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萎缩性胃炎治疗方法

萎缩性胃炎治疗方法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消化不良、胃灼热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萎缩性胃炎可能会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希望对患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首要的是要调整饮食习惯。
患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同时还要避免饮酒和吸烟。
此外,还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清淡和规律,有助于减轻胃部的负担,缓解症状。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
对于不同类型的萎缩性胃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药物。
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患者在服用药物的同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不可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止用药。
另外,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医治疗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主要是通过中药调理,如补脾胃、理气和胃、清热解毒等。
不少患者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获得了明显的疗效,因此中医治疗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治疗方法。
此外,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来说,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缓解症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最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复诊,接受医生的跟踪观察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期早日康复。
总之,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对于患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来说,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调整饮食习惯、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定期复诊都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希望患者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早日康复。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消化内科发病率比较高,大多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十二指肠反流等原因导致的。
一般可能会表现出上腹痛以及腹胀等症状。
需要通过胃液分析等手段确诊,确诊后可以通过中医治疗缓解病情。
医学上,中医治疗的方法包括了中药或者针灸的这两种方法。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1、脾胃虚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以及胃黏膜变薄等。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脾胃虚弱而引起的。
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不振、腹部隐痛、腹部虚胀、便溏、泄泻等。
对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
2、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喜食热饮等,针对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小建中汤进行治疗,以缓急止痛、温补脾阳,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畏寒、腹痛等临床症状。
3、饮食阻滞长期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人群,或者喜欢暴饮暴食的人群非常容易得饮食积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饮食阻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厌食油腻、腹胀、腹痛、嗳气且气味酸腐、便溏且气味臭秽。
对于饮食阻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可以食用保和丸以健胃消食,缓解其临床症状。
4、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嘈杂、嗳气、反酸、口苦等等,临床上常用四逆散进行加减治疗,以疏肝和胃。
5、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其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且疼痛性质多为刺痛为主。
对于气滞血瘀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血腑逐瘀汤加减治疗,以行气活血止痛。
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炒苍术、川朴、陈皮、木香、姜半夏、茯苓、桂枝、炒白芍、香橼皮、建神曲。
将以上中药用水煎煮服用。
此中药方剂具有泄肝和胃化湿的作用。
如果患者朋友有肝火旺盛和脾胃湿热的情况,那么可以服用此中药方剂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药方剂二:炒白芍、乌梅肉、北五味、佛手、丁香、苏子、苏梗。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简介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发生退行性变的疾病,以黏膜的腺体萎缩和纤维组织的增生为特征。
中医认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等因素有关。
针对不同的辨证,中医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中药汤剂、针灸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疗。
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通过辨别病情的不同表现,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萎缩性胃炎来说,常见的辨证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等。
1.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萎缩性胃炎的常见辨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症状。
治疗时应调养脾胃,增强消化功能,常用的中药包括养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
2. 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萎缩性胃炎的另一种辨证类型,主要表现为乏力、倦怠、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应补气养血,常用的中药有补中益气汤、养血汤等。
3.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辨证中的另一种情况,表现为胃痛、腹泻等症状。
治疗时应调节阴阳平衡,常用的中药有四逆散、调胃承气汤等。
论治针对不同的辨证,中医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中药汤剂、针灸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根据辨证选用相应的中药。
常用的药物包括养中益气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养血汤、四逆散、调胃承气汤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脾胃功能、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等作用,可以缓解症状、改善胃的功能。
2. 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的常用方法,对于萎缩性胃炎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汤剂有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四君子湯、养胃汤等。
这些中药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补气养血等作用,帮助恢复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3. 针灸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对于萎缩性胃炎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中脘、足三里、关元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脾胃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机体免疫力等,有助于治疗萎缩性胃炎。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辨证论治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怎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药怎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系统领域多发性病症,以胃黏膜变薄或有不典型增生、肠腺化生伴发,及黏膜腺体和上皮萎缩为主要特征。
WHO在1978年,将其按肠腺化生定义,积极展开治疗,将其向癌变发展的进程阻断,是临床应对本病的重点。
中医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药在治疗中作用十分突出,那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是什么?(一)饮食不节依据中医观点,本病的发生与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相关。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若喜食辛热刺激、肥甘厚味之品,暴饮暴食,或嗜烟酒,阻碍胃气运行,促使郁热内生,阴血耗损,进而使黏膜丧失滋养,最终致萎缩发生。
(二)正气亏虚大部分研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本虚标实为特征,本虚是正气亏虚,标实是邪气实。
气虚无力助血行致气滞血瘀,正气亏虚无力运转熟食,进而虚者更虚实者更实。
虚实夹杂,无力升清降浊致胃机升降失常,运行受阻,故需重视“补正气”的作用,气行血行,升降相应,运转正常。
(三)肝胃不和有学者研究认为,脾、胃共同完成对摄入水谷的输布、吸收;肝主疏泄,对脾胃运化有协助作用;若肝郁气滞,可致脾胃不健,引发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消瘦、食欲减退、腹泻等为症状,为平素肝郁,日久致气血生化不足、脾胃虚弱。
(四)胃阴不足胃络失养、胃阴不足,为重要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
因胃阴不足,主要饥而不食或食而不足致胃阴亏虚,阴虚生内热,内热耗损阴血,进而使黏膜失去濡养,最终致萎缩发生。
因胃部腺体萎缩,对胃蛋白酶、胃酸分泌明显减少,甚至表现为完全无游离酸的情况,症见食欲下降。
胃失濡养,可引发胃脘灼痛。
(五)湿热内蕴胃湿热蕴结,郁而化热,可伤胃气,新血不生,促使气血津液濡养丧失。
表现为湿热内生、胃阴受伤,反复发作,随病程迁延,可使胃阴、胃气耗伤加重,对胃的运行功能产生影响进而上发本病。
二、如何采用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一)补虚祛实方法其一为健脾化痰法。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如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方:【辨证】脾胃虚寒,气滞血瘀。
【治法】补气温中,活血散瘀,消肿生肌。
【方名】益中活血汤。
【组成】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萸10克,丹参15克,乳没各8克,生蒲黄13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川芎12克,乌药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辨证】肝郁胃寒。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散寒。
【方名】疏肝和胃汤。
【组成】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川连10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黄芩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缘由不明的慢性胃炎,在我国是一种罕见病、多发病,在慢性胃炎中约占10% ̄30%。
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种特殊细菌分泌多种毒素损害胃粘膜形成慢性炎症,并惹起一系列症状。
假设症状久治不愈,又比拟重,应该首选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建议你采用以后国际上比拟推崇的一种方案:奥美拉唑20毫克,每日2次;克拉霉素0.25克,每日2次;替硝唑0.5克,每晚1次,初次剂量加倍。
3种药(又称三联)应服7~10天。
请留意选牢靠的品牌,以保证疗效。
依据我们早先的阅历,大局部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症状清楚好转甚至完全消逝。
当然,这一方案根治的成功率也不是100%,而是80%~90%。
假设根治后仍有症状,可以从维酶素、胃乐宁、吗叮啉、普瑞博思等药中选择一二种服用,时间宜长一些。
饮食上宜定时定量,少吃抚慰性食物;戒烟、酒,勿乱服药;如有口腔、鼻腔的慢性炎症,应加以治疗,并活期停止胃镜复查。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并应活期反省,以防癌变。
【处方】1.所食食品要新颖并富于营养,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铁质摄入。
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用或少用抚慰性调味品如鲜辣粉等。
2.节制饮酒,不吸烟,以防止尼古丁对胃粘膜的损害;防止临时服用消炎止痛药,如阿斯匹林及皮质激素类药物等,以增加胃粘膜损害。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 简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慢性炎症的一种类型,主要特点是胃黏膜的萎缩和功能减退。
本文将介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和原理,以及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2. 中医理论解析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脾胃虚弱、痰湿内蕴、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清除痰湿、活血化瘀来缓解炎症并恢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
3. 中医治疗方法3.1 中药治疗中医通过中药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的中药有以下几种:3.1.1 人参人参具有补气、健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改善胃黏膜的萎缩状态。
常用的配伍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
3.1.2 陈皮陈皮具有理气、健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脘疼痛和胃胀气等症状。
常用的配伍有陈皮、白术、茯苓等。
3.1.3 炙黄芪炙黄芪具有补气养血、健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
常用的配伍有炙黄芪、茯苓、五味子、当归等。
3.2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中,“食疗”被广泛运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忌食油腻和高脂食物,如猪肉、油炸食品等。
•忌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多食用温热性水果,如苹果、梨等。
3.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4. 中医方剂推荐4.1 枣泥丸【组成】枣泥丸的主要成分是枣泽饮片。
【功能与适应症】枣泥丸具有健脾胃、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瘀血郁滞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10克,一日2次。
4.2 蜜丸【组成】蜜丸的主要成分是蜂蜜。
【功能与适应症】蜜丸具有润肺止嗽、养胃和润肠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炎症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3次。
萎缩性胃炎的调理方法

萎缩性胃炎的调理方法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萎缩或变薄,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下降,临床表现为胃脘不适、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萎缩性胃炎的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整、药物治疗等方面。
首先,饮食调理是萎缩性胃炎患者日常调理的重点。
患者应采用温热、软质、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酸甜等食物。
可以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面包、煮蛋、煮熟的蔬菜等,同时要注意细嚼慢咽,不要吃过于冷热的食物,避免饮酒和吸烟。
其次,生活习惯的调整也是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治疗措施。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和精神紧张等因素。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免疫力。
此外,患者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尽量减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和其他可能对胃黏膜造成伤害的药物。
药物治疗也是萎缩性胃炎的一种重要手段。
根据病情的不同,医生可能会开具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来缓解胃部不适感。
对于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还需要经过消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使用。
除了上述的饮食、生活习惯和药物治疗,中医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萎缩性胃炎的调理有辅助作用。
中医药可采用方剂或草药来调整胃炎患者的体质,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与恢复。
一些常用的中药有枳实、白术、茯苓、黄连、黄芩等,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功能,提高食欲,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此外,减压和心理疏导也是萎缩性胃炎患者调理的一部分。
由于胃炎常常与精神紧张、压力和情绪有关,因此通过减压和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和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胃炎的康复。
总之,萎缩性胃炎的调理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整、药物治疗和中医药辅助等方面。
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全面的调理,合理饮食,调整生活习惯,坚持药物治疗,并适当采用中医药的辅助治疗,才能达到调理的效果,并提高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能力。
名中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七个秘方六一、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秘方(7首)61.1 滋胃饮【来源】周仲瑛,《名医治验良方》【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北沙参、大麦冬、金钗石斛、丹参、生麦芽各10克,炙鸡内金5克,玫瑰花、炙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方解】方中乌梅肉、白芍味酸敛津生津,养肝柔肝;北沙参、麦冬,石斛等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阴亏则失濡润,胃气失于和降。
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玫瑰花,生麦芽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单纯阴柔呆滞之弊。
炙鸡内金健脾消食。
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以养营和血之丹参,且和血畅血。
有瘀能化、无瘀防生,寓“治未病”之意。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
本方适用于胃阴亏虚证,对证投用,每获卓效。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
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
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加减】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淮山药各10克。
【疗效】屡用效著,一般服3~5剂即见效,继服可愈。
61.2加味黄连温胆汤【来源】谢昌仁,《名医治验良方》【组成】黄连2克,陈皮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枳实6克,竹茹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苦降辛通,化滞和中。
【方解】胃为阳土、多气多血,其致病者,中焦积滞壅遏,不能受纳腐熟使然,以实证为多。
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及胃窦炎,临床主症为痛、胀、嘈、热,故病机多责之痰热中困、胃失和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1234人已访问
著名老中医张子俊,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 余载,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造诣甚深,尤其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张老临证,屡见他治愈沉疴痼疾,得悟颇深。现将其经验整理于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是临床难治之证。病机为本虚标实,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经常发生胀痛、心下痞满、呃逆、烧心、嘈杂为主证的病症。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胃病
多涉及脾,脾病亦可及于胃。张老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认为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脾胃
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胃气和则五脏安,脾升胃降为气机上下之枢纽。脾胃与
肝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 肝主疏泄喜条达,若疏泄无权,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为痛为聚;血行瘀阻,
经脉闭塞,为痞为积。胆失疏泄,胸满胁痛,口苦,呕吐。当脾胃虚弱时肝木可趁虚而克土,当肝木升发太过时即
可出现木乘土,导致气机横逆犯脾犯胃,肝与胆病变时又有侧重的不同。临床上在胃脘痛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有虚实、寒热、夹瘀、气滞等气机升降失常、横逆犯土,并涉及到多个脏腑的病理变化。在治疗上掌握疾病
发展中虚实次序的不同而决定用药的侧重点。调理气机,辛开苦降, 开结散痞,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老师的独
特治法。每以六郁汤(苍术、川芎、香附、神曲、山栀、甘草) 临床化裁加减,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上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
老师认为萎缩性胃炎虽是难治之证,但非不治之症,只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注意饮食起居,一定能够治
愈。具体治法整理于下。
1 调理气机,活血化瘀调理气机贯穿整个治疗大法,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胃气一伤,初则壅滞,无论外感、食积、情志均可发病。其
次是肝胃气滞,即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的气机阻滞,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郁日久,必致血瘀,也即久病
入络之意。老师依据胀在气分,痛在血分的病理,在六郁汤的基本方上加入佛手、台乌或香橼,或青陈皮、或
柴胡、郁金等。疏理肝气和胃降逆止痛。若伴便秘腑气不通者可加入槟榔、大黄炭等,以导滞通腑。肝气郁
结日久化火,邪热犯胃又可致肝胃郁热,出现胃脘胀痛、泛酸、嘈杂,肝热夹胆火上乘出现口苦、口干、舌红、
苔黄、脉弦数,老师加入丹皮、焦栀、黄连、吴茱萸等。因内热最易伤阴,也可加入香橼,佛手或乌梅、白芍
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解郁止痛。痛甚加元胡、川楝子、三七等以活血理气止痛。验案举例任某, 男,43 岁。
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烧心、纳差1 年余,伴有晨起口苦、口干、恶心,查:舌紫暗、苔薄黄,脉沉小弦。
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肝郁气滞,肝胃郁热,治以疏肝泄热,活血化瘀。处方:苍术、神曲、生麦芽、
生山楂、枳壳、金铃子、佛手各12g ,香附、元胡各10g ,焦栀、川芎各9g ,白豆蔻、甘草各6g ,吴茱萸3g ,
代赭石20g ,三七5g (冲服) ,服12 剂后,诸证消失,以原方为基础,配为散剂,每服9g ,1 日2 次,饭后开水冲
服,连服1 月,临床治愈。
2 辛开苦降开结散痞在临床上并不是每一型都表现的那么典型,比如复合型胃病,寒热错杂,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老师在治疗此类病时,根据侧重点的不同进行治疗,如左金丸热象重者重用黄连,寒象重者重用
吴萸,不可教条使用。验案举例罗某,女,40 岁。胃脘隐痛2 年余,1 年前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此次
于2月前生气后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呃逆、烧心、嘈杂、泛酸、恶心、饥饿时胃痛加重,进食后缓解,食道烧
心感明显,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食少,大便色黑,苔薄黄腻,脉弦滑。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
疡。治宜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处方:党参、厚朴、苍术各12g ,川芎、黄连各6g ,香附、半夏、红豆蔻各9g ,
茯苓、佛手、生麦芽各15g ,吴茱萸3g ,代赭石18g ,元胡10g。服15 剂后诸症见好较稳定,以散剂嘱服40
日巩固疗效。
3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得食则减,喜温喜按,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
苔白、脉迟缓,此证属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老师仍以六郁汤加左金丸加党参、茯苓、半夏、川朴、肉桂、元
胡、炮姜、红豆蔻,或公丁香等,采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法,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验案举例陈某,女,48
岁。胃脘隐痛3 年余,3 年前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HP( + ) ,此次发病1 月余,胃脘胀而隐痛,遇寒或
饥饿时胃痛加重,得温或进食后减轻,喜温喜按,面色不华,神疲乏力,食少便溏,伴头晕、恶心、气短、舌淡、
苔白,脉迟缓。治宜温中健脾,散寒止痛。处方:党参、茯苓各15g ,苍术、厚朴、蚤休、台乌各12g ,香附、
半夏、草豆蔻各9g ,公丁香、川芎、吴茱萸、肉桂、甘草各6g ,黄连3g ,三七5g (冲服) ,服8剂后症状减
轻,以散剂巩固疗效。因其HP ( + ) ,故以蚤休易山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蚤休有抗癌作用。
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是在脾胃素虚的基础上,内外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的阴阳失调,升
降失常形成一种虚实相兼,以虚为主,寒热错杂,以及气滞血瘀以不同程度存在于疾病全过程的慢性粘膜性胃
病。明清李中梓所著《医宗必读. 卷八》指出胃脘痛并有“或滞、或胀、或呕吐、或不食、或吞酸、或大便
难、或泻痢、或面浮而黄。”这些症候提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呈现的大部分症状。老师在治疗慢性萎缩
性胃炎时,抓住其以胀为主的病机,调理气机,以六郁汤为主方,或加半夏厚朴汤,或左金丸,其吴萸、黄连的量
据各种病症的寒热偏重程度而定,虚寒重吴萸用量大,肝胃阴虚症状重,黄连用量大,或用焦栀代黄连,取左金
丸之意,或加用“三仙”取保和汤之意,因胃气以通为用。对复合型胃炎,有嘈杂、泛酸,采用红蔻,佐以左金丸,
其制酸效果甚佳。另外,其方中用桔梗、厚朴,调理气机的升降,以湿困脾为著者,即脾胃的气机运动,香附、枳
壳(或青皮及柴胡) 以调理横向肝胆与脾胃的气机逆乱。总之,老师采用调理气机,辛开苦降, 开结散痞,寒热
并用,攻补兼施之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开拓了新思路。
0
发表于:2012-10-12 12:20
我要咨询赵东奇大夫
评论
萎缩性胃炎兼轻度胃下垂
我是05年因为生气受寒,导致经常干呕,最严重时呼吸到凉空气都会干呕,这两年好些了,但是
开始有胃酸缺乏,口干,一吃饭,就觉得胃不动了,在肚脐上一两指的地方,好像胃缩成一团,
用手按,能听到有空气在那里,中脘穴的位置明显按压痛,到现在因为胃病,营养不良,轻度贫
血,手脚发热,估计是有阴虚了,而且乳房也有结节,经量也减少很多,因为还没孩子,结果一
检查,卵泡发育不良,我自己看了些中医书,吃了温经汤,好像痛经什么的好了一些,但是胃受
不了,药太热了。一直以来都有关注赵东奇大夫的文章,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赵大夫咨询病情。
linglansl(来自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罗湖区电信ADSL的网友) 2012-10-21 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