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边塞诗

唐帝国强盛为边塞诗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到顶峰,有近2000首,达各代总和。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初唐:

一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为代表,"洗濯浮夸,兴寄独远",境界雄放,奠基盛唐之音。

二以骆宾王为代表,贬谪而作,也因初唐尚未形成盛唐胸襟气势,多悲凉气氛,雄奇西域风光中融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

三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没到过边塞,而写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

主导风格是郁勃。表现在两方面: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和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代表骆宾王,后者陈子昂。他们参军出塞,亲身体会,感触深刻。

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关注,对爱国精神颂扬,对征戍苦难申诉,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

发展鼎盛,涌现著名边塞诗派,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阳刚之美。

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手法展示战争残酷、环境恶劣,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另一方面,凸显人面对战争的巨大精神力量,不屈意志、必胜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中唐:

数量未下降,思想和艺术不断有新追求和创新。

代表李益,其作豪放明快、雅俗共赏、富音乐美,多方面真实形象反映战争实际,闪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光彩。

主导风格是苍凉沉郁。

唐由盛转衰,对外优势渐失,生活水平渐低,诗人开始对朝廷讽刺,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增加,边愁乡思成主要内容。

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晚唐:

乐府题边塞诗情调凄苦,氛围低沉黯淡,主导风格是萧飒。

国运衰弱战事起,边将报国之志、戍卒思乡之愁、征妇孤独之怨、边地沦陷百姓流离之苦等展现晚唐边塞真实图景。

惨淡凄清的自然意象与晚唐边塞诗低沉萧飒的情感基调相适应,沮丧、绝望情绪蔓延。

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

唐代边塞诗的“玉门关”

·我国西北疆域内重镇,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和交通要塞

·唐军与北匈奴曾多次“玉门关”大战

·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时

·元鼎或元封中(前116—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关的长城,玉门关随之设立

·本世纪以来,依据敦煌西北80公里许的小方盘城所出“玉门都尉”等汉简,学界倾向此城即汉玉门关·现没找到唐“玉门关”遗址,两原因:千余年来的风雨侵蚀,可能已毁;清代修双塔堡可能利用了其残址·李并成认为,在今疏勒河南岸、汉长城“昆仑塞”址、伊吾路起点、距隋唐晋昌城不远、敦煌以东三四天行

程处、肃省安西县双塔堡附近。自东汉即设立,延续唐末,历时约830多年

★两层意象

一、实指:通过典故或经历抒发的文化传承

有自身的文化传承性,是一种文化的惯性思维,在诗歌当中往往体现为具体的历史典故 1.写边塞恶劣、暗示将士作战艰辛

玉门关处偏远西北内陆,气候恶劣,荒凉苦寒,山谷积雪,春夏寒冬,随时消泮,寻复结冰,路途险阻,寒风惨烈,大漠、风霜、严寒、瀚海、戍楼、飞雪、枯蓬、热海、火山等遍地,诗人有意营造荒凉氛围,表现征人作战艰苦。

·王之涣,盛唐,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风光 ·游历甘肃时写下,记边疆生活,玉门关在这首诗中是实指 ·“凉州”地名,今甘肃敦煌、酒泉一带,州治在武威;又是乐曲名 ·黄河、高山、孤城组成边塞风光图, 气氛旷远苍凉

·前两句以黄沙飞扬于天地间,古城坐落于万仞高山中,渲染西北边地、大戈壁上辽阔荒凉、萧索空阔 ·满地黄山,直上白云,一句就将边地风光的典型特征概括出。万里黄山,一座古城,写凉州荒凉萧索的气象 ·一曲如泣如诉的“折杨柳更触动了人们的心弦,仿佛听到了征人那春风难到边塞的怨诉” 更让人产生“君门远于万里,恩泽不及边塞”的联想,在审美体验中不知不觉将边塞景象转为悲壮苍凉的情感境界

·“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出西北边塞“玉门关”遥远、荒凉,恶劣,连春风都到达不了

·暗用汉代李广利转与班超传两典故,由于边塞的遥远和荒凉,皇帝恩泽到不了边塞,将士厌战、盼归 ·玉门关这个决定人“生与死”的重要关卡,守住它成了人们不变的信,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人们也毫不畏惧。班超、李广利的故事就给玉门关深深地打上了“国门”象征。李广利、班超虽然战功赫赫,终没得到重用

·通过度玉门关抒发心情,心境融入空旷寂寥的边关荒野中,追昔抚今,百感交集 ·抒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感叹和对人生、对社会的深沉感喟 2.表达将士久戍盼归

·征人远离故土,塞途愈远,乡愁浓重,不可排遣 ·较少浪漫气息而更关注现实,少豪情壮志而多悲壮苍凉

·远征将士奋战疆场、英勇打击敌人的顽强斗志,因战争频繁、归乡无期的怨恨及生入内地的渴望

·将功名无望、边地苦寒、战场孤魂、征战艰辛与对家人的怀想眷恋融为一体,将思乡之情与从军报国的豪情杂糅,消解征人内心孤独寂寞、忧愁怨恨,在伤感中给人以崇高的震撼

·开头写景,抓住边塞典型

·用浩渺的青海湖、浓密的长云、茫茫的雪山、荒寂的孤城,

渲染西北边疆的空旷凄凉、条件艰苦、坏境险劣,衬托出远征将士艰难困苦的精神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军行七首》 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用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长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

·用不破楼兰、誓死不归,写出将士以身许国的决心,也写出不破楼兰,终无归还之日的悲愤 ·借写坏境艰苦、战争激烈,征人归家无期,抒发对广大将士的同情,歌颂为国献身的爱国热情 3.传达献身边疆,报效祖国的愤激情怀

二、虚指:对玉门关心灵化的感悟 ·没去过玉门关,虚写

·深化边塞诗的情感境界和拓展边塞诗的美学意蕴

·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边塞,超越其自身涵义, 成为表现特定情境中诗人主体悲壮情感的媒介 ·对于异域风情的无畏、新喜、惊奇, 将泪水和悲歌融进战地生活和边塞环境的描绘中

·将历史与现实的意义、“ 国人”心理情感积淀, 侧面反映出唐边塞生活、时代精神、社会心理、情感世界

·静谧秋夜皓月当空,长安洒上一片银辉;伴着冷清月色,千家万户忙捣练,为远方征人制衣被;杵声阵阵,忧心惴惴;萧瑟秋风,树叶飘飘,凉气袭人,还没穿上塞衣的征人远在玉门边陲,怎不使人愁肠百结,牵心揪肺;什么时候才能平定“胡虏”,体兵罢战,心上“良人”得以还回?长安明月与遥远玉门关连结成画,四起捣衣声与万户情思融汇成诗,“玉关情” 就暗示出思妇对远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塞下曲·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为祖国,把一切置之度外 ·长期在边塞,老不得归 从军词五首·令狐楚

暮雪连青海,阴霞覆百山。可怜班定远,生入玉门关。 送张六谏议朝·武元衡

归去朝中如有问,玉门关外老班超。 ·反用汉代两典故

·不贪生怕死,积极报国

秋夜曲·王建

高楼云鬟弄婵娟, 古瑟暗断秋风弦。 玉关遥望万里道, 金刀不剪双泪泉。

闺怨·戴叔伦 看花无语泪如倾,

多少春风怨别情。 不识玉门关外路, 梦中昨夜到边城。 关山月·翁绶

裴回汉月满边州,照尽天涯到陇头。 影转银河寰海静,光分玉塞古今愁。 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

况是故园摇落夜,那堪少妇独登楼。 岑参《玉门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凄凉

《苦哉行》 其三·戎昱 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 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

代春闺·崔液 江南日暖鸿始来, 柳条初碧叶半开。 玉关遥遥戍未回, 金闺日夕生绿苔。

新雁·吴融

湘浦波春始北归,玉关摇落又南飞。 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晖。 紫阁高翻云幂幂,灞川低渡雨微微。 莫从思妇台边过,未得征人万里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