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论文

合集下载

变异生物遗传论文范文

变异生物遗传论文范文

变异生物遗传论文范文引言变异生物是指在基因组层面发生了突变或突变积累的生物。

这些突变可以是由自然选择、人为选择或突变导致的。

变异生物在生物学和遗传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和适应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变异生物遗传的相关研究,并展示一个变异生物遗传的论文范文。

背景变异生物的研究对了解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异的机制至关重要。

在自然界中,环境变化和选择压力可以促使一种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形成新的种群。

这些突变可以是基因突变、染色体重排或基因组重组等形式。

变异生物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物种的起源、发展和适应性提供重要的线索。

目的本论文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变异生物的遗传机制,探讨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和适应性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实验证据和文献综述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并提供一个变异生物遗传的论文范文,以作为研究者进行参考。

方法1. 文献综述我们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综述,收集了与变异生物遗传相关的研究论文和实验结果。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得出了一些关键的结论和观点。

2. 实验设计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观点,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和适应性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其进行基因突变。

通过观察和记录突变生物与野生型生物的生存能力、生殖力、适应性等指标的差异,我们得出了一些实验结果。

3. 数据分析我们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数据结果和统计显著性。

结果文献综述结果通过我们的文献综述,我们发现变异生物遗传研究在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已经揭示了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和适应性的重要影响。

变异生物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种的起源和发展,还可以为人类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

实验结果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遗传基本规律教与学[论文]

遗传基本规律教与学[论文]

浅议遗传基本规律的教与学内容摘要:关于遗传基本规律的教与学。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学习。

通过图解分析等位基因的概念和识别。

通过实例谈遗传规律的解题思路_隐性纯合子突破法。

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知识的强化和巩固。

关键词:遗传规律生物教学遗传基本规律在高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学生感到最难学。

最不易掌握的。

下面就该内容的教学,探讨一下最基本的问题,以供初学和初教的师生参考首先要学好基因的分离规律,打好基础,这样才对学习其它规律有帮助。

在学习基因的分离规律时碰到了许多遗传学上的术语,概念和符号,如: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位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纯合子与杂合子,符号:p , f1 , f2 ,×,○×,♀,♂。

要注意一一搞清楚才能学好规律本身。

对于这些不仅要理解而且能应用,其中最易混淆,需要引起重视的,如:什么是等位基因?aa,.bb,ab是不是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例如图1中,d和d就是等位基因。

由于d对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碗豆是高茎。

至于aa,bb,ab是不是等位基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准确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在其概念中,要紧扣三个要点:(1)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在同一位置上。

(3)控制着相对性状。

就aa,bb来说,它们符合“三个要点”中的前两个,而与第三点不符,因此不能称为等位基因。

就ab来说,与“三个要点”完全不符,因此也不是等位基因。

遗传题的解题思路-隐性纯合子突破法。

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推双亲的基因型。

例如:现有一只白色公羊与一只白色母羊交配,生了一只黑色小羊。

试问:那只公羊和那只母羊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它们生的那只小羊又是什么基因型?根据题意列出遗传图式如下:{1}首先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从遗传图式中可知:黑色为隐性性状。

原因:黑色在亲代中没有表现出来,符合隐性性状“有时隐而不现”的特点。

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本模板】

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本模板】

医学遗传学论文有关X—显性遗传和X-隐性遗传的研究进展作者:摘要:X-连锁遗传(X—linked inheritance)根据其x染色体上致病基因性质的不同,可分为X-连锁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

控制某种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这种基因为显性基因,其遗传方式称为X—连锁显性遗传(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nce,XD).同样的,若控制某种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这种基因为隐性基因,其遗传方式称为X—连锁隐性遗传(X—recessive inheritance,XR)。

关键词:X—连锁遗传(X—linked inheritance);X—连锁显性遗传(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nce,XD);X-连锁隐性遗传(X-recessive inheritance,XR);X-连锁遗传病同意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他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叫做连锁遗传。

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番奈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队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人类疾病的遗传与遗传病中,有一类为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对后代的传递受孟德尔规律的制约,又称为孟德尔遗传.【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广泛引起人们关注之后,在1905年,摩尔根开始用果蝇为材料进行遗传试验.摩尔根假设:控制白眼性状的隐性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带有这个基因的显性等位基因。

关键的问题解决了,果蝇白眼性状遗传的特殊情况都得到了圆满的解释.摩尔根的假设不仅合理地解释了他的实验结果,而且可以预计白眼雌蝇与白眼雄蝇交配时,F1应全为白眼,而且永远是真实遗传的.实验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假设得到了证实。

像果蝇白眼性状这样由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或称X连锁遗传。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本科论文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本科论文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1. 生化遗传学摩尔根曾经正确地指出:“种质必须由某种独立的要素组成,正是这些要素我们叫做遗传因子,或者更简单地叫做基因”。

尽管由于摩尔根及其学派的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使基因学说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的承认,然而当时人们对基因本质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并不知道基因与蛋白质及表型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虽然说早在1909年,英国的医生兼生物化学家加罗德(A.Garrod)就己指出,特定酶的表达是由野生型基因控制的假说。

而且这个假说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过众多遗传学家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充实。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人们掌握的酶分子结构的知识相当贫乏,没有认识到大部份基因的编码产物都是蛋白质,也不知道是否所有的蛋白质都是由基因编码的。

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基因与蛋白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显然是难以做到的。

值得庆幸的是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初期,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家便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如果继续沿用经典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体系,是难以有效地揭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及表型特征的遗传机理。

因此他们便广泛地转而使用诸如红色面包霉(Neurospora crassa)和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pniae)等微生物为研究材料,并着力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探索基因与蛋白质及表型之间内在联系的分子本质。

所以人们称这个阶段的遗传学为生化遗传学(biochemical genetics),或微生物遗传学(microbial genetics)。

由于微生物具有个体小、细胞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和容易培养、便于操作等许多优点,因此便极大地加速了生化遗传学的研究,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的有如下三项。

第一,1941年两位美国科学家比德尔(G.Beadle)和塔特姆(E.Tatum),通过对红色面包霉营养突变体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因一种酶”(后来修改为“一种基因一种多肽”)的假说。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医学遗传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医学遗传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医学遗传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动物遗传学不仅是生物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科学之一,还是畜牧兽医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来源。

动物遗传学主要研究各种动物,如:家畜、昆虫、鱼类、鸟类等。

本文整理了8篇动物遗传学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动物遗传学论文(8篇无删减范文)之第一篇:基于动物遗传学的育种与繁殖研究摘要:近年来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突破。

首先总结了动物育种发展的创新点,之后以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例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技术的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如良种繁育基因组数据库、动物功能组的研究、对于动物生长发育的有效调节、基因组学的运用,展望了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动物遗传学,动物系列,生物信息学近年来畜牧业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重新审视,其对于食品食物质量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愈发突显,相应地,人们对于畜牧动物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当前生物技术的发展,动物育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更让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实现了更为紧密的关联。

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创新点动物食品需求量与生物品种改良之间有密切关联,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饮食结构的变化,动物产品的质量也会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活质量。

就总产量的对比情况来看,我国的肉类与禽蛋类均为世界首位,乳制品的产量则为世界第三位,均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在畜牧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上仍然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动物性食品来源仍然较为匮乏,无法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积极进行品种与繁殖技术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提高畜产品的质量。

发展动物品种,对于生物领域新兴技术的检验来说极为有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与人工授精、冷冻胚胎、干细胞技术、基因组编辑等一系列新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动物育种与繁殖的效率,让该领域形成了一套完整可持续的产业体系,而包括基因组最佳纯属无偏估测与超声波、无线射频自动化技术的问世也在相应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遗传育种的原理与应用论文

遗传育种的原理与应用论文

遗传育种的原理与应用前言遗传育种是一种有效的植物改良方法,通过利用遗传变异和遗传交配的原理,选育出具有优异经济性状的新品种。

本文将介绍遗传育种的原理、方法和目前的应用情况。

遗传育种的原理遗传育种的原理是基于遗传学的基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变异:每个个体的基因组存在着一定的变异,这些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遗传事件,为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素材。

2. 遗传交配: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杂交,将优良的遗传性状进行组合,产生更优异的后代。

3. 选择:根据育种目标选择出更符合要求的个体,作为下一轮杂交和选择的依据。

4. 繁殖:将选育出的优异个体大规模繁殖,以获得足够的种子或植株供应。

遗传育种的方法遗传育种的方法包括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两种。

1. 传统育种方法传统育种包括对种质资源进行收集、鉴定和筛选,通过人工杂交和选择培育具有优异性状的新品种。

(1) 种质资源收集和鉴定种质资源收集是指从自然界或人工培育的品种中,选择能够作为育种材料的植物种群,主要包括野生种群、传统品种和现代育种种质等。

鉴定是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形态、生理和遗传特性的鉴定,以确定其潜在的育种价值。

(2) 杂交杂交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亲本进行人工授粉或传粉,通过结合不同亲本的优良特性,产生新的组合。

(3) 选择选择是根据育种目标,在后代群体中进行挑选。

通常通过对性状的观测和测量,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进行繁殖。

2. 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是利用分子遗传学知识,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一种方法。

(1) 分子标记分子标记是在基因组上具有特异性序列的DNA片段,可以用来区分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常用的分子标记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等。

(2) QTL定位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是影响数量性状的遗传位点,通过构建分子遗传图谱,利用分子标记进行QTL定位,可以辅助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候选亲本。

遗传学论文

遗传学论文

谈谈中学生物之遗传学入门摘要:针对遗传生命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变异生命现象如“一树结果,有酸又甜”,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给我们做了遗传学的基础概括。

我们知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们是一对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本文主要由微观到宏观,由实质到表象构造中学生物之遗传学基础的结构路线。

关键词:遗传变异遗传物质遗传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和掌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规律,从而主动的控制和改造生物,使其为人类服务。

遗传学的深入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生命本质、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等重大理论问题,而且对于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以至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控制、改造自然都有巨大的作用。

一历史回顾遗传学发展至今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却取得辉煌的成就。

根据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可粗略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的启蒙遗传阶段,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孟德尔遗传学建立,细胞遗传学的建立以及微生物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的发展,分子遗传学建立和发展,遗传工程的发展。

其中中间三大阶段是遗传史上的重大突破。

1.1. 孟德尔遗传学建立1866年,孟德尔(Mendel GJ)发表“植物杂交试验”论文,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遗传是受细胞内遗传因子控制的。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该年被公认为遗传学建立和开始的年份。

发现者为狄·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Carl)。

1909年,约翰生(Johannsen WL)发表了“纯系学说”,并最先提出“基因”一词,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

在这个时期细胞学和胚胎学已有很大的发展,细胞学与遗传学相结合开始。

1910年以后,摩尔根(Morgan TH)同样发现性状连锁现象,并提出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遗传规律。

遗传学综述论文

遗传学综述论文

遗传学综述论文1000字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基因遗传规律并探讨基因与表现型之间联系的科学。

从远古时代的人类开始,遗传规律就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和发展。

自从人类发现了基因的存在,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就逐渐扩大,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遗传学的领域中,人类已经阐明了一些基本规律。

一、基础遗传学基础遗传学是遗传学的基础,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基因的遗传规律。

杂交、基因型、表型、基因频率、分离原则、掩蔽规律等是基础遗传学的主要内容。

1.杂交杂交是指两个不同的纯系的产生一代直系杂交的过程。

对于许多生物和植物品种,杂交是造成它们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杂交的研究也是遗传学的基础之一。

2.基因型基因型指个体基因在同一位点上的组合。

一个基因型由两个等位基因组成,其中一个等位基因来自父亲,另外一个等位基因来自母亲。

基因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基因频率以及基因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3.表型表型是指个体显现出来的性状或特征。

在遗传学中,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十分密切,基因型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表型。

表型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

4.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指一群个体某一个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

通过不同群体、时间和物种的比较,可以研究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及与环境的关系。

基因频率的研究也是基础遗传学的重要内容。

5.分离原则分离原则是指基因对在杂交后在基因型和表型上的分离。

分离原则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因如何传递给下一代的机制,为基因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帮助。

6.掩蔽规律掩蔽规律是指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种等位基因掩蔽了另一种等位基因。

掩蔽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等位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和关系。

二、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主要探讨基因的分子结构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复制、表达和调控等方面的问题。

DNA双螺旋结构、遗传密码、基因调控、基因复制和PCR技术等是分子遗传学的主要内容。

1.DNA双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结构是确定遗传信息的空间结构,也是分子遗传学的基础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组DNA的制备及在大肠杆菌内的表达姜丽丽(07生物科学)0725403011摘要(Abstract)本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从细菌基因组中获得目的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同时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

实验中主要进行的操作:提取基因组DNA,进行琼脂糖电泳,检查结果后用PCR方法进行扩增,扩增后进行核酸的分离纯化及回收,然后制备感受态细胞,然后在体外重组连接,经鉴定重组片段为目的片段后进行SDS-PAGE电泳,检查蛋白是否表达。

实验中提取基因组DNA及PCR基因扩增和回收成功,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体外重组连接成功,但最终目的片段在大肠杆菌中未得到表达。

按照理论目片段可以在大肠杆菌体内表达,但实验过程中要特别小心,要避免各种污染,一点污染或一个环节的大意将导致最终的结果失败。

引言(Intorduction)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始,便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分子生物学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重组技术更是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重组DNA技术可以提取可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工程细胞,进一步了解基因调控机制和疾病分子基理,也对于人类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在体外将核酸片段与质粒相连接,形成重组DNA,然后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进行表达,获取目的片段表达的蛋白质。

这个实验可以应用于制备抗体,获取治疗疾病的蛋白并可以扩增,可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质粒、大肠杆菌、DNA重组、琼脂糖、PCR、核酸、电泳、目的片段、感受态细胞、蛋白质、基因扩增、培养基、菌液、抗生素、缓冲液、限制性内切酶、离心、灭菌、酶切。

材料、仪器与实验过程材料准备菌种E.Coli.BL21、含质粒pET32的E.Coli.DH5a及E.Coli.DH5a,工具酶:T4连接酶、限制性内切酶SacI、XbaI、Taq酶PCR引物:Primer1(上链):5’- ATCTCTAGAATGGAATCCCTGACG-3’Primer2(下链):5’- GTTGAGCTCTCAGGCTGCTTG-3’其他化学试剂:TE缓冲液,10%(w/v)十二烷基硫酸钠(SDS),20mg/ml蛋白酶K,5mol/L NaCl溶液,CTAB/ NaCl溶液,24:1氯仿/异戊醇,25:24:1酚/氯仿/异戊醇,异丙醇,70%乙醇,LB培养基,Amp抗生素,溶液I,溶液II,溶液III,酚氯仿(25:24:1),无水酒精,TE(pH8.0),0.1mol/L的CaCl2,甘油,灭菌三蒸水,3mol/LNaAc(pH5.2),1.5mol/LTris(pH8.0),1.0mol/LTris(pH 6.8),30%丙烯酰胺,10%SDS,10%过硫酸铵,TEMED,考马斯亮蓝R250染液,洗脱液,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TAE电泳缓冲液,2xSDS凝胶加样缓冲液,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液,脱色液,纯化琼脂粉,EB染液以及凝胶回收试剂盒。

实验仪器冷冻离心机,摇床,恒温培养箱,制冰机,-70℃冰箱,恒温水浴锅,高压灭菌锅,旋涡混合器,精密数显酸度计,紫外分析仪,凝胶分析仪,超净台,电泳仪,垂直板电泳槽及梳子,水平板电泳槽及梳子,PCR仪,移液枪及枪头,微量注射器,低温冰箱,恒温水浴锅,制冰机。

实验方法1、实验准备①将大肠杆菌在培养基平板上划线。

②配置近期需要的溶液LB液体培养基:每升含胰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NaCl 10g。

用NaOH调pH至7.5,总一升,分400mL出来,分装于10多个试管中(每个试管中约5mL),及多个锥形瓶中(每个锥形瓶中约50mL),作为液体培养基,灭菌待用。

LB固体培养基:在上述剩余的600mL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的琼脂,于电炉上溶解,分装在数个锥形瓶中(每个锥形瓶中约50mL),为固体培养基,灭菌待用。

溶液Ⅰ:50 mmol/L 葡萄糖,25 mmol/L Tris.Cl (pH8.0), 10mmol/L EDTA (pH8.0),高压灭菌15 分钟,储存于4℃冰箱。

溶液Ⅱ:0.4 mol/L NaOH (临用前用10mol/L NaOH 母液稀释),2% SDS。

使用前等体积混匀。

溶液Ⅲ:5 mol/L KAc 60ml,冰醋酸11.5ml, H2O 28.5ml,定容至100ml, 并高压灭菌。

10xTE 缓冲液:10 mmo/L Tris-Cl (pH8.0),1 mmol/L EDTA (pH8.0),高压灭菌后储存于4℃冰箱中。

0.1mol/L CaCl2溶液:称取1.11g CaCl2(无水,分析纯),溶于80ml重蒸水中,定容至100ml,高压灭菌。

多备几瓶无菌水。

将装培养基的锥形瓶、试管、试剂瓶的瓶口分别用纱布、报纸包扎,将移液枪的枪头、1.5mL 离心管、0.5mL离心管、牙签用盒子装好,报纸包好,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

待各试剂瓶、培养基等冷却后……IPTG液(200ug/mL):在800μl蒸馏水中溶解200mgIPTG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mL,用0.22um的滤膜过滤除菌,分装在EP管中,贮存于-20℃冰箱中。

数小时后从长有菌落的培养基上用牙签沾菌种接入灭菌冷却后死亡试管培养基中,摇瓶进行扩大培养。

另外,用牙签沾菌种在培养基平板上划线,置培养箱中过夜。

用接种环在菌液中沾少量菌液在培养基平板上划线,置于摇床中过夜培养。

2、细菌基因组DNA的小量制备1.将细菌培养至饱和状态,取1.5ml的培养物12000rpm离心15min,平行做六管;2.将TE缓冲液稀释成0.1x的,取10μl的10xTE溶于990ul的无菌水中;3.沉淀物加入570μl 的TE缓冲液,用吸管反复捶打使之重悬。

加入30μl 10%的SDS和3μl 20mg/ml的蛋白酶K,混匀,于37℃温育1h;4.加入100μl 5 mol/L NaCl,充分混匀,再加入80μl CTAB/ NaCl溶液,混匀,于65℃温育10min;5.加入等体积(约750μl)的氯仿异戊醇,混匀,12000rpm离心4min。

将上清液转入一个新管中;6.加入等体积(约600μl)的酚/氯仿/异戊醇,混匀,12000rpm离心5min,将上清转入一只新管中;7.加入0.6体积(约300μl)异丙醇,轻轻混合直到DNA沉淀下来,离心去上清,用 70%乙醇中洗涤;8.12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自然干燥,重溶于30μl 的0.1xTE缓冲液。

<TE缓冲液提供合适的pH环境,使样品保存的时间久一点>图13. 0.8%琼脂糖凝胶的制备1.称取1g琼脂糖,置于小三角瓶中,加入100ml 1 x TAE稀释缓冲液,微波炉加热至琼脂糖完全熔化,取出三角瓶,轻轻摇匀;(取20mL50xTAE缓冲液稀释至1000mL1xTAE缓冲液,其中100mL制胶,其余900mL作为缓冲液)2.用胶带将凝胶槽缺口封住,置工作台面上,将梳子安放在槽的凹槽内;3.在熔化的胶液中加入1.5uL1%的EB并使之混匀,小心地将胶液(约300ml剩下的700ml 存放于冰箱中)倒入凝胶槽内,使之缓慢地展开直至形成约3mm厚的胶层,静置20分钟;4.待琼脂糖凝胶液凝固后,双手均匀用力轻轻拔出梳子;5.取下封边胶带,将凝胶连同槽放入电泳槽平台,让TAE稀释缓冲液浸没过凝胶面2mm左右。

6.加样:用移液枪将9ul样品液与1.5ul6xloading buffer上样缓冲液按6:1混合后,分别加入胶板的加样孔内。

第一个孔加Marker,其余依次加入6个样品7.电泳:样品端连接负极,另一端连接正极,接通电源,开始电泳。

8.观察和拍照:小心地取出凝胶槽,在波长254nm 紫外灯下进行观察。

DNA 存在的位置呈现橘红色荧光。

肉眼可观察到清晰的条带。

用在凝胶电泳成像仪拍照。

4.PCR 基因扩增(1)在0.5ml Eppendorf 管中加入:ddH 2O 18.2μl10xPCR Buffer 3μlMgCl 2(25mM ) 3μldNTP (10 mM ) 0.8μlprimer 1(10pmol/μl) 1μl 200ul 0.1x TE缓冲液,25μl 甘油(为贮存浓度)primer 2 (10pmol/μl) 1μl 230ul 0.1x TE缓冲液,25μl 甘油(为储存浓度)模板基因组 2μlTaq 酶(5U/μl ) 1μl-------------------30μl 30.3反应程序为:94℃ 4min94℃56℃ 90s72℃ 120s72℃ 10min4℃ ∞结束后将PCR 产物进行电泳鉴定(方法如实验3)。

图2 图3进行电泳鉴定后,将目的条带切胶回收,放在1.5ml 离心管中,-20℃保存。

5. 目的片段的电泳回收1.取1ml Wash Solution 瓶中加4倍体积无水乙醇2.高浓度的胶,每100mg胶加入7ooul的Binding Buffer II,在55℃水浴中15min,保证胶全部融化3.将融化的胶溶液转移到UNIQ-10柱中,试问放置2min,8000rpm室温离心1min4.取下UNIQ-10柱,倒掉废液,放回管中,加入500ulWash Solution,8000rpm室温离心1min5.重复步骤46.倒废液,放入管中,12000rpm室温离心15s7.将UNIQ-10柱放入EP管中,在柱子膜中央加入30ul ElutionBuffer,室温放置2min8.12000rpm室温离心1min,离心管中的液体即为回收的DNA片段,可立即使用或者放置-20℃保存9.电泳鉴定图46. 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1)实验准备:100ml培养基+50μlAMP在其中进行菌种的扩大培养37℃过夜100ml培养基+20μlKA在其中进行菌种的扩大培养37℃过夜;(2)将分别在含相应抗生素的LB培养基上37℃过夜培养的菌种取出,将1.5ml培养物倒入Eppendorf管中,用微量离心机于4℃,12000rpm离心30s,将剩余培养物贮存于4℃,重复一次,使沉淀的量多一点(做六管,3管AMP,3管KN);(3)倒出培养液,尽可能清除残余液;(4)将细菌沉淀重悬于100 μl冰上预冷的溶液I中,剧烈振荡,使细菌沉淀在溶液I中完全分散;(5)加入200μl新配制的溶液II(使用前混匀,一定不能分别加),盖紧管口,快速颠倒离心管数次,混匀内容物,将离心管放置于冰上3min,此时内容物应呈透明状;(6)加入150μl用冰预冷的溶液III,盖紧管口,将管倒置后温和地振荡10s,混匀内容物,然后将管置于冰上3min;(7)用微量离心机于4℃,12000rpm,离心5min,转移上清至另一离心管中;(8)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振荡混匀;(9)4℃,12000rpm,离心2min,将上清转移到另一离心管;(10)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轻轻混匀,于室温沉淀双链DNA(至少半小时);(11)用微量离心机于4℃,12000rpm,离心5min;(12)小心吸去上清液,将离心管倒置于吸水纸上,使所有液体流出,再将附于管壁的液滴除尽;(13)用1ml70%的乙醇于4℃洗涤DNA沉淀,并用微量离心机于4℃,12000rpm,离心5min;(14)冷冻抽干或风干DNA,将其溶于30μl 0.1xTE缓冲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