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演奏的指法

合集下载

唢呐演奏技巧的运用

唢呐演奏技巧的运用

唢呐演奏技巧的运用作者:王子强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伴随着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唢呐在演奏技巧和风格上也综合了各地区的演奏特点,同时也吸收了新的演奏技巧,从而使它在表现能力和表现手法上都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形成了今天在协奏、独奏、合奏和戏曲伴奏中最具有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吹奏乐器。

本文就唢呐的演奏技巧与对把握演奏的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唢呐;演奏把握;技巧运用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098-01唢呐,是我国各民族管乐中的主奏乐器,统称为喇叭。

据历史记载,是由印度、波斯流传于中国,此乐器用途广泛,除少数民族外,全国各地的唢呐大致相同。

唢呐不同于其它乐器,除要求乐器本身的质量和音准外,还是个性很强的乐器,关键决定于演奏者的整体演奏素质和水平。

下面分析下关于唢呐的技巧运用和演奏“度”的把握。

一、吐音一般吹出一个单音,用连线连接起来的一串音的第一个音,或者吹奏强音、顿音等都要用吐音。

所谓“吐”就是用舌头舔哨口,吹奏是用舌头迅速堵住哨口,而后又迅速向后缩回,这时气就冲入哨口产生吐音的效果。

吐音通常分成单吐、双吐和三吐三种。

上面讲的是单吐,它是发展出各种吐音方法的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学习时应先练习好这一种。

单吐时,舌头的动作就好像在念“哒、哒”的发音动作一样,这种技巧比较容易学会。

但是要吹得快,吹得干净、均匀、强弱自如,就需要经过一番练习才能掌握。

双吐时,先做一个单吐动作,然后紧接着再做一个舌根的动作,就像念“嘎”字时舌根的动作一样。

练习时可先练习“达嘎”、“哒嘎”的发音动作,然后再到唢呐上练习。

三吐的动作是单吐和双吐两组动作的结合,就如念“哒、达嘎”或“达嘎、哒”的发音动作一样。

在演奏乐曲中,吐音往往用来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吹奏时要求清脆而又有弹性。

二、指颤音在民间也叫“指花”,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技巧。

唢呐换气法诀窍

唢呐换气法诀窍

唢呐换气法诀窍
1、唢呐换气法诀窍
一、提示二口唢呐正确换气:
1、正确拿法:右手握轻微,把唢呐吹口把他埋在右腮下面,使右腮部不致因受力而抽搐(有时可以埋得近些,取决于需要演奏时右腮部有多大活动范围);
2、正确口型保持:唢呐吹奏口型应微笑、嘴角向外拉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以保持口型稳定;
3、正确换气法:在演奏过程中,一定要把空气分成上吹气流和下吹气流,进行顺序换气,以保持一定的吹奏力度。

二、锻炼唢呐正确换气:
1、练习纯正口音:在演奏过程中,保持口型稳定,以达到准确发出纯正的唢呐口音;
2、练习平衡口德:通过控制气流来保证唢呐口音的平衡发声,即在上吹与下吹之间存在一定的力度差异;
3、练习短促换气力度:注意唢呐换气时不要做长时间的拖延,而应循环地学习短促的换气。

三、总结
唢呐换气法诀窍总而言之,要反复练习,以掌握正确的拿法和口型、
纯正的发音和平衡的口德、短促的换气力度,方能得心应手,达到音乐表现力以及柔和优美的歌音效果。

只要坚持练习,就能在唢呐吹奏时使用正确的技巧来演奏出唱出更加精彩的曲子!。

唢呐演奏中的气息控制与音色变化

唢呐演奏中的气息控制与音色变化

唢呐演奏中的气息控制与音色变化唢呐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在演奏过程中以其独特的气息控制和音色变化而闻名。

气息控制是指演奏者通过掌握呼气和吸气的力度、长度和稳定性,使得演奏时产生恰当的音量和音质。

音色变化则涉及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技巧和发声方式,调整唢呐演奏过程中音色的明暗、明亮或柔和等维度。

本文将探讨唢呐演奏中的气息控制与音色变化,并探讨其对音乐表达和演奏技巧的重要性。

一、气息控制的基本原理1. 呼吸技巧:唢呐演奏者需要通过深吸气和慢而稳定的呼气来维持音乐演奏所需的气流。

深吸气可以提供充足的气息储备,而慢而稳定的呼气则有助于保持声音的稳定。

2. 气息调节:在演奏过程中,唢呐演奏者需要灵活地调节呼气的力度和长度,以控制音量的大小。

通过增加或减小呼气的力度和长度,演奏者可以轻松地切换音符间的音量差异,达到音乐要求。

3. 稳定性控制:保持呼气的稳定性对于演奏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演奏者需要通过稳定的呼气速度和压力来保持音色的稳定并避免演奏过程中的不良音质。

二、音色变化的技巧1. 唇腭技术:唢呐演奏者可以通过调整舌头、嘴唇和腭部的位置和形状,来改变气流通过音孔时的震动频率和强度。

这种技巧可以产生不同音色的变化,例如明亮、柔和或明暗的音色。

2. 指法技巧:演奏者通过控制指法的精准度和速度,能够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效果。

例如,快速的指法切换可以产生清晰明亮的音色,而缓慢的指法转换则会营造出柔和和弱音的效果。

3. 声音变化技巧:演奏者可以运用各种吹奏技巧,如颤音、滑音、颤音等,来改变音色的饱满度和音质。

这些技巧使得音乐更具表现力,并丰富了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

三、气息控制与音色变化的重要性气息控制和音色变化在唢呐演奏中起着关键作用,对音乐表达和演奏技巧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气息控制能够帮助演奏者实现音量的精确控制。

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和演奏场合,演奏者需要根据需要调整音量的大小,以达到音乐所要求的表现效果。

通过合理的气息控制,演奏者能够在演奏中轻松地切换不同的音量,使音乐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唢呐吹奏的基本指法

唢呐吹奏的基本指法

唢呐吹奏的基本指法唢呐指法对旋律的连贯流畅、乐曲感情的表达都有著直接的干系。

手指运用恰当,舌、指容易共同和谐,反之,则肯定会影响到要求的速度,演奏的结果,以及本领的充实发挥。

因此,指法在琐呐演奏中占据重要的职位地方,不行忽视之。

现在对唢呐指法的明白还不太划一,我认为,指法除了指以几孔作叫“do”(或筒音作什么音)——以确定乐曲的调子以外,远包罗著指法的变革运用之内容。

唢呐的指法和定调,通常因此全按(即筒音)作什么音的指法来称谓。

如全按作sao和全按作re,就称为sao和re的指法。

全按作什么音和第三孔作什音是一回事,只是说法差异。

如全按作suo就等於第三孔作do。

不管用什么指法,高八度和低八度的指法雷同,筒音和第一孔音的中音,一样平常多用上把位(第七、八音孔) ,但偶然由於乐曲的要求和指法的方便,也可用下把位(筒音和第一音孔)。

下把位在音准控制上称有难度,以是,初学者一样平常先用上把位。

手指在运用中,不管发哪一个音,一样平常至少有三个以上的手指(分配在左右手上下把位)附著於杆壁,使唢呐连结肯定的平衡稳固状态,以利於手指的机动运用。

实际这便是保留指的运用(叉口指法运用) 。

保留指的运用,从下把位开始,一样平常多是打开第一、二、三、四音孔时,第一音孔手指为保留指,要是再打开第五、六、七、八音孔时,第五音孔又成了保留指。

当按下第八音孔时,—第五音孔手指又要打开。

按下第四音孔时,第一音孔手指也要打开。

当第四音孔快速打指花时,第一音孔手指也可抬起,要是必要第四音孔手指在本音孔上 (不离开杆壁)上下滑动产生特别的指花本领时,不光第一孔手指要打开,连同右手拇指也要临时离开杆壁。

但第八音孔手指打指花时,第五音孔手指仍然可以保留不动。

一样平常打开第六音孔时,第五音孔为保留指。

若根据本身的具体环境,不用保留指可以控制音准,虽然也可以伴随打开,如允许以使手指的活动更机灵,然而奏五声音阶的快速旋律时,为了运指的方便,又可以保留第五孔手指。

唢呐弯音演奏技巧

唢呐弯音演奏技巧

唢呐弯音演奏技巧
唢呐是中国传统的民族管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色。

在演奏唢呐时,弯音是一项重要的技巧,它能赋予乐曲更加生动和情感的表达。

弯音是指通过改变音高来产生连续的音程变化,从而增加音乐的变化和表现力。

在唢呐演奏中,弯音技巧被广泛运用,使得乐曲更加丰富多样。

唢呐的弯音技巧主要通过控制气息和指法来实现。

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气息控制,保持稳定的气流,使得吹奏出的音色饱满且富有表现力。

同时,要通过指法的变化来实现弯音效果。

在演奏中,通过调整指孔的开合程度和指法的力度,可以改变气流的流速和强度,从而产生不同的音高变化。

弯音技巧在唢呐演奏中有多种应用方式。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在音符的开始或结束时使用弯音,以增加音符的变化和延续感。

另一种方式是在音符之间使用弯音,以实现音程的连续变化和音乐的流动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变化弯音的速度和力度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效果,如悲伤、欢乐或紧张等。

在演奏唢呐的弯音技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持指法的准确和稳定,确保音高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其次,要掌握好气息的控制,使得吹奏出的声音稳定而有力。

同时,要根据乐曲的要求
和表达的情感来灵活运用弯音技巧,使得演奏更加生动和感人。

唢呐的弯音技巧是演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

掌握好弯音技巧,能够使唢呐演奏更加出色和精彩。

希望各位唢呐爱好者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弯音技巧,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唢呐学的知识点总结

唢呐学的知识点总结

唢呐学的知识点总结一、历史唢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最初是作为边境地区的军乐器使用,其后逐渐演变成为受民间喜爱的民族乐器。

唢呐在中国历史上曾有“敕赐号角”、“号越”、“号角调”、“边塞号角”等多种名称。

据记载,在河西回鹘与吐蕃军阀吐没礼等的联军中,号角管乐乐队已经十分兴盛。

到了元代,这类管乐队已经全面在中国北方各地作为乐队,参加剧场、特种仪仗、庙会、婚丧喜庆等演奏。

明朝时期,成了中国北方各地特别是蒙古、满、回、藏等民族的被称作葫芦角、芦芦角等的民间乐器。

其功能和地位是越来越隆重的。

当时,由于管虾夸传到明代,北方民间街头上也就同时有口吹火器状和唢呐式的传统乐队。

至明代晚期,火器状的演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唢呐也逐渐地形成了北方和南方的两种不同风格。

而中国各地的民族和地区,也都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音乐风格。

二、结构唢呐是一种双簧片乐器,主要由哨片、哨管、吹管、哨腔、吹腔、哨钩以及铜管等部分组成。

主要的演奏部分是哨片和哨管。

哨腔是乐器的共鸣腔,一般是采用柿子木或者南洋铁木等材料制作,具有很高的音质。

哨片是乐器的主要音源部分,通常是用黄铜制成,并且应该是金属拉丝。

而哨管则是用竹子制成,要求是干燥的,并且要求管孔大小合适,才能使得整个乐器的音质更加的清晰。

唢呐的结构相对简单,但是要求的工艺和技术都比较高。

因为唢呐往往是通过手工制作的,所以每一把唢呐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独特的音色。

三、演奏技巧唢呐的演奏技巧主要分为吹奏技巧和指法技巧。

吹奏技巧是唢呐演奏的基本技巧,包括吹气的力度、舌尖的位置、吹口的大小等。

唢呐演奏需要用气,这需要演奏者有很好的气息控制能力。

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根据乐曲的需求,控制气息的大小和力度,以达到音乐效果。

指法技巧是唢呐演奏中的另一项重要技巧。

唢呐的指法技巧需要具有很好的手指灵活性和技巧,演奏者需要通过手指的移动来控制哨管的音高和音色。

唢呐的指法技巧分为左手指法和右手指法,左手指法主要负责控制音高,而右手指法则主要负责控制音色。

唢呐演奏技法

唢呐演奏技法

★⽆忧考少⼉兴趣频道为⼤家整理的唢呐演奏技法,供⼤家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唢呐演奏技法演奏技法1、循环换⽓法循环换⽓⼀般不常⽤,只是在吹奏某些持续的长⾳时才使⽤。

它的⽅法是:⽤⼩腹的⼒量控制呼吸,吸⽓⽤⿐,呼⽓⽤⼝。

⿐⼦吸⽓时两肋⿎起,⼩腹往⾥收缩,使⽓息向上运⾏,也就是⽤⼩腹的压⼒把⽓息送到⼝腔内;然后根据需要量把两腮⾥的⽓息逐渐往外排出,随着吐⽓,⼩腹肌⾁也逐渐放松。

吸进第⼆⼝⽓时,再重复上述同样的过程。

要注意在第⼀个过程最后,要不等控制在⼝腔⾥的⽓呼完之前就要⽤⿐⼦吸进第⼆⼝⽓,这样才使两个过程之间衔接得⾮常连贯,听不出⼀点换⽓的痕迹,很好地保持长⾳的持续。

在初练这种换⽓法的时候,可先准备⼀根芦苇和⼀碗⽔,然后将苇管插在碗⾥,并按照上述循环换⽓的⽅法往苇管⾥吹⽓,直练到⽔⾥能连续不断地冒⽓泡,⽅法就基本上对了。

这样练好之后再在唢呐上进⾏练习,练时先吹第⼋孔⾳,然后再练习其他⾳。

2、⽓颤⾳⽓颤⾳是⼀种吟⾳,在⾳符上加“~”表⽰。

它的奏法是:吸⾜⼀⼝⽓,⼩腹⽤⼒⽀持⽓息并作有弹性的收缩,使吹出的⾳产⽣微微的波动,其效果有如弦乐上的揉弦。

这种颤⾳可以根据乐曲的要求有快慢和强弱的区别。

⼀般常⽤于长⾳,有时它的波动能表现不同民族或地⽅的风格。

3、齿颤⾳齿颤⾳也是⼀种吟⾳,在⾳符号“~”上加“齿”字来表⽰。

它的奏法是⽤下边⽛齿轻轻地颤动哨根,使之发出颤动的⾳。

这种齿颤多⽤于吹奏戏曲、曲艺和民间风格浓厚的乐曲中。

它可以分为硬颤和软颤两种:硬颤是⽤⽛齿直接接触哨根,软颤则把嘴唇垫在⽛齿和哨根之间。

齿颤⾳常⽤在⼀个⾳上,这时要注意颤动轻重的均匀。

4、指颤⾳指颤⾳在民间也叫“指花”,是⼀种⽤途很⼴的技巧。

这种技巧经常⽤来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在抒情⼀些的曲⼦⾥⽤来装饰某些⾳所表现的感情时,更是多种多样。

在演奏上,它的特点是能够明显地听出两个邻近的⾳迅速交替出现。

交替动作虽然很迅速,但棱⾓却要⾮常清楚,否则就会变成吟⾳的效果(例如⼆胡揉弦的效果),⽽失去颤⾳的特点。

唢呐的一般吹法

唢呐的一般吹法

唢呐的⼀般吹法唢呐的⼀般吹法⼀、演奏姿势动听的⾳乐加之优美的演奏姿势,不仅给观众以听觉的享受也可以给观众感官的享受。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演奏姿势有利于技巧的充分发挥。因此,演奏姿势是很重要的,良好的演奏姿势不但美观、⼤⽅,⽽且对⾝体也很有益,在初学唢呐阶段,演奏者要加以重视。

唢呐的演奏姿势⼜坐、站两种。这两种姿势都要求演奏者做到:⾝体⾃然放松、头部端正、两眼平视、头部⾃然挺起、⾯部松弛、两⼿抬起使乐器与⾝体成75度⾓、两臂⾃然架起。

采⽤坐式演奏时,两腿略微分开,两脚平放地⾯,腰部挺直,坐椅⼦的前半部分。采⽤站式演奏时,两腿伸直,两脚距离25公分左右,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站⽴成“⼋”字型。反之也可。在演奏过程中腰注意以下⼏点:1、不要驼背、眼睛不要斜视,坐式演奏时不要跷⼆郎腿。2、两肩平⾏,胳膊也要平⾏,不要往⼀端歪。3、动作不要过⼤,不要

做作。总之⽆论是坐式还是站式演奏都给⼈以⾃然、舒适、优美的感觉。⼆、持乐器法⼿指⾃然分开,左⼿在上把、右⼿在下把(本指法也适合加唢呐的演奏),⼿指按孔依次为:左⼿⾷指放在第⼋孔,⼤拇指放在第七孔,中指放在第六孔,⽆名指放在第五孔,⼩指⾃然放松,分开少许放在⽆名指旁;右⼿⼤拇指放在唢呐杆下端三孔与四孔之间(主要是为了掌握乐器平衡),⾷指放在第四孔,中指放在第三孔,⽆名指放在第⼆孔,⼩指放在第⼀孔。在刚开始练习时,⼿容易控制不住乐器,左⼿⼩指可依附于唢呐杆上,但不能养成习惯,以免影响正常运指。⼿指的基本按孔位置是以右⼿⼩指第⼀指肚按孔位置为标准,其它⼿指⾃然放松在乐器上。演奏时,⼿指不要过于抬⾼,抬⾼⼿指会影响快速乐曲的演奏。不要⽤指尖按孔,这样会按孔不严、发⾳不正确。同时⼿指按孔时不要伸得过直,过直会运指不灵活,赶不上快速乐曲得速度,正确得运指⽅法是:⼿指在按⾳孔时,少许弯曲、放松,这样才能运指灵活、运⽤⾃如。如何衡量⼿指基本功过关了呢?那就时空按⾳孔时(即不吹奏时),⼿指在⾳孔上做按闭动作能听出运指得声⾳,就算基本功过关了(运指得声⾳决不是故意击打⾳孔得声⾳,⽽是⾃然发出的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唢呐演奏的指法唢呐指法对旋律的连贯流畅、乐曲情感的表达都有著直接的关系。

手指运用得当,舌、指容易配合协调,反之,则必然会影响到要求的速度,演奏的效果,以及技巧的充分发挥。

因此,指法在琐呐演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可忽视之。

目前对唢呐指法的理解还不太一致,我认为,指法除了指以几孔作叫“do”(或筒音作什么音)——以确定乐曲的调子以外,远包含著指法的变化运用之内容。

在定指法和定调问题上,各地之间也不大一样(以下都以第三孔作“do”,筒音作“sao”的D调唢呐为例) 。

有习惯用D调筒音作sao的指法,有习惯用C调筒音作re的指法,还有习惯用C调筒音作la和A调筒音作do的指法等。

实践上,民间乐曲,由於受地方风格的影响和要求,先采用适合自己的指法後定调这也是正常的,这些乐曲往往是把指法放在重要的位置,调子从属。

但在合奏、伴奏中那就不同了(一般是根据调子确定指法,也可以为了指法的方便,换用唢呐) ,所以,并非是所有乐曲一样对待,根据具体情况,可换唢呐不换指法,或是变指法不换唢呐。

手指按孔的最基本方法,从音阶自低至高的顺次来看,当然开始先用sao的指法为好,如果用re的指法,音阶中的第一个音do,就必然会出现翻高的吹法,(本来的l 2 3却变成i 2 3)这样一来,显然增加了控制音准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先用sao的指法,这种指法既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又对音准掌握带来方便,更体现了发音由低至高先易后难的教学要求。

另外,有些人把第三孔作do的D调唢呐说成是G调,把E调说成是A调(也就是把第三孔的do视作sao) ,这是一种把正调当成了反调的说法。

我认为,以第三孔作do来确定调子较为合适,目前笛子也乡采用这种指法定调。

唢呐的指法和定调,通常是以全按(即筒音)作什么音的指法来称呼。

如全按作sao和全按作re,就称为sao和re的指法。

全按作什么音和第三孔作什音是一回事,只是说法不同。

如全按作suo就等於第三孔作do。

不管用什么指法,高八度和低八度的指法相同,筒音和第一孔音的中音,一般多用上把位(第七、八音孔) ,但有时由於乐曲的要求和指法的方便,也可用下把位(筒音和第一音孔)。

下把位在音准控制上称有难度,所以,初学者一般先用上把位。

手指在运用中,不管发哪一个音,一般至少有三个以上的手指(分配在左右手上下把位)附著於杆壁,使唢呐保持一定的平衡稳定状态,以利於手指的灵活运用。

实际这就是保留指的运用(叉口指法运用) 。

保留指的运用,从下把位开始,一般多是打开第一、二、三、四音孔时,第一音孔手指为保留指,如果再打开第五、六、七、八音孔时,第五音孔又成了保留指。

当按下第八音孔时,—第五音孔手指又要打开。

按下第四音孔时,第一音孔手指也要打开。

当第四音孔快速打指花时,第一音孔手指也可抬起,如果需要第四音孔手指在本音孔上(不脱离杆壁)上下滑动产生特殊的指花技巧时,不但第一孔手指要打开,连同右手拇指也要暂时离开杆壁。

但第八音孔手指打指花时,第五音孔手指仍然可以保留不动。

一般打开第六音孔时,第五音孔为保留指。

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不用保留指可以控制音准,当然也可以随同打开,这样可以使手指的活动更灵便,然而奏五声音阶的快速旋律时,为了运指的方便,又可以保留第五孔手指。

如第八音孔手指同第四音孔手指一样,要产生特殊的指花技巧时,那第五音孔手指也同样必须打开。

另外,筒音指法,也是一种典型的保留指运用方法。

以上是按sao的指法讲保留指,如换了指法;由於音阶音程发生了变化,所以保留指也随之发生变化。

如sao 的指法,奏fa时,第五音孔为保留指;la指法奏fa时,第四音孔变成了保留指等。

仅通过以上叙述足可以看出,正确地运用保留指,确实有助於手指的灵活运用,技巧的充分发挥,音高的准确控制和乐曲的情感表现。

为使大家了解唢呐指法及其运用,指法的确定和选择,一般是根据乐曲的音域和风格要求,通常是以乐曲的最低音来确定指法,特殊情况亦可采用低於最低音的音或符合地方风格的要求来确定使用的指法。

如《战斗进行曲》,其音域为从小字一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b,据其调式调性,确定为sao的指法;河北民歌“茉莉花”,最低音是do,本应采用do的指法,为了适应地方风格的要求,可采用sao的指法,当然也要考虑到它的音域。

指法的运用与控制半音音准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半开半按的指法(实际占开少按多)控制半音,往往多用在稍快和快速的乐曲中;而用唇、气配合控制的半音,往往多在稍慢和慢速乐曲中。

以上讲的多是变化半音的控制方法,自然半音,一般多用唇、气配合控制(包括低控制和高控制〕,也有通过保留指解决的,也有通过半保留指解决的,如sao 的指法奏fa时,mi音孔为保留指,奏si时,也可半开do音孔(半保留指) 。

在升半音(高控制)时,还可采用以唇为主气为辅的控制方法;降半音(低控制)时,又可采用以气为主唇为辅的控制方法。

当然,这种控制方法并非一概而论,在伴奏和合奏中,一般指控(半开半按,全开全按)多见。

由於乐曲的情感、风格和技巧的不同要求,指法在运用中也是不断变化的(这里是指某一个调子中的指法变化) 。

如sao指法中的第六、七、八三个音孔,通过与气的配合控制,都可以分别发出sao的音高,而第八音孔又可以发出la、si、do三个不同的音高;还有用re 的指法,mi、fA、sao三个音都可由第八音孔发出,如果第四五六音孔手指为半保留指时,再加以唇气配合,可以发出一个八度内的几个音,当然这里一般多适用於仿吹慢板中的唱腔。

还有一种特殊的泛音控制方法,由一个音孔发出几个高度不同的音,以sao指法为例,“5”可发出5512,“6”可发出6623,但一般很少用这种指法,所以也比较难掌握。

如“百鸟朝凤”中的“春鸪鸪”的叫声,均由单开第六孔发音全按作re指法。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几个不同的音孔,可以发出同一个音高,一个音孔又可以发出几个不同高度的音。

另外,还有借孔指法,如吹奏河北梆子唱腔时,高音多采用上借孔指法sao 指法,do由do的上一孔re 发出,re由re的上一孔mi发音(在奉高音时,略开第八音孔,也属於特殊的借孔指法) 。

上借孔指法所发出的音,给人一种轻松明亮之感,而且省力,不过仅适用於慢板唱腔中的摹仿,而且多用於高音区;下借孔指法发出的音(如re指法,sao由fa 音孔发出) ,有刚劲内在之感适用,於上把位的中音区。

奏山东民间乐曲和地方戏曲时,用re指法,上把位的mi和sa0连用时,可采用高控制方法使,mi音孔发出mi、sa0和sao、mi两个音高,其效果细腻圆滑;而吹奏si、la、sa0三个吾时,又可同时半开do、si、la三个音孔,采用低控制方法而发音,其效果含蓄诙谐。

由於乐曲情绪的变化和内容的需要,上下把位的同度音,也可随之变化(特别是在同乐句重覆时)。

如re指法①5656 2321和②5656 2321 ,①中的2321 用上把位,②中的2321就换用了下把位,这种上下把位交替的手法也属於拍法的变化运用。

运用这种手法,使音色和效果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

指法的变化与高音和超吹高音的音准控制运用也有著特殊的关系。

如sao指法中的“mi、fa、sao三个高音中的mi,有时发音不纯正此时可以将re音孔作为保留指,或者是用mi的泛音指法保留mi以F的三个音孔的手指,还可采用将第八音孔略开少许(如同西洋管乐打开高音键一样)的方法。

高音fa、sao不易吐奏发音,可采用尽量少开多按的指控方法,再加以手指的速开速按以及顿吐的方法给以配合,一般可以确保这两个音的吐奏果(sao 的吐奏难度更大一些,必须有正确的口形和一定的口角力)。

另外,由於用保留指而破坏了旋律的连贯性、流畅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保留指变为发音孔为半保留指( 开半按)的方法。

如la指法奏2346 3432 l -时,其中的fa 音就由原来的mi音孔保留指变为半开fa音孔而发音。

指法在运用中,必须是有目的有根据地变化运用的,否则将会产生所得其反之效果。

特别吹奏现代创编乐曲,以及伴奏、合奏、重奏乐曲时,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指法(包括定调指法) ,切不可随便滥用。

指法和口形,虽然是两个问题,但它们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

尤其是音准控制和音高变化及特殊技巧等,都需要它们两者的密切配合。

如re指法,吹奏超低音(低於指法中最低音)的do时,按住re音孔发出do音(重降re) 。

由於指法发生了变化,口形也随著发生大幅度(双唇放松前伸)的变化,当然气息控制也需要给以相应的配合;相反,在第八音孔mi音上发出sao音时,由於采用了特殊的指法,口形也随之给以相应(双唇後收拉紧)的配合,这里同样也不能忽略气息控制的协调作用。

《百鸟朝凤》中的各种鸟鸣,由於特殊的音响,需要特殊的技巧,所以必须通过特殊的指法与特殊的口形相配合才能擭得。

以猫头鹰的叫声为例,它需要的口形,既不是双唇後收略包牙尖,也不是双唇放松前伸,而是口角签收,口轮匝肌紧贴牙床,下巴上提,有闭嘴感,双唇呈扁平状态,类似微笑状。

而指法,既不是开某一个音孔,按某一个音孔,也不是全开全按某些音孔,而是多指同起同落略渐开略渐按某些音孔,所有活动的手指基本上不离开杆壁。

又如河北的筲音技巧,虽然是弱音的一种,但由於采用了特殊的口形(上唇向前触哨片根部,下唇后收触哨启接近哨片部份,上唇用力向上和下唇用力向下,有扩大口腔张嘴感)和特殊的指法(除si开第一二音孔外,其他各音是用哪个音开哪个音孔的指法)相结合,所以发出的音具有别具一格的特殊色彩。

唢呐的指法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以上就定指法与定调问题、保留指的运用、半音控制、指法与乐曲情感、风格和技巧的结合、指法与超吹的音准控制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当然,唢呐的指法问题还不只这些,以上讲到的问题也还有待於进一步探讨,本文只是自己多年教学和演奏的总结,管窥之见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恭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