去度,根本度化不了,你越是讲,他越是反感。
那我建议你带他去圣地朝拜一下。
也不要怕说,父母都会诽谤三宝,以后造下无间地狱。
这个是错啦。
他其实是无心的,算不上诽谤三宝。
文殊菩萨有个大愿,凡是诽谤我的人,都都要度他。
为什么呢,你诽谤他,说明你跟他有缘,只是恶缘而已,但在文殊菩萨的大智慧里,善恶只在一念间啊。
一念善起来,千年之恶就消失了。
善好比灯光,恶好比黑暗,一灯能破千年暗。
在五台山,北台,去过五台山的都知道,北台最高,上面供者是无垢文殊,五爷庙真正的是在北台。
以前有个人的,他看到北台上有个龙池,里面有钱,他就去偷,偷了以后跑下来,滑到了山腰,上不去也下不来,底下又是万丈深渊。
这时,他内心起了一念的忏悔心,知道自己偷了菩萨的钱,被护法神惩罚了。
就赶紧忏悔,求文殊菩萨加持,到了天明,跑出一条白兔,他顺着白兔就走出来了。
所以恶念起来时,清凉即地狱,五台山是清凉山。
善念起来时,地狱变清凉。
地狱和天堂其实不遥远,只是当前人一念彰。
所以众生不信佛,诽谤三宝,没有关系,等他信佛时,他会懂得去忏悔,过去的罪业就消的比较快。
以前有个世亲菩萨,他诽谤大乘,有一次生病呢,他哥哥专门弘扬大乘,就是度他,给他念大
乘经典,他念了以后,知道自己以前执着小乘,诽谤大乘,起了忏悔心,说自己要把舌头割下来谢罪。
他哥哥说,你不要割下舌头,你只要用你的舌头来赞扬大乘,那也是忏悔。
世亲菩萨也成就了。
北宋的宰相张商英,他原来也是不信佛,看每个人都对佛很有虔诚,他就写文章来批判。
晚上写文章时,他绞尽了脑子,写不出来,妻子问他,你要些什么,他说,我准备写《无佛论》。
妻子说,既然是无佛,又何须论呢?你还是去看看佛经先,你才能去反驳。
他就去看了《维摩诘经》、《金刚经》,感觉佛法实在伟大了。
而后成为佛教的大护法。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度诽谤佛的人,不信佛,是因为他知见有错误,知见对了,他信了,会更加勇猛。
当然这是要有大魄力的人来讲。
修行成就比较快的,都是大魄力的人。
拿起屠刀当强盗,是大魄力,只是他用错了,但他放下屠刀时,他去修行,也是大魄力,成就就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